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1
1、规划应按照工业园区内公园的定位进行设计,并可适当考虑设置高尔夫训练场及总部经济区等项目,以聚集园区人气。
2、由于公园面积非常大,用地跨度长,整个公园应考虑在西、北两面设置主入口,并适当增加公园次入口的数量。公园入口的布置不应紧邻道路交叉口。
3、公园配套停车场规模应与人流量相适应,采取多点布置,与公园入口分开独立设置,并采取园内建设生态停车场,不宜破坏公园的沿街景观效果。
4、由于公园内湖面面积比较大,规划上应做公园内整个水系的专题研究报告,重点考虑水源补给措施、下游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措施、水位变化后的景观效果处理等等;湖面形状应做适应调整,使平面布局更加美观。
5、公园内涉及较大规模拆迁,应尽量运用技术手段和景观效果处理方法保留现有建筑,以减少拆迁量。
6、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布局应合理,为公园未来发展保留发展余地,考虑设置企业产品展示区及其员工户外拓展训练场地。
7、公园内公共配套设施应合理布局,符合其合理的服务半径;园内商业建筑不应过多布置,配套小商业可以结合管理用房进行布置。
8、园内建筑、雕塑、小品应结合我县庐陵文化的有关元素进行设计;园内植物种类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并且根据场地功能布局布置与之相适宜的植物景观;湖面上不应过多布置木栈道,可以考虑设置亲水平台;湖内岛屿的规模大小和布局位置不应影响湖面景观空间效果。
二、南岸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方案设计
1、总平面布置:小区建筑布局应为南低北高,有利采光和通风;小区中央应布置集中绿地;小区内主路宜适当加宽,且南北线形要调整顺畅。
2、由于南北场地高低差较大达5米,应结合周边地形对小区的竖向进行专项设计,建议南侧场地标高降低至与阳光华庭基本相平。
3、小区建筑色彩偏暗,颜色应更为明亮,与周边建筑环境更好的协调。
4、小区内相应的配套设施应完善:停车位明显不足,应结合室内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场来增加停车场地;按规定每栋楼应设置信报箱;垃圾收集场所和设施应配套完善。
5、建议把北侧粮食局宿舍地块纳入小区统一进行物业管理。
三、城北新区道路工程(园前路、裕华路和厚丰环村路)规划设计
1、道路的平面布置位置应与城北新区控规和已实施项目的现状相吻合。
2、道路横断面形式须符合城北新区控规,强电、弱电、排水、排污、燃气等管线位置要合理安排。
3、道路纵断面设计应与已经形成的道路无缝对接,道路坡度结合地形尽量设计成顺坡,防止过多碎坡段。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线公园;公众参与;景观;公众价值
【分类号】TU986
1 得益于公众推力而保留基地的高线公园计划
1.1 公众推动下的废弃高架铁路的历史
在美国纽约,从1825年随着伊利运河的水运(Erie Canal)开始兴起,纽约市的经济增长也开始沿河发展。到了十八,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后铁路运输慢慢成为当时最普遍的运输方式,1847年纽约市在曼哈顿区西边修建了街道级的货运铁路,但当时的铁路由于为平面式的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甚至连第十大道(10th Avenue)也被人们冠以『死亡大道的称号。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纽约城市的快速膨胀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原有的货运铁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纽约市对于城市商品运输的需求了。在1929年,纽约市开始运作『西区改造工程(The West Side Improvement),其中就包括把货运铁路进行改造,采用部份高架部份地下的运输模式,这个『西区改造工程高架部份所留即为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 Park)的前身.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货运的逐步兴起,高线慢慢的衰败下去,直至80年代被完全废弃了。在这段命运多踹的『高线铁路被废弃的20多年中,一直处于拆与不拆的争论中,几次面临被完全拆除。
1.2 社区性的公众组织介入高架基地的保留
1999年,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诞生了,发起人是当地两位居民旅游作家约书亚・大卫(Joshua David)和手表商人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
高线之友组织倡导保护高线并把高线开发成为对公众开放是我景观公园,为纽约市民服务,当时高架铁路的拥有者CSX Real Property急于处理手上这段不能盈利的高架铁路,也曾经提出过将高架铁路改造成为空中停车场或是建成广告板等想法。直到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发现一个名为『 Rail Banking的联邦法案:此法案规定当铁轨不能再使用时,任何民间团体,地方政府机关,都能和联邦铁路达成协议,利用现有的轨道用地作为公园或是其他公用用途。这是高线之友组织得以提出保存在利用高架铁轨的法律依据。
同时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通过评估专家对公园周边的土地建筑等进行估算,得出公园建设后,公园周边的地价能提升13%16%的经济效益。约书亚・大卫和罗伯特・哈蒙德所领导的高线之友组织以其『区域想象的概念成功说服了当时的纽约市市政府和市议会。
当时纽约市的市长为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他成为纽约市的市长之前,彭博一直从事商业经营,他可以预见到高线公园建成之后的土地价值和对纽约市的民众影响,呼吁留住这段历史的高架铁路线,同时从自己的私人账户捐出200万美元来建设高线公园。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大卫和哈蒙德的高线之友组织,通过不断游说,高家公园还获得媒体大亨IAC总裁夫妇高达1500万美元的捐赠。为了推动高线公园项目,当时纽约具有影响力的人基本上都站出来为这座公园的开发实施出力。至此,通过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和纽约市民的不断努力,纽约市的高线公园的第一期建设总算定了下来。
2 把公众参与融入纽约高线公园的设计中去
2.1 由纽约市市民决定的高线公园设计方案
