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核心范文1
信息化社会里,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更替迅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核心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职业素养。所谓核心素质是指,在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国际视野八项核心技能。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换等必备的能力。无锡是全国经济强市,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技能人才需求发生着变化。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以跟上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步伐,是当前无锡职业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无锡职业教育
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首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再次,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无锡居于长三角腹地、上海强辐射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无锡可与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打造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随着无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走向高级化、高端化和规模化,无锡职业教育悄然发生变化。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会产业出更多的就业岗,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其次,受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无锡有职业院校44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突破21万人。全市中职院校共开设56个专业,涵盖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高职院校共开设90个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5类。”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亚洲最在职业教育园区,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再次,由于新兴产业兴起,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也因此产生明显变化,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作用下,新的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传统专业群。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外向型经济深入发展,无锡职业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专业技能与核心从业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二、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还是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或是区域物流中心,这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作为人力资源重要内容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
1.忽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偏位
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法方针。受这种社会本位思想影响,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大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理论课学习和车间实训学习上,以培养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为顺利毕业和就业服务,而忽视了“人”本位的理念,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使人力资源开发发生偏离,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2.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体系不完善,影响人力资本形成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加快人力资本增长速度,而各种形式的正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学生核心从业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但当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建成,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借助《德育》《就业指导》等少数课程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
3.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水平不高,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能显著地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力资本承载者较一般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产业活力来自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即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承载者。由此可见,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产业发展的活力、动力在于雄厚的人力资本积累。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环境里,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具有以下特点:理论课学习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国际视野狭窄、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这抑制无锡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影响地区产业活力的提升,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策略
当前,无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我们应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创造有利氛围,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无锡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本要素。
1.中央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1)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将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为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多方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我们可借鉴德国,从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早在1998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明确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内涵并组织开发核心技能,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就目前而言,这些努力和尝试并未带给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明显变化,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遇到了诸多阻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法》,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写进职业教育法,发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地方政府和学校切实执行。(2)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制度吸取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经验,政府要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相关制度,如实行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将获取核心从业素质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必备凭证,以推动各职业学校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同时,对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计划,健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评价制度,批准成立学生职业核心从业素质培训机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环境中,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深入发展。
2.地方政府做好统筹规划
(1)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教育和经济之间存必然联系,经济发展则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教育可以助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它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无锡市政府要不断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2)利用市场主体作用,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无锡地区工业经济发达,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284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804家。无锡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如让行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配合学校开发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制定培养目标,研讨培养方法;积极向学生提供资金、设备、场所等。这将会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主体,既可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也可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规章鼓励和要求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如对那些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为毕业生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对那些拒不参与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应有的教育引导或一定惩罚等。(3)发挥职教资源比较优势,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本土研究由于有庞大的产业群的支撑,无锡地区职业教育发达,仅无锡市惠山区藕塘职教园区就集中了10余所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无锡市政府应发挥职教园区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组织一批职教专家学者结合无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无锡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发利用职教资源,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既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又可丰富无锡地区教育实践,推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职业院校健全培养体系
