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1

[关键词] 绿色 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

科技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迫切要求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障碍或难点,不仅需要政府和市场、社会的推动,还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树立绿色意识,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实现整个供应链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及其驱动因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目的是使产品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具体地,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平台上增加了“绿色”的内容,供应链的各方共同协作、沟通,均参与到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等供应链全过程。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的驱动因素通常来自以下几方面:

1.环境本身的压力。企业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公众、政府、环保组织、消费者、舆论等对环保的要求的压力而提高其环境绩效。有现实的压力,也有潜在的压力,有时也会因为一些预计和猜测而触发。例如,由于害怕转基因食物可能带来不良影响,涌现了许多反对转基因发明的组织和网站,这就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同种类型和同种程度的压力。一般来说,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而事实上,大量中小企业是环境负面影响的“主力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监督体系的完善,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2.来自供应链的压力。许许多多的供应商也许并不会遭遇来自外部的压力,然而它们却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他们的客户―下游制造商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供应链间竞争的加剧,那些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往往会选择能够提供环境低风险和高信任度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从而,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就会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供应商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变,绿色供应链自此形成。

3.来自竞争者的压力。某些企业开发出了环境友好产品,实施绿色供应链,无形中给其他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形成压力,迫使更多的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回报。许多企业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巨大回报,包括减少供应商因为环保限制而不能供货的风险;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维护品牌和信誉;免受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制裁,获得好的市场和财务回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考虑的因素与主要障碍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绿色观念、法律法规、基础网络平台、产品生命周期阶段、营运周期或物流运作周期、企业行为与绩效评价标准等。

(1)绿色观念。首先是公众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绿色”要求,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大多数企业绿色观念或环保意识淡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

(2)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缺乏有效的监督。供应链成员的个体目标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目标、社会经济目标存在冲突,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客观上要求建立支持本行业绿色供应链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便使各个企业能够快速、准确地寻找到最有利于环保的合作伙伴。

(4)企业及其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及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的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导入期,企业应注重产品设计、营销的环境绩效;成长期应注重物流、生产的环境绩效;成熟期应注重销售环节的环境绩效,衰退期应注重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

(5)营运周期与物流周期的企业行为。绿色供应链物流的具体运作改进领域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分销、返回物流、包装等。具体的处置行为包含减少、循环、再造、重新使用、处理五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方法与实现方式。经过整个物流运作周期的处置,实现物料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同时为企业创造效益。

(6)企业及其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过去的绩效评价标准一般包含时间、质量、成本、柔性、财务、市场等方面指标,缺乏对环保绩效的评价,特别是基于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对企业管理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2.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下,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有许多障碍,包括技术、成本、供应链关系、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等。

(1)要实现绿色供应链,需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工艺、材料及装备,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从短期看,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势必会增加,而且会逐步向供应链上游转移,给一些中小供应商增加负担。如果市场上的供应商具有可选择性,这个过程就是供应链优化的过程,否则,供应链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2)限于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如何评价供应链的绿色绩效,短期的成本如何分摊,长期的利益又如何共享也成为一大难点,制约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在供应链基本平台上,绿色绩效仅仅是众多绩效标准之一,各个成员企业还要追求时间、质量、成本、柔性、利润等,它们之间往往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障碍。

3.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供应链,都存在许多管理体系,诸如质量管理体系、物流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的是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为供应链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标准,但如何将其容入其他管理体系并与之兼容,同样是一大难点,对单个企业如此,对供应链更是如此。

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1.强化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与配套支持。公众与社会的绿色要求和压力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加以体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规划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虽然制定了一些 “绿色”政策,但多为末端控制,实施也缺乏力度。对涉及到标本兼治的相关产业供应链的绿色管理政策方面,则是凤毛麟角。所以,应借鉴国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在一些行业如汽车、服装、建筑等制定绿色供应链政策指导。通过政策、法律法规导向鼓励和倡导绿色供应链,制约和惩罚不符合绿色要求的企业和供应链。供应链成员特别是核心企业要密切关注和追踪相关政策、法规动态,并实现信息共享。

2.建立和完善绿色资源数据库。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外部会不断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关的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包括国内外绿色制造技术、绿色运输、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等,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供应链整体为出发点,在整个供应链协同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要将绿色环保思想体现在企业和供应链的全过程,体现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所有供应链成员及其管理者和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绿色形象”,创建“绿色品牌”。

