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应用,不论是在各行各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面对这样崭新的教学环境,高校应把握机遇,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化教育全面改革,使之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指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引入智能设备、创新教学模式等,例如建设数字化校园、在线课堂、数字图书馆、虚拟大学、电子校务等。教育信息化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了教育环境时空的限制,实现零距离教育,使教学直接有效地伸向社会各个角落,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无法系统学习的人们接受高等教育,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首选形式。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注目的成果,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数字化图书馆、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二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精品课资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库、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技术队伍、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度建设与完善;四是教育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参与到校园网的系统集成、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开发和服务中来。

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其通常表现出开放、灵活、好奇的个性,具有执着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具有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以下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的基本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学习能力与探索的能力;(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乐观自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上述特征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等几个方面;创新意识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观念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执著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方面。真切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含义,才能为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宽松的、开放式的、以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提供充分条件。

四、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的能力、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高等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对我国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为创新教育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要转变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量的信息人才,提高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与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会对创新教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如果对教育信息化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到位,行动就迟缓、措施就无力,就难以实现所确定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要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从根本的理念和体制上进行改革,使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鼓励,进而脱颖而出。同时,要对学校管理层及教师信息化素养进行培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讲、专家讲座、网络远程学习等方式,建立起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教育信息化动态、能够有力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管理和教学团队。否则,所谓的教育信息化,在失去最为重要的社会精神和心理层面支持的情况下,投入再多的技术和财力,也不大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2)推进教育信息化制度规范建设,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新技术的有力手段。要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就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制度规范建设。如果制度上不能未雨绸缪,就有可能出现工具凌驾于目的之上的问题,变为一种形式甚至变为少数人牟利的途径。因此,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以及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完善与之适应的教育制度,诸如办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评制度等,必须与时俱进,能够容纳、支持而不是歧视、排斥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学习模式和办学方式。建立规范严格的信息化制度,尽可能地规避信息技术在与创新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努力减少或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科研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3)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创新教育不是单纯地只注重最后学习成绩,它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情景交流、开放思维、实验探索、启发引导等新型教学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积极运用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调节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有热情、有胆量、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尝试自己的创新体验。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使教学设施更具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手段,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4)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推进信息技术与师资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既解决知识的数字化、存储和传播,又解决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跨越时间和跨地域的沟通与协作学习。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在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教师就得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主动接触、应用各种新的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实践,创新教学,提升教师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有互联网思维,例如尝试“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制作高水平课件资源,熟练应用电子智能白板、虚拟现实系统等。只有当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工作中的思维习惯,才能够熟练地应用于课程设计及创新教育实施之中。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把握不再依赖于教学经验,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性。有效地进行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5)促进共享共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以知识资本赢得高校地位、赢得经济利益的信息时代,高校要树立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以网络形式其精心打造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如果没有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水之源。在实现扩展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提供丰富生动的背景资料,创设多样的教学情景范围,以及大量的模拟实验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为了使更多的专业和学生受益,共享资源库建设除了推动各个高校开发本校特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外,还应该继续扩大范围,鼓励跨区域跨校联合完成,互相促进,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用,。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继续教育;信息时代

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13年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项目编号:CJY一7)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其在教育产业的应用程度也在不断深化,促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也在朝着普遍化、简捷化以及内容丰富化和教育终身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重点实践和考察范围;要求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步伐,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信息化体系。这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和利用我国信息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同时立足于继续教育自身的需求,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

一、继续教育的概述

(一)继续教育的含义

对于继续教育的含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侧重点,也就存在不同的定义。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对于继续教育做出了界定,1988年在我国人事部的主持之下,将继续教育定义为“继续工程教育”,意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也简称为继续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包含了管理人员、医学类人员、教学类人员、工程类人员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围的各类专业人员。其教育内容是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补缺型提高,重点是革新技术和理论,以及其他层次基础教育。

立足于现阶段的情况,继续教育的含义为,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从事管理、生产、研发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初步接触继续教育事业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就现阶段的数据来看,我国9亿劳动人口之中,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始终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这说明我国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思想认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我国对待教育比较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培训教育;看重全日制教育,轻视非全日制教育。高校并没有将继续教育摆在合适的位置之上,在这样的认识程度之下,继续教育的目标一直无法实现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第二,缺乏有效管理。由于继续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所以继续教育在高校之中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虽然高校设有继续教育学院,但是由于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一直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更没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可言了。

