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1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使学生实现合理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此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过程的协助者;教师不再是以传统方法传授教材所论述的知识内容,而是以学生为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对象;教学过程所需各种媒体不是简单地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学生主动学习及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抛锚式”及“随机式”教学法[1-2]。“支架式”教学法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主要环节组成;“抛锚式”教学法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主要环节组成;“随机式”教学法也由五个主要步骤构成,即:“展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过程、思维发展及训练、小组内及小组间协作学习、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同的方法有共性,也有不同,总之,都是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题组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专业特点及学生化学基础的不同,尝试运用不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教与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下面以“缓冲溶液”内容为例展示我们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缓冲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缓冲原理、缓冲溶液pH值及计算、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缓冲溶液的应用等”。该部分内容是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专业理论中都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及生产中运用广泛,药物药效药理实验过程,药物制备和保存过程等常常涉及。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实验过程及专业性工作中都将高频率地接触,但对于初学者往往得不到关注。如果只是按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讲授,学生简单接受、掌握的会比较浅显,较难做到透彻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们在即将进行缓冲溶液内容教学的时候,以“缓冲溶液的特点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为主题,以建构主义“随机式”教学法为引导,给学生随机预留了学习任务,引导和强调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学习和理解。教学基本过程如下:1.呈现基本情境: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一些实验室里生化实验需要用到的一些缓冲溶液;人体庞大缓冲系及酸中毒、碱中毒带来的危害等等,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缓冲溶液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回想是否接触过缓冲溶液。在学生充分挖掘记忆的仓库时,许多学过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学生能够想到高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及分离”实验里接触过缓冲溶液,只是实验过程用到,但没有过多关注,因此学生有初步印象,紧接着给学生布置任务。2.随机进入学习:形成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缓冲溶液,并就此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如,实验室考察、医院制剂室及生化检验室访问、网络查询、图书馆书籍查询等)来认识缓冲溶液都有哪些类型。从而推理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原理,结合课堂上的部分示例讲授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自行解决“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置;医药上缓冲溶液的应用等等”问题,并就此推荐学生还要了解日后要学习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等专业课程里的内容与实验资源。在此过程中随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学,以及认识、消化、吸收与无机化学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缓冲溶液有多种组成类型,实验过程或生理过程中缓冲溶液如何发挥作用,内容一般都较复杂,需探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所以需关注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有进步时就需要要及时鼓励,以增强动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缓冲溶液的组成特点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等所收获的知识和自身的理解展开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每组里的每个学生的观点受到自己、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其他人的观点、意见和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映。5.效果评价:应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缓冲溶液相关内容的能力;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完成对需要学习的缓冲溶液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无机化学教学过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总结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几年来的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为指导,不断地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合理的结合,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让学生学习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撰写论文,经历全面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某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呈现出让人意外的表现和闪光点,他们的收获远远超出预期。并且在学习部分内容时接触了专业知识,也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无机化学的基础作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实训课程的内容作为理论课内容的“锚”或“随机性”任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成效显著,不但节约时间和成本,而且更有助于对效果进行评价。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分层次培养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各自的特点,同时又能保证弱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受挫折。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优点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所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时,须考虑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学生知识基础及学生素养等是否适合,不能生搬硬套。一般情况下,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更适于开放的且具有较大空间的知识结构、并且容易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总之,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教学改革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更新,教学方法也须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中,挖掘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的优势并运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必会显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3):29-31.
