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1

关键词 企业供应链 电子商务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电子商务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赋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的内涵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传统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既解决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又保留了传统管理理论的优势,融合了新时代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的优点,顺应了时展要求。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传统纵向一体化”向“现代横向一体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指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多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利用供应链结构完整性、系统一致性、功能关联性及价值增值性的特点,通过信息共享、跨企业或部门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尽管供应链管理是有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集成化战略管理模式,对企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过分强调“横向一体化”过程中成本价值优势,忽略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其次,供应链管理畸形化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损害了供应链内外的企业友好合作关系;最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信息流通渠道,没有统一、规范的电子信息服务交易平台。

2 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如市场调研、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协作、客户联系沟通等自动化和电子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经营手段。电子商务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二次变革,由链式供应向网式供应转变,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电子商务构建了高效的共享集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传递、交流的效率及准确率;其次,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服务交易平台最大限度的开辟了调研市场消费需求的新通道,有利于及时、有效的获得全球范围内相关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增强了全球化资源配置及管理能力;最后,电子商务促进形成了企业间的核心价值链,开发了多元化营销渠道,增强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3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电子信息网络化。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经济运营网络集成系统。在这个电子化、数字化的系统中,企业通过对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整合企业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客户信息库这三大主要信息渠道,利用计算机专业化管理软件,分析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物流能力及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规划。电子化采购(E-procurement)是指企业在确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维持自身运转的物资清单后,利用电子网络,浏览适宜的供应商供应目录,筛选最佳供应商并签发订单,通过与供应商的网络信息交换与意向交流,高效、科学的协商合同条款,最终订立采购合同的一种现代化购买手段。在电子化采购过程中,如果企业是供应商,则供应企业在接到订单后需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分析本企业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等,以相关信息来决策是否接受订单并继续洽谈。电子化设计(E-Design)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及时更新的数据库,计划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企业外部,企业利用企业间的互联网网络协调与批发、零售商之间的买卖活动,规划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可以通过最大可能性的消息渠道获得广大客户的回馈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合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电子化履行作业(E-Fulfillment)是指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网络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及时传递有效履行信息,以保证交易时间的缩短、交易成本的降低,最具代表性的是物流与销售商之间的电子商务协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具体运用也越发多元化,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中介,借助网络虚拟资源组织、协调、监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了动态、协作化的企业供应链模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巨大变革,是增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降低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经营运作灵活性,加快了企业供需反应时间,提升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研究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健,宋丽.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2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很多职业类院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是适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导向”作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一种成功教学方法,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工科、英语和计算机等专业,有较丰富的研究文献,但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却不多。《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职业性定位要求体现的不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许多内容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技术手段单一。为此笔者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探索。

1 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在市场调研、分析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群:即操作层次(叉车工、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保管员、拣货员等),物流管理层次(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等),物流决策与规划层次(物流企业高层决策岗位、供应链管理经理、供应链规划师等),并参照“(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认证考试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的供应链管理实务课程改革建设方向。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共性能力需求,职业能力侧重于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主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合作精神、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和综合物流管理素质,以及供应链的设计与再设计(优化)能力、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能力和利用Internet和EDI等IT手段传递与共享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物流管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教改设计

2.1 “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以“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设计思路,以“理论够用、职业技能培养为主,面向就业”的理念组织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供应链管理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主题学习单元,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课程教改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从“认知供应链—供应链基本运作理论—供应链协作—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课程内容体系(见表1),即将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环节分为6个模块,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为1∶1。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关键能力和供应链业务处理能力的训练,并反映当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3 教学理论与创新

3.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课程设计理念

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

在教学模式上设计出三个环节,分别是理论讲授、过程模拟(视频、游戏)和实践。采用“五维动态实践教学法”,即灵活运用“仿真视频+游戏模拟+小组专题讨论+校内上机软件模拟+校外调研(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 开放式考核评价

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采用能力测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调研及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改革可有效地改变目前课堂讲授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病,使理论知识与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的任务、项目驱动教学,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听. 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7(7):45-47.

[2] 姜大源.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 职教通讯,2006(1):7-9.

