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美育;美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05-02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资料文献里明确表态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的素质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无法替补的,它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塑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切实的意义。

美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就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美育与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美与善的关系。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础,而没事善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在德育中运用美育的方式,使枯燥的理论表现方式表现的生动有趣,使道德说教转化为情感传递,使人的思想品德在美的感召下得到净化和升华。当然,德育对美育同样具有相同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说,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光辉。美育与智育实质上追溯到底就是美与真的渊源。美以真为依附,真以美为表述。二者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育以美启真,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探寻自然真奥妙。美育与体育的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古以来,健壮之美、力量之美是人之为美的最直接认知,体育中包含了许多美育的因素,美育也为体育融入了美感和柔情。当代教育中,身心健康也包含着心理健康;美育可以以美怡情,使人心旷神怡,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健康发展。总之,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智力能力、生理心理、情感心灵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美育改变了我们的对心灵、对人格和对性情的认知。美育以审美活动为核心来培养和拓展人对美的鉴赏和认知。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活动的灵魂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表述。狭义讲,艺术教育顾名思义是专门培育艺术家和艺术人才的教育行为。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育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由于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重要策略。因此,广义上的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和普及大众的,它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使艺术的基本知识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使广大群众通过对好的艺术作品的赏析和再现,来提升和丰富人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艺术教育能可以提升人对艺术的敏感度,开阔人的想象空间,加强人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力度和创新能力。对人们素质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是当下我们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有和舒适。另一方面,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竞争变的更加激烈,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来,使人们精神焦虑,感情冷漠。消费社会中的物欲诱惑使人们经常处在现实与欲望的割裂之中,思想颓废、精神空虚在当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尖锐突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艺术展现了它特有的文艺情怀。人们需要在艺术中依附心灵归宿,寻找精神的栖“安乐窝”。源于对艺术和美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了创新性的演变和对人性的查漏补缺。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补课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由于广大莘莘学子在知识储备、心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上都处于大学阶段,因此,此时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位的关键时期。大学时期的德、智、体、美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正是因为它们的整体性使我们的大学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从而使大学生活在和谐、平衡的氛围中健康发展。大学美育在大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根据学校的总体状况、教学特色和学生对美育的理解能力展开的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美育课程作为大学美育的灵魂,诠释了学校美育的实施方案。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的艺术教学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姿、多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在鉴赏中得到提高,在感悟中得到净化。

大学美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得到普及和推广,从而使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高水平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在悄无声息中慢慢的改变着,为与之适应并共同发展,人必须要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为了集文化内涵与艺术修养于一身,我们必须完全掌握并熟悉艺术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脉络,了解与把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感悟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特殊效果,是源于它把人们对美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起点,培养了人们敏感的创造力、大胆的创新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因此,大学美育课程对健全学生的思维结构,促使学生的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我们翻阅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时候,无论是画家、音乐家还是雕塑家、建筑家,我们无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创造所折服;可以说,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创造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把知识与技术的革新放在首位,强调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所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而创新的基础是认知能力、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担负着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亘古不变的历史主题。通过艺术课程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感性思维,拓展自己的创造意识。著名物理学家陈望道先生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艺术教育,指出音乐艺术在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性思维时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也不忘把大量的黄金时间投入到对艺术美学和科学的研究上。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谈到21世纪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亟待解决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时,首先强调“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文艺术”既有助于科学家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助于艺术家了解科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联。”而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枯燥的数字运算中发现了美,他说:数学是美的科学。

艺术的表达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艺术的现实意义同样是对人的情感的造塑。艺术教育把美育的核心通过对文字的演绎达到了人们对美育的认知和感悟,通过情景交融的再现形式,开阔了人的视野,净化了人的灵魂。历朝历代的艺术名流和思想家们都希望能通过艺术教育这个方式来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讴歌,对艺术的追求和熏陶。大学美育课程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当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化、多元化和共存化的前进。科技创新、文化昌明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不良信息的干扰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高精尖科技的充分利用。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下,各种方式、观点和理念的不断抨击影响了我们对于艺术常规发展的认识。对于年轻活跃、身体力壮、精力充沛和爱好广泛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思想意识不成熟但容易感知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最佳阶段。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认知并接受新事物是值得庆幸的事,但我们要强调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新事物”的种种思潮在毫无戒备的状况下全盘吸收,没有顾忌,没有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的流失使的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近几年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形形的怪诞艺术形式陆陆续续的走出幕后,进入大众的视野,频繁的上演在现代艺术的舞台上。不论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人们对美的审美态势似乎都超越了美的范畴,它与艺术的发展规律分道扬镳的同时也暗示着它与人们的审美已经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些所谓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家只不过是利用自身和外界进行超出人们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接受范围的带有血腥和邪恶的表演,他们殊不知这种极端的方式在让我们过目不忘的同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了难以抹去的残暴烙印,但是他们一如既往的推崇着自己的艺术行为近乎痴迷的叫嚣着,却被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信奉为“潮流”、“前卫”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美育课程就是要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鞭挞邪恶的前卫残暴艺术和冠名为“现代”“另类”的极端艺术行为。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作为中国民族未来的主力军和顶梁柱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他们是劳动者、创造者的后备力量。他们接受怎样的美育方式,培养和造就怎样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不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完善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健康、文明进步的现实问题。大学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因而,在大学教育中,选用适当的方式有选择、有目的的开设美育课程,不但具有承传与传播人类艺术文明的历史意义同时具有广泛而必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李勇,李滔编著.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2