在培养核心从业素质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当地企业,紧扣职教改革主题,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策略,培养“生长型”而不是“生存型”的人才,为他们的“完满人生”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无锡技师学院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紧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确立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里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当处在卖方市场时,可以用数量抢占市场;当是买方市场时,靠的是质量、品牌、服务去赢得市场。当今的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紧盯无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与趋势,以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质量观,准确把握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确立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目标。
(2)利用市场资源,开发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
首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发校本教材。无锡地区职业院校要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凝心聚智,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无锡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编写一套针对性高、实用强、学生易于接受的核心从业素质课程校本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可深入企业中,充分利用市场重要主体——企业的优质资源,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寻找教材编写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开发隐性课程。文化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态,文化是无声的课程,学校重视企业文化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让这种无声课程发挥出正能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建设了企业文化室,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丰富学校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中的企业文化知识,这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必要前提。
(3)推行多种举措,提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保障
首先,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力量。在核心从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由于企业的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学校可与企业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将教师送进企业学习,同时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解新兴产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核心从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互动,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量足质优”的核心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师资保障。其次,加大硬件设备投资,搭建优质平台。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开展核心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活动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各种硬件设备投资,着力提高现有的楼宇设施利用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建立学生社团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种活动中心,从而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提高搭建优质活动平台。再次,强化班主任角色,推动人力资本形成。班主任是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见证人”,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做到熟记于心,外显于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表率。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有计划地开展班有主题活动,形成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班主任还应针对核心从业素质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从业素质。
(4)联手企业参与,健全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评价合理性,学校要联手企业,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力,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同学、自我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体系,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向行业企业咨询,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建议,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结合学生、冠名班学生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学生核心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导向性的工作,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的评价体系建设团队,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实现有效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推进无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作者:杨磊云 韩仁美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职业教育核心范文2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和重任。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技术技能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说,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而核心能力则是职业能力体系中最基本、最具普适性和迁移性的基本能力,"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核心能力,对迎接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不断深化的职业发展意义重大。
1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
当今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四大职教模式,有北美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即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和英国的BTEC(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CBE的意思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或"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加拿大独具特色的CBE实际上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职业或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这里的能力,不是心理学上的"能力"(Ability),也不能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它是系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4个方面:知识(Knowledge,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Attitude,动机、动力情感的领域)、经验(Experience,活动的领域)、反馈(Feedback,评价、评估的领域)。这4个方面的要求都能达到方能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6~30项专项能力构成一项综合能力,8~12项综合能力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及能力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可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及受雇就业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课堂教学、实习教育等多方面均体现了能力培养这一核心。
(一)专业课程设置
加拿大职业教育推崇"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制定课程标准(DACUM表),其次编制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由学区组织的行业专家委员会制定指导性意见,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教学计划则由学校组织有关教学人员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首先将相同的或相近的知识归类,构成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然后将课程排序,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构成教学计划。同时,教学计划中再加入一些非专业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25%。
这种课程设置,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易于操作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选择
加拿大职业学校为了有效对应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需要,并尽可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课程内容不拘一格,灵活设计。所授教学内容着眼于面向生活提高能力,包括教给学生怎样生活及面对社会的协调能力,也安排到工厂企业的实习,有些课程并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学生就业十分有效。
这种按照市场需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灵活设置的课程模式也是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
(三)多样化课堂教学
(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加拿大的职业院校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不是重在传道授业,其着力点在于启发与引导,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于激励学生保持独特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加拿大的学生多半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操作能力,善于不断吸取新知识,在课堂上常常主动热烈地参与到与教师的探讨中去。
