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 市场现状 组织体系 完善

引言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广义范畴改革与狭义范畴改革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引导,后者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机构呈现出单一不完善性。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机构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单一属性。

第二,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性显著。村镇银行大多设立于县城地区,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基本上也属于穷人的银行,受地区开放程度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村镇银行在筹资方面存在显著的困境。加之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等相比,居民对其认可度较低。另外其银行网点较少,不能有效吸引农民存储,导致其发展困境的出现。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其功能趋于弱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与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均呈现出减弱的发展趋势,另外农村金融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经济效益不佳[2],难以有效推动农村 市场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重视双重四元金融机构的有效构建,一方面强调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金融机构的组成,同时还需要重视证券、银行、保险与信托租赁四种金融业务组织的作用。

第一,按照股份制原则,改革现阶段中国农村信用社,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是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首先改革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股份制改革是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方向,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区别对待与分析,在坚持股份制改革的前提下,要充分符合地区发展特点。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并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来县联社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核算,并进行重新登记,设置股权、法人治理结构与基本管理形式[3]。再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对原有信用社进行规范,国家需要采取有力的支持对策,以有效推动其深入发展。

第二,加强县级以下农业银行的建设,提高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国家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国家银行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其资金、网点与技术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银行的优势特点可以发现,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农业银行通过占领大部分的农村市场而有效的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应强调农业银行的这一农业属性,加强农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建设,结合农村乡镇实际进行必要的改组与合并,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三农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内容。

第三,将农村邮政储蓄并入农业银行,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中国的邮政储蓄事业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深入改革,邮政储蓄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较高的资金价格、不合理的计价方式、只存不贷的服务内容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因此从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秩序的角度分析,应当逐步撤销邮政储蓄银行,将其并入农业银行,同时县级以上的邮政储蓄机构也可以并入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充分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近些年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开始日益展现出来,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三农的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同时也需要人寿与医疗保险,因此应充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扩大农村保险内容与服务种类。这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单位,办理农业与养殖业保险,在保险办理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强制保险与资源保险的有效结合。

第五,有效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推动村镇银行合作组织的形成。中国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完善对农金融服务的竞争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在政策上要给与一定程度的倾斜,帮助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进而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基本要求,这里需要充分强调政策性支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性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方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即货币化程度的加深、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以及储蓄中介功能的减退等。农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化经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问题;改革措施

从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构成,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增长,以追求赢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主要原则,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

2.3 农村金融产品单调,业务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业处于无竞争状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金融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满足于坐等顾客上门;农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保险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移植,金融机构没有适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是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2.4 民间金融组织活跃但缺乏有效监管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在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占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组织越为活跃。虽然民间金融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民间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很可能会加重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金融业务,针对“三农”的特点, 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必须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主线,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能够围绕农村经济和

生活的发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也成为政府支农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另外,我国还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有正规金融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农信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只有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才有能力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经济, 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同时,要抓紧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这也是强化外部约束、保障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

3.3 规范引导民间金融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不够规范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鼓励其合法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以达到让其填补目前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现阶段农村农业正常发展,保证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梓舟.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农业,2008(1)。

[2] 马君实.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金融, 2008 (1)。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外资银行 农村金融市场

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疲软使得许多中资银行开始逐渐压缩农村网点,大有退出之势。与之相反的,外资银行则开始逐渐将目光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截止“十一五”末,我国农村共有约1.2亿农民有着贷款需求,但金融服务供给率不足60%,农村小微企业供给率甚至不足50%,而且门槛较高,使得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口巨大,这也是外资银行选择进入农村市场的根本原因。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地区的地域选择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大的方面是受国家政策即银监会批准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地区的限制[1]。具体的区域选择,外资银行则偏好农业产业特色突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金融服务欠缺的区域,譬如汇丰(10家村镇银行及6家支行)及花旗(3家贷款公司)首次试水农村,就选择了湖北省,这是由于湖北的农产品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且其中随州是我国鄂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中草药及大蒜产地,天门蒸菜、公安棉花、赤壁猕猴桃等均是湖北省甚至全国的重要农业产业基地。此外,目前重庆也是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重要区域,除了有良好的农业优势外,重庆还有“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因此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澳联银行等在重庆各区县农村均有涉足。

