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数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的数学知识

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初中;小学;函数;知识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是互相联系的。通过比较小学与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学数学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而初中数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等。不过,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初中数学大多数是在小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鉴于此,在初中教学函数教学中,为保证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在教学中占据一些主动权,我们要全面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体系,找出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间的衔接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二是从教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从教学方式上提高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从教学要求上延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初中函数与小学数学知识衔接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要求中,学习的科目较少,知识内容也较浅。所以相对而言,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少,功课负担也少,也就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小学阶段时,小学生容易由于玩耍时间较多而形成贪玩的习性,但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多,知识内容也相对较深了。这种突兀的反差情况,使得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初中学习,产生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长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小学知识的授课,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习惯培养。教师要适当给及学生学习自由,不局限于小学生的课本知识学习,可以通过适应的引入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举办小学生科技大赛、小学生趣味问答比赛等。通过这些各式的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自主思考、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和团队意识,全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做好初中函数和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才能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初中的函数学习中,才能保证学生在初中教学的获得主动权和积极性,才能确保初中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函数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措施

1.教师教学的衔接措施

教师教学方面的衔接措施,主要是深入教学简化内涵和延伸思维培养逻辑。深化教学指的是在对小学高年级的授课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初中函数知识,简化函数方程,为初中的函数学习做一些铺垫;延伸思维培养逻辑则是适宜地提倡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具体做法是对同一问题思考多种解答思路,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引导逻辑思维的构成。

(1)深入教学、简化内涵。

考试需要考的知识,教师教学就教相应的课本内容,这是我国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出优异的成绩,考上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这是普遍家长和教师的想法。当然,也不能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是较为极端化了。学生的未来,不仅在于优异的分数,更在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深化教学、简化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刚接触简易方程的教学时,督促学生摒弃现有的算数知识,适应代数运算的灵活性。可以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题例,如:某城市2002年水稻平均为7200kg/公顷,2004年水稻平均产量为8450kg/公顷,求每公顷年平均增长率。让学知道有些问题仅仅利用算数知识是比较繁琐的,用方程解答则是7200×(1+x)2=8450,解答方法简易,从而减少学生对函数新知识的排斥力,增强对简易方法的好奇心和渴望。小学课本的算数比较着重于公式的套用,而函数则明显比较灵活运用,可以通过代数的方式直接简化成运算,这是教学中思维转化的开始,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极为重要。同时,在刚开始学习函数方程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解方程的步骤一步一步的来,抑制住学生求快解答得到答案的心理,因为学习函数方程,最重要的是学会解方程的过程,只有学会了方法和灵活地应用,才是真正做到了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理解。

(2)延伸思维、培养逻辑。

小学的教学主要是借助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思维的传达,而初中则慢慢转型成了抽象的逻辑来进行思维传达。所以,这也就要求这个知识衔接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思维模式的过渡。由具体实物转换为抽象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采用对与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出现问题,不宜仅仅评论“这样错了”等话语,合理的教学方式应当是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为什么是这样考虑这个问题”、“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向是在哪儿”,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寻找逻辑规律,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2.初中函数与小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衔接点

要做好初中函数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可以在对函数的教学中,利用简单的思维模式,将函数的内容含入教学方式中。如:将一个蛋糕分给五个人,现已有两个人分了两块,剩下三个人也要每人两块,问蛋糕总共要分成几块?可以设总共分为x块,x/2=5,则x=10,由这样引入函数x。另外,在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化的借用二元一次方程,引入函数知识,如: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可以这样解:设鸡的只数为x,兔的只数为y,则2x+4y=244,x+y=88,解为x=54,y=34.根据实际的函数知识内容,利用简化的方式将初中函数的内容引用小学知识表达出来,加强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实际理解。

做好初中函数和小学知识的衔接,这对于发散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性、强化学习习惯、提升知识掌握度都是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了衔接准备,学生才能在初中的学习中拥有主动权,才能更好的融入初中学习,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这对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大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衷琳:浅谈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体会[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2年02期

