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1

关键词:旅游者;家庭结构;决策行为;西安

Abstract:By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Xi′an tourists of different family types ,the paper studied the single, husband and wife duo, core and extended family structures four kinds of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and tourism decision-making rules in virtue of comparative analytical technique from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travel motivations, travel mode, travel time and frequency, destination choice, travel project selection, and restrictions on tourists traveling in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influencial factors, etc. We concluded that the family came together as travel has become a popular choice of trips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in the family travel decision-making,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ie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tourists; family structur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Xi′an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旅游消费日渐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基本的单元,由于家庭成员感情的密切联系、利益的深刻相关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个体的旅游行为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1]。家庭结构变迁直接带来家庭内部消费决策模式的改变,呈现出种种具有中国城市家庭自身特有的消费现象[2]。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使家庭旅游的决策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3]。面对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差异化的旅游者需求,对各类旅游者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市场调查、了解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就成为旅游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营销人员将家庭购买决策视为产品开发、定价策略以及媒体选择的基础[4]。因此,研究家庭旅游细分市场,了解家庭旅游者决策行为规律,对于完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直接有效的市场营销、完善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热点城市,又处于西部经济大开发的龙头地位,目前针对西安市家庭旅游市场的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选择该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家庭旅游决策行为规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一、数据获取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四类,既单身的青年人家庭、年轻夫妇没有子女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二代同堂家庭以及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受调者为家庭核心代的家庭成员之一。问卷于2008年10月和11月在西安市主要居民小区、超市、公园、广场向城市居民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552份,有效率为92%。采用EXCEL和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家庭旅游者中男性占总样本量的52%, 女性占48%,样本性别基本平均;年龄上以18-44岁之间的中青年为主,其中,18-30岁的占35.0%,31-44岁的占38.0%,45-59岁的占19.4%,60岁以上的占7.6%;职业上工人占13.9%,专业技术人员8.9%,政府职员10.3%,文教人员14.1%,普通职员16.1%,商务人员15.8%,离退人员6.9%,家务劳动者4.2%,其他占9.8%;家庭结构上,以核心家庭为主,占44.9%,单身家庭占12.1%,夫妻二人家庭占15.9%,延续式家庭占26.9%。

二、实证研究

基于调查数据,文章对城市不同家庭结构旅游者的出游信息来源、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和频率、目的地选择偏好、旅游活动项目选择以及限制出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得出城市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特征和规律。

(一)不同家庭旅游信息来源分析

出游信息来源的分析,是了解旅游者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广告宣传和公关的重要因子。分析可知,总体上家庭旅游信息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亲朋介绍”,其次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旅行社”,而通过“旅游展会”、“户外广告”和“旅游书籍”了解出游信息来源的家庭较少。从不同家庭结构的出游信息来源来看,单身家庭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喜欢上网,有37.31%的单身家庭选择通过网络了解出游信息;夫妻二人家庭倾向于从网络和旅行社获得出游信息,分别占43.18%和26.14%;核心家庭也常从旅行社来获得出游信息,这与近年来很多旅行社推出适合这两类家庭的“夫妻游”、“合家欢乐游”等旅游产品有很大关系;延续式家庭选择“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的比例比其他家庭略高,分别占32.21%和37.58%,说明成熟型家庭更容易受传统媒体宣传促销的影响。

(二)不同家庭出游动机分析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旅游地选择偏好存在的前提。结合家庭旅游者的出游特点和需求,文章将出游动机分为健康、情感、教育、经济与社会5种类型。并采用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对游客进行了调查:其中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不太符合、3分表示符合、4分表示很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最后用SPSS软件对各项旅游动机表示的均值进行了计算。

单身家庭对“结交新朋友”、“寻求刺激与冒险”得分比其他家庭较高,分别是3.63和3.19,其主要原因是这类旅游者往往是年龄在19到27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大都精力充沛,求奇求异的心理突出;而对于夫妻二人家庭来说,“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是其旅游的主要动机;对于核心家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让孩子增长见闻”和“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是该群体的主要动机,因为这类家庭往往承担着教育子女的功能;对于延续式家庭来说,该群体对“康体健身”和“宗教朝圣或祭祖”的需求较其他家庭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这类家庭中的老年人对提高身体素质有较高的需求。从总体上看,在各类家庭旅游动机中,健康动机、情感动机得分较高,其次是教育动机、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是各类家庭出游比较主要的动机,夫妻二人家庭此项的得分最高(4.25)。家庭结构越简单,“宗教朝圣或祭祖”动机得分越小,“寻求刺激与冒险”和“结交新朋友”得分越高。

(三)不同家庭出游方式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图1),单身家庭最主要的出游方式是“朋友结伴”(58.21%)和“独自出游”(25.37%),这与他们喜欢自由、不爱受拘束的个性有关;夫妻二人家庭特别是新婚夫妇通常希望一起出游以增进感情交流,常常夫妻共同出游或参加旅行团;对于核心家庭来说,排名前两位的出游方式分别是“家人结伴”(76.21%)和“单位组织”(33.06%),因为这类家庭的成员一般工作比较稳定,单位的福利待遇较好,并且父母常常愿意在寒暑假带孩子一起出游;延续式家庭因成员较多且年龄差异较大,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除与家人一起出游外,“随团旅游”的比例也很高(32.21%)。家庭结构越复杂,“朋友结伴”和“独自出游”的选择率越低。除单身家庭外,各类家庭大多选择与家人旅游,很少单独出游,这反映了城市居民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以家庭为核心的消费模式。

