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1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性
1.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在知识上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未来继续接受更高等教育的重要根基,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这一特性是不可超越的,贯穿了义务教育的始终,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保障,是整个教育阶段的主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2.实践性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要重视其实践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究竟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得出了结论后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必须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于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而学生最终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教育实践,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性。
3.发展性
除了上述的两种特性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具有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在不同年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培养的方法要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此阶段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在本阶段的发展,而是能让学生的未来形成长远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养成前提是遵守三大原则
三大原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过程的前提: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正是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要注重层次。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技能。第三,尊重差异。由于学生学习的不同科目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也是有差异的,尊重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都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注重差异性。
2.养成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帮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学习并不是单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实现学习的价值,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真正发现学习的魅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现代义务教育要求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并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学习,研究问题,形成科学民主的校园氛围。
3.养成保证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现代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严于利己,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要求,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技能。此外,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才能完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4.养成保障是加强社会与家校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素质 培养 策略 经验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理念、学习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的效率。本文笔者就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入手进行论述,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小学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知识的科目特点,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比如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作为一项人文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影子。学生日常的交流、会话中都有语文知识的体现,也都在运用着语文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学无所用的,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拉近语文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鱼虫鸟兽、世事百态都有涉及,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认知能力与综合知识技能。但是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生从小接触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学习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硬件设施。比如引导学生创设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创设了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教学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综合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过程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教学备课中,首先要“备好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备课,才能够提升备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备好课本”,只有科学地认识到了课本的基本内容、知识特点,才能够认识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另外也要“备好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备课,以便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以及经典段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构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感知,提升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有学生情感发展、认知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借助课文知识,做好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比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上下楼梯的时候要谦让、不能拥挤,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做好活动的有效开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想要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学习,单单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课外活动的进行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技能。
比如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读课外书与读报活动。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抄报,看谁做得好,看谁总结的好;此外也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沟通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另外还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或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技能。
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师德教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就业
力学前教育承载着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重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文化课以及学前教育学生“八项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师德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难看到,师德教育的缺失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比如幼师虐待儿童、体罚儿童等新闻常见于报端,幼师对家长的苛求事例也层出不穷,不仅让幼儿教师形象受损,而且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师德教育不应被遗忘,不应被弱化。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在职业素养提升中的重要性
(一)高尚的师德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从事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既包括显性的职业技能,也包括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习惯、职业作风等。作为未来将要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师范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对隐性的职业道德等要求就显得更为严格。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对于未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高尚的师德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无论是从职业素养提升角度还是从将来工作为人师表的角度来说,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进行师德教育都非常必要。一名受过师德教育、具有高尚师德的毕业生,无疑会具有较高的教师素质。因此,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助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从而促进他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二)高尚的师德是促进就业和实现职业发展的保障
就业形势严峻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只有专科学历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顺利就业并实现持续的职业发展必然离不开就业前职业素养的提升,加强师德教育促进职业素养提升,并进而促进他们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是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一名受过师德教育、具有高尚师德的毕业生,无疑会具有较高的教师素质,在其就业过程中必会锦上添花。加强师德建设,做到德才兼备,是一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师行业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与此同时,高尚的师德也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就业后实现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的保障。
