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1

一、新型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全球化重点在于“全球经济再平衡”。对中国来说,国内消费不足、产能过剩、能源与资源瓶颈、环境约束构成了中国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内部制约;伴随着外需萎缩以及汇率战、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建立在中国出口―美国消费、中国储蓄―美国消费基础上的“旧”式全球化(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受到明显制约。在“全球经济再平衡”框架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产业升级,以长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已成共识。“新型”全球化的实现通道在于内外政策的有效结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出发点上,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宏观政策的长期趋势来看,即是建立“消费为主导的中国”(国内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过剩产能出口,化解内部能源、资源紧张和环境约束则构成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关键内容。

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把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投入与消费并举,是广西以及河池市当前应对后危机时代及更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

二、建设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点和主要特征

后危机时代的新型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了广泛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借助于危机的倒逼机制,积极主动顺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是广西在中长期内经济发展的必然政策选择。在结合区情的基础上,走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我区的基本发展方向,而拆解和突破现有工业发展中的障碍和问题,加快工业化发展,自然成为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主要集中在“四特”和“五新”。“四特”为广西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的环境。一是后发展地区的跨越目标(“两个翻番,4个先进14个4亿”目标:到20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全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水平主要企业装备技术应用水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4个产值年销售收入分别实现超千亿元目标。)。二是后发展民族地区“14+4”新型产业体系:食品、汽车、石化、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14个亿元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4个新兴产业。三是国家战略定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了广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新的定位,广西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在西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四是政策支撑体系(广西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决定及40个配套文件)。“五新”则明确了广西的产业发展方向。具体包括: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

显然,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

三、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内部政策楔入

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战略选择以及建设具有广西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四特”和“五新”,结合区域特定的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河池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新型产业体系的契合点之上。在内部政策楔入上的重点在于:依循“一带二极三区”①的有色金属产业主格局架构,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及国家级铟产品加工中心,打造资源富集和强势产业两大名片,构建“有色河池”。

具体而言,“内部政策楔入”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第一,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简化投资审批环节和程序,加快审批速度。贯彻落实和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西部及民族自治地区开放开发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降低投资成本,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方式,通过本地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招商引资、政府贴息和鼓励社会化资本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等,完善我市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利用行业协会促进资源共享、限制恶性竞争,增强对外博弈和谈判能力,健全产业发展监管机制;建立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网,使其成为服务于河池市有色金属企业的综合信息平台,也作为河池色金属产业向外展示的窗口。

第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制定河池有色金属产业技术路线图为突破点,提升企业的创新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进一步挖掘现有产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小高地”建设,按照我市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尽快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形成高层次人才、职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完整梯队,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撑。

第三,依托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将城区工业园区延伸拓展至丹宜高等级公路沿线100平方公里范围。构建13路沿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集聚带;加快各园区工业供水水源、管线网络、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一带两极三区”建设,统一规划与管理,为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园区商业配套,培育生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形成要素,形成并强化园区的产业吸引力;以重大项目和项目群在相关园区的有效实施为依托,最终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第四,探索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多种途径。建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规范秩序,加强日常检查,规范权证流转秩序,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权益和正常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秩序,利用采探矿权证搞好资源开发。

第五,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通过体制创新,消除企业重组过程中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方面的体制,大力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能整合和技术提升;坚持“扶强补短”的基本思路,扶持南方冶炼、金山铟锗等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优势的本地企业,重点引进锡、铅、锌、钛等产业的外地优势生产加工企业;坚持“扶持本地”与“外部引进”兼顾、品牌培育与优势产品扩能并重思路,积极推动华锡、富源、高峰的资产重组和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资产重组,组建若干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形成“龙头”效应。

第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管全球气候谈判目前尚无定论,但全球气候变化和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密不可分。“三高一低”产业政策收紧,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已成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工业“三废”污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利用价格杠杆、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在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扶持;基于产业生态化打造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在园区范围内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网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工业园区;在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把原来传统经济的单向产业链条“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链条,将上游生产弃渣中的锌、铟、锗、银、钴、铜、镉、铅等金属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形成产业内、行业间的生态化循环关系。

四、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外部资源整合

外部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扶持。抓住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与振兴的机遇,力争在国家或自治区层面建立铟、锗等稀有金属战略储备;争取各级、各方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依托国家近期开展的“全国地质找矿行动计划”②加大后续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有效降低有色金属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切实解决河池后备资源链条严重脱节的问题;借助自治区千亿元产业“23”研发中心工程、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以及培育扶持工业品牌等政策,为我市产业发展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区域开放合作。在全球化效应的持续驱动下,自然资源、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货物商品等要素流动的边界壁垒不断下降。伴随着CAFTA、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已从“共识”转向“务实”。在国家层面:今年1月1日CAFTA正式建立,随着双方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互补性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极大拓展,据统计,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其次,中国政府出台了深化与东盟合作的系列措施,包括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为务实合作提供项目和金融支持。再次,自今年6月起,广西被纳入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不仅助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更有利于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控制盈利预期。此外,横跨7国的南宁―新加坡铁路建设已提上日程。在自治区层面:近期出台的《广西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行动计划》,积极建设面向东盟的铁、锰、钛、铜、铝、铅、锌、锡等矿产品和有色金属进口基地,并围绕港口物流、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市场建设、工业优势产业合作、旅游合作、农业合作等八个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对河池而言,在更大范围内借助外力、优化资源配置已具备条件。在有利的外部机遇下,关键在于提前筹划、加快行动,鼓励相关企业依托这样的发展机遇,在产业转移、海外资源整合、产业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前谋划具体的项目,并通过项目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资金或政策扶持,真正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双轮驱动战略构想。

