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范文1
关键词:游戏;兴趣;竞赛
美国一位脑科学家说过,“游戏所给予的愉悦与乐趣,是一种天然的学习诱因,不让孩子玩游戏,就是剥夺了他们这种天赋的学习报酬。”然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学好了节奏与乐谱,就好比学生已经获得了学习音乐的“渔”具。为改变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我用节奏游戏来唤醒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节奏游戏,学生在“心动”的前提下,产生了“行动”。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戏”中“乐”、“乐”中“学”,让音乐课堂“动”起来!
一、节奏竞赛“活”起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表现自我、挑战他人的心理,在生生互动的“组与组”比赛中,能激发他们参与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四年级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节奏竞赛的: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一名节奏感强,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让小组进行讨论,在规定的两分钟内确定创作两个小节4/4拍的节奏,在这个环节中,我关注学生节奏的编创,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以确保节奏创作的规范性。其次,进行节奏比赛,看看哪组学生能够合作得很好,节奏拍打整齐和谐又有创意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时,课堂相当活跃,小组长能够快速地决定节奏,组员为了参加比赛,在建议的基础上,能听从大家的意见。比赛中,大家也能很团结,很整齐地拍打节奏,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后,在比赛后,教师打开节拍器,给定速度,让每组学生把自己创编的节奏一起拍打出来。全班一起拍打节奏,产生了合奏的效果,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
在小组节奏竞赛活动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智慧影响着每个人的知识建构,从而使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二、科学“练”出音乐能力,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要循序渐进,科学训练。可以通过简单的二拍子节奏训练,到较复杂的三拍子、四拍子,乃至6/8拍、3/8拍的节奏把握。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的6/8拍的节奏感训练时,我就是从简单的节奏游戏开始的。
首先是六人示范游戏(含教师),六人围成一圈,从教师开始,按教师给定的节奏速度,一人拍一拍,要求按照强弱规律进行,连续来几遍,发现会有个别人接不上时,就给予方法,告诉他们心要跟着节奏走,这样才不会乱了阵脚。示范后班级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游戏。
这个游戏之后,六人示范,两个人同拍一拍,在这个环节中,先要求学生自行安排好两人小组,然后再进行节奏游戏。接着三人同拍一拍,四人同拍一拍……在这个游戏中既唤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培养了合作能力。
让孩子用其他的方法来拍节奏,比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还可以改成人声说节奏,比如“呛”“哐”“”,或者“耶”“啪”等等。最后让大家配上歌曲或者音乐来合奏这些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节奏,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也不亦乐乎。
三、方法“促”进形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在合作与创编中训练节奏
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对于孩子的节奏训练要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有趣的声音世界》中,我让学生用小狗的叫声“汪汪汪汪”表示四分节奏,用小鸡的叫声“叽叽叽叽”代表八分音符节奏;然后模仿猫、牛、老鼠、小鸟等叫声的节奏,并把这些节奏卡片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节奏训练。这样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节奏训练的知识。
2.在律动中体验节奏
“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动”了,就意味着有兴趣,并乐意参加学习。在教学中用到的动作主要有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等。例如,在一年级的节奏的镜子游戏中,教师用手、肩、臂、腰、脚等,拍击出不同的节奏,请学生把节奏重复一遍,像照镜子一样,接着把这样的节奏加入到学过的歌曲中体验。这样把人体变成了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要素,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既丰富了节奏内涵,又增强了趣味性。
3.在语言中掌握节奏
中国的汉字在朗读过程中,也富有节奏感。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掘并加以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规整的节奏是快速与慢速节拍的体现,所以选择规整的节奏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拍感。例如,四年级下册的《中国功夫》一课,这是4/4拍歌曲,拍感的特点也体现在强、弱、次强、弱中。在节奏规整的歌词中更能明确地体现强、弱的规律特点。教师在范读节奏歌词时,把 X.X XX X 0 /X.X XX X 0//的节奏特点运用夸张的手法让学生去感受,然后让学生在这些歌词的后面加上动作或者重复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等来丰富节奏内容。这样,学生在语言中也可以掌握好节奏。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节奏游戏的作用,让节奏游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在每节音乐课中都用上几分钟进行节奏游戏,既让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又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能力。音乐课堂的节奏教学要做到不急、不慢,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这样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求范文2
关键词: 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知识技能; 渗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这是情感的语言……应该从情感上和审美上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可以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新教材提出“淡化知识,降低技能难度”的要求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然而“淡化知识”并非“取消知识”,而是更关注学习的方法,“降低技能难度”也非“不要技能”,而是减少那些较专业化的技能。根据《教育学》理论,普通学校各科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知识与技能是音乐学科中的一条主线,如果这条线被取消,就意味着音乐学科的消亡。因此,以审美为核心要正确处理好审美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知识技能是手段,审美是目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有助于音乐技能的形成,而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才能推动和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知识与技能是获得音乐审美的基础。
