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1

一、做好写教案的准备工作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才可以获得成功。教师写教案是这样,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教案是备课的主要环节,那怎样写好教案呢?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解析课标

无论哪一学科,上什么课,课前都要认真研究课标,它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地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安排师生的活动,恰当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2.深挖教材

教材是众多学术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的,那我们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以课标为线索,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有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创新结果。如何利用教材呢?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刚刚走上讲台,那你写教案之前,一定要通览整本地理书,甚至四本书都认真看上两三遍,写的那节课所在的章节认真读、分析。教材任何一部分知识,它总有个相应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指导下,认清你要写的内容。如“多边的天气”一课就是整个第三章的基础课,它为我们以后讲述气温、降水、气候奠定基础。因为“多变的天气”是本章的第一节,所以你要认真钻研整个章节,等你在写以下几节时,就已经心中有数了,各节在本章、全书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胸有成竹了。

3.参考教参及相关资料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地理教材字少、图多,需要我们老师挖掘、填充的内容多,那我们如何填充呢?我们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参,再就是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可以上网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甚至网上有现成的教案,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但我们不能“拿来主义”,每个人对教材、对课标的理解程度不同,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把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加工利用,变为自己的东西,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中。

二、写教案

1.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备课标、备教材和教参,查阅资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案的课时、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对于教学目标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分为三方面来写,即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部分在写的过程中注重实用,这是我们上课时要用到的部分,写的过程中要注重自己能看懂、用得上,还要写明对重难点是如何处理、化解的。根据我上课的环节又把它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组织教学。这部分包括我们进教室和学生打招呼,起立问好,包括检查学具,对学生课堂提出要求等内容。

(2)引入新课。这也是我们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一节课引得好坏,直接决定着是否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否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一旦学生开头就有了学习的愿望,这节课就会上得很轻松,学生接受新知也非常主动。

(3)感受新知。这一环节要写清楚本节课都有哪些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说明如何处理该知识点的,师生都做了哪些活动。如对“天气和气候”区别这个知识点要处理好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相应的说明师生的活动,主要是老师提供实例,学生根据实例进行分析,并能通过分析结果在生活中正确利用两个地理术语。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在写这一环节时一定要注意不用每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根据教学目标对一些知识要一带而过。

(4)课堂小结。每节课上完,都要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纲式总结,让学生明确你这节课都讲了哪些内容,对重点的地方要进行强调。这也是对新知的强化过程。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说,老师补充,根据本节课的难易程度,有时也可以老师总结。

(5)巩固练习。由于初中地理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既有讲,又有练。选的习题要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在备课写教案时一定要精选习题,尽量达到当堂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就消化巩固的作用。

(6)布置作业。对于地理这门学科,不一定每节课都有作业,所以在备课写教案时根据自己的授课情况而定。

3.板书设计

板书是老师上课的提纲,也是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明确本节课知识点的部分,所以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设计好板书。板书设计要注意直观精练,易归纳小结、易引导,纲领性强,板书使用合理。

4.教师反思

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师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等等。一有所得,及时写下,但不用面面俱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以上是我对写教案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大家今后写教案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2

一、高中地理课堂有效信息传递中的问题

第一,过分依赖多媒体,降低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动态、便捷、交互的特点而在地理课堂中广泛运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然而,过分依赖多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有些教师不从实际需要出发,求新猎奇,忽视所教授的内容,将所有内容都全部做成课件播放,要么完全无板书要么有板书也洋洋洒洒,致使滥用多媒体而导致了“过犹不及”的后果。在一次授课中,学生所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完全依赖多媒体而忽视板书或板书不完整,严重影响高中学生课堂接收地理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多媒体直观呈现的信息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第二,教学板书运用不灵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与过分依靠多媒体的教师相反,有些教师单纯依靠板书来讲解。这类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教学板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但将其夸大化了。在地理教学中板书虽然能突出要点、调节课堂节奏,但也有其局限性。尤其在教学绘图时,这种局限性更为明显,比如绘制世界气温分布图,这个图很复杂,对教师绘图能力要求很高,若在课堂中板书,不仅耗时多而且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要是只绘制几条简单的线条,又不形象生动,不仅传递信息不准确,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发挥教学板书在地理课堂有效信息传递的途径