(二)进入农村金融的方式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体现在所设立金融机构性质的不同上,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两种形式,如汇丰银行选择村镇银行+支行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汇丰银行业开始逐渐采取参股介作的方式,今后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方式。

(三)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和业务内容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农户、乡镇小微企业及农产品供应方及出口方等[2]。在业务内容上,外资银行主要提供存汇款、企业及个人信贷、企业融资及企业常见金融服务(应收账款、票据贴现等)、出口企业贸易及结算服务。此外汇丰部分村镇银行还为当地基建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外资银行还可能会提供保险、企业及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并扩大农民个人贷款的覆盖范围。

二、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所带来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其正面效益主要体现在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并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发展;其负面效益主要体现在对中资银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和人才争夺。

(一)农村金融覆盖率明显提高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也开始重新审视农村市场,之后国内部分省市的中资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服务网点。截止2010年末,由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500多家,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3]。可见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中资银行开始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扩展了农村金融的覆盖率。

(二)提高了中资银行经营水平

外资银行在企业治理、金融服务、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现实优势。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被进一步挤压,因此中资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经营运作水平,规范管理,加大金融创新,才有资格与外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展开竞争。这一点促使中资银行加快农村经营转型,加快网点覆盖,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近年来,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始积极实践混业经营,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产品水准,支持“三农”事业。

(三)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体制

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中资银行的回归使得农村金融的竞争逐渐激烈,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模式,今后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系统的完善,以及与中银联对接、金宏工程进入农村等问题的尽早解决。为进一步推进并规范外资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银监会正在积极开展体制创新,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冲击了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势必会出现明显下降。况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重视不足,今后想要重新获得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与外资银行共享农村金融的蛋糕,已经具有相当的难度了。受到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弱化农信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4]。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农村的扩展还带来了人才的竞争,在品牌效应、发展前景、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薪资等方面,中资银行都有着明显的劣势,这样一来极容易引起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

三、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是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缺口,但同时也必须引导其开展规范经营。加大农村金融监督力度,提高风险控制层次,促进外资银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如注册资本、从业人员资格、业务范围、行政审批手续等,为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良好的行政环境。优化宏观环境,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服务“三农”,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为根本目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要求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审慎开展经营,准确把握经营效率与稳健之间的平衡。尤其要重视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等风险关键项的动态监控,避免高关联贷款或是不良资产率过高等问题。

此外,对于中资银行的回归,政府也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时积极指导中资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加强企业内控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2.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尽快优化金融环境,规范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应当多管齐下,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积极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以及基于社会信用的激励机制,加强农户、农村合作社、涉农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多方位采集信息,建立农户及农业组织信用数据库。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完善担保抵押机制,采取不动产、权益、仓单等多种质押形式,在服务“三农”的同时降低涉农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以此形成可靠完整的农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农户或农村企业开展贷款、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标准。

加大农村金融基建力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结算支付系统[5]。当前我国大多数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系统没有接入全国联网的实时结算支付系统,导致资金汇划存在延迟,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实效。同时当地政府应当联合各涉农银行加大农村地区POS机、ATM机的覆盖密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鼓励多种金融主体参与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改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消除金融压抑,从而真正形成良性竞争和高效运作的农村金融机制。

(二)中资银行层面

1.积极提高金融服务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外资银行的重要优势,包括了创新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两个方面。外资银行通常为大型跨国集团企业,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在经营业务方面讲究精益求精。与此相对的,中资银行必须深刻认识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双方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差距,加大研发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尽快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在经营过程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围绕“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尽早研发一系列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工具,特别是担保、信贷融资、保险等,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口大、门槛高的困局。

