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1

关键词:期货交易;套期保值;铜

最近几年,我国的汽车行业、内燃机行业、电子通讯业的铜消费量,增长幅度较大,达到30%以上,同时由于国内市场供给能力有限,进口量也在持续上升。由于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铜价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由此带来的铜价波动也无法避免。这种价格波动造成供应商与消费者、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博弈。

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纽约商业交易所是国外铜期货交易较为成熟的场所。国内铜期货交易也已有十余年历史。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期铜价格、LME期铜价格和现货铜价趋于一致,国内铜期货交易的履约率达到100%,未曾发生重大风险,这就使得铜期货价格成为企业和投资者所关注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铜期货交易合约是一种可靠的投资和套期保值工具。对于铜生产企业来说,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同时由于我国金属资源相对短缺,国际市场上矿产资源由少数的大型企业把控,我国并没有什么优势,使得卖方市场具有议价的优势,加大了有色金属的价格波动风险。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要想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有防范风险的工具―套期保值。

一、套期保值的相关理论内容

提供价格风险的管理机制是期货市场基本的经济功能。套期保值是规避价格风险的常用方法,它的精华在于买入或卖出与现货市场差不多的交易数量,但交易方向却相反的商品期货合约,为了达到在未来的某一时间卖出或者买入相同的期货合约,从而弥补或冲抵现货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避免给交易者带来损失。商品价格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过程中都会发生波动,其产生的风险也难以预测,对于参与者而言,套期保值可以成为规避风险,保护参与者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

现货商能够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原因在于,在期货交易的过程中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波动幅度虽然不一致,但是其受到相同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趋势基本相似。这也就解释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走势相似的现象。套期保值者可以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做相反的交易,从而使得价格稳定在一个范围内,达到套期保值的效果。

综上所述,套期保值能有效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二、期铜实例分析:江铜集团的套期保值策略

(一)集团概况

江铜集团成立于1979年,作为中国铜工业的领跑者,是国内最大、最现代化的铜生产和加工基地,集采、选、冶、加、贸易为一体,其主营业务包括铜矿开采、阴极铜冶炼、铜材加工。

目前,江铜在中国铜行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阴极铜在世界铜行业排名中属于前三位;其管理水平、生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在国内铜行业中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在中国500强企业当中,江铜企业的排名位于第87位,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运营风险分析

从江铜的主营业务中了解到,江西铜业的产业链很长。从上游的铜矿开采到下游的终端销售,各个环节价格模式并不相同,因此江铜存在经营价格上的风险。由于江铜不断提升的冶炼能力,原料自给率下降并且大部分原料从国内外市场购买,而铜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都在于终端产品对于铜价敏感程度并不大。因此铜价的波动给加工型公司的利润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如果不实施套期保值,将面临非常大的经营风险。图1为江西铜业的各个风险敞口的分析。

由图1可知,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尽管铜精矿、阴极铜、铜材的作价模式不同,但是有个共同点就是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因此期货市场是江铜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一个较好选择。

(三)套期保值策略分析

江西铜业的套期保值的目标在于,在各个业务板块上充分利用套期保值工具的优势,处理好原材料的采购和销售工作,规避风险的同时赢取市场份额。江西铜业对于主要业务的每一个风险敞口都做出了相应的套期保值的策略。

在铜精矿和粗杂铜等原材料的进口环节,依据公司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确定原材料计划耗用总量,然后除以期货交易天数,计算出平均每日的虚拟销售规划量。此规划量扣除每日原材料到货作价量后的差额,就是每日在LME或SHFE进行期铜买(卖)建仓的数量。当供应商供货后,在点价期内点价时,江铜会根据供应商点价指令和点价数量,将原套保头寸进行平仓。通过这种每日建仓的保值方式,经过期现对冲后,使得江铜的实际原料采购成本基本上接近于市场年度的平均价,这样可以有效规避铜价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阴极铜的销售环节,市场风险较小,套期保值工具运用较少。但是现货市场如果出现贴水现象,江铜就会把当天的计划销售量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在期货到期后进行交割。这样一来,期货市场为江铜提供了较高的销售价格,进而增加了企业利润。

在铜杆线等铜材的销售环节,为了有效规避客户远期点价所带来的风险,在客户远期点价时候,公司在期货市场上同时买入相应的合约保值,在未来现货交货日,将用来保值的期货头寸进行平仓。在这种套期保值模式下,可以避免在远期销售价格锁定后,铜价上涨使铜杆线原料成本上升吞噬铜杆线加工费的风险。

(四)对实际财务数据的解读

为了验证江西铜业的套期保值策略是否有效,对江铜集团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图2是2002年到2015年LME期铜的价格走势。可以看到,铜价在这十几年的走势跌宕起伏,江西铜业主要在伦敦市场买期货,在上海市场进行现货的交易。以下将对江西铜业财务数据的分析找到套期保值给江铜集团带来的成效。

由于2006年会计准则的大改动,2005年之前,在旧的会计准则下,套期保值完全记录在营业收入中,可以观察(营业收入-成本)得到的毛收入来检验套期保值的减缓波动作用;2006年之后,套期保值记录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收益和投资收益/(损失)中(注:江西铜业财务报表披露,江西铜业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和现金流量套期工具计价。),因此,观察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的总和,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带来的收益,企业采用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利润波动还是有投机倾向;观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代表含有套期保值损益下的企业主营业务盈利,可以体现采用套期保值下毛收入是否稳定。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画出了江铜在经过套期保值后的利润,并与铜价的走势图4进行对比。发现,经过套期保值的期限对冲之后,公司利润的波动明显减小。从图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到走势波动的不同。

图3中可以看到,公司的毛利率依然是和LME铜价高度挂钩的,但是从图4的利润表中,我们就会发现,公司的利润与铜价的走势并不完全一致。在铜价走高的时候,江西铜业并没有遭受到很大的影响,波动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巨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利润在高位时铜价大幅增加的情况。由于在2006年之前,套期保值的具体数额并没有被要求明确列出,所以我们并不能确定套期保值到底实质上给公司带来了多大的利益,冲销了多少的风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下,公司的利润并没有大幅收到铜价波动的影响。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图2中在2008年铜价暴跌的时候江西铜业套期保值的效果。