关键词:德育 心灵 素质

我校研究工作的基础较扎实,一年多以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散原中学德育工作艺术有以下特色:

1.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学校构建了大德育工作框架,形成了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机制,并健全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2.重视营造校园的育人氛围。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积极开展书法、美术、钢琴等第二课程,学校组建学校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体操队、舞蹈队、围棋队、合唱队,书香校园。学校富有特色,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感染力,蕴涵着隐性教育功能。

3.利用升旗仪式、班队活动进行养成教育。每周利用每周升旗仪式、班队活动课,努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学校整合“养成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针对90%的学生来自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学生行为习惯不规范,学校编印了《散原学生行为规范》读本,人手一册,新生到校后,班主任用一周时间组织学习“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现在的散原学生语言文明,行为举止礼貌落落大方,散原就像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也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我校注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加和经历活动过程中增强体验与情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其情感、态度、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把提高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作为自己的内需。

5.借助外力防患未然。我校多次邀请派出所的人员来校为学生作报告,通过上法制课,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进而自觉地守法。建校以来,我校青少年案发犯罪率为零。

6.注重领头羊精神。学校特别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就像一个好的火车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每周一召开班主任例会,班主任每天对学生实行“五到堂”管理模式,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正是他们用爱心和责任心很好地诠释了教育是以心灵塑造、以精神铸就精神的伟大事业。

7.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干预。心理咨询室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教育机构,既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又相对独立具有专业性,与德育工作不尽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开展心理保健操、小团体心理训练等;指导学生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

我校和关工委通过一些社会活动的开展,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长大后为人类做贡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3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知行合一 体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115-02

养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小学是养成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色。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在课内获知,更需要在课外生活中身体力行。结合笔者《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下面略谈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影响养成教育实效性的一大障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分数为目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品德教育课已被扭曲、异化,学生在校就是“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直至走出校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应试教育传授知识是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素质教育传授知识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所得实践,应用到生活中去。指导思想不同,教育方法,教育结果也就不同。要让品德教育返朴归真,首先就是要将应试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改革评价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分论质量,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质量;素质教育并非不要考试,不要分数,但是应把考试评价与操行评价协调统一起来。品行、习惯比学问更重要。学生对品德知识的掌握只是“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行”得如何,知与行要统一,不能知是一套,行是一套,知与行相背离。“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升华,是认知的终极目标。改革评价模式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考试的内容、方法、结果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将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与课外品行相结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的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体悟式教学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品德教育关键是体悟,让儿童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注重身体力行。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浙教版)作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实现体悟式学习。

一是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应该把握三个“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认知、贴近学生兴趣,寓养成教育于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明理导行。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品德与生活》整套教材是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强化课内认知。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心中有规范,行为有准则。”《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一课一得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更要给他们提出一个行为要求,使学生不仅明白道理,还能落实于行为表现,促进知行统一。在体悟式学习活动中,可以采用榜样法、比较法、表演法等。即:树立榜样,表扬先进,口头表扬和送小红花,发小五角星实物奖励相结合,强化道德实践,调动道德实践的积极性;借助幻灯、图片、录像等直观形象,让学生比较,说说图中的孩子谁对,谁不对;按图中的意思或故事情节由学生即兴表演,让他们判定谁是正确的行为,谁是不正确的行为。