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2
随着一个化学教育的新课题、一门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的倡导,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启蒙实验课,如果可以与绿色化学思想融会贯通,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对提升学生的环保危机与使命感,建立绿色化学的观念,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环境与资源观念。该文参照绿色化学原则,化学药品使用时参照5r规则(reject、reduce、recycle、reuse、regenerate),依次为:远离危险品、降量使用、循环使用、反复使用和再生,对怎样贯彻其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做了分析讨论。
一、寻找替代品
按照绿色化学的思想,在源头上防止污染源,按照实验目的,在可以实现相同教学成效的要求下,找寻替代品,最好用低毒、无毒化学试剂替换有毒的化学试剂。
举个简单的例子,多相离子平衡的实验,是遵循溶度积思想,平衡移动原理实现沉淀生成、沉淀溶解、沉淀转化、分步沉淀。遵循实验基理与绿色化学的思想,再次选择沉淀离子、沉淀剂,且对以往实验及改进后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实验,展开比较分析,
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其改进后的实验结果很好,且现象也显著,可以实现实验的目的,且降低了有毒的物质的使用、排放,致使无机化学实验初步实现绿色化。
二、推行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微小型的实验仪器里,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用比较少的试剂来做的实验,改进实验装置,致使接近微型化,它是绿色化学常用实验手段。它作为在绿色化学指引下,用防止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方法、技术,对传统的实验改进、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是化学实验的方法的伟大革新。如:无机化学实验里的性质实验,其以往的做法是在试管里完成,其试剂用量为1ml-2ml。为此采用点滴板的做法,其试剂用量降低为几滴,一样实现实验的效果,大大降低化学药品造成环境污染,将这类实验实现绿色化。
三、发展封闭式实验
一些有剧毒气体生成的实验,采用绿色化学思想,对这类实验改进成封闭的实验,使反应在密闭体系里发生,且在反应体系里对废气处理掉,实现污染零排放。如:制备硫酸亚铁铵,一般用废弃物铁屑做反应物,可是以前实验装置是敞开的,其废铁屑里含硫、磷杂质和硫酸进行反应时,生成h2s、h3p有毒气体,致使实验室飘着刺鼻的刺激性气体,其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不是绿色化学的原则。为此,我们革新实验的第一步反应,对制备硫酸亚铁仪器改成闭路回收式,用碱性吸收液处理第一步反应生产的h2s、h3p有毒气体,达到污染零排放,改善了实验环境。
四、发展串联实验
串联实验就是根据调节实验计划,其巧妙安置实验顺序,合理利用相关的反应,最好使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转化为接下来实验的反应物,达到实验不间断。如:配制溶液中的稀硫酸能和废铁屑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铵,得到的产品回收利用,用作三草酸合铁制备反应物,其制备的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同样又作为三草酸合铁(ⅲ)配阴离子组成、电荷数测定实验的原始材料。另外还有,制备五水硫酸铜时(使用孔雀石),产物可测定无水硫酸铜铁含量以及结晶水含量,也可以进行差热分析。革新实验后,大大降低实验废弃物质排放量,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大大促进学生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得到了解。
五、开发模拟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实验,实验试剂多,排放污染物较多,污染物成分纷杂多样,且污染环境现象严重。另外,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就是单纯地混合、滴加,学生做完实验后掌握的不牢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若把这类实验改进成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做实验,根据模拟实验的优点,可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从而帮助学生简明、生动的学习无机化学实验,防止以往无机化学实验,带来的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问题,一举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六、回收利用产物
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3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是:理清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压缩教学时数,实行模块化分层次推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无机化学教学的模块化分解和教学时数分配的框架(表略)。无机化学教学整合原则如下:(1)删掉部分内容(稀有气体、镧系、锕系、核化学、金属晶体和无机化学发展前沿),不再讲解,让学生自学。(2)压缩部分内容(溶液、热力学、动力学和晶体学),在后续课程中精讲。(3)合并部分内容(化学平衡、解离平衡和溶解平衡)。(4)补充部分内容(教学研究成果)。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特色
(1)“三学二素一论”的两部分六模块改革。两部分为理论部分(48学时)和元素部分(42学时)。六模块为“三学二素一论”:“三学”为微观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二素”为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一论”为元素通论。(2)“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微观学Ⅰ为无机化学一,热力学Ⅱ和动力学Ⅲ为无机化学二,元素部分为无机化学三,由3个主讲教师完成不同模块,学完就考,学分加和。(3)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过程”设计教学顺序如下: ①由抽象到具体,先理论部分后元素部分;②由简单到复杂,微观学为“原子—分子—离子”;③由理论到应用,热力学为“热力学能—化学平衡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④由主族到副族,先主族元素后副族元素; s区元素和ds区元素进行对比教学。(4)利用规律性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六模块中有关规律的教学内容详见表1。在这部分教学中展示教师教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理清学生思路,解决疑点难点;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教学研究,以研助教,以教促研。(5)明确重点。溶液的有关理论重点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讲解,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只学简单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有关理论重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讲解,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只学简单应用。
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4
1.学时及教学内容差异大。由于近年教学学时的大量缩减,目前不同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课程学时差异明显,大部分学校针对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在100学时左右,也有部分约70学时;对化工及制药专业学时一般50~80学时;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时普遍较短,多为32~60学时。对于100学时的专业,一般具有较充足的时间对理论知识、物质结构、元素化学均进行较深入的讲解,学生可以掌握全面的无机化学知识;对70学时左右的专业,一般大约45学时用于理论及物质结构讲解,元素部分约25学时,元素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完全覆盖;对于50学时以下的专业,许多专业只讲解理论知识和物质结构,元素部分基本不涉及。从目前现状看,对于短学时的无机化学课程,往往以牺牲元素化学教学为代价,把在分析、物化等课程中还会涉及的理论内容讲得较深入,这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元素化学知识、化学知识整体结构不完整、学习内容不健全。
2.教材种类多,内容编排结构多样。目前出版的无机化学教材种类繁多,每年都不断有新出或修订版无机化学教材出版。为了无机化学书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大部分教材都完全包含了传统无机化学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学三大模块,针对短学时的无机化学教材目前相对较为缺乏。无机化学教材内容编排不同教材差异较大,有的按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学排版,有的按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学介绍,教材中各模块间基本相互独立、衔接较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与组织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挑战。
