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1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机械地听读、朗读、背诵诗歌,教师也会以幼儿能否背诵出诗歌作为衡量诗歌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标准,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从而埋没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产生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幼儿园大班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尝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度挖掘诗歌的多层面教育价值,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学习诗歌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不过是将语言按照节奏说出来,在没有走进诗歌的意境、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幼儿会觉得读诗歌远不如听故事来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情感带入诗歌当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最终仍然只能落到朗读与背诵上。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色彩鲜艳、活动多变的幻灯片及悦耳动人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学习情绪、求知欲望自发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诗歌仿编的内容,以理解原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为基础进行仿编。幼儿如果要仿编新的诗歌,对原诗歌的内容就必须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为了将幼儿引入诗歌的情境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本次诗歌教学活动的精彩导入。活动开始后,在《秋日私语》的音乐背景下,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了一个飞舞而来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诉幼儿:“小天使带来了秋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屏息等待着小天使带来的秋的“秘密”。接下来,在《秋日私语》的音乐所带来的秋的宁静与深沉中,笔者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边结合原诗歌的每一句内容播放以秋季景色为素材的幻灯片,把每一张幻灯片都加入了活动的效果。孩子们在唯美的诗歌情境中,在幻灯片的提示下,情绪始终处于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陶醉状态,仅仅欣赏了一遍诗歌,已有半数以上的幼儿记住了诗歌的内容,这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

中国的语言文学享誉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在语言意境、艺术形象、语言结构方面所表达的美感都是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幼儿园诗歌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功能。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中多层面的美,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诗歌的形象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从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不难总结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适应。例如在大班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的语言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简单画几幅春天的景色画,边说诗歌边出示画,往往因为画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够等原因无法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教师边朗诵边播放影像资料,将一幅幅生动的春天画面真实地呈现于幼儿眼前,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从而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再如在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中,诗歌中“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枫树、松树、大地是具体的,可欢快的红色、摇来晃去的绿色、迷人的彩色却是抽象而难懂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幼儿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红的枫树叶在秋风中飞舞着落下,松树在秋风中晃荡摇摆,黄红绿交织的树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诗句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秋天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诗歌中蕴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短短几句诗句,却容纳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在散文诗《落叶》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这些原本就为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当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将诗歌的内容制作成动画供幼儿欣赏时,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创作欲望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续编到诗歌当中,充满了童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引领幼儿融入诗歌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变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诗歌语言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会。传统的诗歌教学之所以不能调动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在师生的朗读与背诵中很难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而运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通过音效将诗歌置于音乐背景中,

也可以让诗歌中的形象说话。如大班的诗歌《春雨》,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雨的声音,在请幼儿欣赏诗歌时,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声,营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教学中,燕子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拖拉机的耕种声,加上朗诵诗歌时分别以燕子、桃花、小河、农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读,春的意境便会带幼儿走入春天的绚丽色彩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诗歌的结构美,引导幼儿尝试诗歌的创编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对诗词的结构要求。儿童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自然流畅,这里要求的也是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所以便于幼儿欣赏与诵读。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增多,创作与表达的愿望随之增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仿编与创编诗歌便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与表达的机会,是大班幼儿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适宜活动形式。仿编与创编诗歌,诗歌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一首诗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诗歌的内容才有依托,而诗歌的结构恰恰是幼儿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当然,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有重难点,因为我们要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的幼儿,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将重难点突出放大,更无法通过反复再现来帮助幼儿理解。但现代信息技术却能适时适度地放大、重现重难点,凸显诗歌的结构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活动为例,在仿编诗歌的活动中, “仿”是以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为基础,改编诗歌的内容,那么对于原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是否清晰透彻,就成了仿编诗歌前最重要的铺垫,因此,笔者将“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图片,如“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清香的黄色;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课件中,、枫树、松树、大地、清香、欢快、摇来晃去、迷人、黄色、红色、绿色、彩色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句式结构。

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之前的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跑到了幼儿的脑海中,仿编的环节在难点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组幼儿都编出了一首动人的《多彩的秋天》。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2

第一步:解题;介绍格律诗,强调韵脚;说明写作背景。第二步:学生齐读全诗,教师指正字音。第三步:理解诗句,基本上是就字面作翻译。第四步:分析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第五步:由最后一句得出“思乡”情感,明确全文主题。第六步:学生再次朗读后,余下时间全部用于背诵该诗。

听完这堂课,我一时心中颇多感触。难道古诗词就这样教学吗?如果我是学生:这节课我真正学懂了吗?我学习诗歌的能力,在这节课里得到培养了吗?

