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1

关键词:数学建模;培训与指导;人的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7-0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不仅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解题思路,而且能充分考验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是指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一切事物在发展和变化的时候,由于人的参与,使得事物的组成要素、成分、决定事物的条件都随着人的活动的作用而受到影响,人的这种作用和影响称之谓人的因素。如何科学地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参与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几年来对于数学建模培训及数学建模指导的体会,从数学建模的培训及指导中人的因素方面探索,以期对数学建模培训及指导提供参考。

一、数学建模培训中人的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数学建模培训中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数学建模培训中的技术因素,而教师和学生是培训中的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数学建模的培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数学建模的培训中,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层人员。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培训和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多个部门及院系,然而学校领导决策层的支持是数学建模培训及竞赛的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决策层必须为数学建模的培训及竞赛创造良好环境并参与到整个实施过程中。在数学建模培训及竞赛的组织实施中,领导决策层主要起行使领导权,把握关键点,保证资金到位,监控全过程,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的作用。

2.组织者。组织者负责与决策层的沟通,完成决策层下达的任务,拟定教学及培训计划,安排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制定教学计划,负责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的相关事务,数学建模竞赛后的答辩工作,经验总结等,是数学建模培训及竞赛中的保障,因此,组织者能否持续高效地支持数学建模的培训、竞赛指导及赛后事宜,也是决定数学建模竞赛成败的因素之一。

3.教师。培训教师是数学建模竞赛的奠基者,也是数学建模培训中重要的人的因素。由于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效,因此,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培训教师的选拔和培训的质量。在数学建模培训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如何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这也是学生亟待加强的能力。对于培训教师而言,牢牢把握住每门课程培训的要点以及方向是数学建模培训中的首要任务,即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了数学建模培训的。其次,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每次课程及每个案例,重视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最后,重视竞赛后的总结,在每次数学建模培训及竞赛后,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因此,培训及指导教师也是数学建模培训及指导中的关键的人的因素。

4.学生。学生是学习建模培训及竞赛的主体,也是数学建模培训及竞赛的直接参与者,是数学建模培训中的最关键的人的因素,因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的最根本目的。在数学建模的培训中,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因素,即人本主义论中的学习。

二、团队模式及人员管理问题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中要求三人组队进行竞赛,因此在数学建模的培训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组队,形成了团队模式。根据笔者多年培训和指导数学建模的实践,数学建模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要加强各个院系的建模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而建立跨院系的建模小组则是达到这种目标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我校的数学建模组队中,首先根据选的学生所在的院系,将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尽量不要使相同的学科背景学生在同一团队中,例如,管理类的学生最好与数学背景及信息工程背景的学生组队,这样的团队中,不仅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好的数学背景,利于模型的求解,同时还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这样的团队在数学竞赛中具备应对不同类型题目的能力,相对而言,取得好的成绩的几率也比较大。因此,在数学建模组队时,鼓励学科交叉,尽可能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队;或者鼓励优势互补,尽可能地让能力、素质方面不同的学生(创新能力强的,认真踏实的,有组织能力的,文笔好的等)组成一队;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和训练,在队内充分磨合,达成默契,逐步形成自己的团队及配合模式。数学建模的这种小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管理问题。首先,来自不同院系的小组成员的配合问题。由于数学建模小组的成员都来自不同的院系,而且专业背景不同,那么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求解问题的方法有可能不同,那么如何协调该问题,是建模小组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即小组成员的配合问题。其次,成员都是来自各院系,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新组建的小组的工作,对原所在院系的学习有所放松。因此,如何协调数学建模的工作与原院系的学习也是数学建模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最后,对于主管培训和指导的院系而言,需要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的现状合理分配,适当控制建模小组的数量,以使指导教师确实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而不是名义上的指导。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精心的准备,多个部门和院系的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时间,在确保自身专业知识不缺失的前提下,做好数学建模的培训及参赛工作。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2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水平、数学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1. 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经验交流。在每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的感受做到人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极限的运算》,教师将求极限的方法归结为七种类型七种方法,把抽象、零乱变得通俗有条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系、发现规律”。

2. 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获取最新信息。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中心组织的进修学习,参加全国高职数模师资培训。

3. 组织学习数学史、数学美和数学模型,拓宽知识面。如,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习微积分的诞生和创立、无穷小量史、数论发展史;收集及共同探讨呈现数学美的图形、符号、理论结构、推理方法及数学模型等,了解前人是怎样“寻找、发现、构建”数学成果,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整体意识。