第三,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法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形成系统的保障,而地方和校方也没有完善的法规和约束机制。最终继续教育的发展因缺乏法律保障而受到限制。

第四,缺乏与社会、市场的联动作用。继续教育的发展应当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定,而现在的高校在继续教育的问题,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对社会和市场的把握仅凭主观判断和经验。这样也导致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推进一直受到阻碍。

第五,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继续教育事业一直得不到高校的重视,在资金拨付方面自然也是少之又少,然而脱离市场和社会的制定计划更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获取。这样也就导致了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例如师资力量、基本设施和教材等。这样的条件很难满足我国对于高层次、大批量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及其应用价值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初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学术文献中,然而在1993年9月,由于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提及而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科学教育观念,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促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形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概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使教育融入到社会当中去,变得更具自主性和延续性;使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学习者共享。更实现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远程交流以及相互学习。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现代化的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教育信息化是时展过程中的创新型成果,是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信息技术为我过教育事业的革新提供一条“高速公路”。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行,我国继续教育事业也迎来突破瓶颈的机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存在巨大的价值。

信息化教育的应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可以将信息通过网络和电信号,轻而易举的传播到千里之外的任何地方。同时,网络巨大的承载力,可以上传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供学员下载。这里可以找到需要的图书、课程以及教学软件等供学员下载,免于奔波上学和错过课程等诸多不利因素,让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利用时间。

传统继续教育以学院为中心,制定的教学课程往往缺乏具体的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得不到体现,课程安排往往无法为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然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化继续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学员的能力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学员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医院自由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实践甚至是指导老师。所以,信息化教育的应用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信息化教育的应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虚拟化的学习背景下,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学生时间资源的配置,更促进了校方师资、场地和设施等教学资源的配置。校方可以将节约下来用以购买设施的资金投入到配套的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当中去,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高效学习和高校资源配置,促进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初步成效

(一)有利于继续教育理念的革新

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快捷,资源的共享更加方便,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和及时。不仅仅是这些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开设课堂完全根据学员需求和自身发展所决定,不再由于以往场地的限制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包括师资在内的各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图书、实验室和课程等。这样也丰富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内涵。

(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继续教育的信息化作为一种创新型成果,在传统教育的优势之上,改进原有的不足,扩展出更加丰富的教育方式。可以轻松的通过网络课程软件的编撰完成课前预习、课堂随练和课后检查等教学过程,提供了在有限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这样加强了学生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让学生更加合理的安排学习和生活。加上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快捷的教育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推进教育总体公平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影响了他们实现大学梦的可能。但是继续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可以让这一部分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逐步缩小差距,从而尽量消弭了教育的不公平。由于信息化技术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给传统教育资源无法普及的边远地区,为全国公民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信息化的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教育限制,更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和规模的不足的窘迫局面,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总体公平。

(四)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市场的联系

由于过去的继续教育缺乏对于社会和市场的调查,导致课程的安排脱离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开班带来的收入,影响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应用于继续教育之后,校方可以根据学生选课的多寡来进行课程方面的调整,也可以采用打分系统来让学生对老师课程的优秀程度进行评定,提高学生和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市场的联系。同时,也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五)为继续教育提供社会保障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仍然处于准备阶段,法律对于继续教育事业的保障和约束均不是很到位。然而互联网的快速通讯机能却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约束,让继续教育处于社会的视线之下,让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改进的建设思路

基于继续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不同,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需求的时间应运而生,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化的继续教育以满足学习者个体性差异为主,针对学习者的自身情况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时间和方式等条件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以学习者为重心的前提下,制定多种学习情景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求学热情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坚持人本理念

在丰富教学资源和课程完整性的同时,以学习者为重心,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需求来设计课程。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程序,让学习者在课程中感受到指导老师的关注,而不是孤立的学习环境。建立完善的课后反馈机制,使学习者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效率。与此同时,这也方便教师对于学员学习情况的掌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教学策略。

(二)针对性课程教学

继续教育的学习者一般都是已经参加工作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制定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学员的需求,让学员更好得到接受知识,也要尽力帮助继续教育学员解决在现实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员可以方便快捷的检索、浏览和下载到自己所欲要资源。还有,需要积极跟进各专业的理论发展,重视资源的使用和更新,提高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