①“一带两极三区”是《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产业空间布局。“一带”指河池市中部有色金属深加工及高新技术材料产业带;“二极”指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两个增长极,位于中部有色金属深加工及高新技术产业带两端的重要产业发展区,即南丹工业区、金城江工业区;“三区”指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三个工业集中区,即环江工业区、大化工业区、罗城县工业区。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2

(一)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商品市场从波峰滑入低谷

全球金融危机前,在新兴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国际投机资金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商品市场持续多年需求旺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2002-2007年,初级商品综合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31.7%,其中,食品、工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分别上涨52.8%、20.2%、237.6%、179.4%。2008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国际油价一度创下147.2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记录,玉米、小麦、大豆、铜、铝、黄金等价格也先后创出历史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在2008年7月达到219.7的历史高点,同比上涨58.9%,其中,食品、工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类分别上涨39.7%、10.3%、15.6%、84.5%。

受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资本市场大规模去杠杆化的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在2008年7月中旬开始下跌,原油价格首当其冲遭受重挫,农产品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随之全面下跌。第四季度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慢,全球初级产品贸易萎缩,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挫,在2008年末跌至谷底。与2008年7月的高点相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大幅下跌44.6%,其中,食品、工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分别下跌32.9%、28.2%、55%、63.3%。国际油价跌至50美元以下,比最高时的147美元跌去了近2/3,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和铝的期货价格跌幅均在50%以上。

(二)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际商品市场回暖上升

在各国大规模公共支出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好转,美元重现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以原油和有色金属为主导的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9年12月的初级商品综合指数比年初上涨36.4%,其中食品、工业用农业原材料、金属和能源分别上涨6.3%、23.8%,金属上涨54.3%,能源上涨45%。有色金属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140%、40%、130%和110%;国际金价达到1227.5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由年初的39.95美元/桶涨至78.26美元/桶,涨幅达95.76%,国际油价在反弹过程中,波动十分频繁,多次出现半个月或一个月内暴涨、暴跌10美元的现象;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反弹幅度相对较小,玉米和大豆分别上涨1%、4%,小麦则下跌9.7%,由于全球小麦供应充足,连续两年产大于需,库存大幅提高,国际小麦市场仍处于弱市。

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商品市场在2009年下半年强劲反弹的基础上继续高位运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10年12月初级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23.4%,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6.8%,工用农业原材料上涨32.6%,金属上涨25.2%。这些非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平均上涨27.8%,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能源类商品上涨20.8%,低于非能源来商品的涨幅。与往年相比,国际商品市场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原油失去作为价格变动领头羊的地位,黄金、粮食、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原油。纽约黄金价格在年末达到1421.1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比年初低点大幅上涨31.2%;粮食价格飙升,小麦、玉米、大豆分别比年初上涨44.7%、51.1%、34.2%。由于粮食出口国遭遇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全球粮食产量预期下调,尤其是俄罗斯采取禁止谷物出口政策,加剧国际市场恐慌,引发国际粮价暴涨,其他农产品联动上涨;铁矿石现货价格全年涨幅超过50%,在新的定价机制下,铁矿石价格波动更为频繁;相比之下,能源价格涨幅最小,布伦特原油期货比年初上涨20.5%。

二、影响未来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国际商品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双轨复苏、全球金融体系依然脆弱、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分化明显、欧洲债务危机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中东北非地区政局持续动荡、日本核电站危机久拖不决等,这些因素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美元走势、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产生影响。

(一)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速减慢,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保持了远好于发达国家的产出和贸易增长,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出急剧下滑、恢复商品市场景气的重要力量。2009年,在发达经济体对石油、铜、铝等资源性商品需求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印度仍保持旺盛的需求。2010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带动国际商品市场继续上升。

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拖累其经济增长;欧洲债务问题进一步扩散,经济增长受财政紧缩政策的制约;日本在地震后损失巨大,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国际市场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受到一定抑制。但由于各国在应对经济衰退和预防通胀间的政策抉择更加审慎,二次探底的风险大大降低,未来两年世界经济总体仍将处于复苏通道,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速仍将达到6%以上的高水平,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其工业化进程将为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价格继续提供最重要的支撑。

