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笔记整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机化学笔记整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机化学笔记整理

无机化学笔记整理范文1

我校无机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师资力量不足只能采用大班制(一般都在150人左右)教学方式,从而限制了无机化学教学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实施。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核总成绩通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取期中考试(闭卷笔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占70%的计算方式。可以看出,考核评价形式比较粗放单一,绝大部分以闭卷考试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评;考核内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的考查,并且评价内容较窄,仅仅限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如果学生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就直接影响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热情打击很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把考核主体和客置颠倒,置学生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把考核主体和客体关联性割裂,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3.2学生更能充分展示个性特征、增强合作意识、拓宽眼界与调动学习热心与激情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上课忙和学生上课玩、考试糊乱忙”的格局。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知识构架提高相结合,达到教与学并举。

无机化学笔记整理范文2

高中化学的知识树干,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化学实验为基本特征,主线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贯穿始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建立宏观整体概念图,把主要理念放进去,同时配有小概念图,用以显示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知识结构,将小概念图连接到大概念图的节点。当需要简单表述复杂问题或想法时,可选择应用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探究中,教师采取概念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并总结出较好的教学方案。教师可通过概念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应找出多少概念、层级结构、连线数量等,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以及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对教学设计概念图以及教学后记概念图进行修改完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到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概念,对于那些抽象的微观知识,如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等,要充分地理解并掌握,需要借助化学实验或多媒体演示。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学生来讲,难以较好地识别、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不具备相对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导致对化学的学习事倍功半,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有效地传授应用概念图技术,教会学生顺利进行概念的“移植和生长”,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要搞清楚已有概念、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绘制概念图是一种较好的途径。由于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整理资料、形成己有知识体系、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知识结构、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并完善。

2高中化学概念图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是化学老师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安排、规划以及相应的决策。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出发,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以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中的第一节为例,提出了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教学目标:认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初中的学习方式不能继续沿用,有待有针对性地逐步改进。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并且对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作为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系统的学习典型金属元素的“开篇”。教学内容:钠的物理以及化学性质,钠的存在与提取方式、用途等。其中,化学性质是钠的重点。概念图可贯穿于学习的各环节,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先的阅读学习,查找内容中的主要概念,在笔记本上做相应的记录,阅读完后对相关概念理解,做出概念图草图。听讲:听讲的同时用有色笔修改并完善概念图草图,同时还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大家一起讨论,并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思考。做实验:观察实验并作出实验的概念图草图。做作业:解题时可以利用概念图把自己思路写出来,帮助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复习:每当一小节学习到最后阶段时,用概念图进行小结并复习单元知识。针对复习课的概念图应用案例: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预习:找出化学反应的类型,师生找出概念,概念包含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被还原、被氧化等做出概念图。

3结语

无机化学笔记整理范文3

【关键词】 化学 学案 导学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1.002

学科教学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学科教学的永恒话题。抓住学生学科学习过程的关键期,尽可能准确地分析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或障碍,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案,开发学案的导学功能,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减少学习困难学生的人数。如高中化学学习就有4个关键期,下面通过教学案例,阐述在每个关键期,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确定学案设计重点和模式,有目的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一、 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高一新生开始接触高中各学科课程时,感觉化学最难学,其主要的客观原因是:①高中化学章节知识容量大,初、高中化学知识“跨度大”; ②高中化学学习需要从宏观认识跳跃至微观分析,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能力要求“跨度大”; ③高中化学学习需要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积累式,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习惯转变“跨度大”。 这三个“跨度大”问题,就是学生上高中首先遇到的主要学习困难。

【教学案例】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策略:培养学习习惯――为学生“开路”;进行学习方法示范――替学生“搭桥”(能力形成桥梁);拓展积累知识――使学生“自信”。

学习习惯养成:

课前预习――通过填写学案来完成;课中笔记――重组预习的知识;课后作业――适量布置、分层要求,检查到位。

学习方法示范:

(一) 预习学案设计――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1. 知识主干网络:

