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推理能力;发展;提问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 初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 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有利于合情推理教学;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体会。三是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从最近几年各地的数学中考题来看,各地都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考查,比如让学生寻找规律,提出猜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猜想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长的趋势。由于教师在整个初中阶段都注重了对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得各年级之间的合情推理能力高低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初中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增长呈现缓慢趋势。
2.初中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快速增长。
一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日趋成熟,思维更加趋于抽象化、形式化,演绎推理能力的水平将得到提高;二是学生演绎推理能力与其自身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成正比的;三是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初中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 初中生缺乏检验反思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多数学生欠缺检验反思能力。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检验,能够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推广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仔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研究中合情的推理,是数学证明的前提
只有对数学问题的猜想,才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猜想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量及其规律做出的似真判断,是科学假说在数学的体现,它一旦得到论证便上升为数学理论. 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猜想―检验证明”,开拓新领域,创立新理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性质的得出、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 通过猜想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教师,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生,它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会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掌握在新问题出现时该如何应对的思想方法。
三、初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推理风气。
推理能力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种能力往往不是老师教会地,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在班级中培养良好的推理风气,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
教学中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想。营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学生才可能无拘束地去猜想。当学生猜想时,不能因为学生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指责学生“瞎猜”、“胡说八道”,而应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他们猜想中的合理成分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要容忍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所顾虑,遇到新问题时便敢于猜想。
3.渗透逻辑推理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适时地介绍有关逻辑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领会、理解并逐步掌握这些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己学过概念、命题、方法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概念定义的方式、概念的正确分类方法、推理与证明的规则等,就可以防止学生出现逻辑错误,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自己的数学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调节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思考、推理的过程。因为“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活动,需要综合考虑,严密思考,本质上就是一个分析、推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调节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方面,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到课堂上反思、课后反思、单元小结反思,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型数学日记”训练学生的反思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总结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生错误的典型材料,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反思性问题,并鼓励学生现身说法,开展积极的评论和研讨等。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地理教学;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22-02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1.批判的界定。“批判”源于希腊文,它由两个希腊词根合成,第一个词根是“kriticos”,含义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第二个词根是“kriterion”,含义为“标准”。因此,从语源上,“批判”的基本含义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而现代牛津高阶词典中的“批判”的意思是“指出(文学、艺术等)缺点的评论手法”。《韦氏新世界词典》中把“批判”定义为“以仔细的分析和判断为特征的”、“试图进行客观的判断,以确定正反两方面”。现代学界通常认为,“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分析判别、评论好坏。”
2.“批判性思维”界定。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定义有两个。其一,“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杜威给出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即反省性思维是指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进而指向的结论。其二,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给出的定义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时下,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仍然未统一,研究的侧重与分歧经纬分明。美国哲学学会在20世纪90年代德尔菲研究的结论是:“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为工具,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普遍使用的非形式推理、论证的方法和规则。它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行为或思考过程,即反思和质疑。它要求人们对获得的各种信息和人们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和质疑,有理由地对一切信息作出评判。
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学界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对象,至今没有统一的划定,依据“家族类似”分析方法,其共同的立场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1)论证理论。关注运用于公众生活的、基于自然语言的论证是一种辩证的过程;怀疑仅靠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就能充分刻画所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模式,力求发展一种超越归纳和演绎的更加安全、完整的推理理论。(2)论证评价与批评理论。评价与分析论证存在的标准和规范是逻辑性的,而非修辞性。(3)前提假设问题。前提假设是什么?如何识别和处理前提假设?前提假设的评价意义是什么?(4)语境问题。语境构成要素是什么?语境对论证的意义有何影响?(5)逻辑训练理论。逻辑学训练应有助于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主要研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真实的论证。论证是人们交流、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人们要沟通交流,首先要批判地思考得到的信息。哪些信息是真的?理由是什么?哪些信息是假的?理由又是什么?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分清是非和真伪,有效地沟通和交流。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提问且给出理由即论证的过程。