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行业的特点

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技术资产现行会计体系

正文:

现代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生成和会计信息加工利用两个子系统构成,其目的在于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1].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现行会计和却没有跟上经济的步伐,现行会计在反映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及潜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拟对现行会计体系对高科技企业的反映不足加以分析,以期建立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现行会计体系。

笔者认为,建立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现行会计体系可以从总体观念、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和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等三方面进行。

一、高科技企业应建立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支持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我们称之为信息经济[2].在信息经济社会进程中,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导致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报告体系、职能、方法进行重构。高科技企业的经营思想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高科技企业更新会计管理观念,实施更具有全局性和竞争性的战略管理,建立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支持系统。

(一)树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

高科技企业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会计时空观。第一,要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即会计系统应该注意未来,因为未来才是变化的价值的根源。

(二)建立动态时点观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大,应充分认识并接受动态变化中的风险因素,深刻领会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客观事实,建立新的风险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建立实时报告系统。

(三)树立积极的风险观念

面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是收益的孪生物,风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

会计面对这个多变、易变的环境,想要以不变应万变是根本不可能的。如w.史蒂夫。阿尔伯切特先生所假设的那样,会计界应该承认这种现实,承认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承认传统的会计方法下提供的会计数据有虚计的可能,承认风险与不确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①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②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③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记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项目中的内在风险,便会计信息与用户的需要密切相关,真正具有决策价值。

(四)树立资本为重心的观念

会计学的重心是什么?这是决定会计信息范围、结构、层次及特征,决定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构建的关键。在现行会计中资产作为财富的代表,使得财富的会计计量有了可靠的基础,但却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资产和财产等同,又极大地限制了它所代表的实际范围。高科技企业会计必须强调会计资产向资本转移,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从而使会计信息其有一般的经济意义及决策意义,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特别是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会计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高科技企业的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会计观念的目的是要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它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同时资产化为环境资产,即这种资产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维护生态效益。该会计观念要求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而不能仅仅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进行项目决策,即从空间上要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使项目能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的长远社会效益,从时间上要防止透支未来,滥用资源。

(六)坚持创新的观念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命线!会计创新应包括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总体具有以下特征:

1.兼容性。资产计价以现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基础,却不要求绝对的计价标准选择,即不要求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计价基础之间作出唯一性选择,也不绝对地排斥成本计价。

2.发展性。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强调未来,但却不赞同把全部重点放在未来,充分反映现在,适当地揭示未来,才是较为适当的会计时空观。

3.一体化。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肩负着重要的风险揭示责任。因此,会计系统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从微观与宏观共同的需要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实现会计系统的内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而对于传统会计中的各个分支,则可在化过程中通过会计理论、会计结构和方法的重构融为一体,以信息集成的形式体现不同的目的要求。

4.动态化。以动态的形式反映动态的发展变化,才是真正客观地反映世界变化的事实,真正与网络系统特点相适应,做到动态实时控制与现时的信息交流。

二、建立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会计信息生成系统

会计信息的生成系统是以货币的形式,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信息处理程序,采用一系列信息生成方法,反映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提供信息用户作出经济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财务会计主要是一个信息生成系统,在反映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及潜力方面应注意在以下方面:

(一)对支出予以正确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

1.正确处理开发费用。

高科技企业一般都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但现行会计制度将研究开发费用作费用化处理不适应高科技企业[4].因为这样处理的话,在现有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不仅研究成果无法在资产中得以反映,而且对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很大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当前的业绩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很难从高科技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了解到该公司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情况。不能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研究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同时考虑重要性原则,分别对研究开发费用给予资本化和费用化。若某项研究其未来前景将取得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由此为企业开发出一项新的产品;或该项研究能对原生产设备或生产流程进行重大的技术改进,从而大大降低能耗,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及性能。这些研究开发费用应当资本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定期予以确认,反之,则按期予以费用化进入各期损益。在以研究项目未来前景为依据的基础上,可以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大小为依据,若某项研究费用的数额很小,且后期不再有投入,可以将其费用化,反之,则应当将其资本化。

2.正确处理从外部获得技术时发生支出

外购技术所发生的支出,可资本化;并购中获得的一项研发中的技术而且该项技术对企业而言并不能转作其他用途,这该作如何处理,应在合理估定该项技术之后将其计入当期费用。

3.正确处理营销支出

对于以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投入巨额营销支出,同时提供许多免费或降价服务项目以争取客户。对这类企业而言,营销费用该作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在成立初始年份资本化并在以后各收益期摊销。

(三)无形资产的处理

1.无形资产的计价

现行会计实务对可辨认无形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而且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作为实际成本,开发费用不能资本化。这意味着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按少量申请费用确认。这种方法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和它们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收益。