二、音乐审美能力又制约着音乐知识掌握和音乐技能形成。掌握音乐知识形成音乐技能,又是以一定音乐审美能力为前提的。音乐审美能力往往制约掌握音乐知识以及形成音乐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
知识技能和审美是构成艺术的两个不同层面,这两个层面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任何一方面的缺乏都无法构成艺术的整体。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美的表达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艺术则无异于其它科学学科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灵性、没有情感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失去了它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新课标以审美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向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和情感转变。《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即把这条学科线变“显性”为“隐性”,以渗透教学为主,音乐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孤立于音乐的其他部分而存在的,它存在于声乐、欣赏、器乐、创造等各个部分,把必要的知识、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合理、巧妙地分布到各个单元的作品中和具体的音乐活动中去,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下面就这两者的融合路径谈几点:
一、歌唱教学中渗透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普通中学的歌唱教学应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如: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怎么唱唱就没气了?”“我的声音为什么总是唱不大?”通常老师的回答是:“因为你不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你是没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方法”“应该用胸腹式呼吸,肩膀放松,气息下沉……”等等。学生一听:“乖乖!好难噢!”抱着这种心理,接下去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如果换一种方式回答:“这简单啊!”先轻声模仿学生唱,慢慢加入气息,音量逐渐变大,当气息下沉时,声音变得宽厚,这首先教会了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方式,学生也觉得简单易学,循序渐进地取得成就,增强了演唱的自信心,在音乐参与中唤起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同时在歌唱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也可渗透识谱教学以及对旋律、节奏、力度、音色、表情等音乐要素的掌握与理解。
二、器乐教学中渗透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身为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每教一届新生都应先通过一些音乐活动摸清学生的音乐基础,拿初一为例,有50%的学生只会向上唱音阶,不会向下唱,80%的学生什么简谱、五线谱一概不识。在这种情况下,竖笛教学对于学生快速掌握基本乐理,尤其是提高识谱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与歌唱教学相比,竖笛的吹奏不存在音准的情况,对于一些五音不全的学生来说,吹出来悦耳的音符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以此为起点,可以大大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如在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的教学中,通过歌曲的欣赏、意境的创设、演唱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演欲望,这时让学生采用其它形式表现歌曲,学生马上会想到用手中的乐器(竖笛)来演奏歌曲,随之产生吹奏的动机,识谱的欲望,接下来便能主动地参与识谱的过程,(帮助学生做好移调、翻成简谱的工作,降低学习难度。)当优美的旋律从自己的口中流淌出来时,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情感得到了宣泄,识谱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演化。
三、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渗透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气氛和情景,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表现、创作,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学习、领会音乐知识内容,在关键的时候,再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地提高,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
如:在听赏《森林狂想曲》的时候,通过情景的创设、创作背景介绍,乐曲清新明快的民歌旋律,加入森林中各种鸟鸣,让学生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感悟音乐所获得的自然之灵性。这时,在黑板上写出两个节奏型:0× × || ×××× × || 教师用钢琴弹奏主旋律,让学生用两支笔的敲击或模仿动物的叫声,以这两种节奏型作伴奏,当动听的琴声、沙沙的敲击声和可爱的动物叫声非常和谐地在教室里回荡时,学生的兴致顿时高涨起来,甚至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不甘心,课后又用竖笛把主题旋律吹奏出来了,由于节奏较快,不太容易练熟,就经常在课间听见竖笛声反复地练习着,可以说在这时候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四、在表现与创作活动中渗透音乐知识与技能。
音乐是一种非语意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与联想的广阔空间。新课标中,音乐教学中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要创造,就要有创造所需要的条件,所以,在学生饶有兴趣中学习了技能技巧后,指导学生运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将自己的情感、思想,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探求新的审美世界,这才会使音乐学习成为一汪清泉而非一潭死水。
例如:在《丝路驼铃》这一单元的小组创作活动中,让学生即兴编唱《渭城曲》,要求根据音乐的内容、意境以及诗词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创作。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冥思苦想以前学过的、与此诗意境相符的一些乐曲的旋律,有一个小组运用了《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加了点语气词,使用了反复乐句,比较成功的编唱了《渭城曲》。在这样的创编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表现与创作,学会了充分运用音乐素材,使节奏、音高和旋律能够恰当的与歌词融为一体。在音乐创作中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训练,也必将有助于推动学生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创造技能 。
总之,随着各种音乐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技能技巧的不断提高,会使青少年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不断丰富发展的基础上,尽快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其对美的感受和认识逐渐深化,领悟能力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