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发生多部位栓塞。而肺栓塞常危及生命。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而手术应激、术后强迫、输液及各种引流管常限制病人的活动。我们采用术后6 h被动肢体锻炼,效果确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2008年的1010例子宫肌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年龄38~79岁,体重62~92 kg。1999~2003年的1722例子宫肌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子宫肌瘤1611例,卵巢癌、子宫内膜癌111例。年龄40~72岁,体重60~91 kg。两组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 采用的手术治疗为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子宫切除术。术后两组病例均采取抗凝、溶栓等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 h,6 h后取半卧位,12 h下床活动。实验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 h,护理人员示范并为病人做下肢被动锻炼。6 h内以被动活动为主,6 h后以主动锻炼为主,两侧肢体交替进行。早期被动肢体锻炼具体方法如下:第1步,术后2 h操作者单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持续2 min。第2步。双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拍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持续2 min。第3步。术后3~4 h,病人肢体麻醉状态逐渐消失,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时,操作者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握四趾做足趾的屈伸运动,连续。做20次。并鼓励病人主动参与足背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第4步,术后6 h,增加翻身次数,取侧卧屈膝位,手掌环形按摩大腿,并协助做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连续做20次。
1.3 结果 对照组发生DVT21例(左下肢17例,右下肢4例),其中15例有术中、术后下肢输液史;实验组发生DVT2例,均有术中、术后下肢输液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讨论
2.1 DVT形成的条件及病理生理因素 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高,静脉壁尤其内膜损害是DV了形成的要素。病人术中、术后卧床时间长,麻醉使下肢肌肉松弛,周围静脉扩张,血流缓慢。手术创伤引起组织损坏,组织凝血因子释放。病人禁食、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均为高危因素。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现有文献、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基于现代体育教学与体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简要阐述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提出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合理设计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思想。此外,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经常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科学化、体育锻炼生活化和体育锻炼终生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方法。
关键词 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体育锻炼 体育科学
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澄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些模糊的和错误的认识,培养其自主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把握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锻炼的体育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寻求方向,并将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令人堪忧的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进入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们繁重的学业加上就业、出国、读研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蔓延开来的“宅生活”,正如有报道所称:学生上完课后,多窝在宿舍,上网、购物、看电视、玩游戏,消磨时间。他们吃泡面、叫外卖、请同学带饭是常有的事,一天不出门不足为奇,有的学生甚至“练就”几天不出门仍乐在其中的“本事”,其结果是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最近25年来,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肥胖、近视率明显增加,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等反映耐力指数的测试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之,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也会适得其反,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及已有的运动能力,来摸索和把握这个阈值。
可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对大学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当到了大三大四体育课结束时,科学体育锻炼应当能够深深地植入到每个学生的理念中,成为他们自主体育运动锻炼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身体素质既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又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依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几点误区及建议
作者认为,面对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审视和改革,而把握改革的方向需要重点澄清以下几个误区。