(二)美元疲软的长期趋势难以改变

美元汇率的变化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呈较强的负相关性。由于国际市场石油、铜等重要资源产品都是以美元标价和进行交易结算,美元贬值意味着生产商将提高商品价格。金融危机前原油、黄金、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至历史高点,美元贬值的效应不可低估。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商品价格的高涨发生逆转。投资者由于避险需求增加了风险较小的美国债券的投资,导致美元升值,从而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此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以庞大资金规模增加流动性等干预手段,导致美元持续低位徘徊。2009年,

美元对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累计贬值7%,正是由于美元贬值和流动性增加,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强劲反弹,大幅回升。据世界银行估测,2009年,国际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剧增28%,很大程度在于美元兑欧元贬值8%。2010年,欧洲国家频现债务危机,美元和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陡增,美元汇率又现回升,但11月初,美国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迟滞的经济,导致美元汇率再度下跌。

目前,美国债务规模庞大,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90%,2011年2月,美国政府提出新财年预算案,预计联邦预算赤字将扩至1.65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预期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10.9%,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美国政府的高负债不利于在中长期形成强势美元。随着2011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美国政府出口战略的继续落实,美元继续走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总体仍将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考虑到欧洲债务问题仍存在继续扩散的风险,美元汇率阶段性反弹的局面仍有可能再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比以往加剧。

(三)主要发达国家继续释放流动性。增强商品市场投机因素

全球流动性过剩对商品价格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资源性商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且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因此风险性较低,在商品供求关系失衡、美元持续疲软、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大宗商品期货因其低风险高收益自然成为国际资本追逐对象,从而具有了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成为重要的保值避险工具。进入后危机时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债务过度扩张,全球金融体系依然脆弱,资本避险需求和投机炒作欲望不减反增,原油、铜等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同时,随着美元霸权地位的削弱,黄金、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各国储备多元化的选择,资金在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流动速度和规模被进一步放大。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统计,2010年,流入美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持续上升,至12月已达211l亿美元,比2009年12月大幅增加32%,其中,投资玉米、棉花、黄金、大豆、小麦、铜、原油的资金分别上涨100%、79.3%、77.4%、73.1%、71.2%、25%、14.6%。高涨的全球流动性显然是2010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屡创新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尽管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不稳固,促使其继续维持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高水平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下去。为提振美国迟滞的经济,2010年11月初,美国政府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该计划将在6月到期终止,但美国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不变。2011年5月,在通胀率上升的情况下,欧洲央行仍决定继续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25%的历史最低水平,此举意在确保经济增长。日本不断攀升的日元汇率、持续的通货紧缩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本就预示其脆弱的经济复苏前景,3月发生的9级强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核电站危机更是雪上加霜,经济损失庞大。为稳定市场,日本央行连续6天紧急注资达40万亿日元,规模之大创历史之最,此举将放大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因通胀压力上升而趋向收紧货币政策,但其国内流动性在短期内难以回收。未来一段时期,发达国家继续释放流动性将增强商品市场的投机因素,从而推高了商品价格水平,加大波动幅度。

(四)灾害天气、地区紧张局势等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尤其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回升,但供应前景并不乐观。主要大宗商品供求偏紧,不利天气、地区冲突等因素都有可能令市场产生不良预期,从而推高价格。近年来全球天气情况的恶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全球变暖造成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带来土地沙漠化,对世界主要产粮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加拿大等国的粮食生产构成了威胁,导致农作物减产。在世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产量上升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天气出现极端变化,粮食市场脆弱的局面旋即被打破。2010年6月始于小麦市场的暴涨印证了世界粮食市场对极端天气的剧烈反应,灾害天气是2010年粮食等农产品高涨的一大动力,也将是影响未来农产品市场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食糖等农产品的库存消费比均处于10多年来的低点。原油消费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不仅未发现新的世界性大油田,还有很多油田已过开采峰值。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11年全球能源供需缺口明显扩大。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政局动荡,尤其3月西方对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加剧了市场对供应紧张局势的担忧。近年全球铜供应深受罢工、环保等问题影响,正从过剩走向短缺,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和英国商品研究局(CRU)均预计2011年全球精铜供应短缺。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元贬值影响,各国央行不断加大黄金储备,而黄金产量在2001年达到2600吨的高峰后一直稳步下滑,供需缺口逐渐拉大。