(四)不同家庭出游时间和频率分析

将各类家庭的出游时间按出游率从高到低排序,从表1可以看出,单身家庭大多选择“双休日”或“自由决定”出游时间,因为这类家庭出游时间的选择比较自由,不愿在人多拥挤的黄金周出游。夫妻二人出游受法定假日的影响,选择“十一”、“年休假”和“五一”的比例最高,分别是48.86%、28.41%和20.45%。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的出游时间选择规律具有相似性,大多选择在“双休日”、“黄金周”或“寒暑假”出游,夫妻二人与孩子具有共同的闲暇时间是促成这两类家庭出游的重要条件。另外,延续式家庭选择“自由决定”的比例高出核心家庭5个百分点,因为这类家庭中老年人占有较大的比例,出游时间往往不受限制。各类家庭选择在“双休日”出游的比例都很高,这与西安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又南依蕴含众多自然景观资源的秦岭山地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和完善,在带薪年休假出游的家庭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少家庭春节出游。由于2008年我国“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选择“五一”出游的家庭比例大大降低。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家庭的出游频率也不一样。单身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平均每年出游3到4次的比例最高,分别是37.31%和35.57%。夫妻二人家庭出游4次以上的比例最高(39.77%),因为他们意识到一旦有了子女,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就会大大减少,所以会增加旅游次数。核心家庭的出游时间大多比较集中,平均每年出游1到2次的比例最高,为43.15%。

(五)不同家庭旅游目的地类型与旅游活动项目偏好分析

按照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资源特点将旅游目的地分为自然风景类、历史古迹类、现代都市类和主题公园类四种类型。根据调查结果(图2),在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选择中,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偏好程度有所差异。自然风景类旅游目的地中,夫妻二人家庭选择的比例最高(90.91%),单身家庭选择的比例最低(68.66%);在历史古迹类中,延续式家庭选择的比例最高(61.07%),夫妻二人家庭的选择率最低(26.14%),这是因为夫妻二人追求浪漫的二人世界的心理使其对自然风景情有独钟;在繁华都市类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夫妻二人家庭(18.18%),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单身家庭(7.46%);主题公园类对核心家庭的吸引力最强,占41.94%,因为主题公园往往是这类家庭放松休闲、带孩子娱乐的理想场所,其他类型家庭的偏好程度接近。总体上,各类家庭普遍偏爱自然风景类旅游地,可见,居住在繁华都市的旅游者非常渴望接近自然以愉悦身心,获得全面的放松。游览历史古迹可以让人追怀历史、增长见识,使孩子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所以这类旅游地常受到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的青睐。而选择现代都市类的家庭比例最小,可见大城市的便利交通、高级购物娱乐场所都不能对家庭旅游者形成较大吸引力,城市居民想远离城嚣、亲近自然的旅游需求日渐明显。

各类家庭普遍偏爱那些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强的娱乐放松型旅游活动项目。其中,划船、漂流等亲水型旅游活动项目最受欢迎,各类家庭的选择率都在50%以上。单身家庭相比其他家庭更喜欢体育类的旅游活动,有32.84%的家庭选择了骑马、射箭,有10.45%选择了蹦极;夫妻二人既向往原始淳朴的自然风光,又喜欢放松休闲的现代娱乐,选择温泉洗浴、农事体验和歌舞影视的比例较高,其比重分别是46.59%、27.27%和26.14%;核心家庭喜欢参与瓜果采摘、卡丁车、手工艺品制作和高科技体验等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选择瓜果采摘的比例高达50%;延续式家庭注重精神享受,对温泉洗浴、垂钓和歌舞戏曲等旅游活动项目情有独钟,分别占40.94%、30.20%和22.15%。了解不同类型家庭的旅游活动项目偏好,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设计和旅游项目策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影响家庭旅游决策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图3),单身家庭旅游者往往喜欢离开居住地远途旅游,闲暇时间少是其出游的主要限制因素,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对饮食和住宿条件的要求不高,但比较关注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夫妻二人出游,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这类家庭出游最担心的问题是景点质量不好;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因为有孩子和老人,非常关心安全问题和交通条件。另外,核心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年龄小,会对出游造成很大的限制。延续式家庭中体质弱的老年人较多,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其出游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城市居民对“闲暇时间”、“交通条件”、“景区质量”和“人身与财产安全”状况的担忧比较突出,“可自由支配收入”、“饮食条件”和“居民态度”不是限制家庭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2

关键词: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消费行为;家庭购物决策;广告策划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85-04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多彩的多媒体信息社会,往往会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包围,尤其是消费性广告,无时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家庭购物消费产生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的、下意识的深刻影响。对于消费者,需要广告获取更多的有益、有用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购物抉择和消费行为[1]。而作为广告商或设计制作者,为引导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消费或赢得其共鸣和信赖以获取最大效益,就需要制定出一种好的迎合或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广告诉求策略。因此,为起到引导人们正确抉择和理性消费的积极作用,为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而提供信息服务,分析研究不同家庭类型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消费心理、抉择和行为,日益显得尤为重要[2]。

众所周知,数千年来人们是以婚姻、血缘或有继承关系的成员为基础,组成了一个个家庭,而社会则以家庭为单位,构成了一个集生产、生活与文化的社会文明共同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升,以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家庭消费观念和构建幸福和谐家庭的生活理念,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家庭生活的意识主流。然而,由于不同家庭类型受自然条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与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其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处的消费心理、抉择和行为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在研究分析家庭类型及其消费特征的基础上,对家庭周期消费心理与行为、家庭购买决策的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家庭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希望对一种好的广告策划与设计制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家庭的分类及消费特征