(三)师德建设是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注重加强师德建设对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强师德教育会激发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从而让他们坚定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决心与信念。其次,加强师德教育会促进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对幼儿的关爱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未来开展幼教工作时对幼儿充满爱心,以此助力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再次,加强师德教育会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立德成人,让他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习惯养成,提高综合素养,为他们成人立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能,轻师德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幼儿园教师要做到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否定的是,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院校也都能认识到学生们的师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学生就业时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专业技能要求,加之师德素养在应聘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往往更突出专业技能的提升,致使师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出现了“重技能,轻师德”的人才培养倾向。其次,错误地把师德教育仅仅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把本来由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渗透给学生的师德教育推给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学工人员来完成,师德教育效果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重灌输,轻体验
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师德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们的内心体验过程,仅仅通过说教等方式就妄图实现师德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师德内容体系陈旧,不适应时展新要求。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各类师范生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不能完全匹配于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要求。其次,师德教育方法单一,灌输和说教成分为主,没有实现师德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只有师德知识的传授与各种体验式的方式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重群体,轻个体
首先,师德教育重视群体行为的约束而忽视了个体间的需求差异,也就是强调个体为集体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而未能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等需求。以幼师工资为例,虽然社会各界都认为幼师工作非常重要,但他们的收入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就容易让幼师丧失职业忠诚度,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师德素养。其次,师德教育过程中往往凸显对集体的统一要求,未能结合学生个体的具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差异,在师德教育方面也要凸显生本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师德施教过程中要把对群体的要求与对个体的差异要求结合起来进行。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素养的新内涵
(一)思想素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品质优良、政治水平高。当前,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爱民热情,以通过他们较高的思想素养促进学前幼儿良好思想观念的建立。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忠诚度,助力他们修身水平的提高,促进他们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关心他人、积极担当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再次,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从入学初就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他们在了解职业知识的基础上坚定对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二)心理素养
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心理素养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增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并不断完善自我。其次,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和抗压力心理素养。学前教育工作繁琐复杂,同时又因各儿童及其家长、园所要求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足够的耐心并有一定的抗挫折力和忍受压力的能力。再次,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行为素养
首先,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要有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未来开展工作时要紧密协调好园所、儿童及其家长等关系。其次,要培养对学前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做到敬业乐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志于成为学前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再次,要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促进未来学前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另外,要培养创新能力,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作做到勇于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新境界。
四、师德教育视角下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一)健全师德教育模式
从长远看,建立全方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系列文件来推动师德教育的发展、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有违于社会价值观、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的案列,及时予以整治,构建优良的道德风尚,助力师德教育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师德的建设,对师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产生极大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师德教育在高校中的推广,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会将最主流的社会思想传达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师德教育。社会应引领幼师相关用人单位将师德作为用人的第一指标,引领社会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杜绝师德丧失的恶性事件。
(二)增加师德的教育比重
纵观现如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师德”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单独讲授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高校将师德教育流于形式,应付了之,起不到真正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高校要真正将师德教育搞活,真正将“师德”二字讲到学生心里去,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今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学生,他们特立独行,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一味死板的灌输师德教育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高校要真正研究出一套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深入大学生之中进行调研,开设符合时代特点、生动活泼的师德相关课程。将师德教育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相互渗透,以师德教育开启学生就业力提升的突破口。
(三)注重师德
养成教育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被社会上一些腐败风气所影响,在以后的幼师职业生涯中难免做出有违师德的行为,高校应将师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一点一滴中,真正为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打下夯实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教育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师德氛围,坚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转变学生只掌握好文化课和技能课就能就好业的就业观念,转变学生一味追捧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的就业观念,扩大师德教育的深远影响,将师德教育打出高校自己的品牌,做到师范用人单位“师德关”免面试,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水平。
(四)在人文关怀中促进师德养成和职业素养提升
人文关怀和人文环境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生存和职业素养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要渗透人文关怀。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师德教育。其次,要通过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熏陶和感染人的作用促进学生们的师德生成。再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或活动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素养的培育。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女孩子较多,要根据女孩子身心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教育,尤其毕业找工作时要给予特别的指导和帮助。
(五)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师德教育和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把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培育具体到社会实践中去。首先,学校平常要定期邀请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向他们传授学前教育工作心得体会,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学前工作相关内容及技巧和方法。其次,要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中促进自身的师德建设和职业素养提升。再次,通过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宁敏.论师德教育在师范生就业力中的地位、作用与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汪卫,徐宁宁.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与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3]彭香霞.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现存问题反思——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10).
