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五链合一电子商务
1供应链概念的延伸
人们通常对供应链的理解为:供应链指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链形结构与方式,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活动全过程的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这主要基于一个行业的供应链理念,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行业之间产业延续、交叉明显,供应链的理念应延伸至行业之间、产业之间、制造业之间、市场采购与分销之间,进而组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产品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的这一过程,都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传统供应链的基本原理构成如图1所示。
1传统供应链基本原理图
本文在传统供应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供应链的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供应链由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物流服务链、采购分销链和系统增值链五部分组成,各链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图2、3所示。
2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服务
供应链管理针对供应链的五个子链: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物流服务链、采购分销链、系统增值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速度、效益和附加值,为整个供应链上的联盟伙伴带来最大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被认为是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结算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强调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思想。
2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系统结构模型
合作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如没有现代物流服务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常常在途受阻等,会导致供应链的合作打折扣。因此,无缝连接的现代物流系统是保障供应链能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灵活多样的现代物流服务,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制造商和物流公司的及时信息交换,把用户关于运输、包装和装卸等方面的要求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为现代物流的实时、快速、准确服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时效操作平台。
供应链的五个子链中,物流服务链和系统增值链贯穿于产业结构链、制造加工链、采购分销链的始终,系统增值是目标,物流服务是手段。而实施物流服务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各条链的结构,实现链上各环节的增值,最终达到总成本最低和系统增值的目的,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物流服务优化产业结构链
一个产品的生产,从其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形成和销售,并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或零配件(或到消费者手中)。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牵涉到几个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包含上中下游的产业供需结构链。如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原材料,而工业部门又为农业部门提供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就工业内部而言,电力部门向钢铁部门提供电力,钢铁部门又向机械部门提供钢材,而机械部门又向电力部门提供发电机械设备等,各部门在提品的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服务,环环相扣,带动整个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链的链系较长,组成产业结构链的各环节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产业的运转需要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同时,其自身又为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即一方产出的产品将成为另一方的投入资料,各个部门既是消耗产品(即投入)的单位,又是生产产品(即产出)的单位,每个部门同时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它既产出产品,按社会需要分配,供其他部门和领域消费,又是消费其他产品的部门。这样就形成了相关产业相互间的依存和支持,反映了产业间内在联系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国际上一些大企业摒弃了过去统包设计、制造、销售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供应和销售建立最佳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运作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体系。
一条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结构链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信息、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因此,物流功能决定产业结构链的联动,影响产业结构链的演进和优化。物流服务不仅要协调企业内部物流,还要跨越企业,从整个产业结构链的角度出发,协调、整合每个链节点上的物流作业,理顺产业结构链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加工制造以及产品流向等一系列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使链系结构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2)物流服务提升制造加工链制造加工链中涉及的物流活动主要是生产物流。
制造加工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主要有:
(1)企业内部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配件从生产企业内的供应仓库或者上游企业直接供应到生产线的物流活动,或者是不同车间之间、工位之间的物流活动;
(2)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从上一道工序(或车间)到下一道工序(车间)的物流活动;
(3)生产出的成品或最终产品,从生产线到产成品仓库或者直接到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
(4)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丢弃或再生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等。
物流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开创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及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建立的科学管理,即著名的“福特制”。这种方法,使福特公司的T型汽车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汽车的装配时间减少到原来时间的十分之一。福特制改变的并不是产品的结构、性能,也不是什么机械加工技术和方法,改变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生产领域中的物流方式。这种物流方式的变革开创了新的历史。
一条传送带的作用,把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一个系统,减少甚至根除反复不断出现的搬运、装卸等环节,通过顺畅连贯的物流,把生产变成了顺畅连贯的系统。证实了物流系统对提升制造加工业的价值所在。
(3)采购分销链与物流服务