1.家庭类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今天的家庭组成也愈来愈复杂,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分类很难,但一般是以传统意义的观点,按家庭的主要成员构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核心家庭,由夫妇一方或双方(或未婚子女)所构成,共同分享和承担权利和义务;其主要特征在于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大量频繁的、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存在,即使某家庭成员有时外出居住,也不会影响到核心家庭所具有的亲密关系。(2)复合家庭,由核心家庭成员及其亲属(如祖父母、叔伯婶母、堂兄妹等)组成,也称为扩大化了的家庭,即中国所谓的三、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其成员之间的接触亲密与交往频率程度,由于受其成员的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较难确定。(3)本原家庭,一个核心家庭的子女成婚、分居另建立起一个新的核心家庭,或孩子出生后、由养育其成长的父母或养育者组成一个新家庭以后。其原父母的家庭对他们来说,便成为本原家庭。另外,还有联合家庭(由已婚兄弟或妯娌等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家庭)以及不完全家庭(如配偶中的一方死亡或离异)等,在此不做细分和详述。

2.家庭的消费特征。经社会调查分析表明,当前的家庭消费具有明显的消费阶段性、相对稳定性和消费遗传性等主要特征[3]。(1)消费的阶段性。家庭消费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1)新婚燕尔家庭初建。家庭成员的购买消费心理和行为,主要是以家庭的发展为目的;2)宝宝降生重心转移。家庭的消费重心将由夫妻转向子女,表现为以子女为中心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可能会一直持续到该家庭的解体;3)老夫老妻夕阳正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消费还主要表现为继续为子女或第三代家庭成员服务,但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义务尽责服务为主的观念正在逐渐向以闲暇消费或养老保健消费的自身关爱方向发展。(2)消费的相对稳定性。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收入相对固定,而用于日常消费支出及其他各项支出的比例关系也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受中国崇尚节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传统观念和美德的深刻影响,大多数家庭在力图维护一种融洽、和谐、稳定的家庭婚姻关系的思想支配下,都比较注重保持家庭支出的计划性与消费的稳定性。(3)消费的遗传性。当今的每一家庭都隶属于社会的某一阶层,家庭文化由于受到经济条件、职业性质、教育程度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每一个体的家庭所形成的自身消费观念和习惯,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生一世难以改变的家庭文化继承性。可以说,由前辈或父母潜移默化传给子女的家庭消费观念与习惯,即使子女婚后脱离原有的家庭,也必将把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带入到自己组建的小家庭,并直接或间接支配其家庭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二、家庭周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有其自然发生、发展成长与自身消亡的一个过程,也被人们称之为“家庭的生命周期”或“家庭周期”的一个必然规律。在一个家庭周期所处的不同阶段,每个家庭成员或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行为将有着明显的差异[3],并随着有序的时间推移进行着有规律的改变。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3

序言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及精神家园。家庭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着丰富的学术积累。在家庭研究领域早已形成一些“权威概念”,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扩展家庭等。但这些传统的“权威概念”正面临时代的挑战,已不能囊括日益发展变化的多元家庭。

在东亚屈指可数的具有较浓厚的儒家家庭文化色彩的韩国也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当中。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化过程不仅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使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据韩国统计厅的资料统计,韩国家庭三代同堂以上的扩展家庭比率从1966年的25.8%减少到1995年10.0%。在同一个时期,主干家庭从70.1%减少到63.0%,核心家庭从6.7%增加到13.0%,单身家庭从8.3%增加到12.7%。平均家庭成员数从5.5名减少为3.3名。①到了2005年,单身家庭为20.0%,2010年上升为23.9%;家庭的成员数也在减少,2005年平均家庭成员数为2.88名,2010年减少为2.69名。②家庭的人口规模从1990年以后四口之家为主,而到2010年家庭人口规模以两口之家为主。不仅如此,近五十年来,随着韩国社会的变迁,结婚年龄上升,结婚率减少,离婚率上升,出生率降低,单亲家庭、单身家庭、未婚同居家庭以及多文化家庭等大幅上升,使家庭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统家庭结构与家族关系的变迁

家庭结构为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也就是说,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在韩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结构一般都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同质性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向现代转变以及多元的异质性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其传统家庭为在核心家庭或直系家庭中,男性为生计承担者,而女性承担家务和养育之责。这种家庭模式是父权家长制的直系家庭,家庭结构较为单一,一般为扩展家庭,父权家长制是男性在家庭中具有最高决定权的体系,其支配体系男性要比女性优先,在强调男女差别的过程中,女性为维持男性为中心的秩序作出了很多牺牲。尤其是在韩国李氏朝鲜时代,家庭的特征可概括为男性为主的父权家长制社会。在家庭制度里,女性的地位是男女七岁不同席、夫妇有别、夫唱妇随、三从四德等,在儒家文化价值的熏染下,女性地位低,其活动领域非常有限,家庭格局为“男主外,女主内”。

夫妇关系。韩国的传统家庭父权思想较浓,丈夫对妻子可谓强势的上位关系。丈夫在家庭内的权威,潜在地影响他人,具有决定能力,是家族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的。因此,韩国家庭里父亲是权威的象征,母亲一般是对子女呵护有加、温柔慈祥的慈母形象。随着岁月的变迁,丈夫权威的风光渐渐失去魅力,但在已婚妇女中,面对夫妇的权限,虽希望夫妇共同掌管家中日常生活的决定权,但在住房、投资等重大事情上还是偏重于男在上的观点。当然随着阶层不同、经济地位差异,其表现各异。

父母与子女关系。如果把夫妇关系看做横向的平衡关系,那么父母与子女关系应该是纵向的垂直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点是血缘。家系的延续是大家族的根基,在家系继承上,以男性为主,财产继承没有女儿的份,只分给儿子。因此,每个家庭以生儿为荣,多子成为尽孝的内容之一。有儿子可以继承家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养老有保障。尤其是家中的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因为负责祭祀祖先,赡养父母是长子的“专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自生活的老人增多,继承制度的改善,每个子女都有责任赡养老人。老人也是由过去一定住在子女家中养老的思想,逐渐走向或希望与子女脱离,最好经济上能够独立。但生病或老后孤身一人仍希望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很高。大家普遍认为夫妇应该有子女,但是已由过去重男轻女的子女观发展为随意型子女观。