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尽管无形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但无形资产所包括的各个项目其性质又有很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产生的途径不同,为企业创造收益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无形资产我们应当区别对待进行管理。以技术内涵而分,无形资产可分为技术型无形资产和非技术型无形资产两大类[5],我们将技术型无形资产称为技术资产,即技术资产是指无形资产中以技术为核心的资产,如专利权、电脑软件、技术诀窍、人才技术素质和能力、研究与开发支出、产品创新等。这些技术资产的质量及其数量对企业未来时期的收益水平以及发展潜力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技术性无形资产具有高收益的特征,其价值远远大于研究开发的成本,因此,对其计价的方法一是应反映实际经济价值而非历史成本,二是在不改变目前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下,在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期间建立备查簿,记录所发生的支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研发支出的具体金额和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确定高科技企业的价值。

2.无形资产的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的摊销方法是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这对高科技企业是欠妥的。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应在其发挥经济效益的期间进行分摊,摊销方法应反映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采用有一定依存关系的摊销方法。合理地确定各会计期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根据无形资产所能提供的未来收益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并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是高科技企业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另一个要求。

(四)存货的处理。

1.存货发出计价

高科技企业产品与原材料等存货项目的跌价趋势明显,存货发出宜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不宜采用后进先出法。

2.存货期末计价

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快,高科技产品存在着进入市场初期由于供不应求而使存货可能升值,后期产品滞销存货可能贬值的特征,现行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对存货计价的方法不适应高科技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存货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五)人力资产的处理

“以人为本”这句广告词指的是科技产品于人友善、操作简便。其实,人何尝不是科技最根本的要素呢?高科技的实力往往体现在公司拥有的人力资产上,人力资产对高科技企业收益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却未纳入现行体系加以核算和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定义为知识资本,对知识劳动既给予记入成本费用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的报酬,又给予股权形式的报酬,使员工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在具体核算上,可编制“知识资本汇总表”和“购股权动态表”,并使用货币与非货币两种尺度进行计量。货币计量采用收益模型和成本模型,非货币法采用对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综合评价。在会计科目上,设置“知识资本”帐户,分人力资本、购股权等进行明细核算。另外,考虑到人才的再生产过程包括人才生产、人才流通和人才消费,人才再生产客观上存在着价值补偿与实物更新,因此可以设置“人力资产――人才折旧”帐户,通过折旧的会计处理,使企业在丧失一项人力资源时,又能重新取得新的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资产化。

(六)风险管理的处理和技术的开发以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高科技项目,由于自身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面临的风险巨大。这就决定了高科技企业必须进行风险规避,会计必须实行风险管理。例如,财务人员应配合相关技术人员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财务管理者要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加大提取科技开发费用的比重,提高风险准备金的比例,更加普遍地采用谨慎性原则,普遍采用加速折旧法,根据经验或行业标准合理预计产品保修责任等。

(七)收入的确认

高科技企业根据产品开发协议,可能在产品与服务尚未全部提供之前获得客户的付款,如果此时确认收入,必将加大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为此何时确认以及怎样确认高科技企业的收入是一个现行会计尚未涉及的。

(八)信息披露的处理。

为了不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高科技企业会计工作应着重提供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最低层的原始数据,也包括高浓缩的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也包括预测信息等。特别是在无形资产披露方面,一是鉴于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应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各项资产之首;二是指出无形资产的披露原则应包括风险原则、保密性原则和易操作原则;三是建议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二、建立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

会计信息的加工利用系统是通过会计利用信息来实现参与管理的过程。会计利用综合信息,规划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控制经济活动,评价经济业绩。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一般加工利用的主要体现,管理会计实质上是对会计信息的综合加工利用。作为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在反映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及潜力方面应注意在以下方面:

(一)研发预算和成本管理的处理

高科技企业特征之一是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制造成本法,已不能合理表述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成本组成。以作业基础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系统,将成为成本管理的主流,应进一步研究研发预算编制方法及流程、研发成本项目/产品的项目的成本构成、研发核算方法、基于财经管理的研发虚拟评价指标设立及考核方法、研发预算、核算及成本控制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投资的处理

典型的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来说,产品中的物质性材料的成本占产品价格的比重已微不足道,决定这种产品价值的主要是其中包含的人的创造力和领先的技术。针对这种变化,投资分析的不应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投资分析的重点,应以知识的研究开发作为投资分析的重点,即把科技开发费用和知识的未来收益作为分析重点,建立适合知识研究开发的投资分析模型;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

(三)高科技企业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行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要由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组成,它们均参照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这些指标有不少缺陷:

收益指标容易纵、虚报或瞒报,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及盈利质量;杜邦分析体系是化的产物,着重分析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高科技企业的出现,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要求更高,运用这一体系很难预先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要素应包括:

1、营业额每年增长率(至少15%);

2、税前销售利润率(即毛利率)(至少15%或更高);

3、股东权益报酬率(即净资产收益率)(至少15%或更多)。

4、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至少7%);

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则是反映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反之越弱,越无竞争力。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一般占其销售额的3%,高技术企业则达5%以上,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达10%,有的甚至达20%以上,而我国过去10年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18%~0.3%.表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相当弱小,需要迎头赶上。