高线之友组织在初期的时候负责统筹高架公园的规划设计,2003年1月至7月,来自36个国家的720个设计团队开始为纽约高线公园设计,设计竞赛从2004年3月至9月,最终从52个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案中选取了七个团队入围,这些设计团队也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建筑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城市规划师,甚至还包括艺术家。最终从高线公园的七个设计方案甄选了4个方案,在2004年的夏天,这些关于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在纽约市的建筑中心公开供市民选择。公众完全可以参与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为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
最终,由纽约市政府和纽约市的市民同“高线之友”等组织的共同选择下,原野设计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和迪勒・斯科菲帝欧+伦夫洛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Renfr)共同设计高线公园的第一部份项目。
2.2 高线公园设计方案中公共利益的考量
在高线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从开始的方案选择,公园的建设者就把公众的利益当做一个相当重要的考量。多个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的选择,确保了在公众的选择下,各个阶层的公共利益得到均衡,同时也确保了民众对于高线公园的支持。
高线公园的假设中,公众的参与是推动其项目落成的巨大助力。无论是景观的设计还是高线公园周边建筑的使用,最终的使用者还是纽约市的公众,因此公众对于项目的支持和满意也是高线公园开发成功的关键。
3 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对于公园建成后的管理
3.1 丰富的公众参与性活动使市民得到更好的公园体验
高线公园建成后,公众组织高线之友就接过了高线公园的管理重担。同时成立了高线艺术委员会(High Line Art Commission),定期的在高线公园内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公众艺术活动,通过为纽约市的公共艺术家们提供支持和场地, 将大量的公共艺术引入高线公园。高线艺术委员会将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都公布在高线公园的官方网站上,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民众。公园的后期管理完全是一个公众组织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进行的管理,公众在高线公园的参与性大大的增强了,高线之友的民众参与性考量,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给纽约市民,甚至全世界的游客一个独特的高线公园体验。
4 结语
相比于美国高线公园的公众参与,甚至是“主导”,国内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公众的参与程度不高常常是在公共项目的考量上,大多只是在的介入,在公共项目方案的评选和后期的运作上很难深入到公共项目的核心地带,自然就很难融入到项目中去。通过高线公园的案例,我们需要慢慢培养政府机关对于公众意见的看法和公众自发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意愿,使公众真正的参与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上去。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理念;形式;内涵
一、引言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然而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传统制造业衰落,在城市中留下许多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对这些遗留的工业废弃地进行修复再生,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景观效应。同时,可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生活质量。一些优秀的改造案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表符号。
二、理论评述
1.工业废弃地
所谓工业废弃地,是指那些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随着工厂、制造厂生产活动的结束而出现的很多被废弃的闲置土地,亦称棕地。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工业地往往依然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迹,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纪念价值。
2.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工业产业衰败,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而唤起的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环保运动的兴起带动了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改造方案是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形式的里程碑,该改造方案全新阐述了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概念,掀起了工业废弃地修复再生的浪潮。此外,还有国外许多成功的经典改造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韩国金鱼渡公园。此外,国内的岐江公园、798艺术工厂区也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理论创新――后工业时代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就是在传承以往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为我们再创造一个美的游憩空间。是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发展。往往我们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理念再生
1.1生态学理念
引入了生态学理论之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尊重场地生态发展,注重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废弃地的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恢复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1.2反传统美学理念
