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知识点

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1

“应试教育”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升学率为目的的办学倾向。首先它是强化淘汰的不平等教育,只青睐少数尖子生,使相当一部分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违背了教育方针。其次为了追求升学率,考试课程占用不考课程的时间,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学生的应考能力,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人才的发挥,容易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

“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发展和强化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心想改革大事,眼看教育新事,手抓教学实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面对全体学生,狠抓“合格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认为,首先要肯定我国现行教育的主流就是素质教育,这从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及中小学课程设置上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应试教育”只是对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排斥“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弊端的概括。指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不等于否定考试的作用;相反,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在考试这一教学检测过程中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此间的毕业合格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因材施教,分层达标

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中,由于学生的基础、智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其学习成绩、知识水平的不同。对此,我们按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达标的原则进行“培优、补差、拔中”。第一层次,力争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国家规定的各门必修课,通过国家级水平结业考试,提高毕业生合格率,特别把“补差”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第二层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升学。我们不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教师成绩的依据,建立学生“起点档案”,主要看“提高率”。第三层次,积极开展各种学科活动,发展学生爱好与特长。

二、不办重点学校,鼓励竞争

实行画片招生、就近入学,使各学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促进各学校的公平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

三、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狠抓特色,着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我们在保证基础教育阶段毕业生合格率的同时,更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如适时开设微机、英文、打字、劳技、书法、绘画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做到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所长,为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

四、坚持教学改革,狠抓“轻负担,重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1.大兴教研和改革之风

主要抓好常规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求上课精讲、布置作业精当,严禁随便加大课业量,保证教学效果。同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积极试行“愉快教育”

近年来,“愉快教育”在我国教育界也被广泛推广,它是一种“乐中育人、育人中有乐,美中育人、育人中有美,玩中育人、育人中有玩”的教学方法。

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2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其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为此,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提倡生动活泼,反对死板教条。这里,我就语文教学谈几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

以往语文教学中往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下降,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要把知识传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培养说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说、写,深入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将收获写下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评价,从中发现道理,并汲取作品中的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个性特长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六大环节”中,做好差生工作的转变,时时为差生而想。课堂上教师要淡化优差生界线,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进步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教学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教学活动,双师型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的目的性明确。它针对的是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职校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为在不久的将来走上社会岗位而服务。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占的比重很大,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在此,我想谈谈在职业教育中对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首先:中职英语教学要根据其职业特点来进行教学。

在职业教育中,每个专业的设置都对体现了对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英语教学就必须符合其专业特点。比如说对于商贸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要懂得基本外贸常识,熟习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与外国人交流时,应能听懂英语,会说简单的英语,懂得商务邮件的书写。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口语和听力训练来进行。对于工科类的学生,比如说数控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要懂得阅读英文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查阅相关的资料。因此其英语教学应围绕专业单词的含义和培养阅读能力来进行。

第二:中职英语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中职学校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学生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信心不足。现在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事实也是如此,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招收进来的学生大都是高中淘汰下来的,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职业中学中70%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

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从心理上惧怕学习英语、心理压力大、口语表达能力差、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职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清职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他们能够张嘴与人交流,能够借助工具查阅资料,因此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传统教学上,教师上课以学单词、语法、分析课文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厌学, 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的原始资料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他们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所以英语职业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以学、练为主,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训练是熟练掌握英语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在教学当中我们还应当把语言学习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是为实用而学习,这样学习起来才更有效率,事半功倍。比如说,我校所设的专业有旅游、服装、文秘、机修、计算机及等专业。为了专业的需要,教师可在设置情景教学的时候侧重学生所学的专业。比如在学购物的口语表达时,如果是制鞋专业就做有关鞋子的购物话题,是服装专业就设计成有关服装的购物话题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更快地溶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去。还有就是创立日常的真实情景,鼓励学生扮演角色。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设置一些日常生活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让课堂学习更贴近实际生活,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比如讲到餐饮的话题,老师就可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或有多媒体设计成一个餐厅的情景,学生分别扮演餐厅经理、服务员、厨师、顾客等,根据自己的身份编排出不同的对话。再有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组织竞赛,来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水平。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必然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形成动力,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比如说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到的内容用表演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通过训练阅读大量的有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新鲜话题、科技时讯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行中英文对照、降低难度,逐步培养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

