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1

我校无机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师资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大班制(一般都在150人左右)教学方式,从而限制了无机化学教学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实施。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总成绩通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期中考试(闭卷笔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70%的计算方式。可以看出,考核评价形式比较粗放单一,绝大部分以闭卷考试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评;考核内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的考查,并且评价内容较窄,仅仅限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如果学生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就直接影响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把考核主体和客置颠倒,置学生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把考核主体和客体关联性割裂,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3.2学生更能充分展示个性特征、增强合作意识、拓宽眼界与调动学习热心与激情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上课忙和学生上课玩、考试糊乱忙”的格局。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知识构架提高相结合,达到教与学并举。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2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有机化学”这一名词最初的提出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这也就说明有机化学在最初的发展中也是以实践性特征为主的,更加说明有机化学课程的实践性意义。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改变以往的课堂以老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氛围,顺应了有机化学的最初定义。此外,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是化学教学的新突破,在学生学习能力上,加强了自我学习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满足了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同时,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目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兴趣不足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化学实验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展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化学实验的教学以及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聆听课堂内容为辅的教学方式为主,由老师将实验的要求、步骤、目的、试验器具的用法、化学材料的用量一一进行说明,有的甚至让学生进行比较,以防止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因忘记实验步骤而停止实验的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照猫画虎”,对有机化学的实验步骤进行生搬硬套。化学实验本应是活跃的,充满课堂氛围的,是对理论知识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乐趣,进而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然而陈旧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抹杀了化学实验的活跃性特征,还加重了化学课程的枯燥性,让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在化学理论教学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更为严重,教师一味地对化学课本上索然无味的化学理论进行讲解,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谈,也就出现了学生上课打瞌睡、交头接耳、聚众聊天等课堂问题的出现,更有甚者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过于单一,过于传统,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能动性的发挥。

(二)课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缺乏科学性

规划一堂优秀的化学课程的有效进行,离不开课堂内容的合理化安排,合理化教学内容对于教学质量是强有力的保障,然而,在目前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安排中,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化学课本中绪论的讲解。绪论,一般在学术著作开篇,概括作品内容、研学要点以及方法,绪论介绍了课本内容的价值与意义、逻辑性思维以及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安排等,绪论的学习能让学生对于化学课本的整体内容作一了解,并且全面理解课本内容的编排思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然而在现实的有机化学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不讲或者略讲绪论内容,认为绪论不是正式的课堂内容,没有讲解的必要性,对化学课本中绪论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不能深刻理解,从而忽视了绪论内容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对于化学课本内容的了解,也不利于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渲染,从而阻止了学生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只注重课本重难点的讲解,不与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课本重难点的讲解是课程的安排,也是高校教育的要求,教师及时、有效地将课程重难点进行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部分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不与学科的发展趋势相结合,不利于学生拓宽学习思路以及学习视野的开阔,反之一味地注重学科发展趋势的讲解,会让学生没有任何理论做基础,像房子没有了地基,因此,只有有效地将化学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课堂内容讲解中有效地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不同专业化学内容的讲解。化学内容涵盖的领域非常广,医学、工程、建筑、食品等,因此,在不同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内容讲解中,要针对专业内学生的专业领域选择内容,例如在医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中,就要讲解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内容,有机磷的分析等;在建筑专业的有机化学中,可以讲水泥的制成等内容。总而言之,课堂内容的合理化、科学化规划对与课堂效果十分重要,反之,则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

(三)没有强有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结果的唯一标准,这也就说明完善的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在现阶段有机化学的评价体系中,学校根据学生期末考试的考试成绩以及实验的完整性进行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估,表面上来看,还是比较完善的,既涉及有机化学的理论考核,又涵盖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然而,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并没有强有力的考核标准作指导,只是根据教师的观察给予评分,这在一定程度缺乏科学性以及公平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学好有机化学最有利的途径之一。因此,在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互联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教师可以利用一系列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运用情景再现将化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将学生有效地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生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理论的趣味性所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二是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相比于有机化学的理论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本身的能动性和实践性较强,化学教师只要将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落实就可以了,在实验性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对实验内容进行引导性讲解,而不是将步骤一条不差地抄给学生,在实验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的步骤,并进行实验过程的总结,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罗辑思维能力,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化安排