采购与分销是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而物流提供的保障使得采购与分销过程顺畅。现代企业需要采购速度、效率和成本的统一;需要分销链上各环节的有机整合,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推上市场,迎合消费者对产品日益精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强化库存控制及补货能力,以加快商品周转,提高资金周转利用率……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物流活动而运行。
物流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生产原材料、零配件,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架桥铺路。实行采购、分销与物流一体化运作,形成一个共进的竞争势态,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具有竞争力的链结构,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强劲的支撑。只有通畅而敏捷的物流系统,企业的采购与分销才能达到优化,库存得以有效控制,企业可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供应链中,现代物流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使采购分销链得以顺畅,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溶入供应链的发展中。采购、分销、库存控制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和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密切配合,市场竞争已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将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的市场、采购活动、制造过程和分销网络联系起来,实现高水平服务与低成本运作,以赢取客户,获得竞争优势。因此采购分销链必须与物流服务链整合在一起,成为供应链家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系统增值是最终目标
供应链的解决方案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系统增值,使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战略、战术信息和操作过程的协调配合达到最佳化,推动每个节点的上下游企业——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达到商业过程和商业价值的最优化。
供应链过程形成与过程的连结与循环(商流与资金流亦如此),应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各部分、各环节衔接最佳化。这不仅提升了供应链上各战略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而且改变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方式,由过去企业主导型的“推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的“拉式”,其目的是“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数量、保正确的质量、以正确的状态,抵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简称6R),确保运转过程的顺畅和时效,快速实现资本的循环与增值。
须强调的是系统整体的增值,而不是某一环节的增值,当某一环节的增值与另一环节的增值发生矛盾时,就要权衡各方面因素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案,以使系统整体最优,追求供应链总体效益和总体效率的最佳,最终实现系统增值的目的。
4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利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把一个企业和它的供应商、承运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方便地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如图4所示。
4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不仅使供应链上各成员间更紧密地连接、合作与交流,而且把供应链的概念延伸到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外协和外购、储运、制造、分销、客户服务等全过程,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活动舞台,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结点企业之间的信息更易共享、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也更为高效。
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方便迅速地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数据,制定切实可行的需求、生产和供货计划,以利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运作。采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及时处理信息、跟踪客户订单执行、进行有效的采购管理、存货控制以及物流配送等系统服务,促进供应链向动态的、柔性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供应链的持续竞争优势。
5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Internet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两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已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系统业务的处理要求,因而又提出了三层结构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把整个信息系统分为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三部分。
通过采用WebService接口技术构建企业间商务集成平台,不仅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而且方便地将原有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成到商务平台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如图5所示。
5供应链管理体系框架结构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式
前言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是目前企业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总结已有文献。可以将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分为四种,即:合法要求、市场要求、协调相关者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与四种驱动因素相对应的"绿色度"递进的四个层次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模型,即:合法绿色供应链管理、市场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者绿色供应链管理及深层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供应链管理(ESCM),其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和强化环境因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大规模、有意思的绿色供应链研究,主要包括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优化利用,基于环保因素的供应商选择,绿色采购与营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结构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全面质量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评价模式及评价指标等。