孝道。在家庭关系上,把“孝道作为百行之根本”③,“孝”赋予了父子关系的价值观。父母被誉为天,子女对父母应该是“在下者有口无言”。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应以恭敬、侍奉、赡养为其特点。因此,一直都特别强调父母的权威,以老父母为中心的家庭秩序占主导地位,但新一代普遍重视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是说,对“出生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意识相对减弱,对自己的妻子和子女组成的“生育家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变化导致价值观也很难统一。韩国至今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仪式,把祭祀祖先看做是安慰祖先的灵魂,每年都要进行,少则三、四次,多则十几次,其祭品、祭器及仪式都很讲究。国民普遍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

总之,随着韩国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传统家庭类型正从男性一人承担生计到夫妇双方工作的双职工家庭、周末夫妇家庭、有职业无子女的丁克家庭的增加等方面变迁。除此之外,与母亲或父亲单方一起住的单亲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未婚单身家庭、少年家长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多元化的家庭类型逐渐增多,导致其家庭功能也多样化。

家庭的基本功能(经济、生育、养育子女)、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休憩功能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类型多样化,其家庭的福祉功能与经济性的生产功能不断丧失或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功能、子女社会化、情感满足等功能不断加强,这些都明显表现出,韩国社会的家庭已走向多元化家庭。④

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变迁的原因解读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女性生活方式的变迁。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变化。1953年朝鲜战争后,为了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韩国人把经济增长作为最大的目标,整个社会都为之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作为非西方国家,韩国紧随率先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日本,成长为亚洲的新型工业国家。

1970年代初,从事农业的人数过半,至1980年代后从事农业人口减少,从事第二、三产业者增多,第二产业占22.5%,第三产业占43.5%。⑤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都市化的过程也加快,1960年代,韩国的都市人口只有27.4%,到了80年代升至57.2%,90年代则升至78.5%。国民年平均收入也急剧上升,1996年超过1万美元,2012年达到2万4千美元。产业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连养育子女都变成社会化、商品化的劳动。这种都市化和国民消费文化的增加以及家庭多元化的类型,促使传统父权家长制的家庭思考方式开始向尊重个人主义转变。

其次是女性经济活动的变化。韩国产业化所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就业的增加是整个社会变化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意识的变化,加上抚养孩子的费用、家务劳动、其他消费水平的提高等都促使女性参与经济活动。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例在60年代是37%,70年代39.3%,80年代42.8%,90年代增至47%,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后,从事包括知识信息化和多种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女性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9.3%。⑥从已婚女性就职状况看,80年代未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就占50.8%,而已婚女性只占40%,可是到了90年代已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占47.2%,而未婚女性是46.5%,到了90年代末已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占47.9%,而未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占45.9%。⑦这种变化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趋向女性化、高龄化及高学历化等不无关系。

与家庭及女性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变化。韩国的民法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主要是以男性为先、为主,男女不平等的要素很多。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多次修订了家庭法,废除了很多男女不平等的要素。例如,1962年第一次修订的家庭法在主要内容中创设“法定分家”制度,因为家庭法过去以封建的习惯法为基础,过分强调了男性在上的宗族为主的家庭法。但是从修订家庭法的社会背景看,与其说是修订男女不平等要素,不如说是对户主制度的修订,是针对分家的次子以下的子女不享有户籍而修订的。这与宪法第36条第一项所规定的“婚姻与家庭生活是以个人尊严和两性平等的基础上构成的,国家应该有所保障”相比,家庭法有很多男女不平等的因素,因此,女性团体参与家庭法的修订运动。1973年,女性团体协议会组成“凡女性家庭法修订促进会”,集家庭及女性之力,先后参与了多次家庭法的修改,对在户籍制度、财产继承、离婚财产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要素进行了修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地位,保障了其合法的权益,促使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变化。

与女性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变化,是以1975年联合国出台的“联合国世界女性之年”为契机,女性政策有了新变化。为提高和保障女性地位,1986年制定的韩国第六次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出台了女性发展计划,在制定各级政策过程中,女性都积极参与。与女性相关的法和制度开始试行。1987年制定了“男女雇佣平等法”,此后又先后出台“性暴力特别法”、“家庭暴力关联法”等,使已婚女性可以参加经济活动,确保女性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和制度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女性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女性在与男性一同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其婚姻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们对婚姻必要性的认识发生变化,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导致结婚年龄偏大、晚婚晚育现象十分普遍,独身者的比例也日益增高。不仅如此,在婚姻上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也不再是一种束缚夫妻的桎梏,敢于向不满的婚姻进行挑战,不像过去那样忍辱负重,牺牲自己,维持家庭,而是提出解除婚约。因此,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据韩国统计厅2010年人口住宅总调查的报道,2005年以女性为家户主的占21.9%,而到2010年为25.9%,此期间增长了4.0%。一口之家比率2005年为20.0%,2010年为23.9%,增长了3.9%,而在一口之家中19.2%为70岁以上的高龄者,53.5%为女性。

韩国家庭发展的未来趋势

韩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并存,从家庭结构、家庭特点、家庭价值、家庭关系等方面考察,虽然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占主导地位,其家庭特点也残留着父权家长制的遗风,家族制度上还潜藏着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因素,但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推动着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家庭共同体与个人主义并存,多元价值共存。现在又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韩国从单一民族社会走向移民社会以后,多文化家庭⑧层出不穷。仅2005年一年,在整个韩国婚姻件数中,每8对夫妇就有一对是国际婚姻,截至2010年韩国多文化家庭占韩国一般家庭总数的2.2%。⑨不仅如此,就连人们还不大理解和难以接受的同性恋也被搬上银幕,这些都表明了韩国的家庭未来走向和趋势,不是单一模式,而是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多文化家庭的出现是韩国婚姻市场波动带来的必然趋势。