在地理课堂中,板书是教师课前经过深入钻研教材、紧扣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运用文字、符号和图表等形式呈现在黑板上的教学要点或提纲。常见形式有填空式、表格式、结构式、提纲式、板图式和图文并茂式。好的板书,能够融教材的编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于一体,发挥“微型教案”的作用。

1.打造微型教案——发挥教学板书作为信源的承载体的作用。

黑板、粉笔这些形成板书的材料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媒介,能够呈现与传递教学内容、信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一般而言,教学板书分为筹划和编制两个阶段,通过筹划和编制板书结构,教师能够为充分发挥板书的教学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编制、设计板书结构的过程如同艺术家雕刻作品一样,体现了教师独具的匠心,而这两个过程都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2.板书艺术化——发挥教学板书作为信道的特殊魅力。

教学板书具有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启发引导等特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板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环,其设计和呈现活动丰富多变、灵活多样,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审美倾向,渗透着教师独特风格,能让学生启迪智慧、愉悦精神、陶冶情感,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作为过程性的板书活动,具有节奏性、即时性、生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结果的积极有效,板书活动的完成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伴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演化的过程。例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程复习时,教师可以再次利用新课时使用过的板书,但留出空白,让学生填空,既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又有利于学生回忆巩固知识点,保证课堂信息的顺利传递,能更好地实现板书的激发、启示、引导、强化等功能的发挥。

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教学板书对信宿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3

一、 现状分析

(一) 方式单一,无法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1】“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杭州2010年1月~12月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师:你还能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上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我可以知道杭州每月的温度。

师:好的。

生:我可以求出杭州每月的平均气温。

师:好极了。

生:我还知道了一年中杭州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师:真棒!

生:我还知道9月和10月的气温相差最多。

师:嗯,是呀!

面对学生多元的解答,教师只是给予简单的肯定和一味的赞美。如此理答,学生的思维没有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到拓展或提升,教学始终在同一个层面上徘徊。因此,这样的对话也因为缺失了巧妙的理答,而显得相当低效。

(二) 缺乏导向,阻碍学生思维发展

【案例2】“图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熊在造房子,不一会儿房子就造好了)(画面定格)

师: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面没有窗子。

师:真能干,你还发现了什么?(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我还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

生:没有烟囱。

生:……

教师满头大汗地上完了课。事实上,他本意是想让学生能从小房子中发现平面图形,可他们想到的却是小熊的房子中还缺什么。正是教师的那句违心的、缺乏导向性的理答——“真能干,你还发现了什么?”,使孩子的思维一次次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三) 避而不谈,忽视真实思维过程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常出现矛盾的、不一致的,或者是教师教学预设中没有涉及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能立即作出判断,常常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或者含糊应答。

【案例3】“重叠问题”教学片段

在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组织交流后,得到了图1:

师:根据图1,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5+4-1=8(人)。

师:嗯,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参加书法组的人数加上参加绘画组的人数,再减去重复的1人。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4-1+5=8(人)。

这可不是教师预设中的答案!为了尽快回到教案中,教师做了如下理答。

师:这个算式只是和刚才的算式交换了位置,还有其他不同的吗?

生:3+4+1=8(人)。

师:真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又按照教师的预设顺利进行了。然而,当仔细品味这位教师的理答行为,教师为了能按照预定的教案执行,一句简单的回答回避了学生的答案,扼杀其真实的思维过程。其实,怎样的算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听学生对算式的理解,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

二、 思考

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说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却忽视不得。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理答的有效性。

(一) 巧妙引导,指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及时引导,适时点拨,给学生指明正确思考的方向。

1. 顺势引导,激发兴趣

【案例4】“图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熊在造房子,不一会儿房子就造好了)(画面定格)

师: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面没有窗子。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啊!如果你是小熊,你打算把窗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正方形的,方方正正的,很漂亮。

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长方形的,因为我家的窗子是长方形的。

师:那就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窗子的形状。(学生用小棒摆,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所摆图形的特征)

同样是“图形的认识”一课,不同的理答,效果就截然不同。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一句“如果你是小熊,你打算把窗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呢?”引入了本课教学的内容,自然、贴切。而且,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形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2. 变换角度,启发修正

【案例5】“周长和面积的练习”教学片段

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师:给你一个20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菜地,你会怎么围?请你在头脑中围一围,有几个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至此,学生面面相觑,好像还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于是,教师变换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师:从数学的眼光思考,就是在研究什么呀?

