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1

1.景观命名不够系统和完整,缺乏人文气息

建筑名称有以功能分类的一教学楼、二教学楼、艺术楼、音乐楼等;也有以名人命名的硕勋楼。空间节点则有足球场、青春广场、篮球场、美术系、中文系、化学系等。由此可见,除了少数命名外,大多数的命名过于大众化,并不能体现什么特色,办学理念、历史底蕴、学校发展目标等没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得校园整体景观命名人文气息和校园特色不足。

2.校园景观节点中缺乏开敞空间,影响校园氛围

宜宾学院校园景观中缺乏开敞的空间,除了校园中的篮球场、运动场和一个小广场外,几乎找不到一个能容纳人长期停留的开放场所。特别是学院图书馆,其周围除了部分纯绿化外,仅是车行道和停车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一处可以交流、休闲和活动的户外场所,因此,同学们的学习仅能局限于是内室,从图书馆出来就回到宿舍或其余地方,这显然缺乏了学习的氛围和大学的精神。

二、宜宾学院校园景观设计的对策探讨

1.营造景观轴线,构建景观骨架

结合校园地形地貌和功能区域划分,营造4条景观轴线,4条轴线相互交错,串联起整个校园,从而构建校园景观骨架,分别是:轴线1:由学校入口———紫荆大道———玉兰大道———敬业路———后校门。轴线2:由学校入口———励志大道———励志路———图书馆。

轴线1和轴线2承担着人形和车行流通,是校园主要的交通轴线,同时在东西方向划分和衔接教师生活区、教学区、学生住宿区3个功能区,构建了整个地块功能序列。轴线1和轴线2的营造需结合交通规范,满足流通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有效衔接3个平台,同时还要强化其景观性,达到传达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精神的作用。

轴线3:由西苑餐厅———第一教学楼———青春广场———第二综合楼———东苑餐厅。

轴线4:由学校后校门———松山平台———美术系———图书馆。轴线3和轴线4是主要的人行游憩道路,承担着师生学习、生活、交往、工作的需求,同时在南北方向划分和衔接3个教学平台,构建了园区的台地景观序列。轴线3和轴线4上应满足游憩、交往、活动的功能,同时景观营造应体现人文气息,形成大学校园的氛围。

2.景观命名注重系统性和文化性,传达学校精神理念

首先,通过提炼办学理念和明确办学目标,以此作为景观命名乃至整个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其次,梳理学校发展历史,学校的名人名作和成果,以此来积淀景观命名的历史感和人文性,从而打造自身的特色。再次,应借鉴和吸收宜宾本土文化,宜宾学院作为宜宾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应该融合宜宾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特点,从而彰显在宜宾的独特地位。

最后,景观命名须结合校园景观结构来进行,通过景观轴线的营造,整体校园形成了“四轴、三台、三区”的布局,其中4条景观轴线作为整体校园景观的景观骨架,其相应节点的命名的寓意应该体现校园文化的中心思想。“三台、三区”相应节点命名的寓意应作为校园文化的补充和延伸,从而在整体上体现校园理念和大学精神。

3.开辟开放性空间,营造校园氛围

首先,开敞空间的景观营造应结合校园各个部分的景观命名,赋予开敞空间一定的主题。其次,空间中应融入铺装、绿化、景观小品和功能设施等景观元素,注意空间尺度,形成一个安全、舒适和方便的人性化场所。最后,要注重开敞空间景观细部的设计,通过色彩、造型、质感的组合来体现艺术性和空间美感。这样才能使得校园文化融入到校园每个角落,体现校园氛围。

三、总结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2

关键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重要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环保意识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提高,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其重要性和涉及策略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自然的生活居住空间,还因为我国城市绿化过程离不开景观设计,这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促进生态自然环境平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城市绿化为主要出发点,对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重要性和设计策略进行了主要研究。

1、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城市绿化过程中,并未明显体现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表现力,绿化形式以在城市街道两旁搭建花园和绿化带,种植各种净化空气的花草树木等为主要内容。这种单一性的景观设计并未及时跟进城市绿化的速度,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绿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此外,还存在着绿化面积覆盖面较小,并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景观设计,这种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并未充分表达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内容,只是对城市中的个别景观进行了加强设计,不能有效促进城市绿化进程。

