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1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机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00万亿大关。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22.9万亿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2016年9月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转变盈利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1.整体盈利情况较好,但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2.利差型盈利模式较为突出,但利息净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1950.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06.87|元,降幅高达7.77%。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无一增加,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现三季度利息净收入集体负增长。这是因为当利率市场化后,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融资渠道多样化,这就要求贷款利率下调,而银行为了揽储,各自调高存款利率,由此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势必短期内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1]
3.中间业务发展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低。这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体收入呈快速增长现状,在整体营业收入额中占比稳步上升。例如工商银行2016年前6个月工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17亿元,同比增长6%,占营业收入比重较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至24.8%。但从中间业务在总营业额收入中的占比来看, 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总体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2]
4.经营范围与业务品种偏少,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存贷款,中间业务利用率整体不高。比如我国五大行中的中国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比较早,业务量也比较大,但它的中间业务收入却仅仅占其总营业额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商业银行了,与外国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业效率水平和业务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本文主要就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1.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资本市场是我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关系到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和交易。所以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资本市场的建立改变了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总量和结构。[3]大量的银行存贷款流入资本市场,在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上进行了分流,改变了商业银行整体存款负债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2.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现在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市场利率自主性不强,并且我国长期以来的高利差收入得益于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以后,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份额,通过高利息吸收存款、低利息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逐渐收窄。[4]而存款利率具备刚性,所以下调幅度不大或者不能下调,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商业银行自身利润缩减。
3.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1993年以后我国逐步确立并至今仍然严格执行分业经营,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向混业体制过渡,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5]我国现在的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潮流。并且严格的经营监管模式还抑制了金融创新的产生、范围、速度和环境。而金融创新又是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4.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层次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到来,大众客户对于更加便利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约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为未来谁拥有更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谁就拥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又一大利器。但是我国银行业尚未完全开放,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金融服务滞后于大众客户的需求,“银行主导型”金融服务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增长,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成功转型造成阻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模式单一,不利于盈利模式从利差主导型向非利差主导型转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6]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占比70%以上。二、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虽然近年来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利差主导型,从整体来看,国有大行的净利增速明显放缓,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额继续双升,净息差则进一步收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备受考验。面临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式,如何将盈利模式转向非利差主导型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盈利来源单一,不利于非利息收入增加,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加厚非利息收入增加利润,2015年招商银行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5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6%,远远超过了交通银行的规模。招行将这一快速发展归因于服务手续费、托管以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增加。尽管招行等大型银行取得了比较丰厚的非利息收入,但是中国整体银行业仍呈现出盈利来源单一的情况,利息收入仍是他们的最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下,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加发展动力。
(三)贷款结构失衡和雷同,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我国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表明,贷款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推动力,但当前的贷款快速增长并没有同步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即贷款规模增长速度与增长速度并没有同步。[7]据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5万亿,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2%。整体出现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信贷供求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贷款结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且广大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向雷同,资金流向趋同,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易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同时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现在我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土地和基础设施,这些行业的投资资金过重就会引发其他行业的“资金荒”,投资结构畸形,资金流向并不都是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部门,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市场主体作用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看清国内外金融发展潮流,顺应金融自由化浪潮,转变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观念,积极进行盈利模式转型,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通过存贷利差及存贷规模扩张来赚取大额利润的传统模式的事实,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局面,而不能光顾着“啃老本”。十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商业银行面对这样的的局面,就更应该立足市场,增强市场供求在银行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走向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不能在经济改革的潮流中被淘汰。[8]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注重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随着利差收入越来越窄,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着眼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进程,无一不是盯着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并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商业银行面对去年811汇改,加强金融业双向开放政策的一个有效应对之策。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缩小与国际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当然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也必须与银行自身实力相匹配。
(三)优化银行业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首先银行业要做好定位,所谓定位是指客户需求的满足方式,明确知道自己为谁创造价值,谁知企业最重要的客户群体等关键问题。
其次在利润转型上不同的银行银行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发展自己具有特色的经营方式,提供具有独特优势的金融服务,立足于客户需求,提供多层次、周到的服务,从树立金融服务理念到金融业务服务等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近些年来由于内外环境愈发严峻,有些银行已经开始注重自身金融服务质量。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新服务,心满意”服务提升季会,将从消费者关注的金融热点和服务需求出发,改革创新银行服务模式,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解决好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并且将从改善服务面貌、优化服务流程、加快减费让利、提高账户安全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最后我国利率市龌改革的加快推进势必会引起商业银行间愈加残酷的竞争,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维护核心客户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主议价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加强可持续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业银行[D].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5.5.