表面上,从学生活动看,这堂课有朗读,有思考,有讨论,似乎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都有;从知识获取来看,这堂课学生认识了律诗的一些特点,知道了这首诗的主题,明白了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并能背下这首诗,学生似乎也有些收获。然而,细细想想,这些所谓的学生活动太空泛、太简略,所谓的知识收获都是面上的、笼统的,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诵读,主要活动是积累、感悟和运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就应该以此为指导,围绕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真正学懂所学诗歌。

那么,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两点:一是初中古诗词教学基本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二是所学古诗词在教材特别是在特定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就初中学段而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诵读和理解(“感悟”),难点是赏析和评价(“品味”、“审美”);从特定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看,以《次北固山下》为例,人教版将它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文章的景物美、情感美、语言美,难点应是品味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因此,可以看出,一般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诵读、理解、赏析,也就是围绕“读、悟、品”下功夫。换言之,古诗词教学就是要紧扣字词着力,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句,真正走进文本。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审视那位教师《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就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要纠正这些问题,也就有了方向和办法。同样是这篇课文,有位教师就上得不错,他的整个课堂分成诵读和品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先是教师满怀激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然后让学生充分朗读,有自由诵读、抽读、齐读,形式多样,中间穿插教师对字音、节奏、语速、轻重等朗读指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小学所学二首律诗,与学生对论、认识律诗特点,接下来又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自主读、指名读、分组读,并对学生的诵读情况予以点评和肯定。几轮下来,学生的朗读不仅有几分滋味了,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了对诗歌的一些感悟。第二个部分:主要是理解和赏析诗歌,也穿插了诵读。

下面选取第二个教学部分的片断看看:师:诗歌中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请大家再认真读一下诗的中间两联,所写之景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开阔秀丽的江景,可能是衬托后面的思乡之情。师:你用了“衬托”一词,很好!你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有衬托的作用,读这句诗,你能读出思乡的意思吗?(学生沉默)师:大家再看首联,你们刚才说“客路青山外”意指身在异乡,而且羁旅之路漫长,自然思乡。那么,颔联可否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呢?请先齐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一想。(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写出江面的宽阔,说明行舟的路途也很远,含有与首联相同的言外意。师:对了,这位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在第三联中也能品出这种言外意来。哪位同学来说说?生:“海日生残夜”说明诗人昼夜兼行,此时已凌晨了,还在江上行,可见路途遥远,与前二联的言外意相同。生:“江春入旧年”说明时间是快到过年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自然而生。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只有像这样用心去品读出诗句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师:有人说这首诗的颈联富有哲理,能说说你的感悟吗?……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成才

一、诗歌的教育功能

(1)可以启智。孔子是我国“诗教”的开创者。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启发人的思想,可以观风俗知得失,可以团结人民,可以反映社会现象,还可以学习百科知识。

(2)可以怡情。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流畅的旋律和幽深的意境,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对命运的诗意神往和哲理性思索,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美的回归。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量,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可以扬善。礼记里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说诗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性情温和中正,不做渎乱之事,情感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高。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歌能够使人的思想纯正。

二、诗歌教学低效性及原因分析

在王香老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与分析》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足1%的学生喜欢“诗歌”,71%的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半的学生对学不学诗歌的态度是“无所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食粮的诗歌为何会遭遇如此尴尬之局面,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在自己的商品中认出了自己,他们在自己的汽车、高度保真的音响设备、错层式的住宅和厨房设备中发

现了自己的灵魂”。崇尚物欲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世界逐渐荒漠化的过程。为求生存的人们逐渐放弃了昔日的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对理想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渐由昨日的纯粹变为今日的平庸,甚至肤浅。

