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1

当代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个性张扬,同时又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急待关注的心理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实现人才强国,培养对国家有利,对时代有益,对家庭有贡献的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1.要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力维护大学生应享有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状况、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师资队伍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知情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在学校资金、管理人员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为毕业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习基地或产业园区,让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获得合法的劳动保障。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2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创新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产生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旧有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必须紧随时代,树立“科学、和谐”的主导思想,遵循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满足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要求,建立以科学化、创新化、和谐化为核心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保障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获得重视,一方面满足了“艺考热”下当代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需求,一方面顺应了艺术学科更加细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不可否认的是,革新艺术教育管理的理念成为众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者的第一选择,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绩。随着高校艺术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如以校、院两级教育管理方式为主,并在一些专业上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与此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还是存在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其中有些还是管理中的“顽疾”。例如,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上的疏漏,学校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艺术教育管理体制没有建立,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有的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导致其效能低下、职能混乱。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策略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就必须走制度化、创新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通过运用先进的制度化管理,建立一个科学化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教学情况信息反馈、管理决策,继而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化管理。

(一)制度化

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革新,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完整构建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理顺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度化的建立首先是建立规范化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这也是重中之重。

(二)创新化

创新是整个社会的主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之一。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尽快步入科学化的轨道,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必须优先考虑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这一关键性课题。艺术教育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可延展性、价值性,这与创新的内涵完全一致,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化必须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三)科学化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的合理运行必须置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例如,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对教育工作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艺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策略、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科学化的管理,一是管理工作者要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艺术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艺术科学研究、艺术活动开展以及管理保障等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二是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在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育的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艺术教育管理方式,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法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以艺术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为考量,以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着眼点。

(一)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艺术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艺术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的“再生性”动力,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其积极性是艺术教育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学生作为受教者,对学生的激励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者通过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二)加强考核评估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保证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系统,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为今后改善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再次,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使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师资队伍

为了契合艺术教育体制革新进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艺术教育管理系统。其中,师资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高校需要加强高校艺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起一支过硬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之对应的,形成新教师、中青年教师、教学名师的合理梯队,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管理理念和构建新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有担当改革先锋的意识,为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智慧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闫树涛,王东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未来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3

1.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1.1传统理念的束缚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深化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全面人才为核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然而实践中高校教育管理长期以来不能摆脱以传授为主的“因袭式”传统理念影响,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类中心,采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标准培养学生。用此理念来指导人才培养的实践,必然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的培养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为: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强调教师权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二、忽视主动为学生服务,要求学生服从和接受,没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科学理念,没有更多地从学生的内心需要而主动全面为学生服务。三、忽视校园文化作用,强调教学的中心位置。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忽视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未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1.2传统管理机制的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大部分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丧失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忽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由于高校学生多数是成年人,思辨能力较强,多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对事物的看法。而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倾向演绎式,要求服从,导致了学生所需的民主的缺失。长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维单一,缺少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动力。其次,在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盲目引进少数重点院校模式与机械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职称评比与福利待遇方面片面化、格式化,由此而造成在用人制度上的不合理,挫伤了教师与员工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的积极性。

1.3缺乏灵活性的学务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首先,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过于模式化,缺乏新知识和新信息。教学方法是灌输传授多;启发、讨论少,理论多,实践动手少,灵活运用的少。其次,学分制计分方法执行缺乏弹性,位能真正贯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现阶段科研与教学相脱节。高校教育科研与教学同等重要,没有一流的科研就无法培养一流的高素质人才,没有科学的教学工作就无法培养知识型实践人才。高校教育管理应集中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为教学服务。但实际上,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科研开发管理为一体系,教学管理为另一体系,两者相互独立,并未做到有机、有效的结合。此管理机制显然对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不利之举。

2.高校教育管理发展应对策略

2.1确立“人本化”管理新理念

人本化管理理念是指以人的全面、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成员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自我管理使组织成员驾驭自己、发展自己,进而达到全面、自在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给予成员充分的授权和信任,在组织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2] 高校教育管理“人本化”就是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之本,强化人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根据人的思想、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管理者不是单靠行政命令和强硬措施来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细致的思想工作,正确的决策以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被管理者真正从内心接受教育,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运行机制。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机制

