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山治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山治理措施范文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又不至于造成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1]。
1、矿山地质环境的内涵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床及其邻近地区,其岩石圈上部与大气、水、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一部分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是以岩石圈为依托,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和岩石圈自然平衡状态的地质环境,也是一个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地质灾害较突出的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采、选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矿渣,废水,粉尘等,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环境和工作条件,而且给矿区周围的大气、水质、土壤造成危害;废石堆、尾矿库挤占大量土地、农田;污水和烟尘的排放,污染水源、江河和大气,也破坏了景观和植被;露天矿边坡崩落,井下采空区造成地面塌陷;矿井突水、矿山疏干排水引起邻近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疏干涸干或形成海水入侵;采矿剥土等造成水土资源平衡失调,易诱发和引起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有这些环境地质问题,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预防和治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和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2]。
2、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主要危害
矿山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及滑坡、煤层自燃、矿井突水、有害气体突出、冒顶等。针对上述主要类型分析如下。
2.1 崩塌
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带。矿山开采而诱发的岩土体崩塌,在平原地区主要为开采粘土、砂石矿产时的边坡失稳;在山区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坡角过大而诱发的岩体崩落(包括建矿时修路切坡等),以及在深部采矿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而导致上覆脆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沿裂隙出现崩落。如某煤矿,该矿区上覆第四系玄武岩,储矿层为侏罗系,经多年的地下开采,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并且出现地面塌陷,引发上伏玄武岩沿节理出现裂缝,在降水作用下,沿裂隙在陡坡处出现崩落,危害近陡坡处的人群及建筑物。
2.2 地面塌陷
多年以来,地下开采矿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发生。这些矿山多分布于山间盆谷地及其周围。塌陷坑一般近椭圆或近圆形,略大于采空区范围,深度由内至外,从大变小,个别塌陷由数个塌陷坑相连或重叠。煤系地层多分布于中生代的砂岩、砂砾岩、页岩之中,岩体类型为软弱层沉积岩,该地层岩体结构松散、破碎,处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区,断裂分布广泛。煤层矿体多属于浅埋藏型,松散覆盖层厚度比例大,矿层覆岩强度低,厚度比例小,岩性组合复杂。当地下矿层被采出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上覆岩层及建筑物等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长应力超过该层的抗压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并相继冒落,紧随其后的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随采矿工作面的推进,受到采空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的盆地形塌陷坑。
3、矿山环境治理方案实施部署原则
3.1 以人为本,减灾防灾的原则
矿山开采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其免遭该类地质灾害隐患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3.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针对矿山环境地质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重点对开挖较深的采坑、露天堆积较大的矿渣堆、高陡边坡(危岩体),顺坡就势因地制宜实施削坡、填坑、平整修复治理工程。
3.3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以工程措施为主修复破坏了的地形地貌景观,并结合种植树木的生物措施修复破坏了的矿区矿山生态地质环境。
3.4 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原则
根据资金情况,结合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大小情况,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既要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又要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及预警系统。加强对采矿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报,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矿产开发成本的提高,反过来可促进矿山环保技术的革新和科技进步,这不仅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还可使发展环保技术的矿山企业盈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标志。只有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作为经济要素来实施,矿业才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表征,才有益于社会获益于人民[3]。建议如下:
4.1 加强新建矿山审批管理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加强新建矿山审批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拟建矿山,建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开采矿产资源;限制改扩建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
4.2 加强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新建、改扩建矿山应严格执行矿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有水土保持、环境治理达标、矿山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实施措施。经批准确定的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使用。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率必须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武强,陈奇.矿山环境问题诱发的环境效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35(5):81-85.