第二,各种音像信息的干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对这个光怪陆离又多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充满了向往。我们的青少年生活在‘三片’当中,什么是‘三片’呢?吃麦当劳的薯片,用手机、电脑的芯片,看电影大片,这里说的三片,是指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与之相比,传统的古典诗词,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细细品味缓缓咀嚼才有所获,不免显得枯燥乏味。

第三,教师的教法失当。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在古典诗歌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具有厚实古典文学基础、能够娴于驾驭古典诗歌的语文教师还在少数,加之古典诗歌文本的多义性及其意境的深远性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而容易造成教学讲解乏力、空洞的现象。

三、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①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中国的古典诗歌教育,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朗读都是主要的学习手段。传统的集体朗读因其重复性不可避免地趋向枯燥乏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例如,分角色读、比赛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等等,使学生爱上朗读。②趣味性的轶闻掌故。在诗词学习之初,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吸引学生。在介绍白居易的时候,与其长篇大论地描述其文学成就,不如给学生讲“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故事。讲边塞诗的时候,可以通过“旗亭画壁”的故事引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边塞诗人。③活跃的教学活动。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解诗歌文本内容为主,提问也仅仅围绕诗意、诗情、诗眼几个方面,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僵化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课堂的时间分秒必争,然而适当活跃学生情绪的游戏活动还是要有的。④富有感染力的教师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对诗歌重难点的把握、对课堂秩序的有效控制,更体现在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充沛的激情当中。

(2)有层次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诗歌。①反复朗读。朗读对于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义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歌含蓄内敛,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因而很多时候教师无法用语言将其中的蕴藉完全表达,学生无法用纯粹的思考和研究总结体会,只能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放声朗读。②掌握重难点和字词。这里讲的掌握并不要求对诗歌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掌握。如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八句中,教师只须对“烽火”“家书”“浑”“胜”“簪”几个字词作解释。③品味“诗眼”。邹问轩《诗话》中说:“诗眼是指诗句中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那个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咽”和“冷”。从“诗眼”出发,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字卓越的表现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诗眼”不仅传神、形象,而且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中的“幽”就是诗眼。首联写居处的“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尾联以“幽”点明中心,由此教师可以揭示诗歌的主题:诗人对幽寂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眼的解读对全诗的理解、对语言的赏析、对学生的写作引导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会莉.论“诗教”的功能及实施途径[J].人文社科,2009(3).

[2]王香.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分析[J].西部科教论坛,2009(6).

[3]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J].理论学刊,2004(11).

[4]余保刚.消费主义境遇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控制[J].理论导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4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2009年开始的河北省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适逢我校处于向完全艺术高中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校本选题和编写工作就更需要操作性和实用性。笔者在本学年编写的校本教材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的斑斓色彩》,现将总体编写思路和讲授内容做简单梳理。

一、校本教材及学情分析

1.校本选题构思及学情分析。学情是我选题定题的重要依据。随着我校艺术生源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一方面性情活泼,比较浮躁,厌恶古代诗文;另一方面又情感细腻,期待心灵鸡汤的呵护。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需要用现代语感来满足他们的审美阅读需求。我在文学领域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将音画融入诗歌,透过斑斓的色彩让学生感知诗情画意,力求为学生打开欣赏古典诗词的一扇窗。校本课题定为《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中的斑斓色彩》。

2.编写定稿思路。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情达意。我的编写思路设计为“诗中有画”和“画中有情”两部分。由“画意”入“诗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由“看热闹”升华为“看门道”。

二、教学重难点

既要给学生一个诗意的感染,又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基于以上考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用现代审美眼光关照古典诗词,用斑斓色彩勾勒古典诗词中的美丽与哀愁。教学难点为:激活内心深处的诗歌情结,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兴趣及语言表述能力。我的教学主线是:由画意入诗情。

三、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赶进度,必须切实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目标――感知色彩;(2)能力目标――品读诗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守望诗意。之所以用简洁的文字呈现,一是希望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二是希望能直切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设计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校本选修课又需要注重调动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迁移。由此我将教法确定为: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设计。