四、立德树人,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人格,以心灵塑造心灵。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是中国道德教育的宝典,它强调的就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事实上,教师的“知行合一”就是学生品德体悟的榜样,其学识修养、仪表风范和行为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资源。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了学生注目的中心,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 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衣着、庄重幽雅的举手投足、亲切热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魅力。良好师德师风、美好的风度仪表是一种人格感召力,是师生之间一种非语言沟通, 教师长期而稳定的整体人格美、行为美,会对学生的品格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师无论是学识修养,还是衣着、言谈、举止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因为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 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得体的衣着、端庄的外表、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表情、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润无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生情感体验,道德升华。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作者简介:秦敏(1979-),女,重庆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军红(1977-),男,陕西铜川人,延安大学财经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延安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项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视角”(项目编号:YDWH1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11-02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战略主题。而针对高等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是其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努力推进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已经形成了政府高度重视、学界普遍关注、社会广泛提高认识的良好氛围。但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一些特质,如内容宽泛、目标难以量化等,往往使其在操作层面流于形式。为使文化素质教育获得实效,就必须对当前对大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给予定位,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与大学生的实际价值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价值理性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

长期以来,我国在各级教育中都体现出了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等一系列问题。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其目标就是要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国家在推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道德品性、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等综合平衡发展方面,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也做出了较大努力。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讲,符合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指向。根据韦伯的阐释,价值理性是对某行为有意识地、无条件的纯粹信仰,通常是伦理的、美学的或者宗教的。由此行为者会向自己提出某种“要求”,并努力使自身的行为符合他内在的信念。[1]价值理性通常包括道德品性与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不应当只追求教育效果,更应当关注教育过程当中作为“人”的学生的价值。人是教育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当中的主体之一,理应有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不断充实并超越自我的权利,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教育具有一种能够激发人的超越性的精神源泉,它使得人们不断地进行着自身可能潜力的终极追求。柏拉图曾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2]可见,教育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都在于价值理性。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育人,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培养全面的、高尚的人。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

1.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内容过于宽泛和模糊,使其难以落实

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界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当前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界定始终模糊不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文化素质”一词本身过于宽泛和抽象,它是一个包含了道德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等综合内涵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还普遍存在把文化素质教育仅仅看作是文化知识学习的认识。可见,当前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不统一、认识不到位,必然影响其顺利实施。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模糊,导致了文化素质教育具体实施过程的随意性。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解释,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大学教育的“高素质”并没有真正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很多大学往往青睐那些能够为大学生带来实际效益的方面,对抽象的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重视不够;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倾向于采用那些师生彼此都易于接受但不一定严谨的方法;不同的社会资源也推动着各高校不断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各自分散、独自摸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还存在“素质培育”的片面性。当然,由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很难量化,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素质的深刻内涵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5

在“后应试教育时代”,诸如此类的呼声渐起:为什么“奥数”还是“打不死的小强”?为什么十几岁的正长身体的孩子被无休止的考试和作业夺取睡眠时间,常常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却担心孩子第二天无法交上无关紧要而又必须交出的作业而充当“抄写员”、替孩子完成作业,有些家长陪着孩子甚至写到凌晨,而第二天不到6点又要送学生上学……

对此,“叫停”声音此起彼伏。还有不少忧患者疾呼:教知识不教做人,社会频出抑郁症、自闭症的“问题人”,这种人稍遇挫折便选择自杀甚至杀人;重智能、不重体能的教育恶果,是让学子们有力读万卷书却无力行万里路!

因此,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个性化教育、心灵的教育、唤醒教育、德商培养等,从未像今天这样牵动越来越多人的心。毕竟,今日之教育,关乎来日之民生,关乎明天之国运,关乎未来之中国梦。

在郑州,有一些素质教育的追梦者,正在尝试用“有灵魂的教育”去触摸素质教育的内核,用爱和热忱点燃学生的梦想,用行之以躬探索“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创新”不是“说教”

如非现场亲见,你不能相信他们只是一群正当少年的中学生。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气质自华地站上TEDx(TED由科技、娱乐、设计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x”代表独立组织的TED活动)大会郑州二中会场的讲台,传播思想、分享感悟,从内容到表达,都俨然国际范儿。

这种创新学习方式,郑州二中校长王瑞将之称为“以人生启迪人生,以智慧点燃智慧”。

2010年,在一次赴上海的学习中,王瑞偶然听到了周老师的讲座,为之热血沸腾。谁也不知道王瑞用了何种说功,2011年8月,是年66岁的上海高级教师周士良受聘于郑州市第二中学,当了一名班主任。

2011年9月,秋季开学,郑州二中高一开办“信息化创新实验班”,被称“创新班”。

“创新班”是衔玉而生的――学生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电脑里的各种软件和服务系统让即时阅读、及时练习、快速评价、大容量学习成为可能,课堂效能成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大幅跃升,学生逐渐从原来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行为,由共性学习习惯转变为个性化学习能力。在创立了信息化创新实验班、国际部、管乐团等各类综合素质培养班型的同时,郑州二中推出了堪为“全人格教育”的“老周班”。

教育是“会学”不是“学会”

