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54-01

1绪论

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作为一门系统工程学科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和健全的系统。尤其是在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科技力量不断提高,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目前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在不同模式下工作的有效性、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工作时间和计算机网络抵抗破坏的能力。而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和用户终端形成可靠的通路,所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其实主要就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我们常用计算机网络的可靠度作为计算机网络连通性的衡量单位。只有找到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对策。

2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2.1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

2.1.1总线结构

总线结构的本质就是一条链路的连通图,要求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必须保证唯一性,这种网络的拓扑结构被运用到局域网和点对点网络之中,在总线结构局域网中,拓展性强,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总线的功能是传输公用介质,它的节点是利用网卡接到总线上的,总线结构想要进行介质的传输或者信息的传递只能通过总线这唯一途径。所以就会造成在同一时间段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节点都想利用同一根总线传递信息或者传输介质,进而发生冲突导致两个节点的信息或者介质都传送失败。最关键的是如果总线结构的任意一个节点发生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造成网络瘫痪。总线结构网络拓扑可靠性不高、容错度小的缺点对重要性要求相对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来说非常不适用。

2.1.2星型结构

计算机网络在局域网中一般采用星型结构,星型结构的网络拓扑结构较为简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利用中心节点来控制整个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任意两个节点的通信都要经过中心节点,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很方便。最大的弊端就是中心节点一旦发生故障,整个计算机网络都会陷入瘫痪。如果计算机网络环境较为重要也不推荐使用星型结构。

2.2网络设备的影响

2.2.1传输交换设备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有很多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问题,其中隐蔽性强的应为布线系统引起的网络故障问题,由此引发的问题造成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所以要保证布线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为了保证计算机在日后更新换代,还应该使网络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空间储存和容错能力,如果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在布线的时候还应该采取双线模式,以防计算机网络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有另一条线路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2.2.2用户设备的影响

用户设备对计算机网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不安全的因素可以进行维护,这样提高了用户设备的交互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也相应提高了。

2.3网络管理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在内部结构、集成度和规模方面都很大,更何况规模越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结构越复杂,特别是设备和产品是由不同上的生产厂家提供的,这就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带来很多变数。所以计算机网络要采取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技术,才能避免有用信息的丢失,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准时性,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的频率,减少错误代码和差错发生率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状态,就能够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的故障和隐患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需要做到选择合理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并且所选软件的功能一定要满足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要求;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保障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对管理人员进行上岗教育和培训工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

3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对策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是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故障进行总结和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将计算机网络故障频率降至最低。现如今常用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容错性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类。

3.1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力度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计算机网络故障频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向要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就必须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监管力度,增加对整个网络维护的频次。端正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的工作态度,经常性的对使用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检测,尤其是在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在检查中发现计算机网络存在的隐患时必须及时上报或者处理,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学会使用先进的流量监测器来为计算机网络服务,当计算机网络流量发生巨大变化时,流量监测器就会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检查。

3.2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一种方法。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容错性差,只要某个系统设备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操作系统的瘫痪,严重威胁了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影响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能够有效减少此问题带来的损失,保证发生故障时计算机网络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其原理为对计算机网络重新布局,将不同的网络中心与服务器、用户用并行冗余的方式相连接,这样可以保证一条网络线路出现问题时其他的线路仍然可用,就不会出现因网络中心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事情了,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容错性。

3.3采取先进的双层网络结构

使用双层网络结构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又一重要措施。通过对计算机原网络的冗余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添加一层备用网络,保证计算机主网络发生故障时备用网络可以进行替代,以全新的网络形式保证信息与数据的可靠传递,从而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而计算机网络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使计算机网络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保证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研究力度,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是有很现实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方哲.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9).

[2] 王丽华.试析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有效方法[J].科技风.2012(24).