2、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首先应坚持经济性的原则,这是指要坚持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要与经济性和成本控制的景观设计相统一,一方面要营造出优质的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对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进行考虑。

2)协调性原则。坚持协调性原则是指在城市绿化的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景观设计整体的协调,还要突出周围建筑空间与景观设计相协调从而实现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协调性和自然性。

3、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不仅可以在城市环境与空间当中融入自然绿色景观,为人们创造了最大限度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机会,还体现出城市绿化新颖和别致的艺术品味,让城市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其重要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出了生态适用性。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首先是体现出了生态适用性,生态适用性是指景观设计在城市绿化下,其设计和配置过程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植物的抗性和耐性,北方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对深根性本地植物进行了合理配置,且对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还能较好处理。生态适用性的另一重要性是对自然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模仿,然后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协调统一,并且形成了多层次和复合型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终使城市绿化获得了长期的优质绿化效果。

2)景观设计体现出了季节性绿化。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性的体现是为了使城市景观再现出自然生态绿色,并且可生成丰富多彩和配置合理的城市空间。城市绿化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不同植物间的季相特征进行了充分考虑,而且使景观配置中的植物尽量达到了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绿化要求,使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出现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和枝干遒劲的绿化效果,这种季节性绿化的重要性为城市中的良好时序景观的呈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季节性绿化,还表现出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四季景观表现和生长发育规律,而且还依据于各种绿化植物在季相的色彩变化情况,搭配种植了不同花期的绿化植物,这种设计能够使城市在不同季节都可以观赏到自然景象,进一步体现出了城市绿化的和谐美和自然生态美。

3)提高了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另一重要体现,是提高了城市绿化率。这是指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在整体城市绿化布局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自然性和生态环保性,采取了不同的植被种植方法,比如一般会选择对称性的植物种植在城市街道花园中,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花园空间,种植不同类型的花草树木,这种极具观赏性的设计方式,能更好的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成立绿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

4、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文章本部分所探讨的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主要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策略和城市小区绿化下饿景观策略进行分析。

4.1城市道路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1)功能设计。因为我国城市每条道路的不同性质会造成每条道路的绿化功能有所差异,因此在对道路绿化进行景观设计时,侧重点也会不一样。比如在对高速公路进行绿化设计时,要考虑到安全与防护为主的主要内容,进而重点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植物的尺度之间是否相协调;而对城市生活性道路的景观设计,应从静态角度去考虑通过绿化植物的运用,是否会营造出具有自然特色的绿化效果。

2)整体性设计。整体性设计是指要从城市整体对其道路绿化进行景观设计,这样可以充分表现出城市的个性与良好形象,这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再者城市整体特征的形成,还包括各条道路所对应的文化与历史,因此,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城市整体性,要从整体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寻求差异,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绿化协调统一的良好效果。

3)连续性设计。连续性设计是指进行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时,还要以道路本身为出发角度,考虑到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进而统一进行绿化建设。此外,对于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要考虑到道路与周边街道景观,自然景观等是一个构成系统,在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重道路与周围环境做到相互适应和相互补充。

4.2城市小区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1)植物景观设计。在对城市小区绿化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小区植物再现自然生态的目的,并且可生成丰富多彩和配置合理的城市小区居住空间。城市小区绿化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不同植物间的季相特征还要进行充分考虑,特别景观配置中的植物,要尽量达到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绿化标准要求,使城市小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达到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和枝干遒劲的绿化效果。

2)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在我国现代小区中,构建整体景观各种要素的主体还包括各类建筑物,这是因为不同建筑物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刺激,还能进一步反映出城市小区景观的独具特色的特点。所以,要求在城市小区绿化的景观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因为小区建筑景观设计一般以造型优美和色彩协调与比例得当为总体追求,这与绿色景观设计在不同程度上不谋而合,所以,小区绿色景观设计可以对原有地形与地貌,进行充分利用,这不仅会使城市小区建筑物错落有致和艺术性,还是小区景观绿化极富观赏性,最终实现城市小区建筑与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

