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1
虽然一般认为自闭症是先天性疾病,但自闭症儿童的症状程度与家长及家庭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家长的认知、情绪、行为、应对方式等均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家长的心理控制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否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表现、认知倾向与教育方式等,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此外,儿童所在家庭的功能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组成。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对外界压力而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或联系方式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成员支持、生活习惯、教育风格以及家庭功能等会对儿童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及问题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员关系亲密、功能良好的家庭中的儿童,通常会更自律,学习更主动,社会适应性较好,问题行为更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和家长与儿童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会找到更加高效且实用的干预和教育模式,以及缓解自闭症儿童家庭负担及家长压力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以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在一次自闭症家长讲座上向包括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河北、黑龙江等23省在内的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发放问卷(M年龄=35.67岁,SD=4.942岁),其中女性334人,男性86人。共回收问卷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96.8%
1.2工具
1.2.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Scale, PLOC)测量自闭症儿童家长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该量表由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五个分量表组成,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很不赞成)到“5”(很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越趋于外控,在子女教育上越容易呈现消极、被动的状态。
1.2.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 -CV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不是)到“5”(总是)。FACES Ⅱ -CV是邹定辉等人根据Olson等于1982年编制的FACESfl(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Edition)进行第三次修订而成的版本。
1.2.3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的父母问卷测量儿童的问题行为。该量表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一多动、焦虑及多动指数6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法,从“0”(无)到“3”(很多)。量表分半信度0.88, Crobach。系数0.92。由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无法理解社交规则及难以自控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只选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两个分量表进行研究。
1.2.4人口学信息
自编问卷,包括家长和儿童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及家长在子女治疗上支出的费用占家庭总支出的年平均比例等基本信息,均由家长填写。
2结果
2.1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及相关分析结果。教育成效、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父母的控制与自闭症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品行问题和多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儿童问题行为三者间相关较高,可能存在中介关系。
2.2儿童问题行为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儿童问题行为对其性别、年龄、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在模型第一层进入儿童的性别、年龄和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第二层进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第三层进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由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预测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诊断。结果表明,预测变量之间的容忍度(Tolerance )均大于0.3,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4,可见预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严重。
自闭症儿童的性别不能显著预测其问题行为,儿童年龄可以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分量表得分不能显著预测儿童问题行为。子女的控制和父母的控制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以及运气或机遇均不能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2.3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总分、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总分可显著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同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显著相关。因此,进一步采用依次检测法(causual steps)检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
对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后发现,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214,t=-4.369, 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β=-0.356, t=-7.588, P<0.00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330, t=-6.613,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仍然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097, t=1.944, P<0.001)。以上结果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会通过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亲密度和适应性较好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更为紧密,相处时间更多,得到的支持陪伴也更多,当家庭成员面临外界压力时,可以灵活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等。这样的家庭往往规则明确,赏罚分明,气氛融洽,儿童会比较容易学会遵守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家庭来说,当儿童被确诊时,如果家庭可以迅速调整成员的角色和分工,让孩子受到合适的照料与教育,互相支持使家庭环境和谐稳定,在此环境中儿童的行为也会受到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民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紧迫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千名在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政治价值观有功利化倾向、成功价值观有金钱化倾向、人生追求有模糊化倾向、道德追求有淡漠化倾向等现象。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迫切要求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力度,进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社会充满自由、民主、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得以落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启蒙和熏陶作用。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倾向,使孩子自然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以“自我”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处理与其他人关系时容易缺少同理心,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容易缺少全局意识;家长言行不一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缺少价值观引导者和教育者。
学校教育中存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因素。首先,唯成绩论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学习好、成绩高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忽视提高个人的行为修养,殊不知不“立人”则无以“立业”,也不会有个人的幸福。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影响缺乏系统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没有形成与学生年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科学的系统教育内容,出现了对小学生讲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而对大学生讲爱父母的尴尬局面。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监督机制缺失,品德修养和政治理论课的正常授课学时存在经常被占用的现象。