[3] 孙统超.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务实训教学课改[J]. 物流技术,2012(5):254-256.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3

1.企业尚未一体化

为了使供应链的总成本趋于下降,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资源配送是实行共享的,但是,企业间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完全整合,未达到资源共享,也没有专门的机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公平、公正的协调与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供应链成本管理有序的良性运行。

2.合作伙伴缺乏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管理环节信息失真

由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信任,就会导致信息失真,它们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

4.缺乏绩效与激励机制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但是,利润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目前的供应链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没有建立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没有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

二、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1.建立横向一体化机制

供应链资源整合需要从顾客反馈以及市场调研开始,一直到开发生产产品服务并接至顾客手中,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将自有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整合,从生产流通环节上降低成本。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横向一体化机制不但要求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各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还要求对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整合。不能只是单独在某个节点企业或者某个生产环节使用某种成本管理方法,而是将所有能运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2.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的本质是将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所以,合作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换句话说,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减少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提高它快速反应的能力。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法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另外,通过信息的获取,能使企业对已经获得的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4

[关键词] 运输 企业 营销 信息化 信息系统

面对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交通运输企业面临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得企业需要从占领运输市场出发,向营销要市场。运输市场营销信息泛指与运输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的状态及其发生变化的各种消息、资料、情况和数据。

一、运输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的特点

1.运输市场营销信息时间上具有纵向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内容上具有全面性,运输企业必须多方面地、连续地搜集、加工有关信息,分析、提高其有序化程度,才能取得真正反映市场营销动态的信息。

2.运输市场信息在地理上的分布很广,对数据源的搜集比较困难,往往要借助先进的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及时掌握。

3.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时刻变化,运输市场营销信息也是时刻变化的。

二、运输市场营销信息的分类

1.按市场营销信息的产生过程分

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原始信息是运输市场营销活动中直接产生和记载的原始单据、凭证、数据和记录等,如运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输货物或运送旅客的数量等;原始信息经过市场营销管理者按照既定目标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后,便成为加工信息,如运输企业内部的报表、统计资料等。

2.按市场信息搜集的渠道分

可分为正式组织系统信息和非正式组织系统信息。前者指的是通过正式组织渠道输入的信息,如同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各种业务与会议资料等;后者指的是通过人际关系渠道和大众传播媒介所获得的信息,如通过市场调研获得的信息。正式系统信息一般准确性高,但时效性差;非正式系统信息则时效性强,而准确性较差。

3.按市场营销信息发生的时间顺序分

可以分为滞后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滞后信息一般指货流、客流等的反馈信息,如货主或旅客的反映意见;实时信息是指货流、客流运营活动中同时发生的信息,如货物列车的确报信息;预测信息是指那些产生的时间先于货流、客流的信息,如客货源信息。预测信息的产生必须建立在对反馈信息的系统搜集和利用上,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使之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预测信息是运输企业制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依据。

4.按运输市场营销的内容分

可以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主要指市场需求信息、科技情报信息等;内部信息是指发展在运输企业内部的信息,如运力配置、设备状况等。

三、运输企业营销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1.优化企业内部机构

协调和管理各项营销工作,市场为导向,把营销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作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必备的辅助手段,建立专司营销职能、反应快速灵敏、高效动作的组织体系。这就要求运输企业必须通过谓优化企业内部机构,加快职能转变,加快营销组织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组织是一个多功能机构,从事运输市场调整、市场研究分析、市场预测、广告宣传、运输服务等多项活动,不同于单纯的组货部门,市场营销组织应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他一些部门都围绕市场营销部门安排本部门的工作。

2.营销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营销信息化的效益可以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直接效益主要是指通过营销信息化活动而得到的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货币价值,从测量方法来讲,可以进行营销企业在应用营销信息化前后的各个方面指标的比较,统计数据得到;间接效益主要是营销企业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收益或减少不利因素。营销信息化的直接效益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如由于实施营销信息化而导致的管理成本的下降,可以比较在实施营销信息化前后同一类业务分别需要的成本,其差额即为营销信息化所带来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的分析可以采用整,制定相应的对策。

3.建立高效的企业营销信息系统

高效的企业营销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收集营销信息;根据需要定期生成各种报表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利用实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已有资料或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各类资料以提供最新信息并分析发展趋势,这需要依托企业高层即决策层认识到重要性并积极的支持和推动,在对企业各部门职能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本企业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设计,构建内部报告、营销情报、营销调研和营销决策四个子系统。

4.实施供应链管理

企业外部网是基于Internet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多个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现在最常见的企业外部网应用就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对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设计、协调管理与控制、需求管理、供应商与采购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分销管理、用户管理、服务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和资金流管理等。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5