5、每股研发费用

6、成长流量=每股收益+每股研发费用

7、成长流量比=股价/成长流量

一般上市公司是以本益比(即市盈率)来衡量其股价高低的,高科技企业则应按“成长流量比”来衡量其投资价值。

8、非财务的每百人中研发人员数

9、年专利申请数

10、研发成果转产率

11、新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

12、人力资源的构成

13、人力资本比例

14、无形资产的构成

(1)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已占资产总额的50%-70%,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已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判断标准之一,也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2)技术型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技术型主要包括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机软件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人们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除了重视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外,更加重视技术型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

资料:

1、周子剑,《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之友》2004(5)

2、可。伊恩斯蒂,《高技术产业管理》(中译本),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

3、马克、王大亮,《高科技企业的市场研究》,《销售与市场》2004(6)

李新春,《高科技企业的合约特征与企业家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3(6)

-

[1]《会计学》,第三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大趋势》,奈斯比特,1982年

[3]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是熊彼特创新的主要。

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影视行业;风险控制

影视行业隶属于现代服务业中文化创意类子行业,在国家经济“十三五”规划中被视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视为经济发展和业务开拓的“新蓝海”。但该行业内企业规模小、资产轻、淘汰率高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大力发展影视行业授信的同时,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困境。本文在梳理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出该行业的风险特征,并据此提出适应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风控模式。

一、国内影视行业基本现状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业内惯例,本文从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剧三个维度来衡量影视行业的市场规模。整体来看,影视行业近年来呈现出从千亿级别向数千亿级别规模迈进的趋势。一是电影票房收入迈入“450”时代,单片票房记录不断刷新。自2001年《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改革全面展开,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96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票房总额累计达3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2015年全年内地电影票房市场有望突破450亿元,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2020年电影市场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80亿元),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与不断扩大的电影总票房相适应,单片高票房记录被不断刷新,今年七月份《煎饼侠》、《捉妖记》等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受到市场追捧,创下了单周票房1.77亿的电影史上最高纪录。三是网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话题剧层出不穷。近年来,网络剧以其方便、快捷、可互动的特点,广受年轻网民亲睐,发展迅速。如《盗墓笔记》登录爱奇艺平台后,观看剧次已达10亿级别,引发正版剧付费热潮。同时,除了专门制作的网络剧,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电视台同步播放电视剧,也可以取得一石二鸟的收获。如在湖南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超越其它众多黄金强档的电视剧《花千骨》,截至10月在相应视频网站上也同样获得150亿次的超高点击播放量。2014年网剧市场规模约15亿元,预计2017年网剧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

二、影视行业发展趋势

(一)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受益于国民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社会消费结构逐步向教育、科技、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影视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在经济低迷的时期仍能体现出较强的抗衰退性特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影视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与逆势而上的逆周期特点,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行业发展进入历史性机遇期

国家政策持续利好。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颁布关于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性文件、行业法规及财税实施细则,整体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助推行业发展。互联网+为影视文化行业注入新的动力,提供了包括:热门IP、线上销售、股权众筹、BAT、网剧平台等全新的发展方向,全行业正在加速向互联网渠道迁移。资本追逐热情高涨。2014年是影视文化产业并购的井喷年,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投资热情延续到2015年,截止2015年6月末,影视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5起,涉及金额约250亿元。

(三)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电影制作及电影发行领域长期存在格局分散,单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2013年,电视剧内容制作公司TOP10占据市场规模整体的47.7%,占据制作集数的15.67%。进入2014年之后,伴随着电视剧市场作品数目的收缩和渠道对视频内容的投资收益比考量的提升,市场的集中度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全年,前8大制作商的制作集数占到整体的11.20%,较2013年提升7.2%,但整体仍较为分散。随着行业内并购热潮的持续升温,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80%以上的资源会掌握在10%的影视企业中。目前如华谊兄弟、上海文广、华录百纳、光线传媒等行业龙头已初具规模。

(四)跨界延伸和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IP多元衍生趋势下,影视企业纷纷拓展业务布局,向游戏、文学、动漫等领域延伸,从单一化的影视制作公司转向为打造多元化影视传媒集团。2014年,以跨界延伸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并购案达到159起,涉及资金达到1000亿元。

三、影视行业风险特征

(一)监管风险格外显著

目前,国家对具有意识形态特殊属性的影视行业的监管较为严格,电视剧市场未完全市场化,仍受政府调控和管制。2015年电视剧市场由于受到“一剧两星”政策影响,投放量整体下滑。某新三板挂牌影视公司原计划发行的两部抗日剧受到广电总局整治过度娱乐化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影响,被迫推迟发行,造成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为零。这就要求企业实际控制人有较强把握题材的能力,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

(二)产品投产后现金流不稳定

单个影视作品周期较长,从启动投资到拍摄到实现销售收入并回笼资金往往需要1.5年以上的周期,且普遍存在跨期现象。在影视作品摄制和发行过程中,资金持续流出直至发行结束,而影视作品发行结束后资金的回笼往往在某几个时点发生,呈明显的间歇性。如果个别剧目未能按原定计划发行,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流的紧张。