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无非是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在进行内容的合理化规划上,要将二者协调发展,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著名的或者与实验课程相关的视频内容进行播放,并作一讲解,让学生在实验视频中有所领悟,从而举一反三,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化学理论的学习中,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化学课本中的绪论内容,对其重要性作一分析,此外,在绪论的指导下,将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有机化学的课程重难点进行有效结合,既让学生学习了固有的有机化学知识,同时又充分了解时展下的学科现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不失基础理论知识做奠基。

(三)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除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还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在学生学生效果评估上,应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并将评估重点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转向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有利于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上,不能只单单观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加强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做好保障。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变,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对于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一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应教育大环境下所给予的教学要求。有机化学课程教师要站在时展的立场上,充分考虑有机化学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深刻了解有机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多参加一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才市场对于科研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但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从加强自身教学素养出发,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培养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高伟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肖凤娟,王少辉,杨晋辉,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06:21-23.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3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职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讨论了教研相长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科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更新,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为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激发科研灵感。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相长;高等教育;重要性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职能。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科研以发现知识为主,两者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异性。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1-2]。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教学是重中之重,科研会占据教师大量的精力而干扰教学。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对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平衡性[3]。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普遍为重科研轻教学,这导致大量高校教师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去搞科研,这种为了科研而科研的做法放大了科研在高等教育中的不良影响,造成了科研损害教学的假象。显然,上述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因在于它将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认为两者是此消彼长、泾渭分明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思想、无观点、无底蕴的教学,是肤浅的教学。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年来一直照本宣科、从不更新教学内容。该观点同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无视教学、夸大了科研的作用。两种观点的不断撞击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和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并非毫无关联,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两者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因此,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即教研相长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5]。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大学中诸多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理论课的基础,具有教学内容多、杂且关联性不强的特点。大一新生初入校门,思想还停留在中学传统的填鸭式、重复式教学模式中,身心还处于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的考验之中,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惊慌、迷茫等不良情绪。另外,该课程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整合,知识体系庞大,但教学课时并未增加,时间紧、任务重,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浏览式、跳跃式教学方式。上述问题大大增加了实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难度,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科研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以无机及分析化学为例,讨论了教研相长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1.1科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更新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换言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有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知识的更新是不能靠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来弥补的,如果教师只专注于教学,必定只能够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发肤浅言论。教师只有从事科研,把科研所见、所得、所思应用于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使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从一潭死水转变为一汪活水。例如,长久以来,在讲解物质的聚集状态这一章中液体部分内容时,通常只是介绍液体具有表面张力、粘度、蒸气压、沸点、凝固点等特点,比如水、乙醇等等。液体具有蒸气压,且蒸气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蒸气压等于大气压力时,液体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纯的液体具有固定的沸点。实际上,这一观点现在看来并不成立,比如室温离子液体,该物质是一种室温熔融盐,它之所以在室温下呈现液态是由其阴、阳离子体积差异过大造成的。既然离子液体是一种盐,那么它就具有极低的蒸气压,这导致它没有固定的沸点,原因在于在沸腾之前离子液体已经分解。

1.2科研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研型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教学内容的讲解与组织更富有逻辑性,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另外,学生还可以听讲过程中感受到科研型教师思考问题、阐述问题的方式,在教师的慢慢熏陶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涉及大量理论的推导,使许多老师感到非常棘手。如果运用科研中的证伪方式便可使这部分的讲解更为简单,同学们也更容易接受。最初,人们发现许多能量降低的反应能够正向自发进行,比如钠单质在水中自发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人们试图将能量降低即焓变小于零作为化学反应正向自发的判据。然而,实验证明,常温下氯化铵在水中溶解时吸热-即焓变大于零,但是该反应同样是自发的,这与前面的判据相矛盾。因此,将焓变作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并不成立。同理,将混乱度增大即熵变大于零作为反应正向自发的判据同样不成立,原因在于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但是它在常温下并不发生,而是在高温下自发进行。通过证伪,可以发现焓变、熵变、温度均是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重要因素,但是任意一个因素都不能作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吉布斯函数变将焓变、熵变和温度三大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即常温常压不做有用功的条件下吉布斯函数变小于零的反应正向自发。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找到与该判据相悖的例子,证明该判据成立。