2.重塑农村金融企业品牌文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不可估量的隐形财富,是企业在该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就目前来说,外资银行的品牌优势明显,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从业者来说,外资银行本身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品牌认可度远高于中资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的品牌价值通常代表了其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广东恩平市在96年金融风险之后,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开始大幅锐减服务网点,10年间农村服务网点从266个压缩至不足50个,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完全空白,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到2008年底,恩平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信用社的县级区域,10个镇中就有4个镇没有邮储网点[6]。就这一点,不少农民心中还是对部分中资银行心存芥蒂和不满。因此中资银行应当对外形象的建设,加强市场宣传,注重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假设,积极树立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亲农形象,赢得客户信赖,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中资银行应当加强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素养过硬、道德作风优良、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加强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对现有职工加强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积极争取上级金融专家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建立在职职员的外派学习,鼓励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习,建立内部学习交流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历层次高、拥有计算机、英语、金融、农村区域经济等多学科能力的人才适当给予优待政策,并为之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实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饱和,外资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地区,给原本逐渐退出的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重新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前景,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仕通,梁娜.外资村镇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及启示[J].商场时代,2009,11(27):176-177.

[2]李东,马义军.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22):1260-1264.

[3]谭荔.浅析外资银行“试水”农村金融及中资银行应对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9,07(10):926-927.

[4]姜波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01-02

自2009年6月18日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和6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计划与西班牙国家银行成立一家合资银行,致力于为中国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战争在多层次,多方面正式打响。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1],截止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三年前锐减9811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其在农村业务和机构的比重,这种明显的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加大了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农户的融资成本。虽然中国农业银行在许多地区仍设有县级分支机构,但由于政策导向,以及贷款权的上移,很多分支机构出现了只存不贷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农村资金的融资困难和供需矛盾。虽然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弥补了部分农行资金不足的困境,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向农村提供足够的激励资金,相反却趋向于“城市化”特征。以及民间金融受到官方的行政干预,增加了对资金的管制力度。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事实上大部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因此,我国农村信贷资产不足,农村金融资金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2006年中国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提出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试点方案,放宽了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准入政策,推动了一批新型村镇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的建立。国家出台政策,批准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旨在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解决农村资金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地区农村资金部分回流,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改善,金融竞争得到加强。外资银行先于国内银行拉开了布局中国村镇银行的序幕。2007年底,汇丰宣布在湖北随州曾都设立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也加快了开设村镇银行的步伐。中国银监会表示,2009-2011年在全国将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2]。政府支持新型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其中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税收优惠、2010-2012年监管费免征以及2012年6月银监会推动实施的“三大工程”等扶持政策。面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外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燎原之势”,国有大型银行也重新延伸业务至县域。同时一些非正规的民间金融也悄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良性竞争。

一、在覆盖面和规模上

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机构中,中国农业银行毋庸置疑属于这个行业的领头羊。但是,由于上个世纪县级以下网点大量撤出。目前,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向城市倾斜。农业发展银行专门针对粮油棉收购、储藏及销售等业务,贷款业务范围小且有局限性。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利用现有网点的大规模扩张,使之成为在覆盖面上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同时,建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4700亿元,计划将来新增100家村镇银行,工行涉农贷款也有1800亿元。对于新型金融机构而言,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也很广泛。以上这些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上,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客户细分各有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合作供给体系

针对不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只有建立多样性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同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细化客户群体。农业发展银行应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私人借贷和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贷款和服务对象定位在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发挥农村网点多的优势服务客户。外资农村银行分步走,实现“公司+农户”模式。而中资银行,像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业务品种繁多,在农村金融业务拓展上,坚持定位中端、竞争高端、培育潜力客户。但是,谁的模式更好,只能靠市场来检验。