由于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多数有色金属的价格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6月开始,铜价累计下跌幅度达到了60%,下降趋势仍在继续,市场观望看空的情绪浓重。2008 年江西铜业营业收入达536.9 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4.4%。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11.7%,同比下降了4.4%。2008年的第4季度铜价下跌幅度接近50%,由此导致江西铜业在2008年存货跌价计提了5.8亿元,期货套期保值损失达到13.6亿元。尽管08年存货跌价损失和期货套保损失逾19 亿元,但是江西铜业的营业收入依然同比增长24%至539.72亿元,保持了很快的增速。期货市场的损失,通过现货市场100%的履约可以被抵销,套期保值的目标并不在于赚钱,而是在于降低风险。虽然公司在2008年铜价暴跌的时候在期货市场上损失惨重,但是这一举动却是大大降低了公司因为铜价上升而可能导致的成本的上升。

经过期现对冲,虽然公司2008年并没有像西部矿业、紫金矿业、云铝股份等获得大量的盈利,但依然稳固了自己的利润波动。从这个角度上看,江铜集团在2008年期货市场上的亏损也只是他们所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套期保值的最大功能在于降低风险,所以江西铜业成功利用套期保值来降低风险。

三、结论

江西铜业套期保值的成功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首先,对于套期保值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套期保值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核心目标利润。套期保值主要是通过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建立对冲机制,使得一个市场的盈利能够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避免遭受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套期保值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风险敞口方案的设计。由于企业风险敞口并不相同,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可分为上游敞口、上游闭口、下游敞口、下游闭口以及双向敞口。不同的保值业务,其现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需要选择的套期保值的策略也不相同。

江铜按照保值需求进行分类,主要为:自产原料保值、进口原料保值、国内采购原料保值。对于进口原料和国内采购原料都属于加工贸易,其通过赚取加工费实现盈利,风险主要在于加工周期内的价格变化。国际上对于这种风险,通行的做法是:以加工费收入为目标,在买入原材料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远期卖出产品来达到保值的目的。而对于自产原料来说,主要通过利润目标测算进而测算出价格目标,保住目标价格。

但是江西铜业套期保值也存在很大挑战。首先是违约风险,在期货的交易过程中,如果交易对方违约而造成无法交割将会对江铜集团造成很大的打击。不仅在套期保值上造成期现无法对冲的局面,还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其次是对于投机的控制,但是将本应套期保值的业务做成投机,就会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公司需要很好的定位。可以看到江西铜业在这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江西铜业有自己的期货部门,年初会制定本年度套期保值方案,书面确立该年度套期保值的模式,编制并下发套期保值的操作细则,对套期保值的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细化。对于期货头寸敞口风险管理,操作细则也做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标准,从而规避了套期保值运作系统本身可能产生的保值交易风险。江西铜业的案例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期货市场可以带来的风险规避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华仁海,仲伟俊.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量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2.

[2]王俊,张宗成.中国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绩效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1):20-25

[3] SiberW. The economic ro le of financial [A]. Reck, A. E. (Ed.), Futures Markets. Their Economic Role [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Research Washington, Dc. 1985.

[4]高孔谅主编.金属期货交易[M].中信出版社,1994.

[5]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2

关键词:股指期货;现货市场;信息传递效率;GRACH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4)-0027-05

一、引言

我国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指数的股指期货有望于今年推出。 在股指期货和权证等新的产品推出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市场参与各方都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历史,使得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的机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极大的丰富。股指期货市场的建立会吸引额外的新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期货的避险功能提供了现货与期货价格间的稳定关系,指数期货套利及投资组合则使期货与现货间的关系更为稳定。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有16年的历史,然而,开展股指期货是否会对中国股票市场造成不良的影响,仍然是政府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期货交易造成更多非理性的投机活动使得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加大,那么政府主管机关就有必要谨慎选择推出股指期货的时机,做到先规范,后发展。相反,假若期货市场存在可以减缓现货市场的波动,增加现货市场的效率性,那么政府不仅要尽快为股指期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条件,而且要争取尽早推出股指期货。

关于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的影响效果,学术研究上一直有不同的观点被讨论着。有些文献认为期货合约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将吸引更多的投机者进场交易,寻找套利机会,短进短出的交易过程,会引发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现货市场的波动;也有文献认为期货合约具有风险分散功能,可以协助企业在面对价格变动风险时,提供另一项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波动性是否有影响,国内外很多文献实证分析了期货合约引入前后的现货市场波动情况:Figlewski发现期货合约的引入对现货市场波动并没有明显的影响[1]。Edwards[2]利用S&P500与ValueLine指数期货上市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ValueLine投资组合的波动程度未明显改变,但S&P500指数长期的波动略下

降[2]。Aggarwal虽然发现有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说明是否加剧了波动性还是平稳了波动性[3]。还有很多实证研究文献探讨期货交易及其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但结论莫衷是一,不具有一致性。

相比于前面的对期货市场发展之保留观点的论述。也有文献认为期货合约具有风险分散的功能,可以协助企业在面对价格变动风险时,提供另一项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除此之外,期货交易还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改善市场的交易效率性。Cox认为期货交易可以增加市场中交易的传递,提供交易双方更完整的价格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而且因为期货市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亦可促进信息传递的速度[4]。Ross构建了衡量波动性与信息流量的模型,在套利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推论出当市场的信息流量较多时,反应在市场的波动性必然增加[5]。Antoniou和Holmes等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瑞士六个国家引入期货交易前后的波动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虽然期货的引入对现货市场的波动影响不同,但对股票市场动态,波动的非对称性影响十分显著,除了西班牙,其他国家信息不对称效果明显降低[6]。Antoniou和Holmes利用GARCH模型研究了FTSE-100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波动影响,发现上市股指期货虽使价格波动增加,但其隐含着信息流通速度也变快了[7]。

Ray Y .Chou等实证发现新加坡摩根台股指数期货(SIMEX)以及台湾证券交易所价股指期货合约(TAIFEX)推出前,干扰冲击(innovation shocks)造成的市场波动持续较久,而在期货合约推出后,冲击干扰因子会更快地反映在经济体系当中,而使系统以更快的速度回复到正常,亦即波动过程变得相对更稳定[8]。由此推论,SIMEX,TAIFEX期货合约的交易,确实有效地改善了台湾现货市场信息传递效率,对于其标的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以及市场波动性,皆具有正面贡献。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信息传递假说的内涵,深入分析波动性动态过程,观察波动性干扰的持续效果,更有助于信息传递速度的了解。本文利用GARCH模型,修正的GARCH模型,TGARCH模型,极端值模型分析波动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过程,尤其分析模型中的参数表现,反映波动性的若干特征,同时说明重要的经济意义。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期货合约的引入是否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有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如果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有影响,信息和波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由于我国还没有股指期货,但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股指数)与我国A股指数走势高度相关,因此分析恒生H股指期货合约对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效应,对于我国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