矿山治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露天矿山; 废渣堆; 治理措施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土地大面积损坏,翁牛特旗小型露天矿山就存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点多、面广、破坏大、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特别是已经破坏的土地在没有得到有效恢复治理的情况下,随着不断开采和排渣,其引发的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生态问题和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愈发严重,矿区治理的形势可以说是“旧账未还新账又欠”。因此,为了达到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目的就亟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本文以翁牛特旗四道杖房萤石矿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具体的露天采场和废渣堆的工程及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露天采矿企业治理工作做出科学的指导。
1. 矿区基本情况
1.1 气候概况
翁牛特旗四道杖房石矿位于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四道杖房村,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降雨量多集中于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368mm,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mm,年平均气温为6.8℃,最高气温可达36℃,最低气温-38℃。无霜期110~140天。结冰期为每年的10月至下一年的4月,冻土深度为2.0m左右。冬春季多风,以偏西风为主,一般风力3~7级,最大风力为8级,最大风速26m/s。近几年因气候干旱,春秋两季有沙尘天气出现。
1.2 地形地貌概况
矿区地形地貌简单,属低山区,海拔771m~868m,相对高差97m,总体趋势南西高北东低。最高点位于南西部,海拔高度868m,最低点位于东部,海拔高度771m,山坡坡度10°~30°,大部分地区基岩。根据矿区地貌形态特征,将矿区地貌形态划分为低山和沟谷两种。低山分布于矿区大部分地区,山顶多呈浑圆状,天然坡角一般10°~30°,由基岩及上覆松散层构成,基岩岩性主要为一套青灰―灰黑色酸性角砾凝灰岩、凝灰岩、安山岩等。近水平层理,经长期风化剥蚀局部出露的基岩较破碎。地表覆盖的松散层岩性主要为粉土及残坡积碎石和冲洪积砂砾层。区内山间沟谷主要发育在矿区东侧,宽度一般100m~500m,纵坡降约10‰~13‰。沟谷上游多呈“V”型,下游呈宽“U”型。谷底多发育侵蚀切沟,切沟宽2m~15m,沟深1.5m~12m。一般在沟谷交汇处地形较平坦、开阔,沟谷底部堆积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等,厚度0.5m~18.0m。沟谷平时干涸,雨季为地表径流的主要通道(见图1)。
1.3 土壤植被概况
矿区所在区域土壤主类型要为灰色棕壤土、黑钙土、粟钙土,是典型大陆性气候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的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和坡积物。区内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质地粗、生物作用微弱、团粒结构、渗透能力差、腐殖质层薄,土壤干旱贫瘠,极易被侵蚀。
矿区地处东北及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植被类型复杂,类型主要为干旱草原植被,主要有冷蒿、羊草、丛生小禾草、小叶锦鸡、沙打旺、沙蒿、沙棘等。植被覆盖率15%。
2. 露天采坑、废渣堆土地占用及破坏
2.1 露天采坑
矿山露天采场位于矿区北部,形成于建矿之前,总占地面积885m2。采场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南北长124m,东西宽6m~17m,占地面积885m2,形成边坡高1m~10m,坡角30°~80°,挖方量4071m3。坡面基岩,岩石风化裂隙发育。
露天开采开挖山体,挖方量4129m3,形成边坡长124m,高1~10m,坡角30°~80°。露天采掘开挖山体,破坏地表植被,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见图2、3)。废弃露天采场损毁土地总面积885m2,其中采矿用地面积240m2,灌木林地面积645m2。
