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1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大量基础概念、理论和原理,它关系着学生生物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促进生物学科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还能为生物科学领域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还包含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都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课下重复做题,背诵知识点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基础概念,机械化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常常同一个知识点换种方式考查就做不出来了。教育模式的落后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缺乏创新和探究意识,只会做题,实践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致使高中教学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很多,加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证。
3.部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教师们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只是将过去的板书“搬”到了电脑上,这样的教学课件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但一些学校教学资金不够充裕,没有能力为生物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用具,缺少硬件设施基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只靠教师的描述、学生的联想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听到、亲手操作过才能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过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观念的培养。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生物核心观主要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理论概念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科认知框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要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炼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情境是近些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来活跃气氛,提出问题。比如,很多古装剧会运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鉴定亲子关系。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然后询问学生“滴血认亲”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剧中经常用DNA鉴定来找出凶手,那么DNA为什么可以确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给你一份DNA鉴定报告,你能分析谁是罪犯吗?等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交流顺利了,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细胞的构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者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共同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结论,找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谊,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克隆技术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用相关电影片段如《生化危机》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分为两组,辩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继而延伸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社会伦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2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模型建构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笔者十分赞同林崇德教授的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分析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初步构建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型。
笔者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公民素养,二级指标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公民素养?首先,作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分别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其次,国家意志落实到课程标准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再次,从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性来看,“公民素养”这一核心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避免出现包容关系。当然这种特殊性并不是绝对的,其他学科中也能体现“公民素养”,但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有更为明显的侧重。第四,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统领各学科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寓于学科素养之中,并通过学科素养表现出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公民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公民素养”,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所谓调适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内部心理活动进行调节适应,对个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节适应,能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能力。所谓思辨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与方法,观察并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价、独立思考、辩证思维、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信念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经历体验与实践,将外在的理念、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内化为永恒持久并受用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包含了政治认同、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等。行动力是指学生能应用本学科思维方法来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采取行动调节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参与解决矛盾和问题、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以“公民素养”为核心,四个要素(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调适力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公民素养”的前提;思辨力是信念力和行动力的要求,是“公民素养”的基础;信念力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方向,是调适力、思辨力、行动力的“合金”,是“公民素养”的方向;行动力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的必然结果,是“公民素养”的落脚点。思想品德学科就是要培养能自我调适、有思辨精神、有价值信念、有公民行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信念力的课堂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有一些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可以通过纸笔测试进行,如客观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心理调节、法律、国情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辨析能力。但还有一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如信念力、行动力等等,无法以纸笔测试的方法获取,就需要通过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来进行。