第四: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电教系统电视制作 生存发展 应对策略

一、从对比中梳理30年教育电视制作发展之脉络

(一)电视制作设备从对编“进化”到非编时代

从对编“进化”到非编――以磁带为介质的线性编辑已逐步被以硬盘为介质的非线性编辑所替代,这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格局的变革模式。它将计算机动画、影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合成等多种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包容于一身,举手之间实现多层画面叠加渲染、多通道数字特技效果、运动立体字幕、高品质音效编辑与合成等。

(二)电视制作形态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融合

这可以说是革命性转变,从早期的大头像、单机拍摄、简单的后期剪辑、特技转场编串到现在的多轨字幕、音效、动画特效、三维片头,渲染包装的实现,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给电视人新的制作理念和变革力量。每一次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拓展了电视人的思维空间。主要表现在:

(1)从宣教型的一元化结论单向传播到多元化的交流互动

宣教片时代的传播信息都是单向、一元的――我播你听,受众不能参与对信息的分析、创造。数字时代我们进入了平等平行互动的传播时代,进入多元化和差异性并存的宽容时代。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叙事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戏剧化的开放式的表现手法更加突出;将主题播报、现场连线、背景提供、深度报道、专家点评、权威访谈、现场互动等多种表现形态通过全景式演播厅与一体化电视包装实现有机组合,电视人着力挖掘节目以外深层信息,个性化创作的理念与手法被日益推崇。

(2)数字技术与影视艺术的高度融合

非线性影视技术为电视人拓展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极大地解放了电视人的思想,充分彰显了视觉艺术表现力。而各类国际顶尖级的影视后期制作软件(如AVID、Shake、HⅢe、AfterEffect、Edit*)冲击着人的思想,同时对电视人提出了新的挑战。电视素材可以不是现场拍摄的,而是可以“合成”的一合成任何现实的、非现实的视听影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实现不了的。

(3)场景设计的机械单调到虚拟演播室的横空出世

场景设计、制作走出了“一块幕(背景帷幕)、一块板(黑板、喷绘板)、一张讲台、一个人像”的单―拍摄模式。现今的设计打破以往“三堵墙”的均衡对称布景模式,场景追求充满灵气、通透柔美的光与影的视觉造型效果。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虚拟演播室的横空出世,通过数字光电传感系统和专业色键,随时变换背景,最终实现演播室的主讲者与三维虚拟场景无缝的合成,呈现生动鲜活的直观的场景画面,让人叹为观止。

(4)画面的平面简单串接到注重唯美的三维多轨立体包装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超现实的画面和自由转换的空间感创作、精美的包装等为节目笼罩上一层神秘、绚丽的光彩;电视人还尝试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nas、漫画、剪纸、中国国画等元素与电视嫁接,丰富了电视制作手段,强化了节目的表现力、直观陛、可视性。

二、把脉教育电视的之生存困境与发展之道

数字时代的来临,教育电视制作可以说从理念到设备、技术到艺术都在颠覆与创新。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产业化竞争的加剧、“政府买单”等因素制约与影响。教育电视的制作发展陷人了困境。

(1)教育电视制作面临的困境

纵观历史发展与现状,教育电视制作发展的艰辛和曲折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首先,我们知道很多的教育台与电教馆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愈演愈烈的传媒业竞争,使得绝大多数教育电视台(除国家以及少数几个有实力的省市级台以外)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市场份额更加萎缩。而大制作一定要有大投入,没有了广告的营运投入,生存与发展也就可想而知。第二,实施“政府买单”,各级各类音像出版社发行量骤降、研发项目紧缩、市场投资骤减。因为历史原因,大多数电教馆是没有自己的出版发行权,长期以来电教系统的教育电视制作多属于“委托制作”――来料加工性质,现在“委托单”减了,自然创收的总额就少了。第三,资源就是资本,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和播出渠道,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和开发,有效资源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2)数字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的必要性

面对网络的挑战,教育电视制作似乎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教育电视制作是发展还是消沉?我们应该怎样在市场经济中利用经济杠杆来帮助、继续占有一席之地?怎样学会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经营好我们的这块责任田,争取效益最大化?