4.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和评估的同时给予帮助,加强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首先是由核心企业发起,然后对供应链成员施加影响并在绩效评价中考虑环保要求,这对许多供应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从战略出发,加强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建立时间进度表,逐步实现绿色供应链。

5.以ISO14001、ISO9001为指导,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可以在保留各成员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将核心企业依据ISO14001、ISO9001等建立的管理体系推荐给其它成员企业,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统一的实施和评价标准。

6.与供应链成员合作,开发产品、流程及绿色技术。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开发产品、流程及相关绿色技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受到诸如外部环境、供应链与竞争者压力及自身持续发展的驱动,受到观念、政策、合作关系、产品与企业寿命周期、绩效评价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管理上的难点或障碍。所以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与制约,供应链成员关注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与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协作,将绿色思想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战略之中,采用与开发先进的技术与信息网络,完善管理体系,改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Kristie McIntyre,Hugh A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greening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onte Vedra Beach:1998.Vol.9,Iss.1;pg.57,11 pgs

[2]Fiksel,Joseph How to green your supply chain[J].Environment Today.Marietta:Mar 1995.Vol.6,Iss.2;pg.29,2pgs

[3]A.Gunasekaran,C.Patel,E.Tirtiroglu,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Bradford:,001.Vol.21,No.1/2,pg.71

[4]Kirstie McIntyre,Hugh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s:the case of Xerox Ltd,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Vol.3,No.3,pg.149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2

【关键词】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一、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背景环境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治理对于公司环境责任的要求以及消费者逐渐变化的消费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环保理念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各行业中领先的跨国公司在考虑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如何使环保理念与企业整体目标相融合从而成为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前进的动力,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将环保理念

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决心。

(二)明确的绿色供应链规划系统

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短期的战术实施。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环境保护实施系统规划,短期的战术包括对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的管理,随着战略等级的升高,依次为技术发展,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直到企业从长期战略层面考虑的污染预防。

二、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未来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势在必行。虽然人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还是极少数,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也极不平衡。(1)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2)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十分注重绿色工程,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甚至一些严格的“绿色标准”被视为“绿色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依赖两大主体的“绿色化”。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是实施企业“绿色化”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按“绿色化”要求进行新的职能确定划分和重组,适当调整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三、国外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跨国企业大量的“走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引入和普及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主动挑战环境危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目前来说,我国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比较重视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目前中国跨国公司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这方面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方面,但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它环节关注比较少,如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企业形象以及投资回收等。

四、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系统

客户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的前提和保证。要成功地实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是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二)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最大的改变是绿色供应链将绿色环保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如要要建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绿色度应该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由于绿色供应链环节较多,各方面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使用单一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很难能客观准确的做出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必须对绿色供应链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基于此处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如经营角度、运营角度、绿色度、财务指标等多层次多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

(三)实施风险管理

对跨国公司风险分析纳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紧急状况从而使供应链中断。同时由于风险会随着时间、生产线的变化,材料的变化等生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应建立长效风险评估体系,每半年对整个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制定相关对应措施。

(四)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

实现每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除了对供应商的交付、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供应商的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进行审核,并要求关键供应商必须获取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对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取消其供应资格;对达到要求但仍有不符合项的供应商,则向该供应商发出纠正预防措施改善表并规定其限期整改。

五、总结

本文主要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影响因素如何推动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指出了对于跨国公司如何克服这些阻碍从而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3

一、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协调三大要素(物流、信息和资金)能够使企业运营更加流畅,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如今,供应链管理者担负着更加综合性的职责,他们必须积极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客户的客户。

在管理复杂的供应链环境时,企业需要及时地获得有助于迅速、高效决策的信息。生产流程必须最优化,从而实现最佳的效率、产量和响应时间。库存必须降至最低,同时还要达到支持客户服务目标的最佳水平。分销计划必须慎重,从而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确保适当的产品位于适当的地点。另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全局观念的支持。供应链管理者必须能够洞察每件事情和改变任何事情,并能够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考虑到方方面面。

