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做法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初中数学比较抽象,学习任务又比较重,因而教过初中数学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进行了“系统训练,高效低负”的实验。下面是我们在实验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我们面临的教学现状是,教师讲完课之后,就找一本资料让学生做,有的是二本、三本,还要印制大量的练习卷,这些大多是没有精心设计的,初一可能练到初二、初三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初二可能练到初一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初三也可能练到初一、初二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而且难度把握不是很恰当,学生做起来吃力,老师讲解不遗余力,既浪费时间,又收效不大,甚至有的题目讲过多遍,学生在考试时还是做错。造成这样事倍功半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考虑。
系统论的观点是现代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以求获得整体大于部分的效益。我们要把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考虑,初一是基础,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培养;初二是关键,在知识不断加深加宽的过程中着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初三是重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在个阶段得到了融合,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每一学期要作为一个子系统来加以全面考虑。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研究课来上,一节课要掌握的东西可能很多,我们要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讲深练透。每三节课安排一次阶段复习,对这一阶段的内容进行疏理、巩固,补充适量的典型例题,进行复习训练。一章上完后要进行单元复习,然后进行单元测验,单元测验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分布和标高。这样,每一阶段的复习进行了及时强化,每一单元的复习进行了再次强化,充分考虑了时间间隔的效果,一次次螺旋上升。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练习设计也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知识点的分布,题型的安排,技能的训练,思想方法的渗透,难度的考虑等方面综合设计,才会事半功倍。
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分层教学,异步提高。
一个自然班无论如何总是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如果“一刀切”,有些学生会“吃不饱”或“吃不消”。我们可以采取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分为A、B、C三组,对A组学生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对B组学生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对C组学生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提问,演板,作业,个别辅导等方面区别对待。难的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一般问题由B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由C组学生回答;难一点的题目由A组学生演板,一般题目由B组学生演板,简单题目由C组学生演板;作业难度以B组为基准,和课本上的“B组复习题”或“综合运用”水平相适应;A组适当加深,与课本上的“C组复习题”或“拓广探索”水平相适应;C组与基础练习为主,与课本上的“A组复习题”或“复习巩固”相适应,总之,要使学生尽量在“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课外辅导对A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指导,对B组学生主要是解疑答难,对C组学生主要是端正学习态度和弥补知识缺陷。当然,分组不可能完全准确,上述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低组的学生尽量回答高组的问题,做高组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的情况对分组作适当调整。
2.个别辅导,坚持补差。
辅导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内辅导主要是帮助少数学生(不一定是差生)完成各项课堂活动任务,以及解疑答难;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把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漏洞。对于特别差(一般是知识断层比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外时间补课,每周2―3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要求不要高,会做课本上的习题就行了。
三、把各环节落到实处
1.精选作业,狠抓落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得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要控制好,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拉。
2.题组训练,强化技能。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题目的难度可先做后讲,或边讲边做,或先讲后做,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在我们下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工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3.单元检测,及时补救。
单元检测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找一套现存的试卷一做了事,这样最多只能起到一次综合练习的作用。单元检测题要在全面梳理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试卷和习题,精选题目,精心编排。每次检测都要求独立完成,批改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找出有问题的学生,并做好记载,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普遍问题在纠正后,要安排再次练习,及时进行强化。个别问题布置有针对性的个别作业,确保章章清,力求人人过关。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近年来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被普遍地应用及推广,且问题导学法对初中数学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影响. 另外,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会丰富数学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问题导学的重要性
1. 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弊端
长期以来,初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独角戏的角色,学生在课下往往被动接受. 在课堂中,学生无论是听懂还是未听懂,教师都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忽视课堂教学互动性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在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从问题到知识,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 这样一来,可充分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与我国相比,相对较灵活,往往学生在初中时期都能获得轻松的学习,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及成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强. 因此,我国应摒弃传统教学观点,通过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方法,使教师充分发挥讨论作用及集体智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客观地学习.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问题导学的实施途径
1.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问题
恰当的问题设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恰恰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解决知识难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将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但是,问题的设置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以下三点:(1)保证问题的设置不超过教材范围,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要在问题设置中充分体现. (2)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在问题设置上,保障学生有能力理解并解决. (3)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问题的设置要最大限度地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三点的充分运用及严格遵守,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设置问题:“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要使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怎样安排条件?”对于这一问题,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可设计两个问题:“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满足题意的三角形,可发现什么?”“如果要画出唯一的三角形,则需改变题中三个条件中几个量的值?”第一个问题面向全班学生,对于成绩较好、愿意挑战的学生,则可让其探究第二个问题,结合学情,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好地发挥问题作用.