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4
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内涵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规划,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指依据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课程怎样构成整体[2]。
2.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研究
2.1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幼儿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其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知识类、技能类和实践类。知识类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并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包括教育通论、心理发展、课程与教育以及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及幼儿园课程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技能类的课程为培养学生毕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包括艺术素养课程、幼儿教玩具制作、幼儿园教学设计、教学法和教师口语等;实践类课程是通过教学实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分为幼儿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3]。宁夏师范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大约占总课程的31%,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53%~56%,专业技能课程大约占3%,实践课程约占13%[4]。万莉以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综合得出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7%,学科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4%,专业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8%,实践教育环节约占总学分的11%[5]。
2.2国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美国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教师关心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等内容;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分科精细,着力于使学生构建扎实的教育理论,涵盖早期儿童教育、安全和营养等课程;专业实习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经验,这部分课程在学生的整个课程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教育实践,约占整个教育时间的30%[6]。
英国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四大模块:核心课程研究、专业研究、学科研究和学校体验。核心课程研究包括师范生必学的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国家核心课程及教学法;专业研究是为了思考和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涵盖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知识。学科研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专攻领域;学校体验模块主要包括见习、实习等内容[7]。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每年每学期都必须到各种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总时间为19周。而每年的必修课程主要分配为:第一年学习教育实践导论,教学策略;第二年包括儿童心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第三年包括儿童音乐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8]。
3.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李可娟选取陕西省开设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六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这六所院校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通识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分配不合理,实践课程执行效果不佳,课程设置与执行不同步[9]。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类和专业技能类课程较薄弱,专业知识陈旧且脱离幼儿学习生活,专业课程内容过分重复,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10]。文颐、唐大章等选取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和成都中职学校优秀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种类少,缺少一些重要却总是被忽视的课程如教学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意外事故处理等[11]。
总之,结合国内外研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各高校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这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知识类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知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识课程中职业素养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比例偏低;专业基础课覆盖范围小,且理论知识陈旧冗杂,某些知识点在各个课程之间重复出现,而新兴学科如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却鲜有开设;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科生虽然理论方面优于专科生,但技能较弱,进入幼儿园后还要经过培训,不能直接上岗工作。此外,技能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反映艺术素养课程如钢琴课,能够在课后练习的机会比较少,琴点紧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类课程中,美国的专业实习课程占总课程的30%,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尤为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而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仅占全部课时的11%―13%,且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指导和评价较少,影响实践效果,突出表现在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不足。
4.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建议
“任何一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学时、内容及衔接、交叉,都是这个学校(专业院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体现”[12]。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也是各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结构至关重要。如史丽君从《专业标准》的视角出发,指出各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并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增加保育类知识课程,改革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13]。邵小佩,周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了就业取向下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并提出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和冗杂,增加课程中的展示性活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顺序[14]。李学杰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幼儿成长教育,提出应增设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等多门选修课程,开设专家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前沿知识[15],把握本专业的研究趋势,增强学生研究意识。
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现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按照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在知识类课程中,应拓宽专业基础课程的覆盖范围,增设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新兴课程,整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删减并系统性地归纳这些学科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在教材中适量地加入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幼儿园见习,与幼儿园教师合作等方式,定期透过幼儿在课堂和游戏中的表现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避免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此外,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要与专业必修课有一定的联系,拓展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识课程中,提高职业素养类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比例,在培养学前教育优秀教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是现代学制向终身教育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物质财富和教育质量的改善,学前教育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其教育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此完善学前教育机制,确保幼儿健康成长。但是,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尚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简单介绍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系统论述存在的问题,并举例探索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的措施。
一、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现状