关于婚姻市场(Marriage Market)的研究,对其定义迄今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解释为婚姻挤压(Squeeze)⑩,也有人译为婚姻剥夺、婚姻排挤。多数学者认为婚姻挤压主要是来自于性别比不平衡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出生率波动对婚姻挤压的影响。在韩国,社会经济因素间接或直接影响婚姻市场,而婚姻挤压的出现也会促使人们作出积极反应,男女择偶双向选择标准也出现了许多波动的新倾向和新特点。

韩国社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农耕社会家庭格局的巨大变化,城市化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韩国农村青年女性纷纷流入城市,自谋生路以求发展, 直接造成农村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女性婚姻观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她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婚姻看做是一个必经过程,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立的经济能力的女性必然延长自己的婚龄期或回避婚姻。现在韩国农村“空洞化”和“老龄化”现象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农村人口80%以上为60岁以上的老人,40岁以下的男性目前还不到10万人。农村男子娶不上媳妇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实,在韩国父权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男性大多期待自己必须等于或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使得他们在本国“婚姻市场”上的价值日益滑落。

韩国男女比例的失调,给婚姻市场带来很大压力。其原因第一,生育率持续地急剧下降,直接影响了婚姻适龄期的男女人口结构的均衡。韩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代以后开始急剧下降,1983年总和生育率大体上是2.1,仍在人口的更替水平之上,但是到了2004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16,人口负增长十分明显,成为世界上人口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例如,1970年出生人数为100.7万,到了2004年只有47. 6万人,仅为1970年的47.3%。由于出生人口减少,适龄年青人在婚姻市场上选择余地日益狭小,何况按韩国传统观念,男人一直存在选择比自己小3、4岁女性为偶的习惯。这只能带来女性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后恐怕一时难以改变。第二,出生性别的偏颇导致婚姻适龄期人口的男女不均衡。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韩国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技术普及全国,选择男孩,女孩堕胎的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出生性别比与目标性别比均明显偏高,仅1993~1994年已升至115比100的水平,之后的上升趋势继续加快(正常性别比应在107以内)。因此,出生儿数量在减少,出生性别比偏高,男性的婚姻年龄又比女性高,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推迟了婚龄期和初婚期,尤其是不具备婚姻条件的男性,婚龄期不断延长或独身度日。

由于目标人群性别比失调,男女婚姻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必然带来初婚年龄的上升与未婚率的提高。例如,1975年,韩国平均男女初婚年龄为27.4岁和23.7岁;1990年为27.8岁和24.8岁;2004年上升为30.6岁和27.5岁。而在25~29岁的年龄段上,未婚率1990年男女各自为57.3%和22.1%,到2000年达71.0%和40.1%。不仅如此,过去30岁以上的未婚率很低,但从1980年代以后急剧上升。

由于韩国男女婚姻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导致婚姻成本大大提高,许多男性娶外国女性,使婚姻形态变得多元化。据韩国统计厅的有关资料记载,韩国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的件数1990~2004年间为19.8万,14年间占韩国婚姻总数556.8万的3.5%,但2004年一年的国际婚姻件数就达到3.5万件,是1990年的7.5倍,比2000年增长了2.9倍,占韩国全体婚姻总数的11.4%,这个比例说明,国际婚姻已成为韩国婚姻的重要补充和普遍现象。数十万外国女性婚姻移民来到韩国,不仅适时、有效地平稳了婚姻市场,解决了大龄男性的婚姻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出生率偏低的问题。这对于改善韩国人口结构,让人口金字塔的形态逐渐趋于合理,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因素,使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价值更趋于多元化。总之,在韩国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和现代相互兼容,随着价值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一般家庭、集团家庭(即相互没有血缘关系,6人以上组成的家庭,居住在宿舍、老人疗养院等社会设施,集团生活的家庭)、多文化家庭等。

韩国家庭变迁的启示

韩国家庭变迁的路径及模式,给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变迁带来很多启示。韩国的产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给韩国社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人人都处在严峻的竞争之中,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变得国际化,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十分凸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从事正式职业,人们几乎没有完全放松的休闲时间,相互间很难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因此,利己主义不断蔓延,尤其在家庭内利己主义表现为各个成员个性过于鲜明,难以达到和谐统一,家庭正在丧失过去共同体的特点。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释放了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而也促发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间的竞争关系,大大地促进了财富的增值。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对物质享受似乎永远不会满足于其贪欲,甚至会为此不顾一切。这种贪欲如同利己主义,导致中国家庭的婚姻关系、代际关系、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功能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在夫妻关系方面,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从政策层面上看,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而作为同样的社会主义体制的东亚国家朝鲜,其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虽然也逐渐向核心家庭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由于依然坚持对外不开放政策,在经济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使家庭关系上无多大变化。其特点是:家庭模式较为单一,尤其是家庭很稳固,离婚现象很少。只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婚后不能正常地过夫妇生活或不能生育者,方可离婚,不像韩国和中国离婚理由繁杂多样。在婚姻上,她们有权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但在离婚问题上,由不得自己,如果夫妻俩感情出现问题,组织上就会过问和教育,假如在单位发现俩人关系异常,就会调出,夫妻之间没有因感情破裂或性格不合提出离婚,因此,至今朝鲜离婚家庭微乎甚微。在朝鲜,女性地位仍很低,虽然在公共领域她们与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经济领域,但在家庭她们仍是整个家务的承担者,即使是在工作岗位上很出色的女性,也摆脱不了“女主内”的格局。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搞活了经济,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尤其在婚姻家庭观上,价值多元,标榜个人主义。而在朝鲜,由于标榜集体主义,婚姻家庭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国家,因此,朝鲜在国家层面上严格地控制和压抑个性,使家庭类型基本趋于同质化。