[3] 郑龙,罗鹏程,周经伦.网络可靠性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职校;网络课程;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468-02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of the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WU Zhan-ying

(Suzhou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as a new model applied to develop the main technical personnel as the goal, focus on teaching skills, ability to train students in the integrate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nt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s on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experimental platform, experimental teaching faciliti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network courses; experimental teaching

高职校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它能更好更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高职校根据自身特点,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所以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上既要抓基础、抓理论,也要重实践、重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知识高度综合的课程,它不仅包含计算机系统知识,还包含通信系统知识、以分层结构表示的网络通信体系、网络软硬件及应用系统等,而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加强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能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意识。

近年来,一些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已开始投入资资金,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室,所以,实验的组织与形式、实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可操作性分析、实验室的使用与功能的扩展等都是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在“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一种实验内容及教学体系的实践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改革。

1 实验教学目标及内容

1.1 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来确定。为此我们采用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总体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这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实践应用和研究创新能力,将其培养成高级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在总体培养目标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提出第二层次的目标,即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局域网的组建、测试、服务配置等基本技能,路由器与交换机、广域网、网络安全等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这两个目标前者指导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实施与细化。

1.2 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目标我们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分别为基础与验证层次,综合与设计层次,研究与创新层次。

基础与验证层级涉及到网络基本原理与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构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实验的内容可包括网络线缆的制作,局域网的物理组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使用,TCP/IP服务的配置与管理、OSI/RM或TCP/IP各层协议分析的基本方法等。

综合实验与网络设计层级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综合管理与应用技能,是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核心部分,也是计算机网络实验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可操作性很强。要求学生能通过调配资源,掌握网络的互联技术,同时应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网络故障的能力。安排主要实验包括路由器的配置,三层交换机和VLAN的配置与管理,IPv6,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

深入研究与创新层级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应用与网络工程设计,如互联网软件开发、多客户Socket编程、架设Proxy服务器、网络管理常用命令、相关服务器平台构建、研究设计网络解决方案等。

3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实施

3.1 教学平台的选择

根据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构建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室主要采用锐捷网络教学设备,其结构拓扑如图1所示,服务器和核心设备Catalyst4503构成大机柜,既连接实验室内的各个实验组,又连接到校园网。每个实验组由6台学生机构成一个局域,共8组。包含的网络设备有Cisco2800系列路由器、Catalyst2900系列交换机、Catalyst3500系列交换机等。

每台学生机上安装有Windows Server 2003和Red Hat Linux 9.0操作系统。由于环境的局限性,可通过VMWare、Boson NetSim等软件对实验环境进行扩充。虚拟机软件VMWare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模拟出多台机器构成局域网,Boson NetSim是Cisco路由器、交换机模拟程序,可以进行CCNA、CCNP实验的环境模拟。

3.2 实验教学体系

经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分类层次体系,其划分依据学科专业差别和学生个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专业差别进行分类教学:各学科对学生的网络知识、技能要求有所差别,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对实验内容进行取舍,考虑到单独设课,学时安排等因素。

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分层次培养: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及以后发展目标等的不同,分基本型培养方案和开放型培养方案。前者面向一般学生,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绝大部分学生,使他们通过实践,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者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除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外,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能力设置一些应用更强的实验,以开放式项目的研究、开发为驱动,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3 组织教学与考核办法

在组织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阶段,即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实验总结阶段。

实验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复习与实验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明确实验目标和任务,这样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因为目标不清楚而盲目。对于初次接触的实验内容,教师还需要作出讲解和演示引导,如在Windows Server 2003下安装AD,不仅要介绍主从式网络、域、域控制器等概念,还要结合操作步骤给出必要的提示。

实验实施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采取独立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分组实验时每组中有一个小组长的角色,其他同学可充当不同的角色,协助完成任务。在动手操作之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环境进行实验规划和必要的设计,操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并能做好记录。鼓励同组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小结阶段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拓扑结构图、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验证、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内容,实验后记。

