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1

关键词:项目驱动;计算机教学;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06-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世界将我们彼此拉近,住进了“地球村”。由此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前所未有,我国的软件行业也趁此机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我们的教学方式意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所以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进入社会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还得重新接受培训才能上岗。所以,我们要紧随社会发展,针对社会需求对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充分与社会相适应,既能高质量的完成理论教学又能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意义

“项目驱动”是在计算机教学中以项目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围绕项目转,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参与到项目方案的制订、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管理中,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实际中的理论应用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设立项目实践情境,学生积极参与,使学习变得互动起来。还要打破现有实践模式,使得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项目驱动教学的目的是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课程中,首先由教师建立相关的项目实践系统,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作用,不提供方法和数据,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社会工作实践为模板,不是一味让学生依照以往的方法或者课本中的定式来进行“无聊”的实践,而是以项目为驱动,就像企业中做项目一样,不设立具体实践方案,让学生利用已有理论知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想象力,团结协作小组成员,改变以往“孤军奋战”的实践方式,而教师只起到对项目的制定以及后期指导的作用,剩下的让学生自行分配,体验企业项目运作方式,真正使学以致用,达到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目的。

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难度大、课程分散。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并且更新较快,各种概念、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还有很多算法,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进而产生畏难的心理,再加上课堂上教学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导致学习质量上不去,进入社会不能很好的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此外,由于计算机课程数量多,学校会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分散安排在各个学期中,这就使得在较长的周期内无法将相关知识有效的融合起来,例如要学习网站设计,就要学习数据库、ASP、Dreamweaver等多种知识,课程的分散就会导致知识点遗忘,无法与相关知识点对接,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2.理论与实践脱节。计算机教学中重点进行理论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做笔记,似乎对相关知识理解了,但这其中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应用实践,因此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而实际应用中却是实践活动的方式,这就造成了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加重实践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传统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不知道学生对相关知识是否理解,学生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课堂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很明显这种教育模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为满足社会需求,我们要在满足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进而提高其理论应用能力。

4.实践环节的缺乏。在当前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实践课时只是一小部分的时间,通常只是一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类的,时间短、任务重,大部分依靠现有模板进行设计,导致学生很难有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造成无法在项目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在踏入社会以后,难以胜任安排的工作,还得安排再培训,这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使得学生自我价值不能实现。因此,高校必须认清现实,改革现有计算机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1.基于项目安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项目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引领作用。我们在项目设计中要遵守以下要求:第一,使教学可以顺利推进。项目必须紧紧结合教材理论,并且具有较强实践性,使项目和教材的互动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第二,满足时效性。信息社会发展迅猛,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在项目设计上要紧跟时代潮流,使项目的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实际,避免无价值项目实施,浪费精力与时间。第三,满足引导作用。项目的设计要对学生有启发作用,使得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理论知识。在项目设计好以后就是项目的课程安排环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分组,分组可以更好地进行相互之间的协作,发挥大家的力量去集中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明白项目的理论依据,使项目紧密结合理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靠理论,并提升理论理解能力。

2.采取更有针对性、灵活的教学方法。第一,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灵活授课,这种方式需要相关教师整合教材资源,设计综合项目,使得能够完好覆盖相关知识点,真正成为项目引导课程的规划安排。例如,制定网站设计项目,将相关科目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诸如硬件、ASP、PB等,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是以项目应用为驱动,需要哪个就针对性教学,当然,这须需要我们的项目设计者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相关知识全覆盖。第二,成立项目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项目小组的划分,使之以小组方式进行团队的协作、心得的交流,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各个小组建立相关联系,起到指导、鼓励作用。