1.3科研可以为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

科研思维的本质是逻辑和事实。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并非相互独立、毫无关联,而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科研能够为课堂教学引入专题式教学新模式。例如,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可以建立化学平衡这一教学专题,有助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再比如,可以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作为滴定分析方法这一专题来讲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动手的模式。这一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弊端。科研同样可以为实践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将实验项目当做任务发放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资料检索、方案设计、准备实验、开展实验、讨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完善实验。

2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

2.1教学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

很多教师觉得,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会占据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多,对科研发展有害无利。实则不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贮备、消化、整合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才能上好课,这就推动老师不断充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在对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显然会涉及到整个课程的方方面面,这将有助于补充教师在某一方面知识的不足,拓宽自己科研工作的思路。例如,某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有机染料的光催化降解,那么他可能会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这一部分备课、讲课过程中,找到解释有机染料光催化降解反应机理的思路。

2.2教学有助于激发科研灵感

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例如,某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荧光传感器。该老师构建了一种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对配阴离子比较敏感,对阳离子和常见阴离子比如氯离子不敏感。他在讲解配位平衡时了解到重金属离子中只有汞离子可以与氯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因此,该传感器可以在氯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只对重金属汞离子产生好的响应性,从而建立起针对重金属汞离子的荧光传感器。

3结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密不可分。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更新,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为教学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激发科研灵感。大学教师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而应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力争实现教研相长,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作者:王宝刚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杨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视域下大学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再平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78-87.

[2]王飞,汪燕鸣.协调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6,30(10):44-46.

[3]梅欣丽,张丽伟.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弊端及对策-以理工类学科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44-45.

[4]孙善辉,单雪红,武以敏,等.科研促进教学反思教学科研相辅相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5):137-138.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4

人工智能的教育本体:教育的变与不变

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革命的集大成者。自从托夫勒1970年写出《未来的冲击》,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快,概念越来越多,没有停止的迹象。仅从近五年来看:大数据、数据科学、生命信息、工业4.0、物联网、新硬件时代、机器人、互联网+、人工智能,表面上概念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内在逻辑一直没有变:从单项技术走向全面融合,从局部应用走向全面工具化,而人工智能至少在目前看来是集大成者。硬件上物联网的成熟、软件上高可用性和动态数据库的成熟、生物学上神经科技的进展、数学上网络算法的应用、材料科技上纳米和感知材料的进展、信息科技上芯片和云技术的快速进步。从物理世界到混合世界,再到比特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刚刚开始,但人们基于过去工业革命的经验,明确感到这是临界点的来临。

STEM 成为后人工智能教育的不动点:应对科技的变化,教育的变革一直都在进行且与科技的发展互为因果。从彼得・蒂尔对教育的质疑,到创客热潮在美国教育中的掀起,事实上,STEM教育是美国对过去概念化的“实用主义”教育和“通识教育”百年争论的落锤之音。起源于杜威和哈钦斯的那场争论,恰恰是工业革命已经明确成型后的两种教育理念的争论。之所以今天的美国已经很少争论到底是实用主义还是通识教育,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是一个组织行为,一个围绕未来10年不变的知识、20年不变的技能、30年留存的体验的稳定的复杂社会经济形态,因此不那么容易被颠覆。恰恰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构成了工业时代(数理化)和后工业时代(文科、理工科)中的不动点,在物理学和几何学中,不动点对于系统的稳定和概念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而目前的STEM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东西,而是旧技术时代向新技术时代过渡的“不动点”。在这个不动点体系中,新的侧重开始后,原有的教师和学科体系以及支撑可以平稳切换,不至于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

元学科、应用学科和副科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复杂计算和系统计算以及简单的人机交互计算工具化全面超越人类,对技术基础这个原有概念的教育的分歧越来越大。人工智能视野下学科概念如果表述成元学科、应用学科与素质学科,那么教育学科的概念的持续性还能以最大公约数继续运行:以数学、物理、化学等元学科为代表的学科,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加重要并将作为筛选人的条件。而应用科学:(生物、地理、信息、劳动)学科,将着重项目制学习、体验学习,成为培养人的目标;社会科学(历史、哲学、思想品德)将来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批判性思维学习,更加侧重学科的来源和发展;而综合素质类(音乐、体育、美术)将从副科走向前台。@样,围绕STEM的教育,人工智能下的教育体系还是一贯的科学(元学科)、技术(应用学科)、工程(素质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数学(逻辑、数学学科)。