[2]利明献.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J].中国金融家,2011(9):41-42.
[3]刘志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1.5.
[4]赵欢.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4):10-11.
[5]吴思麟.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5):14-37.
[6]朱芳华,蔡静静.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2010(6):139.
[7]姜姗姗.我国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1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间业务 创新
作为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开始我国金融业逐步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同时,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盈利能力便成为支撑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转变盈利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经历了由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的过程,利差主导型是建立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基础上的,而非利差主导型则是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和混业经营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盈利模式存在以下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以及缺乏金融创新的问题。
1.业务品种少,盈利模式单一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则采取分业经营,以利差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来自于中间业务、投行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很少。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在相对封闭或者说竞争力比较低下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利于银行的发展,然而如今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竞争激烈,传统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例如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没有限制,利率差的波动将增大,商业银行间存贷款的竞争激烈,期中包括了价格的竞争。商业银行在面对自己的优质客户时,会降低贷款的价格而提升存款的价格,从而保证自己优质客户的来源;对于其他的一些中小客户,银行会考虑到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利率就不能无限制的上市。这样,在长期作用下必然会导致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
2.盈利模式缺乏创新性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下的产物,它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放化的要求。金融创新主要是在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创新出了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银行的盈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国,入世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使我国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迫使商业银行等加快创新的步伐。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几种,发展才刚刚起步。而被视为盈利潜力巨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业务等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二、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推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对外开放,大范围内的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推进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决定其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决定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是我国银行业从根本上解决弊端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从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充足性、资产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人力资源、考核稽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期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经营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还应当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一套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工资绩效体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
2.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提高盈利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一致的目标。其中,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的安全性与风险性均比较大,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充分利用银行的所有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约40%,而我国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占的比重较低。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的趋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势在必行。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机制,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使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主导型转变为中间业务主导型。
3.大力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
金融业务的创新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渠道,可以有效规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应相互渗透,实现多元化的综合发展,从而分散风险,提高收益,也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说,对于存款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发展个人银行、网上银行,推出功能齐全的金融工具以及使客户能够迅速便捷的办理业务的服务。对于资产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保理贷款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在表外业务的创新方面,可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开展经营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等服务种类。商业银行通过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扩展业务范围,才能取得更大的盈利。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3
【摘要】过去几年,我国银行业利润实现了飞速增长,但深入探索,我们发现当前盈利模式十分单一,都是通过从利差到扩张信贷到资本充足率下降再到再融资。本文旨在使我们意识到我国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危机所在,并提出适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 盈利模式 建议