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重新定义供应链或是涵盖这些要素。如果企业没有协调物流、信息和资金的管理,那么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说,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执行。它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密切注意商业流程,任何供应链管理的本质都是重新设计现有的商业流程,并持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二步是从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着手,比如降低库存、提高需求预报的准确性、降低内部物流成本以及工厂维护成本等。供应链管理开始时未必是大型项目,其成功与否是通过实际商业效果来衡量的。

二、从端到端的角度来看,供应链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焦点

人们通常认为,高科技企业在因特网供应链联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虽然这些企业在内部跨功能整合和建立有序的内部供应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他们与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理想。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许多企业强化了内部整合,并构筑了电子链接,从而使供应链更加紧密。

人们开始意识到,供应链管理能够消除购置和内部增长策略所需资金的压力,能够支持市场推广和销售活动,能够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

尽管不同行业对供应链有不同的需求,但无论哪个行业,供应链管理都会涉及内部流程最优化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整合,其成果始终会归结为各种衡量标准的考核指标,比如库存、周期以及总成本(至少包含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在规划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时,决策者通常会考虑高层次的策略和体系结构问题。然而,任何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方案时,事实上都是从解决特定商业问题的特定项目开始。因此,这类项目在执行层面上通常分为一系列策略性的规划项目,比如采购的重新设计和需求预报的最优化等。

可靠、迅速的交货要求是供应链整合的关键推动因素之一,这也是许多生产商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制造方面,只有半数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交货周期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在分销方面,认为自己达到世界水平的企业更少。然而,大多数企业已经制定了提高交货性能的宏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优异的供应链管理性能。

三、七点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都会有所差别。调查发现,相对于亚太地区的管理人员而言,北美和欧洲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与原料供应商或供货商的整合。工业化市场中复杂的分销渠道以及缩短市场周期形成的巨大压力,迫使管理人员必须区分供货商整合的优先次序。在改进与分销商的关系方面,拉美地区表现出众。在这一地区,超过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与零售商的整合,这反映了该地区分销渠道的迅速扩张以及不断增长的复杂度。

那么,针对中国的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呢?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审查针对供应链的策略计划。企业需要从供应链的定义开始,确定该定义是否过时、是否具有局限性、在当今竞争性环境中是否会失效,从而确保供应链计划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并包含达到供应链总体目标的商业流程、机构和系统需求。

第二,评估组织结构,确定供应链高级管理人员是否真正担负着适当的职责。以流程为导向的结构能够将潜在的功能障碍最小化,并改进整个企业的通信状况。评估用于衡量供应链性能的工具,设法开发供应链记分卡,从而为衡量供应链的总体性能提供依据,并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第三,不要对尝试供应链新程序过分担忧,这有助于更好地阐明企业的策略,并为将来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第四,调查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协作联盟,确定他们在为企业及其客户创造效益方面具有所期望的优势。如果没有,企业就要考虑是否需要改变对合作伙伴的定义,包括共享信息的新方法、流程以及横跨供应链交付商品的责任。

第五,深入了解本行业其他企业组成联盟的详细情况。确定供应链的哪些方面肯定会受到合作伙伴的影响,并开始探索开展试验性项目的方式。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煤矿企业

 

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支撑物流体系的除物流搬运技术、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外,采购供应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物流过程是具有成本的。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据产品本身的40%左右,而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只占其产品的25%左右。今天的物流系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煤矿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除了相应的技术外,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1.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采购供应链管理是迄今为止煤矿企业物流发展的最高级形式。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其核心是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以实现服务的最优和竞争力的最大化。

2. 传统物流成本管理的缺陷

2.1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煤矿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煤矿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对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而忽略成本管理对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2.2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煤矿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煤矿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高效率,但这未必就是高效益。

2.3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的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许多煤矿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一些煤矿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3. 采购供应链管理下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

3.1全面成本法

采购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客户满意度,有效进行采购供应链物流管理,可以建立采购供应链的全面成本模型,以突现其中的物流成本,同时了解全面成本的形成过程。采购供应链的全面成本构成模型,它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渠道成员的成本因素以及相关的价值因素。

采购供应链上的煤矿企业通过各自的经营活动影响以上提到的全面成本构成因素。因此采购供应链物流全面成本法的核心就是找出并核算其中的物流成本,为成本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优化现有的成本构成因素以实现总成本的最低化。