二、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结果

1.研究资料

本研究取样的现货交易数据为香港恒生H股指数的日收盘价资料。H股指数期货由香港交易所于2003年12月8日推出,其交易标的指数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SCEI),该指数包括32只成份股,其中20只已发行了A股,并且其市值在A股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对我国A股的走势有很大的影响。样本期为2002,1,2―2005,11,14,共960个数据。分为期货合约引入前后两期,各480个数据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Bollerslev提出的GARCH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很多文献已经证实GARCH模型是刻画每日股价报酬行为最恰当的模型之一[9]。尤其是GARCH(1,1),根据Bollerslev,Chou和Kroner的文献证实,GARCH(1,1)模型在捕捉大多数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性的动态过程上可以获得不错的表现[10]。我们定义日收益率对数为Rt,假设其服从GARCH(1,1)模型为:

其中, It-1代表在t-1时点处对市场参与人员而言,所有有用的信息集合,虚拟变量dt在指数期货引入前为0,引入后为1。当修正GARCH模型的参数<0,说明期货合约的推出将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反之,则增加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GARCH(1,1)模型利用三个不同的参数来刻画波动性的演进过程。模型中的α0代表系统原先的不确定性,α1为滞后期残差平方项的系数,代表近期市场“噪音”(innovation)或“消息”(news)影响的重要性。另外,β1为滞后期条件方差的系数,因为β1表示本期的条件方差与前一期的条件方差有关,因此可以说明过去的旧消息(old news)对于未来波动性的影响效果,由模型亦可以得知当期的条件方差是前一期条件方差的函数。再者,α1的数值愈大,显示市场信息转换为未来波动的传递速度更快。另一方面,β1的数值越大,则代表波动性干扰因子的影响愈持久,不易被市场吸收和反应,隐含着信息传输的速度相对较缓慢。

就信息传递假说方面的实证分析,我们比较期货合约开始上市交易之前后不同的子区间,模型中各系数的变化情况。期货市场的开放,信息传递到现货市场的速度应当加快。如果近日内有用信息增加,则用以衡量新消息对未来波动性冲击的系数α1应当会放大。另一方面,旧消息对未来波动性的冲击应当会减弱。这是因为信息的传输速度加快,将促使信息的持久性影响力减弱。因此,在期货市场开始交易后,β1系数的变小是可以被预期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利用三个系数,计算出非条件方差为α0/(1-α1-β1)。根据投资学原理,开放期货合约交易,将反应出更多的信息传递到其标的现货价格,隐含的非条件方差应该会增加。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IGARCH(Integrated GARCH)方面的议题。在GARCH(1,1)模型下,若α1+β1的系数和为1,则称之为存在IGARCH现象,这时GARCH模型非平稳,非条件方差不存在,如同存在单位根的随机游走过程。波动不将回复(Reversion)到长期水平(Long-run level),波动干扰的影响效果具有恒常性(Permanent),因而对于未来的波动性的最佳预测就是今天的波动。换言之,波动性干扰具有持续性(persistent)。当期货合约市场开放交易之后,信息传递速度会加剧,亦即波动性干扰的持久性效果会降低。意谓着开放期货市场交易之后,反应在GARCH模型系数表现上,应该更远离IGARCH现象。

表1为推出H股指期货前后,利用简单GARCH(1,1)模型,修正GARCH(1,1)模型,对香港恒生H股现货市场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知<0,并显著存在,说明股指期货的推出,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在指数期货推出前的研究期间,所表现出的非条件方差为2.238;而在H股指期货上市后的研究期间,其非条件方差为1.06。显示股指期货上市前后的不同时期,市场波动性有降低的现象。此结果并没有与前面的Ray Y .Chou 等人对台湾股票市场的分析相同,期货交易并没有造成现货市场的波动水平增加。

另外,在期货合约被引入的前后样本期中,表1清楚地看出反应新消息冲击效果的系数α1及反应冲击持续性效果的系数β1在不同期间的表现。α1与昨天的市场价格变化对今天价格变化的影响有关,如果这种价格变化与信息的到达有关,那么α1就可以看作“消息”系数值,这个值越大说明新的消息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越大。期货合约引入前,α1系数是0.0445,而在开放后为0.068,说明在期货合约推出后,新信息所反应的冲击效果确实增加,新消息或市场干扰对未来波动性的冲击程度较大。相对于α1是反应新消息的影响,β1可以认为是“旧消息”的影响。就β1而言,可以视为冲击干扰持久性(persistent)的变量(proxy)。期货合约引入前后β1分别为0.9336和0.901,说明了在期货契约交易开放后,反应旧消息对市场波动性冲击的持续性效果有弱化的现象。

对于IGARCH现象的检验上,表1也揭示了相关的信息,亦即在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后,市场波动更加稳定,我们可以由α1+β1系数之和,观察到此结果,两个样本期均不存在IGARCH现象,α1+β1分别为0.981,0.961,由此可以推论在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后,干扰因子的影响效果会以较快的速度被市场吸纳而消弱,波动性干扰的持续性效果较期货交易前更短暂。

Ljung和Box(1978)提出的Q检验统计量及Q2统计量分别检验均值方程和条件方差方程的残差的序列相关性。表1中,从检验结果看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均不存在残差项的序列相关性,模型拟合效果很好。

从表2发现期货交易后,γ1增加,并且显著不为0,表示期货交易引入后,使得现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波动效果加大。投资者对坏消息的过度反应增加,这与Antoniou和Holmes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很一致。Antoniou和Holmes等人认为造成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效果降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期货市场提供给投资者可靠的信息来源,降低了投资者对坏消息的过度反应。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期货市场交易成本低,吸引了更多原本在现货市场的噪声交易者(散户),致使现货市场的散户进入期货市场交易,使得现货市场的不对称性在期货引入后降低。然而,香港股票市场及期货市场以散户居多,散户交易者多表现出不理性,尤其对坏消息反应强烈,导致波动的不对称性存在。而由于期货与现货市场存在波动反馈效应,期货市场的信息更多的传到现货市场,使得投资者在面对坏消息时反应更不理性,造成现货市场在股指期货引入后不对称效应更加强烈。