5.结语

随着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战略的提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对城市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建设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我国城市绿化的景观设计,要深入了解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全面掌握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对景观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城市绿化速度,才能提高我国城市绿化率和覆盖面积,最终为人们创造了最大限度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机会,让城市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3

(山西潞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长治046204)

【摘要】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是当前的时髦话题,也是当前各学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它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对这一研究也刚刚开始。本文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对环境景观的主要要素提出了低碳设计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的景观设计活动有所借鉴。

关键词 景观设计;低碳;生态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 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

3. 工程实例

潞安集团古城煤矿场地景观设计内容包含:综合楼、办公楼、联建前广场设计,大门外广场设计。两侧楼前景观设计水系景观结合喷泉为两条龙,中间楼前广场中央为“珠”,寓意为双龙戏珠。旗杆周围为汉白玉栏杆围合,花坛周围设旱地喷泉,大门外景观设计为叠泉。本工程的景观设计在保证景观设计要素的同时,也兼顾低碳生态设计,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让设计者和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城乡建设,2009.11.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4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煤矿开采业的飞速发展,长时间过度过量的煤矿开采,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景观环境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煤矿的过度开采,产生了大量煤矿废弃地,煤矿附近的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了对煤矿废弃地再利用,结合国内外一些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成功例子,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1煤矿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和类别

1.1煤矿废弃地的概念

煤矿废弃地是指对煤矿开采后的土地资源失去了功能或原有功能不能被重复利用、失去原有的经济价值而被遗弃的土地。这些废弃的煤矿开采场地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煤矿开采业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见证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繁荣发展,但由于对煤矿废弃地没有合理利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2废弃地的类别

废弃地可分成三种:a)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指煤矿被开采后形成了矿业废弃地。在煤矿开采时,如果是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是根本性的;如果采用非露天的开采方式,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一些,但是煤矿废弃地比较容易塌陷,造成各种地质灾害,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的恢复和建设特别重要[1];b)城市工业废弃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改建、扩建的项目越来越多,但在其改建、扩建以后会遗留下大片废弃土地,即城市工业废弃地。且该种类型的废弃地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其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美观,因此,针对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目前大多数城市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重新改造设计,恢复其景观,改善城市形象;c)垃圾处理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于以往,现在人们生活的水平有了质的变化,每年产生的垃圾也大量增多。在垃圾处理时往往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处理前先将其堆放在垃圾处理场。这样不仅会占用大片土地,甚至有些垃圾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了植被的生产环境。所以针对垃圾处理厂的生态恢复设计主要是对垃圾的处理和土壤条件的改善。

2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价值

煤矿废弃地由于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造成土壤结构发生变化,或煤矿废弃物的堆积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使得原本具有一定价值的土地变成了废地。采用景观设计的方式不仅可改变废弃地的现状,恢复其土壤原有的价值,同时还可完美地修饰这块土地,改变其原有形象,使其呈现出一种美的状态,重新建立起具有废弃地特色的景观,从而提升其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改善煤矿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煤矿废弃地进行重新的设计,使其焕发出无限生机。采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具有下述的优势:a)通过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提升其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使其从贫瘠荒芜的土地转变成风景优美的景观,改善因工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印象和影响[2]。废弃地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采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可使得废弃的土地重新具备使用价值,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特别是中国目前有效耕地面积比较少的情况下;b)煤矿废弃地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象征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因此从美学价值方面考虑,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充分展现了对美学价值的运用,煤矿废弃地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矿业工作者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对煤矿废弃地进行设计,不仅保留了历史痕迹,还提升了它的实用价值;c)煤矿废弃地还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的产生是人类工业活动的结果,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传承人类的进步思维。

3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3.1恢复生态学理论

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时经常会使用到恢复生态学理论,该种理论的出现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方法。现在,在矿业废弃地重新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该理论为依托。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使当地生态平衡被恢复。根据美学原理对煤矿废弃地内的工业建筑进行适当删减,使其具有新的观赏价值、美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3.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生态学理论,其中融合了景观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对景观的构成、功能及动态变化机理进行研究,最终对景观的格局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及景观动态等。它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有着强的指导作用。