(三)风险缓释措施缺乏

影视行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以创意、剧本、渠道、知识产权为其核心竞争力和主要资产。上述特征决定了影视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且资产主要体现为存货及应收账款(平均占比超过60%),因此无法提供房产或其他资产作为抵质押物。存货主要为影视剧、在制剧目以及剧本,其变现渠道单一,评估价值难以把握,作为风险缓释手段效力偏弱。应收账款相对质量较好,但又由于下游电视台处于强势地位,不愿配合操作而无法实现应收账款的封闭管理,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应收账款质押对风险的缓释程度。

(四)行业竞争激烈

影视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是市场参与数量众多,供给面存在严重的相对过剩。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每年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超过一万集(部),但真正能够实现电视台播出或院线上映的不足8000集(部),播出率仅为54%;二是盈利能力分化日趋严重,马太效应显著。高成本、高投资的“砸钱”行为,导致了“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目前中国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中,能够实现盈利的仅有三分之一;三是市场集中度低,议价能力弱。以电影产业为例,2014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电影制片机构市场占比合计为30%,其中占比最大的中影占比仅为4%,市场集中度极低,而同期发行市场上,仅排名前两位的发行公司中影和华夏市场的占比就达到了55%。这种上下游集中度的极大不一致,使得制作企业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极大地削弱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议价能力。

四、影视行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从影视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风险特征来看,风险控制要从优选客户入手,之后再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全流程管控弥补担保方式不足。具体思路如下:

(一)关注盈利能力

借助政府平台,掌握企业历年盈利能力情况,以此实现对客户的第一次筛选。

(二)持续跟踪管理

对于通过第一轮筛选进入目标客户名单的企业,进行为期1年到2年的跟踪管理。

(三)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

要求企业质押应收账款并在授信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控制企业现金流及交易流,把握实质风险。

(四)依据企业需求定制授信方案

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不同可以将产品细分为影视制作贷款、并购贷款、项目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五、商业银行影视行业授信风控模式建议

根据影视行业特点,建议对客户采取“锁定范围、名单准入、分类管理、注重现金流量、深化行业龙头”的风险控制模式。

(一)采取“试点式”区域选择策略

无论是关注盈利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还是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都必须以充分了解行业,充分了解企业为前提,因此在区域选择上,不宜大范围推广,建议首先要借重区位优势,以影视行业集聚区为试点开展授信业务,例如率先在大部分影视企业总部云集的北京、上海以及产业链完善,云集全国90%以上影视企业的横店地区试点开展业务。

(二)实行“名单制”管理模式

依据企业历年获得的纳税返还规模制定基本准入标准,原则上准入上年纳税额超500万元客户,重点支持处于上市关键阶段的企业。在准入基础上,再按企业规模、过往作品、或有负债、实际控制人四个维度对客户分类,并提出差异化的授信支持意见和业务合作方案,最终形成目标客户名单。

(三)尝试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质押作为风险监控手段

影视制作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影视剧播放权销售收入。其下游通常为省级卫视等优质企业,普遍信用良好,付款实力有保障,但普遍谈判地位较高,配合度较低,配合企业依照商业银行现有标准应收账款质押流程操作几乎无法实现。商业银行可考虑在充分判断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和把握实质风险基础上,通过接受非标准化操作的应收账款质押+约定以指定银行账户为唯一回款账户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

(四)形成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的全流程管控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的的审批模式

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为风险控制核心手段,根据历史盈利情况筛选客户,采用现金流+交易流监控控制掌握企业经营动向,在传统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上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影视文化专项资金奖励返还作为补充还款来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影视文化行业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试水“商行+投行”“、表内+表外”综合融资服务模式

基于在增发、并购过程中存在“融资”“融智”需求的已上市影视企业,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并购贷款、并购基金、定增基金、员工持股计划等多元化产品,充分发挥表内资金及理财资金募集优势,通过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合作,搭建基金架构,为已上市影视公司资本运作提供结构设计、融资支持等专业化服务,提高重点客户的产品覆盖率。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性融资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加深对客户整体情况的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作者:郑胤冠 单位:中信银行杭州分行风险管理部

参考文献:

[1]郦彬,孔令超,朱俊春.国信证券新兴消费业研究系列之二:影视消费业,看似成长,实为周期[R].2015(08)

[2]徐艺.国联证券传媒娱乐研究报告[R].2015(11)

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营改增” 广播影视产业 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22-01

自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简称营改增)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后,2013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8月1日起,将营改增试点正式推向全国,具体到试点行业上,在“1+6”基础上,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包括放映)、发行等也纳入其中,所涉及的企业主要包括进行各类广播影视节目和作品的制作企业,如影院、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单位。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意义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是以纳税人收入全额作为计税基础,乘以适用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一般来说,营业税的税率较低,但每经过一道流通环节就需要缴纳一次税,重复征税问题比较突出。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通过销项税与进项税抵扣机制,让纳税人只需要为产品的增值部分进行纳税,成功解决了营业税中重复征税的问题,迅速被世界其他国家采用。我国1979年引入增值税,最初仅在部分城市和部分行业试行,1984年国务院增值税条例(草案)将范围扩大至全国,1994年税制改革,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营改增”试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发展。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影视业,此次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行业,有利于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融合;降低税收成本,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意义深远。