“内涵”主要是指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内涵式发展”特指抓住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进“质”的飞跃与发展。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已呈现出两种显著变化,一方面是学前教育的结束期明显提前,传统学前教育的幼儿平均年龄在4到7岁,而当前的平均年龄在3到5岁,结束期提前了1到2年。另一方面,多数幼儿园非常重视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连接,把大班教育作为小学预备教育,从各方面来指导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责失范,责权配置模糊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首要问题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与认同,在责权配置方面没有明确的实践和主导。教育部曾经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应全面主导地方办园体制,但是,多少地方政府都没有将办园体制付诸实践。另外,因为地方政府不是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为其投入的教育资金偏少,所以导致学前教育发展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据调查了解,学前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数地方政府都会将学前教育资金调配到城市而不是农村幼儿园,导致农村学前教育所获经费不足,师资流失现象严重,保教工作质量不符合学前教育的标准。
(三)公民办园结构失衡,学前教育属性摇摆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优惠政策的扶持,公民办园工作日益兴起,解决了不少学前教育问题。但是,公民办园结构失衡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公民办园的目的是“赚取经济利润”,而不是“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而且,公民办园缺乏公益性、教育性和服务性,师资素质有待提升,这必然会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结构失范,核心素养薄弱
从总体上分析,学前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待加强,核心素养偏低。部分教师并非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职业道德修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如何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
(一)从理念维度
完善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创新学前教育文化。其次,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的结束期,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不能急于将学前教育的年龄缩短到5岁,需要结合幼儿的发展规律。
(二)从目标维度
教育部引导全体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目标,转变工作观念,将“维护幼儿健康成长与均衡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并加大城乡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为农村幼儿园提供充足的补助资金,以此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
(三)从制度维度
地方政府应该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协同幼儿园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制度,明确各级权责,规范学前教育文化机制,落实办园体制,将学前教育制度付诸实践工作。
(四)从结构维度
教育部应注重优化公民办园结构,解决学前教育属性摇摆问题,引导民办幼儿园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幼儿园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服务性。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师资培训工作时应采用以“按需培训”为主的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实现学前教育、研究、培训一体化。另外,要引导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能力,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核心素质。
综上所述,解决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提升学前教育总体质量,必须着手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保障机制,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工作效率并兼顾公平,全面推动学前教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合理分配师资资源,将“维护幼儿健康成长与均衡发展”作为基本目标,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制度,优化公民办园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刘云艳.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8):38-43.
学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思考
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阵地,如何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基本美术技能的学前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找准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提高美术素养,又要能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去。
(一)培养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学前专业学生是核心目标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引导其进行表现和创造,并用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幼儿的心灵,用奇思妙想的创作手法去开发幼儿的心智,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由此,也就决定了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强调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情感教育体验,不仅仅是会画几幅画、做几样手工,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
(二)掌握“适度、够用”的美术技能技巧是根本目标
由于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我们与美术专业院校所要求的技能技巧不同,实施美术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改变过去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降低美术专业标准的难度和深度,达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即可,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让教学更靠近职业、靠近实践。
二、深入改革,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在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应着重从“培养兴趣、夯实技能、开拓视野”等方面入手,深入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文秘站:)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并在活动中积极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心理都比较成熟,对于美术课,她们过去接触很少,即使在高中和初中学习过,也是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学得表面、粗浅,美术现在成为她们的专业技能课,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实际艺术地设计课堂,采用蜡笔水粉画、吹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并练习这些有趣的表现手法,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蛋壳贴画》,由于蛋壳的特殊机理效果和“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制作愿望。
另外,还可以在美术教学导课部分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导入,直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是积极发挥教师对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二)多种途径,夯实学生必备的美术基本功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美术课,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和专业需要,对她们进行“适度、够用”的美术基础技能的教学。首先化繁为简,强调结构素描,熟悉的儿童玩具、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描绘的对象;其次,加强装饰色彩,漂亮的包装袋、美丽的时装、精美的图册、时尚的装饰品,都是学生学习、鉴赏色彩搭配的生动范例;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卡通画的临摹和设计,如帅气的路飞、呆萌的大白等。这有助于实现美术教学的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巩固和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同时与未来将要进行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三)开拓视野,为指导幼儿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法国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空牛奶盒能做什么?一张废旧报纸能做什么?河边捡来的一块鹅卵石又可以做什么?如何让这些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入到课程中来,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传统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中还要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我们可以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黑白韵律的线描画、艳丽饱满的油画棒画、透明清澈的水彩画、厚实饱满的油画、笔墨情韵的中国画……熟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绘画材料和形式,加强学生对这些贴近幼儿的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提高美术鉴赏力,为将来指导幼
儿进行各种各样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三、重新界定,塑造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