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1
一个对孩子没有爱心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幼儿教师的!
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增强自信心,感受到爱的孩子会从自己的感受中学会关心别人、诚恳待人、亲切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爱学习、爱周围与自己共处的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带给每一个人希望、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带给每个孩子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教师的爱是体现在每一个实际的教育情景中的,需要用心去体谅、只有发自内心的真爱、才能在每一个教育情景中把对孩子的爱化为恰当的教育行为。
例一:一个在车祸中突然间失去了父亲的幼儿,老师和周围的成人都想给予他更多的爱以抚平他心灵的创伤。所以不停地安慰他、向人们介绍他的悲痛、给予他很多特殊地照顾;在他和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的时候会不分是非地偏袒他。没过多久,这个孩子在这样的呵护溺爱中变得既脆弱又动辄就打小朋友,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玩了,因此他就变得更加孤独、更加依赖老师。在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不是仅仅自己关爱这个孩子,而是引导他尽快融入集体,在大家的理解关爱下促使他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在成长中他才能淡化哀伤、健康发展。
例二:在有的幼儿园里,无论是大、中、小班老师都亲切地把幼儿统称为“宝贝儿”。“宝贝儿、你回答得真好”:“宝贝儿、站到队伍里来”:“宝贝儿来!老师给你把鼻涕擦了”……在一片“宝贝儿”声中,这种虚浮的表面化的“爱”常常会影响到幼儿正常的判断能力,他们会“矮小化”、“可爱化”自己,会把老师的指导、要求、规则都视为“哄小孩”。很难让幼儿在这类言词引导下提高理性认识。如果真心爱幼儿就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要在认知方面“成人化”地去拔高要求:也不要忽视了幼儿,让他在生活学习的环境中获取经验,来建构他对社会的认识的。真爱,是要用心的。
在《战国策》《触说赵太后》一文中,左师公触劝赵太后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即,父母应当替子女作久长之计,以此说服了赵太后理智的爱幼子。幼儿在他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看法、了解到的事务有可能是有误的。虽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免要经历的,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需要帮助他们改变错误的看法、修正不当的行为。虽说这种调整、修正是人终生都会不断进行的,而幼儿阶段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在这个阶段如何正确、合理地协助、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使他们能一步一步逐渐明白事理、明辨是非,而不能把“溺爱”当成“真爱”让它从家庭延伸到幼儿园。
学习,要多思考
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攻,其里在学。”而在今天这样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毫无疑问“学习”、“会学习”是所有的人发展的基础。幼儿教育界积极主动学习已经蔚然成风,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学什么?怎么学?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幼儿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例如,一年到头全国各地都有许许多多针对幼儿园办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等,在教育领域,幼儿教育界尤为活跃。这些活动总体来讲、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活跃了幼儿教育界的学术气氛,通过学术交流提高了工作质量。而众多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良莠不齐,有组织得很好内容丰富且符合当前幼儿教育实际的;也有听起来颇有吸引力而实际内容很空泛;甚至于也有个别非专业人员抛出一些未经科学论证的所谓新颖的、可以把所有参加该方法训练的幼儿都培训成“天才”的培训班等等,宣传手段让人眼花缭乱。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学什么?教无定法、施教应当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存环境等等。但教育是有规律的,所以选择学什么,首先应当把握发展的核心概念,即已经被许多研究成果支持以及在专业经历中获得的经验,向我们揭示的早期教育的性质:例如社会文化以及儿童的生存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养育者的教育观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影响会影响幼儿是否健康发展:幼儿是在自己积极参与中发展和建构认识的: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教育必需尊重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给予不同的支持: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会影响到幼儿行为发展的所有方面等。在我们选择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学习的内容是否与现阶段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相悖?是否与国家的指导方针一致?这样才不至于花费了时间、精力、资金投入而学无长进,甚至影响工作、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儿;合作共育
一、幼儿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策的了解学习不够
大部分幼儿家长及教师既不了解也没有学习过《素养》,只有少数幼儿教师听过该文件,且幼儿园及教育部门并没有组织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过,高校也大多没有组织教师进行过专题学习。
(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不清
核心素养是超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认知、情感、能力”这些概念之上的一种整体性、发展性的概念。然而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学到什么”“会不会数数”等问题;幼儿教师也大多以“说教”为主,教学中偏重“教”,而忽视孩子的“学”,忽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导致核心素养被认为等同于知识。
(三)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不足
幼儿教师核心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即文化底蕴、专业性素养即教学能力和发展性素养即学习能力。家长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不足,对幼儿影响至深。
