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1
(一)有效推动中医药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医药学科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年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临床案例、基础理论等,所以深奥复杂与难以理解成为了制约中医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并且同时在传统的中医药教学中,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产生感性认知。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中医药教学的整合,中医药知识可以被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中医药知识具有更加感性和活化的认知,对提高中医药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针灸推拿教学中,多媒体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意义十分明显,并且通过多媒体的应用,针灸推拿教学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并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做出调整,从而实现了针灸推拿的个性化教学。
(二)有效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在中医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发生改变,并且其交互性、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等优势的存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针灸推拿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针灸推拿知识;基础不同以及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预习、复习以及测试;通过发挥多媒体本身的交互性,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当中,尤其是在课件的设计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再进行编排和注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立体性与直观性,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呆板的讲解以及空洞的说教,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厌倦感。如在“腧穴”的讲解中,穴位应刺深度以及应刺的注意事项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表现出来,从而使课堂讲解能够更加生动。
(三)有效促进学生临床技能与经验的提高
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中医药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中医药院校扩招以及医院床位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需求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由于实习学生临床经验不足,所以很多患者并不愿意让实习学生来进行诊疗,这也是学生缺乏临床实习机会的一大原因。所以,实习问题一直是中医药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临床技能和临床经验缺乏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被应用于临床教学中,通过对诊断的模拟、对治疗的模拟以及对临床训练的模拟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类型的病例并掌握相应的诊断技能和诊疗知识。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的整合
(一)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
多媒体以及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健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良好整合的基本条件。在硬件完善的过程中,院校要以中医药各个专业实际情况与学生需求来加大投入以满足教学要求。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逻辑、技术等方面要求,同时要以满足中医药教学需求为基本前提。有一些专门用于制作教学软件和课件的电子备课系统(软件平台),使用这些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有效克服教师课件制作障碍,并能有效提高中医药教学质量。
(二)重视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包括针灸推拿在内的中医药教学中,教师本身的信息素质是进行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关键。所以,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当重视强化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教学主体和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模块构建者以及信息资源提供者转变。这就要求院校以及教师能够在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并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规律,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教学功能来推动二者的整合;二是院校有必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学习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的经验与体会;三是有必要在听课基础上,考核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医药教学的成效并给出改善建议。(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在中医药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2
【关键词】简析汉语文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精选一些材料和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一番发现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搞好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说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即便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也难以形成新的创新能力;更何况语文作为思维的工具,对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语音、字形、标点、、速记法、修辞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应让学生学会积累,如背诵名篇佳作、名言警句、古诗文中的文言实词。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最后引导他们厚积薄发,进而去应用这些知识,然去获取新知识,在应用所学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创新。
二、鼓励质疑求异,激活创造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教会学生质疑求异、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只有质疑,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促使他们主动的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造兴趣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个“乐”就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发展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曾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巧妙运用导语法。
在教学中,常采用名人名言、故事、歌曲、视频等形式设计导语,效果较好。如:在讲《致女儿的信》中,我这样设计导语:“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这样的话会让学生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是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辩论法。
课堂辩论是使学生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辩论可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仅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能引导他们探索其所以然,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发表见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辩论可是正反双方勇敢、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实现的。
3.现代教学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展示,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把语文课知识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思维,充分地进行想像、分析、综合、推理,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四、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于三尺讲台之上,居高临下,是权威、导师、支配者;而学生是观众和听众,是服从者、被动者。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场所,而且是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阵地,教师应和学生共享学习中的快乐和困惑,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又经过独立思考解决了问题,让学生多体验创造的快乐。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拓精神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不断强化,是学生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从思维障碍中冲出来,为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意非智力因素