三、主要商品市场展望

(一)能源

国际油价在2010年震荡走高,布伦特原油比年初上涨20.5%,年均价同比上涨29.6%。2011年以来,受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影响,国际油价继续高涨,4月布伦特原油比年初上涨27.9%,同比上涨46.8%。总体来看,世界石油市场正在朝着有利于油价上升的方向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石油需求继续稳定增长。由于经济合作组织(OECD)中北美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趋好,近期国际能源机构(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上调对2011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IEA预计,2011年世界原油需求量将达到8880万桶/日,比2010年增长1.6%,增加140万桶/日;OPEC预计2011年世界原油需求量将达到8695万桶/日,比2010年增加117万桶/日,增幅为1.4%。在供应方面,IEA预计2011年全球供给约为8290万桶/日,其中OPEC产量约2950万桶/日,非OPEC产量约为5340万桶/日。非OPEC国家产能增加空间稍大,主要是俄罗斯、巴西、北美等地区产油量增加。从IEA预测判断,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为590万桶/日,比2010年有明显增加,基本面成为支持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新兴市场需求强劲、发达国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美元长期趋软、通胀预期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仍将继续上行,但考虑到欧

洲债务问题进一步扩散,欧元区经济走势明显弱于美国,估计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有限,难以突破危机前的高点。因此,油价在波动中继续走高将是今年、乃至未来1-2年的总体趋势。

(二)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粮食价格在2006年上涨17.5%,2007年上涨37.3%,2008年前6个月上涨18.3%,较上年同期大涨76.1%,食品价格综合指数因此达到184.7的历史高点。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国际粮食价格相应回落,粮食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世界粮食市场供需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的粮食丰产虽抑制了粮食的反弹幅度,但2010年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和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全球粮食产量减少,加上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强化了美元贬值趋势,再次引发国际粮价飙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0年12月粮食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8%,受此影响,食品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24.3%,达到190.2点,超过了2008年6月危机前的水平,创历史新高。进入2011年,由于灾害天气使世界小麦、玉米等粮食供应趋紧,原油价格大涨增强玉米能源属性,引发粮食需求增加,国际粮价继续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的粮食价格指数连续第8个月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大涨54.6%,食品价格综合指数因此达到236点,为1990年以来该项指数采用以来的最高点。4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玉米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63.2%、112.7%。目前,中东和北非产油国动荡局势仍在继续,国际油价飚升将推动全球粮价维持高位,国际社会再现粮食危机担忧。

(三)有色金属

2010年,国际有色金属市场延续2009年的上升势头,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持续疲软等因素的带动下,有色金属价格继续走高,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的年均价比2009年上涨43.1%,其他金属铝、铅、锌、锡、镍分别上涨30.5%、25%、30.6%、50.3%、48.7%。预计2011年有色金属市场将继续上行,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中国需求依然旺盛,发达国家在保增长的前提下继续放任流动性,美元弱势格局难以改变等为有色金属上行奠定了基础,铜、铅、镍等金属供应趋紧将为价格继续走高提供强有力支撑。

2004年以来,铜矿供应紧张一直是国际铜市的主要特点。虽然在2004-2008年铜价维持高位,但全球铜矿供应增长却十分有限,铜矿品位下降、罢工、环境问题引发减产或关闭是主要原因。尤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新的矿山项目推迟,2011-2013年铜矿项目均不乐观,推迟到2014年的项目已经累计达到150万吨。在供应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全球铜的消费将持续较高增长,铜消费与经济密切相关,中国铜消费仍会是全球铜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铜消费量已占全球比重的44.5%。根据中国“十二五”规划,未来铜相关行业仍会维持快速增长,包括国家电网投资、在建高速铁路、汽车产能增加、保障性住房等使铜的消费保持兴旺。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2011年3月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精炼铜产量为1904.9万吨,同比增长4.3%,消费量为1935.6万吨,同比增长6.9%,供需由过剩转为缺口30.7万吨。进入2011年,在全球铜供需缺口扩大和美国经济数据走强的作用下,国际铜价依旧维持了震荡上行的走势,在2月初,伦敦商品交易所(LME)铜价创下1016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3月,受地震影响,日本汽车、半导体等电器机械企业大范围停产,导致铜铝等基本金属需求下降,短期对市场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随着日本大规模的重建,其铜、铝消费将会回升。日本铜的消费在全球所占比重仅为7.2%,对全球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铜价的长期走势仍取决于中国的消费量。因此,国际铜价有望继续上涨。

(四)贵金属

2010年,国际金价连续第十年实现上涨,全年涨幅达25.9%,为过去三年来的最大涨幅,其他贵金属价格也跟风上涨,白银价格创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高纪录。黄金是全球最为稀缺资源,全球年产量十分有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黄金的避险功能显著增强,世界黄金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11年2月的世界黄金需求趋势报告,全球黄金需求量在2010年达到近10年的最高峰,为3812.2吨,同比增长9%,来自中国的黄金需求强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实物黄金需求国。各国央行逆转了过去20年来的净卖出地位,成为黄金净买家。2010年,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87吨。许多国家买入黄金以增加官方储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俄罗斯,共买入黄金140吨;同时,欧洲各国央行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停止黄金储备的抛售。这两大因素导致黄金供应的大幅减少。国际金价在需求大增的推动下不断飙升,屡创历史新高。