根据对我国银行损益表的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银行净利息收入,二是非利息收入,三是营业支出,四是准备金计提,五是税收。净利息收入是其中最重要的来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盈利模式十分单一。例如2012 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平均值已经达到 80%,然而DIV 指数却只有 0.32,并且营业利润过度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探索盈利的模式转型,基于这个前提,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我国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伴随资本监管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家具,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问题,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相关研究。
目前,净利息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核心,我国净利息收入规模成为全球首位。利差收入占据银行收入百分之八十的地位。
由于资本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利率逐步趋于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也随之减小,传统的资本消耗型盈利模式大多依赖于信贷的扩张,这种盈利模式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存贷款利差组成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主要的赢利点就在于存贷款利差收入。而利息收入越高表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越高,反之,则表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我国上市银行开始逐步意识到资本消耗型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银行业处于逐步摆脱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的过程中。面对资本监管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改善盈利模式,当属第一要务。由于中间业务具有占用资金少、资金灵活、基本不受经济周期限制的特点,而且中间业务能使银行业务更加多元化,因此,近年来我国中间业务已经成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我们大致将中间业务分为八类,一是银行卡业务,二是支付结算类业务,三是方面的业务,四是理财方面的业务,五是担保承诺类业务,六是咨询顾问类业务,七是资产托管类业务,另外还包括其他的中间业务。
为什么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如此紧迫如此必要。究其原因,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第一,资本监管约束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第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第三,过度同质化竞争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第四是其他因素与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由于传统的信贷收入是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间为了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从而扩大信贷规模,但是信贷扩张耗用的资本越多,对资本充足率的威胁就越大。银行处于满足资本充足率、逃避监管与扩张信贷增加盈利收入的双重压力之下。逐渐陷入了恶性循环局面。银监当局的资本监管只能尽力控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而不能对盈利模式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通过调整杠杆比率,缩小过快扩张的信贷规模,同时通过细分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途径和调整不同行业的风险比例,使银行能够更好的按照国家政策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资本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资本管理办法的应用,将会严重冲击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的加快。观察利率市场变化的整体趋势,中央银行在引导和宏观调控利率,促进市场机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开放贷款利率管理制度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推进,我国存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现有的单一利差盈利模式带来利率风险,并迎接新的挑战。随着利率进一步市场化,银行盈利模式也发生变化。一家银行很容易去模仿其他银行已经提供的一种产品,甚至是一种服务。由于产品是极其容易被模仿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银行业服务的同质化特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并不完善,并没有完全跟随市场化的脚步。每家银行都不注重零售业务的开发,主要选择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且都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对于像私人银行、私募股权、资产管理等富有创新型的中间业务很少涉猎。银行业内部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商业银行具有独特性,它是特殊的经营货币的企业,更应当追求业务模式的差异化及多元化。逐步实现商业盈利模式的转型,增加其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另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创新,信息技术和文化因素等都对银行业务结构以及盈利模式的转变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商业银行转型现有的盈利模式。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首先,要树立资本约束观、树立长期绩效观、树立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观,从而使观念发生转变,重视发展战略的转型。在发展战略层次上,应该推进经营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和战略转型。其次,要增加对中间业务的投入,多使用创新思维指导,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创新和租赁业务。总之,要采用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第三,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以客户需求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得服务,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利用品牌特征对自身进行定位。第四,要以盈利和竞争两方面为目标进行考虑,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牛得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曹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4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目标: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类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利率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即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按照既定思路和战略不断推进,从2004年10月开始,银行贷款利率下浮0.9倍,直到2012年6月,贷款利率下浮0.8倍,同时存款利率才允许最高上浮10%。此后,在2013年7月贷款利率完全放开。直到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才可以上浮20%,至2015年5月,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
2015年5月,央行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这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大额存单,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水到渠成。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存贷利差的影响
单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短期效应来看,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不大,原先定价已经较为市场化,整体贷款定价水平变化幅度较小,对商业银行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从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效应来看,银行业存贷利差与净息差趋于收窄。主要归因于:一是实际利率的提升将推动存款付息率水平的提升,改变长期以来“负利率”的局面;二是优质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将导致对大企业授信的收益率下降。而短期内贷款存量结构的改善在短期内难以奏效,这就导致短期内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水平的收窄;三是金融创新将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大型企业直接融资的发展、理财产品多样化、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将冲击商业银行传统的利差空间。