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美术领域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美术创作的力度和深度。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美术创作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美术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遇到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新的时代向美术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这些课题包括:如何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力作,如何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审美需求,如何在既共生互融又相互竞争的世界美术大格局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艺术样式和学术形象,如何使当代美术创作与时俱进等等。面对机遇、挑战和各种新课题,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美术家都应当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
当代美术虽然处于繁荣上升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是量大于质,还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力作。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的目标虽己多次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影响的力作仍如凤毛麟角,主题性创作质量有下滑趋势,这和整个时代所表现出的发展气势及创造力是十分不协调的。 就数量而言中国当代美术家居于世界前列,但在艺术观念、素养、语言及形式创造上具有突出成就,并以此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美术大家还不多见。美术大家是一个时代美术成就的最高体现,缺乏大家的现状和中国作为一个美术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和十年前相比,当代美术在观念、风格和审美取向上都获得了质与量的飞跃,但还未能产生出既能表现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当代性艺术样式。而在世界美术格局中,只有构建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独特价值的现代性艺术,才能对世界文化发生独特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品市场机制的建立对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正越来越突出,由于市场机制的和部份画家对市场价值观的过份崇拜,已成为制衡当代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亟待重视。一些美术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唯市场利益为创作的动力,这些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美术尤其是中国画的形象和声誉。当代美术创作中一些美术家长期拿不出高质量的作品来,却热衷于个人的名利、效益活动,导致社会舆论的不良反映。一些民办的画院虽然很活跃,但囿于艺术水平和资金来源看,非但难以弥补国有画院的弱项,反而致使整个创作态势有向庸俗化、低俗化方向蔓延之势。
学校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主要场所,为转变美术发展中的不正之风,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助于培养美术学科接班人,加强美术人才思想的坚定性,完善美术发展的现状。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育美术学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上对社会的自觉认同、归属和在行为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伦理关怀、责任担当。社会并不是纯粹独立的无数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由无数个相对独立个人组合形成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于社会整体,不与他人交往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局势动荡此起彼伏,在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给整个社会带来激烈凸显的社会矛盾和集中棘手的社会难题,这一切都给当代青少年提出了严峻挑战。时代呼唤英才,青年强则国强。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因此,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青少年总是要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历史使命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情感和个人追求,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一个灵魂性精神准则。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自觉地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能够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并在追求这一崇高价值目标过程中不断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提高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能力。相反,不负责任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其人生往往庸碌无为。对于这一道理,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早就说过:“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
美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上升到如何做人。美术家应关注人民百姓的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的苦难。美术家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从事艺术创作就要能够感受到美,表现美。美术家也不能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美术家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美术家是人,他是被伦理道德所约束着的,因此,就必须要有社会责任。美术家要关怀他人,回报社会,为百姓疾苦而呼吁。一名艺术家最主要的职责是发现美,将其表现出来,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促进美术的发展。
所以在当代美术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家人需要勇于担当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这样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术力作。
【参考文献】
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4
关键字: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99-02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填鸭式”、“满堂灌”等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因此发展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早在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1998年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在2012年召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对学习负责,而这一新问题的解决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1]。
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和成才,因此教育也要遵循发展和成才的规律,任何知识进入大脑之后必须经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个人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就是受教育对象的知识内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习者由外部刺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更加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造了一种跨时空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与互联网教学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新颖的数据存储和收集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技术和调整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长期以认识论作为教学的主导理论,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是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教师也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和不敢问的学习行为,不能发挥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