国内近几年才兴起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内涵、原理、特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和集成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特征、主要内容和目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等方面,然后在电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家电等行业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指出了应用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实施关键环节等。目前学术界普遍把GSCM定义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在整个石油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在物资供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销售及使用过程中,持续地应用环境策略,加强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条的绿色水平,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模式
石油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供应链大致可分为物资供应、油气勘探与开发、储运、炼化、产品销售、客户等环节。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结构模型及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经过综合与改进,建立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这种模式是通过市场的需求或者用户的需要进行输入,经过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输出最终的石油化工产品,每一过程均是其上级过程的用户,也是其下级过程的供应者。通过对供应链网络各环节的绿色管理,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网络的整体绿色水平。
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及消费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和浪费,这种管理模式是实现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动力。其管理中的社会环境系统包括:社会文化、法制、伦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并规范、激励、约束和引导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对环境破坏减少,促进社会、企业、环境相容。
在石油行业GSCM结构模型中,核心企业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核心企业是指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在供应链上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企业。中石油在改组过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开发等主要业务,证明了勘探开发企业是整个石油行业的核心企业。
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是最值得重视的。第一,石油勘探开发中容易污染环境,地震探测、油气泄漏及挥发等会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气资源本身会污染环境,如油轮的沉没会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价值巨大,而节约材料也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举措。第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油气生产各环节中的安全、环保、节能管理。
三、石油行业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内容
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和消除破坏和危害生态环境的供应链管理活动。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殊性,石油行业GSCM应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绿色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
(一)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通过对材料源头的控制,在采购时就考虑材料是否是环境友好材料,如是否能循环再利用、是否可以通过焚烧或降解等措施来清除废弃物等。因此,需要选择绿色的供应商,并与之保持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供应商在优化企业供应链环境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全面环境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认证和HSE管理、对供应商的环境审计、第三方培训等方面来实现供应商的绿色化。
(二)绿色生产(勘探、开发、炼化)
绿色生产是指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过程中持续应用环境策略,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石油行业的绿色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等。
(三)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
1.绿色储运是指在油气储运过程中,合理地安排储量和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消耗,防止储运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事故的发生。
2.绿色包装要求企业把环保理念融入油气产品及石油化工产品包装中,以较少的材料、无污染、可回收、可再利用为原则来使用包装材料。
3.绿色营销要求石油销售企业在产品定价、促销、油气配送等整个营销过程中,以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企业与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相一致。
4.绿色用户要求油气产品的使用者在消费过程中体现环保意识,在使用中尽量避免环境污染,自觉抵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绿色回收与再利用
绿色回收与再利用要在充分考虑回收处理成本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对于回收的物质,可分为可直接再利用物资、加工后再利用物资和废弃物三种。通过对前两种物资的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污染环境。对于废弃物,要通过填埋、焚烧、化学处理等手段,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业GSCM的内涵、结构模式和管理内容。在石油行业中实施GSCM,能提升石油企业的形象,促进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行业GSCM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深入开展,需要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式、绩效评价体系、决策支持系统、激励机制的设计、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石油行业GSCM整体水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2]李成标,吴先金.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技术,2004;(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3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自然界、社会经济以及组织、管理、思维、认知等各种复杂现象的共性的科学。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各种复杂现象取得更好理解以便加以控制,从而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指导对供应链管理,控制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及效果。
1复杂性科学理论简介