3.3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理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园林艺术的理论,该种理论是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满足园林美的要求。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但在园林美学研究的过程中,中西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可将其分成中国园林美学和西方古典园林美学等。

4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策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中国环境的改善及生态平衡的维持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景观设计在煤矿废弃地中的应用也得益于现有的工程技术,为重新恢复废弃地的价值带来了希望。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工程技术,但生态地改善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现在,生态地改善技术主要用于矿业废弃地土壤有机物的降解,种植绿色植物是主要方法。生态地改善技术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微生物作用、土壤改良等。

4.1水环境改善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问题。在解决水污染问题时可采用生态恢复的方式,对其进行再创造,结合植物、微生物等大自然自身调节功能改善水环境[3]。利用煤矿废弃地塌陷的地方收集水资源,采用生态方式净化水资源,同时还可将现有的水资源建设成自然景观,提高煤矿废弃地的观赏价值。

4.2土壤环境改良

煤矿废弃地因受重金属影响导致土地污染严重,要想对废弃地进行景观设计,就必须先恢复其生态平衡。煤矿废弃地对土壤破坏的根源在于矿产中的重金属严重破坏了土壤的活性,在有害物质的影响下,土壤的养分大量流失,使其丧失原有价值。因此,要想改善煤矿废弃地的土壤,则必须要先恢复土壤原有的活性。主要包括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还原等。通过对表皮土壤的覆盖和培养绿色植物的方式来改造土壤的物理性质。根据土壤成分有选择地添加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来恢复土壤的化学性质。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和培育微生物的方法来清除掉土壤中所含有的重金属成分。

4.3微生物改良作用

微生物改良技术是一种无害的生态改良方式,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化学物品,完全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完成改良任务。能恢复土壤活性的微生物有两种:a)营养微生物。该种类型的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b)营养抗污染微生物,该种类型的微生物具有转化金属离子的作用。它们在改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很大。

5结语

煤矿废弃地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了既保存煤矿废弃地的历史价值,又增加其实用价值,研究了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原理和策略,对煤矿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使其具有新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5

【关键词】山水型;城际道路;模块化;设计导则

近年来,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互联网信息化进程日趋普及,城市发展方式也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以往那种“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于是,以大带小、共谋发展,构建“网络化都市圈”,逐渐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要将大城市与周边小城市联系起来,除了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之外,城际道路也负担起重要的纽带功能。

传统概念中,城际道路给人的印象仅仅是承担交通物流等基本功能,对于其设计要求只需“通、畅”而已,其外在景观品质往往被忽视;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城市更新实践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际道路不仅要“通、畅”,而且要“优、美”。现代化的道路形象和功能不仅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成为吸引企业进驻开发的有效渠道。此种类型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着眼点不再仅仅是道路本身,而应扩展到道路周边总体环境品质的打造上。因此,设计理念需要有一次全方位的更新。

1 城际道路周边环境要素分析及对策

与城市型道路周边环境属性不同的是,城际型道路周边环境主要表现为以自然要素为主、人工要素为辅的特点。

自然要素主要有:山体,水体,农田,森林,等等。人工要素主要有:村庄,住宅区,工厂,学校,加油站,高压线塔,文物古迹等等。

基于目前中国村镇建设粗放式特点,一般说来,自然要素主要体现为积极性倾向,如:形态优美的山体轮廓线,碧绿葱的农田景观(比较例外的是,某些地区山体被破坏形成的岩石不良景观);而人工要素多体现为消极性倾向,如:设计简陋的村舍、工厂,外观突兀的加油站、高压线塔等。

对此,道路空间设计处理一般原则是:扬长避短。即突出自然性要素,而弱化人工性要素。当然,在局部空间的处理上,可适当凸显形态较为完整的人工要素,如:经过精心设计的别墅区、住宅区,文物古迹等,以彰显现代城市文明。

因此,以自然性要素为主体构架的“山水型城际空间”就成为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虑对象。特别是对于南方丘陵地区,这种类型的城际空间俯拾皆是,其设计研究亦成为重要课题。

