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1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中应当具备的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是最关键核心的素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学科素养,不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看学生在生活中能否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各个学科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美术学科也不例外。
一、高中美术有哪些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确立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是对图像符号的认识、比较、辨别。图像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征。它是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美术表现”是指运用媒体、技术、美术语言,创作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它是因交流、表达的需要提出的,是人们交往、表达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中隐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的感知、分析、比较和诠释。它是人们对美与丑事物的判断,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少的又一种素养。“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可进行创造和实践。它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少的素养。“文化理解”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它是为了尊重、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需要,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素养。
通过美术的学习便可以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会成为人的一种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因此,作为高中的美术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一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时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优化
1.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对教学模块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高中的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全面性的美术学科素养。教师对每个教学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优化,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感受、体验美术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艺术素养。第三,教师培养高中学生美术素养时,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手段。建立良好生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美术素养得到提高。第四,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2.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多欣赏中外著名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应用。
3.参加美术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竞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能够获得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经验,如:色彩对比调和、黑白灰分布、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用笔、线条组织、构图安排、造型设计、元素融入、托物寄情等,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4.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将课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中的美术情感和思想。通过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习内容中的思想情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如在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中,课前我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孤独吗,孤独的时候你们会去干点什么?然后展示自己孤独时候画的一张国画小鸟,并进行讲解,进而引出课题,这样学生会有共鸣,对本课的内容会有兴趣,假如很理论的说课,学生的兴趣减弱,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优化师生情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好和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优化,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积极的氛围,学生自然会喜欢美术的学习,这样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它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美术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来满足新课改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另外,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充分的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来充分认识创作者的意图,来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另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重要。高中生作为个体,是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因此如果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阴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受到阻碍,师生情感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
三、结语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 “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育部门和教师应当重视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形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唤醒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生活、生命、社会,以及身边的文化遗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身边文化的存在,不忘历史、文化史,延续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文化,让这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文化生根发芽,不断传承。作为一名高中的美术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提高民族文化的素质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的性格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开放民族的胸怀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理想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推动民族的创新同样需要美术文化教育。美术文化教育在提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知凡. 基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与测评[J]. 教育参考,2016,04:9-17.
[2]李艺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千年历史文化古镇贡川[J]. 学周刊,2017,10:232-234.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2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热爱生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为满足21世纪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对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再思考。
一、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视觉体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象内容感知阶段(即这是什么东西)。第二层次是形式认识阶段(即是怎样表现,怎样做的)。学生开始关注画面中的色彩、造型、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认知,这是加深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的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第三层次是情感共鸣阶段(即看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感受、想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学习岭南版四年级上册《千姿百态的树》这课之前,先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室前面植物园的植物和叶子,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有哪些种类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树干、树枝、树叶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植物的观察加上课堂上叶子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在形状和色彩上的差异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植物异彩纷呈。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二、鉴赏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欣赏时,必须选择含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或具有强烈美感的图片、实物,让学生进行欣赏。这是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孩子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孩子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视觉体验和选择也会更敏感。