复杂性科学(TheScienceofComplexity)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一门专门研究自然界、社会经济以及组织、管理、思维、认知等各种复杂现象的共性,以及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的科学。复杂性科学认为,复杂性具有自组织、适应、动态等特征。自组织是指许多独立的因子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过程。适应是指复杂的、具有自组织的系统,可以积极地将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转化为有利方面的自我调整。动态是指复杂系统总是处在发生、发展、老化、突变的过程中,这些变化形成很多不同的形态。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不可叠加性)与动态性、非周期性与开放性、积累效应(初值敏感性)、结构自相似性(分形性)等特征。由于复杂现象广泛存在于许多学科领域中,因而复杂性科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受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复杂性科学虽然没有统一定义,但涉及到的工程、生物、经济、管理、军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系统,系统的复杂性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属性,不会因科学的发达而消失。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研究供应链管理问题,是因为在“协同时代”里,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和复杂,管理已呈现出明显的“协同”特点,它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并对外部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性,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多赢”战略目标。供应链及其协同管理的复杂性,对现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既要求我们要超越对复杂性的哲学思辩式的议论,进行实证性研究,又要求我们把供应链管理科学地定位于复杂性科学的不同层次,从而运用适宜的研究方法,取得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作为一个由众多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客户组成的复杂的网链系统,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供应链管理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延滞性、开放性、多层次、多因素、多变性、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等时间与空间演化复杂性的突出特点。具体来说,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
2.1不确定性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有供应、制造和需求。供应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提前期的不确定,而提前期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密切相关;制造的不确定会导致供应的不确定。三个不确定性来源中,最难控制的是需求的不确定性。对于单一生产过程,许多供应链企业通常在需求预测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容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库存来降低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影响。但是,当供应链系统演变成集中式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其自身复杂的网状结构使这种不确定性像瘟疫一样在生产网络中传播,就会引起整个系统出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所以,不确定性是供应链管理系统复杂性之源。
2.2时滞非线性当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任意一个节点企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实际库存小于期望值时,就必须向其上游企业订货以补充库存的不足。反之,当库存高于期望值时,则停止订货。而下游企业从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总是存在一个时间差,通常称为供应链时滞。由于供应链时滞的存在,上游企业的原材料或产品供给变化总是滞后于下游企业的需求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供需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是复杂性的必要条件,是复杂性的数学本质。
2.3开放性供应链管理系统所有节点企业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边界与外部环境都存在交互作用,使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换,促使系统最终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必将存在着不断改善自身功能的自组织行为,具有演化的趋势。
2.4涌现性涌现性是供应链管理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企业通过自组织行为与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由单个企业历经不同的复杂变化阶段,向优化、高级的秩序演化形成的,是企业通过竞争、协同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集积了各部分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而这种行为和价值取向构成了选择和适应的压力,使系统所有节点企业并不具备系统整体的性质,充分体现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思想。
3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
现行的方法论基础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问题,必须探索和研究新的普适性更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等理论和方法,才能解决供应链复杂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特点,研究供应链复杂系统及管理的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3.1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通过定性判断建立供应链系统总体模型,以及管理中涉及的各子系统的概念模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这些概念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复杂性是当今供应链管理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它需要运用新数学方法来建立更适合这些特点的数学模型。虽然理论研究中数学分析工具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被引入使用,比如近年来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建立供应链模型,用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链多目标最佳方案选择及绩效评价工具等,这些至今仍不失为有效的量化分析工具。但对于更复杂的供应链,还应继续引进更适宜的新的研究方法,如协同理论、约束理论等,并尝试融合多种数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使模型更贴近实际。对于不同的供应链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建立不同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经过求解得出定量结论,再对这此结论进行定性归纳,以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3.2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环境是供应链系统和管理策略的外部约束条件。供应链系统和管理策略不仅要适应它,而且要能够利用它,并使其转化为有利的方而。微观分析着重企业当前的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信息渠道、人文因素等。要把宏观环境可能的发展变化与企业的微观现状结合起来,重组与未来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文化,疏通信息渠道。在此基础上,再来设计供应链系统和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公路材料;质量控制;SCOR
1. 引言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公路材料作为公路质量的最基本保证,其质量控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公路建设中的钢筋、水泥、桥梁支座、桥梁伸缩装置、桥梁锚具、通讯用硅芯管、隧道锚杆钢绞线路面沥青和隧道防水板等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路工程质量。但是由于公路工程本身的特点,公路建设材料组成较多,且公路材料供应厂商资质参差不齐,原有的一些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公路建设发展的要求。