(2)讨论、辩论及演讲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现代企业工作人员所必备的技能。加拿大的职业院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起一些讨论和辩论,针对某一特殊专题还会安排学生进行演讲。在讨论、辩论中,学生主动思考,认真理解所学知识点,组织语言,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种教学手段能针对这一必备能力进行渗透式培养,其效果远比开一门交流沟通的技巧课好。
(四)校企合作实习
校企合作实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同时也对用人单位做出贡献。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课堂内学到的理论,并且通过相关工作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达到活学活用。实习经验既能帮助学生开发技能,又能了解职业方向。
2 启示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也称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 Key qualifications)、通用能力、核心胜任力,是各个行业、各个职业群体普遍适用、可广泛迁移的基本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是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也被称为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先后引进了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等职业教育先进模式和经验。伴随着职业教育引进与借鉴的历程,对核心能力培养的关注和研究也日显迫切。1998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则把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八项能力,并借鉴德国职业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细化为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大类别。近年来,李怀康、童山东等开发完成了核心能力培训的系列教材,为核心能力的专项培训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和职业教育一线教师也从基础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训实践等多个角度,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核心能力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在借鉴参考国外核心能力培养实践的背景下,整体策略、基础策略和渗透策略亦成为核心能力培养的3种策略选择。毋庸讳言,国内核心能力培养在系统整合、路径方法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刻、更有效的整合、归纳和完善。在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内容、层次、模式、路径、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缺乏对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和零散实践的归纳梳理,加拿大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理念和作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理念,突出职教特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理论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课程教育比较薄弱的现状,从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手,尤其要注重广大教师和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明确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和研究探索中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从而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宗旨,统揽学生培养的德能关系,建构新的教学体系,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培养目标更加清晰。
(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把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作为改革的重点,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个人品质等内容相融合渗透,形成一种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引导的纲领。注重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专业本身,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既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又要能够满足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智力方面的需求。
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岗位技能和基础知识,又要突出个人品质的熏陶和引导,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变化和职位提升的要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情景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校也要打造多种就业平台和信息渠道,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所需的技能,并建立合理的就业预期。同时,突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模糊性、动态性的特点,其考核和评价难以量化,因此,可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体系[9]。在评价中,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完成考核项目能力表现等等综合客观合理进行评价。
(四)加大师资队伍投入力度,提高师资水平
推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前提是需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自我能力不应只局限在专业水平上,还要对素质教育保持很强的自觉性,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积极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林祝君,等.课程建设视觉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 北京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2(3):58-62.
[2]黄河,孙骅.基于能力本位的中加高职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53-155.
[3]林绢华,洪旺元.学习加拿大CBE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J].科技信息,2010(20):174.
[4]高奇.加拿大社区学院CBE的教学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4):37-40.
[5]田敏.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 (32):88-89.
[6]陈宇.国家技能振兴战略[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2):4-6.
[7]王茜.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1(4):40-42.
[8]李春梅,杨阳.加拿大CBE职教模式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高职论坛,2007(3):10-11.
职业教育核心范文3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能本性;人本性;契合点;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wWW.133229.COm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
职业教育核心范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核心价值取向;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0;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34-05
对任何改革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其核心价值取向,即为什么要改革?要改革什么?获得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在面对具体对象时很可能变得非常复杂,比如职业教育课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人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价值判断,比如要实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要满足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等等。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然而它们只是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经验地提出改革的理想,而非课程理论视阈内的判断。要真正在学术层面把握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到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中去分析。
一、培养复杂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的时代使命
对于职业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们似乎陷入了技能观与反技能观的争论之中。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其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技能训练,即使高职教育也不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近甚至还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倍受争议的概念。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遭到了不绝于耳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不能仅仅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而要同时教给学生知识,尤其是技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对高职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有人甚至据此主张从技能与技术的角度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为高职教育侧重技术,而中职教育侧重技能。观点发展到这一步,便已陷入了目标分析的机械主义,因为在现实中是无法把技能与技术截然分开的。比如,汽车维修工维修汽车,其活动是属于技术的还是技能?显然它是综合的。
技能观与反技能观之争,是因为缺乏对职业教育课程史的深入考察所致。事实上两种观点均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说技能观完全错误是不对的,因为国外文献在表达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时,的确使用频率最多的一词便是“skill”,然而又不能据此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就只是技能训练,因为这些文献往往都只是政府的项目报告,而非严谨的学术文献,其对概念的使用并非那么严格。主张职业教育应教给学生技术是没错的,且正是因为有了现代技术,职业教育才可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如果我们要使用技术,那么就必须把其活动化,那么技术在活动层面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其是与技能完全对立吗?