2011年4月,由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紧张局势升温、葡萄牙事件使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浮出水面,国际油价持续高企,导致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国际金价再创新高,达到1556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白银价格也随之创出49.19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纪录。在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美元将中长期疲软的背景下,上述因素将继续为国际金价提供强大支撑,预计2011年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五)铁矿石

2010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延续2009年的上升势头,在全球钢铁市场复苏,铁矿石需求增长超出预期,印度提高铁矿砂出口关税,以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下,现货价格继续走高,全年上涨超过50%。由于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矿商集体放弃铁矿石年度定价协议,运行40多年的铁矿石年度长协定价机制终止,变为季度定价协议,参考的价格也开始更多偏向现货价格。在新的定价机制下,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为适应这一变化,国际钢铁厂商开始关注通过新兴的铁矿石掉期市场来进行对冲,各大交易所也纷纷推出铁矿石掉期结算、指数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国际金融机构进入铁矿石贸易领域,使铁矿石金融期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1年2月以来,由于中国铁矿石进口商观望,现货需求有所减少,铁矿石价格呈弱势运行,3月受地震影响,日本钢厂大面积停产,导致铁矿石需求减少,短期内会拉低铁矿石价格。但中国进口需求上升、印度提高出口关税、澳大利亚遭遇热带风暴袭击,成为全年支持铁矿石价格上涨的

主要因素。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2年来首次下降,这并非中国需求降低,而是由于欧洲经济回暖,国际市场供应紧张,巴西淡水河谷等矿商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矿石到欧洲市场。2011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提高,钢铁消费规模扩大,铁矿石进口需求将继续呈增长趋势。此外,日本灾后大规模重建,也会带动大量的铁矿石需求。从供应方面看,印度政府继2010年针对不同品级的铁矿石征收5-15%的关税后,又在2011年3月的联邦政府预算报告中表明将对铁矿石出口统一加征20%的关税以确保国内供应。从长期来看,巨大利润诱惑推动着全球矿山新建产能快速扩张,铁矿石已存在相当高的产能过剩风险。从目前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三大矿山的新项目建设趋势看,未来2―3年间,矿山产能将得到集中释放。到时铁矿石将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势头将被遏制,有可能转而下跌。

(六)作为工业原材料的农产品

棉花:2010年,全球纺织纤维及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复苏,但主要棉花生产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因灾害天气减产,导致作为纺织原料的棉花供需缺口比2009年扩大近5倍,出口大国印度采取增加出口税和实行出口配额的限制棉花出口政策加剧了棉花供应紧张局势,加上投机资金的大力推动,国际棉价持续大幅上涨,创近15年来高点,CotlookA棉价指数全年上涨116.7%,较2009年上涨66%。

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棉价继续保持坚挺。尽管高棉价抑制了全球消费需求,但供给有限,全球棉花继续呈供不应求格局。美国农业部2011年3月10日供需报告预计,2010/11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502,8万吨,消费量为2538.8万吨,供需缺口36万吨,棉花库存继续下降,库存消费比降至36.3%,为1993/1994年度以来的最低值。此外,由于印度政府继续限制棉花出口政策,市场供应紧张局势难以缓解。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3

本轮反弹非繁荣逻辑

本轮反弹所借用的逻辑有两个,其一,确认了全球进入货币竞相贬值的阶段,从而对全球的流动性宽松所造就的泡沫具有中期的预期,在这个逻辑之下,黄金、有色金属、煤炭成为首要选择。但只有这样的逻辑依然是不够的,因为流动性的推动不可能长久。所以,其二,对周期性行业的选择必须再加上经济复苏的预期,从而使经济在2010年末或明年初触底以及未来将启动中周期繁荣成为目前可以布局周期性行业的理由。这两个逻辑都是我们认可的观点,但是,全球流动性泛滥或者中国的中周期繁荣都不是一年内可以充分显现或者确认最终结果的,因此,其间的演绎过程十分重要。但这两个逻辑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全球的流动性泛滥是一种货币体系崩溃的预期,是一种预防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逻辑,而中周期的启动是一个繁荣的逻辑。我们认为目前还是一个通胀的流动性逻辑。

年末疯狂流动性或面临终结

所以,整个的逻辑起点都要从通胀出发。通胀的逻辑大致是如此演绎:美国复苏不如人意,美国持续宽松,带来全球流动性泛滥。而进一步深入思考,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首先,全球的流动性泛滥显然是美国的博弈手段,但在当今的博弈格局中,美国通缩、中国通胀的格局,以及美国经济上强势不再,政治上强势依旧,这都决定了这次的博弈复杂性。第二个关键因素,过程中的投资机会如何演绎,是由最终的结果所决定的,按照经验,虽然上世纪70年代博弈的结果是全球滞胀,日元升值和新兴市场的泡沫(比如拉美),但就当前的格局分析,还不能在中国得出同样的结论。