传统美学认为工业废弃地上残留的工业景观是丑陋的,不和谐的,然而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也发生变化,一些设计师追求形式的冲突和无序。在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工程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它们的废弃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有着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的粗狂美,是镌刻着人类工业社会文明历史的纪念碑,这一切都是对传统公园的设计美学的创新和挑战。
2.形式再生
后工业时代到来后,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等都给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扩展了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景观表现形式。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对景观设计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地艺术,在其思想影响下,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工业废弃地的工业景观理解为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而加以保留、改造利用,创造新的景观表现形式。新的景观表现形式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意味。
3.内涵再生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不同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它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是人类工业社会时期留下的遗址,含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印记,承载了人们对过去一段历史的真实回忆。我们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时,一定要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
四.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1.项目介绍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2.改造原则
2.1破坏最小原则
工厂中的构筑物全部保留,并仔细分析研究,利用结构分析法使这些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景观结构要素,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如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设计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1)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设计应尊重场地原貌和历史,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这与国内一些将场地内原有构筑物等完全拆除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
(2)建立完整的景观序列,使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场地的建设还要考虑周边环境,与周围形成有机整体。
(3)设计与自然结合。场地改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植物种植多采用乡土树种,同时,保护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
(4)在进行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再生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原有材料,扩展各种景观元素的内涵和用途。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的设计师拉兹强调,生态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设计师应以长远的眼光采取全面的保护,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设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短期效益,而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五、结语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修复再生工程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仅是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更不仅仅是生态、艺术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一方面承袭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
[2]蒋德平,汤跃然,《后工业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1,(9)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39-0008