社会教育中存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不利因素。一方面,没有形成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传统媒体的各种节目存在娱乐至上的问题,现代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没有形成多元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环境,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阶层缺少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对策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前提。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包容性,既有富强、和谐、诚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又有自由、民主、公正等价值追求;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符合的高远追求。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全面性,既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又体现了的人类最高理想;既倡导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又倡导了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既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又反映了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组织、公民与政府之间在一切社会事务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基本道德底线。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层次性,公民个人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和国家价值观的基础,要重视公民个人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为实现社会价值观和国家价值观奠定基础。社会价值观和国家价值观的实现又可以为实现公民个人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公民个人价值观的养成。
重视和强化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个人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的水平直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建立。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和荣辱观。另一方面需要为青少年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修养为青少年做出表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和实施有效的学校教育是关键。首先,以“五有”为目标建设具有基础性的教师队伍。“五有”:即有大爱之心、有敬业之志、有笃学之风、有创新之勇、有为师之范,使教师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随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其次,以“爱”为核心健全具有层次性的德育体系。学校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爱”的教育,从学生最亲近的父母开始,推及到身边的人、身边事,再到更高层次的国家与人民,受教育者既能感知爱又能传递爱,为公民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再次,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建构具有科学性的教育内容。要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内容,从整个教育体系出发统筹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标准,形成具有科学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避免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最后,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强化社会教育,构建良好社会环境是保障。社会是对全体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大课堂,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在社会中完成的。首先,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营造清廉自律的政治环境。关于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原因调查显示,91%受访者认为党员干部的腐败导致他们失去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要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是关键。其次,加强传播媒体建设,营造崇尚真善美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新老媒体的整合力,整合媒体资源,资源共享,形成共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和导向;培养媒体人的正向力;实现文化宣传的监管力。加强文化宣传行业自律同时形成对文化宣传的监督机制;政府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利用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营造公平实效的社会软环境。政府应注重教育公平,促进学业成就的机会均等。最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营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环境。“知行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外化于行。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通道。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3
一、舆论引导是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会条件
公共舆论是某一社会群体或集团的人们按某种大致相同的利益和愿望,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的价值评估,它是人们对某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感受和认识,或者可以说是人们认识和感受的共同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社会舆论的作用不可低估。社会舆论依据理性的价值目标和标准,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评价,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行为和现象予以赞扬、歌颂,对不符合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相抵触的行为和现象予以谴责、鞭挞,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强度和广度相结合,就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促使人们去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这一作用,在依法加强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社会舆论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纸媒、电视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正能量的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助于帮助社会净化氛围,驱赶不良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更加的富有能力,促进人民群众更好的进行生活。
二、思想教育是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关键环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中,思想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职工教育体系之中。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卞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当然对青年职工来讲,社会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强化和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一项需要多方关心支持的社会工程。在社会教育中,教育者是社会的每个成员和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对象包括每个青年职工;教育内容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广博得多、丰富得多、现实得多;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要素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每个青年职工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加上丰富的教育内容,使青年职工在接受教育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自然性、渗透性、开放性、融合性等特点,对青年职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社会教育己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价值观的传播而言,社会教育发挥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效促进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法治建设是青年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保障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4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使之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为谱写“中国梦”前锋教育新篇章做出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1.