(一)体育锻炼与健康能否划等号
目前,学校体育受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影响,并未把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与健康联系,即使在目标中设立了“为学生健康服务”这一条,但在评价手段中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健康并未在实施过程中有所落实,“健康”成了口号。
此外,大学生身体素质差是一个整体的宏观概念,反映在个体上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体育课上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坚持“有量有度,有规有律,有节有禁,适合自己,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应气候,适应环境,安全有序”的原则。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还更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健身的意识。
(二)体育与生活是否互无关联的两码事
体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人类努力拣回业已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的重要素质如力度和灵性的文化活动。因此,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只是一个宏观的统计,更为真实的是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各不相同。从这一点上说,大学体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将体育融入生活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大三、大四就没有设置体育课程,这就使一些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其实,就算开设了体育课程,也是一周一节到两节,要达到锻炼的目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而将其落实在行动上,则“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三)体育教学被认为仅仅是体育课内的事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从学生自发地游戏、郊游,到正式运动项目及其比赛,凡是能用于身心锻炼与娱乐的体育手段,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活动的空间范围更为广阔。既可以在校园内,又可以在校园外;既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既可以在操场,也可以在教室;即可以在公共体育场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快速发展。
体育锻炼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校园走向社会,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所在。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四、结论
(一)目前大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持续下滑,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二)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是对运动负荷的把握,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预期效果,过大则容易对学生体质造成伤害。
(三)高校体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体育锻炼由课堂走向生活,由校园走向社会,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是大学体育教学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体育养生 自我指导 养生性体育锻炼
体育养生,是指利用一些运动不剧烈或技巧难度不很大且动作比较舒展的体育项目,来进行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以下简称养生性体育锻炼),用以激活与焕发身心的生机与活力,维护老年生态应有的荣盛,实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目的。较之于其它各种形态的养生,体育养生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养生。所以,面对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现实,认真探讨体育养生的科学方法,使体育养生成为科学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战略举措,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使命性课题。所以,本文特拟用问卷、座谈、访谈、攀谈、侃谈、作品拜谈、健康档案查询以及“家属”侧访等方式,对爱好体育养生已有15年以上经历,且身心健康日益改善和提高的152位高、中龄健康老年朋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从而欣喜地发现了体育养生自我指导的五大心理学方法。
1 兴趣驱动法
自古道:兴之所致,金石为开。心理学指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兴趣驱动法,就是体育养生者凭着体育兴趣内蕴的那种强大动力,来开展养生性的体育锻炼。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养生性体育锻炼的直接兴趣,则是由体育项目本身的运动形式和过程直接引发的,它不要你费什么力气。而养生性体育锻炼的间接兴趣,则是一种由体育项目能取得很好的锻炼结果所诱发的,所以,要培养出养生性体育锻炼的间接兴趣,在操作上要讲究这么两种程序上的心理艺术:①锻炼结果的“超前知晓”艺术。就是在未搞某种体育项目锻炼之前,就已经彻底知道了该项目长期锻炼以后的良好功效。其途径有三:一是认真从相关的书面资料中知晓。二是主动去聆听专家学者的有关讲解而知晓。三是从与已经搞过该项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们的攀谈中而知晓。②锻炼活动的“趁热打铁”艺术。当从前面的三大途径中获得“结果”的信息以后,就马上持续性践行该体育项目的锻炼。这样,只要注意在开始起步阶段的“坚持性”就行了。这是因为:“不管是对客体的还是对主体本身的兴趣,总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而且,这种总是伴之以快乐、欣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越是往后延伸,就越是容易驱动兴趣的自动升级,即从初始阶段的“有趣”,升级到中级阶段的废寝忘食的“乐趣”,最后再升华到高级阶段的矢志不移、终生不舍的“志趣”,从而就形成了一条自动化了的良性递进的兴趣履带。这,就是兴趣的奇特魅力之所在。
2意志攀登法
