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1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厌恶学习

由于有的父母存在着“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拿着棍子逼孩子拼命地学习;教师存在“严师出高徒”的愿望,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考试,使他们那稚嫩的心灵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压力,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与创伤。这种“过度的教育”使他们在小小年纪就“透支着生命”。没有游戏和交往的时间,没有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不知摧毁了多少天才少年。结果,有的学生发出了“上课劳累过度,回家作业无数,实在支撑不住”的哀叹;有的离家出走;有的沉溺于游戏机和网吧里。

例如,重庆市有一名12岁的女孩从8楼的楼顶纵身跳下,因为她的学习负担重、压力大,虽然已经尽力,但是成绩还是差,她认为父母和老师都不喜欢她,因此,她选择死亡来“解脱”。

(二)情感脆弱

情感脆弱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经不住一点点挫折,特别是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这些学生总是喜欢受到表扬、获得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和“光环”,对被批评或失败往往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当这些小学生受到挫折时,就会做出压抑性的、消极性的反应,如退缩、逃避、苦闷、忧虑、沮丧、怨恨等,对个人的精神和身体造成损害;个别学生还会逃学,甚至自杀。

例如,2006年7月的一天,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团考不上重点初中受到挫折而服农药自杀而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我是一个差学生”、“我辜负了您们的心”、“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

(三)自卑失望

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先天不足或在学习中遭到失败时,总是感到恐慌或焦虑,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失望的心理。他们性格孤僻、不合群、不愿意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持敌视态度,不能与老师、同学们和谐共处;自尊心过强,不能接受不同意见,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还没说几句,他就愤怒而离校出走。这类小学生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

当小学生长期辛劳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时,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陷入极度悲观、焦虑、失望之中。

(四)逆反报复

一些小学生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心理就会产生偏差。他们常常听到的是讽刺、挖苦的声音,看到的是冷若冰霜的面孔,认为这些老师和同学是故意刁难自己,因此,产生了憎恨、仇视、逆反的心理,千方百计找机会对批评过他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报复。如,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或暗地里拔掉老师的自行车气门芯,用刀划破老师的摩托车坐垫等等。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捷。

(一)必须帮助小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小成绩来激励他们,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

题海战术只能造成小学生的心理疲劳与学习效率降低的并发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控制作业量,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二)必须教会小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自强精神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挫折是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使小学生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老师还要教育小学生将个人理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成败、荣辱,使小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三)必须让小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屡次失败则会使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消极逃避等。自卑感就是产生于失败之后的体验。因此,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小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敏锐的洞心理健康教育察力,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本人所教的一名小学生原来考试成绩很差,又不遵守纪律,同学们讨厌他。于是,我进行家访,发现他的父母一直在广东打工,把他留给奶奶带,他从小就没有体验父母之爱的滋味。我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及时表扬他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同学们慢慢接受他,他违纪的次数减少,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问题;问题解决;影响因素;培养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问题,问题是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心理学家对“问题”的表述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多数人比较赞同西蒙和纽厄尔的观点,如下:

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一般有三部分组成:①条件;②目标;③障碍。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由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不是简单地通过知觉或回忆就能实现的,其间是存在障碍的,需要进行思维活动。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1.安德森关于问题解决的观点

任何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它包含三成含义:①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是有目标的,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②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里步骤。③认知操作,问题解决必须进行认知操作。

2.其他心理学家的观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3.问题解决的共同特征

问题种类繁多,问题解决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但问题解决由诸多共同的基本的特征:①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②问题具有目的性。③问题解决包含着一系列运算。④问题解决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也可以说是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有目的的系列运算。

二、问题解决的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早期观点

1.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他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试误,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一些问题的解决,但他认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过程是盲目的,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2.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格式塔理论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便体现于问题解决领域,格式塔的学习顿悟说是科勒(1913~1917)年在西班牙通过对黑猩猩的大量学习实验提出的。他的基本观点是:①问题解决的实质在于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②问题解决时通过顿悟实现的。③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二)问题解决的现代观点

信息加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观点:“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如杜威的问题解决五阶段、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的四阶段等等。

(一)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一个著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于1910年根据自己的大量实验和逻辑分析提出的,他认为问题解决一般包含五个阶段:

(1)暗示:感受到问题的存在,问题解决者在主观上意识到他所面临的问题,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感或对困难的意识状态。

(2)诊断: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问题,考虑到它和其他问题之间的各种关系,明确问题解决的已知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及要填补的空间问题。

(3)假设:在分析问题空间的基础上,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其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提出各种问题解决的可行方案,形成假设。

(4)推断:对问题解决的各种假设进行经验的或实际的检验,推断这些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选择最佳方案。

(5)验证:找出经检验证明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的方法,并把这一成功的经验组合到认知结构中,以解决同类的或新的问题。

(二)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的解决为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呈现问题情境命题;②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③填补空隙过程;④解答之后的检验。

(三)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阶段模式。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2)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的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合乎科学原理。

上述几个阶段,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能并不明显,往往在发现问题时就明确了问题,在提出假设的时候就进行了推论性检验。但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存在的,它们的出现时反复的、交错的,并很可能会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既有问题本身的因素,又有问题解决者的主观因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动机强度;②知识容量和结构;③思维定势;④功能固着;⑤酝酿效应;⑥思维策略;⑦问题情境;⑧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国家参与激烈竞争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问题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①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②提供难度适当的问题。③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④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⑤帮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⑥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⑦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训练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参考文献:

[1](美)申克(SCHUNK,D.H.)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美)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类型;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40-03

【作者简介】巢洪政,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江阴,214433),二级教师。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的学习类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已经将过去的“应用题”扩展为“问题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在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概念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小学数学问题的类型。如此,才能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为教师科学地实施和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与“问题”“问题解决”概念分析

周玉仁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应用题”的名称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解释了。

“问题”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但在心理学中,“问题”具有特定的内涵。为了界定“问题”的概念,心理学家针对某一情境进行了如下区分:该情境的初始状态,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阻止从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并据此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障碍。早在1945年,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就指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这个定义至今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问题”是一种相对存在。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对一位数学教师来说不是问题,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数学教师想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就是这位教师面临的问题。这就是说,问题具有目标指向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参照上面的含义进行理解。小学数学问题也是一种问题,具备问题的基本特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数学问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学习障碍。

有了对“问题”概念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理解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定义。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在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期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前提下,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扫除障碍,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周玉仁教授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并非是平时遇到的一般练习题……问题一旦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获得的新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便可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已知的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途径……总之,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应该具有以上的特点,否则就成为一种练习性的作业。”这里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认识,就是新课程中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的专著中,其他专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二、小学数学问题的主要类型

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问题的类型,我们通常可以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如下划分:

1.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

依据问题所给条件的明确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界定良好的问题又叫清晰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的方法均已清楚(即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的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又叫模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转换方法中的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的界定(即缺少解决问题的算子和限制条件)的问题。如:以点O为圆心画圆,这个圆是怎样的?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规定半径的大小,虽然圆的位置确定了,但大小是任意的,所以它是一个界定不良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界定良好的问题大多表现为封闭的问题和常规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多表现为开放的问题。

2.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

依据问题中包含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一般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贫乏的问题,是问题解决者不具有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专门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丰富的问题,即知识含量高的问题,是指问题解决者具有与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如:对学生来说,数学乘法题“205×38=”就是一般领域的问题;对数学家来说,“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专门领域的数学问题。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依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程度,我们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使用已有的、一般的和通常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中,第七层次的学习类型,即应用已知的规则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常规问题。反之,不能应用现成的规则来解决的、学生首次接触的问题就是非常规问题,在加涅的理论中主要是指第八层次的学习类型,即高级规则的学习。非常规问题和常规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例如:对于“甲乙两地相距85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现在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驶的路程多100千米,这辆汽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小时?”这个数学问题,如果学生初次学习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非常规问题;如果学生解答类似问题的次数多了,而且对解题思路比较熟悉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常规问题了。

4.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

依据问题答案的数量,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只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封闭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多个甚至无数个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开放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封闭问题,这里就不举例了。而像这样的问题:小明用4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可以怎样拼?请你先画出各种不同的拼法,再计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答案,所以,它是一道开放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根据某个数学问题是否存在确定的答案来划分,还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有解题和无解题。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有解题;没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无解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都是有解题,而像著名的“船长年龄问题”,即“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请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是多少?”就是无解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是界定良好的数学专门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常规问题和封闭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类型分析的教学启示