这个知识网络,能直观反映知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学习路径,激发出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2. 基本概念关系(高、初中知识衔接):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以初中的知识能理解上述反应中MnO2“失氧”,被还原。而H2O虽然“得氧”,却不是氧化产物,这是一个新的学习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所掌握的“形式上划分”氧化还原的方法是有限的,必须提升至“特征──化合价”“本质──电子转移”的角度,才能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新的认识。

以上学案的填空内容,能让学生通过类比,将新旧知识衔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 作业学案设计――帮助学生应用和归纳知识

作业主要针对化学方程式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指出反应基本类型,分析推断两种分类方法的关系。

①实验室制取氧气:2KClO3[MnO2]2KCl+3O2氧化还原反应

②工业制生石灰:CaCO3[]CaO+CO2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 [点燃]2FeCl3氧化还原反应

④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 Ca(OH)2非氧化还原反应

⑤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 ZnSO4 + H2

⑥铁与CuSO4溶液反应 :Fe + CuSO4 [ ] FeSO4 + Cu

⑦酸碱中和反应:HCl + NaOH [ ] NaCl + H2O

⑧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

AgNO3 + NaCl = AgCl+ NaNO3

结论: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学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要点都应当选择对应的习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而定。习题尽量在所用的资料中直接选择或者变式设问,要注意有梯度,知识和问题要对应。在上述反应③、⑤、⑥中,没有氧元素参加反应,却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判断的依据是化合价升降,学生可以应用刚学到的知识对方程式的类型进行分析,并作出分类方法的总结。

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接收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活动是通过讲练结合分析整理课堂学习笔记,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二、 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计量的桥梁──物质的量

学生在初中化学反应的学习中只是认识宏观方面的质量守恒定律,而在高中学习中要通过“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物理量来将物质的质量、气体体积、溶液浓度等宏观量与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进行转换,这是学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进行思维转换的一个大跨越。

学生学习主要遇到困难的地方是:① “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物理量概念的理解――描述微粒的集体“阿伏伽德罗常数”;② 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推理;③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与溶质浓度的关系、溶液的稀释计算;④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不习惯用新的物理量单位进行计算,不习惯将多个物理量同时代入方程计算。

【教学案例】 第一节物质的量。

策略:知识网络梳理──“形象理解概念”;桥梁作用分析――“工具实际应用”;定律规律推导──“感悟化学思维特点”。

学习习惯养成:

勤动手――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思考问题时要“手、脑并用”。

勤尝试――这一章的学习侧重化学计算,许多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和技巧在本章出现,学生要勤于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领悟计算分析的思维特点。

勤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有益于拓展思路,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学习方法示范:

(一) 预习学案设计――知识建构(抽象概念具体化)

物质的量(n)―― 用于衡量巨大数量的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对具体实例进行描述:微粒 一定数目的微粒数目的认定

(板书)

(二) 课堂探究学案设计――知识积累与拓展(掌握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

物质的量可以作为桥梁,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个数与很大数量的微粒集体的可称量的宏观量联系起来。

微观(微粒个数)[物质的量(mol)(桥梁)]宏观的量

(原子、分子、离子、(质量、体积、

质子、中子、电子等)浓度、热量等)

1. 物质的量应用于微观状态n=[N(个)NA(个/mol)](mol)。

(1)描述物质的组成、微粒的结构。

(2)描述化学反应中,微粒间的关系或电子转移情况。

2. 物质的量应用于宏观状态。

(1)摩尔质量(M)。

定义:1moL物质的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总合)。

单位:g / mol(克 / 摩尔)。

(2)气体摩尔体积。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

数学表达式:Vm=[V(L)n(mol)](L/mol)。

单位:L/mol或 m3/ mol。

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

(3)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单位: mol/L。

数学表达式:物质的量浓度c(mol/L)=[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溶液体积V(L)]。

知识积累与拓展的教学,注重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计算工具的具体应用,理解物质各个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各量转换计算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提升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学生积累的是知识,而拓展的是能力。课堂上的学案导学活动是:推断规律(或推导计算公式)―习题训练―总结归纳。

三、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分析依据

化学平衡理论的学习强调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空间象形思维等化学思维能力和学科研究素质。