任何一项体育锻炼,要想真正取到其养生的功效,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务必使每次的锻炼,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去努力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否则,就收效甚微或没有一点收效,就难以达到应有的锻炼目的。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不一定从最初的第一次就可以做得到,而是要经过若干次的努力方可做到。这种从第一次的“做不到”,到经过若干次努力以后的“才做到”之间,就是“体育锻炼高原现象”。而克服这种“高原现象”,使之不复存在,实质上就是意志的攀登。二是务必使次与次之间那种应有的锻炼功效加以链接,化为“功效链”,真正成为体育养生资源。而使得所有的次与次之间的锻炼功效,形成有机的功效链,实质上也是意志的攀登。使以上两点落到实处的具体做法是“五个坚持”:①坚持充分认识到体育养生的功效,就是体育锻炼的到位,以及锻炼功效的有机链接,和多种锻炼功效的有机合成,从而养成意志攀登的良好心理定势。②除暴风骤雨冰天雪地等恶劣天气和特殊情况之外,原则上坚持天天进行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决不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③坚持每次的锻炼活动,决不丢弃必要的各种环节,做到不省略,不跳跃,不颠倒,使之循序渐进,环环入扣,形成运动链条。④坚持在每次锻炼之后,及时地淋浴洗换,以确保体育锻炼保健与淋浴洗换保健两者有机结合。⑤坚持对体育养生的经验天天总结自省,不断兴益除害,兴利除弊,改进提高。
3 情感簇拥法
情感簇拥法,就是对自己养生性体育锻炼的方方面面,加以认真而细腻的体验,油然地产生出许许多多正面积极的情感,让体育锻炼活动始终在情感的推动和维系下持续地开展下去。它是养生性体育持续运行的剂和催化剂。其基本的要领就是“四个多多体验”:①对每次体育锻炼活动在时间把握上的合理性和各个环节衔接上的有机性加以多多体验,油然地产生出一种纵向形成性的愉悦情感,使每次体育锻炼活动浸泡在自我陶醉的情感氛围中。②对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每次的动作改进和创新或身体造型的改进和创新加以多多体验,油然地产生出一种发展性的喜悦情感,使经常的体育锻炼活动维系在自信有为的情感彩带上。③对体育锻炼进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收获,诸如减肥达标的收获,肺活量明显扩大的收获,气管炎烟消云散的收获,失眠不再的收获,耐受力显著增加的收获,免疫力大大提高的收获,等等,从而油然地产生出体育锻炼大有裨益大有奔头的兴高采烈的情感,使整个体育锻炼活动沉浸在慰籍的情感海洋中。④对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以及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所结识的那些工农商学兵党政工青妇各方面朋友所带来的许多友谊加以多多体验,油然地产生出一种因体育交往面扩大而增加了“附加值”即扩大了人缘的高兴情感,从而使得养生性体育锻炼置于“喜出望外”的情感背景之中。这样一来,就充分地调动了情感的动力功能和维系功能,使养生体育锻炼始终在积极情感的簇拥下持续着,发展着。
4 从众攻坚法
就是自己主动地到新的或难度较大的养生性体育锻炼项目的人群中去,跟着他们学和练,以便尽快掌握这些项目的锻炼技巧,从而开辟多项目的养生性体育锻炼渠道。其实质是积极借助众多的外力,扩大体育养生的功效,加速体育养生的进程。从众攻坚,目的是“攻坚”,关键在“从众”。因此必须掌握三项从众的心理艺术:①主动向对方打招呼,主动作自我简介,并随即说明自己“拜各位为师”的来意。从而使对方对你产生“相识”时“随和谦恭”的成见效应,为“乐意接纳你”奠定心理基础。②相机和对方攀谈,在攀谈中认同对方的非原则性价值体系,比方说“你穿这种红色的衣服真好看”等。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很快就从“相识”到了“相知”。③经常向对方问寒问暖,想对方之所想,帮对方之所需。这样,彼此的心理很快就由“相知”到了“相融”。三项从众心理艺术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①众人拾柴火焰高。攻坚中,由于有众多人的“示范性”影响,就足以促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许许多多养生性体育锻炼的新知识新技巧,从而既使自己增加了多项体育运动项目的驾驭能力,充实了体育养生的本领,又为自己往后的体育养生积累了资本。②据一项权威的“交友研究”称:人的朋友越多,其乐观度就越高,幸福指数也就越高。由于随着自己在从众攻坚中结识了许许多多新的良师益友,那么,自己的乐观度和幸福指数也就随之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风险规避法
体育养生,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个以“平安”为前提,以“保健”为目的的养生性体育锻炼过程。所以,必须要有高度的风险规避意识,其主要的规避方式有四:①宗旨式规避。首先,科学地确立养生性体育锻炼的适宜宗旨。本文集受访者之大成,其养生性体育锻炼的宗旨是“适可锻炼,有益健康”。紧接着,牢记宗旨,让宗旨成为养生性体育锻炼的最高行动准则。②绸缪式规避。就是在实际的养生性体育锻炼进行之前,就缜密地加以防备。例如,要在比较阴沉的天气里到野外去体育育锻炼,就务必将雨具和加穿的衣服随身带,以免因万一突变的风雨,侵袭正在运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身子而感冒;要搞较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就务必随身带好饮用水,以免体内缺乏及时的水分补充;要去进行登山锻炼,就要穿上“护膝”,以免膝盖受损,等等。③忌讳式规避。就是明明知到这样去体育锻炼,将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因此就绝对不去。通常有这么些忌讳:一是忌讳半夜三更的打着手电筒到山上去锻炼,以免既摔伤身体,又吸入植物在夜间吸收大量氧气的同时而排放出大量有害于人体的二氧化氮。二是忌讳“五顶”,即忌讳顶着大风、顶着大雨、顶着大雾、顶着酷暑烈日、顶着严寒冰天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以免恶劣天气侵害身体。三是忌讳急于求成,以免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四是忌讳随心所欲,不按规律,无序锻炼,以免“自讨苦吃”。五是忌讳无果而终,以免丧失锻炼的信心。④道德式规避。就是在比赛训练和正式比赛中,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以免恶语伤人,拳脚相加,为自己的体育养生史上留下遗憾。
以上五大心理学方法(注:从1-5,以下分别简称法1、法2、法3、法4、法5),都是广大体育养生爱好者在体育养生自我指导的过程中,亲自探索和创新的产物。所以,不仅使用概率大,而且使用效果好,其详情诚如下面三个统计表:
6 总结
最后,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1)上述五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所以,综合运用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独运用的效果。(2)这五大方法所构成的完整的方法体系,从其更深层的实质上来看,就是一套全方位宽领域的体育养生自我支持的心理机制。(3)无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方法体系,还是作为一套完善的心理机制,都既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很强的学术性和操作性,很佳的实效性,都又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很强的效法性和推广性,很佳的传承性。