3.与其他课程存在交叉与衔接。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第一课,其教学内容与后续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诸多专业课都有内容的交叉与衔接。无机化学的酸碱平衡、配位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无机化学基本化学原理与物理化学中的动力学热力学存在明显的递进。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对解释有机化学结构依然实用。应用化学、材料等专业的多门课程都涉及无机化学知识,有的甚至就是元素化学的内容,如无机材料的制备等课程。良好的无机化学基础是后续化学及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大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有力保障。
4.学生个体差异显著。我们知道,按照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许多化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所就读的专业并非其自愿选择,而是通过调剂录取,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各有不同。按照中学化学“必修2+选修6”模块式教学,不同省份及不同学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深度及广度不同,导致不同学生的化学基础存在一定差异。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大扩招,高考录取率达70%,学生个体生理差异也较大。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中学化学知识基础等多种原因,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能明显感受到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自觉性、领悟力等方面分为几个不同层次。要保证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学生个体差异也是大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上应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鉴于无机化学在教学时间、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编排教学内容,注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良好衔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学习,融会贯通前后知识,对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可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1.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目前高中化学三个版本教材均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化学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和六个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必修模块涉及了化学物质分类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能、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硫、氮、氧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涉及了原子结构及性质、分子结构及性质、共价键、晶体结构及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涉及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从中学教学内容看,无机化学中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及元素化学都有涉及,但是其教学程度较浅,多处于对概念的了解,且不同省区学习内容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无机化学中对各部分内容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化学平衡中引入了标准平衡常数、焓、熵、Gibbs函数等热力学函数。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在对全班同学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构建科学的教学大纲,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2.前后章节内容的衔接。无机化学教学一般都会涉及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与元素化学三部分内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通常安排在元素化学之前,各教材在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间有的将物质结构先行讲解,有的则先介绍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质,作者认为先介绍分子结构、化学键等物质结构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知识(如热学函数、键能、碰撞理论、反应机理等),而且高中物理以及化学中均涉及有原子结构、化学键等相关内容,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氧化还原、配位化学等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很多在元素化学中将得到具体体现,并指导着元素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因此,元素化学放在最后讲解比较科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与元素化学三大模块除了相互存在衔接外,各模块内部各章节也存在很密切的关联,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中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知识、四大平衡反应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物质结构部分里,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合物结构则是物质结构的逐渐深入;元素化学同区内各族之间有相似结构和相似性能但又存在变化规律。因此,注意前后章节内容的有机衔接将有助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衔接。由于教学学时的压缩,无机化学教材涵盖的内容通常无法完全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一般教材通常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内容采用不同排版方式标注出来。延伸基础知识、难度较深的内容,如化学动力学中对化学反应机理的讲解,一般无机化学教材都设为选修内容。另外,为了扩宽学生视野,无机化学教材中也对该章节内容涉及的学科前沿知识进行补充介绍,如大连理工大学版无机化学分别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氧化还原章节补充介绍了化学动力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化学电源实例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为某些学科专门编写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中,学科背景知识以及无机化学在该学科的应用等内容常设为选修。除了书本中明确建议的选修内容,教师也可根据学时、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节教学内容,将学生基础好、容易自学完成的内容设定为自学或选修内容,以节约出更多时间用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教学。
4.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技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同学在中学没有条件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第一门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实验课程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意义重大。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宏观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化学反应本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教学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因此在无机化学中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实验教学需要将时间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之后,切不可将理论与实验教学完全独立开来。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可以考虑以视频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直接演示给学生,节约部分实验教学时间以开设更多的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中,需要考虑每个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目的,应尽可能在不同实验中培养学生不同实验技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实验技术,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三、无机化学教学实现衔接的教学方法