2. 问题的设置要前后呼应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找出彼此之间的规律,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将问题转化成生活中自己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数学难题了. 但是,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前后呼应,因为前后呼应能使教学内容连贯,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培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如果不能起到承前启后、前后呼应的作用,就丧失了问题导学法的实质内涵,且没有前后呼应的问题设置,也谈不上是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3. 问题的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的实质: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的教育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设置问题、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指引者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全面的问题供学生分析,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及时指引,但问题的解决还是由学生自己自主完成. 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可以看出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问题导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索. 通过此类问题的设计,能加强教师在数学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即导学为中心的教育特色价值.
4. 问题的设置要以知识拓展为原则
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3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农村学生的家庭现状。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多,单亲家庭增多。监护人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能辅导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弄明白的内容,或者心理的忧郁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再者,有的家长给学生的榜样是“没有学好数学照样生活得很幸福”,长期这样,学生不明白的知识欠账越来越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学生只好放弃学习数学。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意志是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法变化也较大,课程多了,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知识衔接过程中适应性差的学生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连续学习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4、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个体差异,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慢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就弱。再加之农村条件限制,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2、辅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后进生而言,最初还是想学好数学,但由于看不好书、听不进课、上课听课象在享受催眠曲,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多关爱他们,多作心理辅导。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是不理解?还是新旧知识脱节?还是有疑问或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观点等,尽可能减少学生知识缺失。教师在后进生知识的落实上多下工夫,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现象,从初一起就应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理解定理、法则变形等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学热情
1.实施兴趣培养,激发学生自学热情
初中数学是应用性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抽象性,众多公式、公理、定理,往往令学生倍感学习难度,无法在自学中掌握门道、找到技巧,长此以往将无法激发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丰富,体现了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则无法令学生全面开拓视野,掌握综合实践技巧。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课后自学弥补不足,培养形成良好的逻辑意识思维,这就必须令学生首先产生学科学习兴趣。倘若被动的学习,则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遇到难点问题时,学生则往往浅尝辄止、无法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由此可见,兴趣培养教育尤为重要,只有令学生真正明确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优势作用、贴近生活性,才能令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获取阶段成果、不断进步中提升自信,激发自学动力、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并优化学习效果。基于数学学科知识包含较多抽象原理、理论,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特征,教师可引入良好的生活实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生活中,降低学生陌生感,进而激发其探究热情。同时,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不吝惜一切鼓励与肯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良好的正面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自学动力。尤其对于新课程知识的导入,教师可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贴近生活教学实例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有关概率统计、平均数计算相关知识内容时,可引入银行存款等贴近生活的实例,令学生自主动脑思考,平实在银行存款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学习,激发逻辑思维,并巩固知识记忆、掌握解题技巧。
2.实施数学思维培养,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实践学习中,良好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掌握难点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综合自学能力。因此初中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不应仅停留在对数学知识、理论的灌输传授层面。应通过生动、丰富、契合教材知识、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活动、课堂练习,第二课堂培训,引入问题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令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针对数学知识、问题的敏锐反应力、细节观察力,深入挖掘力,实践创造力。通过举一反三的良好学习,学会融会贯通、明确知识核心、掌握解题技巧,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初中数学教师应主动观察、深入探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初中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现状,应为学生布置丰富多样的课后学习任务、为其推荐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课外学习读物,令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课时有限,所学知识无法快速消化的弊端不足。
3.丰富培养方式,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为优化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丰富培养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令其掌握良好的自学技巧,进而优化自学效果。