对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网络实验课独立开设。其他专业网络实验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不管是哪种上课形式都需要有明确的考核方法。每次均进行实验现场测评,并要求实验后递交实验报告;在学期末选择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能独立完成,从而考察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思考,对知识系统的宏观把握,规划与设计能力和操作的熟练程度等。

通过问题驱动,分组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学生反映实践课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4 结束语

网络应用技术发展很快,不断更新网络实验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实用技术,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网络产品种类繁多且更新换代频率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从事毕业设计,教师教研和科研,相关认证考试的培训等,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

网络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实施者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探求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尚晓航.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闫书磊.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践反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127―04

一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1]。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得力工具,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若是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较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本文试着从多元立体化的角度,探寻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学生大一开课,总共二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以及Internet的使用这几个知识模块。第二学期文科、艺术类的学习多媒体及网页制作,理工科类学习BASIC、C等计算机语言。 这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 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加之该课程未列入高考要求,学校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使得学生整体计算机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各高校在师资及硬件设施、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和问题,表现在以下:

(1)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

目前许多城市的中学,甚至小学都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部分学生能非常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样就形成了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程要求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难以把握,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而课时数有限,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 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计算机软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并更广泛一些,同相关专业衔接。

(3)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实际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也很难独立解决,影响了教学效果。

(4) 师生交互不够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顾不上和学生互动,更顾不上讲授教材涉及不到而学生在课外或走向工作岗位经常会用到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不愿提问题或根本也提不出问题。

(5) 学生思想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种理论课程来学习,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掌握,实际上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可能花时间认真看书就能提高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计算机类课程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因此学校应合理安排理论和上机时间,尽量给学生创造练习操作计算机的环境。

(6) 教学软硬件条件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不能很好地跟上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因此,只依靠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面对这些矛盾,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网上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其优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可以把网上教学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教师也可以随时在网上为学生答疑。

三 多元化立体教学模式的运用

1 立体教学模式

所谓“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结构,以实现教学结构与心理结构和谐统一[2][3]。本研究认为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最优化为最终目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设计指导下,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学科内容,并配以多元化地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能够使该模式得到更好地体现和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强,学生如果不通过自己操作练习和实践是很难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当前比较多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讲、课后学生自己练的单向线性模式,该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互相协作的机会,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施展。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开放式的教学与训练,辅于实践创造活动,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训练组成,如图1所示。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在三者之间的课时分配上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训练=1:1:1,如条件不允许,至少保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训练)=1:1.5。

2 多元化教学

立体化教学只是个模式,具体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来实现。为了让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更好地辅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单纯地将原来教师的教案和教材放到网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基础知识外,其余大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选用适当的案例,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PPT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作品的组成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进一步讨论、归纳,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培养[4]。

(2) 网络互助学习

因特网的诞生使得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人可以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相互合作学习工作成为可能,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5]。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协作学习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教师可作为协作指导者的身份参加,对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加以指导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良好关系又得到发展和提升。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论坛或教学博客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协作学习关系。目前很多老师、学校甚至班集体和学生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教学博客为学习者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空间,同样也为老师提供极好的教学反思空间,它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积累学习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空间。由于大学教学方式的特点,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学生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娱乐中,造成师生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尽管师生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交流,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学生性格关系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这些渠道不一定畅通,并且有些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交流。而博客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平台,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问题答疑。师生在Blog中开放式的交流,既可以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又可以看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意见,同时也可以得到同行们的相关评论和帮助,而且由于交流被有效地保存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反思和评价。特别是通过Blog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信息资源的重用。

(3) 实践反馈教学

所谓实践反馈就是指师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遇到问题,通过电话、见面、网络等多种方式和老师取得联系,就实际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在实践应用中遇到了冲突,所以此时对老师的讲解和指导的理解和掌握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是极大的提高,也是对老师的实践教学案例有益地补充,同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也得到升华。经过多年的统计,大约有超过35%的学生在课堂外会和老师有这样的方式交流和学习,甚至有很多毕业后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学生仍旧和老师保持学习和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实践反馈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立体化教学模式。