(2)公路材料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公路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传统的公路工程材料质量控制模式中,质量管理方法仅考虑公路建设企业内部环节的质量控制,只着眼于一定合格率下的建设成本最低。然而,在公路工程建设技术革新加快、建设质量要求更高、材料供应专业化的环境下,最终的公路工程质量由许多个质量环节共同构成,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为公路工程的质量缺陷造成影响。因此,公路材料的质量控制有必要从传统的基于建设单位内部的、注重材料质量管理技术方面转向基于供应链的、注重材料供应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以及材料质量控制系统上来。
2. 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外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规范化阶段[1]。在产品质量控制领域,国内外专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质量保证理论、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经济质量控制(Economic Quality Control,EQC)、计算机集成质量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Quality System,CIQS)、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田口方法、质量诊断理论、可靠性技术、“6σ”方法等,并提出了许多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如数据变换法、过程建模法、贝叶斯方法等。这些质量工具和管理方法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然而多集中于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随着企业间联系的加强,现在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企业供应链领域,代表性的研究为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SCOR (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2)SCOR是由供应链协会SCC( Supply Chain Council)开发并授权的一个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跨行业标准。1996年,波士顿两家咨询公司-Pittiglio Rabin Todd McGrath (PRTM)和AMR Research (AMR)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有效的供应链,实现从职能管理到流程管理的转变,牵头成立了供应链协会(SCC),并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1999年完成了SCOR3.1版本和4.0版本,目前己经升级发展到了6.1版本[2]。Stephens(2001)和SCC(2001)对SCOR做了较深入的阐述[3~4]。我国学者姜铁虎(2002)、臧艳(2002)、卢海(2003)和黄培清(2004)等都对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进行了评析和阐述[5~9]。
(3)SCOR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型,其基本的思路是将业务流程重组、标杆管理及最佳业务分析集成为多功能一体化的模型结构,是供应链的诊断工具,它涵盖了所有行业。SCOR使企业间能够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测评其性能,确定性能改进的目标,并影响供应链软件的开发。SCOR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一般定义、对于流程性能的指标基准,供应链“最佳实施”(best practices)的描述以及选择供应链软件产品的信息。SCOR模型是一个崭新的基于流程管理的工具,国外许多公司已经开始重视、研究和应用SCOR。
(4)应用SCOR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标准化”,SCOR模型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绩效衡量指标层、配置层、流程元素层,每一层都可用于分析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在第三层以下还可以有第四、五、六等更详细的属于各企业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层次,这些层次中的流程定义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五个基本流程: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发运(Deliver)和退货(Return),定义了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并确定了企业竞争性能目标的基础。企业通过对第一层SCOR模型的分析,可根据供应链运营性能指标做出基本的决策。
3. 公路材料质量控制流程
基于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第一层的基本原理,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包括公路材料的供应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五个控制流程(见图1)。
3.1供应计划。公路建设中建筑材料成本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3,并且工程材料供应是否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材料供应计划是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公路材料的供应计划主要是由业主根据公路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制定公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材料供应计划,包括公路材料的总体供应计划、阶段供应计划、材料种类计划、材料用量计划、材料质量计划、供应链结构设计等。
图1基于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的
公路材料质量控制流程3.2材料采购。
(1)公路工程材料采购质量要求高、数量大,必须按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形式招标采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行采购招标。招投标工作完成后签订公路材料采购合同,明确合同供货期限和终止合同具体时间以及合同中的具体供货数量,强调中标单价的严肃性,强调应满足材料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明确供货地点以及合同的签订。
(2)公路工程材料采购需要做好材料供应商寻找、材料收取、材料仓库管理及材料采购相关支持业务等工作,特别是供应商评估、采购运输管理、采购品质管理、采购合约管理,采购业务规则管理、材料存货管理,获得、接收、检验、拒收与发送材料的采购流程管理等公路工程材料采购管理是关系到材料采购的重点。
3.3材料生产。
(1)在公路工程中,材料生产控制主要是指工程材料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材料生产主要包括材料生产状况掌握、质量管理、现场生产进度制定、短期材料生产计划、施工现场设备管理、工程预制品运输、在制品库存管理等内容。
(2)材料生产应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对工程材料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并且严格执行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用于工程中,不合格的预制构件不准安装。按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要求,合理组织各种材料进场,按总体平面布置堆放,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并准备好防雨覆盖设施,特别是防止水泥受潮变质、钢筋锈蚀。对工程主要材料(钢筋、水泥、碎石及砂料)按部颁《公路工程试验规程》进行室内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指导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处设立标示牌,写明品种、产地、规格、检验状态。生产现场掌握工程材料质量动态,及时提出与施工质量有关的材料隐患、预防措施及防范要求,严格按工程质量控制制度要求材料生产,使材料生产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并且能够做到可追溯性。