二、“营改增”政策对广播影视产业的直接影响

1.税率变化。营业税制下,广播影视产业中的“制作、发行”服务按照“服务业”缴纳5%的营业税,“放映”属于“文化体育业”的范畴,实行3%的营业税率。“营改增”后,广播影视企业以应税服务年销售额500万元为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对于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含本数)的小规模纳税人,采取简易征收办法,征收3%的增值税,不能进行抵扣纳税;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广播影视服务业实行6%的增值税率,实行抵扣纳税。这也意味着符合小规模标准的影视制作、发行企业税负会下降40%,而对于小规模播映企业,税负至少不会增加。但是鉴于影视企业规模效益的行业特点,绝大多数影视企业将会依法认定为一般纳税人,适用6%的增值税率。对于一般纳税人影视企业,6%的增值税税率较营业税制下的3%或5%的营业税税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2.缴税基数变动。营业税制下,缴税基数为广播影视产业全部的营业收入,没有可抵扣项目。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可以将购入商品和劳务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尤其是购入的固定资产也纳入了允许抵扣的范围。从广播影视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播出的影视节目将更多的采取外部购买方式,可以实现进项税抵扣,这有助于降低整个行业的税负。

三、“营改增”政策对广播影视产业的深层次影响

1.有利于广播影视产业调整经营模式,实现制播分离。目前我国广播影视服务业主要采取制播合一的运作方式,这是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简单的节目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高。制播合一体制下,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所以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推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此次国家将广播影视服务全产业纳入“营改增”范围,节目制作、播映权采购与播映环节的链条全部打通,可以促进广电产业进一步细化分工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前一部影视作品或一套播出节目的创作、拍摄、剪辑、制作、发行、放映可能都由电台、电视台自行完成,实施营改增后,因为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抵扣税款,两台就可以将自己并不专业的环节外包出去,如成立新媒体制作公司或委托独立制片人,实现节目制作与节目播出分离,让更有条件的企业去做,从而专心做好自己的主业,使整个产业链都得到更好得发展,并使播出成本获得增值税进项抵扣,减轻税负压力。这一政策达到了鼓励广播影视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制播分离的效果。

2.促进广播影视行业进行技术设备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营改增”政策规定可以抵扣资产购置的进项税额,对广播影视这一高人工支出的产业,无疑是一利好消息。影视制作产业的突出特点就是人工成本高,其中,演职人员劳务费约占到总成本的70%,而这一部分成本是无法进行进项抵扣的;另一高成本的影视剧的剧本创作费属于个人所得税的缴纳范畴,也是无法取得进项税抵扣的。随着3D特效技术、IMAX电影放映模式的引入,未来影视制作会越来越精细化,视觉冲击也会越来越强,这就对拍摄机器设备和放映机器设备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广播影视服务全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后,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就客观上鼓励广播影视行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促进产业发展,并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广播影视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中国网.新闻中心

[2] 营改增政策或撬动广播影视服务业深层变革.中国经济网

[3] 朱青.“营改增”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税务网

[4] 蔡方良,张学东,叶翩.今起“营改增”扩至全国 电影制作单位喜忧参半.长江商报

[5] 陈林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商,2012(3)

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影视动画;现代学徒制;发展概况;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量随之加大,人才也由此成为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人才。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前正处于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科技进步迅速,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难以满足相关行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概况与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缺少与企业的对接,容易导致以下三种问题出现:第一,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企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难免偏向于理论教学;第二,经过学习后,部分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现阶段企业对于影视动画人才的需求;第三,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引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影视动画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良好发展。影视动画专业最初采用的是“师徒制”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开始以集中教学的形式授课,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可以让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有效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和相关人员在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时,未能有效结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并与其进行对接。在此情况下,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高职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可以为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逐渐完善影视动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形成崭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让影视动画专业无论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能有效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

二、影视动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企业参与度较低

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学校、企业是该模式的三大主体,企业作为新加入的主体,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部分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影响企业参与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难以胜任企业中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特别是一些对创意性要求较高的影视动画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的进度。第二,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从整体看,部分高职院校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相对被动,个别企业提出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三,个别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希望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直接参与企业工作,或通过短期培训直接上岗。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2.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旨在为社会输送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注重理论考核,轻视对学生实训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评价。个别高职院校受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部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未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合适的平台,这种不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难以真实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能力。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教学评价,难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相对客观、有效的参考。

3.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部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便有效应对未来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促进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影视动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1.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平台