3.实行有效的项目测试。项目测试是对“项目驱动”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有效检验方式。对驱动项目成果进行测试,不仅可以对学生所做项目成果进行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使其在项目过程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也可以在检测的过程中利用多方面的人力、知识资源对相关项目成果进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提升现有的知识理解力。通过项目测试我们既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也使学生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是项目成果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应用实际,我们可以增加项目应用环节,联系相关IT公司或者相关实践基地,提供项目成品,在实际应用中检验项目存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采用多层次评价方式评估教学成果。教学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课程体验、自主学习、思维的创新以及知识的应用等。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评估:第一,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通过“项目驱动”方式学习的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进行考核;第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等能力,可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考核;第三,整体素质,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精神等方面,可以通过小组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将教学的评估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估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测试,有利于发现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已有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作为改革排头兵,要发挥积极作用,引领行业发展。文章就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意义,然后对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理论知识难度大、课程分散,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实践环节缺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对策的制定:基于项目安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采取更有针对性、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有效的项目测试,采用多层次评价方式评估教学成果。希望此次的创新研究成果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开拓、探索精神,并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云章,赵俊忠.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1,(13).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2

与其它计算机课程相比,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安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计算机信息安全是一个集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人工智能数据库、控制理论多个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因此在计算机安全教学过程往往会涉及到学生学习过的多门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密码学、系统结构、通信原理、操作系统等等。换句话说,只要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都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去掌握。2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比较快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也推动了信息防范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不论普通技术和先进技术,只要有利可图和存在缺陷,都会遭到不法分子的破坏和利用,甚至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攻击手段对相关的技术和系统进行破坏。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任何一种新型技术都存在缺陷,在满足了用户要求的同时,也给用户或计算机网络带来了安全隐患,并且这些危险都是难以预知的,更不可能提前去预防了。因此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的建设要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并进行定期的更新,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以确保学生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术。3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掌握和巩固。这主要是因为该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可以大概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信息安全理论相关的内容,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与密码学有关的各种算法,虽然本科生可以不掌握与密码协议有关的数学原理,但是那些与密码协议有关的数学算法如果学生不亲自去实践将很难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是与实际的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访问控制设备与技术的部署和应用,如果没有一个实际的应用环境学生对于那些知识框架将很难理解,就算理解其记忆也不会很深刻。

二、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教学手段的改革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所涉及的理念是相当抽象复杂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适应现在教学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需求,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例如现代化的多媒体CAI教学,如果对这些先进的方法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安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不断的丰富和充实了课堂内容,将那些抽象画的知识逐渐形象化,保证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影像、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优点,不断开发网络学习系统和网络课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的氛围,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比如“网络论坛”“、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以实现教学的情景化和智能自动化。2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定期组织和参与关于信息安全的学术报告,以掌握国际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在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聘请一些国内外在信息安全方面和计算机网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我校做学术报告和讲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他们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和传授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目前我校已经聘请的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主要有美国的YaoLiang教授、ThomasHe教授、WeiderYu教授、JerryGao教授以及海外的DavidZhang博士和TaoyunWang博士。这些教授和专家还作为了我校的特聘专家参与了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的建设工作。逐渐增设一些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实践课程,并进一步的深化相关教学理论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我校开设了两堂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课程。通过参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设计与实践,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将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的掌握。大量的实践证明,上述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信息安全课程的信息,而且还提高了他们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3加强相关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为了更好的推动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的实施,我校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目前已经逐步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安全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板书、讨论、网络学习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加入了相关的实践教学,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添加一些实践课程,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开始的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并及时修改已有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的适应课堂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堂课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本堂课所讲知识的测试,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每堂课所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该方法还可以作为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考勤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要对本次课堂的测试进行及时的总结,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本次课堂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并根据课堂的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来适当的调节下次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等,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很好理解和掌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在总结完课堂测试时,对于那些将所有问题全部回答对的同学要公开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其积极性,而且还能更好的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些与计算机信息安全有关的实验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编程,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教育 课程 教学设计

引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颠覆了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以典型产品或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精选职业岗位必须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恰当的平衡?本文以所讲授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使每个教学单元都成为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综合信息载体。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基于工作过程的含义。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纵观当前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大体上都实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更高形式的能力本位,对能力本身赋予了新的内涵,出现任务中心的课程、项目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等新概念。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就是在课程教学设计时,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德国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范例,其教学内容是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包括技术、社会、环境等与工作过程有关的各个方面,以此构建双元制(Duales)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一般具备下述特点:

①该项工作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

②能将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③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

④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⑤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⑥学生自己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⑦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更明确地指向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生动体现。

2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2.1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建构过程。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研讨,按照网络工程师岗位任职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所需要培养的职业特定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培养网络工程师的课程解构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分解职业岗位能力,归纳相应的教学知识点来重构课程,确定了职业特定能力如下:

①能根据网络需求进行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②会正确制作网络线缆并能安装简单的网络设备;

③能进行网络连接设置;

④能根据网络设备说明书获取关键信息,并选取适当的网络设备;

⑤能配置WWW服务器,FTP服务器及其他网络软件;

⑥能用简单的网络命令对组建的网络调试;

⑦能分析并排除简单的网络故障。

根据能力目标,本课程设置了一个综合项目――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该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根据综合项目的进程和组网工程内容,进一步将综合项目细分为六个子项目。教学模块就根据六个子项目确定,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用基于教与学对象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需求确定综合项目、单项任务和理论知识,与学生一起“学中做,做中学”。

2.2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是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每次课程分为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教师介绍部分,学生动手部分和测评总结部分。首先安排约20分钟的介绍,包括本次训练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在工作岗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讲解训练能力所需的相关支撑知识,最后由教师做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介绍部分结束后,学生立即开始动手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手过程,了解学生的困惑,发现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留待总结提高。最后30分钟是测评总结部分,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评价工作成绩,说明不足,然后教师进行总结,集中补充薄弱的知识环节和解决暴露的问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对课程有鲜明的第一印象,从而对课程充满兴趣和期待,要按照工作过程的理念对第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法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法的对比如图2所示:

在简单交待《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内容特点,展示精美的网络规划书之后,立刻进入课程的项目任务,教学生使用压线钳和测试仪动手制作双绞线,用鲜明的实例、问题和操作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为了将项目训练贯穿始终,本课程将设计和实现网络规划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考试内容分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以某个学校的校园网网络规划为例,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网络规划书,能用Visio画出规划书中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即达到“及格”:按照拓扑结构图在华为路由器模拟软件中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并能演示实际网络规划的效果可以达到“良好”:加入附加条件,比如部门重组和人员流动,要求在不重新布线的情况下通过配置虚拟局域网解决问题,并在模拟软件中实现即达到“优秀”等级。如果达到“优秀”等级,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下列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①知道局域网组成情况,通信协议和IP地址管理相关知识,能够判断网络工作模式,认识网络设备,判断安装的网络软件;

②知道局域网组网技术相关知识,能判断各类网络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和传输性能,能分析网络需求,把握组建小型局域网的主要步骤,具备一定的组网方案书写能力:

③知道局域网硬件设备特性相关知识,能够安装和配置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④知道虚拟局域网系统相关知识,能够按照实际需求配置虚拟局域网:

⑤知道Intemet接入相关知识,能够安装接入软件,配置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接入Intemet,能判断常见的故障并解

决;

⑥知道网络常用命令相关知识,能够用简单的网络命令进行测试和故障判断,能判断常见的链路故障并解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特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其特点具体如下:

①使专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任务驱动,教学主线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避免了传统课程教学因仅涉及或重视其中的个别阶段而造成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培养了学生系统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②使专门技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人文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③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④使课程教学目标和岗位工作目标紧密结合,既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又避免了实际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脱节。

⑤采用工作过程中典型任务链路分析和逆向推导程序,设计课程的“任务”、“技术与能力”和“知识”体系以及教学单元,实现了根据工作任务需要组合知识系统,教学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教学单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信息载体。

⑥涵盖了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效地实践了高等职业教育“先实践体系,再理论体系”的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坐上了课程与实际岗位之间的直通车。