回顾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史,不难发现这场争论的多余。如何与职业岗位要求更好地对接,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考虑的重要维度,也是职业教育课程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二战后,围绕这一轨迹,职业教育出现过三种比较成熟的课程模式,即MES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和工作过程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模式形成的维度更倾向于课程设计)。这三种课程模式并非并列的,也并非毫不相关的,而是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路径发展的,那就是对职业岗位要求内容越来越复杂和真实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三种课程模式都主张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课程,但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三者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MES课程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其“S”是“skill”的首字母,这种课程模式认为职业岗位要求的内容就是技能,因此描述和训练操作技能是这一课程模式的核心内容[1]。该课程模式的形成是因为早期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于工业领域,且工厂在福特主义影响下普遍建立了流水线生产模式。现在许多职业教育文献仍然使用“skill”一词,显然是该模式影响的延续。随着技术与生产模式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拓展到商业等领域,职业岗位对工作者灵活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变化,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发展了CBE课程模式,其“B”是“Competence”的首字母。可见,这种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胜任岗位的能力”这一概念,其范围与复杂性显然远远大于技能。事实上,这一模式产生的课程内容,其理论性和综合性要明显高于MES课程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德国发展起来的工作过程课程模式,透过其所使用的一些关键概念,如行动、过程、领域等,可以看到其进一步赋予了职业能力以复杂性、整体性的内涵,“认为职业能力是内隐藏、深层的、过程性的”[2],并透过情境一词进一步赋予了职业能力以现实性、真实性的内涵。
简要的历史分析表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沿着职业能力的复杂性这条轨迹发展的,如何准确描述并有效培养能够胜任复杂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是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使命。无论强调技能还是知识,都不足以概括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事实上,技能、知识、素质或是技术,都只是这种职业能力中的一个要素。完成任务必须进行智力或肢体的操作,这就是技能;当操作不再是简单程序的重复,而是要进行选择和设计时,就需要知识;当这种知识是来源于科学的应用时,便属于技术;当在现实意义上讨论职业能力这一概念时,它本身就必须遵循工作规范,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素质。事实上,除了这些要素,还可以列出许多其他要素,如经验知识、策略知识等等,而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如果只抓住课程的一个要素便对课程改革的整体取向进行判断,不仅会迷失方向,还会产生不必要的学术争论。
因此,复杂职业能力培养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价值取向。职业教育课程不能仅仅培养重复性任务的操作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判断并解决生产与服务中问题的能力,利用资源高效率、低成本完成任务的能力,技术方法设计能力,与同事或工作对象合理沟通的能力,等等。职业教育课程应在这一基本价值取向上具体描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组织,建立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后对职业人才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突出实践知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特性的关键方面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价值取向的第二个方面是如何评估实践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建立怎样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而且涉及到选择怎样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因为如果我们确定职业教育课程以实践知识为基本价值取向,那么就可以大幅削减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的数量。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因为在西方国家,其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毫无疑问是以实践知识为核心的。如,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对数学及其他科学知识的要求很低,大量课程内容是关于工作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而在我国,这一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在努力突出实践性,但职业教育课程整体上至今并没有彻底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这是为什么?因为该问题在我国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我国的知识论中,人们对理论知识价值的评估要远高于实践知识。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这种观点的典型表述。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强调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强调要尊重劳动者,但这些观点往往表达的只是一种政治期望,事实上劳动者实践知识的价值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认可。对两类知识价值的不同判断,直接导致工作组织内不同职位等级员工之间收入的惊人差距,而这种差距必然要深刻影响到学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而另一种学说还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实践知识价值的评估,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按照这一观点,人们往往简单地认为,实践知识只不过是理论知识应用的结果,最为根本的还是理论知识,如果掌握好了理论知识,人们便能很容易获得实践知识,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许多教师便是用这种观点反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化改革只是一种表象。
对实践知识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实践知识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独立知识体系。首先,实践知识并非零散的、无结构的知识。虽然实践是不确定性极强的过程,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一样,同样是一个结构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分析找到并描述出这一结构。比如在汽车维修工作中,其实践知识可归纳为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排除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其次,对于实践活动而言,最为重要的知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实践活动,但使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的是实践知识。比如在汽车维修工作中,无论对汽车理论的熟悉程度如何,如果缺乏关于故障现象及其成因的实践知识,就不可能完成维修工作。最后,实践知识是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独立知识体系。就形成途径而言,有些实践知识的形成可能源于某些理论知识,但所形成的实践知识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并不依附于理论知识而存在,仅仅掌握理论知识也不可能轻易获得实践知识。这就是教育体系中要专门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直接理论依据。另外,掌握理论知识也并非学习实践知识的先决条件,学生可以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从中演绎出实践知识,也可以先学习实践知识,然后从中归纳出理论知识。