抓课程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教材。各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在引领学生揭示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中有机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校本教材,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总结并推广优秀核心价值观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抓教学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进课堂。各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对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广泛开展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将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3.抓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师生头脑。各校要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led显示屏、qq群、校讯通等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实际,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举办核心价值观专题报告会,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各校还要广泛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学唱爱国歌曲、演讲、主题班(团、队)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努力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展示。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学习生活的相结合
各校在修改完善校训师德、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时,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彰显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中,融入校园文化中,融入学校(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融入学校(班级)日常管理中,融入广大师生的日常言行中。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1.与“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各校要围绕“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节”(节粮、节水、节电)主题,积极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等活动,帮助师生深刻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所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启迪、获得激励。
2.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相结合。各校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让学生在文明礼仪的学习、体验和践行中,自觉讲文明、守秩序、重礼仪,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主流价值理念,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3.与德育队伍建设相结合。各校要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强化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发挥德育骨干力量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教师从自身做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各校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宝藏,广泛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深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大力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传播主流价值。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经典文化、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各校要运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网上祭英烈”、“学习和争做小平故里星级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童心向党”、“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歌”推广传唱、节俭养德主题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培育广大学生节俭美德。组织学生观看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影片,谈认识,写观感,为广大师生搭建讲述核心价值观、书写核心价值观、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各校应结合“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中小学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6.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各校要大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心中,融入日常生活中。
7.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各校要逐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重视和规范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和运作,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广泛开展学校开放日、“好家风好家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工作要求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家庭喜剧《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在美国国内摄制播出,于90年代引入中国,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青睐。2006年堪称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中国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在各电视台陆续播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纵观两部喜剧,我们发现两者能够取得收视长虹的傲人成绩的共同点主要有两个,其一为选题,均选用群众日益关心的家庭教育主题;其二为戏剧表现形式,均采用了明快幽默的家庭喜剧形式。然而,两部喜剧反映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又有所不同。
一、两部家庭喜剧教育方式的异同
(一)家庭德育
学校教育一直以智育为主,因此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且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都重视德育。中国家庭的德育主要包括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对个体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包括诚实、谦虚、勤劳、善良;养成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即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礼仪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家庭德育中,宗教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的文明习惯如餐桌礼仪等除了家庭的传统,更多源于对于“上帝”的信仰。由于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父母也注重培养子女的爱国道德情感,但并没有强烈集体主义情感,因而子女可以有选择价值观的自由。
(二)智力和能力的培养
对于智力和能力的联系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简单说来,智力是认识活动的范畴,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学习的本质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对于某一方面的重视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目的。中国家庭更偏向于智力的培养,培养知识型人才;美国家庭更偏向于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性人才。由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对于人才的考核主要是通过成绩的考核,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到现在的高考的“反拨效应”,大部分中国家庭还是单一的以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优异与否的标准。很多父母甚至从胎教开始,就注重子女智力的开发。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就会出现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热背后父母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美国家庭父母更注重子女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不过分苛求孩子的奋斗方向,更多培养子女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哲理。孩子会根据自己能力分担一定的家务,参加社区活动,很多高中生或大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活动实践,锻炼社交能力,为未来职业规划做准备。