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科的影响:越理性,越感性

数学: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数学,其训练方法是数值计算,其指向是力学计算,这种侧重至今还非常浓厚。随着知识库的普及和共享以及计算工具的进化,越来越少的人将来从事传统的工程计算行业,而正宗的工科专业越来越向着专业化和高端化演化(如学材料的将来的进入门槛很可能是博士)。但是,人工智能今后用到的大量的数学以及人与人打交道用到的计算机数学,统计学基础的数学,这方面中国数学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美国学生从高中就开始问卷处理和微积分的学习,大学数学更加有用的是方程组、统计学等。数学是一个典型的年龄相关性学科,一定要从小学,而且转向数值和算法类的学习,从偏向材料计算的高等数学方向,转向偏向矩阵计算的统计数学方向,逻辑学、几何学和统计学成为三个数学学习的支柱。

物理: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回顾过去物理百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力”这个概念,在物理学上看,已经不是一个原始的变量了,能量和质量才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还在使用这个概念呢?那是因为在机械时代,“力”是最容易理解的组合概念。在工业革命前后的几百年直到今天,物理学教育的重点还是偏向传统力学计算方向,从中小学来说就是牛顿力学。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人们更容易见到的力学概念不再是机械和天体,而是转向社交网络、计算机图像、信息变量、生物体和电子学以及更容易接受的能量、时间维度。数学老师们转向统计学的同时,物理老师应该考虑从牛顿力学转向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甚至时空维度,这些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基础,而通过物理学进行基础的科学实证的训练以及科学观测和数据处理,才是物理学最基础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不然,人生什么年龄都可以去学物理而不必非要从未成年时代去学。

元科学化学:中美物理学和化学都是选择性的,但比较中美化学教育,却发现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高中化学就允许且必须使用带有功能性计算的计算器,而中国大学生都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也就是说,随着化学和生物化学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点越来越多,设法绕过烦人的记忆而走向逻辑,是美国学习化学的方向,这点也值得我们注意。另外,化学的侧重由从偏向无机化学方向的基础化学,转向偏向生物和有机化学方向甚至与物理相结合的量子规律,是化学学科的重点。例如,很多美国的大学录取要看高中生在化学创新方面的实践,能创新的往往是生物化学。

外语:工具性的外语逐渐失去市场,形式节奏上的美学、逻辑学角度的词源学、社会学角度的语言学、心理学角度的语义学成为外语复兴的落脚点。另外,似乎从来没有人将计算机程序当作外语来教,事实上,随着工具性的外语被人工智能取代,计算机程序语言很可能成为一种外语,而很多软件人才是学外语出身的,也不断印证这个结论。

语文: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工具性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原先学习语文的工具性的方法(如语法),逐渐将退出语言学习(包括外语),而作为母语的语文之所以在工具化人工智能时代还得到重视,最重要的理由也许是仪式感的表达:回到经典、回到表达、回到应用、回到美学。

除了以上学科教育的重点随着技术经济必然发生变化外,学科学习的醒悟和内在逻辑将更加重要,学科历史、学科逻辑、学科故事将替代题库训练,因为作为计算的精确性除了特殊人才的培养外,将让位于工具和人工智能,而人要考虑体验和持续学习的兴趣和逻辑。学科学习之间还将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应用学科和元学科的分离意味着应用学科更加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地理、生物、科技等融合课程,朝着综合应用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技术的改变:从工具到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目前花里胡哨的信息技术将隐身后台。课堂上也许看不见信息化了,师生在课堂层面体验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贴近自然: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距离教育更近而不是技术更近。

学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学校为学生模拟了一个高度抽象的比真实世界还真实的教育世界。因此,未来的校园从改变世界的信息模版角度,将更加强调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映射和高度抽象。

美国的大学录取是更接近人工智能手段的个性化录取,而学生选拔是更接近大数据角度的GPA(平均成绩点)。从培养角度,学生画像比GPA更加个性化地从个体角度描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行为、实践行为、创新行为,在全地域、全信息、全自动、全过程的记录下,将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貌。智能实验室和智能校园的方向,将来是基于个体的专业学习和评价。

