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1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2
[关键词]职业素养 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英群(1972-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谢永广(1978-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5-02
大学是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基地。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知识素养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能工巧匠”,更应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彰显高职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出色的技能,还应该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自我完善、自我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落实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个性内容,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任。为了体现和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课内容既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和职业生涯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性培养,传授学生符合专业培养和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特殊体育知识。“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以职业性体育意识驱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的职业素养步入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素养的内涵。“素养”即“平日的修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包含资质、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主体,而意志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是素质培养的核心,这些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内涵。
2.职业素养的特征。(1)习得性。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是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它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体现,类似于“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关系。(2)重要性。实践证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即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这些素质对从业者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3)成长性。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场的不断变化,使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不断更新。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从业者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职业素养具有成长性。
二、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1.根据高职的发展形势,更新体育教育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改变,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核心能力”提高为目标,在“够用为度”的课时计划安排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将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体现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实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之外,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培养学生的岗位特殊身体素质,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做好准备,真正做到“将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3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 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 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4
1.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为根本,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健康第一突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表明了学校体育的真谛所在。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强调健康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并表明了学校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突破了传统的把健康等同于“身体素质”或“体质”的范畴。
1.2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新课标体系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按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后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中小学阶段分为6级水平,大学阶段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是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健康主线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运动主线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时效性: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了解体育运动队心理健康的作用;正确理解体育运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运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达到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3体育课程的结构
较传统的体育课程,现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的变化注定结构也要随之变化,打破了原来只把体育课程局限在体育教学的模式,结构进一步扩大,包括4大方面。1)体育课教学,由室内课教学和室外课教学组成,以室外为主。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2)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身体活动,相对于体育课来说,其形式更多、自由性更强。3)课余训练竞赛,是对学生中运动尖子、运动特长生的培养,并参加一定的竞技比赛,以提高学校的整体运动水平和为学校争取荣誉。同时,借此推动和影响学校体育进一步开展和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4)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师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类开展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影响等。
2新课标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要求
2.1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新课改的内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动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练员所具备的主要是竞技体育的知识,他们更看重体育技能的掌握;教育者或教育家所具备的则是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既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多能的本领,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1)目的不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就是要达到三育中“育体”的功能;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2)适应性的不同。学校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手段,选择适合学生锻炼的项目,运动项目是可以替代的,要以学生的爱好与习惯为依据;竞技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标准,选择适合运动项目的人,一般是每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标准。3)采取的方法不同。学校体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法、感受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快乐中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竞技体育则采用“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训练原则,使受训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4)评价机制不同。学校体育以激励与发展作为评价的机制,承认差异性,强调学生体育素质增进的程度;竞技体育以运动员技术技能水准为依据,以比赛名次和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落脚点,把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1)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熟练把握。2)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将动作技术讲解清楚,还能做出规范的动作示范。3)体育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2.3课程的深入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有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考核标准,这种封闭式的指令性模式,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制定者与实施者相互割裂。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成为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无需开发课程资源,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由于新课标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不是单纯的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与“操作者”。
2.4课程的变化促进教学设计优化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教学环境视为“培育”而不是“冶炼”。所谓“冶炼”,即简单的向学生灌输体育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提倡的“培育”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体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情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能对学习效果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2.5课程的推进促进教师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的强化
教育工作有特殊的规律和严密的科学性,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劳动。体育课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更要突出组织技巧和监控时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能否得到充分施展。当然,在体育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和管理。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其都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体能发展。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采用完全“放羊式”的教学,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有序的“放羊式”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科学的管理下将“羊儿”放的越来越强壮。