4 结束语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造以后,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06控制技术3-2班实施教学。以下是教改前后学生评价教师的数据对比(由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提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训练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实施项目教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和对话,让学生体验到了职业成功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较强的合作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教材或学生实际能力和需求研究不到位,课堂驾驭能力不够,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无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就会减弱乃至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它的优越性也就难以体现。因此,要在职业院校中引进和推广应用该教学模式,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29

2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47

3 罗伟、张莹、张翠英,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3):34

4 王世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7):52~53

5 刘志宏,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高职《果蔬贮运保鲜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1~24

6 孙俊,基于工作流程的网络数据库实验项目设计…,科技信息,2007(22):352

7 刘剑锋、王琴、朱恩利、李建辉,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一一以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4~78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4

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此同时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从当前高中学校对高中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教育情况来看,还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其中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高中生自身的原因,本文就从我们高中生的角度出发,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群体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计算机学习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计算机信息技术;问题;学习方法

前言

在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高中生也越来越重视除学习之外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计算机方面。现在计算机已经普遍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计算机的身影,我们高中生为了能够充分驾驭此项技术,并让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应当加强在该方面的学习。下面笔者先对我国高中生在该项技术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

1高中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学校为了让我们高中生都能够使用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从该课程开设以来,我们高中生对该项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使用该项技术,但是从课程教学目标上来看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计算机的掌握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2高中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应用实践训练: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造成课时十分紧张,很多时候学生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并且,我们高中生还需要面对很大的高考压力,通常只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不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上消耗过多的时间。这些客观上的原因使高中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虽然基本掌握了教师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但由于没有进行实际的训练,导致高中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几天后便会忘记[1]。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简单应用阶段,不能够专业使用该项技术。

2.2缺乏深入的学习: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一般所采取的方式为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解和此后简单的上机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够让高中生对该项技术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够使学生完全掌握此项技术。要想切实提高高中生的计算机水平,应当深入学习该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花费时间进行操作实践。然而,由于高中生课程较紧、学习时间缺乏,再加上家长和高中生对该方面知识的不重视,使得高中生在课后不会深入学习该方面的知识。缺乏课后的巩固和自主练习是导致高中生无法获得良好学习效果,无法充分掌握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原因[2]。

3高中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方法

3.1加强高中生的应用实践训练:在高中阶段,我们高中生不应当只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还应当全面培养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上,更应当十分熟练、了解和掌握该项技术,以便能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计算机的实践训练,进一步提高我们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首先,我们高中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在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的训练,以便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操作实践,在巩固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其次,合理规划我们自己的学习时间。通过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以使在不影响其他科目学习的情况下,能够抽出时间对计算机进行实践和应用。最后,转变学习意识。意识的转变是提高高中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往高中生只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对于与高考无关的科目,往往会将其忽视掉,使得很多高中生缺乏实践生活能力,成为一个“书呆子”。只有当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发生转变,高考的成功不再是高中生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获得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王道,通过这种意识的转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才会成为可能。

3.2加强高中生的自主深入学习:高中生要想学好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高中生在自身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计算机知识和理论,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帮助[3]。例如,我们高中生可以先学习相关理论,以通过计算机的“国二”考试。当我们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时,便能够进行深入的学习,尽可能获得更多计算机类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能够证明自身所具有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对我们今后学习与工作都有一定益处。而且,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科目,应当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与实操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否则高中生在该方面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时间资源的浪费。高中生要想深入学习该方面的知识,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毅力和信念,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另外,学生在学习该方面的知识时,不仅会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同学之间应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能够使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4总结

总之,现在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使用计算机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中生就应当加强在该方面的学习。现阶段,虽然绝大多数高中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学生所获得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我们高中生的角度,对如何进行计算机学习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让更多高中生找到提升自身计算机能力和水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焦中明,马晶.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动机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两所高中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06):111-113.