三、各具特色,分层布局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优质、管理灵活、决策独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于2007年正式开展试点工作。该机构没有历史不良资产的包袱,只要像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能够严格遵守信贷监管原则,其资产质量会好于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遵循创新的业务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推动信贷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例如:小额贷款公司靠的是经营机制灵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贷款期限“短”。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在三、五个月,有的甚至几天时间。即用即还,随用随贷,资金流动频、周转快,一年中可以周转几圈。二是贷款坚持“小额、分散”原则,单笔贷款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一般以发放5万元至500万元的小额贷款为主。三是贷款发放“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手续简便,审批效率高,信贷人员主动上门考察,一般从受理到放贷大概需要一两天。四是贷款利率“活”。利率可按市场化原则在银行基准利率四倍以内自行商定,经营比较灵活。由于上述特点,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金融领域呈现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2.外资银行扬长避短,争取时间,抢夺市场。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全能型银行系统,其金融服务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融入我国农村市场,外资银行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的特点,调整了经营策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村镇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3.精准定位,准确、长远布局。外资银行在布局村镇银行时,其配合各地分支机构拓展业务的意图明显。汇丰村镇银行选择了毗邻经济开发区——北京密云经济开发区,其中汇集了伊利、今麦郎等知名企业。而渣打更是把村镇银行开到和林格尔——国内知名企业蒙牛的老家。外资银行抢占和布局于各大知名企业,以地理优势对其进行营销,这种精准定位帮助外资银行进一步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置网点,外资银行既避免了在大城市开设网点难以获批的困难,又能享受优惠政策,还能收到宣传效果,从而更有效的扩张业务领域。

4.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存在一个范围很大的非正规的民间合作金融市场。如何规范和发展这个市场,使其合法化,保障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未来完善农村金融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农民们通过民间合作金融的贷款比例占到了85%。民间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贷款中的不足。

面对多方位、多角度的竞争,我国的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实时调整发展战略。农村信用社应该遵循贴近农村,服务群众的理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国有大型银行应该加快布局力度,进一步抢占农村市场。国家政策性银行应该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渠道,更有效的为农村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各金融机构应重新审视农村市场,要苦练内功,改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控制,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做大做强,还要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寻找与同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努力提高信贷技术水平。积极应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同时,农村金融也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针对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积极探索、创新。比如开展农民工的银行卡服务,农民将现金存入银行卡,在农村信用社跨行取现可享受优惠等金融服务。针对农村金融的信用卡方面,各大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抢占市场,大量发放信用卡,解决了部分农民中小额短期贷款问题,但是同时显现的是刷卡难问题。在大中城市,各大银行和银联已经瓜分了POS机市场。但是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大部分村镇银行并没有普及POS机市场,不能满足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需求。能否利用相关农资销售商通过其现有的网点增设POS机,同时还能增强这些销售商对银行粘性。面对7亿从未使用过信用卡的农民,以及信用卡配套等相关业务的发展,在单纯的存贷业务模式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能否针对当地特点推出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龙头企业+农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银行(信用社)+保险+农户”、“担保公司+农户”、“订单+农户”和“农户联保”等彼此间产业链的关系,推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针对一个村镇银行网点存款可以辐射一个镇,贷款可以辐射周围几个镇的特点,推出相应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都是大有可为的。何时能够三足鼎立,最终谁能逐鹿中原,只有依靠时间来检验。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金融扶贫;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农村地区

一、金融扶贫的概况和现状

1.金融扶贫的概况

金融扶贫是近些年来国家推行扶贫政策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融扶贫是指在政府机构和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与合作性金融等金融服务来服务于贫困群体和农村地区。对于低收入和贫困农户则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增加其信心,帮助其改善当前的贫困状态,提高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最终实现自力更生。

我国农村地区和人口在我国国家结构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也是不容小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既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达到扶贫的目的,也可以使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双赢和互利的模式。在众多形形的金融扶贫机构中,商业银行占有着重要的比重和份额。具体分析开来,金融扶贫工作中有三大参与主体及一个理想的良性循环。

2.金融扶贫的三大主体和循环流程

三大参与主体分别是政府、商业银行和扶贫对象。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统一引导和调配金融扶贫资金的流动方向,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出扶贫政策和扶贫大纲;商业银行是扶贫工作的参与主体,具有成熟的数据收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能力对扶贫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为政府制定下一阶段的扶贫规划提供案例和数据依据,同时因为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网点众多与百姓比较贴近所以把国家金融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到了最大,是金融扶贫政策实地实施以后的放大器、反馈者与预警者;被帮扶地区和单位或者家庭是三大主体中的最终展现者,是这一切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和落脚点。