2 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基本特征

在城市环境中,人们认识城市是通过街道两侧连续的建筑,感受的是线性的人工环境;而在城际环境中,人们对所趋往的城市的认识往往是在运动状态下通过周边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获得区位认知。特别是对于景观基质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的城际空间而言,如何对道路线型组织、视线处理、植被疏密、色彩变化甚至建筑进退关系的统筹安排,对于营造入城口形象、展示城市文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在这里,人们感受更深的是城市自然人工融为一体的空间环境。

山水型城际道路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而赋予景观更多的魅力:道路空间的多层次产生景观的多层次;道路视线的多变与视域的开合产生景观的多变;道路周边的山体、水面等变化,产生丰富多变的平面布局和断面形式。[1]视景特征表现为全方位,多维性。这就对道路景观设计手法提出更高要求。

3 传统道路设计手法简析

由于道路景观空间为线状空间,且观赏视线兼顾慢行和快速交通两种形态,因此,传统道路景观设计手法一般采取“节点+标准段“的手法进行组织。具体说来,就是在道路交叉口以及沿途重要功能区块设计景观节点,提供慢行观赏环境;而对道路两侧以及中央绿化带采取标准段的设计手法。标准段长度根据实际道路功能需求确定。这种手法简捷易行,可操作性强,往往为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所热衷。

但这种手法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这种平涂式的标准段设计手法忽略了道路两侧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其“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思路常常导致道路景观和周边环境的脱节;其次,不断简单重复的景观元素容易导致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视觉疲劳,空间感的迷失。特别是对于慢行交通参与者而言,这种感受尤为突出。

而对于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而言,这种简单的处理手法对于挖掘道路两侧山水基质的内涵、使之融入道路景观空间殊为不利。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性,经常导致设计图纸无法顺利实施。

4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

如上所述,如果不采用道路标准段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动辄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道路景观设计来说,做到全路段非标准化设计,不仅工作量巨大,从道路景观对运动审美视角的要求来看,也容易导致意象混乱。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从空间一体化角度出发,采取折衷手段,既考虑到动态审美对道路景观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要求,同时兼顾具体景观环境基质对道路景观视线的影响,因地制宜,采用类型模块的处理手法,辅以设计导则,打造空间观感丰富、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山水型道路景观。

具体说来,就是对道路用地周边具代表性特征的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化整为零,形成类型化积木模块,在遵循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自由组合,兼顾道路具体形态的多样性,最终达到全路段多样化统一的设计目标。

针对此种设计手法容易导致各积木要素衔接处容易生硬、过渡不够自然的缺点,可采取两种策略:其一,衔接处采用景观节点方式进行过渡;其二,在类型段平面布局形态上即考虑与其他路段景观风格的自然过渡。

为保证设计构思、理念能够在后期施工中能够顺利实现,在设计方案时同时,制定文字结合图片形式的设计导则,以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图索骥,使最终景观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决策难度。

5 实例解析――杭州富阳320国道景观规划设计

5.1 设计概述

320国道富阳段位于杭州西南部,富阳市东北部。本次设计的更新改造段(金家岭至原新桥立交段)全长约11.6公里,道路红线50米,两侧绿化带平均宽度20米,绿化用地46.4万平方米。它是联系杭州主城区和富阳市区的主要通道,是杭州网络化大都市布局的一条重要纽带。道路所在自然环境,即元代画家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的蓝本。虽旖旎千年,往昔的竹亭茅舍早已换成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洋楼,但山还是那些山,水还似那片水。

在如此优美的、兼具山水特色和人文底蕴的自然环境中营造现代城际道路景观,必须处处小心、善待大自然的恩赐。因此,设计一开始就提出总体规划理念:山水画卷,绚舞富春。即将名画所描绘的意境物化,以山为背景,水为纽带,使道路的延伸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景观创作的过程伴随着一场真山真水的大型演出。同时,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植被景观、流线形的植物群落组合以及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品为载体,使景观道路宛如炫动彩带,配合群山起舞,诸水奔流,营造充满时代动感和休闲意味的道路景观,摩画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5.2 设计手法