在影视动画专业中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与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树立校企合作的新型教学理念,搭建相对完善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学徒制在影视动画专业中的应用。该平台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使高职院校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需求,为相关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型人才。校企合作平台应以“1+n”形式构建,即一所学校可以与多个企业共同合作,以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实现更全面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校企平台。第一,高职院校要做好充分调查,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高职院校首先要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影视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基于了解本校实情的问卷调查与市场调研并予以分析,再选择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发展实力,掌握先进的技术,企业内部的岗位划分相对全面且合理。第二,高职院校与合作的企业应结合实际,共同研究、制订长期实施的战略计划,充分分析现阶段市场中行业发展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以此为影视动漫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搭建长期、稳定的平台,确保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有更充足的沟通、磨合空间,以此逐渐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三,基于信息化进行资源整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教育事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影视动画专业中搭建相对完善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平台时,高职院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所选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进行校企资源整合,并搭建相应的平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与技术发展现状,而且可以掌握前沿的学术理论成果,以及与实训有关的社会服务等,如项目的开发、策划以及相关内容的设计等。各方要在此基础上搭建完善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更具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以增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对原有师资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提升影视动画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实操经验,进而引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与技术能力。校方可以将这方面的培训列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以此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岗位培训,提升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为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构建“双导师”形式的师资队伍。这种形式的师资队伍指校方在原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从一线岗位中聘请一些优秀的兼职技师,负责指导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并进行实操。这种师资的引入也是现代学徒制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教育行业的一线教师和企业一线的优秀技师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构建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在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十分关键,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客观地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正确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特长也不尽相同,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此全面考量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多元化评价体系中除了以往教师的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自评,还应增加企业对于学生实训中的表现评价。这方面评价包含的内容较多,如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团队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可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各项评价的分值标准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合理分配。

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养策略,双师型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了影视类专业,一个繁荣的景象正在形成,为培养中国影视的后备人才做出了良好的开端。由于影视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特征,决定了影视类专业课程要培养的是适应市场的高质量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教师是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学生,我国影视类专业教育特色不鲜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显现专业特色、创立学院品牌的关键因素。

一、影视类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

1、师资力量不够。目前, 高校中很多从事影视教学的教师根本没有从事过影视节目的制作, 许多教师是从中文、美学、美术、电教技术等专业调过来的, 影视科班出身的教师不多。

2、师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影视专业是一门年轻的专业,在师资结构方面,青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丰富的老教师相对来说较少,鉴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3、理论与技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高校影视专业及相关专业中, 许多高校要么重视理论, 要么重视技术, 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既懂节目制作技术又懂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

4、教学方法陈旧。有些高校对影视专业的教学采用的是封闭式教学, 即只重视课堂内影视理论的满堂灌, 忽视了课外动手能力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 由此导致学生制作节目时无从下手, 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二、高校影视类专业青年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高校影视专业应当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要体现影视专业的特点,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与专业紧密联系,从专业实际出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专业素质。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跨出高校校园,走进行业,深入行业发展的每一个空间。不仅要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甚至必须深入参与到行业的发展中,熟悉行业运作、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从而使得教学不与行业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影视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及其因材施教,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技能、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2、思想素质。为了更好地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面向现代化的学生,教师还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与时俱进,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一教书育人为宗旨,热爱学生,一自身言行为表率,积极引导学生,耐心指导;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教学中能够准确的抓住要点,通过抛砖引玉,提升学生的研究、分析和动手能力,让教学更加丰富化和形象化。

三、高校影视类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

河北传媒学院是河北省第一所传媒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青年教师很多,缺少中间力量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是河北传媒学院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应用型人才,本校本着培养一专多能、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学生的理念,尤其是河传申硕成功以后,专业硕士要求在实践上有较高的技能。鉴于以上情况河北传媒学院对于青年教师能力的要求是实践和理论双方面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成了河北传媒学院影视类专业青年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1、引进来。北京电影学院在广播电视领域在亚洲居第一,学校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都是双师型的,要求授课和实践相结合,这也为河北传媒学院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范本。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的青年教师主要分为影视编导、影视后期制作、影视摄影等三个方向的教师。影视学院领导根据各个方向的不同情况,分别请了不同的专家学者前来举行讲座。影视编导方面邀请的有北京电影学院的知名教授,比如有汪流教授、江世雄,有在第一线拍电影的第五代电影导演刘苗苗,也有业界的专家刘建中教授,他们的讲授让影视学院青年教师如沐甘霖。如影视后期制作方向影视学院邀请了“中国第一剪”傅正义教授,傅老师已经87岁高龄,但是他精神矍铄的向青年教师传授知识,让青年教师在学习到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理解教师的责任。

2、走出去。影视专业最终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应该支持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践,利用寒暑假期间,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实习、拍片。河北传媒学院各位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之下到过白狼、大梁江、驼梁等地实习,每位年轻教师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在国家级和省级大赛中多次获奖。在历届河北省数字影像大赛中我院教师屡传喜讯,如在第三届中郭玉秀老师创作的《呼啸山庄》获得一等奖,马丽颖老师的《历程》获得二等奖,同时这两部作品还获得国家级大奖。在第四届中,郭玉秀老师创作的《厚重安阳》、《宅家院的故事》同时获得一等奖,马丽颖、江霄老师创作的《满天星》获得二等奖。