3.4材料配送。公路工程材料的配送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质量和进度,需重点加强材料配送管理。首先要做好配送计划,并对配送材料的工程报价、账款管理等做严格管理,对配送材料的库存管理要注意材料分配、标签等,材料运输管理要合理经济的安排相应运输方式和进度安排,保证施工进度安排,要注重配送渠道的决策制定、配送存货管理、配送材料品质掌控,对一些进口钢材等公路材料还要做好材料的进出口配送。
3.5材料退货。
(1)对不满足公路工程要求的材料,要进行材料退货,特别是钢材、水泥、集料等不合格的公路材料,要及时退还原料给供应商,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准备退货文件资料以及物料实体的返还及运送。
(2)材料的质量合格与否主要通过材料检验保证,常用材料的必检项目主要有钢筋原材料的拉力试验、冷弯试验、可焊性试验;水泥的细度、强度、安定性、初凝时间、终凝时间;集料的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值、堆积密度、表观密度。通过这些检验,对材料合格与否严格按国家标准或交通部的规范要求做出准确的评断,对不符合公路工程质量的材料做退货处理。
4. 公路工程集料质量控制
公路工程中,集料质量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施工出一个优质的工程,对集料的质量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为此,以公路工程集料质量控制为例,介绍一下上述公路材料质量控制方法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4.1集料供应计划。业主和施工方根据公路工程的实际需要,制定公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集料生产供应计划,明确集料生产计划要求的产量和质量标准等。
4.2集料采购。集料采购处理和集料生产厂家联系集料使用量和报价等采购必需内容外,为确保集料质量,应在施工前对集料的加工现场进行考察。在考察集料加工现场时,着重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岩石表面的表层土是否清理干净,如果没有清理干净,容易导致集料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超标;(2)岩石是否存在有夹层,如泥土夹层或者其他岩质的夹层,此类情况容易造成集料的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路面的铺筑质量;(3)考察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因为在路面的施工过程中,用料一般都比较急,用料量也比较大,要求料场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储存能力,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连续性;(4)考察石料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破碎方式,对石料的质量会有相当大的影响;(5)考察石料的质量,路面用集料石质应当为碱性石料,以保证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要求。
4.3集料生产。
(1)随着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高标号混凝土和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对原材料的要求,必须生产出或选择规格、级配等各项性能指标都合格且优质的集料。集料生产要从矿产石质入手,以集料生产设备和工艺为重点,以集料质量为关键,严格控制集料的生产和质量问题。
矿石的各种性能指标是生产合格集料的基础,必须委托有一定资质的钻探单位对矿石岩层进行钻探分析岩石性质,包括岩石的类型、颜色、粒径、纹理、层面方向、风化程度等。
(2)对于拟开采矿山的表土和风化层岩土要全部一次性清除,并运出矿区和料场,不能够堆放在离矿区和料场区较近的地点,防止生产好的集料再次受到污染。如果使用外购石料进行集料的生产加工,要求对方提拱石料质量检测报告,加强料源控制,加大对所购石料质量的检测力度,保证生产集料的稳定性。
(3)为保证集料的规格与级配满足规范合同文件的要求,集料生产必须采用相应的破碎工艺,成品料必须用反击式破碎机进行生产,经过圆振筛筛分,分别得到不同规格的集料,同时筛分过程中要增加水洗设备和除尘设备,并尽量不使用循环水,或采取多级沉淀后的洁净水,保证产品的洁净度和防止成品料及环境污染。
(4)集料检验是保证集料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集料生产之前要对破碎、筛分、水洗、除尘设备进行定期标定,并要配备相关试验设备、试验人员保证生产过程中对集料常规试验项目地检测。对试验仪器设备也要进行定期标定,对试验人员进行试验业务能力培训,保证试验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集料的实际质量情况。严格按照试验规程对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取样和试验,并达到规范和有关文件中要求的试验频率。集料生产单位要定期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室进行集料的各项指标试验,并将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认可。施工单位要为确保生产商供料所提供集料的质量,也要定期对集料的各项集料的各项指标进行试验,试验结果上报监理工程师认可。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按照规范和合同文件的要求试验频率对集料进行各项指标试验。如果试验结果发现异常现象,要立即停止集料生产,并查明原因,直至集料各项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4.4集料配送。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注意集料的堆放和运输,以免造成堆放和运输而引起的集料级配不良现象。在集料运输过程中,车辆所装集料不得超过车斗上沿,防止产生离析。要按不同规格来堆放集料,并设有一定高度的隔离墙,防止不同规格的集料混合,倒运成品集料时应充分混合,防止产生离析。各不同规格集料仓要分别设有标志牌,内容包括岩性、粒径、检验状态等,还可包括所用工作部位、施工单位名称、供应商等,料仓地面应按规范规定的拌和场相应标准予以硬化,场地整洁,作好保护措施,防止集料被污染。在集料进场后,尤其是路面用集料,应当尽量采用彩条布等进行覆盖,避免集料被淋湿,减少集料的烘干费用,同时可以更好的保证路面铺筑质量。
4.5集料退货。对不满足公路工程要求的集料,要进行集料退货,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准备退货文件资料以及集料的返还及运送。总之,在生产或使用集料过程中,都要对生产集料所有的料源进行考察分析,保证生产出来的集料的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保证在运输和堆放集料时,不造成对合料集料级配的破坏,以及不必要的二次污染等。并通过试验来保证集料各项技术指标的稳定性,保证用于公路工程的集料是合格的、优质的工程材料。
5. 结语
本文基于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第一层的基本原理,将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分为公路材料的供应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五个控制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公路工程集料的质量控制中,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了公路材料质量控制。基于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是一个较新的基于流程管理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开放性,随着我国公路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可以在公路工程领域不断的加以重视、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兰,聂晶.国内外质量管理方法调研[J].科技与经济1994,(2):12~19.
[2]Stewart,Gordon.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SCOR): the First Cross-industry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Supply-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7, 10(2):62-71.
[3]Stephens, S. (2001).Supply chain council &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 overview. Supply Chain Council, Inc.
[4]SCC (2001).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Overview of SCOR version 5.0. Supply-Chain Council, Inc.
[5]姜铁虎,丁叔.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 [J].管理论坛,2002(8):3.