(四)高校、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主导幼儿在园情况,家长主导家庭教育方面,高校主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但社区关于幼儿的活动却很少。他们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教育合力,而要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
二、幼儿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政策学习
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素养》的宣传学习。专家专题讲解,幼儿教师和家长专题学习,同时开展《素养》学习经验交流会,分班级或者分小组进行研讨学习。
(二)明晰核心素养内涵
通过《素养》的学习,明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各国都认为包括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这种国际认同进一步明晰了其内涵。
(三)提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核心素养
幼儿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组织幼儿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家长提升核心素养,就能以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处理幼儿教育问题,更好地与幼儿园合作。
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3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为不受他控制的外部力量或原因左右,能够通过独立的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自由地作出选择,那么一个人在社会意义上就是自主的。英国学者迪尔登在《自主性智育》一文中概括出自主性有三个特征:①独立作出判断;②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③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
“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是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宏观教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黄葳:《主体性教育论》)主体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同上)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二、当前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有专家提出,人的主体性要经历“群体主体、个人主体、类主体”三个阶段,西方资主义国家已达到个人主体巅峰时期甚至发展为占有性个人主体,造成了诸如环境毁坏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因此人们呼唤类主体的形成。但我国数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浸染使得个人主体根本没有彰显,所以主体性缺失在幼儿教育中也不足为怪了。
(一)幼儿主体性的缺乏
心理研究表明,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幼儿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奠基阶段,因而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甚为重要。然而幼儿园里幼儿言行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游戏活动中幼儿等待教师给予角色分配;学习活动中幼儿小心地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思考、表达;甚至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也表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连饮水、小便等活动都要教师允许;等等。幼儿的这类行为表现反映了幼儿主体性缺乏,而主体性正是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分析幼儿缺乏主体性的原因,主要源于师幼互动的不适宜。所谓互动,是指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或影响。理论上讲教师和幼儿分别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但实践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动者地位,幼儿则处于被动者地位。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晶波的研究表明,目前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的比例远远大于幼儿发起的比例,分别占3/4、1/4;互动内容表现为明显的上行型互动和下行型互动相结合的特点。所谓上行型互动。指“下”对“上”的请求或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指导等,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多为此类;下行型互动,指“上”对“下”的要求、指令、提醒、约束、帮助指导和照顾等,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多为此类。可见,目前师幼互动内容明显表现为重规则性、多问题性和少情感交流等问题。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社会标签论中有一个概念叫“角色吞没”,是指某些情况下,一种社会角色从个人的角色集中凸显出来,同时必然降低所有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师幼互动中应有一系列稳固的对应关系,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等,而教师的控制者角色过于强化,即强化了师幼互动中的控制者与遵从者这一对应角色的品质,势必会淡化其他相应的师幼角色,这种淡化造成幼儿主体性被覆盖。
此外,幼儿缺乏主体性的原因,还与家长、社会对幼儿角色的认同有关。由于大家往往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幼儿,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所以对幼儿的主体性漠视甚至遏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早在几十年前,爱因斯坦就曾警示“……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自信,它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
(二)教师主体性的缺乏