[2]姬广辉.如何激发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4,11(23):128.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5

结合之前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和《交换机/路由器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实现共享教学,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实施相关项目,有机地结合了相关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实战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中也结合《交换机/路由器技术》课程,联系相关知识点,实现共享教学,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引入相关项目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中,我们讲解过防火墙技术概念,其中包过滤技术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在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配置访问控制列表,使用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作为一个包过滤防火墙,通过它可以实现包过滤功能,可以实现防止黑客攻击网络,限制网络用户的访问权限和访问时间,防止网络病毒的传播等功能。我们可以结合《交换机/路由器技术》课程,引入相关项目,让大家更加真实地理解和体会包过滤技术的运用和实现。由于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同样选用了交换机/路由器模拟器软件CiscoPacketTracert5.0,利用交换机和路由器模拟器可以解决缺乏实验用的网络设备和实验环境等问题,可以很方便地对交换机/路由器进行配置进行网络实验。通过考虑对项目选择的因素,也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我们采用路由器这种常见的设备为例来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由于访问控制列表分为标准IP和扩展IP,因此我们各引入了一个项目。项目一:配置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项目实施相关背景:某高校下设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教务处分布在不同的网段中,分别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要求教务处可以访问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不能访问信息工程系,如果你是学校的网络管理员,要求你利用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进行配置,其中PC0为教务处主机,PC1为工商管理系主机,PC2为信息工程系主机。项目应达到的要求:

(1)理解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基本运行原理;

(2)掌握标准IP访问控制列表配置方法的运用;项目相关技术依据:

2项目总结和评价

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总结范文6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质量;实验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的必备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感觉不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学习兴趣不高。

一、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根据本课程特点,在授课时要前后呼应,使学生形成一种离而不散的知识结构。例如:讲授代数结构时候,在集合、关系、函数等概念的基础上,研究更为复杂的对象——代数结构。在授课时要讲透重点和难点,应该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不但是了解知识体系的手段,也是促使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和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必要步骤。

二、选择典型例题

离散数学中有些抽象的概念、结论和证明,学生反映较慢。如何选取适合学生的典型例题很关键,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例题选择应该适合教学,即简单清晰有启发性,并且密切结合定义和定理应用,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背景,尽量与计算机专业课内容相关。

三、知识背景

对离散数学中某些理论的提出来源、解决的实际问题和最新发展方向进行适当介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感性认识。如:数理逻辑内容应用到形式语义学和人工智能。讲集合的时候跟学生介绍康托尔,讲关系的时候介绍笛卡尔。集合论中的二元关系是研究关系数据库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研究实体集中的域和域之间的可能关系、关系操作、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分析、连接依赖等问题都用到其中的理论。

四、教学方法

虽然计算机网教平台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教学空间,但根据离散数学自身的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如果把公式推导及定理证明过程也以幻灯片的形式显示出来,教师只是看着屏幕讲,学生就只是在看证明,而不会追踪教师的思维过程,这种教学虽然方便了教师授课,但是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离散数学的教学,笔者建议应以板书讲解为主、课件演示为辅。

五、引入实验

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绝大多数院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开设或根本不开设上机实验课,导致学生不知道学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安排,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四大部分,针对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实验。如,第一部分引入真值表的求解方法及其在解决命题逻辑中的应用方面的实验。第二部分引入理解集合的运算规则、关系、函数性质的判定和等价关系构造等方面实验。第三部分引入代数系统在纠错码方面的应用。第四部分熟悉图在计算机上的表示和运算方法,且能够解决图论实际应用问题方面的实验。

六、结束语

总之,要把“离散数学”这门课教好,因素很多,但作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①教师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这样讲课时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引入相关实际案例,才能使学生明确相关知识在后续课中的应用,才能使离散数学理论与计算机科学发展方向相辅相成,紧密结合。②引入相关实验,使学生把抽象理论与程序设计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追踪新科技的能力,以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耿素云,屈婉玲.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左孝凌,李为,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李盘林,李丽双等.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美)Kenneth H Rose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app lication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