三大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金融扶贫机制中的一个循环流程。首先,商业银行在政府的信用担保、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下对扶贫工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评估风险并进行分析控制。其次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商业银行根据扶贫政策制订出自己的具体扶贫措施,把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扶贫项目中去,加强农户的增收,提高收入,促进农户的再生产活动,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应得的投资回报。最后,_到农户的经济条件的改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使政府的扶贫政策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金融扶贫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扶贫工程仍处于初步起步探索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三个主题之间协调不畅导致资金上的放款和收款都很困难,无法达成一个理想的良性循环。

资金的发放和收回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国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加上地理环境上农户分布比较零散,对资金方面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给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增加了困难;商业银行的扶贫工程往往存在一刀切的弊病,而且需要烦琐的手续准备和一定的手续周期,从而使其提供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户的第一需求。在回款方面,商业银行的“造血”比较困难,不良贷款占据一定的比例,给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1.农村金融市场缺口巨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地理范围广阔,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银行网点严重稀疏,以中国邮政储蓄和中国农业银行为多,其他商业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末,全国农户达到2.3亿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用户达到1.2亿。农村的金融市场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2.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由于地方金融机构提高了业务管理技术水平,加强了自身体制改革,使扶贫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12年底,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已经下降到2.4%,不仅如此,涉农金融机构一直在逐年盈利,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3.商业银行实力雄厚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资金充足、员工业务素质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本身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虽然农村的金融市场比较分散基础比较薄弱不利于直接开展业务,商业银行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组建协力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与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开发农村的金融业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广大,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把握住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的机遇,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农业进行金融扶贫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相关案例

1.陕西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对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陕西神木农村商业银行积极相应政府号召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制度、模式和组织体系,积极建立示范街道,在示范街道的58个村内设置了双赢双基服务店3个、惠民汉卡服务点34个,和村组之间一对一的服务率达到65%。

首先出台了一个具体方案,对扶贫目标工作进行定量。根据有关政策方案把扶贫目标分解为四类:调查建档、监管扶贫、信贷支持、金融服务覆盖。建档工作虽然前期比较费时费力,但是可以准确掌握区域内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为后期的精准扶贫到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极大了减省了后期的劳动量。

加快两项创新工作。第一是扶贫信贷新产品的研发,积极研发扶贫小额信贷产品,使之与当地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更加契合。第二是把金融服务网格工作和扶贫工作进行创新结合,提高58个贫困村的网格服务覆盖率,通过金融服务来达到一对一的扶贫目标。

通过三种模式的共同实施来使金融扶贫政策惠及更多地区。首先,发动公益对贫困区进行捐助。工作人员联合街道办事处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其次,通过产业来间接带动扶贫工作。以利用合作社、企业和基地为贫困地区提供技术、管理、项目和信息等帮助来实现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目标。最后的模式是通过直接的资金来进行帮扶。该行以推出的个人贷款产品如全民创业贷款、农业小额贷款和微小副业贷等直接解决农民眼前的资金问题,从而实现就业扩大生产。

2.陕西省千阳县金融扶贫概况

千阳县在陕西省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受惠于国家金融扶贫政策,该行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扶贫项目超市,创建了具有千阳特色的扶贫模式。

千阳市成立了金融扶贫领导小组,政府主导筹措了l 000万元,成立了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担保基金,率先在宝鸡市进行推广。利用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陕西省农村商业银行对扶贫贷款的发放,例如在存款准备金上对其优惠一个百分点,信贷资金增加到2 000万元。条件是企业拿出贷款总额的5%成立年度扶贫基金,为金融扶贫事业做贡献。这既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市以2 4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贷款基金得到银行2.4亿元的贷款,以发展本地的种、养类重点优势产业,通过这种方式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对商I银行进行金融扶贫的建议