对职业教育来说,其实践主要是技术实践;对实践知识价值的不恰当评估,还与技术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相关。现代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是与现代工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其兴趣指向是实现大规模的物品生产。要实现物品生产,就需要在技术中形成大量的实践知识,如物品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知识,生产物品的工艺知识,进行加工操作的方法知识,工厂生产的标准知识,等等。然而,由于我国的现代技术是源自西方的舶来品,受传统理论至上观念的影响,技术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充分。一方面,与上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关系一样,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把技术看作科学的应用,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科技一词已有科无技,没有完全确立技术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是对技术本身的兴趣,也往往更倾向于技术原理,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作为技术精髓的技术实践知识。这就是我国的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未能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办学文化,进一步阻碍了对实践知识价值的正确评估,因为“某种社会体系的知识能否被纳入学校体系,取决于在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学校功能观”[3]。德国双元制采取以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其职业教育体系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因而容易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突显实践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其他国家也有采取学校职业教育形态的,如美国。这些国家开放的知识观与完善的技术文化支持了实践知识在其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东方文化圈国家,比如我国,当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办学文化与理论至上的知识观相结合时,便成了影响我们正确评估实践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应有地位的有力因素。其影响途径包括:类似于普通教育的考试制度,学历至上的教师招聘标准,与普通教育趋同的教育观念,等等。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实践知识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体内容”[4],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剖析说明,要真正确立实践知识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中主体地位面临很多困难。近20年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确一直在努力突出实践,如明确要求职业学校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然而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具体形式是什么呢?或者是机械、枯燥的重复技能训练,或者是抛弃了学校责任的所谓企业顶岗实习,而不是基于实践知识的教学。因此,有必要把突出实践知识作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这一方面要求正确评估实践知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求致力于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知识体系。
三、强化标准与规范:工业化时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要求
工业化时代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标准与规范。标准是对产品的规格和质量要求而言的,规范是对工人的操作活动而言的。这是所有企业的灵魂。只有有了标准,才可能使生产的产品形成大市场,并实现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全球化时代的这种分工合作甚至打破了国家界限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而要保证标准的实现,就必须对工人的操作活动进行规范化。可以说,对标准与规范的开发与执行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文化的成熟水平。比如德国和日本,都是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而精细与严格均是这两个国家国民性格的重要特征。形成于工业生产的这一模式不只是存在于工业中,而是迁移到了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中。虽然从生产的内容看,现代农业、服务业与工业完全不同,但其生产模式是非常接近的。比如酒店管理与服务便是高度强调标准与规范的行业。因此可以说,标准与规范是现代经济的灵魂。个性化生产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特征,而仅仅是使标准与规范更加多样化。
与技术文化一样,现代工业文化对我国来说也是舶来品。尽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工业文化的这一核心特征在我国体现得远远不够。我国的工业生产也强调标准与规范,但都不够标准与规范,我们的文化能够容忍大量不够标准、不够规范的产品与服务存在。即使已经达到标准,也与发达国家的标准有着较大距离。比如汽车维修,在德国只有经过严格训练、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这一行业,而在我国,大量几乎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也在合法地从事这一行业。每年频发的产品质量事故与服务纠纷,大多数是源于此。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必须致力于工业文化的矫正。而职业教育是培育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果说经济领域已充分意识到了标准与规范的重要意义,并正在努力建立和执行标准与规范体系,职业教育领域对它的重视则还只是停留在谈论中。如果对职业教育教材做一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大量篇幅描述的是概念和理论,较难找到描述标准与规范的内容,即使有,也往往只是作为附属材料,描述得不是那么精细。这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材明显不同。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教材通常要用图文结合形式,非常精细地描述操作步骤与规范。一个极端的案例是,“用便携式冲击钻在砖石墙上钻孔”这项任务,他们拆分了17个步骤。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中,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学生实训中的操作更远谈不上规范。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达到非常高的规范水平是不太可能的,但教师应当传递给他们这种文化。
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结果。职业教育应从现代工业中汲取文化营养。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强化标准与规范,以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并促进企业的标准与规范建设。这不仅意味着要把相关行业的标准与规范纳入教材,更意味着应当把对标准与规范的意识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训中严格学生的操作规范,建立其以标准与规范为核心纽带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深深扎根于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要准确抓住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把相关课程问题放到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本文所确立的三个核心价值,分别涉及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这三个方面既不是相互矛盾的,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愿景。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130.