无机化学在较多层面存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为了实现相关知识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设置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在不同环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课前预习作业。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多,课程任务重,每节课的信息量大,适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跟随主讲老师的教学思路。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预习作业帮助学生有重点的预习,预习作业最好能注重将学内容与中学知识、前面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与差异,让学生觉得熟悉而新鲜,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热情,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课堂中可一带而过的教学内容,亦可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自学,节约课堂时间。
2.课堂设问式教学。课堂教学是无机化学理论课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将各种内容有机衔接起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将相关知识衔接起来的好方法。例如,涉及到中学知识的,可以请学生回答中学学习内容是什么,老师再顺势介绍中学与大学知识的异同。再次出现的前面章节的内容,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找出前后知识的关联。
3.课后作业知识点的兼顾。课后作业也是将各种知识有效衔接的好办法,除了前后紧密相联的知识外,老师也可故意设计一些复合习题,在同一个题目中涉及前后章节知识以及多个知识点,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教会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对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如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可以将化学平衡常数、热力学函数、Hess定律、电动势、能斯特方程式等知识点关联在一起,根据具体情况可进一步计算求解酸碱平衡常数、溶解度、配合物稳定常数等物理量。
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无机化学;科研潜质;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8-02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传统的化学教育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创新,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造成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下降。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化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浅谈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
一、重视绪论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的绪论部分旨在对课程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进行总体上的概括。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忽视了绪论部分的讲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抑制,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绪论对于整个课程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讲授该内容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借助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从宏观到微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如可以从宇宙元素的起源到形成现在生命体的DNA过程,从大到天体物质演变到微观的原子运动等具体实例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奇妙之处,以便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
2.明确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石,借助具体的实例说明无机化学的重要性。教师要把握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阶段,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而教材通常承载着经典但已经过时的知识信息。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查阅大量最新前沿的研究成果,将其图文并茂地融入到绪论介绍中,如既要讲到“门捷列夫发现世界是由一系列周期性递变的元素组成”这些经典知识,又要讲到“现在的纳米技术已经合成出机械强度超过钢铁几百倍的碳纳米管材料”等先进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无机化学的魅力和发展前景,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二、运用动画模型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课堂,但是大多教师的课件仍然缺少直观形象的动画模型,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多媒体动画模型教学将会极为直观地呈现基本原理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空间思维,显著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激发其思考和创造力。如在讲述元素和元素周期律的章节时,概念繁多,知识抽象,教师若仅仅语言阐述“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的,而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造成的”,此时,初学者常常因概念不清而不能理解。教师若能运用三维动画模型,逐一呈现核内质子数递增对应元素种类的变化,进而展现核外电子如何进行周期性的排布,学生理解掌握就容易多了。实践证明,运用动画模型教学,学生将会迅速接受并理解崭新概念和原理,容易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模式
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然而实验课程的模式和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体现在:(1)理论课和实验相互脱节。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授课教师往往也不同,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难以得到及时针对性的实践,从而削弱理论和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2)针对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缺乏。传统实验课程常实行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实验,不允许学生依据自己学习需要随时实验,对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很少,从而缺乏对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锻炼。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验课程的改革。
1.将实验演示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课堂实验,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这一章节时,教师若仅仅进行理论讲授,往往显得简单,学生们也认为沉淀过程很简单,似乎都不存在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沉淀实验的操作,通常会涉及到很多问题,如过饱和效应,配位效应,离子效应等。事实上,当今的研究热点――纳米材料的合成就是建立在沉淀形成的形貌控制上。如果没有实验和理论的结合,人们是不会发现诸多的自然科学规律,更难以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将实验演示融入到理论课教学中将显著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立固定的开放实验室,以供不同学生依据自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实验有较大的兴趣,仅仅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验内容很难满足其需要。结果造成很多具有较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充足的科学研究训练,阻碍其科学素质的提高。如果能够设立开放的实验室,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实验,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巩固理论课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其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对于培养21世纪新型创新性人才是非常有利的。
四、改变评价机制