1.政府方面

首先应加强政府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正向激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工作中来。比如,通过免征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等方式来对小额贷款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进行补偿;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相关的配套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对农村的保险体系进行有效改革,建议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并加进各类农业生产保险,充分利用农村保险来提高信贷业务;成立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基金,并积极发展农产品方面的期货市场。

2.商业银行方面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市场存在很大的区别,要设计并推广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服务模式和金融模式。农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情很重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行农户联保贷款,降低贷款风险。积极采用多种担保方式,包括鱼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建立积极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制约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来进行跟踪回访和贷款的收回等。

创新农村金融扶贫模式。信贷员充分调查借款农户的情况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对潜在客户的现金流进行分析。提高信贷员的业务素质,强调权责一致。借鉴国内外对低收入群体贷款的经验,提高对小型微贷的风险控制技术。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对贷款审批环节和流程进行简化,可成立相关审贷委员会制度,提高银行审批的效率,节省客户的等候时间成本。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6

1.1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体系现状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就要求农村金融体系要有一个质的变化,对其需求量和服务方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较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的滞后.

1.1.1居民取款不方便,农村现金流量加大随着商业银行的系列改革,他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也发生改变,不仅没有对农村的更大投入,反而是对农村“弃之不理”,继续向着发达城市和大企业前进,对农村信贷和业务缩减职能等.可由于金融网点局限,农民存款很不方便,很难和新农村建设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保持一致.还有金融机构网点撤并,服务已经达不到现在农民的需求,这样会使农民失去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也给银行对于市场现金流量的掌握带来不利影响.

1.1.2现代化水平低,信用社吸纳资金能力不强,农村资金利用率下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是基本的服务,缺乏一个发展的服务观念,以至于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服务步伐不一致,电子的货币在农村基本行不通.时代在发展,农村亦是如此,不能还是一沉不变,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出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目的所在,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发展中的农村.

1.1.3利率走高,服务区域相对缩小,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如今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实,由于各个地区、各个产业的差异,农村的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利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无法正常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对于困难户还本付息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贷款风险趋于集中.

1.1.4农民了解金融政策途径有限对于金融知识方面的不够了解,直接影响农民在金融方面的消费,这个也是农村金融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

1.2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要求

建设新农村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质量,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不适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实际的情况去改变和创新是必要的.

1.2.1资金需求量更加巨大农村资金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少部分是公共财物提供的,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比例去投入农村,这个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肯定是不够的.

1.2.2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农民手里的资金多了,处理的样式就丰富了.而一些地区还存在金融机构的撤并现象,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没有什么俩样.资金的使用多样,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的品种丰富、手段多样,服务方便快捷,目前的金融服务还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2.3中西部金融服务需求更加突出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是为了协调东、中、西部的发展,中西部在政府的关注和自身的努力下经济也持续走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金融资源不足,金融网点不足,竞争力不足,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低下,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是迫在眉睫.

2创新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2.1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我国地位及发展趋势近年农村呈现银行运行良好、农村金融需要得到满足的现象,农村有了适度的竞争,市场逐渐被打开,农村金融正在向一个高水平的金融服务过渡.虽然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但是覆盖率和服务的有效性还是获得普遍的认可和信任,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随着农村金融服务知识的宣传和熏陶,高覆盖率的金融服务网点和基础服务将遍布全农村.农村金融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不同于城市,如果风险得不到控制,农村金融服务将无法持续运行.加之风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业务也会稳步发展.

2.2创新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2.2.1制定专门法律,营造法治农村氛围首先,制定农业投资法,通过立法使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组织对于农村投入的负责,不再具有盲目性.其次,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通过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吸取,农村合作金融法的制定将是服务“三农”的长期有效措施.最后,制定农业保险法.只有保障农民的收入才能是新农村建设长期的进行.

2.2.2发挥政府政策保护性作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政府通过立法方式和政策指引,让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业务,增加对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更好的适应融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有效融入.

2.2.3建立农村金融竞争体制及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形成良性竞争.首先,要扩大农村多种金融的业务范围.其次,大力发展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第三,规范农村金融组织,引导民间金融发展,规范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得服务“三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