生:周长一样,面积一样吗?

师:是呀,那我们就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吧!

经过教师变换角度地适时引导,学生马上想到了要从“周长”和“面积”的角度去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帮助学生拨开了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 转问追问,方式多样

转问和追问是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或将问题转向另外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案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探索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面积单位在长方形的长和宽上各摆一行就能得出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了。(如左图)

师(追问):这样摆一部分,你怎么知道它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了?

生:长摆5个,宽摆3个,横着看就是5个3,竖着看就是3个5,都用5×3=15。

师:请你想象一下没摆的这部分,是这样吗?

师课件演示,比较两种摆法,学生豁然开朗,纷纷表示赞同这是一种好方法。

师(转问):这种摆法和全部摆满相比,有什么优越性?

生:比较方便。

生:节省材料。

生:而且非常快速。

生:我明白了,只要用尺子量出长和宽各有几厘米,再用长乘宽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了。

正是教师有效而及时的追问和转问,使学生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而且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课堂上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三) 呈现错例,刨根问底

在课堂理答时,教师通常会遇到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甚至回答错误的时候,这时可根据学生的表达,关注错误,进行有效补充,以激励促内省。

【案例7】“画角”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形成画角的方法,接着马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独立画角。在巡视学生练习时,发现有两三个学生把一个100°的角,画成了80°,于是就请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在刚才这位同学的画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画错了,因为他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

师: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生:他提醒我画角时要看清刻度,不能看反了。

生:他提醒我画好角后,可以大致估一下是锐角还是钝角,这样可以减少出错。

生(兴奋、激动):我发现画错的角加上正确的角正好是一个平角。

生:我发现只要沿着已经画好的角的一条边,向反方向延长就可以得到100°的角。

……

师:谢谢你,因为你的出错引起了大家那么多有价值的思考,使大家对角的认识加深了一步。

教师的一句“他的错误对你有什么启发呢?”带给了学生无限思考,在思考中加深了对角的进一步认识。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生成错误的契机,通过智慧理答,让知识更完善,让思考更深入。

(四) 组织整理,理清脉络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者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案例8】“重叠问题”教学片段

经过探究,学生已经明确重叠问题的几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进行比较提升。

师:经过深入思考,发现9、8、7、6、5人这么多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参加比赛。同样的要求,为什么参赛的总人数会不一样呢?

生:9人是没有学生重复参加学校比赛。

生:8人是重复参加了,有1人重复。

生:7人也重复了,有2人重复。

生:6人、5人都重复了,而且重复的人数都不一样。

师:是呀,主要是因为重复的情况不同。有的重复了,有的没有重复,而且重复的人数也不一样。

此片段中,教师一句总结性的理答,把学生片面的、零碎的知识进行了整理。通过组织整理,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的脉络,使知识更趋条理化、系统化。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4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基础。思维始于问题,设计好的问题、适宜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教学的前提。

一、让学生有思之“水”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意义,而数学思维表现是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猜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思维即问题,而问题也不是“无源之水”。常态课中从哪里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从哪里有效设计让学生能思能想的问题,是一个费人思考的事情。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思维之水,特别是要善于在平常之处找到问题,生成一波又一波的思维之花。

1.从生活之“水”开始

思维启于生活,生活中能体现“上升或下降”的例子是思维的起点。笔者查阅了几个优秀教案,认为气温变化能很好体现函数单调性的特点。而人教A版引入课题时,直接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出发,让学生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的变化引入单调性。两者相比,后者更加直接,数学味更重;前者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在思考与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两者各有特点,但显然前者更能从学生的思维中抽出“丝”来。课堂由此打开了思维的“话匣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也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词汇游戏”,也是帮助学生从更高的抽象水平重新认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的欲望。故在课堂笔者大胆弃用教材例子而选用气温变化图来作为本节课的引例。