3、以老带新。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鼓励青年教师旁听资深教授的课程,无私分享教案及其他教学资源。在河北传媒学院学院举办的两次教学科研成果大赛中均有青年教师获一等奖;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科研项目,包括省级和集团级的课题申请、院级的优秀课程建设、院级的课题项目等,形成以老教师为主导,青年老师辅助参与的格局。河北传媒学院学院影视学院目前有《非线性编辑》和《影视精品赏析》两门省级精品课,从前期的课程评定到后期的课程维护影视学院的青年教师都参与其中,极大的锻炼了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影视专业的快速发展与影视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要求影视类“双师型”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能够尽快地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理念,抓住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趋势,解决变革带来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结构,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影视行业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微短剧;传播特色;短视频;风险

2018年,一部现代搞笑微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成功出圈。这部短剧共48集,但每集时长都限制在3分钟左右,讲述发生在女主角身上的不同主题的故事,上线3天后就取得了豆瓣评分8.5的好成绩,位列爱奇艺剧集热度榜第一名。这种介于网络剧与短视频之间的微短剧近两年逐渐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引发了视频领域的广泛关注。头部短视频平台、综合视频平台、影视制作公司、网文孵化平台等纷纷加入到对微短剧产业的竞争中,试图凭借自身优势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短视频进军影视圈:微短剧的兴起

2020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这种微短剧具有影视剧节目的形态,剧情完整且节奏快,采用较为专业的摄制手法,整体上偏向娱乐风和快餐风。目前微短剧已经发展出悬疑、喜剧、甜宠和都市在内的多种题材,类型化特征明显。2019年快手开通官方号“快手小剧场”,专门平台上火爆的微短剧。根据快手的数据,2020年快手小剧场收录短剧超20000部,其中有2500余部播放量破亿①。2021年,抖音提出重点发展微短剧的战略,推出首部作品《做梦吧!晶晶》。与此同时,在用户留存方面相对较弱的综合视频网站也注意到微短剧的价值,推出了系列爆款微短剧,如腾讯的改编自同名动漫的《通灵妃》、优酷播出的科幻悬疑剧《咸鱼先生,Rose小姐之彗星来了》。微短剧的出现,实现了短视频与影视剧两个行业的跨界融合。微短剧既是短视频进军影视圈的途径,也是影视剧适应碎片化时代的生存法则。它不仅具备短视频碎片化、移动化的特征,还融合了影视剧主题明确和制作手法专业的优势,改变了以往短视频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粗放式生产及长视频台词注水、剧情拖沓等问题,满足了受众看剧的多元化需求。

二、微短剧的传播特色

微短剧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且没有展现出引爆互联网的态势。但微短剧能在短视频行业较为饱和的状态下开辟出一条跨界融合的路径,使一系列作品成功出圈,足以证明其发展优势和潜力。

(一)专业团队摄制:呈现影视化观看效果

短视频能在互联网开启一个新时代,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低门槛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然而低准入门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参差不齐、粗制滥造的问题。相较而言,微短剧在制作上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准,出品方主要是具备专业制作能力的视频平台和影视机构。导演王淑志说过,“微短剧在制作流程与人员配置上更靠近电视剧”,参与摄制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有网剧和电视剧拍摄的经验②。从微短剧的剧本撰写与角色选择,到拍摄过程中的服道化、灯光摄影和镜头运用,再到后期的剪辑、配音等环节,都体现出专业水准。比如凭借有趣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成功出圈的《做梦吧!晶晶》,由抖音联合真乐道文化等专业影视机构共同打造。导演胡国瀚和编剧王瑶都有多部影视作品的执导经验,主演金靖、张雨剑、陈赫等都是专业的影视剧演员。这种对标影视剧制作的标准让这部微短剧呈现出影视化、精品化的视觉效果。

(二)时长短节奏快:符合观众碎片化需求

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使用率为88.3%;在网络视频用户中有28.2%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其中39.6%的00后选择倍速观看③。可见,公众对于碎片化、轻量化视频的需求庞大。在某种程度上,微短剧的出现是“一种市场需求倒逼下的产物”④。从内容体量上来说,微短剧短小精悍,剧情紧密,节奏把控到位,单集微短剧一般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看完。为缩短时长和体量,在剧情设置上,微短剧不会发展过多支线剧情,通常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重点围绕主角来展开故事叙述;在剪辑上,镜头转换较快、过渡衔接的镜头很少。这样也能有效避免传统长视频支线多、剧情拖沓的问题。比如穿越甜宠剧《这个男主有点冷》,全剧只围绕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展开,在几十分钟内汇集了一见钟情、追妻火葬场、生离死别等经典桥段,剧情跳转很快,丝毫不拖泥带水。在《通灵妃》播出后也因为单集时长短,被许多观众在弹幕中戏称“打字要快点,不然还没打完剧就播完了”“出门丢垃圾的工夫一集就播完了”。