一、前 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但改造设计并非随心所欲,景观改造设计中进行有效成本控制是实现经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描述,如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一旦涉及成本控制,必须数量化,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成为必要,然而规划设计中定量分析缺乏相应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的定量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规划设计研究方法运用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较多,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1998年)提出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5类研究方法;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方法和实践》(2005年)提出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借用相关领域研究方法进行定性描述的较多,一般集中于局部景观要素、或者是对比分析、或者是某种技术等手段方法,如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2008年)从地下停车场及地面绿化、基础设施、雨水收集、植物选择等方面考虑节省成本;徐晞在《关于中美两国之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2008年)中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公园入口、山径园路、校园住区广场和绿化植栽四种景观局部空间设计与建设管理类型等所包含的低成本设计思想;斯蒂芬·莱曼在《可持续的城市生长》(2009年)中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降低景观建设成本;戴维·埃利斯在《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2009年)中提倡“以垃圾塑造景观”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王芳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2010年)中从设计角度进行景观成本控制分析。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景观成本描述性分析,如曹文波、刘紫薇等在《景观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2008年)中针对目标成本探讨关于目标成本的制定与分析考评方法。林小玲在《昆明城市居住区植物使用成本控制研究》(2008年)中主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植物使用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选用调查问卷法、多重比较法和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设计景观改造成本控制的模型。该模型的核心研究思路是: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使用者景观感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多重比较法进行比较检定,选择景观变量因子;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定量化分析,以目标值和制约条件获得最适解(见表1)。
1. 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现状存在问题及有可能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2.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景观使用者对景观改造的意见;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4. 对目标改造景观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定;
5. 确定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的市场造价;
6. 运用线性规划法获得满足低成本景观改造的最适解;
7. 分析满足最适解的景观调整方案,并利用方案指导景观改造设计。
三、模型应用——以西湖公园为例
(一)西湖公园概况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市新十八景之一“西湖烟霞”。 西湖公园以水上古典园林风格设计和建设,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ha,陆地面积17.72 ha,绿化面积19 ha,全园共种植绿化植物达200多种,主要景点有风起筝飞、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远峰近月、双岛鹭鸣和玉桥荷色(见图1)。
(二)西湖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西湖公园现状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以及与西湖公园游客和管理者访谈,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主题不明确
除入口广场和李贽纪念广场外,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设施,也缺乏对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造成局部活动混乱,导致公园管理难度增加。
(2)道路系统不完善
首先,道路系统不循环,公园道路只有沿湖主道路、环园主道路,以及局部围绕主题景点的次级道路,且沿湖道路与环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少汀步、园径与游步道的连接,使得游客游园时不得不走回头路或者绕行,或者干脆践踏草地;其次亲水道路的缺失,公园内水域面积较大,但几乎没有亲水道路,未满足人对水体景观的参与性和亲水性。
(3)硬质景观尺度过大
无论是入口广场,或是入口建筑物都给人大而空感觉,竖向立面设计不丰富,平面设计缺乏软质景观穿插。
(4)植物配置不合理
公园植物景观整体上做到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但是局部地段大面积密植树林,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未做到植物合理配置应有的疏密有致,同时缺乏丰富的林缘线景观变化;主干道也缺乏行道树遮阴,环公园道路周围主要栽植灌木类,在南方炎热夏季未满足遮阴庇护功能,这降低了公园和园林设施的利用率。
2.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西湖公园进行景观调整和改造。笔者发放问卷历时两天,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85.8%,发放对象为西湖公园游客,发放地点为西湖公园各个景点和功能分区。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显示,游客对现阶段西湖公园的景观满意度低,满意和基本满意现阶段西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数为129个,仅占到总人数的33.1%。另外,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进行景观改造的游客人数为290名,占到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75.1%。因此,西湖公园有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3.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可行性