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各种类型的丰富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进行欣赏的素材,都可以为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时,就可以出示列宾的绘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进行欣赏。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验接触,孩子们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创作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多渠道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为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事情保持着时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将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声音以、动态图片、微课和多媒体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在使得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同时学校应积极组织定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画展,参观展览、举办社团交流展示活动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或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体验大自然,让学生去到公园、乡村等地方,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一切,发现大自然的美,发现身边的美,多渠道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电化教学;兴趣;核心素养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战略,丰富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内涵。具体来讲,素养指的是结合先天基础,通过后期的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某种基本品质。而素养体系中的关键性因素提炼出来即为核心素养。从美术教学角度上讲,核心素养包括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一、开展电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身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之后,出现了美术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全面了解,对其思维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要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将其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如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完全感觉不到乐趣,学习存在较强的被动性,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以美术课人物线造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统一画一种作品,如小鸟等,部分学生往往会提出意见,要求画一些其他内容,自己的父母、小狗、花朵等;这些想法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比较熟悉,或者家里养了条小狗,小花在路边也随处可见,认为能够画得更好;而小鸟接触的较少,不够自信,无法将其画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一味指责,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绘画热情;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其结合自身兴趣和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比较擅长和了解的绘画内容,以便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再如,欣赏课教学中,部分作品经过印刷次数较多,没有较好的色彩效果,学生的兴趣与美感完全得不到激发。如果生硬地让学生去画画,则无法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需要积极地运用先进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展现给学生;这些素材资料十分生动、形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有趣性,通过欣赏大量的作品,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解析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
人类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美术这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在创作特点、现实意义及主流思想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内涵会直接受到创作文化背景的决定性作用,将时代特点充分体现出来。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就需要让学生对不同作品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等有机感知,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起源和发展积极了解,对艺术作品的主流价值观和融入的作者思想进行分析。艺术作品除了美感之外,社会人文特征及精神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以我所教授的湘版教材九年级《走下神坛》一课中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为例,将人文主义思想给充分体现出来,强调解放天性,对科学文化及人权大力肯定与提倡,且将人体美体现于诸多的艺术作品中。那么,在对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进行学习时,就需要对作品背后崇尚自由的思想多多分析,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再如我国的古代作品中,一般会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安排地位较高的人,为了表达尊敬,还会给其伟岸的身材。通过了解社会背景来对艺术作品内涵有效领略,学生就能够对艺术作品价值全面体会,实现艺术素养提升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创作艺术作品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大力激发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对自身艺术素养水平进行发现和验证,学生的艺术素养则能够通过学生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亲自创作绘画及其他艺术手工艺品,通过动手实践,将个人的艺术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纳入考虑范围,选择的艺术形式应尽量简单方便,绘画、剪纸、泥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为了将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出来,鼓励其创作时,将个人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如《开国大典》,学生通过临摹这幅作品,不仅能够对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成就进行了解,而且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对于基层的初中美术教师来讲,要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创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造力、审美力等,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闫明刚.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6(10):123-125.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4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5
不少美术老师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学习热情很高,而到了中高年级之后,学习态度逐渐转变,有的学生上课时窃窃私语、神游四方,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绘画工具都不带,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部分美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仍习惯于高高在上、一厢情愿地进行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厌其烦地灌输自己的技能技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感到单调、乏味甚至是厌倦,更违背了新课标“重视基础教育课程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理念精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1]美术素养的生成并非一时美术知识灌输、美术技能训练所能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主探究、互动生成、自觉自悟的美术学习和生活经验累积中内化而成的。
稚化思维,是指教师教学时自主能动地回归到与儿童相平行的思绪状态,换位思考,“私人订制”,悉心揣摩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活动,以一致的好奇心、相同的认知兴趣、同等的学习情绪和儿童共同寻求迎难而上的实践路径,达到和儿童认知共振、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艺术。[2]基于“稚化思维”的美术教学,以儿童自然本真的、喜闻乐见的方式鲜活而灵动地展开。从美术课程角度看,更契合美术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规律;从儿童角度看,更合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年龄特征。[3]作为新课改理念的一种生动实践,稚化思维教学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一种发展儿童美术素养的有效方式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站在和立场,构建整体框架
小学美术本质上是“儿童美术”。儿童学习美术有其自身的特定方式,这是由儿童的身心特征决定的。
1.领会编写意图,从儿童的经验出发。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编选注重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着力于拓展儿童的生活视野,发现自己身边的美术,通过文本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形成对美术的再认知。有鉴于此,教师需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发现和了解儿童的真实情况,对部分教学进行稚化前测,其目的是把握儿童的思维过程及认知结构,为稚化思维做充分准备。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将教学植根于儿童经验,继而呈现、发展儿童经验,这是稚化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以苏少版三年级下“色彩的明度渐变”教学为例,中低年段儿童对于色彩理论知识的储量毕竟有限,如何让他们深入浅出地理解“明度渐变”的相关理论,并运用到具体的绘画中来?不妨这样设计:首先,让儿童看一张由白天到夜晚变化的风景画,让他们初步感知色彩在不同光线下的明度变化。其次,让穿着色彩深浅不同衣服的儿童上台来,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色彩的深浅。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初步判断色彩的明度就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的程度。最后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借助一种颜色在透明水杯中逐渐加白、加黑的方法让儿童感知同一种颜色的明度渐变。显而易见,思维稚化后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过程化难为易、删繁就简。