我的校本课程设计为6课时,分别如下:在此将第1课时的教学过程做一个阐述。第一课时课题为《诗中有画》。我将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如下:(1)激趣导入(10分钟);(2)合作探究(15分钟);(3)突破难点(15分钟);(4)课外延伸(5分钟)。前两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后两个环节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较好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努力在“趣”字上做文章。我用10分钟的时间导入,目的是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心灵距离,这不仅是为了这一课时,更是为了整个课程的开展。为学生出示在电影《非诚勿扰Ⅱ》中被追捧的小诗《见与不见》,背景音乐为《天空之城》。当音乐响起,学生不禁被感染,陷入了沉思之中。在同学的深情诵读中,我和学生们都深深被感动了。

本课的主题是古典诗词的欣赏,我为学生出示的第二首诗回到了诗歌的源头《诗经》。我选取了《蒹葭》这一部分。学生对此很熟悉,但他们不熟悉的是邓丽君在80年代流行的歌曲《在水一方》就是由此改编的。当歌声响起,学生兴奋不已,并且真实感受到了原来“诗”和“歌”真的为一体。

基于以上的情感铺垫,我适时为学生提出一个比较理性的问题: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GDP,更需要DNA。请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DNA?学生争相回答,如:京剧、古代服饰、古代文学等。经过我的点拨之后,师生达成共识:我们要诗意地守望古典文化,用青春传承古典文化。

(二)合作探究

1.感知色彩。请找出下列诗句中包含的斑斓色彩,并试着描述诗歌的画面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体味诗情。下列诗句中都有红色,情感有何不同?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稹《行宫》:“宫花寂寞红。”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

学生抢答,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同种色彩,也可以有异样诗情。教师在此做小结:不论是一字之情,还是色彩交织,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一字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还可换成哪些字?有何妙处?在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炼字题。

(三)突破难点

校本课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适当渗透高考题型,为高考服务。因此我将炼字题的答题模式为学生整理如下:释词义,描景象,点情境,析手法。并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例详细说明。最后用一道题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王勃的名句,请试着分析其中色彩词运用的妙处。

(四)课外延伸

诗歌中的光色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内涵,色调则是文化符号,读者能从中窥见诗歌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味,获得更多诗里诗外的知识。

课下作业让学生自查诗歌中色彩的明暗表现以及作用,下节课由小组形式在课上交流。

五、教学反思

1.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授受式”转变为“对话式”。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了解学情是备课的关键环节。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5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2.利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二、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关系转换

要建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离不开人的因素。而教师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主要关系。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实质的改善和提高,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语文。首先要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集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展现学生所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助学者。其次,教师的这种转变,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敢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参与、沟通、平等协作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极大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促进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的教学环境下,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真正魅力,而多媒体的运用,正是把现代科技引进课堂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易学、乐学,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各种能力。

1.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

2.拓宽视听范围,训练记忆能力

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主要靠视觉和听觉,而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让学生记忆,这种记忆较为枯燥,为被动记忆,记忆的时间也不长。多媒体则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学生大脑皮层多个兴奋中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自学的感知思维中培养了记忆能力。

3.走进动画世界,激发表达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同学都酷爱“动画片”。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作用

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为了使情境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运用,略作探讨。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电化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使学生感兴趣、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尽管文中对小狮子练习捕食的动作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理解小狮子的勤学苦练。倘若我们利用电教媒体把撕、抓、滚、爬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很直观地就把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出来了。

2 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彩。

3 丰富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在阅读中经常遇到困难,从而产生思维梗塞,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录像手段能够有效地突破学生认知和思维难点,加速学生所学知识由感陛向理性过渡,增强阅读效果。如:《大江保卫战》一课,主要写了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惨重的灾难,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大堤和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然而,光是凭借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想像当年这场洪水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危害和战士们英勇抢险的动人场面。于是我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祖海演唱的《为了谁》这首歌曲,播放了1998年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流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到处是漂动的树梢,灭顶的房屋,摇摇晃晃的电线杆。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从而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激情。

4 多媒体可为解释疑难问题创设巧妙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