学生在学习中主要遇到的困难地方是:①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沙特列原理(分析思维);② 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平衡状态 与 反应体系中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平均摩尔质量、密度等之间的关系及等效平衡(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③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讨论(空间象形思维);④ 化学平衡综合应用(综合思维)。

【教学案例】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策略:用图像梳理知识网络――空间象形思维训练;用表格类比知识――分析推理与逻辑思维训练;用习题应用与拓展知识――发散思维与综合思维训练。

学习习惯养成:

典型题例收集――学习化学理论知识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要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来提升思维能力,而养成主动收集典型题例的习惯,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提出假设问题――对有关化学平衡的综合习题,常要通过提出假设问题进行分析推断,通过变换角度进行对比思考,这样有利于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重视数据分析――图像和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抽象问题的理解。

学习方法示范:

(一) 预习学案设计――知识建构(整体组合式)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图示:

2. 化学平衡状态定义中关键字词的涵义:“一定条件”――前提; “可逆反应”――对象;“V正 = V逆”――本质;“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现象。

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结合具体的习题进行讨论):微观――断键及成键,速率 ;宏观──颜色、压强、密度、平均分子量等。

3. 等效平衡:(1)判断是否等效平衡,可用极限法。(2)等同平衡一定是等效平衡,但等效平衡不一定是等同平衡。

4. 化学平衡的移动:本章的学案设计中,知识梳理部分包含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其中课本基础知识的梳理只用2个课时,而知识的应用部分则主要通过5个课时的习题训练来强化知识的理解。这5个专题学案分别是:等效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的应用等。

四、 让学生领悟有机物的性质衍变规律及其结构特点

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时感到与学习无机化学时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完全不同,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从而形成了畏惧心理。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物质性质与微观官能团的关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合成等方面的学习,在学生看来,如同一座座难以攀登的大山,主要遇到的困难地方是:① 分子结构与同分异构体的关系(空间思维);② 有机物的制取――反应复杂、苛求条件、除杂提纯等知识多,难记;③ 有机物的性质――既要了解代表物的性质,又要了解同系物性质的规律,方程式和反应条件难记;④ 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综合知识的应用,主要障碍是推断物质的结构。

【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复习。

策略:梳理知识框架──专题式复习,形成整体认识; 指导解题方法──通过专题式训练,掌握思维规律。

学习习惯养成:

学案复习自测 ―― 主动回归课本,回归笔记。

课堂练习自评 ―― 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及交流讨论,清楚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

课后训练自省 ―― 通过专题训练,领悟思维方式、解题方法。

学习方法示范:

有机化学板块复习的教学设计,不只是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还要整合课外学生的自学活动。学案应对学生的自学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主要教学程序为:

1. 课前复习(或自测)。有机化学各专题(综合训练专题除外)都有相应的学案,这些学案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习时间“限时自测”,用填写的方式完成。要求学生学会应用表格、框图等,“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提升“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 课堂精讲精练。所谓“精”就是讲练不在多,而在于有针对性。复习阶段的重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训练过程中,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进而形成拓展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 课堂讨论及课后互助交流。这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只是限于通过做题训练来提升,还要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训练。同学之间的研讨有利于开拓思维。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能有效提升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学习交流还能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尝科学探索成功的喜悦,收获自信。

无机化学笔记整理范文4

一、转变教学理念,变课堂模式为自主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教学方式己经持续了上千年了。但是,在我们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瞬息万变,新鲜的事物和思想正在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也许,作为一个初中生还并不能真正明白“批判性接受”的内涵,但是我想,作为一种学习素养,我们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老师在讲台前讲述内容,黑板上书写板书;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学生不能及时地找出自己理解上的误差,只知道老师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并没有真正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过,因此在练习中,有很多的基础知识的得分率都不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改常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思考,任何一位同学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应当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本人就会当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自主性知识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在“空气氧气”这一章的学习中,就有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也是现在提倡的情景教育的特点。运用现实掌握一些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作为一个路标,为学生指明一个思考方向。这样,既避免了知识的灌输,又防止学生走弯路,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

三、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长期以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机械地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

丧失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针对这种现象,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