2.2 废渣堆
矿区内废渣堆位于废弃露天采场东部,占地面积770m2,南北长67m,东西宽3~13m,堆高1~5m,沿坡呈松散自然堆积,斜坡面坡角30°,堆方量2926m3。废渣堆放形成堆积地貌,破坏地表植被,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废渣堆损毁土地总面积770m2,其中采矿用地面积570m2,灌木林地面积200m2。
3. 露天采场及废渣堆治理措施
3.1 治理目标
对矿山开采所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进行恢复治理,使破坏区块的地形地貌景观尽可能与周围景观融合,将废渣堆回填至露天采场底部,回填工程实施后的地表坡度尽量与原始地表保持一致,回填完毕后进行覆土、对场地进行整平,以满足植被恢复条件。
3.2 工程措施
对露天采场进行回填,首先将废渣堆清理回填至采场底部进行垫坡,并对采场两端狭窄条带状凹坑进行回填,应全部充满。每回填40~50cm厚度,利用夯实机具进行夯实,压实度不低于85%。回填工程实施后的地表坡度应与原地表尽量保持一致。回填时,填料中石块含量较多且块度较大的应作为下层填料,距地表1m深度范围内宜选择渣堆中不含或少含石块的填料,经场地平整后能够满足植被恢复的立地条件。使用自卸汽车和推土机等机械取土,运输至废弃露天采场进行覆土覆土厚度0.6m。覆土完毕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平整工程应依据因地制宜、不改变原有地形面貌的原则,在场地覆土完成后,对局部过于弯曲、凸凹的地段修直平顺,平整坡面,进行人工场地平整。平整时应按照随坡就势的原则,对±30cm厚度范围内的土石层进行清理平整,并保证排水畅通。
将废渣堆全部清理回填至露天采场,使用翻耕机对清理后的板结土地进行翻耕,以利于植被恢复,翻耕深度0.6m。翻耕完毕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对局部过于弯曲、凸凹的地段修直平顺,整平深度0.3m。
3.3生态恢复措施
过去生态恢复就是简单的景观恢复。仅停留这一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要向生态功能修复阶段迈进,而且不能刻意追求特定的状态,要根据矿山破坏所处的区域、所处的位置、生态的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目标,包括文化的功能、美学的功能和公众的感受等等。该矿区露天采场和废石堆距离高速公路直线最短距离600m,在高速公路上可见,该地区土壤类型为砂质粘土,土地自身肥力较差,占用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和灌木林地,周围植被类型包括灌木和草地。经调查该区域不宜种植乔木,且矿区周围人工栽植的柠条长势较好,为提高治理标准,消除该区块对赤大高速公路的视觉影响,设计绿化措施为栽植柠条,种植季节宜选在春、夏两季,种植方法为人工种植,树种选择当年培育幼苗,栽植间距选择2m×2m,每穴2株,每100m2栽植72株。栽植采用坑栽,树坑大小为0.8m×0.8m×1.0m,坑口反向A斜,以便蓄水保土(见图5、6)。
4.结论
翁牛特旗四道杖房萤石矿区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及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必须根据土地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首先保证工程措施先行,消除露天采场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废渣堆的土地现状破坏。其次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植被恢复,进一步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国雄,高宝山等.国外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8.
[2] 张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关键问题分析[J]《地质矿产》,2013,9.
[3] 陈昌彦,,王维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12
[4] 蒋俊,李梦华 .关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质学报》 2001,6.
[5] 刘海涛,孟瑞娜,徐海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问题的思考 [J]《地球》 2016 ,7.