以打造名画特色山水为诉求点,在总体统一的前提下,根据道路所处周边具体环境的不同,分别创造相应路段的绿化景观特色,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绿色景观走廊。

320国道富阳段现状地形复杂。沿途总体背景为绵延不绝的山体,和路边随处可见的河塘水系。人文景观方面,主要有工厂、企事业单位、学校、村宅、加油站、农田、文物古迹等类型要素。

在对以上周边景观控制元素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分析、提炼之后,形成两个大类、十个小类的类型模块,对每一模块提出相应设计导则(表1),并对全路段进行积木式配置。

在设计导则的应用上,因为全路段山水型环境特征,以“背景型模块”(A型)为基调,辅以特征型模块(B型)。组合形式上强调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如A1+B3,代表“以山体为背景的工厂围墙出入口型道路”,等等。这样,从类型学角度出发,基本上覆盖了所有断面特征,使全路段设计成为可能。

5.3 节点设计

模块化道路景观设计的节点设置不仅是视觉节奏的需要,节点本身更成为模块之间自然过渡的重要媒介。通过景观节点的驻留转化,景观使用者可从一种模块形成的视觉场心理感受向另一种视觉场自然过渡。

320国道富阳段改造建成后道路时速为100公里/小时。根据动态景观视觉原理,将景观节点间距控制在大约100米左右。

在节点设计原则上,遵循“以自然为蓝本”的原则,尽量借自然背景以为创作元素,弱化设计感。

如在“富春山居”节点的设计上,根据现状良好的山体及水体条件,因形就势,适当点缀小体量亭廊建筑小品,彰显富阳闲适淡雅的文化底蕴,并契合“名画山水“的核心理念。本节点为地域性入城点,景观设计不以体量夸张的城标取胜,而重在氤氲的气质表达:入城如入画,融于山水间。

6 结语

以设计导则为先导、结合模块化组合手段的道路空间设计方法,实质是一种“非模块化模块”设计策略。这种手法不仅适用于山水型城际道路的景观设计,更可拓展应用于其它类型的道路空间设计。在生态优先、注重品质打造的城市设计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设计策略将为寻求一种面向未来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注释:

[1]陈灿:《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手法简析》.景观设计.2009年第1期.P49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范文6

关键词:安吉县 美丽乡村 道路景观 城市廊道

1.研究背景

1.1安吉城市文化背景

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隶属湖州市。安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县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安吉邻近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西北节点[1]。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安吉的“美丽乡村”的名片影响深远。安吉还是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竹资源极其丰富。另外安吉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千年古刹灵峰寺,有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吴昌硕先生之纪念馆等等。

1.2 安吉绕城东线项目建设背景

绕城东线作为安吉绕城环线的东段,是安吉县近期重点工程,是杭长高速下口安吉的第一道外环线,对加快城东区块开发建设,完善县“七纵七横一环”道路框架极具意义。

安吉绕城东线景观项目南北走向,南起安吉大道,北至灵芝路。道路全长2280米,其中部有双洞隧道段约660米。东侧绿化带长1587米,西侧绿化带长1486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26米,中央有隔离带,东西两侧人行道宽度各1.5m,两侧绿化景观带各20米。道路等级是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景观设计内容包括两侧绿化带景观、行道树、人行道铺装、环境设施和景观小品等。

2.设计概念

2.1景观设计概念抽提

(1)生态人居

安吉县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和城市协调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试点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全县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达95.7%[2]。安吉于2009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获得国内第一个以整个县域绿色生态建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美丽乡村的“安吉样板”将安吉的生态名片畅响全球。因此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力求呼应生态人居的理念,因地制宜营造人居城市的模范。

(2)竹乡文化

安吉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是著名的“中国竹乡”,以“城在林中,屋在竹中,人在绿中”的美景,用翠绿的世界迎接八方来客。安吉的竹海盛名在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安吉的竹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展示安吉人民智慧厚重的民风。因此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竹类易作为主体植被广泛应用。