西湖公园自1999年6月破土动工至今,一直在陆续地进行新建和改造工程,从西湖公园管理处得知,西湖公园正在积极筹划景观进一步调整与改造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资金支持。
(三 )模型应用
1. 确定西湖公园可能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
基于调研实践和统计数据,依据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问题,暂定可能需要调整和改造的景观要素为:(1)广场; (2)景观设施;(3)树木栽植量;(4)园路;(5)水面;(6)花坛;(7)草坪;(8)入口;(9)座椅;(10)果皮箱;(11)公厕。
2. 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游客意见
在本文发放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对象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进行改造的共290名游客,这290名游客对各项景观要素按增加、维持现状、减少3方面进行再选择,调查结果见表2。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改造的景观要素
被调查的使用者对公园内构成要素分别作出各自的选择。为做出正确判断,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组间差异(即差异不是因为统计误差引起,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中以表示)的只有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而对于其他的景观要素,其中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无意义的(表中用表示)。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这种差异“不存在”。经过多重比较鉴定,根据使用者要求判断西湖公园内11项要素中除了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外,其他要素均维持现状。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及公园管理者访谈,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建议,其结果与使用者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对广场、园路、水面、草坪进行针对性分析。
4. 确定改造地段的功能分区
(1)改造区域的确定
西湖公园沿湖区域中被完全开发利用的区域是北入口与南入口划线为界的西部,其余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或者不经常被游客利用。西湖公园除沿湖区域外分为4个岛3片水域,其中鹭岛、花果岛是为鸟类保留的自然栖息地,不接待参观游客;桃花岛现处于开发修建状态,所以被游客大量使用的仅为中心岛。并且,三片水域中仅有西南水域开发水上游乐活动项目。依据现有状况,本文中研究改造地段定为图2中的部分区域。
(2)功能分区的确定
在改造区域中,依据主入口划分与景点区分,将改造区域再细分为A、B、C、D四个区(见图2),A区包括北大门入口与西北沿湖区域;B区包括西大门入口与西段沿湖区域;C区包括西南段沿湖区域与部分水域;D区包括中心岛,南大门入口,南段沿湖区域及剩余水域。其中,C、D区域水域的划分以公园西南角顶点与二十一孔桥东端的连线为分界线。这样分区使得各分区面积不会相差太大,便于统计各分区中的各项景观要素面积,各分区有其重点景点,游客利用率不会相差过大。
5. 确定所选景观要素的市场价格
价格确定主要是为成本控制模型提供决定系数。这里价格是各景观元素修建和养护的造价。同一景观元素由于型号材质不同,本身材料价格变化幅度就很大,所以价格参考改造区域内原本各景观要素造价来确定,利用资料查询和市场调查方法来获得价格数据。
(1)广场造价确定:研究区域中的广场铺装使用材料均为花岗岩,根据当地石材市场价格调查,将广场造价定为150元/ m2。
(2)园路造价确定:园路在研究区域中大致分为两种铺设类型,即花岗岩内嵌福建红砖(胭脂砖)和花岗岩中间嵌盲道,两侧为透水砖。园路主要按以上两种园路的造价定价,假设两种类型的园路各占一半,依照以上材质组合,以及考虑有一半园路具有沿湖护栏,确定市场造价为200元/ m2。
(3)水体造价的确定:通常水景造价在景观造价中的价格最为昂贵,但是西湖公园情况有所不同,其水体为自然水体,造价费用主要体现在驳岸与池底的建造以及日常养护管理方面,依照西北洋防洪排涝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水面单位价格定为45元/ m2。
(4)草地造价的确定:西湖公园中草皮有马尼拉和中华结缕草两种,这两种的市场均价均为3元/ m2,栽植养护按粗放式管理为主,养护费用定在7元/ m2,所以草地价格定为10元/ m2。
6. 运用线性规划法确定公园景观改造的最适成本
本文研究景观改造主要体现在广场、园路、水面、草地四种元素面积大小上的调整。经过分析,由于总面积的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下限值为现在四种元素面积之和,上限值为四种元素面积之和再加上其他备用地的面积)。这四种要素之间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一种元素面积的上升或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面积的改变。因此,改造景观总成本的确定就是依靠这四种元素各自占到的面积及其造价来确定。为求出经济成本最低的最优解值,可利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分析。
(1)线性规划法的标准模型:
目标函数 f = c■X■ + c■ X■ + c■ X■ +……+ c■ X■
最大值Max f ;最小值Min f
制约条件:∑a■ X■ ≤ (= 、≥) b■ (i=1,2,……,m);X■≥0 (j = 1,2,……,n)
1)决定变数(Xj)(决定变数指各景观要素的面积量)
广场——X■、园路——X■、水面——X■、草坪——X■
2)决定变数系数(a■)
设改造区域内分区A、B、C、D中四种要素面积各自所占百分率为决定变数系数。
3)限定量(b■)
设四种要素各自的总面积和在各分区中所占的面积的百分率为限定量(见表4)。
4)决定系数 (cn)
设四要素的造价为决定系数(要素数量和单价见表5)。
5)目标函数
设目标函数最适值的必要条件为造价,并取它的最小值,表示为:
Min f= c■X■ + c■ X■ + c■ X■ +……+ c■ X■
表6中制约式I为现状的制约条件(2-1式、2-2式),其下限量为现在四种景观要素面积的总和,因为不能让原有景观用地变成闲置用地,所以改造后面积不能小于现有面积。其上限值为现有四种景观要素面积总和再加上备用地面积,因为改造过程中可把所有备用地都充分进行利用。