矿山治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1. 金矿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金矿开采所引发的崩塌滑坡,这是矿山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之一。因为采矿而导致的高陡边坡,形成悬空危岩体及山体开裂等,尤其是在运用崩落法采矿、暴雨不当时,易出现山体的崩塌等清况,主要分成岩质崩塌与土质崩塌等两类。
1.2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金矿山开采所引发地面塌陷也被称之为采空塌陷。采矿塌陷的原因很复杂,受到矿体的形态,采空区的埋深与采厚比,金矿围岩的地质结构、矿区的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状况等诸多因素之影响。
1.3 泥石流。泥石流是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在矿山的资源开采中,由于山上的植被和岩石遭到破坏,特别是在暴雨天气经过水的搬运作用,会形成降雨性的泥石流,这种泥石流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由石块、沙砾和粘土组成,目前中国矿山泥石流的发生和隐患主要与矿山开采中的废石堆较多、拦护措施差、结构松散等有关。
1.4 采空区的塌陷。采空区塌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以空场法、崩落法进行开采的地下矿山区域,在形成一定规模后自然发生垮落,一旦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处理,将会诱发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在近地表的岩移中,威胁到地表建筑和道路的使用质量安全,严重的还可进一步引发大规模山体滑移。一旦达到一定的采空规模,而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填充,就很容易导致崩塌灾害,这一情况在对金属矿的开采中更为常见。此外,采空区塌陷灾害还会引发其它的地质灾害,比如地裂缝、滑坡、崩塌等,都会给地表的各种建筑和农田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究其根源,影响采空区塌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灾害塌陷区的范围、塌陷幅度和塌陷时间进程等方面研究考察可以发现,其成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受到矿区地质地形 (岩层的结构、构造、岩性、成分) 等客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开采技术(现场观察、测量、自我意志) 等人为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通用采矿塌陷机理,当前业内盛行的几种假说也只是从多角度对各类矿山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某些侧面的诠释。
2.解决金矿开采所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
2.1实施金矿地质环境恢复的系统化治理
要充分运用系统治理的理念,以综合治理方案来取代以往逐一进行矿山治理的方案,应用拦渣墙、废渣清运以及排水工程等手段,让金矿的地质环境能够得到很好地改善,从而有效预防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之发生,这样一来就能防止出现水土流失,让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切实地改善。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当依照先治理危险性比较大易造成严重后果的废渣坡,后治理其他废渣坡;先治理水域上游,再治理水域下游的次序来加以实施。对于需要进行治理的沟谷则应运用比较高的标准进行综合整治。
2.2加强对金矿环境管理与土地复垦的监控工作
对于金矿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等问题,我国已经出台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及《土地管理法》、《黄金矿山砂金生产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明确了“谁破坏、谁复垦”以及“谁复垦、谁受益”等原则,并且要求开发企业开展植树、种草、恢复表土层与地表植被等活动。然而,各矿区尚未真正将矿山环境的治理和矿区复垦视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来加以对待,甚至一些地方的矿山环境治理与复垦只是企业无利可图的一个副业而已,所以在具体执行中国家有关政策无法兑现。
有鉴于此,各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矿山的执行情况加以督查。对于新建金矿项目一定要评估其对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方案,并在报请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后依法对金矿环境保护以及采金区复垦等实施督查。
2.3努力实现土地复垦模式的产业化
笔者认为,金矿土地复垦模式一定要实现产业化,也就是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之下,以矿山企业为主要依托,把采金用地复垦视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来抓,具体来说就是应当把金矿企业的发展用地、采金破坏区土地复垦、土地复垦后的开发与生产、矿山产品加工等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这样就能更加切实有效地解决金矿企业采金征地难、矿区环境治理难等问题,不仅能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矿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政策的落实,而且还能强化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矿山复垦的支持,对于我国金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健全完善金矿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鉴于目前严峻的现实,应当尽快启动国金矿的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从而更好地掌握我国金矿的地质环境现状以及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形成金矿生态环境档案与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对于闭坑之后的金矿过采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新建金矿应当要求其建立无废矿业之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施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促进我国金矿开采所导致的采金区和周边环境恶化趋势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1 预测报告。我们在现实的井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可利用技术手段采用一些探测仪器来进行地质情况的勘测,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其中在当前的隧道开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有:a TSP 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报距离长、对隧道施工干扰小、预报精度高的特点。有效预测掌子面前方100 m~150 m 距离的采空区位置和规模、塌方、突泥、突水等施工地质灾害;b 直流电法。即利用空间电法勘探,来判断围岩的含水、导水地质构造状况,从而有效避免断层、裂隙、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c 地质素描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法、超前水平钻孔等其它探测法。
3.2 岩土治理。该种技术更注重对一些具体地质灾害的防治。环境岩土工程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a 岩爆应力集中,限元方法能有效释放应力;b 尾矿的塌陷,可采用边采边充填、集中充填、压力注浆等填充法,来增加尾矿库的整体总量;c 井下突水,除了物理探测法外,还采取注浆封堵、帷幕注浆截流等措施,预测方法主要有统计学方法、突变论方法和现场试验等;d 采空区的塌陷,通常采用减少沉降高度的方法来预防,从而提升安全保障;e崩塌、滑坡灾害,要控制超采滥挖现象,做好排水工作;f 对排石场内的空洞和裂缝现象,可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工程地震法来进行探测验证。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地形较为复杂的矿山场地,一定要分段勘查,在进行必要的现场试验后再确定加固设计。