[2]史俊: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8期,

[3]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1期

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2

一、端正数学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提倡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即发展主体,从而培养出大批人才,使其具有较高素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以较高的历史使命感和教师责任感去战胜旧的、陈腐的应试教育思想,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倾向,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和处理好教材数学教学工作

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把初中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供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化,目标明确,做到既适度又具体,使前后知识连贯,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强。明确教学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素质教育因素。通过教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有机处理,使其能为素质教育服务。

(2)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注意保证知识连贯性和教学能力训练的阶段性与连贯性。例如,在讲分解因式时,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深入,分解范围便由有理数式逐渐扩展到实数范围,保证数学训练连贯性。

(3)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年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不要好高骛远。

(4)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点注意训练的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以省时间、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准绳,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学习数学知识和认识事物、数学教学与思想教育、保持知识分量与发展能力,教与学的种种关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笔者认为应将重点放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应该有目的性。训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基础上掌握数学规律,并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2)训练要有针对性。训练要突出重点,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中,对于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分阶段地进行。时间多少、分量多大都要因教材内容要求视学生情况而异, 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运用数学的能力。

(3)训练要有层次性。训练应该环环相扣,习题难度要适中,布置作业要区别对待,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辅导,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4)训练应该有系统性。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知识往往是分散的,局部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才便于存储、提取和应用。

(5)要注重训练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讲过的题目不能仅仅是听懂,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还可以怎么做?这道题目用了哪些知识点,是如何运用的? 坚持思考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某些问题要归纳其规律性,善于归类,这样就不只是掌握了一个题目,而是一类题目。

(6)要训练学生的复习意识。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不遗忘。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一段时间把前面的作业复习一遍会有好的效果。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法。总之,只要有了认真的学习态度,有了学习的决心,再加上正确务实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不是难事。

四、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满堂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潜力。初中数学教学要注意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比前者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初中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然后进行有必要的讨论和总结,教师要积极地参与进去,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要进行必要的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讨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诚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突出精讲内容,在每一节授课中都要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让学生能够知道这节课需要重点学什么,重点记什么。做到了然于胸,胸有成竹。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做到精讲、细讲,让学生很轻松地接受所讲知识。

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3

一、数学自身具有工具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知:数学有动手掌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由于这三者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关系,所以工具性应用的理念应该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

二、当前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探索。如果形成恶性循环,学习的失败、挫折也会导致许多的心理问题。会什么实践中会有大量的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从而产生不少的差等生。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从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关系和作用中,去寻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积极的教学措施。来弥补数学教学中方法欠缺的状况,营造符合初中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调查发现:初中一年级学生遇到的问题有学习方法不适应、课程进度快、学习环境不适应、课后作业多、生理、心理不适应等。这些因素逐步形成了初中生记忆、理解、思维等心理方面的认知障碍;由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其它关系不融洽形成的情绪障碍;在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等综合的心理疲劳障碍。

三、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现状分析

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初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识记已成为他们识记的主要方式。在思维发展方面,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另外,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明显得到发展。一方面,初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盲崇,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表现出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常常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思想,但初中生思维品质还有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走极端,尚未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初中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有时表现为固执己见、情绪偏激。

针对教学标准,综合以上几点分析,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规划我们的教学。

一、理解数学的工具性。

首先,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要有数学的理论和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的意识。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其次在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是教学中要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分析当前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

经调查,初中生的收效和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学习数学中的心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成绩优劣的差异,很多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人格、心理、学习策略等因素所导致。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求知欲强,勤奋好学,善于自制,富有自信心,情绪稳定,心境安宁,学习时有耐力和坚韧性。而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大都是具有一些不良个性品质和与此紧密相关的不科学的学习策略。如学习自觉性不高,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易分心和受干扰,懒于思索,一遇困难或复杂的问题就放弃思考或依赖于别人的帮助来解决。健康的人格心理是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成分,它是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

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制;使用

数学教学中,导学案具有导读、导学、导做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案,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导学案正处于发展阶段,有些教师在编制和使用上存在一定误区。因此,本文结合实际经验探讨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导学案的编制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迫于教师的压力又不敢不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导学案的编制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空间和实践,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引导学生为途径

