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 has promoted from learning advanced to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tireless effor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enterprises, the management mode is improving continuously, and has successfully practiced many management modes such as EPC, PMC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IPMT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as well a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 proje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关键词: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upply chain;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31-03

1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萌芽

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众多承包商与供应商,价值链分散于世界各地,对于这种超大件组装的管理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只是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不以物流为重点,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概念的混淆,工程建设项目也一直延续“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供应链就想起物流,无法将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与价值链联系起来。

PMC和IPMT是两种可以承载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扬巴和SECOO项目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特征,目前已有几篇学术论文已经对此展开了讨论,但这些论文却大部分陷入了“物流”的烂泥潭。由于项目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相关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1][2]。

工程建设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具有更强的虚拟性、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外包、外协、委托加工方式展开,工程建设供应链管理也十分注重与供应商/承包商关系以及内外部协同。如果以这些指标来考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那么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像商品生产过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逻辑先后顺序的过程,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施工、试车、验收及最终交付等诸多工作环节,涉及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操作流程、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分工带来效率,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也迫切需要专业化分工,成立专业的勘察设计单位、专业的施工单位,专业的监理单位、专业的管理咨询单位等等。

如果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脉络,正如制造业那样,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两个发展过程。

2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脉络

2.1 专业化分工过程 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分工过程表现为:指挥部DBEPCPMC,共经历了设计与建设专业化、采购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三个阶段。以下对该过程进行简要阐释。

指挥部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性差。采用指挥部模式的工程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型工程,涉及诸多学科与技术,环节众多,管理复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部门和管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这种问题在建设项目指挥部型中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指挥部模式专业性差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最核心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质量,设计建设工作逐渐从指挥部中分离出来,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经过不断的发展,设计与建设单位形成了独立的组织,专门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这就是DB模式。DB模式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但除了设计与建设工作以外,可行性研究、勘察、采购、试车等其他环节仍由业主承担,依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更多的工作环节进行专业化改革。

继设计与建设环节实现专业化之后,采购环节凭借其与设计的强相关性,也逐渐从业主职能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专业化。采购与设计、建设环节一起,构成了EPC模式的雏形,专业的采购、设计、建设单位逐步发展为EPC总承包商。EPC的出现,标志着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技术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完成。

EPC的出现保证了工程的技术与质量,但其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落后。PMC是管理走上专业化的结果,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的介入显著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缩短工期,降低了成本。专业化分工阶段至此基本结束,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干预能力降到最低。(如图1所示)

然而,专业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破坏了工作的整体性,打破了事物原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实现专业化将技术与管理分割,分别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承担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不和谐。如在伊朗某炼厂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通过与伊朗当地两家承包商通过组成联合体的方式承建A项目,SEI负责的装置为360万吨/年渣油加氢、480万吨/年重油催化、90万吨/年重整三个主要的工艺装置,以及若干辅助装置。项目采购主任从三个公司分别选择成员组成采购部,接收项目各家公司的设计中心的请购文件,统一发放询价文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虽然三个装置的设计、安装与建造环节完全达到了各项专业技术指标,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法律环境、合同样式、信息系统、文件格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SEI与其他参与方在公用工程数据、施工安装、采购和试车等环节配合起来困难重重,导致SEI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谋求与他方的协同,甚至被迫重新学习语言,重置信息系统和编码系统,并在各项指标、格式以及要求的统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人力,导致员工工作量大增,拖延了工期,也增加了成本[3]。

2.2 一体化过程 专业化分工破坏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内在的工作逻辑,参建各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思想和大局意识,因此,必须在管理上克服这种弊端,使得既能保证分工所带来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分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因此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集成一体化。这个阶段的发展表现为:PMCIPMTIPMT+EPC供应链管理。(如图2)

专业化分工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分工可以确保局部最优,但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为了弥补专业化分工的缺陷,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统一的管理包括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愿景与目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信息系统等等。