与学生相对应的教育行为画像,将侧重于联系社会、联系科技、联系家庭、联系团队,从重复性劳动变为创造性劳动。

而学校的管理行为将演变成支撑技术:支撑数据、支撑品牌、支撑环境。今后的教育将出现越来越专业和自由的教师,越来越职业的校长。

在教育政策上,由于全国性的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教育测评将更加专业化、教育本体化(而不是被测评机构和排名所左右),教育选拔将更加科学化和长期化,短视模式随着计算方法和智能评估的进展而迅速被迭代掉,衡水模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应该筛选更应该上清华大学的人和更应该培养好每一个想学习的人。即使仅从功利教育目标来看,教师个体经验也逐渐让位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教育重心从教育哲学属性逐渐走入教育科学属性;而被恐惧绑架的教育所强调的教育的筛选功能,逐渐将重心转向教育培养功能,个体成功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变成为未来视角的社会价值角度;教育回归人与人的本质关系和专业培育孵化的社会职能,功利性和工具性减弱,过程幸福成为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教育者由工匠逐渐转型为艺人,教师由于工具化的替代,将会越来越有尊严和个性,而不是越来越像工具。

“人创造”的价值逐渐凸显,教育的价值在于“创造人”

柯洁在被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打败之后,接连战胜外国围棋高手,刷了一下存在感并表示:“与机器下棋没意思”。同样,在工具制造时代,如果从质量和精度考虑,无疑机器越来越超过人,然而手工的红木家具、手工的艺术品、手工的食品、甚至手工的衣服和汽车,比起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的机器人制造的东西,都越来越贵,人也越来越愿意采购。“人创造”的价值凸显,是体验经济产业升级的一个标志,人工智能时代也不能例外。因为,“有意思和不可复制”才是人消费的高级时代。

不同于机器代替人的重复劳动的趋势,教育与学校会替代机械的班级成为人与人关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机器越来越像人来代替人的高级状态,而人越来越摆脱工具性、摆脱重复性,更具艺术性和创造性。研究教育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随着工具性的增强,反而是班级规模的缩小和师生比的扩大,这也印证了:人毕竟要与人打交道,教育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C器代替人意味着更多的时间人会回到家庭陪同孩子,这在美国已经持续发生了50年,几乎多数的女性甚至男性在孩子成长过程回到家庭(如果他们算教师的话,教师比例更大)。在学校里未来的师生比会持续增加,教育更加不再计较投入产出,而将演变成一种创造性的职业。

杜威在研究工业化革命后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目标更加集中地体现在教育本身之中,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教育继续下去)。随着工具化的人工智能代替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教师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更多的和更合适的师生比使得学生得到更加专业的呵护和培养,幸福指数也得到提升。教育让生活更美好将逐渐实现,教育即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不再是指标的工具,学生不再是考核的工具。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5

做学生的家长,热心生活向导,突出一个“爱”字

大学生年龄虽然已进入成人行列,但是他们在处事能力等方面尚处于“准成人”[1]阶段。不少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尚带有浓重的恋家情绪,自理能力相当薄弱。所以大学班主任应该从做好“家长”开始。所谓“家长”,就是要求班主任怀有一颗爱心,视学生为子女或弟妹,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安抚、行为上的引导。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身边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主”“少爷”式生活。上大学后,突然远离家庭,独立生活,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应、不满意。如有的学生不适应集体寝室,老是睡不好觉、静不下心;有的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下课后就无所事事,一有空就玩扑克、聊闲天、打游戏;有的学生不会料理“家务”,自己的东西随处乱丢,衣服脏了不会洗或不想洗,花钱送洗衣房或者趁星期天带回家叫母亲代劳;有的学生不会合理开支经费,一旦手里有钱就胡乱花费,上饭店、喝老酒、抽香烟。