老周的“育儿宝典”是著名的“四个得到”教育理念:学生得到发展,家庭得到幸福,社会得到和谐,国家得到人才。他鼓励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做创新型人才,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有责任心、讲诚信、懂感恩、有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大写的人”。责任、诚信、感恩、集体、国家这十字箴言,成其独特的教育体系,闪烁着老周思想的光辉,更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

周士良说,教育的真谛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使他们“会学”和“肯学”。他痛感“重复毫无意义的作业,最易消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孩子智力发育是一种伤害”。

周士良的教育宗旨,是“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有享受春天的权利”,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比作“倾听花开的声音”。

教育之功在未来不在当下

有人把全国教育名师周士良比作圣人孔子。

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周说:“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每一朵花都有花季。”所以,他关注每一个孩子,在他的概念里没有“差生”,他把这样的孩子称为“发展缓慢的学生”。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老周班”的学生有《在家一日常规》礼仪读本,他们的桌椅摆放总是整齐划一;在学校就餐,先吃完要离开的总会颔首跟同餐的同学说:“我吃好了,您请慢用!”男生处处请女生优先,女生着裙装坐下时总是先用双手把裙摆捋顺,坐在2/3椅面上……

更不必说孔子62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老周68岁在郑州二中“远离故土,乐不思蜀,不知乡关何处”了。

凡此种种,颇有夫子“穿越”感。

“教育中的国家意识”,是周士良超越“圣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他最常在班里说的就是这句话:“你们是国家的孩子,代表着民族的形象,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决定着共和国的未来。”

有研究中学校史的学者提出:“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心。”

看到“老周班”,相信很多人第一感觉还是遗憾:叹当年自己学校的素质教育徒有形式,叹自己学生时代未能有幸一读“老周班”。遗憾过后更是忧虑:放眼河南甚至全国,以“老周班”为代表的素质教育务实实践显得稀缺而孤单。

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没勇气也没能力尝试郑渊洁、郑亚旗父子那样的“私塾教育”。在高考指挥棒“号令”下,千千万万的孩子仍疲惫、压抑、艰难、困顿地跋涉在通往高考的独木桥上。正在长身体,人生中最该培育创新、挥洒激情的大好时光,却耗费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死记硬背与考分比拼中……

有因必有果。现实是,我国至今还没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没有答案。而从“高考状元大多归于平庸”的调查给出到“报告显示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的尴尬无奈,从“我国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不足5%”的残酷现实到“要造多少机模才能换别国一架飞机”的警醒追问,都是后遗症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小而言之,“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核燃料”,“得天下可教者而育为英才”,成就的是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现代意识、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言:“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所以,大而言之,用爱的教育、灵魂教育关注培育每一个孩子,“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成就每一个孩子,必能养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在“为国家培育人才”。

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范文6

关键词:普通高中 政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目前,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存一些误区。如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只要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本文就这几方面误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课堂政治教学中,教师讲多学生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个人才华的舞台。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高中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规律,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只有多讲,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加深理解。

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低估了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积累。所以,讲的时候,面面俱到,精读细研。这样一来,学生只要用心听讲,就能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长期依赖于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

为了提高成绩,高中政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是题海战术,把课堂拱手让给学生,失去了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讲题,学生划书、背书、答题、读题、练习。教师用题海战术打拼,学生在题海扑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学,遏止了学生的发展。

2.不能正确把理解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现实教学往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结合是理论在先,理论是本位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理论成果是重点,理论生成过程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就成为必然。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理论成为缺少学生感情体验的身外之物。造成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口是心非。

3.缺乏正确的情感沟通。

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但是,部分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首先,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第三,单向化就是情感沟通时,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感情的表演。

4.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资源。

课堂资源包括教师与学生,而课堂教学则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浪费了课堂资源。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人唱独角戏,效率低下,缺少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很少,课堂沉闷,丧失活力。就出现了教师累得难受,学生闲得着急;主导与主体断裂,双主关系僵化。蕴藏于学生中的无穷智慧,没有机会迸发出来。这样,课堂资源处于内耗状态,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二、提高政治课素质教育的策略

传统的观点,不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认为学生没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为主要课堂形式,以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摒弃应试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

摒弃应试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意识,作为政治课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贯彻这一原则。

2.转变学习思路,实行发现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发现性学习。高中阶段的政治学习,要从接受性学习为主向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为主转变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具体的做法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3.改变高中政治教学中轻实践的现象。

高中政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法。但是,一部分人把理论的学习,异化为唯一目的。联系实际仅仅是为了理解知识、印证观点,把理论的阐释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导致了教学重心的偏移,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残缺。

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是有层次的,最低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含义。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是怎样生成的;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有什么用,怎样用,即学以致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从生活中总结概括理论,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遵循了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4.整合课堂资源,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