IPMT模式是管理集成一体化的结果,IPMT由业主、项目管理单位以及专家工程师组成。项目管理单位包括项目管理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工程监理公司,专家主要从质量监督、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聘请专业管理人才;二级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和管理由业主+专家工程师组成,形成 PMT(Project Management Team,项目管理团队,是由业主代表、承包方代表和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子项目管理机构)管理团队;监理单位除了依照合同承担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外,同时协助业主完成对施工前期的组织与策划,设计、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4]。业主、管理咨询机构、监理和专家团队在工作上的协同打破了组织原有的边界,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管理活动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按照一定的秩序开展,避免信息不对称、多重领导以及管理层内部冲突造成的管理混乱。

IPMT模式虽然实现了管理层的集成一体化,但该管理层并不完全具备工程技术知识,也不能得到EPC执行层及时的工作反馈,有时会因为工程技术知识的不足和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常常与EPC和各级承包商产生矛盾[5]。执行层往往因为领导层的错误决策而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能完全服从错误管理层的领导,就不能不听从管理层的指挥,因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工期。IPMT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这一缺陷,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缺乏协同的体现,因此必须构建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协同机制,将一体化的范围扩展到执行层,才能克服管理层与执行层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管理中心不断下沉,与EPC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在IPMT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IPMT+EPC模式。IPMT+EPC模式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一体化的结果,该模式将EPC的组织与IPMT中不同子项目PMT融合在一起,统一目标,协同计划,协同决策,实现IPMT与EPC之间信息流的高效流通。然而,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定了将来一定会像制造业一样将供应商包括进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业主的全供应链管理。根据经验数据,项目工程费用中,设备购置费、主材费合计大约占75%;建筑安装工程费(不含主材费)大约占25%。从工程整体角度来看,合格的供应商是其正常生产的保证。零件或原材料运送的延误,缺货、次品或废品等都会给制造商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最终要实现的是IPMT、EPC与供应商、服务商的一体化,最终完成了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业主)全供应链的构建,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目前,中石油四川石化已经成功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完成了四川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

3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特点

3.1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 工程建设活动一般以“项目”的形式出现,工程建设活动参与方随着项目的诞生而聚集,随着项目的终结而解散,耗费大量资源所建立起来的协同工作关系也随之结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从理论来看,解决这种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完全实现标准化,让所有企业完全采用一样的标准展开各项工作;一种是保留工程建设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关系,当需要时仍有原班人马(骨干成员不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合作。由于大型、超大型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法律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想要完全实现全行业的标准化十分困难。除此之外,项目成果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项目的本质属性,实现完全标准化之后必然导致项目成果同质化,无法满足顾客对项目成果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在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化方面进行努力,而是在标准化的同时,通过保留参建各方工作关系的方式维持一种秩序。

同一项目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项目开展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因此他们会主动协调各种流程,统一标准,为信息系统预设端口,以便与其他工程建设单位集成。随着时间发展,工程建设供应链参与各方角色将会逐步发生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的核心业务,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由更加专业的兄弟公司完成,形成新的供应链关系,逐渐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个供应环节。

3.2 更多的资源被纳入 以往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只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所管理的对象一般也只有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始被纳入工程建设供应链系统,包括材料设备供应商、技术供应商、服务商、软件开发商、管理咨询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物流机构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纳入的资源越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就越大。由于现代工程公司也普遍采用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模式来提升项目的竞争力,提高项目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许多现代工程公司的诸多业务部门及服务部门被相继撤销。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服务资源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专业商与服务商的身影。相信在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服务机构会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工程建设供应链当中来,依靠自己的自身优势,与大的工程承包公司(总包商)结成伙伴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优势供应链中的一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由于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型工程公司可以进一步削减自身的施工队伍,将资源更多地配置设计与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型工程公司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的项目建设中来,提高施工能力与管理能力,为行业培养后备专业力量,保障国内工程建筑行业在较长的时期内都有合格的承包商与施工队伍,全面提高工程建筑行业水平。