(三)身心健康的发展
健康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还要具备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力。中国家庭比较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注重饮食的均衡性和适度的运动,从小培养孩子多锻炼,不挑食的习惯。但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待青春期的情感困惑时,中国的家庭往往采取的是回避策略。美国家庭更加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周末时,父母常常陪同子女参加户外运动,他们也常常关心子女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时出现的困惑,在孩子遭遇问题多采取沟通策略,耐心引导。
二、两种教育观和方式的根源
上述的事例是家庭教育某些方面的缩影,但从一定角度折射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又植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借助特兰迪斯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我们可以分析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的根源。
1.特兰迪斯的文化维度理论
特兰迪斯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将文化的维度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严厉与宽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复杂性(culture complexity),是从文化内部的复杂程度对文化进行比较,特兰迪斯认为,文化内部内群体的数量与功能是文化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群体数量的多少影响到群体对个体的约束力和个体对群体的忠诚度。文化的严厉与宽松(tightness and looseness),即文化中同质性和异质性程度的差异,影响到群体对于个体的规范程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指个体如何处理个人行为目标和集体行为目标的关系。个体主义即个人目标助于群体目标之上,态度是比规范更具威力的社会行为指标;集体主义即自我与群体相互依赖,规范是比态度更具威力的社会行为指标。
2.以特兰迪斯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文化的复杂性来说,中国的文化复杂性较低,美国的文化复杂性较高。中国虽然民族众多,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主流。血缘文化、农业文化、宗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相互之间渗透紧密。中国人讲求“中庸之道”,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因而注重内部的和谐。从一定程度讲,美国文化延续了欧洲文化。但美国属于移民国家,作为一个“大熔炉”,又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因而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差异明显。作为一个融合各种异质文化的统一国家,就需要较高的自由度和容忍度。因此,流动性大,选择性也多。从文化的严厉与宽松度来说,中国文化同质性高,美国文化异质性高。贯彻到家庭教育中,中国关注的是“家庭本位”,要求子女遵守所属家庭、团体的规范,行动的原则度较高。而美国家庭教育关注的是“个人本位”“儿童本位”, 欧美家庭父母不认为子女是其“从属”,而是独立的个体,有选择的权利,且作为家庭的一员,对家庭事务有话语权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还是当下的社会主义,其思想核心是集体主义。而美国的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更强调集体的目标,有明显的圈内(in-group)和圈外(out-group)的差别。群体间强调成员之间的依赖。贯彻到教育目的上便是“社会本位”。 西方文化属于商业文化,从强调人性和理性欧洲文艺复兴到探索新大陆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和竞争,强调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立于集体价值之上。
三、中国教育的发展思路
中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著作丰厚,思想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合”“和”思想,还是道家思想的“人性自然”,都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的荣辱观仍具有时代意义。以道德教育为例,历史已经说明过分的强调个人主义和个性的自由的严重后果。反观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嬗变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六七十年代的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的运动在反对机械式的灌输教育方面的确有进步作用,但是抛弃旧的传统美德的直接后果便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不承担后果的。美国1990年时代周刊一个名为《漠不关心的一代》的报告曾指出:美国18岁至29岁的青年人对社会、对政治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体育竞赛和少女堕胎才能使年轻人激动。[1]由此反映出的是一种个性与共性、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和失衡。在网络环境下,道德遭受的困境不断显现:不考虑经济能力对于名牌奢侈品的过分追求;青少年“炫富和畸形价值观的主导;快餐文化影响下的急功近利心理和享乐主义。正如《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所说:“正当西方重新发现非西方的方式时,这种价值观却在产生它们的发展中国家常常遭到贬低”。[2]现代家庭中,由于妇女地位的提高,父母双方均参加工作的机会和现象也逐渐增多,由此导致的父母职责缺失和定位的偏离现象也不容忽视。传统教育强调父母教育职责的不同,“严父慈母”的教育定位对于性别特征的形成仍有积极影响。当然,由于中国处在社会的转折期,逐渐步入国际轨道,在与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吸收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民主思想可以深入到家庭教育方面,亲子关系应该从传统的“家长制”向更加平等的亲子对话发展。在智能发展方面,应多注重子女兴趣的培养,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促进能力和智力平衡发展,使其成为有个性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中的家庭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教育的方式是可以变的,并且是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完善的,但是对人类最有力的教育法则则是不能变的,如何取长补短才是未来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作为文化实力的一部分作用日益凸显。西方国家中的先进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根据具体国情,保留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精华,接受性批判性地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创新型新型家庭教育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刘长龙,《当代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之启示》[J],学术论坛,2008,9
[2] 王文延,世界教育主题的转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3] 王化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6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文化价值观,跨文化
一、引言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由传统的观念所构成的,特别是同这些观念密不可分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群体由于受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持有不同价值观的文化群体。虽然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一套其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它使生活在该文化中的成员用不同的价值尺度来评判事物表明肯定、否定、喜欢、避忌或模棱两可等意向。文化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规范性质。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观研究的核心,因为家庭是文化价值观形成的最初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等势必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是社会形态的最基本单位,因而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价值观的直接影响。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因而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实体必然体现着不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为核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与之形成对比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为核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中美家庭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而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美家庭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组成家庭的成员的个人的行为、观念由于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影响必然不同。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角度对受不同价值观影响的中美家庭在婚姻、教育孩子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差异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二、婚姻观