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实践证明,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验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才会珍惜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将自主、创造的权利归还给儿童,也就是发挥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可是教师缺乏主体性同样是困惑当前幼儿教育界的难题。具体表现有:有的教师恪守规章制度,不带个人思考地执行管理者意图,对幼儿园固有的课程模式、作息时间、教育策略等消极顺应、沿袭套用,长此以往,教师消极、被动、守旧的思维方式会成习惯,并在师幼互动中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缺乏主体性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两个方面:一为社会文化背景,二为内部管理机制。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也遗留下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要消除这些糟粕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长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置于工具性地位,忽视人的自我价值,教育过程中又注重“教师中心”。虽然近年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转变,但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却迟迟难以真正落实。又如:虽然历代政府都有重视教育的举措,但实施中由于经费、体制等原因使得教育难以真正受到足够重视,幼儿教育更是在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幼教质量明显滑坡(1996年至2001年间全国在园幼儿下降了690万!)。另外,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与幼儿教育价值不吻合也成为幼儿教师主体性发挥的阻力。就内部管理机制而言,影响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主要有两点:1、管理过细、制度过分苛杂。由于幼儿教育的任务、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其机构职能及教育内容与中小学不完全相同,幼儿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工作人员给予细致周到的照顾,幼儿园所负的安全责任远远大于中小学,管理中理应注意细节、体现关怀,但过于细微的监管,过分苛杂的制度,会给教师添加许多时间和精力上的负担,因而教师无力主动思考、不敢轻易变通。套用洛克的话就是:“用奴隶的纪律形成奴隶的性格!”这句有点刺耳的名言可以作为对幼儿园管理的一种警示。2、严重的形式主义。由于幼儿园工作的繁琐,幼儿园内部或接受上级检查的过程往往成为部分幼儿园大作表面文章的机会,其中突出的表现是教师用大量时间书写(补写)有用无用的台帐,这又强化了教师被动按上级意图办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另外,幼儿在活动中的淡漠、死板反过来也会诱发教师进一步放弃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包含三重含义:主体性的幼儿教育,即幼儿教育是建构幼儿主体性的过程;幼儿教育的主体性,即幼儿教育在建构幼儿主体性的过程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性的幼儿教育原则,即幼儿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幼儿教育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要实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并非易事,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决策者)、教师、家长、研究人员、培训人员、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首先,管理者(决策者)、研究人员、培训者应协同教师共生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并不断与家长、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互动。乔治???F?奈勒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本身的问题。”而哲学问题就是历史观、价值观的问题。幼儿教育中相关人员的教育哲学观可以不同,但应有一个根本的共识,那就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二者在交往共同体中各自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并在互动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交互主体性。”
其次,在教育哲学指引下,为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身体力行。
1、管理者(决策者)本着“为人的发展服务”原则,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把握方向、制订计划、实施监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也就是说管理者(决策者)更多的是为教育主体性发挥营造适宜的环境,如重视人的价值、打造团队精神、集中群体智慧、确立前瞻性发展目标等。管理者应“抓大放小”,充分信任教师,给予其创造性的工作空间,并肯定和鼓励教师的每一点创意。
2、教师是教育思想落到实践的核心力量。幼儿教育应以幼儿在园“快乐与否”为指标,以整合幼儿的经验为内容,以“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应尽力创设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创造性地整合已有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此基础上,我们呼吁相关部门逐步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对幼儿教育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要轻易撤并、改制、缩编、降本;并对“什么样的幼儿园是好的幼儿园”加以舆论上的引导,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实现幼儿教育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冯建军著:《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4
【关键词】现状的形成;现象的制约;认识否定与反思
1.会宁县幼儿教育“大班额”现状的形成
1.1县城幼儿园的现状:近年来的教育“跟风”和“陪读”教育日益盛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进城读书的势头越来越大,空闲了乡下教室拥挤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的形成与发展“势不可挡”,相反也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滑。甘肃省会宁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虽然“干苦甲天下”,但是也是“西北高考状元县”,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加之会宁县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人才辈出。幼儿园的班级基本情况应该是大班不超过35人、中班不超过30人、小班不超过25人,而我们会宁县幼儿园的大班64人、中班62人、小班58人(会宁县幼儿教育属于简托班,每个年龄段上浮5个人),都是“教育热”、“进城热”、“成才热”引发的严重后果。