[6]减艳,方敏,方旭异.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评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2 (59): 13~14.
[7]卢海.SCOR-国际标准化的供应链流程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 (15): 22~24.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存货;物流;采购成本;持有成本;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存货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的原、燃料的充足、及时供应,也就是说企业的存货资源不能匮乏,但是企业又不能大量囤积货物(占用大量的生产资金),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与存货占用的多少成为企业管理的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企业物流的管理中对存货的管理,存货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的重要。
众所周知,企业利润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质量及资产营运效率密切相关。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资产质量的高低同时是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增长潜力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一直把加强企业资产的管理、分析企业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放在重要的管理位置来处理的。[4]
企业的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占用了企业很大一部分流动资金,是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对象[4]。存货的增加可以增强企业组织生产、销售活动的机动性,但过多的存货占用较大的资金使企业承担利息支出,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与此同时,过多的存货会增加与存货有关的各项开支如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等,从而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二、企业强化存货管理可以采取的措施
1.实施源头控制,优化供应厂商,确保原料的优质、优价
具体实践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合同管理制度,优化供应商,清理不合格的供应商(厂方),和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强合作关系,确保所购存货的质量优良性,同时,由于大企业经营具有的实力及规模效益,可以为我们所采购的存货提供质量保证。
(2)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可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可掌握供应商方面尽可能翔实的资料,为了解供应商的信用提供资料,降低采购风险。
(3)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存货的供应,在加强与老客户的联系的同时,全力开辟新货源,为生产提供保障。如地处西南的攀钢与云南、贵州的矿石厂家形成了新的货源供应关系,同时,攀钢也开始投资开发白马铁矿,为生产所需存货提供重要保障。
2.强化企业内部的存货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原燃料的利用效率
具体实践可采用以下方法: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与合同采购员签订物资、设备采购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合同员、主任、主管经理三级负责制;完善考核机制,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2]
(2)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物流管理,降低存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1通过降低蕴含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如:燃料中的物流成本,材料中的物流成本,人力中的物流成本,加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和生产素质,减少存货的消耗和占用,降低企业生产的总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通过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优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使上一道工序保证下一道工序的零库存,逐层推进至整个工序的结束,从而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存货库存存货成本,提高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
3.强化信息管理
强化信息管理,梳理现有的设备管理、物资供应体系的业务流程,运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本原理,引入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物流企业航母,促进存货管理,使存货管理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1)供应链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它是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公司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合并在一起,从一个统一的视角展示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把企业活动与合作伙伴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严密的有机体。具体地说,这种管理方法可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有:
1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供应商能够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节约了采购人员的工资,而且由于采用无纸化订货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定单管理成本。
2供应链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存货持有成本。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组织生产,及时补充,因此企业已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持有成本,就既能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又不会形成存货堆积,从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1]
3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的成本上,同时,企业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用网络技术整合供应链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信用,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以销定产,根据合作伙伴的生产要求为其提供所需存货,从而降低本企业存货中产成品的仓储成本。
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人们更加坚信进行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2)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实行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必需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比如,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如果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庞大的数据处理是根本做不到的。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可通过条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安全采集;通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向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准确、快速的“无缝”联结,把整个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规划工作集成在一起,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2实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要求就是: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将企业之间传统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建立新型的互相合作、共生共荣的双赢的伙伴关系。实行供应链管理就要求合作伙伴之间以诚相待,信息共享,企业帮助供应商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供应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这样才能加快存货的流动,降低商品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诚信的企业合作,淘汰不合格的厂家及商家,强化企业的诚信意识。