本文以刘文明老师《在“责任”中长大》的课堂实录为例,侧重谈谈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信念力的培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信念力所追求的目标。信念力本身并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精气神,是培养“三观”的一种能力。刘老师课堂上呈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承担各种责任。用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就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责任”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显为学生的行动。
要让学生形成“承担责任”的信念力,其具体路径是什么呢?借鉴布鲁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分类,信念力的形成也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
信念力形成的第一个层次是接受,是指注意某种现象。本节课的导入是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学生认真学习并有所感悟。本节课的结尾是公益广告歌曲《好人就在身边》,优美的旋律和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先进人物,让同学们感动,在润物无声中接受责任教育。学生对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充满了敬佩和喜爱,对不负责任的人表现出厌恶。
信念力形成的第二个层次是反映,是指能够主动参与,这是超出接受程度的一种行为。本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回顾了“14岁的我”已经挑起的担子和应挑而未挑的担子。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承担责任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反思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原因:“太困难了”“我不高兴做”“爸爸妈妈不让我做”等等。师生逐一分析各种观点,并从认识到行动上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信念力形成的第三个层次是评价,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学生在分享自己已经承担的责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正面强化了责任意识。
信念力形成的第四个层次是组织,即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标准。本课开展了两次比较活动。第一次比较是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分析已承担的责任和未承担的责任,各自的影响。对于自己没能承担的责任,同学们表示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大家相互学习着在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责任的一些技能。第二次比较是通过“责任是动力还是压力”的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责任既是一种压力,人们要为之承担一定的代价,又认识到责任还是一种动力,能够促进自身的成长、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稳定信念的形成。
信念力形成的第五个层次是价值性格化,即运用价值体系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由于信念力已经形成和确立,表现出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唯一性(个性化)等特征。本课力图引导学生在课后能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使责任意识性格化,责任的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成为较为稳定的信念。
当然,信念力形成的第四、第五个层次仅靠课堂学习是不足以形成的,课堂学习仅仅起到价值引领、培养思维方法的作用,更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比较、选择中才能逐步形成。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信念力作为思品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形成路径大致如下: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及素养,而并不是各种学习科目知识的综合,核心素养能够支撑学生通过学习而成为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有助于修炼心智,提高学习能力。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俨然成为了当下学校教育实现价值的基础,也是新课改推行的重要目标。
一、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成为最能培养核心素养的学科
与“学习能力”的概念及作用相比,“核心素养”的含义更为广泛,不但囊括了过去传统的教育领域学习能力,还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任何科目教学都与核心素养相关,但英语与其他的科目教学相比承载了更多的“国际理解”功能,所以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除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外,还重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全球视野拓展,要求学生以包容的情怀去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对共同的人类命运给予更多的认知与关注。由此可见,英语的学习的核心素养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有学者提出,在众多的科目中,英语甚至超过语文成为最能培养核心素养的学科。
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苏教版的教材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文化差异以及不同国度的思维方式,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用宏大的视野去认识人们细微的心理变化以及内心感受,潜移默化地培养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比如学生在向英美人进行初次见面的寒暄时,尤其是面向英国人关于谈论天气的喜好,就是在简单的How are you问好以后,避免直接摄入尴尬询问对方隐私的最好转变形式,因此也才有了关于天气问候的爱好。如Lovely day,isn’t it/Bit nippy today/It doesn’t look like we’re having/The sun’s trying to come out.各种英国人常用的天气问候语,学生除了了解具体的句式以外,还要认识到英国人酷爱园艺,很多家庭都会种花花草草,因此关注天气不过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种寒暄。这其中就隐含了很多的文化差异与国情特征知识,所以学生英语的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单词语句等,要在核心素养框架下了解不同地方使用语言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生活习俗。在当前的普通高中教学中,尽管受到英语环境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但教师也要注重在日常的英语知识教学课堂上将学科的内容与核心素养拓宽至全球视野中的多元文化的结合进行培养。
二、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始终是英语课堂学习的主体,整个英语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都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中心,从学生的需要、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创设教学核心主题后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在促进语言知识发展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2.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要围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生本互动的形式展开,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与环境,在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互动活动,多以鼓励式的语言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