婚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一种,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的关系。
(一)中国家庭价值观之婚姻观
中国是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群体,个人利益需要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培养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家庭成员的行为观念大多数是以家庭这个小集体的利益为中心。家庭对于夫妻双方来说是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多数中国家庭所追求的是那种温馨、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而这种幸福一定不是强调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所能获得的,它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谦让、相互包容甚至忍让。由于受中国“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不是完全平等的,如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等。婚姻对于中国夫妻来说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它的开始还是它的结束都将会对双方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总体看来中国的离婚率还是远远低于美国,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这个集体的利益,婚姻已经不属于个人问题,它包含着道德、责任、荣誉感等因素。中国夫妻双方在考虑婚姻及家庭时大多数不会以个人的利益为重,这和美国家庭价值观大相径庭。
(二)美国家庭价值观之婚姻观
美国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和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形成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美国家庭价值观贯穿着独立、权利及平等三大观念。美国人的天伦之乐的思想意思是以个人平等、独立发展和权利意识这些观念为基础的。其中最突出的观念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独立平等。这种家庭价值观和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许多人有这样的信条“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所以单纯的个人才是美国人家庭价值观的出发点。因此在美国家庭生活中,美国人也崇尚独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则。
总体看来,美国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美国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同时婚姻与道德问题没有关系。一个人有权去选择自己所爱的人,结婚后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不幸福的婚姻,自己有权做出再一次的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因此,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家庭价值观的不同,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家庭价值观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家庭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跨国婚姻中,这些问题是夫妻双方交际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方式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而教育的实施除了在学校规范的进行外,还有大部分时间教育的过程是在家庭这个情景中进行的,而能影响这个过程的主要因素便是父母。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情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
中国家庭价值观注重家庭这个集体的整体利益,由于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的影响,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存在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的倾向。因此在做一些决定时,父母的决定更具有权威性。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进入经济社会时代,中国父母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知识教育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孩子学业的成功与否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孩子前途的问题而且已经和家庭利益联系在一起,因为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好成绩会增加自己的颜面,这无形给中国孩子增加了精神压力。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学习成绩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近来,对孩子的技能培养也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各种技能培训,例如,钢琴、舞蹈、书法、棋类等技能培训也成了孩子教育的内容。选择这些技能,大多不是基于孩子的兴趣来选择的,而是从他们将来谋生的角度考虑由父母的意志来安排的。对于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国父母更多是采取包办式。对于孩子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工作问题、甚至婚姻问题等,中国父母都是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二)美国父母的教育方式
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美国文化价值观,以个体的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始终把“利”看作是健康的价值追求,因此它鼓励人们积极地追求现实利益,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获取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在美国,竞争意识渗透于整个社会乃至每个家庭。因此在美国家庭价值观中,竞争意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竞争才能进步,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真正的能力。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在社会中顽强生活的实力,因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竞争的能力才能迎接各种挑战。因此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自理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而所有的这些能力是在竞争中不可缺少的。美国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自主负责”,因此在制定家庭教育的目标时,家长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关于择业和交友等问题上,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最后由孩子来做最后的决定。
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形成产生着巨大影响。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是导致形成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
四、结语
中美文化的价值体系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不同。美国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一切靠自己,因而在处理家庭问题方面也必然体现出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观念。无论是在婚姻问题方面还是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面,他们都以个人的意志为中心。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把人看做是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体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 跨文化交际[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 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 杨志华:《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dlib.cnki.net/kns50/,中国知网,2007年3月
[4] 王玉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lsg.cnki.net/grid20/,中国知网,2007年7月
[5] Alexande,A.F., “AComparative Analylsis of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nd AmericanCulture”,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86.
[6] LawrenceStone, “FamilyValues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Delivered at Harvard University,November 16 and 17,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