三、极值模型估计法

为了强化本研究推论的可靠性,本文另外采用Parkinson所提出的极端值估计法[11]。为了估计每日的波动性,传统的文献使用当日之前一个固定期(如一,二个月)的收益率平方的移动平均数,作为当日变异数值(即波动性)。而收益率则用当日收盘价的自然对数与前日收盘价的自然对数的差,因此每日用到的信息只有收盘价一个样本点。Parkinson(1980)的新方法采用日最高,最低两个极端值(同样取自然对数)之差距,并证明这个估计值是标准差的一致性统计量。更重要的是它的估计精确度可以高过传统方法的5倍。我们将此方法的动态过程简单表述如下:

四、结论

我国的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很多人对开放期货交易持相对质疑与保守的看法。认为期货交易导致现货市场的波动加剧,使证券市场的风险加大。虽然我们分析的是香港恒生H股指期货,但对我国的期货合约的引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香港恒生H股中近一半股票已经在我国A股市场交易,并占据相当大的市值。H股指的波动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因此分析H股指的期货合约对我国股指期货的引入有重要的意义。实证结果显然支持股价指数期货市场的开放政策。在恒生H股指期货开始推出后,虽然现货市场在股指期货引入后不对称效应较大,但市场的波动性水平降低,仍然对于现货市场股票价格稳定性而言提供了正面的贡献。期货合约未上市前,波动性干扰反应在时间上的持续性效果较持久。反之,在股价指数期货合约推出后,可以观察到波动性干扰因子的影响会更快速的反应到经济体系中,而使得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回复到正常位置,显示此时的波动过程更趋稳定。由此推论出期货交易的进行加速了信息传递的效率,符合信息传递假说的命题。换言之,由于恒生H股指期货合约的上市,确实改善了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效率性。

为了检验开放期货交易的政策效果,本文利用了简单GARCH(1,1)模型,修正GARCH(1,1)模型及极端值模型。未来将考虑双变量的GARCH模型,探讨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波动的溢出效应,分析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领先-滞后关系。不仅可以分析价格发现假说,更可以在此研究框架下,讨论期货与现货市场二者之间的波动性传递效果。另外,等我国指数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后利用此方法进行分析,以检验信息传递的效率以及信息传递假说的普遍性,为我国期货交易的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Figlewski S. Futures trading and volatility in the GNMA Market [J].Journal of Finance,1981, 36:445-456.

[2]Edwards F R. Does futures trading increase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88,44:63-69.

[3]Aggarwal R. Stock index futures and cash market volatility[J].Review of Futures Markets, 1988,7:290-299.

[4]Cox C C. Futures trading and market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84:1215-1237.

[5]Ross, S. A. Information and volatility:the no-arbitrage martingale approach to timing and resolution irrelevancy[J]. Journal of Finance, 44:1-17.

[6]Antoniou A,Holmes P. The effects of stock index futures trading on stock index volatility:an analysis of the asymmetric response of volatility to news[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8,18:151-166.

[7]Antoniou, A,Holmes P.Futures trading, information and spot price volatility: evidence for the FTSE-100 Stock Index Futures Contract using GAR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5,19:117-129.

[8]Chou R Y, JieHaun Lee, ChunChou Wu. The effect of futures introduction on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formation [R]. Transmission WEA Annual Conference, 1999,San Diego.

[9]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33:307-327.

[10]BollerslevT, Chou R Y, Kroner K F. ARCH modeling in finance:A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52:5-59.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3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启发

    现货市场规模越小,期货市场越容易纵1.“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谈到国债期货,不得不涉及“3.27”国债期货风波。为了活跃国债二级市场,带动一级市场,我国曾由政府和市场组织者引入国债期货,并于1992年12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试行。所谓“3.27”国债期货风波,是指在1995年2月1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认为利多,且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库券——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的情况下,空方在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抛出大量卖单,打压价格,致使多头全线暴仓的事件。“3.27”国债风波以及后来的“3.19”风波发生后,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当时并不具备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做出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

    从1992年到1995年,中国的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利率期货品种在经历短短的30个月后便告夭折。但是,当年的实验并非完全失败,追溯其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当年国债期货市场上风波不断,并不仅仅是由于个别交易者蓄意违规,而是由于当时国债期货市场中存在的根本缺陷造成的。前车之鉴,发人深思。

    (1)对国债利率风险的套期保值需求是国债期货推出的必要前提。任何一种期货品种的推出,都必须基于套期保值的需要,一般而言,在比较成熟的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者要占20%—30%。利率未市场化导致的套期保值需求缺损是当年国债期货交易暂停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国债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当市场利率变动时,国债持有者承担着利率风险,国债期货正是基于规避这种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在这一连串关系中,利率的市场化是前提。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均由官方制定,利率较为稳定,国债收益率变动不大,保值需求不足。当时,国债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大多出于投机心理,非理性行为较多,从而导致国债期货市场风波不断。

    (2)成熟完善的国债现货市场是国债期货市场的依托。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任何期货市场的性质最终都要回归于现货市场。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过小且流通国债比例过低,是导致当年国债期货交易暂停的又一原因。到1995年3月初,我国名义可流通国债量约1200亿元面值。同时,由于近一半国债为居民个人持有,实际可流通国债资金不超过650亿元。没有合理的市场规模,就无法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现货市场规模越小,期货市场越容易纵。

    (3)风险监控与防范必须作为期货市场永恒的主题。“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发生虽然有国债保值贴补的政策因素影响,但期货交易法规不健全,交易所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是违规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仓促推出国债期货时,不仅缺乏相应的监管法规和交易规则,更缺乏对市场风险的必要认识。“3.27”国债期货风波发生之前,交易所不仅没有涨跌停板限制,而且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甚至放松了对保证金比例和持仓限额的管理,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国债期货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两大基本功能2.国债期货的现实功能。尽管当年的国债期货试点以暂停告终,但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市场衍生工具,国债期货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们更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债期货的开发。作为金融期货的一种,与其他商品期货一样,国债期货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两大基本功能。具体而言,国债期货的主要作用在于规避利率的不确定性给债券持有者造成的风险,以及促进合理的市场利率的形成。(1)稳定收益功能。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波动将变得频繁。为稳定未来收益,利率风险管理显得极为重要。由于缺乏期货市场的对冲机制,目前最常用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是久期缺口模型,即以每笔资产或负债占总资产或总负债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每笔资产或负债的加权平均久期,并通过调整两者之间的缺口状况来调节利率风险水平。设每笔资产久期为D[,A],负债久期为D[,L],资产负债率为μ,则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为:D[,GAAP]=D[,A]-μ×D[,L]。