[2]姜大源.德国主流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7:93.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1.
[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134.
On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XU Guo-qi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职业教育核心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陈强(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会计实务”(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项目负责人:陈强)、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以《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浙教技中心[2011]77号,项目负责人:陈强)和2010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商职院[2010]111号,项目负责人:陈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创业,从狭义来说,就是创办新的企业;从广义来说,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是创新。创新精神正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这在创业中往往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创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这是将创业思维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个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百森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它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月起,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而展开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在认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如此功利倾向,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长”。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两类教育,一类是素质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是因为:
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它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如何做人,其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既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训练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服务。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会计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相应财务知识,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其天然有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养,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师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否则只能视而不见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开拓教师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会计专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观念,挖掘会计专业中的创业因素,并根据相关创业知识,找准结合点。同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促使教师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静态、封闭、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改变知识导向为能力、素质导向;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为传承浙商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及“SIYB项目”等课程精髓,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从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围绕创新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会计专业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3.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非得靠创新创业实践不可,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抓住学生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尤其是全真职业环境专业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契机,对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新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规避创业风险的意识,又具有正确选择起步项目与成长模式的能力。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积极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效果评价问题。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了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革以前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输式教学,而要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突破根据单一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实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堂授课以能力实训、讲授重点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试内容、试题结构和考核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地围着考试转,容易造成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能力培养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方法,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自由选修、自由学习、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围绕会计专业,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座,尤其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专场讲座,介绍成功经验与注意事项,并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6.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主菜单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库、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中心、政策法规库、理财工具库、咨询指导中心等,栏目设计应体现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融合特色,内容信息量大,网页设计美观,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该网络为教师创新性施教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业就业创建平台,为广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平台。该网络平台的开发有利于推进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核心课程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明星等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依托会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使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并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活动积极,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会计咨询、销售软件等业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以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当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同时还应成为所有相关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4]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5]陈强.高职“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9).