参考文献:
[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16.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4
养护就是保养护理,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小学生生长发育较快,而他们的身体又很稚嫩,骨骼、肌肉、内脏等器官均较脆弱。这正是为养护教育提出的客观依据。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育课突出锻炼十分重要,但是绝不能忽视养护。《大纲》新体系的特点是: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要充实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教育的内容,使体育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的技能技巧,又以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身体锻炼,把体育与卫生保健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进行体育教学需要有场地,而场地的质料直接影响到养护与锻炼的成败。目前,有的学校大搞水泥、柏油操场,不惜将好端端的土质操场毁掉。其实,水泥、柏油铺设的操场质地坚硬、弹性极差,长期在这种场地进行跑、跳等体育锻炼,不仅极易发生外伤,而且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内伤(伤及关节以至大脑)。实践证明,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以松柔、平整的土质场地进行体育教学较为理想,它不仅有益于少年儿童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而且安全。诚然,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清理、浇水、平整和维修。
其次,进行体育教学还需要有器材。我们应按《大纲》要求努力争取逐步配齐,以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养护和锻炼。条件所限一时配不齐的,可以发动师生自制器材,但一定要考虑到卫生和安全因素。丰台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废弃的洗涤灵瓶和易拉罐,装上重量不等的沙子制成适合于低、中、高不同年级使用的“哑铃”,用来做器械操,不失为一桩美举。南京九渡槽小学曹卫民老师开发利用废旧自行车外胎,制成“胶圈”,进行《大纲》中规定的游戏及多项教学,取得成功。丰台区张郭庄小学曾经以草垫套上塑料袋代替体操垫上技巧课,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三,体育课是养护和锻炼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师应按《大纲》的要求,备好、上好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课,使学生懂得浅显的有关常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初步懂得一些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培养学生注意安全、保护身体的能力,以及逐步把学到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运用于身体锻炼和生活实践的能力。
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以室外为主要场所,在动态之中进行,因此增加了组织教学的难度。倘若学生使用器械不当或生理负荷过量,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有人说,体育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室内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事故难以避免。体育锻炼的确存在不安全因素,有潜在的危险性,但只要注意养护教育,课堂组织严密,以正确科学的方法施教,加强养护措施,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养护意识应该渗透到备课、上课、课后小结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备课时,不仅仅是写好教案,而且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要揣摩教材的技术要领、动作结构、重点与难点、保护与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如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纪律习惯、运动能力等等。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物质手段,体育教师对其要精心维护,合理使用,对其性能、状况要了如指掌。
上奔跑与跳跃类教学内容的课,教师要提前平整场地,并适当浇水、翻松沙坑,避免或减少出现摔倒、擦伤、扭伤等伤害事故。
在上投掷、器械体操、攀登爬越与技巧等需用器械的体育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检查器械是否牢固、安全、适用,排除隐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灵敏的技巧、娴熟的技能,并采用科学的教法,使学生领会并掌握动作要领,明确技术规范,进行准确操练。教师还必须亲自带领或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必要的专门性练习。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5
惯奠定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 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
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
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键词 体育能力 行为习惯 中学体育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达标和增强体质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所开始的漫长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