4. 强调严谨治学。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数学表达的严谨性、计算时每一步的依据等开展研讨;每学期定时交流检查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严格监考纪律,每学期期末交流成绩册统一评分标准等,使教师形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二、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 教师选取几段教材上的内容。以此告之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启发学生自学。

2. 教师选取部分章节。制定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首先粗读,教师给以点拨,然后让学生再细读,进而求突破。

3. 精选好的阅读材料。如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任课教师都列出相关的参考书,指导学生自学,选取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组成三人小组,集体讨论,然后由一名学生做问题的解说,师生共同提问,一起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怎样逐步地将所学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高职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1. 遵循“应用、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学。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从应用的角度来阐释数学、呈现数学。

2. 精选教材。教材要紧扣学院办学宗旨,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主线的《高等数学》教材。

3. 课本知识的应用。讲微分方程后,要求学生用微分方程建立“人口模型”;讲线性代数时,介绍CT、编码等。

4. 加强对数学应用实例的收集。数学应用实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数学应用实例的收集,如招考公务员面试对象与招考职位拟录用人数的分段计算函数实例,图书、期刊订阅的线性规划,游泳方向的条件极值,最优的投资方案等。

5. 系统的数学讲座。为开阔学生的眼界、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可开设多种形式的讲座课。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数学趣谈”、“数学分析简介”、第二学期的“数模漫谈”到第三学期“数学史话”、“数学热门话题”,形成系列化,同时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数学实验 数学软件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号20125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56-01

1.引言

数学实验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高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目的是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1]。

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因此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将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到公共数学课的教学,部分高校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2-3]。但目前国内的独立学院鲜有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因此作为这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为了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我校数学实验教学团队申请了《数学实验》特色课程项目,我们对数学实验的教学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

2.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经典的数学实验教材未必适合他们,另外由于教学资源和一些办学条件的限制,现在缺少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实验》教材[4]。为此,我校数学实验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搜集了一些材料,编写了《数学实验》课程讲义,只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现在还没有出版成教材,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这套讲义是适合我校学生的。

在这套讲义中,我们将《数学实验》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数学软件的学习、专题实验和综合实验。在软件学习部分,主要介绍MATLAB的基本的功能和函数、绘图、程序设计和符号计算。专题实验部分,这部分的内容用来辅助数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表1 专题实验的教学安排

综合实验部分,这部分安排两个探索性的实验:求无理数e的近似值与求圆周率?仔的近似值。在这两个实验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求无理数e和圆周率?仔近似值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既培养了学生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3.改革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与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模式不同,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做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一个教学模块,介绍实验的背景、原理和方法,然后提出相应的实验问题。由学生分小组去完成问题,撰写实验报告。例如专题实验1:函数极限与生长模型,教师介绍基本的理论后,会留下实验题目:利用MATLAB研究函数的间断点及其类型。针对这个实验题目,实验小组会分工查阅实验资料,编写实验程序,完成实验报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考核方式上,我们采用试卷模式和实验报告模式相结合,以实验报告模式为主。试卷模式采用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MATLAB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分为平时报告和期末报告,平时报告是讲专题实验时布置的,所有学生的题目都一样。期末报告题目是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比如:用MATLAB求圆周率?仔的近似值,各个小组的题目都不同。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

建设好数学实验课程需要优化教学资源,需要优化教学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担任数学实验课程的多为青年教师,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参加全国和广东省举办的各种活动。为了加强和其它院校的经验交流,我们分别参加2012年大学生建模竞赛教练员培训及研讨会、2013年数学实验教学工作研讨会等会议。除了加强任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以外,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数学实验活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

5.总结

总之,对于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我们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很多的不足。如何将数学实验课更好地融入到学科基础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尚志.《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 31(6): 764-768.

[2]郑宗剑, 刘浏,张斌儒.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4

关键词:专业技能 能力培养 专业化发展 磨课 博客

数学基本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技能,一方面是语言技能。

一、 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的技能。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和技能。小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

1、对数学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坚持系统地学习数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数学教育思想和数学教育的理念。同时,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些培训要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伴随着他们的教学实践而展开,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名师培训以及新课程和新理念的培训等等。

2、对数学教学问题的执着探求能力。数学教学问题,不仅包括学科知识问题、学科教法问题,也包括学科理念问题。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我们数学教师只有对在数学教学中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不轻易放过,及时地去探求,才能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3、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能力。一个优秀教师的特质包括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优异的教学能力,优秀的科研能力及良好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都需要在课堂中反复实践才能磨练出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反复实践中促进自身专业的逐渐发展。

二、数学教师专业化成发展――教学研究的技能。

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际上,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技能,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的技能,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三、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技能。