    一般情况下,如果保持D[,GAP]为零或略大于零,就可以规避利率波动对所持头寸收益率的影响。但是,现实中由于利率的频繁波动导致久期很难计算,而且久期零缺口也很难保持,所以久期缺口模型已无法满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此时,利率期货的推出就显得极为必要,而我国目前利率期货最理想的承载体是国债期货,因为国债利率是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利率。

    (2)促进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合理定价功能。国债期货的推出,将为我国利率体系引入远期价格揭示机制,同时,改变“做多才能盈利”的单向盈利模式。这将有利于促进市场形成利率和债券合理定价,有助于构筑更为平滑合理的市场收益率曲线。此外,根据CBOT的经验,国债期货合约的标的往往是虚拟债券,空方在交割时有利用债券转换因子选择“最便宜的债券”交割的权利,该种交易制度有助于改变我国债券现货市场分割的状况,加快我国债券市场整合与统一的进程。

    (3)风险投资、增加收益的功能。国债期货的推出将增加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对于套利者和投机者而言,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工具有助于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收益,同时,也可以将国债期货作为资产组合中的一种,利用马克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进行组合投资,创造收益。

    重推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自1995年国债期货被叫暂停至今,已经历了10年的时间。这10年间,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债发行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考虑推出国债期货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国债期货推出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国债期货也可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推出

    1.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利率风险敞口的存在。利率市场化是国债期货推出的前提。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利率形成体系上,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第二,利率结构上,短、中、长期利率水平合理;第三,利率监管体制上,在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拥有充分的利率自主权;第四,有一个市场基准利率,在我国这个基准利率目前应该是国债利率。

    纵观国际上许多国家利率期货的产生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前就已经推出了国债期货。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石油危机”影响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美联储频繁调动利率,造成债券市场收益率不稳定。应市场需求,CME在1976年就推出国债期货,但是当时美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漫长,直到1986年3月废除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的Q条例以后,才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也可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推出。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年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1996年以来,改革幅度较大,利率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依据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贷款先扩大浮动幅度,后放开上限;存款先放开大额,后放开一般存款”的总体思路进行的。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组建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同业拆放率CHIBOR,并启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实现拆借利率市场化。同年,财政部正式引入价格竞争的招标方式发行国债,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推动了国债流通市场利率的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又于1998年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国债交易利率也在该年实现自由化。由于国债具有“金边债券”的特质,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金融市场中的一个基准利率在我国基本出现。1999年,中央银行放开协议存款利率,并允许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投资基金,甚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使得上至一年下至七天的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利率最大限度地反映国内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下放外币贷款和300万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2001年,长期国债采用拍卖方式发行,并发行15年长期国债,使国债发行收益率进一步市场化。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下放非中国居民小额外币存款自主决定权。2004年,央行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200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62%下调至0.99%。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改革中不断前进,时至今日,虽然央行以行政方式确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模式有待改进,但在相当大程度上,我国的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国债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已经达到美国当年推出国债期货时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所持债券头寸的未来收益利率市场化的直接结果是利率的波动将变得频繁,进而导致利率风险敞口扩大,利率相关证券持有者的未来收益不稳定。利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最基本的做法是在期货市场上作一笔与现货市场数量相等、合约标的尽可能相同而交易方向相反的国债期货交易,到期时再对所持国债期货头寸进行对冲平仓,使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综合盈亏状况为零,套期保值的目的即达到。从套期保值的目的出发,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所持债券头寸的未来收益。因此,无论将来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套期保值者的效用应该保持不变(这里的效用可以用财富状况来衡量)。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4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国内外经济坏境、政策环境,以中国银行作为案例,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现状、商业银行入市缘由、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策略、期货品种选择、商业银行可开展的业务模式、业务风险、现有的政策法规等维度,对商业银行开展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背景分析

1、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概况

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分为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三类。能源商品包括原油、铁矿石、煤炭等,基础原材料主要包括铜、铝、铅等金属以及水泥,农副产品包括大豆、玉米、小麦、棉花等。

2、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现状

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出的19.8%,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对外部原材料的高度依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铜原料依存度约为65%,铁矿石依存度达到了69%。但大宗商品的价格通常由国外期货市场决定,国内企业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定价权的缺失让中国企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每年消费大豆5000万吨左右,其中80%需要依赖进口,近三年由于价格上涨中国就多支付了1200亿人民币。

我国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近年来出现了快速增长。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品种,包括中国各主要工业、农业领域在内的如农产品、钢铁与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橡胶塑料、纺织、煤炭及木材等品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迅猛,期货交易额远大于现货。目前我国期货存量客户达120万户,保证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跻身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货市场,2012年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成交171.12万亿元,日均成交7800亿元,累计成交14.5亿手(数据均按单边计算, 详见附表)。已经建立了上海、大连、郑州等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

由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国际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的期货市场还只是“影子市场”。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的一些期货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稳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与商品期货相关的现有业务

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一些与商品期货相关的业务,这些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与国外同业相比,商业银行参与商品期货的深度还不够,目前还未开展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业务。

1、直接参与黄金期货交易

商业银行从2010年开始获准参与黄金期货交易业务,由于商业银行不是期交所的经纪会员,不能够开展期货业务。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开展了期交所和金交所的期现套利业务、期交所的自营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商业银行从比较熟悉的黄金品种开始,通过从事境内黄金期货自营交易,逐步熟悉我国期货市场规则和业务,可以为日后更大范围地参加期货市场活动奠定重要基础。

2、期货交易所的结算银行

长期以来,四大行是期货市场的主要结算银行,开展期货保证金存管和结算业务。商业银行作为交易所指定的结算银行,通过将期货投资后收益自动划拨到投资者在银行开通的账户,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而且可以吸引原本并非储户的期货客户参与银行业务,增加银行的客户资源;通过在客户资金的划拨、流转过程中提供服务,商业银行增加了中间业务的收入。

3、国内期货经纪业务

以中国银行为例,中行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有中银国际证券约49%的股份,中银国际证券于2008年1月全资设立了中银国际期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期货”)。目前中银国际期货已经取得了国内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

三、为什么要参与更广泛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

当前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如能参与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体现银行转型的重要指标,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超过50%,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不成熟。在国外,期货期权业务已成为著名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来源,若能全面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必将大大拓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渠道。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开展期货自营业务获得投资收益,期货自营是国外银行收入的一大来源。以美国原油期货为例,根据CFTC2010年12月公布的数据,15家商业银行持有NYMEX原油期货合约,分别占多头和空头合约的2.8%和15.5%。

其次,可以推出与大宗商品挂钩的理财产品,目前中资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大宗商品挂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能吸引到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最后,如果商业银行能获得期货业务资格,可以通过代客交易获得手续费收入。