(二)倒逼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目前利差数收入仍是各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普遍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存贷利差水平的收窄,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存贷利差水平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进而倒逼商业银行摒弃“重规模、轻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大业务转型。即通过加强中小企业和零售贷款的发展,加大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非利息收入发展,进而改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提升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拷问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银行业将面临存贷利差收窄和资产质量下滑的双重影响,这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和平衡,将是商业银行后期面临的重大议题。
三、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建议
利率市场化趋势逐渐推进,传统的“法定利差空间”正在逐渐消逝。如此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能否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其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应对策略:
(一)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增强对利差缩小的容忍能力。利率市场化本质上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资金成本管理能力越强,能够容忍的利差就越低。首先,进一步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加强费用预算,加快电子化服务替代,全程控制运营成本,降低营业成本收益率,使运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为市场竞争赢得先决条件。关键建立完善以FTP为核心的定价机制,引导对外合理定价。提高对“基准利率”走势的预判水平,紧跟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在利率形成和金融产品定价的有效基准,加紧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为核心建立利率定价模型,完善产品定价和风险评价机制,提高议价水平和综合收益。
(二)抓住未来利润增长点,提高非利息收入。不受利率波动影响且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可能成为未来银行争夺的核心领域。从具体品种看,2014年各全国性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中间业务集中在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与理财业务相关的资产托管类,以及与贷款相关的咨询顾问类业务。在美国银行业中,非利息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存款账户的服务费、投行财务顾问经纪担保费和佣金、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转让。我行可以在金融资产服务上着力,主要包括理财服务、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金融衍生品交易、账户管理服务、现金管理、风险控制、对公理财、理财咨询等信息服务、交易平台服务、网络结算服务等。我行现在还缺乏一些经营资质,需要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加紧申请基金、股票托管资格,传导和影响基础银行业务。
(三)开展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客户集群。一是完善业务拓展模式,坚持特定市场的平台建设,形成批量营销和集中操作;二是通过集聚专门服务资源,构筑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体系,整理服务流程,形成快速、有效的市场响应机制;三是以小微金融为基础,深入挖掘客户资源,打通小微金融与传统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的界限,发掘综合营销机会。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5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范文6
一、一个经营效益考核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和管理方法的考核体系。农村的存贷具有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核体系有利于发挥商业银行在农村特殊地域和特殊产业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收购中更能体现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的贷款比重,才能促进农产品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促进农产品的流动,而对农产品收购的贷款比重的增强实际上更加考核了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农产品收购贷款只是其中考评的一种,建立农村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拓展新型产业化重点客户、对不良用户进行加息罚息的措施等都是经营效益和管理方法的考评。
二、一个业务推广方案
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是属于新兴的金融机构,既是中小商业银行,又是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农村商务银行的业务功能总体来讲不是太多,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要设计农村商务银行的业务推广方案。也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逐渐增加一些业务功能。这些功能要突破汇兑业务的局限,努力开拓发展农村个人的金融业务、中间业务、理财投资业务以及诸如金融保险等近年来时兴的商业银行业务。总之要把农村商业银行这些功能尽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每个相关业务要进行细化,形成一个合理总体的业务方案。
三、进行企业化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依然保持者计划经济的痕迹,也就是很多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在商务功能、银行管理上没能体现商业银行的性质。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纷纷改制转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因此也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也就是在业务流程要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要实行企业化的改造。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也要实行企业化的招人、用人、管人机制,也就是一定要做到适岗适才,把那些精通银行业务、具有管理能力、道德素质高的人才聘选进农村商业银行里去。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管选择是首先要以银行的业务能力为主,要对高管进行合理配置与管理,总之不管是在业务流程还是在人才选拔上都要实行企业化的管理。
四、一个统一的监管体系
随着十几年来制度的不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在促进支持“三农”方面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己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健运行对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虽然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比起城市来要小一些,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贷款业务迅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逐步加大,因此为了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要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就要积极发挥银行的内部审计和内控机制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风险进行终于基本的防控,及时了解银行业务的各种情况,从而有步骤的实现农村商业的经营目标。内部审计和内控机制也是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管和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从事的具体业务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总之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