1.要重视学生解决常规数学问题的知识技能的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属于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范畴,其解答条件也需要符合问题解决的条件。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等低级类型的学习对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创造)的奠基作用。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从各种理论流派中汲取他所需的成分,区分了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学习。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次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这八个学习层次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后四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还指出:人类的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以前面类型的学习为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高级规则学习或问题解决(即创造)”的重要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规则的学习中有许多技能的训练,学生利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就说明学生具有某些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由三种基本能力构成的:第一种能力是学生借助其认知结构中储存的问题图式,把新的问题情境纳入原有问题图式中,从而迅速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对新问题进行适当改编,使新问题情境适合原有问题类型图式的能力。第三种能力是执行解题的技能,在这里是指四则运算技能。第一种能力指的是知识,第三种能力指的是技能,可见,问题解决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南京长江大桥南、北两个桥头堡大约相距1573米。红红、军军分别从南、北桥头堡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3分钟相遇,军军的速度是每分钟63米,红红的速度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北”等名称和方向的知识,需要具备“相遇问题”的图式,还需要具有计算的技能,通过正确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时还需要借助“画图”的策略来分析问题。

从上述两个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和常规问题的学习,因为这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运算能力和厘清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要重视开放问题的教学。

如前所述,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封闭的常规问题,对开放问题重视不够。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今后应该作出一些调整,加强开放问题的教学。由于开放问题的解答步骤比较多,已经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因此,可以在每册教材中设置5道左右的开放题作为思考题。当然,在现行教材中,编入个别的无解题,笔者认为也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要处理好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教学的关系。

在新课改初期,一些舆论批评我们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套类型定解答模式的问题,即过分重视常规问题的教学,影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样的指责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是相互联系、不断转化的,某个新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规问题,但他们接触这样的问题的机会多了,这类问题对他来说就可能成为常规问题了。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常规问题,大部分人学习数学将来需要解决的也多为常规问题,因此,常规问题也有一定的价值。有些常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常规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主要学习的应该是常规问题的解决,并兼顾非常规问题的学习。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对非常规问题多有忽视,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另外,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的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别。非常规问题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而常规问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明确某类问题特征和解答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应用已有的规律进行解答。

综上所述,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掌握数学问题的类型,将有助于我们教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从而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罗伯逊.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心理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6

的策略”,是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 情境,让学生发现情境中呈现的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

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 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列表格整理条

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 件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再

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学 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

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 的信息,用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

于怎样正确的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让学 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

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 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

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 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

一、联系生活,感悟策略的含义 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

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而言并不一定是一个全新的 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内容,有些会有着一定的认知或生活的经验基础。学生在进 三、实践运用,体会策略的价值

入课堂前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即使是刚入学的新生,也已有 运用列表解决问题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规范,而是形成

相对应的非正规学习经历,已建立了一定的概念。在学习某 运用列表的意识。这样,从更高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列表的

一个内容前,学生已有了自身的想法和特定的自我理解,可 价值,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怎样画表格上,学生也不会再觉

能这种想法不一定科学全面,这种理解不一定深刻,但作为 得列表繁了,对列表的作用感悟也是自然生成的,运用列表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身经验,并将其“处理、转换”成科 整理信息也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学系统的数学知识。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 教材在编排意图上体现了解决新颖的问题,发展解决问

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 题的策略,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用例题思想方法,

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昀重要的 不仅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能解决与例题不同的问题。

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 在教学新颖的问题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将形成的

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 策略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运用具体的策略解决问

动的起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策略这个概念有比较抽 题,完成对具体策略的重新建构。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象的,不易理解的,但并不是不可及的。因此,在教学中,首 将策略内化。在教学中,可以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

先应通过一定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不知 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

不觉中体会出什么是策略,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表的策略。还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性练习或思考性练习,在

二、引导探索,关注列表策略的形成 每个拓展练习完成后,都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注意的相应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 事项,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练习,

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

念和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教应该是促进学 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