1.2乡村幼儿园的发展:由于上述原因,我县农村大多数小学已经关闭,相应的学前(农村以前都是学前班)教育也就不会存在;自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县已经计划全覆盖三百多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对于缓解幼儿园大班额,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3据“好孩子育儿园”网转载《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的文章看出:天津、贵州、哈尔滨、珠海等等地区均出现学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幼儿早学知识、多学知识,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为了在竞争中生存,逼迫迎合家长的心愿;另一方面小学一年级在入学采取测试招生的办法。“小学化”倾向的制约是幼儿教育的巨大弊端。
2.时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制约
2.1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等渗透或者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通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2.2误区: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进了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填鸭式”教育、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技能训练得了家庭家长的追捧,家长的一些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要求,驱动一些幼儿园的所谓专项特长教育,代替了幼儿园的教育计划,严重危害了幼儿的游戏权、发展权,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2.3制约:“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害无益,其危害主要有:
2.3.1使幼儿还没有上小学就产生厌学情绪;
2.3.2妨碍幼儿天性的形成和幼儿的快乐成长;
2.3.3不利幼儿身体和身心健康。
3.幼儿园教育“超常态”认识否定与反思
3.1对大班额教育教学的认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学前(幼儿园)教育备受关注,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学前(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均衡,促使许多办园规模、收费合理、保教质量好的公办幼儿园普遍存在大班额情况。幼儿园大班额现象衍生出一些教育弊端,如:安全隐患、个性化的指导不够、教师工作压力大等等。
3.2对家庭的教育观念的否定:学前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队伍相比较十几年前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转变家庭家长教育观念,树立起教师与家长共同的正确的儿童观、育人观、成才观,是实现幼儿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3.3大班额教育环境的弊端:大班额教育教学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更加严重;转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大班额班级管理,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必要措施。明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界限,加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让幼儿教育中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所在”。
4.幼儿园教育管理理念的本质、模式、体会和基础
4.1本质: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教育理念,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正确运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教育与管理永恒的主题;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现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是教育性质的最终体现,独辟蹊径地阐发了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核心的“德、智、体”三育并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明确提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强调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4.2模式: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事关个体幼儿园的成功与否,在总结了多家幼儿园的发展模式以及我园的发展历程和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加一”联创发展模式。即:自身发展、政策发展、农村发展。
4.3体会:因材施教、平等教育、依法治教、服务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为我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心,在启蒙教育阶段,就应该适时的有计划化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存储后备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大局是教育的重大使命,百年发展,教育为本,只有遵循服务社会的原则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幼儿未来的发展素质。
4.4基础:运用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方法,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4.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师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总目标,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评价观,课程观,教学资源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关系,德育与教学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5
【关键词】情感体验;幼儿教育;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幼儿园教育朝着社会化发展
