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1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正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越来越多地为广大学校所重视。我们认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正确的自主意识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使思想政治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精选素材,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契合性使两者的融合有最终指向的归一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相互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助。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发展和整个心理面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这种互渗性又决定了教育过程的互渗性,使两者的融合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互补充
目前许多学校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一般来说,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专门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或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相关训练;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熟悉哲学、法学、社会发展史及时事政治,了解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和现代方法论。这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心理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提供了理论可能。在其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除了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外,更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知识储备上,除了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有意识地通晓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成果,多收集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熟练地掌握、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心理素质,遵循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积极的个性心理,养成身心愉快、情绪稳定、气质优良、意志坚定、动机正确、行为端正的个人品质。
(二)“精炼内功”,以优秀的师表形象“阳光”学生的心理
新课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亲密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使师生双方自尊自信,教和学成为一种乐事;反之,紧张冷漠的师生人际关系,则使师生双方心情压抑,视教学为畏途。心理学家科宁-邓普和里安等人提出:在学生群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施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捣乱、胡闹,以至产生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波纹效应”。有关调查证明,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
因此,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人格,理解并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以便使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心以及卑微之感中解放出来。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状态,主要有积极主动、健康活泼和消极被动、冷漠沉闷两种表现形式。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课堂情景完全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2
一、目前企业职工容易产生的心理和情绪以及产生的原因
(一)目前企业职工容易产生的心理和情绪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再加上来自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企业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都会产生变化或者是偏移,引起心情和情绪上的波动,比如职工在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厌倦、安逸、不平衡等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1]。企业为了更好的生产和经营,需要对职工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潜能,更加看重职工的能力。这样一来,企业在不同职工的福利待遇方面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样其他的职工就会很容易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心理与情绪,不利于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目前企业职工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与情绪的原因
导致企业职工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除了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的多元化、现实化、动态化,在变化发生的时候企业职工更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去排斥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失的一面,这样企业在进行职工思想教育的时候,更加的难以把握职工的思想变化,增加了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2]。
二、在职工思想教育中融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索
(一)尽可能的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
企业在满足了职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之后,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子那里需求,促进职工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激发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在进行职工思想教育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索,调节职工负面或者是悲观的情绪和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职工宽容、豁达、乐观的心态,在维护职工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3]。比如在节假日的时候,通过问候的方式来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
(二)尽可能的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开展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的为职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真正的做到为职工排忧解难。通过人文关怀,增加职工对企业的好感,消除职工负面、消极的心理和情绪,这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的发挥出企业精神的力量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真正的为职工解决困难,消除后顾之忧,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职工或者是职工的家属发生疾病的时候,企业应该及时的安排人员进行探望,如果职工在经济上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充分的体现企业的人性化。
(三)加强企业领导和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加强企业领导和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了解职工思想、掌握员工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企业应该安排不定期的交流会,而且一定要得到充分的落实,通过构建和谐自由的沟通环境,鼓励职工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及时的解答职工所提出的问题[4]。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的掌握员工对企业政策实施或者政策调动的反应,了解职工的看法,也让职工有种“自己是企业主人”的想法,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实践研究》(编号:16Q281)
对于采取何种有效途径,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获取融入的最佳效果。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界定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现状和意义,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的目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党的十结合当前实际,高瞻远瞩。以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具体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短短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博大精深,指导性和针对性很强,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是广大人民教师和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的基本判断,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重要路径。
2 相关内涵阐述
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方式。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能够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何让他们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导向,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内在要求之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如何让大学生们真正理解并践行,便是最大的课题和挑战。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指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授给学生们,让大学生们真信、真懂、“听的进去”、“消化的了”。不仅让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重要好的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是指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而是包括全体教师、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师。
3 当前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思想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果显著。但从某种角度来讲,还需要再深入、再提高、再完善。
3.1 从大学生层面来看