3.坚持语境化教学原则。英语是重要的语种学习,而语种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即教师必须保证具有一定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的针对性设计,才能在更真实更有意义的环境下开展学习工作。英语学习效果展评的一大特点在于教师根据自设主题和文本完成目标,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技能、语法、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语的培训提升水平,并在语境化的氛围中更深刻感受核心素养的理念。
4.遵循技能综合化原则。在高中英语的技能学习中,无论是接受性质的技能学习,或是产出性技能,以及其他的语法词汇的总结学习,都不只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手段获取。教师的英语教学离不开各种辅教学资源,同时也要设置语境化与情景式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训练方式,促进听说读写等多方面技能水平的提升。
5.坚持过程导向原则。学生高中英语的语言技能学习及语言知识发展对教师课堂引导有很强的依赖,这与当下我国中学的英语语言教学现状与环境有关。目前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范例,以听说读写的环节与形式在训练中巩固知识,但从整体的教学工作来看,普遍存在教学方法与技巧较为丰富、核心素养框架落实不全、教学容量偏大、无语言环境基础上的教学节奏偏快、不够注重教学过程和反思的情况。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中英语教学,尤其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日积月累,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英语积累水平等多方面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其水平与特点,坚持过程导向原则,逐渐增加语言难度以及文本的复杂程度,实现螺旋式英语知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关于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英Z教学的教学策略探讨
1.英语情境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情境创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形式,通过教师为文本创设一定感彩的场景,引起学生熟悉的生活联想或情感体验,进而更好地理解英语文本的内容和含义,确保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提升,情感得以激发。这涉及到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中便包含了会话、协作、情境与意义构建四大版块,强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的同时,强化对文本与问题的理解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协商交流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组织语言进行文字的表述,最终强化构建与创设意义。
首先,教师应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聚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比如The World Online的学习,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词性变换等基础的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创设如order take-out food/go online shopping/watch videos等,将语言、音乐、图像、网络等多模态符号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弥补语言环境缺失的缺陷,调动学生在感官上的参与积极性,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联想力与记忆能力,强化单元学习效果,这与上世纪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次,还要积极创设任务情境,鼓励学生英语主动性学习。比如引用网络中国外网友Andrew所遇到的专业选择问题,需要从自我兴趣与父母的建议中选择,那么教师完全可以以此创设教学情境,以模拟化的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在情景模仿中丰富知识,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英语核心素养。此外,猜测情境也是当前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灵活性,比如很多教师钟爱开展的猜词游戏,如educator、avenue、statistics、abundant、withdraw等词语写出来,让学生在不看词语的基础上调动其发散性思维、辨证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的能力,探索英语猜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理解等题型中解题能力的提升。
2.英语问题导学的语言能力培养策略。问题导学要求教师在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模式中强化问题的创设与学生问题解答的能力培养,如遵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反思问题的环节。比如学习英语中学生们较为熟知的两首诗Brother和Summer,都属于cinquain,尽管只有寥寥数句却有着很深的意境。而两首诗中,前者的作者健美帅气,将兄弟爱开玩笑的性格表达出来,后者则是作者对夏天的厌倦,是一种一年四季经历过程中的周而复始的消极情绪体现,那么在课堂学习中的问答教学形式则可为“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教师的设问从学生对于“His brother is his friend and enemy/summer is endless”等回答中体现不同个体对多元文化的差异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分析cinquain的特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英语情感体验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情感体验主要为教师有意识选择能够贴近学生学习知识与水平的英语内容,同时又确保其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对更多的多元素材进行有效解读,启发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形成更广更深的体验,将自我感受与体验采用个性化的语言和方法表达展现,升华自我情感,形成文化意识,这正是核心素养的典型培育过程。比如教师在讲述Pygmailon的故事时,以上述的问题导学方式提问What other things show one’s status in society apart from how one speaks?要求学生结合不同文化社会的背景进行理解与思考,如表现的萧伯纳言语犀利与幽默的意境,并结合英美国家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卖花女和社会上层的皮克林对话中展现的素养,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英语是英美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并与中文的学习和表达一样,均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与在特定背景下展现的阶层,这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一种语言在不同时代中的差异性,形成英语文化的学习认知。与此同时,还能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的教学环节中注意到故事中任务在戏剧语言表现的手法,如夸张渲染以及抒情独白,思考这与中国的各种语言修辞手法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以此来促进英语学习的质量与效果,这便是核心素B框架下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手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核心素养对高中生英语知识学习及文化意识培养学习有着长远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英语教学时,要紧密结合知识水平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并让学生都能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廖国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亚太教育, 2015,21(12):56.
[2]宁悦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课改进行时,2016,11(04):21-23.
[3]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2(16):6-8.