3.3 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建设向协同方向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工程建设单位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工程项目管理软件、ERP、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许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针对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批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然而,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商业、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分包商这一层,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中小企业普遍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孤岛效应、牛鞭效应依然比较严重。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形成与信息一体化一致的专业组织、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真正从组织和流程上确保信息一体化的实现,对阻碍信息传递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工程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

3.4 越来越强调战略合作 目前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和客户关系(CRM)管理风靡一时,但在实践中,无论是SRM还是CRM都存在地位不平等情况。在工程建设供应链中,由于专业性很强,技术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工程建设一般以项目制形式存在,项目结束后各方就会解散,因此建立平等互信的战略友好合作关系十分重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供应链各参与企业应该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同时要做到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以“资源整合”与“协同”为核心,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整合优质的资源,降低选择成本与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协同更加充分。战略合作的层次越高,所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法律对于招投标管理的要求相悖,为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滋生腐败,法律强制大部分工程项目在整合相关建设资源时执行招投标的法定程序,各建设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来的工程建设企业将逐渐摆脱招投标的束缚,真正按照资源最优配制的原则自由组合。

4 结语

由于全球建筑市场分布与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原因,具有东方思想特色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起步并取得一定发展。目前中石油下属企业已在个别项目中成功实践了工程供应链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茂民.基于PMC的大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扬子-巴斯夫IPS项目为例[D].东南大学,2005.

[2]刘海凤.基于PMC模式的南海石化项目成本管理[D].上海财经大学,2008.

[3]朱江.伊朗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管理案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2

    论文关键词:物流业;发展史;问题;对策 

    一、我国物流业的起源及现状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销售学家帕尔说,“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国政府日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制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五)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完善物流行业规范,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保护物流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提供迅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要完善货运站场功能,增添现代化设备,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210-02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MIS运用这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和方法。从事MIS的工作,应有一些基本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有一些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训练。

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实现任何期望和梦想,实现任何新战略,没有MIS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一家跨国公司不重视企业的MIS建设。在这一时展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的经管类专业主要指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等偏重经济和管理的非计算机或非类计算机专业,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类计算机专业)。要完全系统地掌握MIS的知识,需要先具备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常识。所以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能很容易理解,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便难于理解,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跟不上教学进度,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对教授这些专业的教师来讲,所要具备的知识面广,学生又不能与之更好地互动,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善。为了提高经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系统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笔者对经管类专业多年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经验,结合同行的交流,对该课程的教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明确教学目标

MIS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但是很多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没有因材施教地考虑,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行统一标准,对不懂软件开发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也要求掌握系统开发的技能,其结果是部分教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相关的工作,而非计算机技术工作。由于工作经历缺乏,经管类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所从事的还只是底层的基础性经济管理工作,因而对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开发者、计算机专家,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企业战略管理者,而应该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

因此,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细分定位,结合专业培养的要求来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清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对于MIS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MIS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 按专业设计教学内容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就制定不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后,应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经管类专业的职业目标是综合经济管理人员,学习这门课的侧重点是学会应用MIS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对于经管类学生的授课重点是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支持管理活动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以及怎样利用MIS来培养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弱化信息技术原理的讲解,对于MIS系统的开发只限于介绍常用开发方法的和系统开发的组织设施,而不要详细讲授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