一个好的提问能帮助我们达到分清是非真伪、有效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及意义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批判思维是人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其高度批判性源自于以质疑为本质特征的批判意识和精神,正是对原有理论的勇敢质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新的理论不断涌现,不断完善原有的学说,使科学理论不断地接近事实,接近真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任何理论都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发现更新的世界,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无限性和真理的无限性,逐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深受教育界重视,在于和教育与心理发展新理念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通过文化传承培养新社会成员过程,其目的是使新社会成员能够继承并发展现有社会文化,以求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将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内化为个体的心理智慧;关注理想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自身自主建构与社会文化外在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的价值引导体现为在教育中蕴涵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预设,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新文化,个体必须具有独立的评判能力,以便能够评价现有文化中什么是真实、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而且更要能够评价其所创造出的文化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总之,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对立统一意味着个体本身具有、需要具有、也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深受教育界重视,由于它在信息社会里能够获得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首要的资源,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并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做出决策,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就可能被信息大海所淹没、迷惑、误导。因此,人们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之一(另外四项技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3
物理教学反思学习方式所谓物理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笔者深切感受到教学反思是确保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纠错、改进提高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的反思。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通过反思学习知识,使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理性思考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一)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突破
实施新教材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授者,而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最后才是解惑者。很多的规律和结论需要学生自己得出,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协作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悟”;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活动中“行”;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学习物理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体现新课程宗旨。
(二)高中物理教学更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伽利略的探究过程。一方面,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通过vt=gt,得出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终的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动脑的探究实验才能理解其意义;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等方式学习。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三)教师要从专业基础和教学策略上不断反思,尽快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
1.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强化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3.多进行听课活动,勤写反思笔记。教师通过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反思笔记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虽然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为了使学生会,应该抓两个环节:一个是练习,一个是检查。练习才能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运用知识的方法。课内有讲有练,并且注意练习题的设计,以达到好的训练思维的效果,课外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以达到会的境界。检查则是落实会的重要手段,作业是检查的一种形式,认真逐本地批改作业,并且进行讲评是很有必要的。考试是检查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考试所获得了反馈信息后,一定要设法给予矫正。
参考文献:
\[1\]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4
近年来,课题探究教学是物理教育中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有着一定形式和理念的区别,物理教师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因此,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的应用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课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推行现代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物理教育中课题探究教学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理解,根据物理教学特点制定合适的教案,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注重课题精度,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探究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有重要诱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课题选择的精度,根据教学内容和探究教学程序等,选择符合学生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题,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物流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开放课题课堂,加强师生互动
在物流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放课题课堂,引导学生探索物理学的真谛,研究事物的物理性,增强学生在探究教学课堂上的参与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此同时,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物理探究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四)注重实践运用,不断探索创新
物理教育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物理探究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直接作用,因此,在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的应用中,教师高度重视物理知识在学生实践生活中的运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到一起,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中应用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对等的,只有学生努力、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教才能取得一定成果。因此,在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树立服务学生的教学观念,按照探究教学程序进行课堂教学,以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给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以身示范,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在物理教育中,课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清晰的教学程序和思路,因此,教师要以身示范,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谈论,以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快速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时,教师首先提出:如果物体不受力,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物理运动是怎么产生的,根据课本中伽利略理想实验进行推理探究,让学生对物理运动与距离的关系有直接的理解,其中,还包括迪卡儿对伽利略相关结论的补充。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对物理学更深的理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探究教学,注重思维能力提高
课题探究教学在物理教育的应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课题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体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受到课题探究教学的乐趣,并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题探究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课题内容进行自己的阐述,从课题教学的参与者主动走到讲台,成为课题的讲述者,大胆的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描述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更深层的理解物理课题探究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三)师生共探,不断重复反思总结
在物理课题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课题探究教学程序,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快提高,以不断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心态。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寻找最合适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在不断重复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学生对物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更有信心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力学的课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投影仪等教学资源,首先提出:物体之间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样才可以指导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后产生的效果怎样?通过多媒体和投影仪,学生可以对整个受力过程进行理解。然后安排学生进行排球街球运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表达出来,在不断重复反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物理力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综合能力。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5