制约式II为分区A、B、C、D的制约条件(2-3式~2-6式); 4式分别有两种选择的可能,即≥或≤。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在总体改造区域中,四项要素各自总面积可以通过改造使其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原有面积。
制约式III为各景观要素面积的制约式(2-7式~2-11式)。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来限定。即表示广场需要减小面积,水面需要减 小面积,园路需要增加面积,草地需要增加面积。
用重复顺列(n=nr),可以得知有16种组合的存在(见表7,表7中表示有解,表示无解)计算结果中满足所有制约条件的可能解有10个(见表8)。
(2)计算结果分析
排除不适解:由于西湖公园作为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的公园,必然需要广场这一景观元素为游客的休闲、集会活动提供场地,所以在解值中X1为0的解予以排除,故排除解03、解04、解05、解07、解08、解13。
选择最适解:比较解01、解02、解06和解14,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是解01。所以选定解01为最优解。
此时,改造区域内最小目标值为13129244元,(目标值即翻新改造后四种景观要素的造价总和)。满足最小目标值的改造方法为广场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25480 m2,园路面积保持不变,水面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12704 m2,草坪面积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见表9)。总面积比现有面积扩大6311 m2,既改造中利用所有备用地。
7. 西湖公园改造措施
西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可依据上述结论实现低成本改造设计。
(1)广场改造
现状西大门入口广场和北大门入口广场都比较空旷,景观丰富度低,而两广场都作为承接大型活动和重大节日聚会集散地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改造过程中广场面积应该比现有面积要缩小25480 m2,这意味着西大门入口广场或北大门入口广场其中一个应该完全撤除,仅保留入口,大而空的硬质铺地改造为绿地软质景观。绿地中也可以点缀几个小广场,在小广场上安放健身娱乐设施并且穿插一些绿色元素,或者修建树阵广场营造安静休息区。这样改造既可以使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又能解决人对现状硬质景观尺度不满的问题。
(2)园路改造
现状部分地段存在园路缺失现象,在成本控制结论中显示,园路不增加时成本最低,所以道路系统需要在总面积不改变情况下进行调整,取消不必要的道路,主要用来增加沿湖主路与环园主路之间的连接路。形式可以采用相对低价且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碎石汀步或卵石步道。另外,由于环园主路现状使用率较低,而且宽度为3m,显得较宽,所以建议部分环园路可以在两侧利用卵石堆砌各修建半米宽的健康步道,中间2m保持原有形式,这样在尽量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园路景观的趣味性,提高园路利用率。
(3)水域改造
大部分游客都认为现状水域面积过大并且缺少亲水景观设施,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水面面积应调整到比现有面积缩小12704 m2,这一调整保证了总体防洪水域大于80 ha的限制条件,是可行的。在改造过程中,可在利用原有游船码头基础上扩建亲水木平台,修建亲水木栈道,这样既能扩大滨水活动场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过大造成的空旷感,同时节省填湖造陆的费用。
(4)绿地改造
改造区域内存在主要问题是现状绿化量不足,硬质景观中缺乏软质景观穿插,植物配置不合理等,按照成本控制结论,草坪面积应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这些绿地的增加主要是为软化硬质景观。按照通常公园草坪与灌木种植比例为7∶3的规律(草坪铺设一般为10元/m2, 而灌木往往高达100元/ m2),应该减少成本高又不能发挥实用功效大面积造型灌木带的应用。同时入口广场增加绿化,主道路两侧尽量种植具有遮阴效果的乔木,并充分利用节点景观树。
三、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任何模型的实际运用总有一定条件的适用性,总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也是如此。
(一)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优点及适用性
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以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与实践分析为依托,运用调查问卷法、多重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此模型将方法探讨及操作过程进行了详解分析,各过程及步骤都较为直观明了,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适用于城市人工景观,例如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居住区公园,城市居住小区游园,游乐公园等人工建造痕迹明显的公园。因为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从景观元素数量上的调整来进行最适成本分析。而对于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由于无法任意对自然景观元素的面积进行增减调整,所以不适用本文研究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城市道路 改造 规划设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许多早期建设的城市道路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长,交通拥堵状况愈演愈烈,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采取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道路改造对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美化城市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
1 项目背景