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出这次博弈格局之后全球货币体系的图景,但有两点可能并不相同。首先,我们不认为中国必须和有必要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建做出牺牲,所以,人民币升值没有市场所预期的必然性,由此,对升值能给市场带来的资产泡沫没有那么乐观的预期。其次,由于当年新兴市场泡沫的崩溃是由美国的加息带来的,而这次我们尚未找到美国加息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时点。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游资源品从不会单纯依靠流动性就可以被推升的,如果是基于对货币体系的担忧,那只有黄金有产生泡沫的可能。

所以,我们虽然暂时没法给出货币博弈的答案,但对世界经济史的了解告诉我们,这次的泡沫是一个脉冲式泡沫,不会是趋势性泡沫。关于流动性对大宗泡沫的推动,我们只认可其是脉冲,而不是趋势。根据欧美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许在2010年年末,美元的此次贬值就将触底。到时候,本次的流动性冲击也会在疯狂中面临终结。

中周期繁荣应关注装备制造业

当然,此次市场对周期性行业的兴奋不仅仅是来自于流动性冲击,更是来自于对中国经济即将触底复苏预演的预期,但经济周期的现实则并非如此。首先,2008年底的底部是V型的,但2010年末的经济底部只可能是U型的,这是由经济周期的阶段所决定的,所以,在可预见的2011年二季度,我们还看不到经济明显繁荣的图景。事实上,我们并不否认在2011年的投资中应较2010年更多地配置周期性行业,但是,我们所指的周期性行业并非是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因为从周期的角度说,中周期的启动是从装备制造业开始,2011年的周期复苏是市场行为,不是政府的刺激性投资,所以,复苏中的周期性行业将与2009年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经济真的复苏,流动性的紧缩是不可避免的,因而,目前上游的行情只是交易性机会,不可能是趋势。实际上,我们已经观察到了中周期复苏的先导迹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越来越关注周期性的机会,即化工、机械的机会,而非上游的机会,这是我们基于周期理解的一贯观点。

结构性机会依然是未来主题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4

(一)市场核心指数从12月份指数涨跌数据看,又是一个“满盘皆绿”:月K线依然收阴;上证50和上证180分别下跌了2.71%和5.76%,跌幅较小;创业板和中小板并未因为前期跌幅较大而止跌,继续下杀,跌幅分别为12.96%和12.67%;两市无任何亮点可言,上证指数由于暂时的估值优势表现略好(见表1)。热点分析1.行业热点分行业来看,申万23个一级行业中,无一行业上涨(见图3)。其中金融服务跌幅相对较小,为4.87%;跌幅超过20%的行业有综合(21.30%)、有色金属(21.07%)、轻工制造(20.61%)、化工(20.58%)和电子(20.12%)。金融服务中券商股表现较好。技术上看,券商股在上涨之前有超跌反弹的需求。也有人认为,是RQFII牌照的不断发放给相关券商带来了利好。基于对当前券商香港子公司业务开展情况以及控股或参股的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的业务开展情况考虑,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以及华2011今年以来,有色板块的下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基本面来看,欧债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前景疲弱导致市场担忧金属未来需求前景,引发金属价格大幅下跌,进而带动有色板块下跌。年初至今,主要由黄金、白银、铜、铝和镍组成的CRB金属现货指数下跌14.6%。其中上半年该指数上涨2.9%,下半年下跌17.0%。二是从流动性上看,前一轮有色板块的启动主要得益源于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并因此推高了有色板块的估值水平。但由于2011年9月21日,美联储推出的是400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而非此前预期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对QE3的预期逐渐减弱,对风险资产的偏好也随之不断下降,致有色板块进入了新一轮压估值阶段。2.概念及板块热点按Wind分类的65个板块中,无一板块飘红(见图4)。其中跌幅较小的有深圳前海新区(-11.13%)、保障性住房(11.26%)、乙醇汽油(13.20%)、移动互联网(14.26%)、港珠澳大桥(14.31%)、IPV6(14.36%)、智能交通(14.56%)等;跌幅最大的板块是石墨烯(31.64%)、触摸屏(24.61%)与北部湾经济区(23.88%)。另外,题材股跌幅较大。由于受重庆啤酒的拖累,大部分前期涨幅较大的题材股相关板块均出现较大跌幅。3.资金流向从市场内外资金流动来看,2011年12月份。IPO融资182亿元,比11月份的135亿元有所增加;再融资596亿元,外加印花税和佣金60亿元,合计流出资金规模约791亿元。从板块资金流向看,两市12月共流出548.23亿元(见图5)。其中金融服务净流入3.42亿元,是唯一资金净流入的行业;流出最多的行业是机械设备、化工、有色及信息服务,净流出额均在40亿元以上。4.个股行情根据wind资讯数据,2011年,包括新股在内有完整数据的2266只股票中,12月份上涨的有147只,占比6.49%;有421只股票跑赢沪深300指数,占比18.30%。阶段涨幅超过20%的股票只有5只,占比0.22%,比前几个月大幅减少。其中,涨幅最大的前10只股票分别是大地传媒、恒信移动、荣盛发展、首开股份、北纬通信、ST宜纸、东方国信、宝光股份、东软载波和万向德农。没有什么板块特征,但大多与重组有关,S*ST鑫安变身为“大地传媒”恢复上市后,开盘即暴涨50.92%。12月录得94.74%的涨幅。在下跌的股票中,跌幅超过20%的股票有668只,占比30.36%。其中,下跌超过40%的有17只。重庆啤酒13年来凭借乙肝疫苗概念,股价出现一波又一波,涨停板数量高达48个。但在公布乙肝疫苗实验结果后,由于不及市场预期,其股价连续跌停,12月跌幅达64.91%。跌幅超过50%的还有大元股份、*st昌九、st传媒和三峡新材。从换手率指标看不乏一些活跃个股。2266只个股中有164只换手率超过了100%,其中新股、题材股和重组股市场参与度最高。天舟文化、棒洁股份、大地传媒、道明光学的换手率均超过600%;而大盘蓝筹中的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工国际、本钢板材与上港集团的换手率则都低于1%。