现在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所以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而且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对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为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及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技能,并且学会将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帮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可作为“实验”工具,为数学理性升华提供感性材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不仅可以扩大教学内容,更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可静、可动,将讲解与观察融为一体,产生“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时、分的认识》时,传统的讲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想,这样达不到原有的教学效果,下课后仍有许多学生不认识钟表。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教师展示一个钟面,通过讲解加动画演示,相信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小学教师逐步运用现代技术教学,这是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在当今信息时代,只要我们掌握了信息技术,并注意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注意知识更新,并注意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应用,就一定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磨课的技能。

1、在“磨课”中不断地自我提升。

掌握磨课的技能,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在磨课中,教师首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集体研讨备课定好初稿初稿出来之后,由磨课老师进行第一轮磨课,第一节研究课上完后,大家坐在一起静心评课。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关注点的解决效果,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并进行二度备课。因此,在磨课中,教师借助同伴的力量研究和探讨,往往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次一次地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自己不断提升。

五、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用和利用博客的的技能。

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世界,更为我们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我们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网络平台,掌握使用和利用博客的的技能,加速自己的成长。

1、博客,是教师之间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

博客为教师提供讨论问题的平台,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通过博客,让教师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制定弥补的措施手段,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你会走很少的弯路。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好博客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关系到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不断加速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进程,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5

数学教育策略顶层设计,是提出一种“立体的数学认识”教育方法,并希望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数学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伲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同时也希望这种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据作者所知,现在有一些M立体化教学”的教学实验和研究成果主要長在數学教学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改进,其中浙江科技学院的薛有才老师对工科院校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怍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创立了“大学数学立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这神多样性、分层次、个性化的立体式课程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和余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暈是一条有效途径.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倡“立体的数学认知”,主要立足于数学教育,而不仅仅是数学教学层面。

“立体的数学认知”方法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发挥教师的认知汞范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数学认知与实践的先行者,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理性思维,数学视角,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等等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所以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这样才能给学生作出示范与指导.教师不仅需要系统而理解深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数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方面做到胸中有数.事实上,大学教师往往都在专业知识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在教学水平与能力上有所不足,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培养.因此,大学教师应加强职业培训,特别是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教学团队的建设对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有很好的效果。

2.认知材料应反应时代要求.好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不仅要传递学生数学知识,到达培养学生的目的,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材的选取应注重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几何直观的引入,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紧密联系实际,服务专业课程,精选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教学内容要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使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应用价值展现出来,敦材的内容不应过分强调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基本概念的应用背景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活主体的认知能动性,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于认知体验中.人的认知活动应充分调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挥主体认知的积极性,把握认知对象的本质思想与精神实质,才能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具备认知的可创造性与可持续性.作者认为应采用多层次的分班教学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优质资蹰使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学到不一样的数学知识.教学活动的展开应以学生为本,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片面重视专|教育的思想,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意识,呈现数学问题的脉络,认识数学思想的本质,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课堂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得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0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测等手段收集资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外应加强数学实验、数学文化、数学竞赛等课程的学习与辅导.讲授内容还需与经济发展适度的相结合,做到了解学科、行业现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4.丰富认知活动,提高认知的迁移性与可发展性.丰富多样的课外数学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补充,而且是全面提髙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必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的数学认知全面实行“导师制度”,让学生能够享受教师的全面指导,做到个性化教育.导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指导并给出合理的建议.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学习的模式,组员之间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共同探讨数学问题,按时完成任务.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中介和桥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提高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髙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数学文化属于科学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这种具有核心价值的文化理应被我们的认知结构吸收并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课外活动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与体验。

小结

本文根据数学的特点以及大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从数学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立体的数学认知”这一教育理念与方法,并从教师示范作用,教材的与时俱进性,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外活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说明这种方法的必要性与实施办法.“立体的数学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从传统数学教育的枯燥模式中活跃起来,从而能更全面、深人地认识数学思想的实质,并能积极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最终提高数学素质.这种方法契合当前的教学、教育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锻炼学生的数学精神与品质,熏陶数学文化的价值,从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植具有理性与科学精神的文化种子。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范文6

关键词: 应用理学专业 归属感 构建体系

专业归属感是指学生所感受到的被所属专业接受、尊重的心理体验,以及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专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对所学专业具有的信心。专业归属感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它使学生产生专业身份认同且愿意承担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高校学生建立专业归属感,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还是对专业、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而言,都是极其必要的。良好的专业归属感是大学生取得成就的前提,也是增强专业凝聚力的基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能够借助专业环境和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时,他们就会对所学专业产生肯定和认可。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很强的归属感,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形成积极的专业集体精神,这种向心力与集体精神则使得学生为实现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而加倍努力。