四、大宗商品期货自营交易模式

自营交易是参与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后的一项重要业务。根据外资银行多年的实践,套利交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盈利模式。从交易手段来看,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流行程序化的交易方式。

1、期货套利交易

套利通常的做法是在有价格相关性的合约、市场上同时开立正反两方面的头寸,期望在未来的价差变动于己有利时了结获利。套利交易与单向交易相比收益不高,但风险较低。

(1)跨期套利

其实质是利用同一商品期货合约的不同交割月份之间的价差的相对变动来获利。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践来看,几乎每一次期货主力合约的换约都会带来合约之间价差的巨大波动。跨期套利与商品绝对价格无关,而仅与不同交割期合约之间价差变化趋势有关。

(2)跨市场套利

当同一种商品在两个交易所中的价差超出了将商品从一个交易所的交割仓库运送到另一交易所的交割仓库的费用时,可以预计,它们的价格将会缩小并在未来某一时期体现真正的跨市场交割成本。

从实践来看,基于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金属期货合约价差的套利比较活跃。以期铜为例,统计检验显示,伦铜和沪铜的价格序列非平稳,二者存在协整关系,使得伦铜和沪铜之间的跨市套利具备了统计基础。当两个市场的交易出现差异(如时间差、基金炒作、大户异动等),SHFE和LME的同期合约价格比值就会偏离正常水平,产生扭曲,就会带动相关的贸易商通过进出口去谋利,使得二者的价格重新调整平衡。我们可以选择在价格扭曲时建立套利组合,在价差回归正常水平时进行平仓。

(3)期现套利

若期货价格较高,则卖出期货同时买进现货,并将现货持有至到期货合约到期时进行交割。而当期货价格偏低时,买入期货并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实物交割,再将它转到现货市场上卖出获利。这种方式涉及到实物交割,占用大量的资金,且需要有相应的现货供、销渠道来买进或卖出现货,商业银行一般不具备这种条件。

3、期货品种的选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1)投资者熟悉的品种,主要是便于对其进行基本面分析;(2)具有良好流动性、成交量大的品种,这些品种买卖价差较小;(3)具有一定波动性的品种,如果某个期货品种始终处于窄幅整理的走势,则投资者能把握的投资机会就很少;(4)国内外均有且价格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品种,便于我们进行跨市套利。

我们对2013年我国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品种进行了初步统计: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推荐商业银行首先开展铜、天然橡胶、螺纹钢、白糖、豆粕等品种的期货交易,对期货市场运作规律逐渐熟悉后可扩展到其他产品。首先,这些品种在国内的发展比较成熟,交易量名列前茅,流动性非常好;其次,国内期货市场还没有夜市,这些品种的国内期货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降低国内价格跳空的风险。商业银行也便于从事国内国外期货的跨市场套利交易。最后,我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市场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五、以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业务支持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

进入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后,商业银行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业务。除了上文提到的大宗商品期货的自营交易外,还有以下一些业务模式:

1、与商业银行现有贷款业务相结合,联动发展

大宗商品期货相关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商业银行其他业务,提高客户粘稠度,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1)规避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风险,发展新业务

标准仓单是根据交易所统一要求,由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商品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的,并经交易所注册生效的实物提货凭证。企业将持有的标准仓单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对企业而言减少了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对银行而言,标准仓单信用度高、价值高,是一种良好的抵押品。

(2)通过期货交易来规避大宗商品进口贷款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进军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就能为客户量体裁衣的提供一套完整的套期保值方案。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在大宗商品期货合约的基础上推出大宗商品的远期合约,同贷款客户签订一份进口商品的远期合约。这样,在为客户进口贸易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货物的套期保值服务,同时也规避了贷款业务的风险。

(3)通过大宗商品期货来对冲其他贷款业务的风险

商业银行有大量企业客户从事大宗商品的开采、加工、流通业务,其经营业绩的好坏跟大宗商品的价格直接挂钩。当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客户可能遭受损失,导致不能及时归还商业银行贷款,尤其是当客户未进行大宗商品的套期保值时。国外的银行在向资源类企业发放贷款时通常都会用大宗商品期货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2、发展大宗商品远期交易等新业务

大宗商品远期合约也是规避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风险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通过开展自营交易掌握了大宗商品价格的运行规律后,可以逐步开展大宗商品远期合约的报价业务,大宗商品远期交易即可以人民币本币计价,也可以美元计价。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其设计出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案,提升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服务的竞争力。

六、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开展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最主要的风险,一方面是来自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一方面来自大宗商品期货的保证金交易方式。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比黄金要大,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为例,其2012年日均波动幅度为0.93%,高于黄金期货的日均波动幅度0.78%。铜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比例为5%,也就是说最大可以使用20倍的杠杆,按此计算,投资者保证金账户日均波动幅度约18.6%。

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初期可从低风险的套利交易入手。不管是跨期套利还是跨市场套利,因为都是双向操作,某个期货合约价格变动的风险可以部分地被另一个合约对冲掉。通过套利交易研究清楚期货价格运行的规律后,可以逐步开展其他类型的交易。其次,加强对期货交易的风险监控,建立严格的期货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交易员必须严格遵守交易纪律,做好止盈和止损。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整的交易、风险控制以及后台结算的管理制度, 保持适当的杠杆比例,控制好整体的风险敞口,不得随意扩大交易规模,抑制过度投机。

2、流动性风险

期货的流动性风险在建仓与平仓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建仓时,由于市场流动性差,期货交易难以迅速、及时、方便地成交。交易者难以在理想的时机和价位入市建仓,难以按预期构想操作,不能按照最优的价格建立套期保值组合;在期货价格呈连续单边走势,或临近交割市场流动性降低时,投资者难以用对冲方式进行平仓,可能会因不能及时平仓而遭受惨重损失。

此外,交易所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期货合约规定了不同的保证金比例,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对铜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比例按照如下方式收取。

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选择交投活跃的期货品种合约来进行建仓;其次,密切关注市场的容量,研究多空双方的主力构成,避免进入单方面主导的单边市;最后,对于不以实际交割为目的的合约在交割月前平仓或者换至其他合约,避免追加保证金的压力。

3、强行平仓风险

强行平仓风险的来源分为两类:一是当行情出现不利变动时,投资者没能及时补足保证金,此时交易所会对投资者的头寸进行强行平仓,直达满易所规定的保证金水平为止;二是投资者持有的头寸不符合交易所的规定。交易所实行限仓制度,规定了投资者对某一期货合约单边持仓的最大数量,一旦投资者持仓超过该值时,交易所会对超仓部分强行平仓。此外,交易所还对投资者持有的期货头寸有整倍数规定。以铜期货合约为例,上海交易所规定,交割月前第一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前,投资者持有的投机持仓应当调整为5手的整数倍。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头寸,交易所也会进行强行平仓。