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社会化主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接受文化和规范的影响,从而成为了社会中有效的一员,并塑造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以及与人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相互作用,并能对社会形成适应感。这里所提到的适应感是对自己、环境以及他人的关心和对话,交往能力处于核心地位[1]。如果幼儿一直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着消极的情绪,那就很难融入到环境当中,也无法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其人际能力提升起到阻碍的作用,对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形成负面的影响。因此,通过情感体验教育能为幼儿创造互帮互助的机会和氛围,使幼儿的爱心能够表现出来,逐渐形成基本的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对他人给予尊重。在与他人交往中获得分享与合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系,也就形成了推动幼儿教育朝着社会化发展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个集体游戏——“情境表演”。由教师说出一个情境,或者一个物品,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师说“十字路口有什么?”有的幼儿扮演汽车、有的幼儿扮演交通警察、有的幼儿扮演信号灯,几个幼儿扮演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场景,有的幼儿想要扮演“房子”,但是自己很难完成,就可以邀请其他幼儿共同扮演,互相商量自己扮演房子的哪个部分。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之间需要进行互相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在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情感体验能为其提供动力,并优化和调节认知的结构,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罗杰斯曾经提出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教育中侧重于培养积极的情感,使其形成对认知学习的推动力,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处于3-6岁的幼儿,影响其语言和行为的是无意注意[2]。这里所提到的无意注意与兴趣和情感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学者也将其称为情绪注意。幼儿的年龄较小,无意性是其认知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情绪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幼儿所获得的感知、想象、思维以及记忆。积极的情绪能为幼儿进行脑力活动提供更多动力,从而表现出超凡的记忆力、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较强的创造意识,提高其认知活动的效率;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消极或者痛苦的情绪能使认知活动的效率被降低,甚至使幼儿逐渐形成错误的行为习惯,阻碍其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幼儿而言,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都会得到明显的表现。因此,有效的情感体验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有利于幼儿感受分享和互动情感
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后,同伴关系成为了其情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与同伴之间能针对共同的话题展开交流,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强化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感情。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之间增加互动,互相分享,多组织一些多人合作完成的游戏或者任务,特别是需要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幼儿形成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户外带领幼儿进行一个“纸上传球”的游戏,每个幼儿拿起一张纸,站成一排,使纸连接成一条通道,教师在第一个幼儿的纸上放一个乒乓球,让幼儿将这个球传到队尾。每个幼儿都需要与自己两边的队友进行互动和配合才能保证球不掉下去。又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件玩具或者一本书到幼儿园,为幼儿组织一个“玩具交换”的活动,鼓励幼儿彼此分享玩具。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能获得分享的快乐,并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四、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有效的情感体验教育有利于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首先,通过情感互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使幼儿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从而积极参与到创造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带领幼儿玩磁铁时,教师可以尝试启发幼儿想象磁铁在生活中的用处,有的幼儿说可以清理铁屑、有的幼儿说可以收集散落在地上的铁钉等。教师应该对幼儿提出表扬,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启发幼儿的“滞后性”。这里所提到的“滞后性”主要指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碰到情感方面的矛盾或者感受结果,教师不能过于着急给予启发,而是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受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得到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时,幼儿能感受到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吗?我们能抓住风吗?”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体验思考的过程,使其感受好奇心,寻找恰当的时机为幼儿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幼儿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6
一、幼儿“需要”被缺失的现状
1.成人期望带来的“价值观”走偏
“我们未能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在孩子的身上实现”“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时候多一点学习,长大了就多一分竞争力”……这些来自家长的声音,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声,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每个家庭都承担了对孩子极高的期望值,由此也带来了对幼儿教育价值观方向的走偏。他们期待幼儿园给孩子教知识、教技能,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却很少提及孩子快乐与否、习惯养成如何。在这样的一种境遇中,孩子还能谈何“需要”?他们又有多大的力量来抗衡这种“需要”的失衡?因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是富裕的,精神上却是贫瘠的。