3.1通过点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为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意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贴近教材重要内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而令其逐步形成自主动脑的良好习惯,并学会如何抓住重点,自主学习。在实践引导阶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不应代替学生思考或阅读,而应通过引导激发,问题提出,辅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掌握核心关键技巧。当学生摸不到门路、遇到瓶颈问题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提醒,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自学效率、掌握自学本领。例如在解决相关路线应用问题时,学生总是掌握不到解题技巧,找到学习门路,这时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点,即路线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到等量平衡关系,即可将路线问题归纳为相同的时间内路程的差异、路线的不同以及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同等,抓住这样一个平衡点,学生便可轻松的列出方程式,解决同类型应用题,并掌握自学技能。
3.2充分备课、连贯教学,提升学生自学水平
面对丰富多样的初中数学知识,教师应充分备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数形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对于预讲授的新课程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通过为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回答相关问题、填补提纲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自学预习方向、掌握自学本领。而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令学生在充分的预习后首先提出有关学习内容的问题,令其他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则可适时的进行总结评析,进而帮助学生抓住内容核心、掌握难点解答技巧。在引导学生如何自学的基础上,应对其掌握知识水平、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跟踪检查,令学生通过作业考察、课前抽查、课堂评估明确自身不足欠缺所在,进而在后续的自学阶段中有针对性展开专项自主训练,进而良好的弥补不足,实现综合发展。依据学生不同的自学能力水平,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不应一味的采用题海战术。应通过连贯教学、针对培养训练,提升学生自学水平。对于完成的章节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疏通、全面总结,进而巩固知识理解掌握能力,促进智力发展与能力提升。在实施数学知识结构整理的阶段中,学生自身能力将得到良好的锻炼,并促进自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延伸拓展。
4.结语
总之,为有效激发初中学生自学热情,实践教学中,我们只有科学开展兴趣培养、激发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丰富培养方式,为学生展开有针对性自学辅导,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令其主动开展自学学习,掌握自学技巧本领、明确自身不足缺陷,进而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并实现综合的发展升华。 [科]
【参考文献】
[1]姚铁峰.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2]孙鹏程. "自学-辅导"教法探索实践之路[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教学;分层辅导;知识技能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后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辅导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分层辅导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辅导
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让差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逐步指导、全程引导的方法,从最简单的知识识记开始,一步步地指导他们理解基础和要点,通过一些典型实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分层辅导时可以采用教师提示、自我反思的方法,引导他们将脱节的知识链构建成系统的网络,迅速准确抓住题意,形成自己的解题技巧,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优生深刻理解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体和特长,我们应给予较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点拨性的辅导,内容尽量拓宽、加深,鼓励创新思维,摸索新的方法和技巧。
二、要将分层辅导与分层作业、分层考查、分层评价结合起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备课要求从教学目标、内容、时间、步骤、方法到实验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分层质疑,启发思考。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分层考查,查漏补缺,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
分层评价,形式多样,考查之后,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当的层次,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三、分层辅导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和学生兴趣的培养
分层辅导,不仅是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和方法,更要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和心理因素。
对中等、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多参加动眼、动口、动手能力的训练,并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大大的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初中数学辅导与训练范文6
关键词:预习;引导;训练
我国现行教育正面临从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步骤开始:
1.明确教学目的
在新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掌握重点难点。
2.预习与引导
对教学内容分析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方向加以引导,要求其完成课前预习的部分,并进行思考,设计预习提纲就相关问题提问,让学生尝试自主寻找
答案。
3.习题训练
习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掌握学习要点为主的基础知识题,二是灵活运用学习内容的提高训练题。通过解答习题,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自主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以勾股定理为例的自学教案设计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自学教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
教学目的:掌握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学分析:用数学公式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预习提纲:
(1)勾股定理的内容和定义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如何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4)尝试解答: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4 cm 和9 cm,求斜边长多少?
2.课堂教学
对勾股定理的课文内容详细讲解。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度为a、b,斜边长度为c时,三边关系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解说勾股定理的常见证明方法。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如3,4,5;6,8,10;5,12,13等,帮助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
例如: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a、b、c是RtABC的三边,∠A=90°,则a2+b2=c2
D.若a、b、c是RtABC的三边,∠C=90°,则a2+b2=c2
②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a、b、c,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
A.a+b=c B.a+b>c C.a+b
4.课后总结
就习题中学生错得较多的部分给予详细解答,确定辅导的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