全面成本管理是一种策略优先,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论文格式。它综合利用系统的观点、目标管理策略、经营策略等方法,在管理中将煤矿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对煤矿企业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论文格式。其实质上是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是对煤矿企业所有资源以及耗用这些资源的全部行为的综合管理。

3.2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卡普兰和库博(Kaplan8c Cooper, 1988)两位教授提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是沟通煤矿企业资源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桥梁。

所谓作业,就是煤矿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突破产品界限,使煤矿企业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例如,材料采购部门发生的和“材料的计划与订购”有关的费用,原材料的取得来源有着直接的联系。它要和每一个材料供应商打交道,进行函电联系、合同签订和货款结算等。因而其费用的原材料供应商的数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和材料供应量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这样,将“材料的计划与订购”定义为一个“作业”,发生的有关的费用可以归入一个“作业成本库’,以材料供应商的数量为其作业动因,并以此为标准对成本库汇集的成本进行分配。作业成本计算法通过选择多样化的作业动因进行制造费用分配,使成本计算特别是使比重日趋增长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对象化的过程过大明细化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地分配到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论文格式。

3.3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顾名思义,它既是一个目标概念,又是一个成本概念。因此,关于目标成本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即除了具有一般目标、管理目标和煤矿企业目标的普通特点外,还具有成本属性,即这种目标的内容实体是成本。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它除了具有一般成本的特点外,还是一种表示未来发展方向、对象化成本,是一种具有管理目标特性和煤矿企业目标特性的成本。

采购供应链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成本管理。全过程是指采购供应链原材料供应到售后服务的一切活动,包括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在内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是指从生产过程管理到后勤保障、质量控制、员工培训、财务监督等煤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方面的工作以及煤矿企业竞争环境的评估、内外部价值链、采购供应链的管理、知识的管理等;全人员是指从高层经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基层服务人员、一线生产员工。目标成本管理在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考察作业的效率、人员的业绩、产品的成本,弄清楚每一项资源的来龙去脉,每一项作业对整体目标的贡献。

4. 结论

总之,采购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运用全面成本法的最大突破在于:煤矿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物流作业分析和经营决策时,不再局限于部门、煤矿企业的狭小概念,而是立足于采购供应链来思考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成本高低。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采购供应链物流的管理,可以清楚地反映成本的形成过程,体现资源消耗与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表明控制成本的根本途径就是控制作业的基本思想。在采购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贯穿到各成员煤矿企业的物流作业管理和物流成本分析上,包括所有成员煤矿企业的物流成本,并进行深入分析,以对采购供应链物流作业上的作业实施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采购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

[2] 诊断师物流研究会.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1).

[3] 连桂兰.如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4).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5

一、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一)营运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迎合作业成本适用条件

营运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是物流企业成本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其营运间接费用核算的范围也比较广。对于以客户或以服务为核算对象的物流企业来说,其营运间接费用包括:车辆的折旧费用、保养费、维修费、搬运费、装卸费等,同时还包括司机的工资、福利费用等支出,在使用车辆过程中涉及的车辆燃油费、油等在物流企业中都归属于营运间接费用,对物流企业来说营运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是其成本构成的主要方面。对于间接费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采用工时等作为分配标准,这种分配法在企业间接费用发生额度较大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合理;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成本核算的动因,细化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更加准确和科学,符合物流企业成本核算。

(二)有效解决物流服务这一无形产品定价难、个性化强的问题

物流企业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中没有存货,其物流服务是企业主要的产品,而这种产品通常体现为无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物流服务这种产品根据每个客户对运输目的地、时间、运输货物种类的不同,通常也体现为物流服务的非重复性特点,企业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几乎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服务。对于这样的差别化无形产品如何进行定价,是物流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如果仍然采用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很难满足产品的无形性和多样化要求,而作业成本法采用作业动因分析法,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面,物流成本按物流作业进行分类,把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计入各项物流作业中,有效解决客户之间的成本差异特点,能更为合理地制定出服务的价格,解决无形物流服务定价难的问题。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某生猪原料供应物流企业设有仓储部、运输部、装卸部、货代部、配送部、行政部,该企业2011年8月份签订了甲乙两份不同的物流服务合同,合同均规定将30 000件的生猪原料从A地运往B地。其中,甲合同规定:30 000件生猪原料一次性从A地运到物流公司,然后每三天分送3 000件送至B地;乙合同规定,30 000件货物分三次送到物流公司,然后每天送1 000件到B地。