中国货币政策放松可期

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成关键2011年,继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二季度的9.5%下滑至9.1%后,受到出口需求和房地产建设活动走弱影响,近几个月里实体经济继续放缓。11月份国家统计局采购经理人指数跌至49,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减速。预计出口将在未来几个月里继续走弱,并在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跌。房地产的销售和建设也将持续处于疲弱的状态。这可能带动GDP同比增速在四季度降至8.6%左右、并于2012年一季度继续下降。GDP增速预计将在2012年一季度出现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届时,季环比增速折年率可能会跌至8%以下,超过管理层的容忍极限。随后的政策放松应能提振投资和实体经济活动。由于出口需求走弱,预计2012年GDP的年增速将放缓至8%左右。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十二五规划”将调结构作为主题,将五年经济增长平均增速目标从十一五期间的7.5%下调到7.0%,可见管理层对潜在的经济增速放缓已有充分的估计。遵循十二五规划调结构的目标,预计2012年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2012年在扩大消费、提高居民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将推出更多实质性的措施。同时,将继续抑制房地产泡沫。相对于目前的限购、限贷等行政性措施,明年可能会注重建立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包括改进土地的供应制度、进一步改善税收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作用,以及加大财政和信贷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等。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2012年也会加大。货币政策:既要保增长又要防通胀2011年,为应对危机后释放的天量货币,央行祭出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紧缩政策。自2010年四季度起,央行加大了货币紧缩的力度和步伐。至2011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速已降至12.7%,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速也降至了7.8%。紧缩的货币政策已逐渐发挥效力,四季度CPI涨幅大幅下降。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因此通胀率属于滞后指标。但在通胀率下降的同时,一年多的紧缩政策也使得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外部环境的恶化则使出口的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增速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在此背景下,放松货币政策似乎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虽然CPI下行趋势已经确立,但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因此尽管GDP增速已持续下降,但为了防止通胀的反复,货币当局对全面放松货币仍然十分谨慎。目前提出的大多局限于要“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和“预调微调”等较为温和的措施上。不过,实际政策的改变在近两个月来正在逐渐显现。在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层面上,自2011年9月以来,央行已经净投放人民币超过3000亿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为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推动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调,同时也下调了央票的发行利率。10月下旬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也陡然放大。11月份最后一天,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表明货币政策的重心已由控通胀转为保增长。用于国际资本流入规模减小、外汇占款压力不断下降,2012年央行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并会继续实施名为稳健、实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将转向中性。未来央行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6次,将存准率降至18.5%左右。2012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较2011年将略有放大。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M2同比增长14%左右。此外,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走势看,2011年9月份,市场利率已开始呈现下行趋势,预示2012年央行可能降息。积极性财政政策将深化减税成为重点在保增长方面财政政策可操作的余地较大。启动“十二五”规划一些重大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需要国家增加财政投入。一方面,从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负担看,我国财政政策尚有较大的操作余地。我国公共债务余额/GDP为44%、赤字率为1.6%左右。另一方面,国债发行方面,2010年年底国债发行余额为67548亿元,占GDP的16%,还有较大的发行空间。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发挥财政政策区别对待、重点突出、增加有效供给等方面的功能。积极财政政策的几个主要方向是,通过个税调整以提高中低阶层收入,通过促农民增收以扩大消费,通过结构性减税以推进产业升级,通过深化医改和社会保障以推进社会福利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约为GDP增速的两倍。目前我国税收中仍以间接税为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性质的流转税占我国税收总额70%,而直接税性质的所得税占比不足30%。未来税制调整的一个大致方向,就是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以强化税收对调节二次分配公平性的杠杆功能。此外,还有继续深化结构性减税,以减少重复征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近年来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调整上看,虽然推出了资源税改革、扩大消费税增税范围以及房产税试点等增税措施,但总体上对宏观税负影响较小。而其中减税成为了税收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如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以及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等。自2011年起,国家开始实施新一轮结构性减税,包括上调个税起征点、支持小微企业的财税优惠措施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等,以提高居民收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措施,同时辅之以结构性增税。结构性减税方面,主要体现在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收入分配;以减税措施支持对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等。结构性增税方面,主要是扩大资源税覆盖面、加快推进房产税实施以及推出碳税等,以实现公平税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2年投资策略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中国外汇储备 目前形式 对外投资 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企业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更趋频繁和活跃,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同时,外汇储备也随着中国贸易顺差不断的增长。由此一来,为了更好的加快国民的经济发展,要不断的鼓励和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中国政府化解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压力的政策性考量。由于中国政府已经做好各种准备,所以这对于仍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而言实属正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活动中采取的一些策略,注重策略的有效性,避免减少无谓的损失。