3通过新课标实现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3.1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事教育素质,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是体育教师群体专业化不断深化的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3.2塑造永恒价值的基础素养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品行模式,教育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准则。要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就应自觉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另外,在心态方面能保持平衡,遇事不走极端,办事不偏激,善于合作,合理宣泄和排除消极情绪,用平和、理智方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异常,完善健康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3.3塑造高效价值的科研创新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角色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够充分。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仅具有教学能力而无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是不称职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进展,也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师资的培养往往有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形成“先天不足”。通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大力促进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不仅四肢发达,也要头脑复杂,克服那种重武轻文、文理失衡和知识营养失调的现状,使自己的专业更专,多能更通。
4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从体育师资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实践分析,其职业素养结构应该由四个大的方面组成,即人格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人格结构包括道德情操、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智能结构包括智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身心结构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每一能力结构涉及到一些内涵因素。
5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养习
5.1构建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成长的氛围包括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等。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学校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类人才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文化修养和自我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主要场所同样还是校园,可以说学校是育人乃至人才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和蔼可亲民主公平的核心领导等,都能够对促进人才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如果都能够重视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符合教育规律、育人宗旨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2大力倡导针对性培养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磨合期和职中发展期各个阶段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带头人及教学名师的作用,使进修提高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唤醒教师上进的主动性,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发展与成长,促使教师能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以及课程实施不同水平教师对培训要求的差异。
5.3为教师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模式为框架的新课改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个摸索、实验、调整的过程。因此,学校对保护教师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成功。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给予一定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实验、推广中去。
5.4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新课标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执行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效果不同等因素
存在,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应多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从学校层面上说,一方面在校内给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校内教研组内交流的同时,可成立专家、研究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体”,并形成网络,使每个教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咨询员,或掌握与一些教育专家、学者联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咨询与会诊,充分发挥有效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校外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地推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
5.5加快各项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创新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5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陕西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57-02
0引言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中提出: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陕西省大学体育的目标是模仿式教学,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受传统体育的考核影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考试而教或只是盲目的锻炼身体,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常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提高,失去了教学意义。由此近年来高等教育正在努力通过改变观念、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本文立足于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走向进行分析,为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有关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1.2 访谈法:走访了陕西省陕西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政法大学、延安大学、榆林学院等11所学校,对教授进行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问题进行座谈访问。
1.3 实地考察法:对所去过的学校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师资力量、场地情况、周围的环境等进行现场考察。
1.4 演绎归纳法:对当前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进行推理。
2结果与分析
陕西省60多所高等院校随机进行了11所高校的走访,体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师队伍: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但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师学历不协调,高学历所占的比例偏小,导致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把握不够。为此,陕西省高校必须大量地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以及加大引进好学历高水品的教师力度。不断的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育的科学化、连续化、终身化和个性化的内涵。
现阶段学校里盛行阳光体育,对学生不仅强调技能的学校而且对学生德智体全面施加影响,要求各高校不断的开展新科目、而且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养,以及对其提供其他地区的教师以及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学过程中应用最新的知识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陕西省高校教师继续学习的调查统计,73.6%的教师进行继续学习是来源于外部刺激,19.2%的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丰富自我生活,7.2%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由此说明我们大多教师进行继续学习都是外界环境的刺激,教师进行继续学习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是为了文凭为了拿到更多的回报,这样以来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
2.2 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体制是保证课改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陕西高等院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的认识还不够。这方面主要表现为较少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课程、老师注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制度上偏重于理论课的教学,对教师的培养模式也是侧重于理论课老师。这样自然在学生的观念里也是倾向于理论课的学习,无可厚非淡薄了体育课是学习理论课的重要保证。
2.3 课程结构:课的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改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在陕西省各大高校里推进快乐体育、阳光体育,实践证明阳光体育更附和学生的发展,但目前陕西省举办的三本院校以及大多职业技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滞后。教学内容集中在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师上课的方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什么新颖,课程的设置上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眼前课程的设置上均存在:①大学体育课时比较少尤其选修课时间短,现在好多高校受教师资源,场地条件等的影响选修课一周安排一次,致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量减少,内容质量得不到体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简单。目前陕西省高校上课均采取传统的“三段式”或是“四段式”的教学,上课学生人数比较多,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统一的教法,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下,完成动作。导致在教学中以技能的学习为主,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情感、行为影响不够。教师单调的一种方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时候照顾不到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2.4 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改革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保证“健康体育”施行的必要条件。陕西省高校场馆以及场地的建设受当地经济条件和陕西省对教育投资的制约,虽然一些投资比较低的场所有所增加,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形式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现有的场馆还不能满足教学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平时锻炼的需要。还有陕西省高校的场馆方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些日新月异的项目比如说是:网球、高尔夫、游泳馆等锻炼场地明显不足,尤其陕北,陕南地区。导致一些引进的相关教师不能合理运用,以及不能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个性特点。经随机对陕西省几所高校体育场馆调查发现:①平时除了上课时间场地处于关闭状态,并且上课时有时候一些场地人数过多学生练习严重受阻。②一些学校实行收费政策不仅对外经营施行收费而且对学生也施行收费,严重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③学生上课时学校提供的器械不足,甚至出现学生自备教学器械比如羽毛球,这样一些经济水平低的学生技能得不到保障。
3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问题的反思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技能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新的理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对课程理念的适应和对课程模式综合化的适应,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将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陕西省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观念进行改革,改革教师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全面培养和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身体高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掌握方法,接受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审美观念。形成 “一项全能”的体育教师团队。教师教育应包括提高学历、加大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加强教师管理、加强教育科研等途径的综合教育以及奖励制度。