数字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的必要性有哪些?

首先,媒体优势。电视具有直观、鲜活、形象的特点,依然拥有更多的受众。所以传媒业发展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完全取代它。

其次,国情因素。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差距悬殊、网上教学较难普及,而电视仍不失为一种方便、经济、实用的教学媒介。

第三,互补因素。网络和电视其实完全可以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作为电视人,应该抢占先机,尽快在网络中注入教育电视的“基因”。

三、数字化时代教育电视应对策略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勇敢地接受事实,面对挑战,积极应对,是教育电视人应有的心态与素质。

应对策略:创新模式、科学管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一)在科学管理层面一以人为本,注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1)倡导敬业与专业的结合

敬业“态度决定一切”,在此不再赘言。专业:教育电视是制作,更需创作,不能简单的做只会“摄录编”的工匠。而创作源于创意,是一种智力投入,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编导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因此应倡导电视人终身学习、岗位成才,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2)处理好个体优秀和团队优化的关系

电视的生命在于思想的创新,思想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团队彼此间的差异、观念撞击,头脑风暴,好的电视节目必定产生于学习型的、真诚开放的、平等交流对话的团队。只有个别人才优秀突出,团队不能整体优化,就会出现“一花独放不成春”甚至“孤掌难鸣”的局面、陷入“青黄不接”断层的境地。

(二)创新机制层面――找准市场、拓 宽渠道,争取效益最大化

(1)定位与对位

教育电视有没有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关键看制作的综合实力。笔者认为要用教育电视人的品位去打造教育电视的品质。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电视机构都看重教育的这块市场,纷纷打着服务教育、服务学生的旗号,自拉选题、依托一些名师摄制了相当规模的教学辅导性电视节目。且不说他的画质和音质、电视手段的运用,仅就学科性、科学性、规范性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科观点及提法的准确性、画面切换点的适时切换、课件制作的规范与清晰、字幕的规范与准确度、音乐的选材与烘托等等。应该看到,教育电视台(馆)的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资源的研发,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规范与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思路――教育电视制作部门一直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教育权威研究单位合作,从选题、人选的物色到制作内容的商议最后到制作完成的审片,都是由严格的制度与要求的,以确保所研发摄制的节目符合权威性、学科性、科学性。其次在找准市场、拓宽渠道方面也应加强教育电视的服务性,提供更丰富的、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名师伴我行、你问我答、考级冲刺提速等),拓宽市场。

(2)注重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的融合

教育电视的生命力来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与不断创新。因此完善自我、打造精品、形成品牌效应,这是提升内涵的着力点。而扩张外延,实行多条腿走路,从自我主导到集成合作,从平面(光盘、磁带)到立体(或节目打包对外交流、或捆绑上“星”、或配套有声读物等),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力争全方位广辐射,在合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应该看到,很多各级各类的教育电视台(电教馆)都建立了各自的教育信息网站,开展视频点播、互动联手,创造新的商机。因此积极寻找与网络媒体的契合点,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实际的盈利模式。

(3)既要努力“造血”又要勇于“造势”

拥有核心的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并制造需求、创造并培育市场,健全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是打造自身的内驱力的关键。但是也应该看到,内因与外因是相辅相成的,生存发展,既要努力“造血”,强大自身,也要“造势”,提高关注力,放大“卖点”、提升增长点――从选题策划、电视手段的运用、市场营销宣传等方面人手。多年的工作实践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每年我们都要承担各种类型的学科才艺方面的现场录制工作。往往赛完、评比完,也就全部结束,投入与产出似乎不太对称。其实教育电视人完全可以尝试全国优秀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组织形式、策划思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放大提升影响力度。拿赛事录制工作为例,编导们可以开通电话连线、网络呼应(接受受众的疑问或转达受众的观点)、异地采访或专家现场答疑点评、大众评委同步网上打分的方式等市场化运作的元素,增加互动性与关注点。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培养的是普及型的人才,将参与的范围扩大,即带动了群体,又强化了宣传效应,―举夺得,何乐不为?