惠城中心区西部快速通道由合生大桥、鳄湖路、红花湖路、金榜路连接而成,其中:鳄湖路作为市区二环路组成部分,红花湖路、金榜路作为市区三环路组成部分,鳄湖路与红花湖路交叉口、鳄湖路与新联路交叉口之间路段,两交叉口距离约315米,该路段称“二环路与三环路重叠段”。近年,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长,红花湖路、鳄湖路及金榜路,尤其是重叠段的两个交叉口高峰时段已达到超饱和状态,已日益成为我市西部快速通道的交通瓶颈,急需对道路及交叉口进行提升和完善(图1)。
2 研究范围及现状情况
本文研究范围为红花湖路、鳄湖路(新联路至红花湖路段)和金榜路(红花湖路至金迪星苑段),道路全长约4千米。
(1)道路现状:1)红花湖路现状道路宽24米,双向两车道(两侧设置有非机动车道)。2)鳄湖路现状道路宽32米,双向六车道。3)金榜路(红花湖路至金迪星苑段)长2.4千米,现状道路宽24米,双向四车道;金迪星苑至仲恺大道段长0.8千米,现状道路宽42米,双向六车道。
(2)交叉口现状:1)鳄湖路与红花湖路交叉口目前采用渠化灯控的交通组织方式,高峰小时交通量为5832pcu/h,饱和度达到1.16。2)鳄湖路与新联路交叉口目前也是采用渠化灯控方式,高峰小时交通量为6566pcu/h,饱和度达到1.08。
3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因道路形成时间较早,目前交通设计与道路功能不相适应、与环境特征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
(1)环路功能混淆不清,造成局部交通紊乱。鳄湖路是惠城内圈片区间的联系环线,红花湖路、金榜路是惠城外圈片区间的联系环线。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长,两个环路在重叠段功能混淆不清,已成为交通瓶颈。
(2)交叉口通行能力较低,车辆延误较大。两个交叉口的高峰交通流量都很大,高峰期平均周期超过120秒。此外,左转车流量比较大,对主路的直行车流影响严重,车辆在交叉口处延误大。
(3)红花湖景区出入通拥堵现象严重,且景观效果较差,影响了5A级国家森林公园形象。该出入口位于金榜路与红花湖路交叉口北侧,是目前景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由于入口道路通行能力较低、交通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影响,高峰时段交通拥堵较严重。
(4)停车设施不足,将加剧该路段的交通压力。红花湖景区入口处没有设置配套停车场,部分游客选择将在车停放在路侧或人行道上。
4 规划改造原则
4.1 规划改造难点
(1)改造道路处于西湖景区边缘地区,应尽量避免破坏自然山水;(2)两侧建筑物较密集,道路不易拓宽;(3)红花湖景区出入通拥堵严重,同时景区对周边景观要求较高;(4)惠城区政府大门口对景观及交通组织要求较高。
4.2 道路改造原则
(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统筹考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并适度超前原则;(2)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要求及城市环境保护需求的原则;(3)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构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4)根据道路两侧不同功能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公交站点及停车设施。
4.3 立交设置原则
城区内部的立交对城市影响深远,应进行充分研究论证,采取多方案比选,做到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不会造成投资浪费。注重与周边用地与环境景观的协调,使之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设置原则:(1)尽量少占用城市土地;(2)宜采用两层立交,尽量避免三层以上立交;(3)综合考虑周边交叉口的交通疏导能力;(4)线形美观,驾驶员易识别。
5 改造规划方案
5.1 改造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改造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1)拓宽红花湖路、金榜路机动车道,增加供给;(2)设置定向匝道,减少交通冲突点;(3)主路直行方向设置上跨高架桥,分离地面交通;(4)对交叉口进行拓宽车道,优化交叉口渠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5)优化周边交通组织,提高通行效率。
5.2 道路改造方案
(1)红花湖路、鳄湖路改造方案:该路段共提出五个方案,所有方案都将红花湖路拓宽至27.1~30.5米,其中方案1~3为地面双向四车道+高架双向四车道,方案4~5为地面双向六车道,人行道宽度不小于3.3米,平均宽约4.5米;金榜路与红花湖路交叉口进行渠化拓宽改造,增设右转专用车道;鳄湖路与红花湖路交叉口进行拓宽改造(拉直),增加各方向车道数。通过对五个方案进行比选:方案一(主路跨线桥+环岛),交通能满足需求,且占地及投资比较适中;方案二(主路跨线桥+全定向匝道),需占用西湖景区螺山部分山体,且为三层立交;方案三(主路跨线桥+喇叭互通),需立交占地面积大,且为三层立交;方案四(二环路跨线桥+地面灯控),三环路通行能力不足;方案五(平面渠化拓宽),通行能力提高较小,拥堵依然严重。
最终确定改造方案如下:设置立交分离重叠段的交通流,对交叉口进行渠化,并设置部分定向式匝道解决交叉口的直行交通流,红花湖路往返鳄湖路的交通均通过上跨立交通行;鳄湖路往鹅岭西路方向的车流通过上跨的定向匝道通行;鹅岭西路往红花湖路、新联路往鳄湖路、新联路往鹅岭西路和红花湖路方向的车流通过鳄湖路与新联路交叉口环形交通岛进行转换。
(2)金榜路改造方案:金榜路(红花湖路至金迪星苑段)改造为双向六车道断面,中央绿化带宽3米。道路实施宽度34米。
5.3 红花湖景区出入口改造方案
5.3.1 出入口道路改造方案
(1)在原红花湖景区路口南侧新增一处出入口,新增出入口与红花湖路、大岭路和金榜路形成十字交叉口。新设出入口处宽度为22米,其中一条上行车道,四条下行车道(含一条右转渠化专用道)。
(2)保留原北侧出入口道路作为右进单行道,在道路转弯处与新增出入口道路交汇,保持该处小区居民出行通畅。
5.3.2 道路附属静态设施改造方案
(1)景观设施。规划道路采用拱桥形式跨过原公园水体,并通过拱桥下步道与红花湖公园连为一体,在入口处新增公园前集散小广场(约0.2公顷)并增加绿化植被,提升环境景观质量。
(2)停车设施。因景区入口处没有设置配套停车场,且周边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不足,利用金榜路东侧的三角绿地地上空间设置绿化式停车位。
(3)行人过街设施。调整改造后的十字交叉路口人行横道线,并在金榜路和红花湖路上增设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
(4)公交站点设置。利用红花湖路与金榜路的高度差,将原红花湖路路侧的公交首末站位置调整至金榜路东侧的三角绿地地下,由路侧停车改为半地下式(约0.17公顷)。
6 结语