3.3 其他措施。即非技术措施,主要有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矿山开采规划和报批的同时,明确矿山企业保护矿山环境的责任,采用先进的采矿工艺,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通过各级政府和国家财政为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积极推行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设立防治基金来完善投入机制,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对金矿开采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应当贯穿于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之中。要全面细致地分析与调查金矿范围内矿渣堆积的状况和潜在的威胁,充分考虑到灾害链效应,从而对所存在的问题开展危险性评价,并且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改善与治理我国金矿的地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闫车杰. 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 中国地质,2004,13(03):66-68.
矿山治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露天开采 砂岩矿 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砂岩矿是我国重要工业原料,砂岩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安全。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大量土地;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有增无减;采矿疏排水破坏了地下水系统,井泉干枯,人畜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使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繁重。
二、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采矿工业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活动所占用的土地(如厂房、工业广场);为采矿服务的交通(公路、铁路等)设施,采矿生产过程中堆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所占用的土地等。
2、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许多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露天矿山主要表现在:一是露天开采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渣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堆放,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堆放,遭遇下雨,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
3、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采矿往往把周围植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岩石,甚至荒漠化。
4、环境污染。采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废水、粉尘和废渣。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露天矿山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穿孔、爆破、铲装、运输、破碎、排土等均产生大量的粉尘,随风漂浮,弥漫空中,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大量堆存的废渣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有些尾矿废渣中甚至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三、露天矿开采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1、区分环境问题历史旧账和新账,从而明确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和责任人。要由目前的矿山企业来承担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尽早区分历史旧账和新账,是明确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主体的重要前提。历史旧账和新账的划分,建议以企业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即企业利润基本上缴国家转为企业自负盈亏的年份为界。对于历史旧账,应主要由政府承担,主要依靠国家、省市政府投资、组织治理。而新账必须主要由企业承担,严格执行谁破坏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杭二泥露天矿、海州露天矿这样的老矿,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由国家、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而进人市场经济后由于露天开采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则必须由企业承担,进入企业生产成本,负责治理恢复;而新建矿山则必须从勘察、立项、建设、设计、生产开始就从法制上、管理上明确责任人,并负责到矿山闭坑。确保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2、完善、修改的制定包括露天矿开采在内的有关标准、规范,使矿山开采的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规范,使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露天矿开采从勘查、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有法可依。实现露天矿开采环境的改变一破坏一恢复一重建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就从源头避免、减少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3、露天砂岩矿建设开采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开采至最终境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灾变。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要在可能的环境灾变区设计民用与工业建筑。这一条对新建露天砂岩矿是必要的。
4、老的露天砂岩矿,开采已几十年,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已成事实的情况下,防治对策建议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避让原则,不要有灾害区内布置工程建设和居民建筑,已有的尽量考虑搬迁;二是针对性治理原则,对不宜搬迁的重要设置和建筑,采对针对性治理原则,对不宜搬迁的重要没置和建筑,采取针对性治理,如加固、屏蔽、采矿回填、边坡压脚等。宜进行几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风险性。
5、在地质环境问题较严重的露天矿,建立环境地质监测网站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已经建设和正在生产的露天煤矿,且环境灾变问题已经存在并影响、危害地面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情况下建立。如抚顺发电厂及地面兴平路等均建有地面变形监测线网,实时监测并预测变形趋势,为及时采取灾害防治措施,避免损失提供依据。
6、对于新建露天砂岩矿,决策者、管理者、采矿者应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主动的通过采矿工程活动改善和重建周边地区的环境。如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做出了有益可喜的成绩。通过开露天矿、修水库、改河道、改变地形和地层层位、调整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复垦种植等,不但避免了环境的恶化,而且通过露天砂岩矿开采,建设一生态环境更好的新矿区。