一、将对外投资风险牢记心上,努力规避投资风险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世界,中国的经济市场是一片大好景象,其中有很多自身的特点。针对全球的市场经济来看,其表现的总体特点是大市场、大流通、大融合的经济金融格局。这就促使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的密切,同时,使得世界各国几乎融为一体(除政治差异外),投资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对投资越来越重视。

然而,世界又是不统一的,出发的角度一定是以本国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由此,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国际经济金融市场上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操作,这些手段使得国际经济金融市场充满变数,甚至有时出现剧烈波动。从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发生的事件很鲜明的显示出这种观点,二战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金融动荡或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及全面金融危机、拉美经济金融危机等)。如果忽视对外投资市场的实际情况,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所以,要认识到国际投资市场并不平静。谨慎操作,稳扎稳打,切实了解实际情况后,努力规避投资风险,保证国家外汇资产的安全和不受损失以及增值。

二、对外投资注意的一些问题

1、对专业顾问的选择

对专业顾问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聘请专业顾问对拟投资项目或目标公司展开尽职调查(通常包括财务会计、商务,市场、法律、税务、环保等方面),顾问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必须以了解东道国或地区的具体政策、法律法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对拟投资项目或目标公司展开尽职调查已成为跨境投资、尤其是并购项目当事方的普遍实践。

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形式背景,所以在选择中国专业顾问时,要具备全面知识,一方面,需要由其处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所涉及的中国法的合规性问题;另一方面,其在跨境交易中往往也可以起到“把关”和“桥梁”的作用,各个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容被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传达中国企业的商业意图,进而更好地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

2、排他期间的设定

一旦锁定目标公司或与境外项目有关方开始较为正式的磋商,不能随意的更改相关的计划,把项目的排他性作出书面且具有约束力的安排。也就是要求目标公司或项目有关方承诺,不能违反相关的规定,并且在约定的排他期间内,坚决杜绝与第三方就项目进行任何形式的磋商,如果出现这种问题,要严格的按照条约规定,给予严厉的处罚。

3、尽职调查的重点

尽管对目标公司或潜在项目的尽职调查工作主要由专业顾问负责完成。但是这种直接负责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能对尽职调查工作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了尽职调查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是团队顾问的工作效率提高,并且使其更加的精准。但通常来说,环保(比如污染情况)、专利(比如核心技术是否涉及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税收、劳动人事(比如是否有较重的员工薪酬福利负担)等方面隐藏较大风险,如果不加重视,考虑问题不全面,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应当特别注意。

三、继续鼓励资源获取型对外投资

到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存量达3125.6亿美元,其中,矿业直接投资所占比重23.7%,矿业所包含的项目有石油天然气的开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开采等,有这些数据和开采的项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是资源获取型对外投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利用对外投资的途径,在世界范围广泛的利用资源,争取掌握资源的开采权和定价权,如果这些都有很好的控制,那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一种助推型策略。一方面通过在境外收购油气和资源和矿产资源,有效的稳定资源供应渠道,使其安全。另一方面资源类或采矿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企业带来丰富的经验,是对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有效流出的重要保障,在今后的成长中更稳定。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论述,清晰的了解中国特有形式下,对外投资的有效途径,国家要不断的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并购,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增长。并且在开发对外投资的途径的实践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开拓创新更多有效率的新方案。

参考资料:

[1]李东阳、周学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01)

[2]张茉楠.中国外储资产应“去美元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1(05)

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材料发展、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现在考古发掘证明我国在八千多年前已经制成实用的陶器,在六千多年前已经冶炼出黄铜,在四千多年前已有简单的青铜工具,在三千多年前已用陨铁制造兵器。我们的祖先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会冶炼生铁,比欧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以上。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整理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现在人们也按化学成分的不同将材料划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以及他们的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科学主要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缺陷与性能之间内在联系的一门学科。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工作者还要研究各种金属冶炼和合金化的反应过程和相的关系,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形成机理,结晶过程以及材料在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和损毁机理。对其按化学成份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钢铁、有色金属以及复合金属材料。按用途分类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