导学案的编制主要意图是“导”,即引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众所周知,数学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题海战术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导学案的设计中要求教师设计有梯度,由简入繁,环环相扣,有次序、有步骤地实现自主学习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

3.以自主学习为目的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通常由备课组共同完成备课。一个人作为主备教师,其他人一起讨论,主备课人结合所有人的意见,对备课进行修改完善,而所有上课教师在拿到导学案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二次修订,从而确保导学案的实用性。

二、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明确学习目标

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做到提前发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了解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数学教材进行解读,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主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数学学习思维。

2.恰当组织环节

数学导学案的应用要以学生自学为基础,课堂上教师要适当、适度的引导,做到环节简单,容易操作。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最后获得突破。同时,运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进行充分地讲解,教师利用导学案扮好“主持人”和“导演”的角色。

3.重视思维培养

数学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要通过数学知识的铺垫,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导学案的设置以学生能力训练为主,比如,在导学案的检测环节中,采用兵带兵、兵强兵的方式,学生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均有所提升,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4.强化激励机制

导学案的合理运用与教师的激励机制运用有一定关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采用鼓励为主,注重学习过程中善意的、中肯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有所统计,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可以说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是提高导学案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

总之,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打造高效课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毕竟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因此,要求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积累经验,加强反思,真正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教学路子,为数学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朱芳姣.利用导学案提高初中数学有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2(32).

[2]陈志军.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制与使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3).

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5

(一)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数学的解题思路

从数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解题思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形式,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分析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直觉思维和预感方面的训练,同时也要将创造性思维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遇到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时,要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观察和想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出学生敢于钻研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将直觉思维发挥到极致,对解决数学难题更有效果。

(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从各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逐渐形成直觉思维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先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重点内容讲解透彻,保证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直接思维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于此同时,教师在习题的讲解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利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力,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辅助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目前的中学生大部分都缺少直觉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设想要先给予肯定和支持,多鼓励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合乎情理的推理也要及时给予引导,激发出学生自发性直觉思维模式。对于那些无法找出解题方法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免打击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在帮助学生解除疑惑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发现自身直觉能力所产生的成功喜悦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非常重要。因为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前提条件,同时成功也是培养自信的源泉,而直觉的发现必须有强大的自信心作为辅助。如果一个问题不是通过逻辑形式的证明而是通过在自身的直觉获得,这种成功的喜悦所带给内心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就会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学生也会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教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和教具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知事物和现象,通?^对数学理念的概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可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这样积累起来的学习能力为直觉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采用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由此可见,直觉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联想可以更好的完成有形思数、由数想形的思维推理过程。教学中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激发直觉的准确性,这对培养出学生的几何直觉性非常重要。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直觉思维重视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相关的学习策略,只有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才更有利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比如:选择题,不管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都是从四个选项中挑选中最准确的答案,这种省略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的题型对于直觉思维的开发更为有利。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在条件和结论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自由的想象加上大胆的猜想,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培养出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a+2)(a-2)(a2-2a+4)(a2+2a+4),若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就是把公式硬套进去,我先让学生按照一般的公式代入法进行计算,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a+2)(a-2)符合平方差的公式,得:a2-4;而(a2-2a+4)(a2+2a+4)则符合两数差与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得:(a-2)2、(a+2)2 ,做到这里之后再用积的乘方进行逆算,得:[(a-2)(a+2)]2 ,即得出:(a2-4)2 ……,按照这种思路,学生们很快就发现答案为:(a-4)3。像这样的直觉思维就是打破原有的思考模式,凭借对数形结合的直觉能力学会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

初中的数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求知欲;探索;策略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受益一生。求知欲是不分阶段的,是持续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它是全面的,任何人都应不分年龄,终生求学,这才是最佳状态的求知欲。