随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构建主义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建主义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发展,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个体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所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甚至教师代替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被弱化。恰恰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意识到学习主体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更具艺术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现状
一些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功利性较强,造成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缺乏人文教育,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不协调,这一矛盾在医学类专业也变得突出。近年来,医德医风问题和医患关系冲突屡屡被媒体作为关注点,也引起了社会对医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按照培养临床医生的目标来实施,实际上在短短的五年本科教育中,既要求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还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现在看来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同样,在中医药教育中,现阶段的院校教育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而完成院校教育之后的毕业生能否真正开始中医药临床工作却还有待检验。同时,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对传统中医药知识和现代医药成果结合不当,对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的关注不够等问题也阻碍了中医药人才的发展。
现今我国针对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长期以来中医药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途径,包括对中西医课程比例和时间先后的调整,对临床教学的改进,落实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等。同时也发展出了师承教育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新的中医药教育改革模式,但从总体来说,在院校教育阶段仍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学分制改革,建立了递进式中医基础系列课程,建设了社会学类、方法学类、实验中医学等选修课程和新兴课程,结合中医师承教育和“三学期制”的临床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中医体验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临床能力的构建[2];部分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西医基础课程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上开展PBL教学[3];河南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上开展PBL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并推行形成性评价[4];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剂学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网络学习法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5]。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
虽然一直倡导高等教育阶段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特别是在中医药院校中,很多课程对于学生存在很大困难,如《医古文》、《伤寒论》、《黄帝内经》等课程,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或素养都导致其难以产生学习主动性。
其次,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接受了12年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训练,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不够,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完全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逐步的进行过渡。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吸取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终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模式改革建议,也在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因材施教,节点检查教学效果
在课上应讲授教材重点知识,其余内容应主动放手给学生,但须制定考核方式检查自学效果。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一些期刊或网站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因此在课程考核中也必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对于“一考定终身”评价模式的不满,认为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学生又对平时的过程考核有惰性,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设计合理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动植物的饲养、操作和解剖等。如果要进行科学研究,那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技能也都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通过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得到更多的锻炼。对于课堂教学也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老师也应该带着问题来上课,同时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以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教学,必须掌握一个平衡度。
同时,由于医药教育的特殊性,不能忽视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可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医德医风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医药院校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进步。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院校教育阶段现有的中医药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能力,为中医药事业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2]胡鸿毅,林勋,闫晓天,施建蓉,严世芸,谢建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6):5-7.
[3]张云莎,姜希娟,苏金玲,郭茂娟,杜欢,范英昌.以学生为中心的西医基础课程整合在中医院校的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10.
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5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依从性;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34-03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居世界前列,7.18%的1~59岁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过2 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区。随着病程延长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增加,而3%~6%的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细胞癌[1]。因此,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持续坚持以降低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从而减轻病毒对肝细胞的破坏,保护肝结构及功能,已经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分析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宣教,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诊断标准;年龄18~89岁;确诊慢性乙型肝炎病程≥2年。排除标准:肝硬化、肝癌及慢性并发症;精神或认知障碍;严重心血管、肾脏及其他慢性疾病。纳入男196例,女104例,年龄20~72岁,平均(31.73±5.38)岁,病程2~20年,平均(12.83±3.29)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病程、职业、医保报销及并发症等资料,并采用统一制定的抗病毒药物服药依从性评估表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包括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每项分为完全不、偶尔是、基本是、完全是计0~3分;生活方式改善则依据教育干预前后对患者饮食、吸烟、饮酒、规律作息等项目改善程度分为0~3分,总分为0~12分;定期复查则以是否完成分别计1或0分。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以评价患者情绪管理情况[2]。