2.由实例之“水”说开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程无疑是最被忽视的。多数老师采用的就是由教师植入来替代学生思考的方法来进入课堂。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对概念停留在记住的层面上,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笔者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函数y=(x-2)2-2的图象上观察,再过渡到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来研究“递增、递减”。通过具体的实例的共同属性逐步的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数学的本质,开始用“数学语言”去表征对象的本质属性,完成对概念的抽象。此时达到了是“数学的”的目的。完成了对函数单调性的第一次抽象,也使学生产生了理性思维。

3.由数学之“水”点睛

在函数的单调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难以把具体直观形象的函数单调性特征抽象出来,难以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函数单调性的特征。即由“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单调增)这一自然语言到“由(区间上)任意的x1

笔者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如何将直观图象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学生从实例中知道递增的意思是指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递减的意思是指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少,但是图象在坐标系中体现是横坐标x与纵坐标y,并指出“必须用自变量和函数值大小变化的关系来刻画。至此完成概念形成的第二次抽象,将问题“数学化”。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中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同时突破本节课的疑惑之处。这种不断从学生思维的起点进行设“问”,每一问都能收获“鱼”。个人认为在对为什么要用“任意”二字上还不够,教师只是指明“不能只用两个特殊值来验证,否则就是以偏要概全”。学生还不够理解为什么?获“鱼”而少于

获“渔”。

二、让学生有思之“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与生活经验或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联系,学生的任务就是不断从不同的实例中抽象问题,构建概念,最终形成对函数单调性的整体认识,“溯水求源”,一气呵成。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强调+练习”,先列出注意事项几条,再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掌握的目的。这种模式是一种识记性教学,往往会出现“上课听懂下课不会做题”的现象,出现解题时依赖于老师,老师“一讲就会”。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式,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对于概念的一般化定义、具体的实例、类比等都没有取得联系,所学的知识只是一个孤独的知识点,没有知识点存在的土壤,很容易枯萎。所以问题的设计、例题的选择来自于生活情景和具体熟悉的实例,逐步层层展开,紧紧围绕将生活问题逐步数学化,变成数学问题这一核心展开,看似累述实则精髓。

三、启发

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作为人的发展,就体现为发展人的认知力。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同期刊登了《数学教学:能否将‘课堂交给学生’的征文选登》,从目前来看完全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还须时日,“评价是否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也不是看生生活动、师生活动有多少,而是要看学生真正学了多少,学习是否主动,积极性是否得到激发,思维是否受到良好的启迪,相关知识是否得到很好的掌握。”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如何才能 “动态生成”,个人认为要不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生成问题,启发思维,绽放思维,形成生动课堂。问之有“的”,答之有“矢”。否则即使是设计了问题,学生也无可奉告。所以问题的设计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思考问题的“水”与“源”。将课堂交给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一个有思想能独立的学习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独立起来、思考起来,有自己的收获,有自己的感悟。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源”,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合作、探索就是 “溯源之水”。抓住了这些,我们数学课堂才能是丰富的课堂,才能达到由数学教书到教学到教学法育人的境界。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5

【关键词】教学理念;导演者;多媒体;联系英语实际

我们国家对英语教育应该说非常重视,我国学生在十几年的学生时代花了不少的宝贵时间来学习英语,但很多学生都为学习英语感到头疼,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学习一种语言的乐趣没有体会到,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痛苦烦恼倒是一直伴随,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及体会,来简单的谈几点何学好英语这门学科的几点关键。

一、接受新理念,熟悉新教材编排,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作为课堂的调控者,首先要从心灵上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大胆地放开手脚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因为任何新的事物的诞生,总是会遇到挫折的,甚至于失败。如果怕挫折,不努力去实践,新的事物永远也不会诞生,社会也永远不能进步。因此,教师只能努力去实践,大胆放手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才能适应于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作为求知者的指路人,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并熟悉教材的编排,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的疑团。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师作为每堂课的导演者,要精心地设计好教案,把握好每堂课的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进入各出戏的不同角色,同时便于精心准备好所需教学用具。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上下功夫。