传统的无机化学评价机制多侧重于用考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事实上,这种评价机制往往诱使学生走向题海,而非综合能力的锻炼。事实证明,高分的考生在步入研究生阶段往往表现平庸,其主要原因是科学研究需要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非考试分数。良好的科学潜质需要在大学基础课程学习中得到培养,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钻研。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传统考题模式外附加大学生科研立项考核。教师引导大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去发现问题,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建立适合大学生自身的科学研究项目。最后,通过项目完成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实际上,国内已有不少高校正在尝试这样的评价机制,已经获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为了满足新世纪国家对新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化学专业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就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相信在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无机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将会显著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为后续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妙琴,王祖浩.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2,(11):21-25.
[2]杨毅敏.高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1):87-90.
无机化学的意义范文6
一、转变教育思想力求教师知识现代化
新的教学思想不但要在方法上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设想,更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用现代化的知识更新原有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陈旧过时的知识。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衣着、环保、医疗、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突出的是化学与材料科学、能源、环保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生产等的联系。所以化学教师积极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把有关的新的知识引进教材,纳入教学体系。
我们知道,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促进了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半导体材料的研制成功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现代化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研制成功就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如果在化学领域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研制成功就没有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光通讯等等。种种事实说明化学领域的新材料产生是新兴技术的基础,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口。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要及时学习补充有关的这方面知识,同时也要用一定的篇幅以必学、选学、阅读、资料、校园网或墙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知道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如在材料科学方面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知识;在能源科学方面有:太阳能、核能、生物能、海洋能、氢能等几种新型能源的知识;在环境保护科学方面: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等污染及其防治的重要措施的知识等等。此外,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还要充分挖掘当今科学前沿新研究项目所包含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概念去接近和理解前沿科学的新发现,如教材中涉及到的C60等。
二、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新的化学知识的教学。这个过程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和更加完美,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直接和更加容易。如“投影实验”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电脑、大屏幕彩色投影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DVD和VCD机等等。我们利用电脑可以把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宏观化,把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投影化,使原来无法想象的和直观看不清楚的实验一目了然。也可以利用摄像机把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摄制后,再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投影的屏幕上,便于学生细致观察,从而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数码照相机把教学过程需要的关键知识内容拍照下来,再投影观看,也可以运用DVD和VCD机播放典型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看等等。
我们知道,在讲授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运用电教手段可弥补教师演示实验上的很多不足:(1)在课堂演示实验中,由于天平比较小,砝码的质量、游码在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都是很难看得清楚的,但用到大屏幕的投影机就可以弥补这个演示实验的不足,放大了托盘天平的可见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结果,为学生的学习、理解和信服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扫清了障碍。(2)弥补了过去很难仔细观察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气球由正常状态逐渐膨胀、再由涨大的气球逐渐变成比正常状态还瘪的状态和白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全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白磷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锥形瓶内气压发生变化的理解。(3)弥补了在实验最后进行称量时,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天平指针仍处于原来的平衡位置。这样,在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会马上得到一个实验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且在学生大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形象地展现现代教学中的以下知识内容:(1)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形象表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的微观世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微观世界的认识,更好的掌握物质的微观世界与宏观物质的本质联系。(2)更多的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的知识,如新材料的研制和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多角度的认识等。(3)取代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可见度较差,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化学药品很贵的实验,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演示实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酸、碱、盐”的性质演示实验等等。
教师如果都能积极地采用现代化的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事教学,就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强化对化学学科的情感,同时也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开拓了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视野,较好地掌握了化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内容,并且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