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斗地主,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3〕倪嘉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也非常注重这项工作。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

环境适应能力差。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是生活环境变化,远离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生活圈子尚未形成,失落感比较强。其次是学习环境变化,从中学的应试学习到大学的自主专业学习,部分学生难于适应。最后是管理环境变化,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大学则以自我管理为主,班级概念不强,许多大学新生缺乏归属感,感到彷徨。

人际关系不和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十分和谐。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与同学的相处不和睦;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之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冲突;三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化,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把对象、交往结果理想化,当他(她)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时,就会产生猜疑、排斥等心理,甚至逃避现实,封闭自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猜疑等心理,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缺乏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人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情绪极易波动,思想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因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因为一场考试紧张得几天不能睡觉;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无心学习,甚至个别人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学习压力的困扰。大学生学习压力困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与专业的矛盾。在现有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理想的专业,由于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经常不及格。这种情况加剧了他们的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产生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二是对身份变换的不适应。中学时期的优秀生都集中在大学,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有些学生由于不再是最优秀而失落,有些学生由于刻苦努力也无法达到往日辉煌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感。

就业压力的困扰。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几种心理困扰:一是盲从心理。许多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的认识,对职业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大流”。二是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喜欢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比较,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单位,以满足其虚荣心。他们往往不安于现状,经常变换工作,最后导致就业不稳定。三是缺乏对暂时不能就业的心理承受力。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个别大学毕业生暂时不能就业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形势,一旦出现暂时不能就业的状况,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他们不是孤立地生活于社会之外,而是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潮流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心理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大学生要对不同和文化和价值观念作出判断和选择,难免感到茫然、疑虑、混乱。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当今,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和交往手段。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负面影响。网络中虚拟世界的交往,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甚至使有的学生产生了厌世的思想情绪。

学校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高考制度一直是影响我国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虽然国家多次提出要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为了提高升学率,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师生比例过大,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交往较少、关系疏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因学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辅导咨询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于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庭方面的因素。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因其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各有差异。如果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家庭成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大学生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如果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就会学会用说谎等方式来逃避父母的责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专制严厉型,子女长期受到父母的责骂,就会产生叛逆、反抗等情绪;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溺爱型,子女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就不懂得关心他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解决好家庭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所处的人生特殊时期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一方面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不高,人格发展不完善,缺乏对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情绪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大学阶段也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

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高校、家庭都责无旁贷,要共同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高校要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地开展,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重视。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各种心理调控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满足大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的需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管理,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防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低俗、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但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需求,还能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的十个专业在校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300名同学。

2 调查方法: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每个专业一个班,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在开班会时统一发放,完成后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其中大一60份,大二90份,大三90份,大四60份。

3 一般资料:本次受调查者300人,其中男生128人,女生172人;家住农村182人,家住城市81人,家住城镇37人;汉族267人,其他民族33人。

二、调查结果

1 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抗挫折能力的提高主要受益于?选择“家庭”的87%,选择“学校”的7%,选择社会的3%,选择其他3%。

2 你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选择“满意”的34%,选择“基本满意”的35%,选择“不满意”的27%,选择“很不满意”的4%。

3 你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如何?选择“很好”的31%,选择“还可以”的50%,选择“较差,心里对此有点焦急”的17%,选择“差,对此感到很焦虑”的2%。

4 你是否为自己在大学的人际关系感到苦恼?选择“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没什么苦恼”的13%,选择“人际关系处理的还好,偶尔烦恼一下”的59%,选择“大学人际关系复杂,感到苦恼”的22%,选择“不善于交际,但把它抛在一边,觉得一个人生活也很精彩”的6%。

5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选择“习惯从主观上找原因,总结教训,积极应对,务必战胜挫折”的56%,选择“挫折是难免的,今后注意就行了”的32%,选择“习惯从客观上找原因,希望找到解决之法”的10%,选择“回避挫折,不愿意去想”的2%。

6 你认为自己经常处于那种情绪当中?选择“快乐”的41%,选择“平静”的34%,选择无聊的20%,选择郁闷或烦躁”的5%。

7 遇到压力你会先向谁求助?选择“知心朋友”的50%,选择“家人和亲友”的30%,选择“教师或专业人员”的12%,选择“不找任何人”的8%。

8 你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选择“通过娱乐、游戏、读书等方式转移”的53%,选择“通过哭、找同学倾诉、写日记等方式发泄”的25%,选择“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自我压抑型”的12%,选择“顺其自然,自然调整”的10%。

9,你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经济问题”的22%,选择“恋爱问题”的26%,选择“人际关系”35%,选择“社会压力例如就业等”的17%。

10 你觉得心理学知识能否帮助你面对挫折?选择“可以,对自己帮助很大”的37%,选择“有帮助,但帮助不大”的39%,选择“有帮助,但没有意识到”的20%,选择“觉得理论不合实际,没什么帮助”的4%。

11 你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的帮助有多大?选择“有非常大的帮助”的50%,选择“有一定的帮助”的41%,选择“没有帮助的9%。

12 你对大学生挫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选择“非常重要”的46%,选择“重要”的52%,选择“不重要”的2%。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学习挫折较为普遍。首先是专业上的不满意是产生学习挫折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选择的专业不了解;有的是受高考分数的限制,无法填报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或录取时被调剂到了别的专业;有的是因为专业选择是家长包办代替的,只考虑所谓“热门”、“冷门”,没有考虑学生本人的兴趣;有的是因为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学习成绩落后;也有的是因为感觉到本专业不受社会欢迎,对前途没有信心,就产生失落感甚至怨恨心理。