职业教育核心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中职生
一、中职生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中职生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革新能力。它不仅仅包括就业技能,也包括综合素养。
1.什么是五大职业核心能力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就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适应职业发展、满足岗位需求、有助终身发展的能力。对于在校的中职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能力,即在当前的学习生涯和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以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社会能力,是基于群体生活,融入团体或者社会的能力。
第一个层次的能力,笔者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中职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还要学会自我学习,有一定的学习规划,可以自我控制和监督。
第二个层次的能力包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的能力。这四个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
2.为什么要开展五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一,从学生自身角度考虑。德国把职业核心能力称为关键能力。在德育中,“关键”的意义与“钥匙”相似,可以说,拥有关键能力,就拥有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对中职生更是如此,具备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就拿到了一把开启稳定就业、优质就业之门的“钥匙”,更是中职生快速融入企业环境,尽快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要求的“通行证”。
第二,从学校角度考虑。中职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使命,与企业合作密切,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定位常常来自企业,人才质量的检验更依赖于企业的评价。在近年的校企合作中,笔者发现,企业对人才社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看重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综合能力。
第三,从用人单位角度考虑。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员工的核心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拥有了具备高度职业核心能力的员工,就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
二、体育教育与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关联性
1.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与其他科目相比,体育课是一门比较受中职学生欢迎的课程。在目前的教学中,体育课多为团体活动,无论是基础的篮球、排球课,还是武术操、轮滑课,都是团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组织环境。贝恩说:“力量来自团体、组织和凝聚力。对他人的信任会在关键的时刻创造有利的条件。”这在体育别在集体项目中更为突出。例如普通的篮球课,让学生分小组练习,甚至分小组比赛,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只要让学生一直沉浸在集体的氛围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相较而言,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而这又恰恰与体育教育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体育课时,老师借用优美的肢体语言示范,将一套完整的动作拆分成数个简单的小动作,这就有助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感悟动作要领,并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望动作生义”。与此同时,不少的研究数据显示,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的右脑开发高于一般人群。而人的右脑恰恰担负了人类直觉、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形象思维功能,由此可见体育活动与创造力、创新力的开发密不可分。
3.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其实体育更大的作用在于品质的锻炼,尤其是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多年的体育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必须克服很多困难,而且体育运动偏向竞技,让学生时刻感觉有“对手”,要直接面对胜败,因此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战术应用能力。而就笔者研究,自控能力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战术应用能力则正好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体现,一旦学生善于解决问题,就能够在竞赛中迎难而上,取得胜利。
4.有助于树立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自信
正是由于体育活动多为团体活动,因此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以“盲人方阵”这一体育活动来说,要求所有学生先戴好眼罩(闭上眼睛),并在40分钟内,把老师给的绳子围成一个面积足够大的正方形,所有人相对均匀地分布在这个正方形的四边。在这个活动里,学生必须在看不见的情况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团队目标。除此之外,由于体育课的氛围更加放松,教师和学生关系往往更平等,这又为学生强化与长辈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平台。
三、体育教育对五大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实践
1.树立新体育教育观
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前提。一直以来,体育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较“弱势”的地位,这是一种带有有色的“偏见”。事实上,21世纪的体育课应当是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提出了“体育文化人”的培养思路。也就是说我们体育教育要培育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体育活动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2.营造体育教育新环境
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孵化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师要着力在校内、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职业化的环境,要重视课内外教学的有机整合。一方面,教师要把握课堂阵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另一方面要借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开设相关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体育沙龙,组织丰富多彩的拓展训练,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野营、郊游等。此外,更要借助学校合作企业的力量,把体育活动课“外挂”到企业,利用职场环境,让学生与员工共同活动。如此一来,就能为中职生产生体育灵感和塑造他们新型人格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养成职业核心能力。
3.改革体育教育方法
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及学校场地设施条件,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四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发现法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时不把答案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自己去发现与探寻。这种方法比较多用于体育理论教学,可以非常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实验法。实验法较发现法更多地应用在实操课中,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做动作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的动作进行验证,在实验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
(3)情景教学法。这是一种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在体育课中,以生活展示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形或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特定的情景里面,进行学习。
(4)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用问题为引导,给学生以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遇到问题时,如何提高“立定跳远”水平,让学生自由发挥,共同讨论,集思广益。
这四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的五大职业核心能力。
4.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以学生的单项成绩、达标情况等作为主体,是一种单一的、静态的评价方式。笔者所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也加入考核范围,作为评价标准,从而提高评价方式的多维度。这一新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练习和思维,敢于发表对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法、练习方法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见解。在此背景下,考试命题要能够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核。笔者采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演示等形式相结合。由此形成一种评价要素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的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以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与思考
体育能力与今后职业特点相结合,是所有中职学校在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水平集中反映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笔者期望,更多的中职学校,扭转过去单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与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挂钩,重组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使体育教育在积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只有这样,中职体育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获取体育能力之外,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才能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才能真正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映川.体育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2003(1).
[2]张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职业能力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0(23).
[3]韦瑞英.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