[4]夏新宇.聚焦核心素养 让学习真正发生――兼评“杏坛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名家视线,2016,7(08):30-31.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5
关键字:职业素养;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6-02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外化素养。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化素养指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技能范畴的素养。
职业界的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Blair Aolsin2002年6月在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职商”[1]这一概念,提出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工作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
(一)对于职业技能是否包含在职业素养内的讨论。陆刚兰[2]把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就包括了专业技能素养;裘燕南[3]指出,职业素应该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谭懿也认为职业技能包含应该包含职业技能。张翔云胡振宇[4]认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通用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和职业意识都应该是职业素养的内容。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技能不应该包含在职业素养内:黎光明[5]基于养成的角度明确提出职业技能不属于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许亚琼将职业素养分为一般素养(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学习意识、服从意识、质量意识)和核心素养(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同样刘玉梅[6]认为职业素养是业者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出发,对职业素养的成分进行划分,这些界定大多认为职业素养不应该包含专业技能。陈再兵[7]认为职业素养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迟保忠[8]则把职业素养分为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刘兰明[9]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发展是职业素养应该具备的内涵;韩晓华[10]保持应符合某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的观点认为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标准意识、敬业诚信、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技能和学习能力。
二、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一些职业院校,针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一)针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素养要求,把职业素养与职业特点相结合而提出的研究方案。苏州市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持的“职业实践活动与旅游人才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目的是探索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职业实践活动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可行性;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将本校三年制2002-2005级“三类行业八个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了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1、职业素质培养的理论定位;2、以专业组室为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究;3、教育类、服务类及制造应用类行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4、三类行业八个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测训体系研究。
(二)把地方经济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浙江安吉职教中心校2005年的研究课题《适合当地经济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行为培养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道德为基础,以技能为根本,形成了职业道德修炼——根本;文化课(人文素养的提高)——保证;专业技能——目标;社会实践(实习)——提高,四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为一体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以上课题共性倾向于本校某些重点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准职业人为目标的;陈解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提出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三)把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着眼于生源地是农村的中职生如何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进行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重庆市江津三口中学研究的课题“新课程体系中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则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把农村学生融入“三农”,让农村学生知道一些农业的基础知识和了解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一些实用技术,使农村学生有建设农村以及农村剩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思想,把农业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生物、化学、地理、物理、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聘请校外技术人员在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的实地进行教学指导,将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在不增设学科、不增加课时、不加大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结合农村实际、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培育农村学生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培育农村学生职业素养[11]。
虽然各地各院校经过研究实践形成了各种的培养模式,但是把职业素养单独立为一门课程的却少之又少。2003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创了职业基本素养课程。2009年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安身立命之本——职业基本素养》教材,总结、提炼,首创性地提出了“十个学会”的教学内容,为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基本素养奠定了基础;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组织了“推进学生十项职业素养修炼”的课题,分别从教学环境、育人情景、实践平台几方面着手进行实施,总结出一套本校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法[12]。
除了形成专门的课程,许多院校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比较突出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2009年4月提出了“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13]”英文表述为Individualize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ed 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故简称IPQ教育模式,挖掘职业态度内涵,突出职业人格教育;以岗位综合能力为依据,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借鉴课堂互动、学生自主发展的杜郎口(地名)中学经验,构建主体参与教育模式;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立足校本实际资源,构筑IPQ模式保障机制。试图构建具有特色的、能形成广泛影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三、结语
张忆雯[14](2010)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实践研究中发现不同行业的技能是不同的,因此由于技能而引起的对素养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职业技能作为职业素养的基础组成是不容置疑的。在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上各个院校都在向着完善、齐备、全面的方向发展,以职业道德修炼为根本,以技能提高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课结合实践课的培养为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课题、教学内容、主题班会等形式,把职业素养归纳、总结、提炼成基本的职业态度、意识,主要是针对意识层面的熏陶和指引,对职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细化教育;针对区域、地方特色,把职业教育和地方资源、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学生的个体成长、发展相结合,探讨出适合本区域、本校、本专业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既适合了时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燕丽静.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2]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11-112.
[3]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3):10-12.