一、认清目的,提升数学教育认知

多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初中数学、初中数学有什么作用,只知道数学就是加、减、乘、除而已。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将来工作、学习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之一。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位科学家只有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深入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如伽俐略原本学医,由于对物理实验发生兴趣,专心研究,终于发现摆钟原理,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教师可以开展以“没有数学的生活”“到宇宙去旅行”“数学与航天”等为题的讨论课或主题班会,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与生活”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好好学习,为将来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活兴趣,发展学生求知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求知欲的点金石。兴趣能驱使一个人接近自己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求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学习兴趣表现为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喜爱,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源动力作用,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主动、持久地进行学习,并形成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讲“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在上课前,笔者特地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一张报纸。上课开始时,问学生:“能否将报纸连续对折42次?若能,一层报纸的厚度约为0.1毫米,请问连续对折42次后,其高度是多少米?合多少千米?”这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折叠并计算起来。每对折一次,其厚度就增加一倍。不一会,又问学生:“有谁能计算出对折42次后是多少米高?”没有人能够算出。再问:“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有几层楼那么高?”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5层楼那么高。”“有10层楼那么高。”“20层楼那么高。”……学生看笔者不断地摇头,也不断地增加高度,最后竟增至100层楼那么高。正当学生猜测并争论不休的时候,笔者告诉他们说:“其实,当报纸对折到第42次时,其高度约为43.98万千米,已超过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此时学生个个目瞪口呆,惊讶不已,并对此表示怀疑。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想知道如何计算吗?”此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就引入正课:“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学习‘有关幂的运算’,首先要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结果,在学习“幂的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个个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学习效果良好,也懂得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兴趣不仅为求知欲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求知欲的基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问题,知识也学得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智力发展也快。教师应从鲜活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同学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同学们的求知欲。

三、贴近生活,调动学习数学积极性

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起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还能使学生由知道变为喜欢,最后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讲解“解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笔者特地借来两架测倾器,把一个班级的50个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5人,编成两个小队,正、副班长为队长,分别测量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和校门口一座小山的高度,并要求如下:写出设计方案,画出示意图,算出结果,两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把数学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测量并计算小山或旗子的高度,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学到了有用的数学知识。

四、挖掘源泉,重视数学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求知欲的源泉,观察力是人们认识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是学生求知欲的直接源泉。观察力强的学生有能力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认识。有了素材,判断问题的正确性会相应地提高。

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要求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

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③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细致地观察事物,这需要教师有意地培养,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旺盛。

五、生动呈现,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学生求知的信息库。记忆力好的人脑子里记得东西丰富,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就更全面、更快捷,良好的记忆力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为了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确,养成好的记忆能力和记忆习惯,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用生动、形象和富于兴趣的材料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最好是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右,扩大向右走走走;横撇加个左,缩小向左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六、素材展示,提高想象、猜想能力

想象力为求知欲插上奋飞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缺乏想象力就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也缺乏创造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和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多提供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条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参与。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呈现出大量的实物图像、几何图形以及学生对实物的亲手摆弄和动手实践体验等,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原有的空间想象基础上,更进一步丰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例如,在讲到空间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时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两支笔摆出不同的位置关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七、把握心态,提高集中注意水平

注意力为求知欲聚焦,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学习、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不注意思考,就什么也学不到,更谈不上有求知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良好的作用。课堂上,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让课堂教学更活跃也更有成效。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必须是集中在学习上,我们应该采取种种方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八、积极设疑,拓宽思维途径方法

思维能力让求知欲理性化。思维能力又称思考力,它让学生的求知欲理性化,思维能力是否发展良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极为重要,思维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感知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与事物的规律性联系。在教数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鲜活的实例,有意识地对学生设疑,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思考。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对他们的“设疑”应该做到难度适中,要富有启发性。

如在“平分已知弧”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题:平分已知弧AB。

分析:要平分已知弧AB,需找出线段AB并做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即可。其根据是垂径定理的推论1。

介绍完这道作图题后,笔者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问1:找出已知弧AB的四等分点。

问2:找出已知弧AB所在圆的圆心。

学生经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研究,仍然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笔者做了如下的提示问话,逐步引到出解决题目的方法。

问1:一条弧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

问2:一条弧上可连结出多少条弦?(无数条)

问3:每一条弦的垂直平分线是否都经过弧所在圆的圆心?(都经过圆心)

问4:既然每条弦的垂直平分线都经过圆心,那么至少需几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确定这个点?(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