第一步:确认和归集企业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

该物流企业资源耗费包括工资、燃料、轮胎、保养修理费、养路费等。该物流企业8月份间接费用合计数经过统计一共发生100 000元,其明细科目分别为运输部15 000元、货代部1 800元、仓储部30 000元、装卸部12 000元、配送部38 000元、行政部3 200元。

第二步:选择资源消耗的动因

资源消耗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作业的资源动因往往不仅仅只有一个,应该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较高并且易于量化的资源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成本的依据,比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养路费和燃料消耗的动因可以选择所运输货物的重量或者里程,装卸人员工资与装卸件数有关,可以作为动因,包装作业可以选择包装物品的件数等等。根据资源消耗的动因计算出动因系数以及单位成本动因费用分配率,如表1所示。

第三步:将间接费用按单位成本动因分配率和作业进行归集分配

根据统计出来的动因总数和各个作业单位成本动因费用分配率,计算出各个作业应该承担的间接费用,然后加总计算出每份合同应该消耗的总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作业动因数量,计算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同样数量的某一货物,在同一时间内、始发地与到达地不变的情况下,服务合同乙的成本高于服务合同甲。这种成本信息较真实地反映了两份物流合同的成本水平,因为合同乙需要的物流服务更加复杂,所以消耗的服务作业更多。

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实施的对策

(一)正确识别物流作业、合理选择物流成本动因

物流企业作业成本划分是作业成本实施的关键步骤,在作业成本划分时应该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作业划分不可过细或者过粗。作业划分过细将会加大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增加成本核算的难度,使作业成本法难于应用;如果划分过粗很难体现作业成本管理的先进理念,所以作业划分取决于企业的成本大小、核算人员素质、企业成本核算的目的等多方面因素,在综合考虑各因素后适度划分作业。对于成本动因的选取,物流企业同样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还要考虑获取成本动因数据的难易程度、成本动因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成本动因对行为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物流成本动因。

(二)建立有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

由于物流企业的物流链包括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涉及不同的作业,这么庞大的作业信息的采集和归集必须建立配套的计算机跟踪和控制系统,有相应的软件工具对物流作业进行管理,建立作业数据库系统,否则如此多样化的作业信息,如果缺少计算机系统的辅助支持,计算起来工作量将非常大,难以发挥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优势。所以,在物流企业中能否有计算机支持系统,能否设计出符合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归集和跟踪的计算机软件,是作业成本有效实施的关键。

(三)建立与作业成本法相配套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作业成本特别是对高个性化服务的物流企业来说,在物流链发生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不同的作业,决定了物流企业的作业成本链将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其管理除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外,还需要配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对物流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马士华等,2000)。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在作业成本法管理中应该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建立起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到客户连成一体的网链结构,同时配合物流企业生产的特点重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贯穿于供应链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与计算机系统的有效配合。

(四)培养适合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高素质人才

作业成本在作业确认和成本动因选择上通常具有一定主观性,也就是说,作业划分是否妥当是作业成本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不同的人、不同的作业划分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所以,对于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来说,除了应该具备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物流成本分析和管理能力。同时作业成本核算法在物流企业中对计算水平要求较高,相关的人员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可以说高素质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对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至关重要。

(五)作业成本法应在物流企业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

作业成本虽然在国外物流企业中已经成功引入,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来说,作业成本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时,对计算机信息支持系统、企业人员素质等要求较高,而我国除少数信息化程度较高、管理比较先进的大型企业外,作业成本全面实施的条件尚不成熟,所以作业成本法全面实施和普及势必困难重重。因此,建议作业成本应该逐步展开,先行在大型物流企业中应用,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可以先在部分环节应用作业成本法,选择重要的作业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最后逐步推广。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作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运用作业成本法能不断改进物流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在各个物流环节上尽量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使物流企业不断建立最有效的物流链,处于不断改进的环境中,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逐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夏金海.作业成本法应用条件分析及实施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24).

[2] 赵息,孟庆玲.作业成本法在现代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 齐伟超.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及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3).

[4] 崔磊.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J].科技信息,2006(12).