大学生们对于新鲜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强,乐于学习研究,并且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容忽视,个别大学生分辨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价值观还是存在偏差的。同时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网络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主要表现是个别学生不信马列信利益,认为精神价值太遥远,不如物质利益来的现实直接。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认识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认为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实际内容,你讲我听,但是入耳不入心。
3.2 从高校教师层面来看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讲,平时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现有数据显示,通过教师采取教学讲授的方式,学生们对核心价值观有较好的认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是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灌输,而应不断创新求变。还有就是,笔者认为,除了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外,其他科目的授课教师也应义务、积极去做。在课堂上,有时其他任课教师的一句负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效果,所以需要全体教师的配合。
3.3 从学校层面来看
大多数的学校都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机制,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去约束激励教师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个别学校的重视的程度还是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师资配备,意识形态淡薄,缺少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也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仍需进一步改进。
4 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是大势所趋,正当其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的提出,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为,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书写话语权。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可以说大势所趋,正当其时。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其奠定牢固根基。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工作中的价值判断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要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形势下教学手段的转变,需要勇气、需要研究、更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和办法。可以说,创新是有效的方法。通过创新引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果提供力量源泉,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牛鼻子”和“新引擎”。
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不断探索研究。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要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更要同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终将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凝聚共识,为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助力,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红(1987-),女,黑龙江省鸡西人,法学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赢(1984-),鸡西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工业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 信仰 教育教学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1)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中,逐渐地理解和接受,并由思想上的相信转化为确信,从而就可以升华为社会的信仰。
(2)教育教学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不至于形同虚设,才能为高校学子提供一种精神家园,才能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并以动机的形式来指导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引领社会转型期间复杂多样并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
(3)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国内外各种思潮影响下,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状况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应对非思潮威胁,巩固指导地位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原因分析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研究高校各层面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融入途径。
(1)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参不齐,部分教师综合知识缺乏,专业知识落后;部分教师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政治敏感性不强;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热情不高;部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缺乏表率作用,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三观”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体力和精力处于最佳,独立性逐步增强;认识能力全面增强。但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标准混乱、功利主义盛行、困惑与压力加大、道德水平下降等现象。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与方法有待改进。现行的考核方式均以知识测验为重点,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多是一带而过,而对于学生是否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的考核,却是流于形式、办法不多。
(4)重视理论层面的考核,对于实践层面的考核却比较欠缺。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对于实践能力的评判则几乎没有一个成型的测评体系,与此相对应的,在考核环节只注重理论知识层面,忽视学生实践、行为层面的考核,这就势必出现学用分离、知行不一的情况。
(5)仅注重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性和过程性评价。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只重视学生的期末成绩,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和进步考核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与学、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促进。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动态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理论素养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只重视最终的考试结果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看重分数高低而不重视素质提升,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教学的路径
(一)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政治信仰坚定,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政治鉴别能力;必须理论修养较高,具备扎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广阔的知识面;必须具备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对自己宣传的意识形态坚信不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的教育者,才能真正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二)不断发挥教育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准确掌握他们的实际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安排内容、有的放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
(三)不断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的需要,把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传输给学生,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心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思想、激励斗志,约束行为的作用。
(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情况和新特点,必须探索有效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觉悟,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效利用影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把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其中,生动而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 一体化 工学结合
理论指导结合实践,观念先于行动。实践中的应用与理念创新是核心。“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核心思想,可以大大地增加教育的方式方法、情景环境。反对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脱节、隔离。教、学、做要合一,是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现象的真实写照。
现代社会,教学媒体是教育方式、方法、工具,也是教学中重要的概念,与学习资源有直接的关系,大多数的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展现出来。1946年,美国教育学家戴尔在“视听教育法”中第一次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奠定了视听教育理论的基础。
一、“经验之塔”结构模型分层
1.基础阶段,实做的经验
(1)目的性指向的直接经验(做)。
(2)参与设计(理解)。
(3)参与活动。
2.第二阶段,可替代的经验
(1)观摩、示范。
(2)企业见习、实习。
(3)参观。
(4)媒体、网络。
3.第三阶段,抽象经验
(1)语言符号。
(2)视觉符号。
从理论上阐述了教育媒体的作用,强调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依照它的抽象程度分类。
①模型塔最底层,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属于直接应用型。模型的最上层经验最为抽象、不易理解,但便于应用。