总之,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的变迁,不仅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多元价值的存在必然也会导致家庭类型的多元。因此,我们应当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同时,针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缺失,应有一个补救措施,积极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使中国家庭能够在面临社会变化时谋求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使其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⑤⑥卞华顺等:《关于韩国家庭变化与女性作用及地位研究》,韩国女性开发院,2001年,第3页。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厅各年度《经济活动人口年报》。

②⑨参照韩国统计厅2010年人口住宅总调查的报道资料。

③[韩]崔在锡:《韩国人的社会性格》,开文社,1978年,第24页。

④从家庭的形态看包括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单亲家庭等一人家庭;从家庭功能上看,包括单职工和双职工家庭;从制度上看包括同居的夫妇家庭和同性恋家庭等所有家庭。

⑦韩国统计厅:“人口住宅总调查报告书”,《经济活动人口年报》,1999年,2000年。

⑧是指通过归化获得韩国国籍者,或包括外国人一名以上的家庭。

⑩“婚姻挤压”是超常规的性别最直接导致的后果。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一种性别的人找不到配偶。

郭志刚,邓国胜:“婚姻市场理论研究—兼论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婚姻市场”,《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3期。

《环球时报》,2006年4月7日,第四版。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4

【关键词】韩剧;家庭剧;家庭结构;韩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21-02

家庭结构一般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受中国的影响,在韩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结构一般都具有儒家文化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韩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视剧是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再现,其作为受众最广泛的一种文化形式,所构建的象征现实对我们认识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电视剧成为了我们构建社会形态认知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韩国的家庭剧让我们对韩国家庭文化有所认知,这类韩剧也在中国受到了好评。这主要源于中国和韩国有相同的传统文化背景,韩国家庭剧对家庭文化认知的建构,在中国观众的心中引起了共鸣。韩国和东亚其他国家一样,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家庭传统文化都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在中日韩三国中,韩国被认为是家庭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所以在韩剧中,不论是家庭伦理剧还是青春偶像剧,都能看出家庭文化对其有着深刻影响。

韩剧“请回答系列”是怀旧题材的电视剧,《请回答,1988》是第三部,这部剧展现了韩国五种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这既是20世纪80年代韩国社会的多元化家庭结构,同时也是整个韩国家庭结构文化变迁的缩影。韩国近现代的家庭关系也在其中显现。本文以韩剧《请回答,1988》为例,分析韩剧显现的韩国家庭结构,并由此对韩国家庭文化的变迁进行探究。

一、韩剧中再现的韩国社会家庭结构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五组家庭,他们分别象征着韩国社会中不同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文化,反映了韩国家庭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一)传统型家庭

1.核心家庭――成德善家。本剧女主角成德善的家庭,是着墨稍多的一个家庭,这个受传统伦理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传统家庭,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父亲成东日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和收入来源,家庭生活很拮据。即便如此,母亲也未出去工作,这个家庭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结构。

在韩国的历史传统中,过分强调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族家庭,这种家庭结构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受这种宗族家庭文化的影响,家庭中男性为生计的承担者,女性则承担家务和养育的职责。这种家庭结构较为单一,男性在这个家庭中具有最高决定权,而女性为了维持男性的中心地位做出了很多牺牲。成德善家虽不是完全的父权制家庭,但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核心家庭体系,对这个家庭有着很深的影响。在韩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男性的责任意识,成东日作为一个中年男性,又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其肩负的担子非常重。成德善家的整体家庭结构还是属于传统型,如成家大女儿成宝拉想和成善宇结婚,但成东日的妻子李一花却因为同姓不能结婚,对大女儿的婚事持反对态度。从中都能看出这个家庭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韩国经历了现代化与产业化的过程,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家庭类型,传统的家庭结构开始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导致其家庭功能多样化。在本剧中,对单亲家庭的描写展现了这一社会变化。

2.单亲母亲家庭――成善宇家。成善宇家是一个典型的单亲家庭,善宇的父亲早年因车祸离世,母亲金善英独自一人抚养善宇和妹妹珍珠。善英作为一个单亲妈妈,靠着丈夫的抚恤金过日子,每天精打细算照顾两个孩子。这个家庭中的三个人是相互支撑、相互依附的,善英作为一个母亲,同时又是一名女性,其实她并不独立,她和女儿珍珠都非常离不开善宇。

善宇作为这个家庭唯一的男性,虽然暂时还不用承担生计,但是他从小就知道自己即将接过的担子。所以,在这个传统的单亲家庭中,还是将唯一的男性作为家庭的动力支撑和运转核心。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形象在善宇脑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后来他和宝拉要重新交往的时候,希望职业女性宝拉以后能够以自己为核心。这代表着韩国当时没有成年男性的单亲家庭的压力和状况。这种情况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

3.单亲父亲家庭――崔泽家。崔泽家也是单亲家庭,但是跟善宇家不同的是,崔泽家只有崔泽一个儿子,而且是父亲独自抚养他。这是由两个男人构建的家庭,父亲开了一家钟表店,维持两人生计不成问题。但是,这个家庭中没有女人,一个没有女性的家庭是残缺的,所以两个男人的家里没有生气,也十分孤独。

没有女性的家庭,其内部结构是不平衡的,我们也能很明显感受到这个家庭没有传统家庭的生气。这个家庭所代表的社会状况,间接说明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二)过渡型家庭――金正焕家