(4)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就是不局限于单一或纯粹的某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混合学习不是多种学习形式的简单结合,而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将艺术情感道德修养引入课堂教学,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通过混合学习,使得学生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参与学习,改变了单一教学的枯燥情绪,丰富了学习的方法和环境。

四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

该教学系统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教”与“学”的平台的活动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资源也是全方位的,它利用Internet来传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信息,达到双向、实时交互的传输目的。如图2所示,教学支持平台包括在线练习、师生小组BLOG、学生BBS讨论区、教师学生信息管理、课程案例演示、教学资源管理等,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习题资源、作品案例资源、教师学生教管人员和校园网/因特网等。

在这个教学系统中,以互联网为依托,为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提供一个在线备课、学习和测试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在该教学系统中,它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同时也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五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定与总结,也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估方式[6]。一个好的评价系统体系,不仅能评定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而且能跟踪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为了更合理科学地考核学生,我们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7],该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成绩评定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我们为该课程确立了多方面的考核因素和成绩计算公式:总评成绩=作业(30%)+实践作品(15%)+期末考试(45%)+考勤(10%),这种多维度、过程性的成绩评定方法,强调了学习的积累与构建过程,消除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强化学习的弊病。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题库和网络考试平台,搭建题库管理与网络考试平台,为过程性测试提供物质基础和手段,该平台克服了传统考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反馈能力弱、选题灵活度小等局限性,如图3所示。

其中题库管理数据库来自该学科组的教师平常积累和因特网,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大约2500多题的试题库,为出卷与考试提供了足量的试题资源。教师只需对试卷的题型分布,知识点范围分布,难度值分布,题数与分值分布等进行简单设定,系统就能自动随机生成试卷,提供考试使用。借助计算机技术,我们还能对考试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增强了考试的反馈效应。此外,为了教学考核需要,我们还设置了题库考试系统的接口,可以输出纸质试卷和成绩、评价表。

六 结语

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些课程,仅仅依靠原有的教学方法、经验和设备还远远不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的重要的辅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立体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社国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近八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具体状况,灵活选用合适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曹聪.计算机软件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3):64-67.

[2] 赵方方等.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1):13-15.

[3] 刘玉娟,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研究,2005(7):17-18.

[4] 胡三华,汪晓东,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4(1):11-12.

[5] 金海溶,操作系统原理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7(9):62-63.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5

开放型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作为比较前沿和科技化的实验场所,对实验设施、试验方法以及管理理念和措施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网络实验室应以此为前提,以实现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室工作。首先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必须满足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能够开展比较丰富和高水平的实验课程,并且实验内容能与社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网络要便于安装,操作也要简洁,使学员比较轻松地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其次,保证网络实验室所使用的系统和操作方法能代表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前进技术。计算机网络行业本身在高速地发展,让学员实时了解计算机网络科技的最新信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也能够为专业人士进行科研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保证实验设施以及操作系统的可靠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合理制定网络系统架构,并保证操作系统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使信息处理有一定的容错率,在进行计算网络实验的同时不会影响本实验室的其他工作进程,这是非常基础但绝对不容忽视的工作。当然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信息共享也是重要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设备应能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能接入不同的网络,能与其他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从而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网络信息系统,使网络实验室个体全面了解大量信息。而网络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的指导下,最大化利用网络实验室资源,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开放型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规划

2.1建设合理化的教学环境教学是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员能够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加深对基础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锻炼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建设多样化的实验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地运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所以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和运用的学科,不仅要求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更注重实践运用。因此,为了培养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一系列能体现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实验,对一些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课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解答来培养学员的网络技能、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让学员今后能快速适应并融入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实践工作。