(三)加强合作共享

加强时间范围内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充知识的储备,丰富课程的多样性选择。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但不会导致自身的水平下降,更促进了彼此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政府牵头或者高校联盟的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和社会力量的合作,与培训机构、软件公司的合作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四)注重产权保护

信息化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其具有教育对象广、传播速度快和影响力强的特点。然而为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尊重作者的劳动价值,于20世纪初创立了知识共享协议( Creative Commons,简称CC 协议),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行为来给予不同用户不同的使用许可,避免了以往的极端选项。希望高校继续教育积极CC协议的开发利用,调动更多优秀教师资源来开发优秀的继续教育资源。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加深,促进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均在不断提高。然而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平台,更作为一个管理职能影响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培养。所以,为了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需要重视各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源平台的搭建和共享,保护好知识产权,针对性的师资和资源,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高层次、高素质的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姜立,陈士良,韩耀萱等.资源库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123-125.171

[3]刘奉越.国外对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17.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三角互动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它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趋势[1]。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注重实际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呈现形式和内容的组织方式更为多元,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多通道、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网络教室等。概而言之,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知识的呈现方式由单媒体变为多媒体,知识的获取方式由单一化变为网络化,知识的掌握方式由局部刺激变为多元刺激,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

二、三角互动教学法的概述

所谓“三角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三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与校外专家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教师学生互动、专家学生互动、教师专家互动、学生间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

三角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的提出基于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此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在实施三角互动教学法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互动式教学,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此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难题:(1)校外专家的空档期问题。校外专家有自己的工作和业务,容易出现无法到场一起组织教学的情况。(2)专家进行课前和课后指导难的问题。专家到场教学很多的时候都是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如果还要对学生课前和课后进行指导,则很难实现。(3)专家的地域问题。在实施三角互动教学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师通常会聘请当地的专家参与,以方便专家的到场和平时的教学沟通。由于地域的限制及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很难聘请到外地的行业专家参与。

因此在实施三角互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尝试将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益方式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难题。

三、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如果能把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相融合,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专家和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和课后指导

除了课堂授课外,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常采用传统答疑方法,教师安排时间、地点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答疑,而通常专家并不能一起答疑,这种答疑方式目前的状况是:教师在等,学生不来。而在课间的时候,往往是教师、专家被学生围住,课间答疑时间太短,耽误了教师的休息和专家返回自己的单位工作,但这种局面说明现在的学生有问题需要与教师、专家进行交流,需要探索新的交流方式。

因此现在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探索,在课前老师和校外专家将下一节课的内容和多媒体文件(如学习视频、课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疑问,出现疑问可在网络教学的群组讨论或者微信群、QQ群中讨论,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答疑。课后,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问,可在群讨论中提出,先进行学生间相互解决,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2]。对于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解答。通过三角互动,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师、校外专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解决专家无法到场和异地专家难参与教学的问题

在三角互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专家由于工作、出差等原因无法到场参与教学的情况,对于该情况可利用现在的信息化手段,实现正常的课堂教学。在上课时间与专家进行网络在线视频直播,学生可以在线与专家交流,在线提问问题,实现远程的实时互动教学。

一些异地的专家由于受地域限制无法参与教学,可邀请异地专家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到教学之中,免于异地奔波,舟车劳顿。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提出一个具体讨论的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进来,组织一个专题讨论。问题讨论过程中,教与学三方直接参与,教师、校外专家、学生共同对问题或疑难情景进行研究。采用网络的互动交流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解决难题,同时异地专家可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实际的工作环境,甚至某些讨论的结果可以在专家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验证,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

四、结语

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要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广泛应用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因为高职院校在硬件建设(如多媒体教室、数码广播系统、网络服务器等硬件保障)、软环境建设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于不少教师而言,要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的转变,还得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要努力提倡使用多媒体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合作,让专家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让专家所在的企业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三角互动,借助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实现集体智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远华.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8.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4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 

何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体制建设。 

1、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软、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各种电子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网络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这是在已有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建设,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本在这个层次。 

3、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和硬件的购置上,相应的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具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操作本领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那么管理体制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2]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较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出口带宽、多媒体教学的种类与科目均大幅增加,应用管理系统的水平和使用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逐步转变。起初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购置和使用各种数字化软硬件资源,如今已经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且网络资源体系也正在逐步的完善。此外,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学院,支持网上远程授课和辅导答疑。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3、培养出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增加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教师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教育信息化从主观上人的因素看,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要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拥有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各种培训,为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制度和法规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实施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3] 