3实行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必需对企业现行的企业结构进行治理,同时,对企业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再造。实行供应链管理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适应企业内外管理的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综合和协调,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外部关联方的需求,实现高速高效运转。企业一定要有创新的管理团队、很好的企业文化和沟通机制。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是供应商、分销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协同。而这一点在我国企业身上表现得比较薄弱。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责任不明,相互扯皮,机构设置重复、效率低下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若企业现在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较强的信息开发能力来实现数据的自动、安全采集;同时,企业有良好的商誉能获得贸易伙伴的信任和支持,形成与贸易各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企业内部清理及规范企业内部交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 充分运用铁路、公路的运输资源;实行供应链管理。这些都会为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伟生,张洪革.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罗珉.现代管理学[M].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玉平.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CPFR协同预测ARIMA神经网络
PFR是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的英文简称,是针对零售业的一个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致力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协作的效率。
CPFR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如何利用协同合作所获得的实时信息来进行预测,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尽可能降低库存成本,是企业目前以至未来所追求的目标。CPFR强调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同合作建立一个供应链的预测方式,协同预测是CPFR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又分为销售预测与订单预测。销售预测着重在市场需求部分的预测;订单预测则是依据销售数据、库存状况和生产因素来做实际订单预测。
一、CPFR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CPFR的研究较之国外要少,起步相对晚。文献[1]认为,CPFR是一种想要扩张的供应链,使之成为需求导向(Demand-Driven)的理念。CPFR为一连串的企业流程所组成,而一连串的流程是由供应链中互相合作的交易伙伴共同拟定的企业目标及方法、共同发展联合销售及作业性规划与电子化的整合,以及更新销售预测及补货计划。CPFR也是供应链合作的应用实务,使合作伙伴运用互联网分享预测结果的信息,借此减少供应链的库存成本,并增加商品的可利用率。CPFR主要强调的是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同合作建立一个供应链的预测方式,并分享信息与分担风险。文献[2]对CPFR的定义为正式规范两个企业伙伴间的处理流程,双方需先同意接受协同合作计划和预测,监控全程直至补货之间的运作是否成功,然后确认异常状况,最后采取可行方案加以解决。
文献[3]认为,CPFR系统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标准,利用联合预测,以提升卖方管理库存及持续再补货效果的网络信息系统。借由CPFR,不同供应链成员利用电子方式交换一系列的意见及支持信息,包括过去销售趋势、排定的促销活动和预测等资料。文献[4]认为,CPFR可降低供应链的成本、迅速且实时面对市场变化,并可以提升伙伴间的合作发展。就整体而言,可从三方面探讨CPFR所带来的效益:在存货方面,由于CPFR提高了产品销售的精准度,因此可降低存货;在生产效率方面,由于进行CPFR规划时,必须先了解市场对产品的喜好程度与产品生命周期,因此能提高生产的效率,以最准确的数量响应市场;在收益方面,透过信息共享而发展出的联合计划,对销售与订单量的预测将比传统的预测方式更贴近市场需求,因此既可以减少无谓的浪费,又能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带来收益的提升。
二、ARIMA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也有学者分别运用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进行需求预测。文献[5]研究了两级供应链中ARIMA(0, 1, 1)需求模型下信息共享的价值,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文献[6]介绍了ARMA模型的基本原理,并且分析了ARMA模型在市场需求预测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文献[7]为对不确定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运用SAS系统中的时间序列预测系统,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产品销售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预测;文献[8]从ARIMA(0, 1, q)需求模式下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节点两阶段供应链系统出发,详细推导了牛鞭效应的量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参数q和提前期对牛鞭效应的影响。文献[9]对多层感知型神经网络进行了研究,并用进化策略法对其改进,将其用于区域物流的需求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献[10]运用遗传算法对供应链上的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出了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分析,CPFR条件下的协同预测仍存在着一下特点:
(1) 信息在供应链管理和CPFR的重要性,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共享有了很好的平台,利用历史信息进行需求预测不可或缺。
(2) 在供应链需求预测领域,预测多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而管理的目标是双赢,协同预测已成为CPFR的关键环节。
(3) 供应链的需求多呈现不确定性,各个模型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适合的互补模型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吴志忠.建构一个具有CPFR流程特性之企业间商务电子交易市集平台的模式[D].国立政治大学,2000.
2]联合通商和EAN TAIWAN.CPFR中文版指南[M].译自VICS协会(2002)CPFR英文版指南,2002.
[3]但斌,张旭梅.基于CPFR的供应链合作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6 (1):28-30.
[4]廖嘉伟.前导性协同预测架构与实施系统之研究[D].东海大学工业工程与经营资讯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5]张钦,达庆利,沈厚才.在ARIMA(0, 1, 1)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1,12(9):0001-0006.
[6]郭大宁,王磊,陈成.利用改进的ARMA模型来预测供应链中的需求[J].物流科技,2004,09:0060-03.
[7]李勇,吴宝亮,但斌.基于乘积ARIMA模型的产品不确定性需求预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01:0060-03.
[8] 朱顺泉.ARIMA模型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价值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06: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