供应链管理的动因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42-03

引言

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其转变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成本管理一直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诞生,则是供应链管理与成本管理相融合的产物。只有在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良好的条件下,使得核心企业及整条供应链成本都降到最低,才能获取最大竞争优势。本文将对现今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通过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发展过程、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及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完善,以此为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1]。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概述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地设计与管理各供应链环节,使企业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更能满足客户需要,其二使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化。供应链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再到客户的所有活动,因而供应链成本比通常的后勤供应成本所涉及的范围要广得多。因为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2]。

供应链成本是由供应商开发成本、货物本身的成本、每次采购下订单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检验成本、贮藏成本等构成。供应链成本主要分成三个层次: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源自公司与供应链上其他合作伙伴所进行的相互交流。

在不同的供应链流程和状态下,成本所呈现的形式有所不同。比如购买元器件,从表面上来看,成本主要体现在采购价格,这是直接成本,但不同的元器件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增值服务,因而存在服务成本;同时如果购买不了不合格的产品,需要退换货,又将涉及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3]。

迄今为止,对供应链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早期,国外学者对供应链成本的研究主要关注材料与存货成本。主要体现了节约资源的思想,以资源管理为其主要特征,具体方法有标准成本法和按部门为基础的预算管理。

第二阶段,供应链成本管理进入了作业成本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从资源深入到作业,通过不同作业环节和作业链的有效配置和调整来提高作业效率。该阶段从作业的动因控制成本,以作业和流程为中心,体现的是以能力管理为主的现代管理。

第三阶段,供应链成本管理体现的是跨组织成本管理和交易成本管理,即供应链成本均衡和优化管理阶段。它以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为重点,围绕企业目标,注重业务流程构建和执行企业供应链策略,引导企业整合主要的内部职能组织,使得产品能快速地到达客户手中。这与作业成本管理后阶段提出的战略作业成本是一脉相承的[4]。

供应链成本包括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为支撑供应链运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务成本、缺货成本、订货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最终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5]。

供应链管理是为满足最终顾客需要而形成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企业。在供应链中每个成员企业的作业,又是其内部各项子作业的集合体,各项子作业的耗费构成了供应链的总成本。因此,供应链总成本的管理,必须深入到作业层次,作业是供应链成本构成的基本单位[6]。

二、中国供应链成本管理现状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目前的平均制造产品成本约为15%~20%,远远小于产品的研发销售成本。在新型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要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根据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来计算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产品成本的构成包括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顾客产品生命周期和社会产品生命周期这四个期间内产生的所有成本的总和 [7] 。

传统成本管理体系下,成本控制单纯地从下游入手,即对成本进行维持式控制,这种控制方法只能洞悉到成本消耗的结果,而无法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控制。而现代成本管理引入了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全程控制。总之,采取新的成本控制模式,将成本控制环节向中游和上游延伸,能够有效控制企业产品生产成本,能对整个企业作业链、价值链的动态业务过程实行全程控制和调整[7]。

经营管理人员在作决策之前,几乎都需要了解利润率并依据利润率作决策。利润率是营销人员在制定价格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营销人员分析市场营销投资、回报、收益预测,以及客户盈利情况时的主要考虑因素[8]。

成本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供应链的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控制用户成本。企业只有使用户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价值,才能吸引和留住用户。在传统模式下,成本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内部,对于供应链的上游成本和下游成本,仅仅作为产品成本的延伸部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产品成本控制的模式就不再仅仅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问题,而是从产品形成的“源头”――原材料开始到产品的“汇”――用户为止。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就是最终达到降低用户成本的目的的过程。

三、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渠道利润计量

成本的发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并构成了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时空域。供应链成本,与传统的成本相比,具有将成本核算的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的优点。从时间上看,成本的产生和控制与产品的寿命周期一致,即经历了从研发、设计,最终到配送、售后服务以及回收等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企业内部完整的供应链,而且跨越了企业边界,涉及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顾客、以及社会公众,成本核算只有将范围扩展到整个时间链条,才能真正完整地核算和控制成本。从成本控制的空间来看,成本的发生地与引起成本发生的主体往往不一致,比如供应商的行为引起制造商成本的改变,或者相反,制造商的行为改变引起供应商成本的增加,即成本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不仅在时间上产生滞后或提前,而且在空间上相互分离。在商品供应链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参与厂商,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零售商[9]。