2.制度约束带来的“一刀切”的行动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是规范办园的基础,各类制度对幼儿园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扮演着规范办园的同时,却极有可能阻碍了幼儿天性的释放。比如,幼儿园统一喝牛奶、统一入厕,规定时间的课堂教学和游戏活动时间、安排丰富的一日活动内容等,都让幼儿在高度规则的活动中抑制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阻碍着自己的探究行为,克制着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专注力。在教师对活动的不断转换中,教师甚至来不及细细评价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和每一个作品的亮点。由此,我们觉得这样的现状是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的,其中即使有快乐的体验也绝不是幼儿最自由和最有灵性的情绪制高点。
3.人员不足带来的“被行动”的无奈
在很多乡镇幼儿园、私立幼儿园,还存在着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我们试想,当一位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做好卫生工作;既要看好教室里的幼儿,又要看好如厕的幼儿;既要组织全体幼儿开展活动,又要处理个别幼儿的特殊行为,这样的境况,如何让教师再给予幼儿更多灵动的空间?幼儿的需要又从何能得到教师的许可?教师若能每天顺顺利利带班下来,不出差错,已经是属于最大的宽慰了,面对幼儿在教师“预设”活动之外的需要,也只能是忍痛割爱,甚至是置之不理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此时此境中的教师,更多的是一种“被行动”的无奈,也就难谈得上尊重幼儿的合理需要了。
二、如何来实现尊重幼儿的“需要”
尊重幼儿的需要,就是要求教师能关注幼儿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眼中有幼儿。在生理需求的关注上,把他们当成幼儿看,需要成人精心的呵护与帮助,以让他们获得生理发展上的满足;在心灵需求的关注上,却又要把他们当成“人”看,平等相处,体察他们细微的心里变化,用一种同伴、朋友的身份走近幼儿的内心深处。
1.用理念来统领幼儿教育的走向
一所幼儿园,要办怎样的幼儿教育,走向怎样的价值方向,取决于园长对目标的把握,用正确的理念来统领幼儿教育的走向,就不会走偏方向。例如我们幼儿园,提出了要把幼儿园打造成“幼儿快乐生活的天地”。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思考:首先,快乐是幼儿应有的权利,谁都不可以去剥夺;其次,快乐是幼儿的天性所在,谁都不可以去亵渎;再次,快乐是幼儿应有的生活,谁都应该努力去构筑。我们认为,在快乐的生活中,幼儿才能尽情绽放五彩梦想,才能启迪幼儿天生的智慧。
2.有机融合集体和个人的价值观
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教职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引导、熏陶、感化作用。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活动深层次理解幼儿园的文化内涵,通过“讲教育故事”来阐述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幼儿园价值观念的和谐统一,让教育理念在教职工心中烂熟于心,明白幼儿园倡导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在践行幼儿园文化理念的过程中,要及时挖掘闪光行为,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进行表扬,讲述他们的优秀故事。同时通过领导与教师的谈心、教师与教师的谈心、网上的温馨提示、博客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对话的平台,推动个人价值观与幼儿园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融合。
我们认为,只有心灵自由的教师,才是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其教育也必然是灵动的,能抓住幼儿本性开展本真的教育,尊重的落实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用心解读幼儿的年龄特点
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需求”的教育理想,需要教师练就一双慧眼,走近幼儿的心里,有一双平视的眼睛,看得懂幼儿的需求。因此,可引导教师将自己与幼儿的“对话”写下来,引导教师开博客,“练就慧眼,学会观察,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写博”,开展“博客沙龙”,成为写作“明星”,展示他们的故事,发现幼儿的童真。以此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关注幼儿的需求,体会幼儿的喜、怒、哀、乐。解读幼儿,能让教师更加了解他们,拥有童真、童心。当教师的“身心”真的蹲下来的时候,此时,幼儿的需求也便在其中得到了最好的尊重。
4.满足幼儿对“四性”的渴求
遵循幼儿的需求,就要让幼儿教育走出“教”的误区,走近“玩”的天地。“玩中学、学中玩”就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最好的诠释。《 幼儿园工作规程 》也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游戏成为幼儿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幼儿园的“四性”教育,可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天性需求。“情境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可以引发幼儿兴趣和参与的情境,让幼儿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游戏性”,即在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贯穿其中,以游戏为载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体验性”,即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眼、鼻、耳、手等身体各种感官多方面去感受感悟,从而建构概念和知识的一种方法。“操作性”,即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现象,获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用弹性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所谓“弹性”,是指作为幼儿园,要给教师弹性组织活动的权力,给予教师的一日生活作息安排不宜过分细化,而应粗线条式;同时也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要根据幼儿对活动的反应做出灵活的调控,满足幼儿延长活动时间的需要,在面对幼儿生成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诊断,对有价值的而且是大部分幼儿的需求,要及时满足。与此同时,对于个别幼儿的需求,也要灵活给予满足,即便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也要事后进行“补救性”回应,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幼儿需求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