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是城市交通建设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交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以道路整治改造为契机,构筑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功能设施完善、景观优美、并注重人性化的道路空间已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本文以惠城红花湖路、鳄湖路及金榜路改造为例,在现状详细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道路各要素改造原则与要点,对其他城市进行道路改造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公园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范文6
茶东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东北部,宋末陈宗公从南雄珠玑巷茶园地迁香山县城,元顺帝年间(1333~1367年),其裔孙陈玄保迁此建村,为念故地称茶园。民国时期,茶园分东、西两村,因村址在东面故称茶东。村内历史人文丰富,有传统宗祠、各时期民居、关帝庙遗址等。茶东村拟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以陈氏宗祠建筑群为核心,通过复建关帝庙,整治村口茶东公园,发展乡村旅游(图1)。在主要游览片区,民房风貌各异,有些建筑体量不大,色彩不突出,可以融入历史环境;有些建筑外观显眼,层高过高,破坏历史环境。
2民房改造
茶东村文化旅游规划范围内的建筑主要分布在茶东公园、东来街及宗祠附近,主要以现代民房为主,需要通过改造来协调历史文化氛围;有一些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清末民居、清末洋楼、民国洋楼、旧华侨楼等,能提升该地历史文化旅游品质,应予以保留;有一些为有纪念意义的仿古建筑,如村口牌坊、贡建亭、尊五阁等,可考虑适当改造,提升历史文化氛围。这些建筑在改造时,通过评估予以区别对待。评估的方法主要为:视线分析、建筑质量和历史价值分析、外观形态色彩层高等分析、产权及使用性质分析。
2.1分类定性
将规划范围内的建筑按以下方式编号,东来街周边为东来街几号,茶东公园内为公园几号,宗祠周边为宗祠段几号。如东来街13号为清末民居,宗祠段12号为清末洋楼,东来街7号为民国洋楼等。通过评估将建筑分为拆除建筑、重点改造建筑、一般改造建筑、轻微改造建筑及维持现状建筑(图2)。
2.1.1拆除建筑。此类建筑位于重要景观节点,建筑风貌与历史环境不协调,或层高过高、或形象不佳、或为临时建筑,改造价值不高。此类建筑所有权多属村委所有,拆除后便于土地置换。如村中工厂、新华侨楼(即现老年活动中心)、宗祠段4号、宗祠段1号、文化妙云亭(即公车站)。
2.1.2重点改造建筑。此类建筑位于重要景观节点,对景观影响比较大,建筑形象过于突出,如建筑层高、色彩等,通过改造可使其融入历史环境。如宗祠段3号、宗祠段7号、宗祠段10号、东来街3号、茶东牌坊等。
2.1.3一般改造建筑。此类建筑或体量不大,或处于景观节点,稍稍改造即可融入历史环境。如东来街15号、宗祠段2号等。
2.1.4轻微改造建筑。此类建筑风貌尚可融入环境,通过轻微改造,即可提升其历史风貌。如东来街20号、东来街7号(民国洋楼)、东来街1号(旧华侨楼)、公园1号(尊五阁)等。
2.1.5维持现状建筑。此类建筑风貌尚可,有些离街巷较远,可以通过绿化遮挡,对环境影响较小;有些为历史建筑,故维持建筑原状。如东来街13号(清末民居)、宗祠段12号(清末洋楼)等。
2.2具体措施
建筑改造的具体措施原则为:协调历史风貌,加强村落文化氛围,增加街道的整体感和可观性。
2.2.1拆除建筑
以新华侨楼和工厂旧址为例,基地位于陈氏宗祠东侧,华侨楼为近几年华侨捐建,高4层,严重遮挡游览视线,与工厂旧址共占地约3000m2。基地范围内有一民房及未建民房宅基地一处,有数棵古树,并有一处特色工业汽水井。改造时,在原址建岭南园林式的老年文化中心,既可融入并加强宗祠的文化氛围,又满足茶东村的使用要求(图3)。文化中心兼具华侨楼的原有娱乐功能和茶东公园的村民节庆聚餐功能,还增加了一些村民休闲活动空间。基地按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布置,利用原有古树加入岭南园林造景手法。建筑为岭南传统风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聚餐大厅采用缓坡屋面,避免由于进深过大使得屋顶过高;建筑风格为现代钢结构,视线可通透玻璃到达后山;大厅环以传统廊道,保证檐口传统风格,弱化大体量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文化中心前空地按传统园林式自由布置,打破附近宗祠前硬质铺地,给村民及游客较多的绿地休息场地。
2.2.2重点改造,以村口牌坊和宗祠段7号为例
2.2.2.1村口牌坊改造。牌坊位于茶东村入口,为四柱三间形式,混凝土结构,外贴瓷砖及马赛克,屋盖为琉璃瓦。屋顶形式不明确,既非歇山,又非庑殿。牌坊总体艺术形象较差,处于村口,故重点改造(图4)。改造时,保留原混凝土柱与梁,保持结构不动;去除部分装饰,如屋顶、柱子马赛克、瓷砖贴面,采用水刷石饰面,立面形象为石牌坊;屋顶重做歇山琉璃瓦屋面,在局部加梁头及雀替,使整体形象接近传统样式,庄重端庄。
2.2.2.2宗祠段7号改造。建筑位于茶东村文化旅游中心区,周边大部分为历史建筑,背对宗祠,毗邻清末民居。该建筑3层高,黄色瓷砖贴面,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历史区域的整体感,故重点改造。建筑产权为私人住宅,考虑业主的接受程度,改造方案有3种:①第一种方案最合理(图5):主要改造建筑的饰面和女儿墙的形式,改为传统青砖贴面及传统装饰线;重点改造三层,将三层局部往远离宗祠方向退缩,并将原来平屋顶改为坡屋顶,使第三层尽量隐藏于人的视线外,与周围建筑形成一个统一界面。②第二种方案改造比较大:饰面及女儿墙依然采用第一种方案的形式;去掉三层用房,只剩下一个两米多宽的楼梯间。③第三种方案改动最小:只改变饰面及女儿墙形式,三层房间保持不动,保留其平屋顶形式。在不改变建筑使用面积的前提下,尽量与周边整体环境相融合。
2.2.3一般改造,以东来街15号为例
东来街15号及周边民房建筑多为2层,延续传统洋楼体量,外观以白墙为主,坡屋顶,并有独立花园,虽为新建民房但与历史环境比较协调。该地块规划传统风貌居住区,延续村民居住,展示村民的现代生活氛围(图6)。通过此类建筑改造,挖掘展示当地民居风貌特色。茶东村传统民居有中式风格和西式风格,以民国时期中西结合最具代表性。改造时,主要参考广府传统民居,延用当地建筑中式风格与西式装饰符号,主要对屋顶女儿墙及临街山墙进行装饰。在庭院内种植爬藤植物,打破沿街立面的僵硬。
2.2.4轻微改造,以东来街7号(民国洋楼)为例
东来街7号为民国洋楼,建于1948年,位于关帝庙旧址旁,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现建筑全抹白灰,庭院环境较乱。立面改善上,重点在抹灰处理,如柱子、女儿墙等,参考同时期西式建筑墙面色彩处理,试图恢复洋楼始建时的立面效果。重做建筑传统围墙,入口加传统小门(图7)。
2.2.5维持现状
对于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应保护利用,特别是清末民居和清末洋楼,其艺术价值极高,可谓是该时期该地区该类型建筑的代表。虽然该旅游规划立足陈氏宗祠建筑群,但这2栋建筑可以扩大旅游的历史文化面,故在环境整治及民房改造时也要兼顾这2栋建筑的风貌协调和展示(图8~10)。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