四、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由科勒提出的,其在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方法主要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或服务耗费作业”,其目的在于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耗费以更加合理的方法分摊到产品总成本中[6]。

与传统的成本管理工具相比,供应链作业成本法为供应链提供了更丰富、更准确的成本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支持和控制供应链战略。在供应链成本中,直接成本易于辨别并归集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对间接费用的正确分配则有一定的难度,而企业的柔性化生产,间接费用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作业成本法在间接费用的确认、分配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它提供了正确的分析工具和信息,使供应链管理者用少量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总之,作业成本法使得企业能够辨别引起间接费用发生的多数作业,从而能更准确计算相应的成本并更有效地分析和控制。

目标成本法是由丰田公司开发出来的,包含了目标售价,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三种不同的价格与成本的概念。目标成本法在吸收了客户满意度的理念基础上,以假想的产品市场价格为出发点,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对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确保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目标成本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市场驱动成本。由于客户的需求能够推动产品的开发,因此,企业的所有产品必须满足客户的要求。

第二,产品层的目标成本。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就是对准许成本与当前设计和生产技术产生的当前成本进行对比。如果当前成本超过准许成本,必须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第三,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从供应链角度用目标成本法来分析,单个企业的组件层目标成本将成为上游供应商的市场目标成本。然后,通过市场目标价格的形式将市场压力转化为上游供应商[10]。

不局限于企业内部来计算成本是目标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明显差异,通过这种方法企业可以从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到制造阶段,以及整个供应链物流的各环节进行成本管理。因此,目标成本法需要更多的信息,如企业的竞争战略、产品战略以及供应链战略。为实现目标成本,企业会应用价值工程(VE)等方法,重新设计产品及其制造工艺与分销物流服务体系。目标成本法将客户需求置于企业制定和实施产品战略的中心地位,将满足和超越在产品品质、功能和价格等方面的客户需求作为实现和保持产品竞争优势的关键[11]。

五、供应链成本控制的评估修正

在目标成本制订和下达后,通过作业成本核算得出的各产品的实际成本应当控制在其目标成本范围之内。针对供应链的不合理处进行适当调整,以消除无效作业、减少不增值作业,提高作业价值,降低成本耗费。但是,针对严格的对当前作业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后仍然实现不了的目标成本,应当及时结合实际作业情况,以作业成本核算结果为依据,适当调整目标成本的标准。

目标成本的预测工作,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预测作业中心成本库的目标成本。成本库的资源耗费可分为固定和变动两部分。成本库中固定部分的目标成本预测值可根据以往各期的作业成本核算的实际值,并考虑在预测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动情况加以确认;变动部分的资源耗费,一般会随着实际生产情况而变化,但单位动因的作业成本相对稳定,因此可根据以往各期成本库的单位作业成本及预测期内工作量的变化情况,确定预测期各成本库的变动部分目标成本。第二,预测供应链上各项服务的目标成本。首先明确服务涉及的作业中心及作业工序,然后用以前各期的单位作业成本的平均值乘以预测期的劳务数量,即可预测劳务在各作业中心预测期的目标成本。汇总该劳务在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预测值,即可作为劳务的间接成本的预测目标成本,与该劳务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相加可预测其总目标成本[12]。

结论

随着商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成本的控制成为了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的有效策略。本文从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理论概念和国内现状两方面的介绍引入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框架,并根据计量营销的概念对供应链成本的计量项目分析,认为供应链企业应从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综合考虑存在的成本,结合作业成本法和目标管理法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及对评估和修正,建立和完善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保持成本领先。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发展与理论方法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8,(9):58-60.

[2] 许丽.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研究[J].当代财经,2005,(2):126-129.

[3] 王勇.浅论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8,(9):35-36.

[4] 桂良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5,(4):53-54.

[5] 熊彬.刍谈供应链成本管理[J].财会月刊,2007,(6):18-19.

[6] 孙清华.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探究[J].生产力研究,2008,(14):152-153.

[7] 张恒森.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8,(1):27-28.

[8] 田广.计量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9] 殷俊明,等.供应链成本管理:发展过程与理论结构[J].会计研究,2006,(10):44-50.

[10] 鲍新中,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07,(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