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讲解MIS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式、方法和组织管理,讲解系统的维护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讲解MIS与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以及MIS对提升企亚竞争力的支持。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MIS的相关知识,能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功能,必须意识到MIS建设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只有具备这种知识,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战略结合,才能在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3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有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以及系统开发与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因而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一看到教材目录就误认为该课程是计算机类课程,打开书本更是见到许多抽象难懂的理论,于是一开始就对该课程产生抵触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来讲,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并且理论性强,相关理论速度更新快,既要花费大量时间更新知识点,还要承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来的课题压力,讲解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实践证明该课程如果仅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呆板、抽象和无趣。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下是几种在教学中探索的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每次讲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且每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ERP系统概念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讨论的题目不急于公布,而是在讨论课时才公布,这样多次实施后,学生为了下次讨论时准备充分,掌握发言主动性,就会在查阅资料时作一定的归纳整理,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讨论的题目可以设置为“ERP的概念简述(可以举例说明)”、“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ERP系统设施的失败原因”等。讨论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控制学生讨论时的发言时间,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发言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

(2)案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例如,在讲解ERP系统前,组织一次“情人啤酒游戏”的案例(情人啤酒游戏是哈佛大学的经典管理学案例),让学生自由分组扮演司机、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角色,并将如何分组的实施交给班干部执行。为了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规则事先在课堂上介绍,并给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通过该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意义,理解沟通与信息畅通对供应链管理重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通过该游戏的案例教学后,再在实验课中进行ERP软件的模拟,就加深了学生对ERP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懂得ERP管理思想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验课效果也提高了。

(3)合作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对促进教学效果会有积极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同学间互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且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同学关系、启发集体智慧,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比如“情人啤酒游戏”案例教学中,通过分组参与游戏和讨论,更容易和更快掌握游戏规则和相关知识点,并提出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

(4)角色换位教学。角色换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知识点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试行解决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上讲台以教师的角色给大家讲解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的思路。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讲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交际能力和工作面试能力,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同时,对一个问题上让多个学生在台上讲解,给予学生多角度对比分析问题的机会,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在角色换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作出客观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学生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但人都是有懒惰的,也是人之本性,这就不能太相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控制他们的有限自由学习安排。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是有必要的,设置考核标准,可以减少惰性,提高学习效果。但只有考核,没有激励,再好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尽力不出客观题,主观题要紧扣专业培育目标,并且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学期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考核标准,做到考核标准科学、透明,并且在设施中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科学、透明的考核标准建立和实施后,才能支持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如果不给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不对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减退,没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课堂讨论就形同虚设。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民主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的标准,才会乐意执行,只有学生认可的标准,才会主动配合执行。比如对课堂讨论的评价,因为往往会以小组讨论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表述讨论结果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不乏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没有参与出谋划策,却要享受成果。这种情况就需要一套有效、灵活的小组内部考核机制,来规范这种行为。可以先由学生自主设计所需的考核制度,教师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参考意见,然后综合全班的方案来执行。因为考核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他们为了能有好的平时成绩,一定会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薜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创业计划书;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55 -03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由于课程中有大量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常常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往往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但学生仍然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通过“听”和“记”、“理解”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完全置于真实的管理环境,因此对于管理学理论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比较困难。

创业计划书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商业可行性报告。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创业计划书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管理学理论与原理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创业书写作可作为管理学教学的有益辅助。

一、创业计划书的组成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一)执行总结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创业的机会概述;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团队概述;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二)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包括: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竞争对手分析;市场需求;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或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三)市场调查和分析

包括: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市场发展的走势。

(四)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主要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包括: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五)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收入来源;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介绍;主要合作伙伴;融资方案。

(六)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包括: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金撤出、政策等风险);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七)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八)公司资金管理

包括:股本结构与规模;资金运营计划;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九)财务预测

包括:财务假设的立足点;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本利、比率分析等)。

(十)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总体的资金需求、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以及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二、创业计划书与管理学理论的结合点分析

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而创业计划书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成长经历、管理团队、股权结构、产品服务、市场、营销、组织人事、财务、运营到融资方案。因此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职能都有在创业计划书中得以体现。

(一)从计划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同广告策划、会议企划等都是商务计划实用文书,是计划职能的直接体现。创业计划书是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它从企业内部的人员,制度,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方面对即将展开的商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筹划。从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可指导学生应用多种决策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波士顿矩阵法等。从项目投资周期角度进行分析则可深化学生对不同时期计划特点的认识。