[关键词]物资采购 预算 供应商管理

全球经济竞争日趋白炽化,促使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在现代能源企业经营管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采购策略规划之目的是通过策略性的规划管理,从企业长期经营目标出发,结合外部采购环境的变动,并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优劣因素,以求利用自己的长处和抓住外部的机遇,使企业采购活动由被动变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从而实现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采购收益。

一、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在资金使用中, 支出控制不严,存在超支现象。预算调整追加变化较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2.物资采购未与重点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向上延伸价值链,难以获取以下让渡价值:增加了使用市场带来的额外成本;未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不能把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高供应不稳定。

3.合作的经济性不强,无形资源的积累不够。同时未找到内部价值链的关键控制点,逆向物流积压物资处理不及时等,造成物流系统的全过程优化困难。

4.电子化尤其是网络化的采购核算和管理有许多新的风险。采购信息的安全性降低,开放的互联网传输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采购核算系统的逻辑纠错和综合判断能力下降。

二、采购物流管理的对策

1.加强采购人员的管理。要降低采购成本,关键是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现代采购管理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

2.建立市场调研制度,确保价格的真实性。在市场调研中,价格的浮动比率很难掌握,电话咨询是一种价格,现场与供应商洽谈又是一种价格,钱货即时交易和期货交易又是一种价格。掌握市场行情建立信息网络,在市场信息中优选价格,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3.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应以降低采购成本为立足点,合理选择供应商,充分发挥创造性采购的作用。注重与战略主力供应商合作,着力培育主力供应商群体。以“供应走向共赢”作为其核心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理念,尤其重视与主力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主力供应商队伍稳定。通过与主力供应商订立长期合作协议、订货份额倾斜、联合技术开发等措施,与主力供应商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4. 成立专门的验收小组,组建专家库。设备、材料、工器具的验收专业性比较强,从表面看是看不出实质性的问题的,有时还要借助一些工具作一些实验。成立验收组,组建专家库,成员独立性的开展工作,物资采购部门调查供方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以往业绩,搜集供方的相关资质材料;不受任何组织和团体的干涉,谁验收的物资,谁对质量负责任。

三、采购管理模式改进实践

在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下,欧洲债务危机仍然悬而未决,全球分销产业将呈现缓慢向上的销售态势。为了扩大市场机会,诸多企业开始转战内陆,随着市场交易量和客户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张,对于沟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物流服务商来说,必须积极调整策略,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物流风险。以某能源企业采购模式的改进实践为例,确定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采购管理制度和流程。

1.建立新的采购商品的分类模式,规范供应渠道。要利用供应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战略供应商,并实施ABC三级动态管理。同时加大电子商务采购力度,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严格实行招投标、密封报价和询比价制度,实施“障碍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2.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采购成本的高低对物流总成本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现物流通畅,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协作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配置计划,以商情信息为基础,抓住价格调整机遇,巧妙利用时间差、价格差,适时调整配置计划,并利用计划、发运和结算的时间差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实现优化运作创效。

4.供应商管理方法的改进,针对A类或B类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出具详细的选择管理办法和考评管理办法,并在此管理办法中也明确了企业采购管理部与需求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

四、结语

供应链的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日益突显,其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企业的物流采购供应链及其资源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并且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攸关置要的地位,是全面改善和大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实行采购绩效评估制度,加强采购供应链的科学管理, 全面改善和大力提升企业物流采购供应链管理水平,以降低采购物流等成本。

参考文献:

[1]林丽萍,林钻煌.一种新的企业采购管理模式[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施培阔.客户化模式下面向产品的采购策略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1期

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范文6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信息 环境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 TPL)是指由物流服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 在其运作过程中,每个步骤、每项操作都会产生和使用一定的物流信息,它们是反映物流活动内容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可以说TPL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物流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物流信息在物流外包业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外包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信息环境方面的问题,造成了许多需求企业对TPL的质疑,影响了TPL作业。其中影响最大主要是长期存在的物流信息标准化问题;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BE)所导致的物流信息准确性问题; 以及物流外包可能出现的企业核心运营情报外露的信息安全性问题等等。这些阻碍TPL发展的信息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到位,不仅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物流业现代化。本文据此提出解决信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磨练现代物流业,以克服长鞭效应