教育管理是人的管理,更是管理人的,管理行为必须合乎人性,关注人性,尊重人格。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整个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尊重、理解、包容”等人性化的沟通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去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不堵塞言行、不压制、不打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个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力量源泉,也是自我约束的内在源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他们从潜意识状态上升到意识状态,进而转化为行为,以启发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高校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取得理想效果。

2.3“校本化”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存在共性的同时,各类高校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在高校教育不断壮大、扩招的今天,积极引进“校本化”管理方法是形势所需。高校教育管理的“校本化”是指管理工作应结合本校自身实际与特点,由学校自行策划、自行组织、自行实施、自行考核的师生员工管理模式。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发挥学校自主性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推行以学校自身特色为中心的方法,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合理分配学校资源。在用人制度、薪酬福利、学生管理、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管理设计过程中做到完全自主化和个性化,需求来源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内容和形式完全根据本校的特色来确定。当然,“校本化”的管理并不是盲目的“闭关锁校”,也可以根据需要借鉴其他院校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2.4建立“激励”用人机制

对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用人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引进激励机制势在必行。激励性原则是指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选择任何管理方法都要抱定一个宗旨,即激励人的工作行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激励性原则是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则与理念。[3] 其实践运用不只需要物质激励手段,而且更重要应同时运用制度激励手段、环境激励手段、生活激励手段,不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生理、安全、归属的需要,还要需要师生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手段要根据师生员工的需要变化而变化,不可一成不变。

2.5确立灵活的学务管理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到来与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教育管理在教材的选用与课程的设置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内容,引进新知识、新信息,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和实践灵活运用为主。在学分制计分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和运行体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在学分制的执行上弹性化。将学习制度转变为“完全学分制”,即“课程学分制”,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充分空间,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4] 在科研与教学上,高校教育管理应积极将二者融合,集中资源开发科研项目,及时科学地应用于教学中,为教学服务,更好推行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

[2]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4.

[3]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90—91.

[4]李雯.试论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249—251.

作者简介: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4

高效有用的音乐教育管理对于提升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方法和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方向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服务学生的理念,把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合格、学养较高的新时代人才作为长久的奋斗目标。

2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和模式的观点已经为多数人认可。并且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在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逐渐形成了校、院或者院、系两级甚至多级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且此种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院校针对校情实际和音乐专业特点不断推出更具特色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得长期僵化和单维度的管理模式有所改变。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音乐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纲,导致外来思潮和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了剧烈冲击。这其中包含积极性的,但是亦有消极的方面,即在艺术教育管理领域中将衡量经济绩效的方式灌入,这种照搬忽略了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规律,加之艺术生源群体的复杂性和多元的思潮,使得艺术教育管理一度处于相对的混乱状态。通过实践调查,高等艺术教育存在重视书面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重视单学科的知识缺乏艺术整体感知、重视教师主体忽略学生能动作用、重视统一规范而忽略学生个性创新等问题。此外,音乐艺术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性格特征和反叛精神,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和掌握对于他们管理的尺度也是导致音乐教育管理从业者和学生冲突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3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

当前,国内部分学者主张音乐教育应当学习西方管理的方法和范式,即要使教育面向市场。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走符合中国特色和传统的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之路。两种主张各有所侧重,但是通过社会与市场的检验都是必要的,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归宿是回归社会,成为建设社会的人才。音乐教育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充分遵循教育改革的渐进性规律和改革受众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改革原则,以原则为指导,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管理的前沿先进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本土的特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音乐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管理机制。

3.1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取向

科学性是评价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基本标准。良好的评价系统影响并决定了教育管理系统。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对于教育信息的过程管理又是核心,因此形成科学化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是整个教育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科学化管理的另一个表现便是明确的目标管理,它要求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要制定量化的教学目标,最好逐条列出、条理化、纲目化,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比对,看看教学结果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学目标。同时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音乐教育管理队伍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关键环节,这需要管理者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受众的需求,重视合作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管理的效果,实现最初设定的教育目标。