一、“吃透”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很重要,讲到什么程度,怎样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把握不好,会出现学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搓,还有可能会出现一讲到底的情况,那就变成了旧的教学模式--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现代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课后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一段时间后就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了。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3.注重举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还应该多用实验器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4.认真检查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从事工作的中学由于学生生员质量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弱,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授课,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学生,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吃透”教材
1.注重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注意使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易接受、感兴趣。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3.尽可能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经常遇到探究实验,教师要设计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赵凯华教授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一文中提出了物理学的探索过程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积累经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提出简洁的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先略去一些次要因素,突出其主要因素。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物理过程模型化。如:力学中的落体模型、简谐运动模型、弹性碰撞模型、类碰撞模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量、能量的变化;电学中的带电质点在电场、磁场中运动模型;热学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及分子势能的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的模型化。在物理学中还有一种物理模型那就是理想化实验模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边教学边反思
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泛 巧 趣 利
一、前言
地理常常被当作一门副科,笔者的一位老前辈甚至形容其为“豆芽科”。在现行教育模式下,地理学科始终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因此,地理教学通常被各种困难包围,后援尚不知身在何方。那么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地理从教单兵,怎样才能在这绝境中保住自己的性命,继而向着远方的胜利匍匐前进呢?笔者认为,要想单兵突出重围,让全社会都理解和尊重这门学科,最简单有效的做法还是从课堂开始。文章就笔者个人经验,就如何从“吸睛”到让学生“走心”,谈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用的四字诀窍――泛、巧、趣、利。
二、泛
泛是指地理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说道:“地理学这个名称表示一种自然描述,确切地说是对整个地球的自然描述。地理学和历史学填满了我们知识的全部范围。也就是说,地理学填满了空间的全部范围。”钱学森先生也认为“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是一门“桥梁科学”。所以,要执教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相应宽泛的知识,还要拥有在地理课堂上宽泛应用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底蕴气场,才可能一开始就在课堂上俘获学生的心。这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第一要诀――泛。
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提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重回“生活世界”,教学理应生活化,如关注天气、饮食、着装、运动等。地理教师不但知识面要“泛”,对于素材的处理也要“泛”。毕竟初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如果教师偏向提出过难或过于精深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被吓倒。换句话说,问题设计要接地气。例如笔者就经常和学生讨论一些话题:“我想要冲浪,可以吗?”“哪种纯牛奶值得我们优先选择?”“今天你吃面了没?”“猜猜看,老虎和狮子谁更大?”可能有些人就觉得奇怪,这些问题关地理什么事儿呀。在笔者看来,其实这些“泛”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泛”也是为了“巧”、为了“趣”做铺垫。
三、巧
现以话题“哪种纯牛奶值得我们优先选择?”为例来谈谈。初中学生处在身体发育“黄金期”,他们都在喝纯牛奶。笔者抛出这个话题后,学生马上热议开来,有些学生还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绍他最常喝的牛奶品牌。于是我要求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市场调研:调研自己所喝的牛奶品牌、产地和销量。有的学生偷懒,不愿去市场调研,或者没时间去调研,于是我就自己带上几个品牌的盒装纯牛奶来到教室让学生观察。学生会通过辨识商品的产地,并且根据常识来判断哪个品牌的销量更大。在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整理汇报。
严格细化来看,上述案例其实是由一个泛化的小问题而引出的一个教学过程。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预测―收集事实依据―参考行业数据(报道)―得出结论―解释交流汇报。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教师要注意根据问题来设计学生实践的环节,并且要预设学生容易完成的问题。整个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师生交流环节,我带领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指出看似很泛的一个问题,解题的关键还是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是“巧”的地方。
回到“纯牛奶的选择”问题上,学生可以参照地图找出知名的大品牌,产地主要在内蒙古大草原,而其他一些地方品牌则主要来自城镇周边。然后就可以分析出前者属牧区畜牧业产品,后者为农耕区畜牧业产品,前者的奶牛属于放养,后者则是圈养。这样层层递推,逻辑梳理(有的学生甚至想直接穿越到牛奶产地寻求知识的秘密),不需要教师长篇大论,旁征博引,也不需要使用五花八门的电教手段,就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巧妙地一步一步地解开谜团。最终,学生一致认为牧区乳制品应该是青少年的优选。还有的学生居然提醒我说:“老师,您这样的成年人应该支持地方产业,而且家乡的奶更新鲜。”我顿时石化。这种“巧”超越了表层符号的知识学习,使得“泛”有了一定的深度,进而进人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
四、趣
类似上述案例的逻辑训练,笔者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是不是中国的?”“假如我在伊拉克当兵”等。只要教师不被书本所限制,善思善用,每天的任一条新闻、任一段对话都能成为训练的案例。当然,经过筛选出来的逻辑训练命题其特色是“泛”而“巧”,是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来设计的,有主题,有活动形式,有方法,有引导。这种训练自然能给学生带来欢乐,而且是一种振奋精神、收获感知的快乐。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第三个实用绝招――趣。
“趣”的起点要设计得低一些。因为经过“泛”的过程,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有的已经搭建起了知识内在联系的桥梁,这是很让人兴奋的。接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到地理逻辑分析的快乐,这种“走心”的快乐魅力无限。此时,笔者觉得“趣”越发有金庸先生笔下独孤九剑的境界:“把人能做的动作,全部拆解,透过分析对手的目前姿势,他能做的动作有哪些,对手哪个部位、哪条肌肉有动作征兆,推算他下一步可能是什么招式。”这是很高明的“趣”,无招胜有招。这样,学生的思想意识随后会自动把地理归为“有趣的”甚至是“非常有趣的”学科。哪怕离开了课堂,即使长大成人,学生还是会一直喜欢、主动学习地理――我们的单兵总算可以突围了。
五、利
最后我们来谈谈“利”。它是“利害关系”的利,是“利益”的利,是笔者地理逻辑的终极目标――学以致用,用以获利。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有意思的是,“利”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问题当中。
还是用“哪种纯牛奶值得我们优先选择”这个案例,这个问题本身就明确含有“利”的指导。学生经过一步步逻辑推理,知道使用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甄别。又如“哪种大米更好”这样的题目,在指导学生了解稻米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后,W生一方面获得了地理知识和用图能力,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就懂得了怎样择优而选。学到了这一招,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柏拉图说过“有时间就有一切”的名言,笔者联想到“有空间就有一切”。地理可谓是空间的全部范畴,换句话说,“利”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不知你看见了没有。时间是你想侵占却办不到的,因此柏拉图那句话永远都只是理想;空间倒是每每成为人类争夺的对象。
关于地理的“利”,笔者曾给予学生许多灵感。比如:“一块疯狂的石头”,其实就是“冲之鸟”;“一瓶水引发的联想”,透过农夫山泉讲水资源和“利”……笔者认为,优秀的地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开拓空间,适时寻求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