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物流供需链条中,每个成员包括TPL企业都在尽一切努力保证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和顾客满意的服务送到合适的地方,各自获取相应利润。虽说每个成员企业都在尽力保证物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但是每个成员在决策时都是仅依赖其邻毗的成员信息进行预测,而不是与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曲解逐渐放大现象即长鞭效应。1960年弗雷斯特(Forrester)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供需产业链上成员的系统性非理的结果,或“反馈误解”。1994年、199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李(Lee)教授等进一步解释为: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 其实长鞭效应形成的本质是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性,不能保证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这样的情况使得TPL作业效率下降,运作质量不过关,并且导致整个产业物流供需链的运作绩效下降。

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竞争条件和顺利实施新的竞争战略,企业传统的忽视整体产业链条的管理模式被强调集成与合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取代已成为必然。而供应链管理正是主张把产业供需链上的企业集成起来,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求企业开放信息资源,要求打破企业原有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物流需求方和物流供应方以及第三方都要以供应链管理思想来指导业务流程,实现数据的无隙对接,避免“信息孤岛”现象,以共赢的理念来应对不断变化市场和服务最终顾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曲解问题。据2006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我国物流相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的仅占了18%, 并且这中间还远没有真正做到的供应链管理,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发挥有关部门和机构在物流信息标准制定、推广中的作用,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

物流标准化是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物流标准体系中,物流信息标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物流标准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物流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不统一,造成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的物流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对接,数据不能及时传递,运作效率低下。现在,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经成为先进国家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提高竞争力的必备手段。我国如果不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的研究、制定与推广,就会在新世纪竞争中输给对方。

1.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与推广作用。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作为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对于现代物流业相关标准的拟定,进行宏观指导及组织编写,并且开展物流信息标准化管理的协调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对物流信息标准化意识淡薄这一问题,政府还要切实做好物流信息标准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2.科研机构加强信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我国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都应积极投入到这项研究当中。它们是物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联系政府与物流企业的桥梁。针对标准本身所有的科学性、公开性、公正性、协调性的特点,科研机构在信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从物流发展的全局出发;要进行实地调研、科学合理、充分讨论;要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达到最优化,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协调、健康发展。

3.物流企业积极配合信息标准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目前,在我国尚无完备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同样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是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的具体运行者与效果的检验者。同时,对国内已有的信息标准,各TPL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地贯彻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促进国内物流业的整体发展。

三、相关企业要树立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合作信任机制

对于第三方物流需求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一般需要对诸如原材料供应、生产流程、技术工艺、销售网络等运营要素保持一定的隐秘性。但是,当企业将运营中的物流要素外包,特别是引入第三方物流来经营其生产环节中的内部物流时,其基本的运营情报都不可避免地向第三方物流商公开,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而且随着TPL在企业物流业务介入程度上的深入,这种核心运营要素的外露可能越来越大。根据《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6)的调研结果,担心采用物流外包导致商业机密泄漏或物流作业失控是许多企业放弃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物流信息的安全性就提到了历史的日程上。

对于需要物流外包的企业而言,除了注意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信息互通与整合,来共享信息、优化物流流程、提高服务顾客水平,还要对物流信息的安全性于以必要的重视,注意分清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数据的类别、等级。对于承担物流运作业务的第三方企业应在双方合作的契约下,完成自身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与外部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并强化物流信息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护物流需方信息资源的安全。从短期看,双方签订规范的物流外包合同是解决物流信息与核心要素运营信息安全的必要选择。从长期来说,要想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用更好的服务满足最终用户,建立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最终的出路。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由于我国企业整体来说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尚存在诸多分歧,因而我国物流企业也普遍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多样性等方面都处在较低水平。据2002年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不满意,不满意最多的是其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之间沟通不顺畅等。所以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改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提高物流客户满意度,构造解决物流信息环境的硬件基础。

此外,单独的第三方物流商或单个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本身的信息处理问题,然而要想在整个区域的物流环境中使物流信息系统发挥作用,还必须引入起基础性支持与保障作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利用这个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一方面,它能够整合与物流相关的信息资源,连接和整合物流方、第三方、物流供方、公路、铁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多个信息系统,并通过物流公共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传递,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为物流外包活动的开展提供非常好的信息交换基础平台。另一方面,它还能够整合社会的物流资源,通过物流产业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MIT Press,MA,1960.

[3]Lee HL,Padmanabhan V,W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