2.3建设完善的研发环境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是比较科学、前沿的实验场所,其对硬件、软件设施要求都很高,除了进行教学、实验工作外,还应当具有完善的研发功能。实验室的管理系统和操作方法应当能代表当前计算机网络行业的前进技术,并保证网络设备满足国际网络的基本要求,能接入不同的实验室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使网络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更加高效。

2.4建设开放型的工作实践环境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应符合实践工作中的环境,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以教授学员基础专业知识为目标,以专业课程为基准来进行实践型实验工作。旨在让学员自主地设计实验课题,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内的设备,进行自主操作和开放性实验。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进一步锻炼学员的实践能力,也只有理解专业基础知识且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课题,并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3结语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范文6

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前瞻性,主要是用来开展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实验,实验室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以满足各方面网络技术实验的需求为依据,建立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还承担着教学任务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当前大中型企业的网络主流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对该技术有所掌握,了解网络互联中的主要设备,也能熟练的使用网络设备。

1.1实验环境多样化

所有参与网络技术学习的学生要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对网络设备的结构、功能等有所了解和掌握,一边能动手进行必要的网络设计、网络组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及网络应用的实验,这样学生才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技能有更好的掌握,也能强化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1.2支撑多方面实验室业务

主要是提供培训教学教材体系与技术交流服务;面向科研课题研究的中间件系统;中间件平台包含IMC、NBX中间件、IPS疫苗定制等二次开发接口等系列规范的接口;为行业技术应用与科研成果的转化需求提供行业网络应用咨询服务。

1.3满足专业教师学习网络,从事网络技术研究的需要

高校建立网络技术实验室,要确保将当前的主流网络技术和设备涵盖进去,并具有扩展性。目前,要求网络系统能对网络技术环境进行模拟示范,构建一个完备的网络工程;实验设备和内容就可以灵活的进行扩展,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平台,以便开展对网络前沿技术动态和发展的研究,从而提高学校的网络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

1.4符合实习基地建设的根本需求

高校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是面向社会的,其目的是为培养更多IT人才。但是今天的IT市场更看重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所以,高校所建立的网络技术实验室必须要能够模拟宽带数据城域网及大型园区网的组网方式及业务思路,构建出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应该是多种类型的,不可单一化。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搭建网络,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亲自调试网络配置,通过实验室内的实验和操作来提高网络技能。同时,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融合多种技术,操作多个平台,提供仿真的网络设备配置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设备,对更多个系统有全面的了解。

2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从此互联网在中国就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推动社会运行的一个有效手段。其中,计算机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网络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二是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三是互联网的用户人数等。从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状况看,网络技术教育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了一项战略性任务。网络课程被纷纷列入为各高校课程体系当中的重点课程,网络技术教育也逐步普及。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为培养信息化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是网络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检验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成功与否。

3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3.1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来说,要使其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要合理的布局,科学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也有几方面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第一,应确保实验室功能满足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教学中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二,满足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第三,满足专业教师从事网络技术研究以及开发系统时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的环境组成结构主要有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以及计算机等,实验大多是由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置到一些大型网络的设计等。所以,要满足上述实验的需要,就应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合理布局,保持实验室内的各项设备齐全。

3.2高效的管理网络实验室

在大量研究中,我们发现可以将实验室的管理分为两部分:实验设备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管理。管理模式可以是专人专管,也就是实验室的负责人对实验室的使用以及实验器材的消耗进行科学登记、维护,并对实验课的授课时间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实验室的专职管理人员从多处着手,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正常运行。

3.3实验室对于自身的安全防范

与其他科学实验室不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一旦切断与外界网络的连接就无法工作。所以,不仅要在物理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进行安全防护,还要防止网络病毒、网络不良信息等一系列抽象的危害。为此,我们一般可以采用有效手段来避免危害的发生:一是利用高校中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对电脑的软件进行智能化的备份、监督;二是阻止学生阅读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三是通过保护卡保护计算机网络。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