7、泥石流的防治。惠顺石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采取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等综合防御体系。加强对废石废土的堆放管理,设排水沟,防止暴雨和地面径流冲刷、水土流失,改善排水、导洪能力,修筑支挡工程、拦洪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
8、土地植被恢复。矿山开采产生新的堆积、挖损地貌,岩石,使原有的地表形态和地貌景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及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因此,在矿山开采前,首先对破坏场地的表土进行剥离,将表土存放于客土场,待恢复治理时将表土进行回用、平整后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在矿区内进行植被恢复,可大幅度提高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爆发几率,减少矿山污水对矿区周边水系的污染,矿区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可以得到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要性
矿山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近些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轻环境保护治理的问题。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矿山环境治理,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可以恢复土地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人地矛盾;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可以实现矿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建设和谐矿山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砂岩矿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扼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水资源状况得到恢复治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真正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矿山治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小煤矿;生态环境;治理
引言
陕北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产地之一,煤炭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煤炭资源的大开发以及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实施,陕北地区涌现出大批私营小煤矿,这些小煤矿普遍具有矿区面积小,服务年限短、开采水平较低的特点,因此,加强该地区小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地生态环境概况
陕北地区小煤矿普遍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端与黄土高原北部之间,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平均降水量为415.77mm,平均蒸发量为2048.58mm,水资源贫乏,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也是我国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
2 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地表沉陷、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生物资源破坏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2.1 破坏植被及自然景观
煤矿建设期场地的开挖和压占,必然对原有地表形态、植被等产生直接的破坏,植被被侵占、破坏后,地表,表土的湿度变幅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劣化,有机质分解作用加强,使土壤内有机质含量降低,不利于重新栽培其它植被。煤矿开采营运期,地表沉陷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采区边界区域影响更大。建设期工程开挖,形成的边坡、取土坑、弃土场等一些人为的劣质景观,造成与周围景观不协调。
2.2 加剧水土流失
陕北地区属于晋陕蒙接壤煤炭开发监督区,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水土流失“三区划分公告”,该地区既是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也是重点治理区。冬春季以风蚀为主,夏秋季以水蚀为主。项目区土壤风蚀、水蚀综合侵蚀模数在5000~21000t/km2・a。
小煤矿工业场地、风井场地建设期开挖、设施新建等活动造成施工区域内地表破坏,新增一定量的土壤侵蚀;临时性占地也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植被和扰动原来相对稳定的地表,使土壤变得疏松,产生一定面积的地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会带来新的水土流失;井下开采活动造成地表沉陷,岩层和土体扰动将使土壤结构、组成及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侵蚀状况。
2.3 破坏含水层
采煤产生的导水裂隙带对含水层造成了破坏,含煤地层地下水会沿导水裂隙带泄漏于井下,并以井下排水的方式排往地面,该岩层内的地下水位将明显下降,水质也发生变化,增加了水体的SS和COD的含量。采煤过程中在煤层较厚的地方导水裂隙带还会导通上覆潜水含水层甚至沟通地表,导致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遭到破坏,可能会造成矿区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等问题[2],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2.4 改变地形地貌
煤矿开采对地表形态和地形标高产生影响,对区内地表土层结构造成一定损坏,煤矿开采区与周边未开采区域相比地表会产生一定量沉陷,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沉陷盆地明显,引起局部地形地貌变化,并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3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3.1 治理原则
陕北地区生态治理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管理。
3.2 治理目标
陕北地区小煤矿生态治理目标为:开采区沉陷土地治理率≥85%;林草植被恢复率≥97%;地表裂缝、沉陷台阶治理率≥100%;林草覆盖率≥55%。
3.3 治理措施
(1)保护植被及自然景观措施
加强对煤炭开采区内的自然植被保护,对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土地退化和植被破坏较严重区域采用生物工程治理方式,即采用乔、灌、草和林、田、草治理模式,采用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建立防护林体系;对草场沙化、退化地区,实行以牧为主,封禁沙化退化土地;对风沙危害严重的干旱耕地,推广免耕法,即“把根留住”耕作法;对沙化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2)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结合主体工程设计,主要布设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厂区绿化美化措施,施工期采取相应临时防护措施(包括临时土袋挡墙、临时排水沟、沉沙池、料场临时遮护等),施工场地完工后清理整理、硬化或绿化措施。采取植物措施(包括在公路两旁采取乔灌草结合绿化防护措施,乔木树种选择杨树和旱柳,灌木选择耐旱、耐寒的水土保持树种如柠条、沙棘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路基两侧设置排水沟并进行绿化,并采取护坡措施。开采沉陷防治区以预防保护为主,重点监测,加强对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