(三)竖屏播放为主:增强沉浸感与灵活性

随着媒介形式的变迁,内容生产的形式也在不断变革。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人们适应了竖屏浏览的模式。根据MOVRMobile的报告,智能手机用户有94%的时间将手机竖版持握而非横版⑤。可以说,短视频的出现契合了观众竖屏观看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微短剧也延续了这种风格,以竖屏模式为主。这种竖屏传播的微短剧也被称作竖屏剧。相较于长剧集为展现完整画面和复杂情节所采用的横屏形式,竖屏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更多地描绘人和人的关系及情感诉求”⑥。一方面,竖屏对人有一种自然的拉长效果,更能体现演员的良好形象,在视觉上拉近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更具沉浸感和交流感。另一方面,竖屏模式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频繁切换屏幕方向,让观众看剧的过程更流畅。目前上线的微短剧大多采用竖屏模式。除了“抖快微”等短视频平台的天然的竖屏剧,综合视频网站中已上线的微短剧也是竖屏模式居多,如《通灵妃》《如梦令》《恭喜发财》等。在众多平台的布局下,以竖屏传播模式为主的微短剧在影视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四)制作成本较低:减轻生产压力,推动行业发展

微短剧的“微”不仅体现在传播形态和内容体量上,还体现在制作成本上。快餐式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了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不会太高。而且在2020年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资本压力剧增,制作低成本和小规模的作品成为影视行业的普遍选择⑦,客观上推动了低成本、短周期的微短剧行业发展。比如,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微短剧纳入监管后,重点网络微短剧在备案过审时原则上只需5个工作日即可获得规划备案号,审核时间被大大缩短,为微短剧上线和排播节约了许多时间。编剧葛震松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一部8分钟的短剧一般20天左右完成初稿,40到60天内可以完成整个剧本⑧。另一位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微短剧单集的制作成本基本上在5000元,如果达到1万元、2万元就属于相当高的大制作了⑨。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微短剧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的优势,不仅能减轻影视从业者的生产压力,也为处于低迷的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三、当前微短剧潜在的风险

当前,微短剧正在融入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平台云集,发展势头强劲。然而越是如此,微短剧行业就越要关注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

(一)行业内部:品质、变现与规范

腾讯在2019年就提出了打造精品微短剧的理念;快手与阅读平台米读携手合作,致力于打造爆款IP;抖音也将在2021年推出三十多部精品微短剧……可以看出,内容品质已经成为平台打造微短剧的核心要素。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内容鱼龙混杂、剧情夸张、逻辑性不强依然是微短剧在内容方面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作者对于微短剧这一新兴领域“节奏快、体量小、爆点多”等标准的把握还不够,很难把传统影视剧的制作经验完美地运用到微短剧中,导致微短剧具有“微”却不够“深”的特点。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提升,必然会对微短剧的质量和深度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在微短剧的盈利模式上,行业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现有的平台采买、付费分账、流量分成和广告植入等变现模式虽然在长视频和短视频领域内较为成熟,但并不能完全套用。这也是许多微短剧在上线后难以回收前期投入的原因之一。任何行业要实现持续的发展繁荣,必然存在一套有序而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范自身。从这一角度来看,当前微短剧行业中平台各自为营、自己摸索的路径显然不能长久。首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微短剧盖棺定论、明确定义之后,行业内部并没有进一步深化对微短剧的认知。比如,对于10分钟以内时长不同、制作逻辑不同及题材类型不同的微短剧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缺乏对相应内容的质量评估体系。其次,对于微短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的预先管理机制。虽然微短剧行业正在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创作主体和内容题材将更加多元,一些潜在的问题就容易出现,比如侵犯版权、内容低俗、价值取向偏离等。对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微短剧行业需要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在问题出现前就做好防范工作。

(二)行业外部:法律规范与协会监督

从微短剧行业外部监管的视角看,政府在微短剧的立法方面还需要完善。目前只有2020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通知》中对微短剧的具体定义以及备案流程中的一些细节与误区做了官方说明,帮助企业解决在备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体现出政府对规范微短剧行业的重视。微短剧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在立法和规范层面也处于摸索阶段,无法做到事事周全。目前针对微短剧规制的法律条文极少,对于不规范行为的处罚措施尚未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微短剧行业的发展,国家在监管层面的立法和规范必定会更加全面。此外,行业协会也应当承担起服务和监督的责任。目前,微短剧行业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是网络视听领域内唯一的国家级行业组织。在其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协会已经关注到微短剧的发展情况,但在现阶段也难以发挥特别明显的作用。不过,行业协会可以借鉴短视频、网络剧等其他视听行业的问题治理经验,引导和帮助协会中的微短剧平台提前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标准,尤其是针对微短剧内容的评价体系,做好事先规范管理工作,有利于避免出现发生问题后才着手治理的被动局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