(二)从组织职能角度,学生在写作创业计划书时要考虑项目管理团队分工、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因此学生必须在理解组织设计的步骤、组织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此外分组写作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从领导职能角度,由于创业计划书要求分析行业内竞争对手及其市场营销情况,可指导学生应用战略管理中的波特竞争力模型进行分析。在分组写作过程中使学生自身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四)从控制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要求对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控制手段。因此,可以指导学生结合预算控制的内容,分析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盈亏平衡点等,加强学生对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综合运用。

(五)从创新职能角度,创业计划书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性,体现在对新项目、新内容、新的营销思路和运作思路的整合上。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视角从书本转移到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三、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在时间的安排上,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创业计划书属于“计划”职能的应用文书,同时又与“创新”职能相关。由于创业计划书涉及组织结构设计及人员配备,因此创业计划书写作最早适合安排在“组织”职能讲授完毕之后在学期中进行,也可在“创新”职能讲授完毕后在学期末进行。

在创业计划书写作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上,在根据的教学实践,我们将创业计划书写作的实施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写作指导、课后分组写作、课堂分析与讨论和课后总结与评价。

(一)写作指导

教师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目的、计划书的结构进行说明,同时联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依据进行讲解。根据学生先修课程的差异,必要时指导学生参考相关书籍补充必要的财务知识。

(二)课后分组写作

教师将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4至6 人为宜,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写作,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计划书的投资项目的确定可结合生活实际、自身兴趣以及目前商业领域的发展前景确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市场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分析与讨论

由陈述小组的学生代表模拟创业者采用PPT 演示的方式进行陈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要求语言简练、重点突出。其他学生模拟投资人听取其陈述,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模拟创业者小组进行提问。然后由模拟投资人从计划书的“写作完整性、项目创新性、项目可行性、投资意愿”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部发言结束后,鼓励同学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调节现场气氛,控制课堂节奏,但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对学生发言的内容也不进行直接评价,如明确肯定或否定,使讨论紧紧围绕问题进行。

(四)课后总结与评价

在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即结合其他小组的创业计划书,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书。教师可以在模拟投资人评价后对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点进行点评,指出其创新之处,对学生发言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创业计划书写作在管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一)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举例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学生的创业计划书风格各异。有的创业项目从学生校园实际出发,侧重日常生活需求,如“高校自行车租赁计划”、“校园书报亭”、“甜品屋”,“图书馆咖啡厅”。也有的项目构思从市场特殊需求出发,侧重创新性,如突出“家”的温馨感觉的商务社交会所项目,又如“宠物殡葬服务”项目,“DIY蛋糕”项目,强调保健养生的“习习古风食府”项目,专门出售左撇子用品的“左手网店”项目,兼具售书与咖啡吧功能的“暖城书店”。

上述的创业计划书尽管从写作的完整性、成本预算等很多方面还略显稚嫩,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二)双重提升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从教师到学生单向流动。在引入案例教学之后,尽管学生参与讨论,但案例选取仍取决于教师。创业计划书写作及讨论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性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将其观察视角从书内内容转向社会经济系统。

教学过程以学生对创业计划书的策划与讨论为主,知识和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流动,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角色变成了是教学资源的提供与维护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教师关注商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五、结语

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 由于受众是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 在课堂上直接向其讲授管理的理论知识, 学生难以体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也就难以做到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 这使管理学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创业计划书写作训练可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 因此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学教学辅助内容。

随着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逐步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列入了学校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也备受学生和企业关注。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内,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指导,将创业计划书的写作与管理学教学相结合,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粟浩,田佳.“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2]金春华,田林子.《管理学》教学方法改进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2007,(07).

[3]李江南,宋杨.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10,(04).

[4]许海涛.《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J].成才之路, 2008,(15).

[5]雷明.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J].华章,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