(3)地下水资源防治措施
地下水资源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污水资源化,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尽量扩大井田内植被覆盖面积,以加快地下水位的回升。控制地表污水渗入地下,提高污废水回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加强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良好,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地表的填、堵、塞和平整工作,阻断渗透途径;及时处置煤矸石,禁止随地堆放,防止矸石淋溶水渗入地下。
(4)地表沉陷防治、减缓与恢复措施
针对采煤出现的地表沉陷,对地面建(构)筑物、天然气管道、高压线等留设保护煤柱,保证其不受开采影响;对井田内乡村道路,采取“采后修复、维护和重修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加以治理,加强对沉陷区土地的整治和复垦,保证老百姓生产不受影响。
4 结束语
陕北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综合治理,使区域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最终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引尚,韩国锋,袁珍.陕北矿区水环境安全评价[J].煤矿安全,2011,42(3):125-131.
矿山治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治理
Abstract: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is very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ground subsidenc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water pollution, mine earthquake and other improper mining, to the state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endanger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Do a good job of min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由此可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1.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1.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1.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措施
近几十年的矿业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2.1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通过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化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2.2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2.3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4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监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治理区内环境。借鉴外国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比如日本菱刈金矿矿山开发复耕绿化,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说明.高度机械化开采矿石,不仅节约人力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利用矿渣回填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真正实现矿区乃至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加强矿山开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3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政策创新
3.1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思路,应该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明确以企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首先,矿山企业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者。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该成为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的主体。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谁污染,谁治理”是一个经济原则,而不是技术原则,因为有些污染问题不是单个企业能够从技术上治理的,而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第二,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企业清楚环境治理的成本与收益,以排污收费为例,理想的费率要求政府知道企业的边际环境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而企业显然没有积极性将收益曲线告诉给政府,而政府要了解边际外部成本也非常复杂,因此,考虑到企业的负担,制定的排污费率比较低,也就导致一些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从表面上看,矿山企业为环境成本买单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从长远和综合效益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强。矿山企业不仅是生产者,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明确企业的治理主体责任,企业没有积极性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技术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只有当企业意识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成本时,才是合理的。
3.2尽快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研究和实践。2005年底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作为四个试点领域之一。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具有破坏主体明确、责任具体等明显不同于其他领域生态补偿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讲,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体就是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第二,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是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为此,应加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甚至协商的方法进行确定.第三,创新生态补偿的形式。在开展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其补偿形式应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货币的方式对周边居民进行补偿,也可以通过土地复垦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货币请政府或专业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