针对学生中暴露的种种问题,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家长”作用,热心地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入手,努力满足学生暂时依恋父母的心理需要。平时,班主任要利用早自修、晚自修或其他课外时间,经常深入到学生寝室、教室、实验室或林荫道,找学生谈心,利用电话、短信、邮件、QQ等形式,或通过召开班干部会、组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搭建沟通网络,保持信息畅通,掌控学生动态,及时排忧解难。如发现哪位学生不合群体,就主动找其谈心,传授交际技巧,学会合作共处;哪位学生生日到来,就用电话、短信或邮件祝贺“生日快乐”;哪位学生贫困贷款,就及时联络相关部门,指导办理手续;哪位学生身体不适,就主动问寒问暖,宣传保健常识,指导看病就医;哪位学生可培养为入党“苗子”,就多栽培勤浇灌,宣传党建知识,介绍入党环节。当然,工作方法上应避免“保姆”式,多用“向导”式。注重生活指导,避免包办代替。通过“向导”作用,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大学里同样有长辈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

做学生的导师,悉心学业指导,讲究一个“导”字

无容置疑,大学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习,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成才。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做好学生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尽早完成专业、职业定向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转变。”[2]

所谓“导师”,重在“导”字。一是学习内容指导。让学生尽早熟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进度安排,如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何时举行,可以或能够取得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等。二是学习策略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实践技能指导。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技能训练,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和“高分低能”现象。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挖掘班主任的资历、教学和科研等优势,着重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1.做好教学工作,注重课堂育人

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提升育人工作的和谐度与有效度,这是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的优势所在。如笔者充分发挥化学专业资深教授的优势,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利用担任所带班级《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和《生活化学》等课程主讲教师的有利身份和机会,积极主动地将班主任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紧紧抓住课堂前后、课堂中间以及课外辅导、下班答疑、作业批改、技能指导、实验报告批阅等各个环节,见缝插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讲学科发展、专业前景、就业去向和培养方案等,还渗透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有效地避免了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两张皮”现象,取得显著成效。

2.加强技能训练,注重课外育人

班主任的导师作用,决不局限于课内,还须延伸到课外。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中,导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接触,可将班主任工作与技能培养“无缝对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发展。如笔者先后为学生介绍“大学学习生涯设计”“化学专业大学生成才规划”“大学生科研选题指导”“绿色化学与现代生活”等讲座,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针对所带班级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科特点,在班干部中增设“实践委员”岗位,指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兼任学院大学生科研协会指导教师,积极主持、指导大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开放实验和科研项目,开展各类技能训练、竞赛、考级和科研活动。利用自己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学院化学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新型可溶性聚苯并咪唑的合成》《改性有机硅氧烷/丙烯酸乳液的研制》等优秀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申报并立项《新型水性环保木器漆的研制》《新型漂白消毒剂过氧化尿素的合成和应用研究》《盆栽花卉用新型彩色水晶泥的研制》《新型疏水性腻子粉的制备研究》等开放实验或学生科研项目,参研学生达全班50%以上。以自己良好的科研素养、丰硕的科研成果、悉心的技能指导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3.加强管理研究,注重管理育人

大学班主任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最前沿、最直接的管理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管理质量和声誉。作为班主任教师,除了搞好教书育人和科技服务之外,还应积极开展相关的管理研究。在高教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例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如何引导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矛盾的适应性和耐挫力;如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长效机制;如何结合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特点,打造学科特色和专业品牌;如何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等等。

几十年来,笔者一直比较注重管理育人的研究。近年内结合工作需要先后主持《新世纪高师院校学生师能训练与考核体系研究》《地方高校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等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等立项课题,相继发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与效能》《地方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筑》《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筑与运行》《加强课外实践教育,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论文二十多篇,先后荣获学校“三育人”优秀个人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三等奖等奖励。笔者认为,长期坚持开展管理和育人研究,能促使班主任以一个研究者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思考问题、处理事务,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做学生的朋友,真心平等互动,强调一个“情”字

随着高教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大学校园不断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大学生群体中,水平高低不一,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多才多艺,有的平淡无奇;有的个性张扬,有的自卑保守;有的交际广泛,有的孤芳自赏;有的浮躁冒进,有的谨小慎微;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等等。其共同特点是期望值高、耐挫力低、主观性强、感恩心弱。班主任要想让一班个性不同、经历各异的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讲究工作策略。实践证明,那种以势压人的“专制”式方法早被学生拒绝,而“朋友”式的师生氛围则广受学生欢迎。

1.平等相待,以情感人

我国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短中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大学生是充满个性、感情丰富、思想复杂的人,他们的真情实感、思想动态只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中才能如实反映。因此,作为班级集体总设计师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和姿态深入到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动态,掌握他们的兴趣好恶、个性特长、崇拜偶像、运动嗜好等,使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应该抛弃“老实”“听话”等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积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激励冒尖、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而自己只充当幕后“导演”。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畅所欲言、尽情舒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完美的独立人格。