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出适应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技术能够使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更加简便快捷。 

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多个方面。需要内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变化,从而引起抵制和误解。这就需要加大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的力度。 

其次,要优化教育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大量物力支持外,还需要一支优秀的建设和管理队伍。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和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处理好建设与管理、服务与应用、投资与收益、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使部门之间高效联动,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形成统一的规划,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再次,要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正如只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授课不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一样,单纯的计算机代替手工,或者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上也不能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计算机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它不是简单的对现有教学和科研等体制的网络化,而是需要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系统有机结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向快捷、高效、稳定、安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郝晓冰 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研究 2006 年5 月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改革路径

G642;TP3-4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不同领域的产业变革,逐渐作为核心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逐渐告别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模式,人类社会的崭新面貌已经显现。在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很多变化,为此,教育领域也逐步引入信息时代的新技术,通过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改善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不足,满足信息时代对于教育的发展要求。以高校教育教学为例,诚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不完善方面,为此,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找出适合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促进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用书一半以上都是近5年编写的,这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仍然需要学习滞后的知识,缺乏对于前沿知识的涉猎,从而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更新度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也阻碍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2.学习重心偏差,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信息技术这一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实践环节不予以重视,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提高也十分不利。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以至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也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因循守旧

在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机械式讲解课本理论知识,对于现阶段最前沿的知识并没有涉猎,同时,也没有注重利用新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一味地盲目灌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兴趣,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参与性和互动性缺失,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一直面临朝哪个方向走的问题,这也是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必要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此,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要秉承“全人教育”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多元价值观。考虑到高等院校的实际,人才培养应该充分与市场需求相挂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内化到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为此,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人才培养体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其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教学内容、模式和手段相对严谨,但是,在实践中更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当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特征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个性化发展,为此,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呈现出相应的“个性化”。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教育教学不是要讲学生培养成为程序和代码的附属,而是要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面对信息化的发展背景,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教育目标仍然带有明显的传统的特点,对于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为此,在教学改革中,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目标进行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工作中的重点。在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其目标不仅要围绕学生掌握基础的应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树立“应用、共享、发现、创新”知识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才是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1.n程设置合理化

在高校计算机改革的实践中,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是基础,为了有效满足当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必须强化对课程设置的调整,促进其合理化。为此,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本着合理、稳定、先进等原则,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设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灵活、动态的原则,将信息时代下先进技术和应用软件的高速创新结合起来,促进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辩证统一。

2.强化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师资水平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新形势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积累,为学生完整讲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了解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状态和实践应用,及时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3.实现计算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单一性,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计算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另外,学校还可以将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构建数据库系统和沟通平台,用课程网站丰富教学模式。

结语:

现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不断加深,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同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脚步也不断加快,对于促进全面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信息化对于教育的影响俨然成为了一种不能忽视的必然。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时展的必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在改革方向和路径方面,高校方面还要不断做出探索,完善当代计算机教学,找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姝.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1:14-15.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新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展示微观结构,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利用计算机可以形象地展示分子、原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以及一些晶体的结构;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如“原电池”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难以展现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将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合,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课件主要是运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它集投影、数字化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的生动、逼真效果,突破了时空、环境的限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化学实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1)是模拟错误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等,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或危险性的实验。例如氯气漂白性的实验,避免氯气对教室环境的污染,改用计算机将实验生动地展示模仿出来,既保证了教师学生的安全,保护了环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是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例如,氢气和氯气混合点燃爆炸实验,采用动画模拟,可以直接将实验过程显示出来,真实感极强,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4)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采取录像定格、慢放演示。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实验完成拍摄后快进。

(5)是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展示,如水泥、玻璃、硝酸、合成氨工业生产现状等,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很有好处,也能弥补因条件限制而不能到实地考察的遗憾。

(6)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教师演示都需占据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改以往“口头实验”、“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教学现状,能更快速、多渠道帮助学生重现实验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升华到更高层次,能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问题

1.过多依赖多媒体,出现新式“满堂灌”。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成了专职“放映员”,“解说员”或者“管理员”。

事实上,课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也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教师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在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老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时,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一片空白,连必要的知识都没有获得。

3.片面追求课件制作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