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商业银行可以积极申请期货交易所的套期保值资格。交易所的限仓制度只针对投机头寸,套期保值头寸不受此限制,但企业需要向交易所提交申请,由交易所确定其套期保值的额度。企业即可以申请买入套期保值,又可以申请卖出套期保值。交易员需要加强对交易所相关交易规则的学习,避免出现持有头寸不满足相关倍数要求的情况。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指进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时由于操作错误、业务流程不完善或者交易员对期货交易规则的不熟悉等导致的风险。

期货交易采用电子化的交易方式,商业银行交易员在交易时会涉及到各种系统,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可能导致某笔交易无法及时完成,或者后台不能及时的进行交割清算,给银行带来损失。

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属于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相对较高,但只要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按照“有序、渐进、风险可控”的原则来推动业务的开展,依托高素质的交易员队伍,相信商业银行有能力从该项业务中取得丰厚的回报。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5

【论文关键词】期货经纪业;产业组织;发展趋势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期货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经营期货业务的金融机构。期货公司是连接期货交易所和投资者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业务职能是根据客户指令买卖期货合约、办理结算和交割手续,并对客户的账户进行管理,控制客户的交易风险,同时也为客户提供期货市场信息,进行期货交易咨询,充当客户的交易顾问等。

一、期货公司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的卖者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其实质反映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

1、我国期货公司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反映了市场的垄断或竞争程度。

我国期货市场在过去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在期货业的行业准入方面进行严格的管制,期货公司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散户占主导”的明显行业特点。从市场成交额与成交量来看, 2006-2008年前十名期货公司成交额与成交量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4.8%、31.6%和13%,在相对集中的2007年,市场成交额前十名占市场比重达到了31.6%,但并没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期货市场中各期货公司的竞争表现出完全竞争态势,通过计算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也表明我国期货经纪市场属于竞争型市场,远没有形成行业龙头公司。

2、期货经纪业市场进入障碍

进入壁垒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的总和。市场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往往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政策法律制度、策略行为等。我国期货市场近似完全竞争,行业进入壁垒主要是来自政策法律制度,期货市场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政府监管部门对期货行业的严格监管制度。从监管体制看,我国期货行业属于集中监管体制。对期货公司的监管制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进入和业务实行特许制;二是对期货公司业务进行严格管理,规定期货公司不能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期货自营业务;三是对期货公司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

从我国期货经纪业的市场集中度来看,我国期货经纪业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但是我国政府部门对期货业却又进行严格监管制。从我国期货经纪业市场进入壁垒来看,经纪业的完全竞争市场还远没形成。

二、期货公司市场行为

1、我国期货公司的价格行为

我国期货经纪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市场上有众多企业,每个企业都提供基本无差别的产品或服务;市场上有众多的需求者;企业和需求者对市场上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具有完全信息。因此,目前我国期货经纪业除了市场准入限制之外,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期货公司一般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长期以来,由于期货公司的业务和经营高度同质化,行业长期陷入手续费恶性竞争,这种同质化、低层次的市场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发展缓慢。国家尽管出台相关的监管规定,但长这种恶性竞争并没有消除。

低水平的手续费“价格战”是行业内竞争的主要手段。受国家法规的制约,我国期货公司的业务内容单一,主要是期货买卖,手续费是期货公司收入的主要部分,各期货公司的手续费恶性竞争严重。但是,随着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开始,这种手续费的价格战会得到一定缓和。

2、我国期货公司的非价格行为

非价格竞争行为是厂商为了达到扩张市场份额、赢得更大利润的目的,采取的价格行为之外的竞争行为。期货经纪业非价格行为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创新方面,同时期货公司并购重组行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行为等非价格行为,将成为未来期货行业竞争的主要形式也是期货公司需培养的主要能力。

(1)产品差异化。我国期货市场产品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的地理位置差异、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差异以及投资产品差异三个方面。我国期货公司发展在地里位置上表现极大的不平衡,从公司数量和保证金余额等方面衡量,东部期货公司的发展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另外,目前参与期货交易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机构投资者,基本是散户市场。再者,在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推出之前,我国期货公司能提供的产品差异化仅限于提高期货交易的相关服务,单一的经纪业务导致期货公司同质化严重。

(2)期货公司并购、合作与多元化经营。从国际期货市场发展来看,期货公司之间的合并与联合同样是期货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期货公司面临的困境迫使他们提高规模,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做大做强。而期货公司之间的合并重组是实现这些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期货公司是作为母公司或是股东的多元化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同时,我国期货公司已经由之前的单一经纪业务开始投资咨询业务,多元化经营将会是期货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重要途径。

三、期货公司市场绩效

我国期货经纪业在受到政府严厉规制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市场竞争。因此,我国经纪业的市场绩效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包含着政府规制的影响。

1、期货公司的产出不断增长

期货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期货交易,因而其产出物为其成交的交易额与交易量。在经历1993年—2000年的清理整顿阶段后,自2001年以来期货交易逐步活跃,200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期货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认识的深化,交易品种的增加,股指期货的推出使我国期货市场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期货经纪业不断得以壮大和发展,其的交易额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显示出我国期货市场正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我国期货公司盈利水平较低

我国期货公司目前的业务范围还没有包括自营业务,期货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通过为客户提供经纪服务所获取的手续费收入。期货公司的经纪业务利润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期货公司交易的规模与结构、成本与费用及佣金标准等方面。我国期货市场规模相对太小、期货公司经纪业务和盈利模式相对单一,限制了期货经纪业的成长和发展。我国期货公司一直以来主要利润来源于手续费,再加上有的期货公司通过开展有偿咨询和相关培训服务得到的有限收入,其他诸如资产管理、抵押融资等业务还都无法开展,期货公司总的收入来源极为有限。另外,由于规模小,规模经济不明显,相对成本与费用较高,因此期货公司总的利润水平较低。

四、我国期货经纪业的发展趋势

1、期货公司规模将不断扩大

将期货公司做大做强已成为期货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扩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不仅能提高期货公司的竞争,同时也将大大提高期货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国期货经纪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收益。通过促进期货经纪业市场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期货经纪业的市场集中度,从而改善期货经纪业的市场绩效。