一、坚持正确方向,构建科学体系

(一)正确的办学理念

“没有理念的教育等于失去了灵魂,教育必然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成为或政治或经济的工具”。办学理念影响大学人才的培养,正确办学理念给学院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河海大学理学院自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社会”的理念。学院加强个性化的辅导,注重专业学习,毕业生具有“重基础、宽口径、学风好、品德优”的特点,同时,结合河海大学“献身、求实、负责”的精神,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性人才。

(二)明确的奋斗目标

把学生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现实需要,开发学生潜力,促使学生尽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和自我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升学的指导,方向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攻读基础学科和部分应用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使兴趣在科研上的学生早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前做好准备,把握自己的未来,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三)高度融合的教育教学

河海大学理学院专业提出了增进了解、促进合作、提升发展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为核心。坚持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规划、深度融合”为工作方针,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特色,多角度、多样化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从而使教育教学达到高度融合。

学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学校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加强学院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为理学知识的传播、理学精神的弘扬,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增强作出自身贡献。

二、构建学生专业归属感体系的优势

河海大学理学院充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合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加入了很多实践课程,例如:工程训练中心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合理的课程设置

河海大学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充分凸显“应用型”,大大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分量,既注重理论知识讲授,更注重实践能力锻炼,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其中数学建模、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不仅要求充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充分锻炼应用理学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学习形式是体现一所高校学习是否具有灵活性的一大指标,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应用理学学生来说,学习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应用理学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基础学科课程较多,内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需要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以掌握课程内容等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河海大学理学院工作更加细致,组织了个性化选修课、学长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组建数学、物理社团;与专业任课教师座谈,聘请用人单位与学生进行座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个性化的辅导体系

为了满足应用理学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河海大学理学院设计不同的辅导重点,构建了不同的辅导体系。针对就业学生,分别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指导学生了解与理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如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通信、生命科学、光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搜集就业方面的信息,指导学生尽早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如面试、笔试等考核环节,同时加强对学生适应职场环境与专业知识要求的指导。针对继续深造或留学的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与社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规划,如跨专业考研的专业课程的复习,鼓励积极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指导出国学生参加外语考试、办理出国手续等,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

三、构建三大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归属感

(一)注重实践的课程设计

1.科研项目

科学研究是应用理学专业学生的一大发展方向,河海大学理学院对于继续读研和出国深造的学生,进行早期的科研能力培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规范,如在江苏省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学生在院老师的指导下,提前熟悉了解了科研工作,经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深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为增强学生理解知识能力提供了平台,不仅要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河海大学理学院一直以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院针对学科及学生特点,积极利用各种政策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技大赛、飞思卡尔小车竞赛、算法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电气创新杯、科技创新杯、物理实验设计竞赛等,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理学专业学生的广泛好评,增强了他们的专业归属感。

(2)河海大学理学院注重跨学科组建团队。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应用理学的学生更加容易地接触校内、校外不同学科,如:水系统科学专业,正是理学与河海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相结合的成效;同时加强与校外985高校理学院的交流合作,既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能深刻认识到理学专业的广泛应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应用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关注的环节,它是针对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而设立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通过平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巩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真正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应用理学专业与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不同之处。

4.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能够使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上的工作岗位,了解专业应用方向。基于应用理学专业重基础、宽口径、多应用方向的培养目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河海大学理学院利用大二、大三暑假,由系主任牵头组织学生到吉山软件园、商舟学院、科泰股份有限公司等处进行实习,让学生体验应用理学专业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充分了解理学专业的价值。

(二)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河海大学理学院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利用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学习机会,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散思维制作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理学的兴趣。无论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动手能力方面,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并且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实施,营造创新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更浓了,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选择多样的职业方向

河海大学理学院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书、会计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金融分析师、精算师等,增强个人职场竞争力。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好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根据个人兴趣,考取一些从业资格证书,使自己具有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还具有轮换岗位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业资格证书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证明。可见,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更加顺利,更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柱京,欧阳霞.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3(4).

[2]王海燕,杨帆,武锦婷,王志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应用理学专业本科生差异化辅导体系探究[J].2012.

[3]廖湘阳,凌恒.美国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分析[J].2011.

[4]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19-22.

[5]张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OL].2012年08月30日20:49来源:法制网.

[6]高传勇,沈延兵.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录用标准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2):42-45.

[7]王又军.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看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