1.3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1]指导用药和患者随访,并于诊疗同时进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则进行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①建立患者手册建档,详细记录管理方案和目标,包括所用药物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复诊时间、随访时间、控制目标及责任护士等,每次复诊和随访均详细记录病情控制情况。②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患者抗病毒口服药物治疗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药理药效、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注意事项及治疗目标的健康小讲堂宣教,强调科学用药治疗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避免滥用药物、擅自停药,动员患者家属参与健康学教并对患者服药进行督促,并通过复诊和随访监督记录患者服药情况。③制定个体生活方式改善计划:通过健康小讲堂宣传饮食注意事项和禁忌,倡导科学膳食,提供通过膳食平衡搭配制定的三餐健康食谱供患者参考和执行;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工作学习安排为患者制定科学规律作息时间计划,保证充足休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患者体能和体质的提高,增加免疫力;通过调查患者吸烟、饮酒的情况劝诫患者戒烟、酒,并提供戒断治疗的帮助。④重点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给予心理建设辅导,对干预前心理状态评估问题较明显的患者,重点了解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原因,通过针对性疏导,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家庭、社会支持,树立乐观、积极的治疗态度。
1.4 评价标准[2]
教育3个月后进行评价。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项总分为0~16分:0分为依从性差,1~6分为依从性较差,7~11分为依从性一般,12~15分为依从性较好,16分为依从性好。情绪管理HAMA<7分为正常;7~14分为有焦虑可能;15~21分焦虑;22~29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HAMD<8分为正常;8~20分有抑郁可能;21~35分抑郁;>35分严重抑郁。干预后依从性总分较干预前升高>50%为改善,升高18%~49%为进展,升高<18%无效;HAMA或HAMD得分较干预前下降>50%为改善,下降18%~49%为进展,下降<18%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前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依从性得分偏低,而情绪管理的HAMA和HAMD偏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和情绪管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χ2=5.823,P < 0.05),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83,P < 0.05),见表2、3。
2.2 影响患者依从性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表2中干预后得分好、较好、一般为依从性好,差、较差为依从性差,对所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依从性影响显著(P < 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口服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促进患者血清学转换,多为每日1次口服,但由于治疗周期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较强,社会及舆论极易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压力,患者容易在治疗期间受到不良医疗广告影响,出现擅自停药、滥用药物等情况,直接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因此提高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3]。
本研究从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进行观察,定时定量用药是保证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清除效果,由于疗程漫长,治疗用药和效果应得到动态监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定期到医院进行血清学检查复诊对治疗十分重要;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功能的损害,而肝脏是消化系统最大的器官,承担人体生物化学及代谢的主要工作,由于慢性乙型患者肝功能下降,饮食、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需要进行科学规范,并应该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运动,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力,有益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方面[4,5]。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前300例患者依从性4个方面得分均偏低,而通过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得分均有显著升高,表明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个体生活方式改善计划、心理建设辅导的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可能促进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显著提高患者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依从性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受到的社会、家庭压力巨大,患者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促使患者对现有的口服药物治疗缺乏坚持的信念,更愿意寻找能获得速效的治疗方式而偏信偏方和滥用药物,导致擅自停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甚至可能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进展[6,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均偏高,存在较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而通过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后,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本研究应用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强调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辅导,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监督,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尽量缓解患者心理和社会压力,提供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8]。通过对相关因素分析,文化程度、收入和职业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较高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接受程度更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更高更科学,长期治疗医疗费用对患者及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职业与文化程度及家庭收入有关,且不同职业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对患者生活方式也有影响,因而有规律的工作时间、劳逸结合的工作状态更适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患者依从性都有明显的影响。
总之,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依从性有显著的作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有益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2):168-17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李田英. 健康教育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知识认知的观察[J]. 河北医药,2011,33(11):1742-1743.
[4] 徐满琴,刘霞英,张海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全程零距离健康教育[J]. 护理与康复,2012,11(3):297-298.
[5] 刘敏环. 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抑郁心理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21-23.
[6] 陆惠洁. 系统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117-119.
[7] 张俭,李莉,王莹. 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05-206.