[4]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5]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7,(8):125-127
[6]刘玉梅.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这素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2
[7]陈再兵.智障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与教育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2):22-25.
[8]迟保忠.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5):274-275
[9]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2009:10-11.
[10]韩晓华.论高职学生文明行为与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59
[11]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1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6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塑造大学生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快捷、有效地检索、分析、甄别和组织信息、合法合理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并培养终生学习研究的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首当其冲的任务。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图书馆教育。图书馆作为汇聚知识的殿堂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与课堂教育相比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表现为更加灵活、自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当今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1.1 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素质不够重视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数字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很多大学生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网站上的数字资源,经常去上网却仅仅满足于娱乐、休闲;常常去学校、学院的主页浏览,却很少浏览图书馆网站资源。
1.2 信息组织和检索知识匮乏和信息检索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电脑使用地很熟练,但由于缺乏图书分类知识,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检索效率低,检索结果不理想。
1.3 信息积淀贫乏和信息利用不充分
大学生常常是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或者应付某项考试才被动地去到图书馆进行选材和收集信息。缺乏对所检索信息的的知识沉淀,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相互联想挖掘潜在的知识需求,导致获取信息比较简单和浅显。并且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单一,只习惯于从图书、期刊上获取信息,甚至不知道参阅一些工具书和一些内部资料。
1.4 信息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有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恶意下载,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侵犯知识产权、散布虚假或不良信息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2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情报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而来的。这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系所决定的。但图书馆不可能对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只能根据自身的特长和职责范畴,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新生入馆前的教育必须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
开办新生入馆前讲座可以增强新生的信息索取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对新生介绍学校的信息资源构成体系以及各部门工作职责。
(2)图书馆要发挥自己馆藏资源特点的优势,在采购新书的时候要始终以本馆的收集方针和本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为宗旨。
文献出版物还要判断和选择主要学科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核心出版机构,要在浪里淘金,淘汰大量质量低劣和无用的信息,选择出有价值的书籍。大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但也要根据面临的问题或者是发展的方向,作进一步的精选。
(3)图书馆要把所购买收集到的文献资源按学科分类组织图书目录,并辅以作者和书名等等一系列包括文献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主题词关键词,使文献知识系统组织起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用户需要时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使用,从文献中提取的检索点越多,检索文献的途径也就越多。况且现在大学生普遍使用计算机作为检索工具方便快捷多了。
(4)高校图书馆坐拥丰富而全面的海量信息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各高校图书馆已相继建起了局域网、校园网与英特网相互联接,成为一个宽广的强大的信息服务网络。这样一来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读者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提供诸如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定题服务,专利查新,立项等服务。
(5)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
图书馆可以利用开展文献检索课,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不同层次进行培训。除了一些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之外,图书馆还要把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引进课堂,如光盘检索、互联网检索、超文本检索以及各类检索引擎的使用、怎样免费获得全文等技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评价、利用、存储、组织、交流能力。
(6)高校图书馆必须培养一支具备高信息素质和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有较强读者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队伍。
图书馆馆员的检索能力要强,知识面要广,还要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热诚的去帮助和服务每一位读者。
但是如果将图书馆的业务技能简单地搬过来作为信息素养的内容去普及,必将因为枯燥、乏味、单调而彻底失败。必须根据网络信息时代的需求将图书馆处理信息业务的精髓提炼出来,经过改造和精心加工,形成有文献信息部门特色的,适合不同学科专业个人需要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3高校图书馆的使命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按我个人的体会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利用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场所;第二,是独立开展有信息部门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各种不同层次的用户教育,文献课和较为系统的专题讲座;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环境优雅和网络技术配套设施先进的优势,从本质上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信息素质教育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图书馆既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又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图书馆具有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整洁幽雅的环境及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大学全面发展中,图书馆的使命应是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除了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外,还需承担现代大学发展要求所赋予的特殊使命。此外作为一名图书馆馆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为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优秀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分析及教育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