(3)秋色叶景观

安吉的绿色竹海给人印象深刻,不过到了秋冬之交,安吉的秋色叶树种亦是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一来安吉适宜的秋色叶树种丰富,季相表现良好,美不胜收,另外红色黄色的叶色可以作为春夏绿竹的补充,丰富了安吉的城市色彩和景观层次。可见发掘安吉秋色叶景观的潜力,是安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方向。

(4)昌硕文化

安吉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享有盛名。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通过融合吴昌硕文化元素的景观小品的设计着力弘扬昌硕文化。

2.2 设计定位和设计主题

作为安吉的城市廊道塑造,设计景观定位为“生态绿道,文化走廊”,以呼应安吉美丽乡村理念,同时也传达出安吉生态文化内涵。景观设计主题为“绿竹环廊,彩链炫秋”:以安吉的青碧竹海为基调背景,秋色叶树种构成安吉绕城东线植被的骨架,成为安吉另一个有特色的景观风貌。

3.景观设计策略

3.1主线景观设计

主线景观是道路两侧绿带。整体块面从车行视角考虑,以设计车速60km/h计算,每秒车行距离约为16m。根据经验,15-20秒的空间变化节奏令人较为舒适,因此将隔离带和两侧绿带设计为200m-300m的块面大小,以粗放型的乔木林及地被为主,大色块的形象体现整体之美。靠近人行道一侧,考虑人行速度,适当缩小灌木和地被的块面尺度。

3.2道路交口节点景观设计

绕城东线和自南向北与安吉大道、后寨路、芜园路和灵芝路四个道路有交叉口。人群停留此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结合周边规划用地性质,设计多样的活动空间。不种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视线,设计采用精致细腻的手法,突出优美的树形、花灌木的明快色彩和错落的层次[3]。同时用低矮灌木修剪色带结合条石和花坛分割空间,提供人流集散和驻足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小广场。

3.3植物配植策略

(1)以乔木为骨架。大乔木形成主要景观,乔木与自然生长的矮灌木地被相结合,既体现生态性,又保证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与道路两侧环境相协调。(2)突出色彩季相变化。以竹林为背景的绿色长廊,采用适宜安吉环境的秋色叶植物增添缤纷色彩,形成一定的气势。另外地被植物选择乡土野花组合,突出野趣和生态效益。 (3)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运用新优品种。发挥植物多样性原则,不仅满足春景秋色的景观效果,亦大大提高环境质量。竹类价格低廉,资源丰富,选用安吉本土常见易得的竹类品种,如青竹、菲白竹、安吉锦毛竹、紫竹、孝顺竹、乌哺鸡竹等。无患子树源充足,在安吉生长良好,高大挺拔,树源丰富,秋叶叶色橙黄美丽,选用作为行道树树种和绿化带主要树种。其他秋色叶树种选用如无患子、银杏、黄山栾树、乌桕、榉树等。(4)远近期结合。密林和片林结合;重视植物的生长态势,慢生和速生结合;同一品种也注重植物规格的变化。(5)设计风格多样。种植设计中采用多面观赏布局,片植、点植相结合,配置简洁大方、色彩丰富、疏密有致。充分考虑植物观赏视线和植物自身的生长需要,突出可识别性。

3.4景观小品和铺装设计

道路选用富有特色的路灯,整体灯光色调以暖色调为主,烘托温馨的夜景氛围。主要节点和开放空间增加富有安吉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灯,比如竹节造型,竹茶印画和昌硕文化纹样的灯具小品的运用。

铺装采用低碳而经济的环保生态材料透水材料和本土材料。广场铺装的花纹结合安吉文化特色,紧扣竹茶印画和吴昌硕文化的人文氛围。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价值观已不断趋近“艺术审美―社会功能―生态效益―文化价值”的渐进式叠加式发展[4],安吉绕城东线是安吉便捷的交通路径,城乡过渡的生态通廊,也是文化展示的人文走廊。目前安吉绕城东线建设正在施工,不久将投入使用,有理由预感,绕城东线将成为美丽安吉的一道新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鲍晓军,卜庆军.安吉竹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观察,2011,(10):168-171

【2】 安吉县统计局. 安吉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