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艰苦的阶段,许多学生会因为紧张的学习而疏忽体育锻炼和轻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一般身体能力除包括身体的基础活动技能(走,跑,跳,投,攀蹬,爬越)外,还应包括对动作的判断,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喜欢体育,乐于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体育课本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理想乐园,但是,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有些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我们体育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融汇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的作用。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高校;医务监督;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72-1
高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往往大多处于心智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于自己的损伤也有一定的判定。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往往就缺少了自我医务监督的意识。所谓的医务监督就是用医学的科学方法,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获得最佳效果,促进身体发育,预防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锻炼水平和运动成绩。但由于广大学生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条件进行复杂正规的医务监督,而自我医务监督则正是一种较为简单实用和可行的方法。高校学生如果掌握了有关医务监督的基本常识,就能够很好的降低在平时学习锻炼过程中的运动伤害。这对于我们高校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自我医务监督现状调查
自我医务监督本事学生在小学时代就应该应有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医务监督就好像是一项生存技能,在平时生活锻炼中为我们保驾护航。可是在对某所高校的随机抽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意识几乎没有,而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损伤后的处理也是不尽人意,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担忧。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所普通的高校二级学院大约有160名学生中,在体育锻炼之前进行基本热身活动的学生,不足总人数的10%,而且更可怕的是有热身意识的学生才占到总人数的23.5%。这样的数据让我看到学校有关医务监督意识的缺失。在对有过损伤经历的100名学生的文调查中,我们知道,在损伤后知道怎么处理的占到了40.8%,损伤后不去处理的占到了51%,竟然占到一半,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损伤时有发生,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在遇到损伤后,多选择去医院,不能自己做简单的处理,往往这样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影响其恢复的速度。从一位附院的研究生那了解到,损伤看似是不需要紧急性治疗,但是一旦损伤之后其面临的损害是巨大的,比如,患处出现发炎、不及时处理伤口留疤、甚至在出现骨的移位,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畸形等。这些都是不及时处理的后果。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校学生对于医务监督的了解甚少。
二、自我医务监督对于运动损伤的意义
医务监督是运用医学监督手段,对损伤等大的有害因素进行的避免的防御手段。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很多损伤的发生之前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制因,通常损伤之前的医务监督,可以是损伤的概率减少到最低,甚至可以避免。
运动前的热身,是医务监督手段之一,是在不可知损伤来临之前的最好预防。科学的热身活动,能够对易损伤的部位进行有效的活动,使肌肉和关节等身体易损部位出现保护机制,这样损伤发生的就具有可预见性,从而降低损伤的发生。国外学者对1000名志愿者进行的损伤实验中得出结论,运动前热身的损伤率要远远小于不热身的人。高校学生应该养成热身的习惯,减少错误的锻炼观念。
三、高校医务监督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在高校中对于体育锻炼的预防往往是医务监督的关键。在高校中,体育损伤是高发,学校往往只重视有关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损伤过程中的处理过程,这时如果有医务监督的介入,会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学校体育比作一辆赛车,赛车跑的再快也需要维修工人的帮助,少了维修工人,再快的车也会变成废车。在高校中医务监督意识的养成就好像是维修工,如果我们掌握了维修的技法,我们在学校就不会担心损伤,甚至能够远远的降低损伤。因此,学校在发展学生终身体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培养。从而进行科学的自我医务监督,增强锻炼的效果,乃至走入社会后才能保障自我健身锻炼。
四、在高校中培养学生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新思路
选修课模式灌输给高校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学校多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高校可以在第一学期,对学生开设有关自我医务监督的选修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影响学生的防护意识。在平时也可以进行讲座,把每次讲座的出席率算作选修课的最终成绩。
自我医务监督的终身意识的培养。高校往往是养成最终习惯的重要环境,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医务监督意识的养成,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这是学生在以后能够成为全面人才的关键。
五、思考
(一)保证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意义,并且认识到医务监督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加强学生对自我医务监督的学习,让其成为终身技能;(三)学校应该加强自我医务监督相关课程的完善,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四)学校创新课程接受的方法,把自我医务监督的学习当成是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徐叶彤.论高师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医务监督[J].河西学院学报,2003,19(5):74―76.
[2]陈贵平.大学生运动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4).
[3]张欢欢.高校体育医务监督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