②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从具体经验着手,逐步提升到抽象理念。有效的学习方法,必须由低到高。教育的最大失败是使学生记忆许多抽象的概念,但却没有具体经验作为支撑与应用。
③但职业教育的展开不能止于直接经验的应用,必须要上升到理论阶段,发散思维并形成概念。
④模型中间部分是替代经验,能冲破时间的限制,直接弥补学生经验上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⑤在学校,熟练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可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具体灵动。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人。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开始与社会融合,学习的内容也是工作的内容。如果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师的教学就无成绩,学生的学习也无成绩。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为指导,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师、学生、教材、课堂和教学结果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系统、有序、简明的结构关系说明。以笔者学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例。
在教学过程展开中,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实践互相结合,这是典型的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模式,有如下几方面。
1.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技能训练为一体,建立以工作流程为导向、设立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适用、够用为度,按照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技能操作,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
2.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建立理论与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传授理论原理,又能指导技能训练。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面广泛、专业,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表达技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操作引导尤为重要,这也是检验教师现场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3.场地
一体化教学场地、实训室要达到教学标准要求,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实训环境为一体,教室也是实训场地的组成部分。
三、学院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以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教学主导模式,是以工作任务布置与展开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一体化的“双主”教学模式。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成为实际个人能力。因此,能力训练就是一种应用和迁移的养成过程。青岛市技师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依据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为主旨。
一个核心: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引导。
两个关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开展。
三个目标: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目标完成。
四个环节:预习、任务驱动、交流评价、反馈。
四、小结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C96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52-02
一、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说即“手把手”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用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其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以私人性质为主。
十三四世纪的欧洲,学徒制已经被纳入行业范围内管理,以父子关系为基础的学徒制开始转向以契约形式为基础的师徒分工合作生产模式。从16世纪到工业革命前,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学徒制从行业管理向国家管理发展。工业革命对学徒制形成了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之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具有培养周期长、全程教育、现场亲自动手操作、师徒关系亲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注重其就业价值但不重视学历等特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比较传统学徒制,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经历了从非正规的学徒制到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到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这样一个教育形态的循环。
二、“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办学行为。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都是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地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地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地强调了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地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使高职院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职业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学理念的变革、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变化、校内外基地功能的拓展、教学团队的结构优化、多元评价体系的完善、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这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三、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 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校企合作的平台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企业培养自己的“员工”,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这内含着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自觉约定,学生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前提下,会自觉地期待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则为有志于加盟的学生提供作为企业员工应有的待遇和保障。这需要校企之间有着深度的融合,要有很好的合作育人的机制体制和运作平台支撑。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机制体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 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学习载体的重建
学生和学徒身份的相互交替,学习空间的校企贯通,不仅需要校企共同育人的机制保障,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载体进行重建。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和“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一切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并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重构中要更多地关注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多地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技术的核心要素,融入职业元素,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不失“高等性”的同时彰显“职业性”。
3. “工”与“学”的交替――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实现这种“跨界”教育,必须同时遵循职业和教育规律,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企业生产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学校教学任务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实施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教学空间的延伸――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学校、行业和企业,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要求,必须改革现行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树立以他方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教学团队的目标集聚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支撑,通过团队中专兼教师的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与“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从而实现培养过程中“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对于专任专业教师而言,其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对于兼职教师,也就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
5. 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的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同的学习评价,是基于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本质需求所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要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分析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寻求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成长规划的依据,建立起促进学生把成长成才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热情。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作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王振洪.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与建构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09-23.
[3]郑南宁.教育的内涵和质量[N].光明日报,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