2、创新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期货市场发展来看,期货市场具有产品多样化、业务多元化、经营模式多元化的特点,创新的行业特征在期货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股指期货推出后,金融创新的行业特点将更加突出,期货公司创新主要体现在交易技术创新、服务与产品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等。由于创新行为而导致的差异化的能力资源成为期货公司的竞争优势,将成为未来期货公司发展的关键点,同时,期货公司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期货公司成功关键因素。

期货交易稳定盈利的模式范文6

融资融券推出对市场的影响

融资融券直接改变市场盈利模式,间接提供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融资融券的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提供双向做空机制,这直接导致了投资者盈利模式的根本性变化,意味着只要能够准确判断市场运动方向即可获利,无论市场处于上涨还是下跌过程。因此,融资融券制度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单边的盈利模式。另外融资融券制度在实现双边盈利模式的过程中也间接的为市场提供了额外的流动性。融资(买空)策略是投资者看多市场条件下借入资金入市的行为,这直接增加流入市场资金,提高市场活跃度,增加流动性。融券(卖空)制度的存在,为投资者提供了判断下跌而获利的可能,极大刺激更多投资者参与市场,尤其是疲弱和处于高位状态的市场,提高市场信心和活跃度,从而间接提供流动性。

融资融券业务将极大改变投资者结构,为证券市场理财产品提供广阔空间

市场单边盈利模式为散户投资者参与股市提供了“搭便车”的便利。单边市场中只有在上涨中才能获利,这是任何人所熟知的公理,这也造就了当前行业研究员必须充分挖掘行业和股票上涨潜力进而极力推荐的研究模式,散户投资者也可以较为便捷的选择研究结论中极力推荐的股票。然而,当市场变为双边盈利时,不同研究员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可能差异较大,根据同一事实获得的结论也可能截然相反,由于唱空可以获利的现实刺激,此刻的“便车”已经变成具有两个方向。因此,双边盈利模式的市场将具有更多参与博弈的力量和更大的不确定性,更需要强大研究实力的支持。以“搭便车”为投资模式且资源有限,尤其是研究资源有限的大多数散户投资者在这些不利因素条件下面临了更大的风险,极有可能直接被排挤出市场。这将大大增加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和各种投资理财产品的市场,增加基金的需求量。

融资融券未必带来投资者预期的市场暴涨

融资融券机制能在市场迷茫不知未来走向时扮演稳定器的作用,即无论在市场疲弱低迷状态还是在上涨即将见顶时刻融资融券的双边盈利机制都将成为制约市场重大调整的阻力。

以市场疲弱状态为例。例如,前段时间市场环境下由于缺乏真正的买空和卖空交易制度,投资者更多采取了观望和看空的态度,市场预期很容易达成一致,出现了毫无反弹的下跌。如果市场当时市场存在融资融券制度,那么真的有很多投资者或者机构敢于融券之后进行大规模卖空交易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前市场投资者的观望和看空态度演变为交易层面卖空交易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持和更为准确的市场判断,同时未预期到的市场上涨力量的存在很有可能将使卖空策略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卖空制度的存在称为了一种市场价格发现,防止暴涨暴跌行为的稳定器,市场中投资者的分歧越大,市场越稳定。这种促进稳定的过程在市场高点时同样存在。

然而,由于融资融券市场稳定器的特点,这一根本性制度变革对市场的利好体现在市场稳定方面,而非促进市场大幅上涨方面。我们判断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后的市场走势可能为:首先出现1~2周的上涨,而后转变为以缓慢振荡为主,中长期市场的上涨和下跌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这并非当前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所希望的,但是却是对市场长期发展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利好的制度。

融资融券可以长期刺激市场逐步转暖

融资融券的缓释利好能够提升不同标的个股的价格发现,使其交易活跃程度逐步提高,促使市场在振荡中摆脱低迷状态,从而在中长期逐步转暖。有效的价格发现和温和的市场上涨是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香港市场从1994年开始允许卖空股票,卖空制度实施之初卖空标的股票很少,然而截至到目前整个市场中大约有600多支股票允许卖空交易,且每个季度都进行动态调整。以香港的卖空交易历程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允许卖空的标的股票数量也必定是渐进增加的,且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另外,允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也是根据其资质渐进批准增加的。因而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可控,交易监管,其所形成的利好会缓慢释放,并且长期有效,能够形成对市场投资者长期持续的利好刺激。与之比较,股指期货市场、调整印花税、设立创业板和控制再融资都无法实现这一目的。股指期货推出后风险监控的难度非常大;调整印花税仅仅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无法形成多空双方对市场判断的分歧;创业板是一个和主板关联度不大的市场,它的推出资金量最初不会超过1000亿元,不会对主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再融资是市场的基本功能,严格控制可以,但是它不能最终影响到市场多空力量双方对未来的预期。

融资融券提高投资者收益同时加大破产风险

通常,投资者在融资融券过程中采用保证金方式,而非全额抵押模式,这一点与股指期货交易有类似之处,只是融资融券所要求的保证金比例以及由此产生的杠杆率与股指期货有所不同。目前,中金所的《股指期货交易细则》规定保证金比例为10%,并可根据市场风险状况进行调整,即股指期货交易中的杠杆率最高可达10倍。根据2006年推出的《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规定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的保证金比例均不得低于50%,这意味着融资融券的杠杆率为2倍左右。虽然融资融券的杠杆率远远低于股指期货,但在实际交易中已经将收益或者损失放大了一倍,这对具有准确市场判断能力的投资者而言是巨大的投资机会。

然而,收益与风险总是相伴相生的,融资融券业务也加大了投资者破产风险的概率。由于融资融券针对的是股票个股,个股的波动频度和幅度都远远大于指数,这直接加大了融资融券过程中的风险。再考虑融资融券存在着无法补交保证金平仓的风险,融资融券交易中所蕴含的风险大于自有现金条件下交易风险的两倍。因此,破产风险的骤增迫使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投资必须建立在对个股信息和市场宏观情况全面准确判断的基础上,迫使券商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必须建立完整的风险衡量和管理体系来加强对客户的风险管理。

融资融券推出时机的判断

根据融资融券的相关运作模式、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和监管部门、交易所、券商等公开的各项准备工作来看,融资融券的推出难度远远小于股指期货,根据市场时机,监管部门可以随时推出。我们认为融资融券将作为本轮反弹后市场下跌过程中“救市”的重要举措。

融资融券的运作模式表明,在已建立第三方存管的基础上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不存在流程上的困难,当监管部门成立证券金融公司后这套流程可以立即顺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