2.理清脉络序列,向美术的本质迈进。如若一味地迷信经验,过度向儿童兴趣妥协,会让教学迷失方向。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德、智、体等教育,它涉及到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关系到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课题。作为美术教师,务必要理清美术的脉络序列,对儿童美育的过程要有整体框架意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水墨画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内涵深厚。苏少版美术教材每册都安排了水墨画教学,旨在让儿童从小接触水墨画,学习领略其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挚爱情感,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让儿童感受线条、墨色的艺术美;中高年级的水墨山水,可以巧妙地利用彩砂纸的特性,引导儿童用撕贴方法快速地表现山水作品,从而灵活地规避绘画中需要用笔的技法难点,让儿童感受到山水构图形式多样、着墨远近虚实等特点。
二、立足美术视野,分析教学内容
学习不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美术视野,分析并深化美术教学的内容。
1.选择教学内容。虽然美术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泛,但也有一些内容由于地域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自主扩展教学思路和内容,编写乡土教材或补充教材。如小学中高年段的儿童经常在美术课悄悄地绘制教材中没有的动漫人物,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要嗤之以鼻,也不要横加斥责,教师可以专门开设几节课,给予儿童技法上的指导与点拨,“点”在关键时,“拨”在困惑处,适时、适宜、适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也能展示美术老师个人专业的魅力。
2.丰满教学内容。依托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收集图片资料丰满教学内容。美术教学的特点是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需要借助欣赏大量的图片资料展开,然而课本中的图片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在收集图片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收集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不足以理解作品的内涵,觉得他过于高高在上。教师很有必要多收集一些学生作品,他们会觉得更贴近自己,觉得可以达到这样能力。如苏教版三上“亲昵”,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表现人与人、人与动物间的亲昵之情。然而学生都觉得人的造型比较难画,不敢动笔,在老师播放夸奖那些稚拙的却能表现出浓浓感情的学生作品时,学生们瞬间自信满满地画了起来。
三、回到教学场域,把握关键性事件
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逐步内化的过程,它吸收内化的程度受外部刺激或事件的影响。我们把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称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1.构建稚化范式,营造儿童学习兴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兴趣是儿童参与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稚化后的思维能够设身处地的感知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学生学习营造最佳场域。首先表现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境,让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通过巧设疑问、引起兴趣;适时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在课堂上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老师的心态要保持年轻的状态,言谈必须幽默,尤其是针对中低年级学生切不可“老气横秋”。我们的语言应当活泼、形象、传神,富有启发性;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着装得体,精神抖擞,充满朝气,宽容豁达……时刻彰显美术教师的别样魅力。
2.锁定稚化原点,促成儿童思维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的期限,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儿童某一技能的学习最佳期限,在儿童开始形成的时侯,让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而不能错过儿童的最佳学习期限。笔者认为这个最佳期限就是“稚化原点”,在师生尽情互动中,教师要换位思考,充分考量儿童的既有水平,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降格到与他们类似的水准,契合学生的心理,用跟每个个体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探究实践来实现双方和谐共生的一种教学思维。例如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下“风”一课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大胆表现风中事物的情形。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虽然有一定绘画基础,但是想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基于此,在本课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表现风中人物的动态表现,还要引导学生想象创造思维,如把不同的风想象出不同的形象,大风是一位发脾气的爷爷,春风是微笑的女孩……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说一说风中有趣的事情,提醒他们可以表现在绘画中。学生绘画兴趣盎然,在交上来的作业中,表现内容异彩纷呈:有把风画成云朵形象的肌肉男站在云层上使劲吹风;有画面中大风把人假发吹掉的,小朋友冰淇淋被风吹掉哭着喊妈妈;有龙卷风中人抱着大树被卷上天的,人拿着伞被吹到天上还哈哈大笑的。
3.挖掘稚化内涵,浸润儿童人文情感。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自由、美丽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之中。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蕴含着可观的人文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当中的意蕴,能站在儿童的视野把高大上的人文精神,有效地融入人文素质的培育中,在欣赏创作的过程中,陶冶儿童的人文情怀,不断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如教学苏少版四上《对比的艺术》一课,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国家、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品,总结出艺术表现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对比的形式运用于不同的表现材料,如水墨材料、瓦楞纸、剪纸、画盘子、画纸袋等方式表现出来。
作为美术启蒙阶段的教者,不能把书本知识奉为圭臬,更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推进思维合理稚化,让学生在勤学、乐学中亲历知识的建构,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4]龚彦琴,李t.刍议稚化思维的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通讯,2013(13).
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范文6
一、用故事导入方法,提高学生对水墨画学习的兴趣
面对水墨画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种绘画活动,并且运用故事等方法导入具体的画法,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能让小学生接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一边讲故事,一边学习画画,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儿童。如教师在教小学生用水墨的方式绘画动物,就可结合他们熟悉的故事来进行。一边讲故事,一边让学生领会故事中角色当时的心情情感,使学生画得惟妙惟肖。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去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在选择故事时,也可更多选择那些有浓郁中国风的故事。一些中国故事更适合运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表现,而且还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等都可以引入到水墨画的教学活动中来。
二、运用教学多媒体突破水墨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水墨画教学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所以,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在准确地掌握握笔姿势的前提下,提高水墨画绘画技能,教师要注意把他们握笔姿势的基础打牢,不要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水墨画可以先从专注的握笔姿势开始。从画一个点,画一道线,画一个圈等基本的技法练习开始。练习了这些技法,学生握笔的姿势也越发标准,这样就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如果班里的学生很多,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直观地演示握笔的正确姿势,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模仿,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这样的做法会使每一个学生在握笔姿势方面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多媒体课件在水墨画教学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一些技法,学生需要认真地观摩,而通过多媒体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演示,可以节省课堂的时间,也让学生们观察得更加仔细,所以,教师要积极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水墨画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多媒体课件观摩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信息、收集信息能力,也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
三、让学生学会积累水墨画绘画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