其次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也是产生学习挫折的原因之一。有近20%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其次,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也是他们产生学习挫折的原因之一。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以学习为同等大事,生活方面家长安排的紧然有序,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集体生活管理方式。许多学生不适应这种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容易遇到困难。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习成绩,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

2 交往挫折表现突出。根据调查结果近30%的大学生交往挫折感强烈。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比较容易;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都有可能让大学生在交往中产生挫折感。同时,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避退的态度,过之就会产生挫折感。

3 应对挫折的态度良好,应对办法有限。根据调查结果有近90%的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应对办法有限,遇到挫折请教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比例偏低,近30%的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法比较消极,对心理学知识的有效运用还尚显不足,特别是恋爱挫折和交往挫折的应对方面更显得准备不足,有近三成大学生的情绪受到较严重影响。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5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了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需求?化,全面为社会竞争发展服务,护理教育必须由学科专业应试教育为主而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主。

一、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根据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诸多要求的排序上看,素质要求排在首位是专业理论知识;其次是临床操作能力。多数用人单位对护理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也非常注重。对护理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首先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精神,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其次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多数用人单位把具有组织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放在最后2位。当然,并不是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不重要,只是当下社会更多的重视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从适应社会需求这个层面考核,爱岗敬业精神、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等个人素质被放在了一个更为重要显著的地位。所以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打造方面,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养教育之外,还要对科研能力、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诸多动态能力进行教育培养,而且有必要着重强化。

在问卷中设计了12个具有针对性、开放性问题,对某市6家医疗单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了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对收回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后得知:用人单位对当下护理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上看,护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人单位相对比较满意,但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缺失,不尽人意。

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建立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要实现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需加以改进、完善当下的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包括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医学科学知识等类型。开设文学艺术、美学美育类选修课程,如古典诗词、书法、影视欣赏、音乐欣赏、文学史等,目的就是让护理学生了解认识审美形态、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审美规律、审美价值等知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态度,正确的审美理念,确实提升护理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而护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也有助于护理学生认识医学的社会基本内涵及核心特征,掌握正确、客观、公正评价一些医学技术、医学现象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创新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护理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展和完善护理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

2.构建护理教育新模式。组织院校相关各教学系部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深入钻研、科学探究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构建,建立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的科学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在课程体系安排设置,课程结构改革、调整、完善上,学科内容改革调整上有进一步突破,减去教学当中无需的一些负担,删除课程体系中重复交叉的一些内容,强化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比重。拓展医学前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人文修养。克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就业教育的短期行为,促使每一位医学生真正在成才中成人,切实把就业与做人统一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卫生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3.调整人文素质课程结构。护理学生人文素质课的开设,亟待优化规范调整。采用自行设计,课程设置问卷随机调查,86%的认为护理学生增开人文素质系列课程非常有必要,以院校的实际情况觉得有必要、有能力自编人文素质教材的占78.8%。在创新、完善、充实人文课程中,实现人文素质培养应用于医学教育实际工作中,提升护理学生的整体素质,开阔护理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使护理学生确实成为精于医术、懂得人文的高素质人才。

4.提升教师人文精神。护理学生正处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关键阶段,具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修养对护理学生产生的影响极大。因此,加强医学院校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老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无论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是人文学科知识的老师,都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医学院校的老师绝大部分都从医学院校毕业,他们自身也缺乏人文知识功底,人文精神陶冶,假如成为授业的老师后,不能身体力行对自身人文修养提升,必然会导致只会“授业”,不会“传道”的尴尬处境。尤其要重视临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5.进行教学内容延续性、渗透性、相关性、应用性的探究。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内容开设方面应注意到,人文素质课与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社会医学互相渗透、互相关联、互相包容,显现出融通、交叉、统一。语言与交际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文学欣赏等课程,不能简单孤立割裂地传授,而应该相互紧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进一步促进医学卫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

心理学人际交往理论范文6

一、人文教育在中职护理专业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被称为人性教育,是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外,在学生的人格、修养、思想境界上的一种教育,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现代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人文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中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中职院校在护理教学中添加了护理心理学、伦理学、沟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在中职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在中职教育的现状

1.教师自身素质欠缺

中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招生量非常多,但是学校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缺乏。老师本身的素质就比较欠缺,在进行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做到人文教育与正常教学的兼顾。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职护理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的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市场需求。老师教学手段的单一也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渗透,人文教育需要老师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3.教学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学校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人文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

三、人文教育在中职护理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老师是影响学生教育的重要因素,中职护理教学人文教育的实施与中职院校人文教育师资力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提高人文教育师资力量也是中职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的关键。护理专业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中职院校的许多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文教育培训,在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培养。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对护理专业的老师进行人文教育方法、理念的培训,或者请人文教育的专家来学校进行演讲,让护理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

2.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会遇到许多医学方面的问题,还会遇到许多人际交往、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将医学知识与人文精神进行结合,通过引导与示范将人文素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

3.人文课程的设置

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人文教育在中职护理专业中的作用尤其重要。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外,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人文精神方面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学、人际关系沟通学、法学、美学等方面的课程。考虑到有些学生对这些课程不重视,所以学校可以将这些科目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