3.2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取向

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石。形成长久稳定的制度,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音乐教育管理制度应当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学校的具体工作开展要求来制定。制度的建成需要以高效实用为基本原则,制度的设定不应当假大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要尽量详细,比如: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师资建设制度、科研创新制度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教师群体,所以建立针对教师群体的制度化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类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应当时刻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可以找到个人的坐标和定位,不断地发现不足,提升个体素质,实现自我超越。例如可以依据专业类别或者年龄段进行分类,制订符合类别特色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使得他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斗在教学前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艺术人才。

4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指导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发展的根本,面对艺术类学生群体,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应当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符合本学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应当说,没有完全严格和统一的模式去遵循,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当以高效实用为核心,都应当遵循普通教育管理实践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革新。

4.1激励机制不可少

激励举措能够触动人内在的奋斗热情并实施新的正向行为,激励举措可以说既是对前期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对于后续工作的鼓动。大学生群体处于活力十足的年龄段,在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适时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他们充满更多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接受教育。同时在制定和实践激励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激励机制需要遵循公平原则,给每一个同学同样的发展和实践平台,让他们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一定要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他们同样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以使他们立足本岗更好地践行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使命。各种激励举措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到真正切实有效的发挥。具体而言,可以首先进行一定的实践调研,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真正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教育管理的激励措施,使得他们为了能够实现个人需求而按照改革的路径和方向进行工作,这样把目的和手段相结合,才能实现学校的长久健康发展。

4.2强化考核与评估

教学改革的过程跟踪十分必要,但是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估和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考核与评估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考核与评估机制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现对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检查和督导,这是基础性的工作;第二,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和教学工作制定人性化和合理化的评估机制,实现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客观公正,以使被评估者遵守,并为他后续的努力提供方向;第三,考核手段要多元化,要以实现用考核机制督促学校教育改革良性推进作为目标。

4.3管理技巧要探寻

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于艺术和人文修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准确定位高校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取向,应当成为教育从业者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机制和目标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以下管理举措: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层次;设立高校艺术教育督导委员会;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借用民间资源和社会其他条件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更加广泛地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同时,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探寻不应当闭门造车,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学科或者其他发展更为成熟和完善的学科,形成更适合本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5总结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5

一、新媒体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对教育管理手段的影响

新媒体促进了大学校园管理工作的改革,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由于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开放性的特征,使教育内容的传递工作加快,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1]。将新媒体作为教育的信息资源,可以在其中找到任何教学所需。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和资料,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实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

(二)对教育管理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拓展了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渠道,使管理工作更人性化[2]。新媒体技术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关信息,也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思想工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推广,对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更注重形式管理,更注重大学生的诉求。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中构建出互学互利的管理氛围,实现了教学管理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平等。

(三)对教育管理的效果的影响

新媒体对教育管理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一般情况下,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管理措施的实施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事实作为管理的依据。针对事实情况总结管理方式。新媒体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改变,为管理模式提供了新平台,改变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管理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与外界交流,一旦遇到问题及时发出求救信号,最终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四)对管理过程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促进了高校管理过程的实施。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采用了全新的媒体教育形式,使管理工作的便捷性更强。新媒体设备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都很成熟,教育管理者在向学生传达教育信息的时候不只是限制在面对面交流,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多种设备进行交流。甚至这种教育管理的交流可以在异地或者异国,交流模式的发展实现了无阻碍。

二、新媒体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给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革,也逐渐使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更新。新媒体促进了管理信息交换速度,使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可以从网络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促使管理人员将相关资料信息上传到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最终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手段的更新提供更多的渠道。

(二)管理方式与管理效果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促进了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变幻管理方式,将新媒体平台作为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3]。在新媒体平台中推广相关教育管理内容,大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新媒体时代促进了管理效果的提升,以新媒体平台实现了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当大学生遇到困难后,在新媒体平台中求助,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针对出现问题各抒其见,第一时间来帮助他解决困难,因此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发展,实现了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的提升,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三、新媒体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结合SWOT理论,事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一定的相对性,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认清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是相互促进的部分,分析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对促进管理工作的多样化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对教学管理的挑战

新媒体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广泛,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更多的知识。新媒体技术加快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不只是局限专业老师的解答,还可以与专业之外的科技专家交流心得体会进行沟通。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与老师交流模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老师如果不尽快更新教学模式,将会被学生淘汰,这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对思想道德的挑战