2.为人师表,以信服人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亲其人则信其言”。班主任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行为处事、学识造诣等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人师表”是一个优秀班主任产生凝聚力、提高感召力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师表”的力量是巨大的。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和人格魅力。用无声的魅力来代替有声的规诫,用耐心的引导来代替简单的命令,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亲近其身,在行为上随其所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此,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一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同时,在选干部、评先进、定奖励、给表扬时,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决不厚此薄彼。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时多为学生着想,以心换心、以诚对诚。不能只凭主观意愿、个人好恶或传统经验而乱加指责。批评学生时,须重证据、摆事实、讲方法,不盲目拔高,不横加指责,更不武断定论或上纲上线,努力营造人人真心相待、个个心情舒畅的和谐班级。三是“言必信,行必果”[3]。要时刻检讨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出台的措施是否适度?善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四两拨千斤”。措施一旦推出,则严格执行,一抓到底;问题一旦暴露,则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3.施展才能,以技育人

丰富的爱好和兴趣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平等互动的“粘接剂”和“剂”。师生之间若有相同的爱好、相似的兴趣、相近的心声、相仿的观点,则双方的交流就变得时时有契机、处处有话题,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因此,班主任应该博览群书、加强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经验和学识等实际,充分施展个人才艺和魅力。以技艺为纽带,以爱好为“介质”,与学生广交朋友,融洽关系,增进情谊,促进工作。通过广交朋友,结成上下畅通、左右覆盖的“感情网络”,为做好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广阔平台。

总之,“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班主任老师既要做“经师”,还应做“人师”。在提倡“以学生为本”[4]的今天,大学班主任应以家长、导师和朋友等多重角色,热心服务、悉心指导、真心沟通,用自己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渊博的学识、坚韧的毅力和高超的技艺,以情激情、以智育情、以理引情、以技传情。如此,就能够顺利实现打造优秀班级、培育优秀学生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任瑞红.论大学班主任角色的转变.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82-84.

[2]刘锋.大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及人格魅力.文教资料,2007(26):172-174.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6

双一流让师范专业失宠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大学理念: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随着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提出,国内综合大学开始进行院系调整。2015年底,中山大学对校内多个学院进行调整、整合、撤销,撤销教育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和撤销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筹),这是中山大学以学科为基础进行学院调整,整合校内学科资源,推动学校发展。2016年7月,兰州大学正式宣布撤销教育学院及内设机构,但此举并非个案。自2015年4月以来,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对其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教育相关机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或撤裁。

综合性大学齐步走调整教育学院或相关机构的现象,是为了明确自身定位,建立双一流高校。师范教育的职能是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基础教育很难在学术上做出尖端突破,科研成果不是师范教育的追求目标,这使得师范教育与综合性大学的双一流发展方向并不相符。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认为:在这些综合性大学学科评估过程中,整个教育学科在我国发展不是很平衡,很多综合性大学新设的教育学科排位并不靠前。

王烽介绍:综合大学都曾有过大而全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原来没有教育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办教育学院,以前没有人文学院的理工科大学也开始办人文学院。王烽以高等教育研究所举例,上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这一机构,之后有的转成战略研究机构,有的开始招生,有的可能沒太大发展。开始招生的高教所需要接受学科评估,但由于设立得比较晚,学校不够重视,发展环境不好,基础也弱,因此,虽然建立了20多年,还是发展得不好。

师范院校应发挥专业性

由于教育部停止985工程和211工程政策,改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调整专业和学科,导致综合大学纷纷裁撤教育学院。这对师范教育有何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指出:当前大学教育学院的衰落主要是由于教育学院过于偏向纯理论,而对真正促进教育方法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再加上教育类人才趋向饱和,所以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不是特别有竞争力,在院校改革中自然首当其冲。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指出,部分高校裁撤教育学院,反映出师范教育亟待转型。为了提高教师质量,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家提倡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同时师范院校也向综合大学转变。改革十多年来,并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许多综合性大学成立教育学院,但缺乏办师范的条件,教育学院大多处在大学的边缘,没有真正建设起来。同时,不少师范院校综合化,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