(三)注重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寻找资源与电视媒体的最佳结合点

(1)独占性资源的研发与共享教育资源深度整合

资源就是资本,要想在生存和发展中寻求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牢固支点,就必须紧紧依靠区域优质独特资源,及时抢占现有资源,激活“沉寂”资源,开发“陌生”资源,通过精心策划完成整体的关联和推进,形成资源整合的创收链。工作中笔者发现各地广大师生对视频资源(尤其是与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配套)节目非常期待,很多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苏州园林,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雾凇……这主要受地域交通经济等问题制约,如果将这些外景视频素材的拍摄统一由中国教育电视台牵头,采用任务包干的形式交由各地有实力的教育电视台(馆)来拍摄,既降低了视频资源建设的制作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关键是集中优势兵力,整合优质资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倡导学界与业界联合

中国教育电视制作发展的这30年,理论与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呈现的是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推动了中国教育电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早在06年由原中国教育电视台牵头,成立了“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会员单位主要是全国各省市有实力的教育电视台、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以及部分社会电视制作公司。目的就是想举全国之力,指导教育电视实践,打造教育电视品牌。“联合体”成立后的做的第一件具有划时代的大事就是摄制百集系列片《身边的奥秘》。该系列片一经推出,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教育电视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5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陆续出现一些历史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零碎,也没有成体系,由于这些历史知识点离现在生活的年代时间已经很久远,学生对许多历史上的人或事表现得无动于衷。因此,小学历史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如何进行联系,成为许多品德与社会老师心中的一道难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但历史知识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其特殊性,建立学生生活与历史的联系,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结合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经验进行如下思考。

 

一、历史知识的教学不应只教给学生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品德教育。要实现历史知识生活化,把学生从书本引领到生活中,这样就比较容易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生疏感,使他们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培养学生内在的品德修养。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课当中的四大发明时,首先出示课件国庆阅兵、烟花、神七升空、造纸、印刷机、指南针,这些我们生活中的用品,提问武器的弹药和烟花的燃料是什么?学生回答火药。进一步引出我国的四大发明,最后感悟,升华体验。在教学中,我努力将品德教育与生活内容相融合而不是机械、刻意地安排环节特别强调品德教育,从课堂效果看,孩子们由现在到过去逐步深入地了解四大发明的同时,也从心底里激起比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二、在收集资料、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发掘本地历史资源,让学生收集我县抗战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王二小、黄土岭战役。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这一过程,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历史,同时对历史知识也有一些感悟,自己的品德也得到提升。同时听老八路讲战争年代的故事,通过走访这些历史的见证者,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利用这次收集资料的契机,到家乡走一走,亲身体验,感受身边的历史,比教师空洞的说教强万倍。

 

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入故事中,把这些演绎得有生命色彩,选取有代表性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这些历史上的人物活化,让儿童进入这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会他们的欢乐与幸福,认识到他们的辛劳和艰苦。看这些人物的追求与梦想,学生就会感同身受,情感也就进一步升华,使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提升,如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国之最》一课,利用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的故事。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对于历史事件,如果只是单纯利用书本上的介绍和有限的几幅图片学习,学生只会感到空洞、乏味,在当时可能有些感触,但也不会深入,不会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将历史事件以故事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效果迥然不同,那些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不知不觉中也会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得到激发。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灾难深重的中国》,让学生观看《》、《》等爱国纪录片,一定会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使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感。

 

四、课后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现在就是将来的历史,让历史观念成为一种自然,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总之,历史知识的教学不能是干巴巴的知识点,应是有血有肉、有内涵、有生命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挖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真正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使学生形成理性价值观,这样道德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德育教育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教育 体制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

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尙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3] 隋映辉 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新华文摘,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