金正焕家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金正焕家本来是一个核心家庭的结构,先前这个家庭较为贫穷,后因哥哥金正峰买彩票中了大奖,一夜暴富。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富裕,母亲罗美兰也因此做起了全职太太。但是,罗美兰和成德善家的李一花不同,罗美兰是因为家庭情况变好之后才开始留在家中。在这个家庭还没有富裕之前,罗美兰作为女性是独立的,她十分能干,也十分会理财。罗美兰在家中的地位一直很高,掌握着一家人的生计大权,既操持着家务又打理着钱财。

这个家庭所代表的是一种传统家庭的苦尽甘来,所以家里女性地位得到提升,但是还是没能脱离传统的“女主内”模式。这个家庭所代表的是韩国传统型家庭结构向现代型家庭结构的过渡。女性开始独立,替男性分担了一部分压力,但是依然没有出外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家务和子女教育的职能,这个家庭的男女功能是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他们既保守又开放,有独立能力却还是保持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

(三)现代型家庭――柳东龙家

在本剧第一集,最先介绍的角色就是柳东龙。介绍他是双职工家庭的儿子。相较于其他几个主角以个人特点来介绍,柳东龙是以家庭来介绍的。因为柳东龙家很特别,是一个双职工家庭。东龙的父母双双在外工作,因为工作长时间不在家,所以东龙跟其他几个主角不同,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回家吃饭的。剧中,他常常是在餐桌上收到父母给的零花X,而不是热腾腾的饭菜。甚至在他过生日的时候,母亲本来答应给他做顿饭,却因为临时有工作而取消了,将钱放在餐桌上,导致了东龙离家出走。

东龙的母亲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和男性一样承担着养家重任,家务活和子女便无人照顾,这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式家庭,孩子无人照料,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这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代很多家庭所面对的问题。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家庭还不是太多。

但是,把这样一个现代型的家庭放在1988年表现出来,是韩国社会现代化的缩影。这个家庭结构所承担的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怀旧,而是韩国家庭文化的变迁以及韩国现代化的未来。

二、结语

从以上几个家庭类型我们可以看出,韩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跟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和功能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韩国传统型家庭中,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在家中操持家务和照顾子女,所有的生活压力靠家中的男性支撑。随着韩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20世纪70年代,韩国《家庭法》的修订,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促使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改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产业化的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女性开始和男性一起分担生计和压力,和男性一起参与经济建设。女性开始逐渐独立,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韩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产生了双职工家庭、周末夫妇家庭等男女家庭功能趋于平等的新型家庭类型。

从韩剧对家庭的再现可以看出,韩国社会是十分重视家庭文化的,家庭文化在韩剧中无论是对剧情还是对人物塑造,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韩国社会经历了殖民时期、朝鲜战争时期以及急速的产业化时期等一系列巨变,“只能依赖家庭的情况长时间持续,国家未来战后重建和产业化也积极发挥了家庭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韩国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心而引发的所有问题,最后全都转移到了个别家庭责任之上,国家在这个时候恰当选择了旁观的态度。这样的社会发展历程,使韩国的家庭主义成为了韩国社会重要的社会特征之一。家庭主义的思想也辐射到了韩国的电视剧等艺术创作中。

韩剧《请回答,1988》是对20世纪80年代的集体怀旧,对集体记忆进行建构,也对当时的韩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再现和还原。剧中的五组家庭,展现了韩国多元化的家庭结构类型,这既是对社会多元化家庭结构的再现,也是韩国家庭文化变迁的时代缩影。这不仅是1988年韩国双门洞的五组家庭,也是1988年韩国成千上万个家庭,更是韩国近现代化后家庭结构变化过程中的无数韩国家庭。

参考文献:

[1](韩)姜明求,金秀娥.电视剧再现的家庭与家庭关系――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案例研究[J].当代韩国,2011(4).

[2]全信子.韩国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的变迁[J].人民论坛,2013(26).

[3]王小波.从传统走向现代――中韩婚姻家庭文化之比较[J].东北亚学刊,2013(6).

[4]吴靖,云国强.迷人的父权制――韩国家庭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性气质[A].北京论坛,2006.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家庭环境 中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是形成和获得社会化角色、社会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由动荡趋向成熟,极易发生分化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家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最初和最基础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发生巨变的现代家庭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家庭现状,以便有意识地优化家庭环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强化中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家庭成员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普通家庭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家长素质普遍提高。家庭成员的相互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女性地位不断上升,女性逐渐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这些可喜变化均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家长增强教育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家长调整教育方法,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促进其健康成长。但由于各地特殊的现实情况,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女性仍未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现实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不利于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过去,中国家庭中一对夫妻与数对已婚子女及其孙辈同居生活的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较多,家庭规模大,结构复杂。近三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锐减,以一对夫妻与子女为的核心家庭激增。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75%以上。由原来的大家庭过渡到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子女数量锐减,整个家庭的注意力围绕一个子女“转”,家长往往包办代替或是溺爱子女,这极易造成子女意志力薄弱,自立自理能力差,责任感缺乏等多方面问题。同时,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不断减少也造成传统的以孝悌、忠诚、礼仪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失去依托,走向解体,削弱了东方传统文化中根本的孝道精神。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有责任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孝亲教育。目前,人们普遍感到许多中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增多,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的结论相当一致。“美国的学者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1]

三、社会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相容共融,但是,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我国的传播,如利己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等等如潮水般,一波波席卷而来。[2]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取向出现,社会转型的变化,使家长面对新事物、新思潮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依据,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选择迷失,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在这种混乱状态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理性精神,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应接不暇,是非分辨不清,模糊了道德评价标准,使抗诱惑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极易误入歧途,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等思想品德问题的产生。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良好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要有精神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3]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形教育外,依然存在着一种看似“无形”的教育在起作用。一方面,父母应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在家庭中,孩子有最多的机会与父母接触,父母的情感、思维及心理因素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必须主观上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保持家庭成员间互相谅解,和睦相通,自觉维护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亲子感情。父母运用娱乐活动等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倾诉的机会,听取他们内心的声音,才能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整个家庭气氛密切相关,绝不能忽视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