二、组织好一堂课的开端,引起期待。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每堂课的开端,都直接影响着这堂课的效益。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堂课的开端,造成学生一种期待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序幕”。如学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landed?”时,可抓住教材上的一句话提问:Do you know the UFO? Now look at the picture.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的问题去讨论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采用名人轶事导入法。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与政界名仕、商业巨子、历史名人等有关,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趣闻轶事讲给学生听,如讲授关于BILL GATE的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讲述了他在大学时期的一些趣闻和后来辍学经商的故事,并告诉学生要经商也要先考进大学校门,学生大笑后,我们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 常见的还有音乐导入和小游戏导入,

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活动能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英语新教材的编排,采用了“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并加大了“活动”的密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求知,因此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是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我们的使命,只有培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后,才能达到以“动”刺激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快乐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由乐而学,由学而动。形成良好的“学”与“动”的循环。

四、把握好学科渗透,促进活动的趣味性。

英语学科既有理科属性,又有文科属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若有机的把握好学科间的渗透,就可更好的促进学生活动的趣味性,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趣的目的。如学习“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一课,可组织学生进行上网查找有关信息并对此进行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可让学生综合对有关信息知识,组织材料,其效果更佳,学生兴趣更浓。同时,能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学习中,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通向知识的彼岸。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于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为让学生更好的学得知识,可适时使用多媒体,将许多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从而直观地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疑难。例如,在学习“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时,可利用电脑上网查找有关机器人方面的资料,并出示有关新型机器人的图片,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单调性,又培养了学生活动中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培养学生联系英语实际,在活动中设疑和质疑的能力。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6

关键词 职业学院 体育教学 安全

一、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体育教学中教帅教学作风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13%是由于教师教学作风风险引起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带着情绪进课堂,教学不集中精力,不能较好地考虑运动安全的不良因素。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教师未对学生危险进行教育管理,如在标枪教学时间内教师教师不在教学场地,或者虽在场地不尽职,任由学生学生自己活动,使教学活动失去控制,就有可能发生标枪扎伤学生的事件。

(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23%是由于教师教学能力风险引起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组织教法不够严密、检查场地器材疏忽大意,如学60米跑的时候,没有把跑道上的障碍物清理,学生在高速冲刺的时候被绊倒事故;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运动负荷超出学生承受能力等,如有同学有先天性心脏病,教师疏忽大意,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有的体育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专业教育,不了解对体育教学的规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够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如单杠教学,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从单杠卜掉下摔伤的事故;有一些体育教师,虽然经过正规的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正确给学生做示范,或者示范动作不规范,学生在学习中模仿这样的动作,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做不标准的、错误的动作更易受伤害,如学生学习前滚翻时,由于动作要领不正确,出现脖子受伤的事故。

(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方面因素

气候环境变化:气候特点,也是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如夏天气温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冬天气温过低易导致冻伤并使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有时再遇到刮风、下雪等恶劣天气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受伤。场地器材存在隐患。太多人涌在同一场地上课,或跑道和活动场地坑坑洼洼等,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学校的室外体育器材,如单杠,双杠,爬杆,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就会生锈、腐烂,如果学校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器材易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

(四)学生自身条件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25%是由于学生自身所造成的,如身体素质太差或存有生理缺陷不能适应正常的体育教学;学生自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又不告诉老师,导致在活动中出现学生猝死的事件;学生技术技术动作不正确,做超出自己运动水平的动作练习,不遵守课堂纪律,擅自行动,如上推铅球课时,学生不听老师的组织,不按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或者女生使用男生用的铅球,就有可能发生铅球砸伤事故。这些事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的身心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解决安全问题

(一)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爱岗尽责,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这是教师职业道德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才能帮助和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学生更健康成长。

(三)注重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优良的实践本领。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动作要领主要是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如果教师在示范动作中做出错误动作,学生也会跟你一样,学会你错误动作,不仅成绩提不高,而且易造成损伤。总之,教师过硬的业务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四)处理好体育课上的异常情况。体育课要时刻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并把安全教育写在教案里,要安排专门时间给学生讲解体育课的安全教育理论,时时刻刻想到学生的安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错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保护

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前提是要在健康状况下参加体育课。由于体育老师任教班级较多,不一定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状况,因此,学生要主动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既往病史;另外,我们锻炼为了健康,那么身体不舒服时不提倡坚持锻炼,要主动请假。体育课上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自作主张,不做冒险动作,从自身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伤害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