教育的核心要义范文6
一、问题教学应重点突出, 紧扣教材核心要义
评判和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尺”,就是考查数学教材所设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等核心要义是否理解和掌握.也就是问题教学活动是否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材要义.笔者通过课堂观摩和调研活动发现,当前有部分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人员存在就问题讲问题的不良现象,放弃了数学教材,抛到一旁,脱离教学根本抓手知识点以及解题要义等,讲解和组织所谓的解题活动,导致解题活动进程不接教材这一“地气”,与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新课改下的案例教学,其目的和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学生自身的知识素养、提升解
决问题的必要技能.因此,教师开展问题课讲解活动时,应该抓住数学教材这一根本,认真备教材,认真析教材,围绕教材中的知识重点、性质定理、学习目标等方面,设置针对性的数学问题,实施有的放矢地问题教学,使问题解析的过程变为教材要义巩固的过程,提升数学知识素养的过程.如“一元一次方程”问题课教学,该节课所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复习巩固“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等内容,教者在问题案例的设置过程中,抓住所学的知识点内容,并按照该节课教材提出的目标要求,设置出案例“已知(m2-1)x2-(m+1)x+8=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求代数式m/x的值.”并在其讲解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初中生通过复习强化该节课知识点内容基础上的准备环节,再进行问题条件的分析以及问题解题思路的探寻活动.初中生通过巩固复习旧知,深入分析案例,得出其解题思路.在其问题讲解过程中,达到了解决问题和复习巩固的双重效果.
二、问题教学应深入交流,重视双向互动沟通
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学活动,需要通过言语交流、观点碰撞、协作互助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和问题的讲解.数学案例作为教师深入讲解的抓手,触发他们思维的发动机,是所有实施主体和参与主体在实际互动进程中的有效实践“平台”.案例教学应该体现出教学活动所应该呈现的鲜明的运动、双向等显著特性.传统理念下的问题教学活动,教师的问题讲解和学生的问题探析之间不相交接、各自为阵,是一种单向性,缺乏交流互动的实践活动,不易让教师对初中生群体的解题实情有实时了解和掌握,不能为讲解指导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初中数学所开展的一系列问题教学等实践活动,要体现出双向、双边等等外在特性,使数学案例成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探析深入互动的生动平台和有效舞台,借助师生讨论交流、生生合作探究、小组辨析归纳等等活动形式,推动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生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协作互动,让教师能够实时掌握了解初中生解析问题的思维状态和观点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师生参与的深刻性.
图1问题:如图1所示,有一个正方形ABCD,它的边长为6,CD的中点为E,将ADE沿AE进行对折到AFE,延长EF交BC于G,连接AG.求证:ABG≌AFG,并求出BG的长度.
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问题条件内容的研析活动,学生研析认识到:“这是一道翻折变换方面的问题,需要用
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
围绕案例提出的要求活动,初中生组建成互助式的学习团队,开展深入认真的讨论交流,在其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基础上,明确指出:“此案例的解析需要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等”.教师实时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听取初中生讨论,为讲解指导收集情况资料.
教师结合了解情况,反馈问题解析活动效果,强调指出:“要求证三角形全等,需要空间思维,利用翻折对应边的关系以及HL定理从而求证.利用勾股定理的关系式求得BG的长度”.
初中生完善解题思路,书写解题过程(过程略),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方法,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一起修订完善该类问题解答路数.
需要指出的是,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探析时间,教师要做到放收有度,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三、问题教学应能力为要,注重解析能力实践
课堂讲解活动的开展,其根本追求就是为了实现参与实施者内在能力和已有素养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素质教育为第一事务大背景下,主体所具有的学习技能和学习品质的目标追求更为突出、更加鲜明.笔者认为,教师开展问题教学的组织和引领活动,要将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作为第一要务.就问题教学这一领域内,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应该将初中生的数学问题分析能力、解题思路探析能力、解析方法渗透能力以及解题思想策略实施的能力等,融进问题讲解活动的重点和着力点,提供其分析问题条件内涵以及内在关联的时机、提供其推理、探索思路的能力、指导其运用践行方法的能力,让他们在充分、充实的思维归纳等等活动中,实现数学学习能力和品质的进步.解题方法实施是学生问题解答能力的根本内容.在初中阶段经常使用的数学解法主要有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因式分解法、判别式法等10种.
如在“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a4+b2c2=b4+a2c2,试判断ABC的形状”案例教学中,教师组织初中生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思考活动,合作交流,探寻该案例解答的思路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