(二)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家庭德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素质。首先,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境界,要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关键。家长保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德育的方式要润物细无声,通过父母为人处世原则、交友及生活方式、甚至是穿衣打扮的习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其次,提升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方式、处理家庭关系的水平及家庭生活质量,受其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子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提升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当掌握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常识,尊重子女的人格,善于与子女沟通和交流,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为中学生创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三)改进施教策略,增强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伟大思想家培根讲道:“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4]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心理,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一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策略方式。另一方面,讲究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家庭德育不仅要坚持一致性与连贯性,而且要坚持日常渗透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更要坚持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相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掌握生存所需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既充满自信,又能适应社会、承受挫折。因此,需要“惩罚”与“激励”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中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既能正确对待挫折,又能树立自信,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四)创建家庭道德实践环境,促进中学生知行合一。

德育工作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这需要父母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行事,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道德实践环境和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鼓励、支持中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为中学生提供家务劳动机会。使中学生从中体会家庭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改变其懒惰、散漫的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为中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中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中学生德育活动更具实效性,促进中学生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五)加强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社会德育环境协调互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链条上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5]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会促使未成年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方面家庭德育离不开学校德育的协助。学校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学校应运用多种手段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水平,传授给他们实用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中学生正逐步走向成年、走出校园,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家庭德育,都要经过社会环境的检验才能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面对新时代,90后、00后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在校内,建立一个从德育主管到德育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德育小组、个别学生的纵向网络;在校外,还可以建立以QQ、手机短信、飞信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网络,化解直接对话的尴尬、害羞等情绪,使沟通更加便利,问题更易于解决。如此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使家庭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259-263.

[2]丁晓平.试论美国家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J].教育时空,2010,5.

[3]李璐,高丽.家庭环境: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7.

核心家庭的教育特点范文6

关键词:家庭养老;主要作用;挑战

一、家庭养老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与家庭相关联。家庭既是个人生老病死的主要依赖,也是个人生活和精神的主要依托。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孝文化为基础,"养老敬老"、"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观念深入人心。此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奠定了物质基础,老年人因为自身所拥有的实践经验和信息资源而得到家庭成员的尊重,能够确保得到生活资源和所需要的照料。

在现代社会,赡养老人不仅由社会的道德伦理所规范,而且也被列入法律,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框架。例如,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在中国,大多数子女对老人比较孝顺,能自觉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二、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主要作用

总的说来,家庭在养老方面主要肩负着三方面的使命,即经济供养、服务保障、精神慰藉。

(一)经济供养

家庭中的晚辈通过正当劳动获得收入,用其中的一部分供养退休在家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获得收入的长辈就是经济供养。"养儿防老"是传统中国夫妇生育子女的基本理由,传统的家庭也就是通过生育儿女这来为未来养老进行投资,这笔基金在养育儿女的同时得到了保值增值,等儿女长大成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工作,父母退休之后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在传统的家庭中,这种养老金的缴纳和领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一种形式。

(二)服务保障

服务保障也就是对老人生活上的照料,既包括相应的医疗保障,也包括对生活起居的照顾。对一般家庭来说,由家庭来负担其成员的医疗费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遇有普通疾病往往由家庭内部负担,大病或者内部无力负担的情况下,则向家族其他成员或亲戚朋友转借。

(三)精神慰藉

老年人对家庭的精神依赖度很高,他们无不希望与儿孙欢聚一堂、尽享天伦。所以,家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温暖和有效的交流,为人子女要尽可能的做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体贴父母, 用“心”孝敬老人,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温情与欢乐。

三、家庭养老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

我国老龄化呈现的特点是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以及地区之间不平衡等。据联合国测算,我国将在近五十年内都将一直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出生率下降,同时死亡率也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程度的提高而下降。由于老年人在身体方面不如年轻人健康,常常会有慢性疾病影响身体功能,这使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大。即使他们中有许多人没有患上疾病,但身体功能的下降导致日常起居需要别人的照顾。庞大的老龄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家庭结构的演变

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如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丁克家庭所取代。核心家庭的基本特征是家庭规模小、居住人口少,这种小家庭的盛行导致纯老人户越来越多,代际分离使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许多困难。同时,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从心。

(三)现代化进程加速,工作节奏加快

在时间上,城市化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加大,劳动时间增长,成年子女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在空间上,工业化使劳动者的职业、工作地点更换频繁,流动性增强,供养者与老人的空间距离扩大,成年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生活支持的能力客观上受到限制。这些都促使家庭养老能力的减弱。

四、如何应对挑战

(一)加大政策扶持家庭养老的力度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政府不断通过各种积极措施,褒扬家庭敬老爱老,并尽一切可能为家庭养老提供诸如优惠购房等政策,还在中央公积金中专门设立家庭保障帐户,这些都有效的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国家也应该对有老人要赡养的家庭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如经济补贴、荣誉奖励、增加假期、物质支持等。同时,还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力度,鼓励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并在住房和工作的优惠政策方面有所倾斜。

(二)大力倡导社区养老体系的建立

孝文化、养老敬老、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仍广泛存在于中国人民的观念中,体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上,多数老人希望自己的晚年是在家中度过,但是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趋弱,只有寻求一种社会与家庭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才能弥补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不足。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在发达的日本已被作为养老的核心体系,这种养老方式既满足了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又应对了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社区成为联系家庭与社会的纽带。日本与我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以它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应该同样适合发展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社区养老体系。

(三)关注老年人的自身发展

实际上只有努力提高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和文化素质,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立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才能减少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的养老需求,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要重视加强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力量,倡导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支持他们拥有自己的组织,鼓励他们需找自己的社会角色,争取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之楚.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2010,(3).

[2]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