3.2 观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包括主管领导、教师、学生等面对现阶段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迫使陕西省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思想,加快推行新的教学体系。加深体育管理体制,加大体育设施的投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视体育的发展培养全新的人才。其中领导的观念直接影响课程的地位和改革的方向,如果一个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好,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导一定重视体育。领导的观念成为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对体育课进行改革首先领导要改变观念,改变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加需要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让陕西省高校体育事业形成平等的、更加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
3.3 深入研究高校体育课程各要素的联系,完善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
3.3.1 在教学形式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现在的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术传授为核心,忽略了对理论课的学习,体育课的学习应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理论课。重视基础专业课程,不仅学习有关运动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等多学科的知识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以及培养个体的综合能力。传统体育强调学生的技能、体能,忽视对学生理论课的教学以及学生情感、行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过关拿上学分,近年来对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在教学改革上不断的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一转多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技能的学习还强调理论课的学习,提倡学生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我思维能力。
3.3.2 增加更多的新型课程,增加选修课内容。在体育改革实践中,各高校受人力,物力等的影响,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有限。主要以竞技类项目以及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传统体育课采用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老师教学示范教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仅学生的技能、体能难以提高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需要,鼓励以及加大各高校选修课的力度。
4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其它课程改革一样要反复的实践,才能更加完善。通过总结反思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①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低,科研能力薄弱。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更新观念,对学生技能、人文、社会等多方面施加影响。②对学校对体育的管理力度不够,应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以及鼓励制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③课程改革的内容层次比较模糊,重点不突出。因此课程改革在对内容的选择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迎合学生未来的生活。④体育场馆应对学生施行免费政策,可以让学生随地随时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新兴项目的场地建设,丰富体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0):95-97.
[2]吴燕丹.浅析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76-78.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范文6
关键词:大学体育 层次递进 教学构建 分析
一、前言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由于长期受到班级授课制束缚和影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各类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存在严重的“一刀切”的现象,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无法实现教学素质化目标。正是因为大学体育教学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分层递进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体现大学体育教学的差异性,能够较好的适应和利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二、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的内涵
大学体育层次递进式教学主要是指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体育基础、体育意识、个性特征中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进行大学体育教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学习锻炼指导,从而能够使每个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特点。
层次递进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能够遵循学生体育的基本规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体能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下,能够在整体教学体系的指导下,设计符合不同类别学生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体育知识,发展自身的个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健康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组织活动中大学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状况和运动基础上存在的差异,合理的划分教学层次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体现在因材施教以及个别差异的理论。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措施,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个别差异是学生在行为和个性特点方面存在异同,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其次是掌握学习理论,主要是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动机方面的差异逐渐消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是从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合理的采用层次教学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第四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主要是在整体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进行分层次教学,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总而言之,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非常丰富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四、大学体育分层次递进教学的构建
通过对大学体育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内容和理论依据的分析,能够较好地指导大学体育分层递进教学的构建,并且付诸实施,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合理的实行学分制
在构建层次递进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根据大学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合理的实行学分制。由于大学体育课程是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因此,学生必须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修完4个学期的大学体育课程,经考试合格后获得大学体育必修课程的学分。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必修学分的获取是学生毕业所必备的基本条件。然而大学体育选修课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作为艺术素养拓展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一定数量学分的艺术素养拓展课。学生通过选修艺术素养拓展课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欣赏能力和体育意识。
(二)科学的设置教学课程
由于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科学的设置教学课程,设置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性的机会。大学教学课程应该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相对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设置多种类别的体育课程,例如,运动竞技类、保健类、格斗类、艺术类、运动休闲类以及民族传统类等多种类别的教学课程。能够是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涉及到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健康,大众参与,社会适应等方面,从而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适应自己的项目。
(三)采用网络自主选课
在大学体育课程选课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让学生进行网络选课。由于大学体育课程通常都是根据学校想场地情况、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客观实际条件进行设置。进行网络选课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课程,从而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
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大学体育网络考试系统,在网络考试系统中设置题库。例如,模拟练习题、平时练习题、期末考试题等,同时还要设置学生测试成绩查询和用户管理。题库内容可以涉及到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能知识以及体育文化等,学可以在日常学习中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测试,提高学生掌握大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学校通过建立大学体育理论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合理地设置考试尺度,合理地掌握理论知识的难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适当举行一些体育知识讲座活动,学生通过体育专家的讲解能够进一步了解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白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样的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大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顺利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将富有时代感,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引入到大学体育课堂中,不仅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促进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合理的调整的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大学体育教师通过积极拓展多种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大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从而增加教学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大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展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六)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例如,平时成绩考核、体育理论知识考核、学生体能测试、期末考试等。这样能够充分体现大学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层次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掌握好考试难易程度。实行考教分离的措施,制度明确的各层次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考教分离的实施,能够加大学生的压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之,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方法能够使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各有所得,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并且分层递进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扬杏芳.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张琴.浅议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