大学阶段学生也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标准。新媒体时代,学生会通过网络获取不同的信息,也包含思想价值观点,由于新媒体的言论比较自由化,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极端影响。再者学校管理者没有办法对新媒体进行监控,很多迷信暴力等内容在新媒体中传播,最终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三)对大学生生活环境的挑战

新媒体对生活环境等方面也会产生冲击。新媒体改变了现实生活模式,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虚拟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给大家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但缺乏真实情境中的情感流露和人格感染,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如果大学生处理不好,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实施。

四、新媒体时代优化教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管理工作创新,开创全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拓展管理工作。因此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媒体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学生的学习形式改变,也促进教育观念的改变。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已经被很多学生推崇,也成为学生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将成为新媒体时代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要求学生的管理工作要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从学生的实际要求出发,引导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正常实施,也能将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中。

(二)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

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能够提高教育管理水平,还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注重管理过程的人性化与合理化[4]。因此建立适当的管理体系,可以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将适当的管理体系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标杆,也能够拉动新媒体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高等院校新媒体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重多层次多元化内容,注重管理发挥,集中展现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的合理要求达到满足,最终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适当的发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开创新的教育管理形式

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其时尚性和开放性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拓展新的管理形式。要求管理模式具有深度的内涵,将时展和学生能力提升与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丰富更多的管理内涵,建立创新性的管理诉求点,使学生更加了解教育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管理创新。还需要加强教育管理者对新媒体的认知,以便他们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媒体,最终实现学生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束语

教育管理的核心和特点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管理;高等教育

1. 高等教育管理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 要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就要理解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对高等学校来说,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本。在高校的学生基本上具有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观点和需求,支持学生的表达和行动;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发挥他们的钻研优势,主动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教师更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诉求。创造出尊师、爱生的公平、公正开放的和谐的新型校园文化环境。

对教师而言,要以尊重、激励、关爱为前提,为每个教师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努力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真正给教师以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创业的空间。要坚定不移地把教师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管理机制,优质、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现代高校以学生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中的学生应当视为创业者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来来回回的过路者,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学生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2.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教管理理念 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又是高教管理的客体。对人的管理始终是高教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关键。在高教管理实践过程中,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从来都不会被动、消极地接受来自高教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控制指令的。因此,高教管理只有从人出发,在充分研究人、了解人,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行,使高教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和收效。

(一)构建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高教管理中,就是要确立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教师是完成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劳动者,是学校实现管理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此外,还包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前提,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就是要使教师在学历、职称、工作和学习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高等教育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学习和教学科研环境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有学校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同样,也只有教师群体的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质”的提高才有了可持续的保障,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学校良好氛围形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塑学生理想,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突显出来,着力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的工作体系,按照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配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元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在于使学生在高校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内学习各种知识,感受历史积淀而成的大学文化,将之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对象。

3.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实现途径 教育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更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被管理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这是学校教育管理“既教又管”这一特征的直接显现。因此教育管理的理念应该是充分人性化的,应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来探求和构建现代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

首先,创建研究型学习的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素质和能力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管理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实施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是开发人才潜力的重要手段。学习是教育的目的,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是开创未来的宏大途径,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才能不断促使其隐性和显方式发生改变,创新离不开学习。创新发展需要的实现,必须以人的创造能力的提升为前提。高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文化和一个能加速学习、开发创新培养人才和流程的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增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会使用创新工具,全面提高素质,促使师生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要注重学校中群体甚至整个师生的学习。

其次,转变教育管理理念。观念决定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导着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着工作绩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管理观念严重影响到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构建和实施。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管理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中管理便意味着“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现代教育管理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三者相互结合的层面。彻底清除陈旧、老化、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从而树立以学生为本,依法治校的教育管理理念。

第三,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当代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是激励。就是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还有精神形态的,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总之,要全面构建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只有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突显服务职能,提高管理者素质等几方面强力推进,才能逐步构建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归根结底,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既是对教育本源的回归,更是当今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之必需。

参考文献

[1] 陈颢,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J],教学与管理,2001(2)

[2] 康翠萍,教育管理的归属与定位之我见[J],上海教育科研,2001(1)

[3] 张今声,论人本管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