顾明远建议:幼儿园、小学师资,可以由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本科或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中学教师由师范学院本科培养,逐渐做到本硕连读的模式。教育学院要做到科研与教学结合、理论和实际结合,着重培养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师范教育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教育学科及其组织形态都得到了发展与创新。师范院校的教育系、教育研究所升格为教育学院,少数重点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部;综合大学成立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院,教育学科的组织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所有大学开设教育专业和师范大学开设所有专业,成为综合大学的趋势,反而弱化了师范教育的专业性。

教师教育应成为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培养师资是教育学院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发文规定:中小学教师入职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即师范院校高校毕业生不能自然拥有教师资格证,他们必须和其他学校毕业生一起去考取这一证书,给予了所有大学毕业生同等竞争机会,师范院校毕业生不再具备特权。这一政策使得师范院校惊呼自己先天的优势不在了。反观综合大学教育学科对此却无动于衷,认为培养教师是师范院校的责任,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不符合学校使命,致使综合大学教育学科没有转型,体现了其对培养教育专业人才责任感的缺失。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撤销了该校的小语种专业,显示了让师范教育回归基础教育的决心。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基本不会用到非洲语等小语种,师范大学开设这种专业毫无必要,也一点都不专业。这个工作应该留给外国语大学。

素质是硬道理

2016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公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而其中,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70万人,而在2014年,这个数字是61.78万人。目前,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在校生279万人,其中本科221万人、专科58万人。近300万的在校生规模,构成当前中国师范教育的主体。

2016年年初,教育部直属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5所师范类高校几乎百分百的毕业生都去了中小学校,不过这仅是各校的本科免费师范生,按国家政策,本科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到中小学任教。总体上看,师范院校毕业生去往教育行业的比例是这样的:

从当前教师培养规模来看,每年几十万的师范毕业生,看起来数量充足,但真正到一线做老师,特别是成为有编有岗的老师的比例很小,有不少院校甚至低于10%,有观点认为,教师培养存在虚假繁荣。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认为:当前,社会对教师的总体需求数量在减少,对教师的高质量要求在提高,而教师编制趋于饱和,教师队伍存在突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

也就是说,普通院校培养教师的数量超过了师范院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北京大学无机化学、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2016年5月,人大附中公布的一份教师招聘公示名单上,16名拟聘用者的来源无一是师范类专业和高校。近两年北京另一所中学招聘的76人当中,有50多人为非师范专业毕业。非师范毕业生与师范毕业生抢饭碗的情况逐渐增多。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拥有法学、经济学、物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有着独特优势,他们具有更为开阔的专业思维,更吸引用人单位。近期的一项全国性教师培养机构的调研显示:近几年,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对教师的供给量基本持平,综合院校的培养量甚至有逐渐超过师范院校的趋势。

对于我们教育局直属的高中学校来说,并不在意招聘的老师是来自综合类院校还是师范类院校,我们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山东省青岛市一位教育局人事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中,是否师范类毕业生已无关紧要。

但是,综合大学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城市就业。尤其是以建设双一流为目标的综合大学,其师范毕业生的名校背景,使得他們或者去了大城市的中小学名校,或者去了非教育行业的就业热点行业,而城市中的普通学校和农村地区中小学,并不是综合大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

师范院校面临新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靠师范院校对教育起到支撑作用,这在偏远地区更为明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人。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市回族小学担任英语教师的周艳表示:她的同学们大都走上了教师岗位,留在了甘孜州。4年前,她从四川民族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这所由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改建的二本院校,为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甘孜州输送了大量教师。

在城市学校里实习的齐鲁师范学院英语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在为公务员考试做准备。她表示:现在教师可是个热门职业,很多非师范类学生都在考教师资格证,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我得为自己多选条出路。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一名女生觉得:师范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也没多大区别,在就业时并无优势。

根据教育部的《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占41.6%,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层次达到了70.6%,高中教师已经实现了本科化,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7.3%。

具体分析这些数据发现:乡村教师群体主要来自师范院校毕业生。综合大学师范毕业生则很少到乡村学校从教。在一些山区学校,乡村教师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教师在这里干不久就走了,而通过特岗计划招过来的大学毕业生也留不住、待不久,剩下的多半还是当年的中师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