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44-01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当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根本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

(1)把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对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有效技能的整合研究,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提高教育质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能素养,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打破资源有限、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去探求所需的知识。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水平,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2)促进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可以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并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逐渐转变为课堂内外教学设计中的隐。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2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强调机械的、被动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主张通过强化和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

2.3 认知主义

20世纪中期以后,认知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它关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2.4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批判地继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人是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图式”。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指导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2.5 数字化学习理念

(1)数字化学习的要素:①数字化学习环境②数字化学习资源③数字化学习方式

(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①学习资源的便捷性②课程学习的情境性③学习方式的个性化④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3.1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

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较广,各学科都能运用,特别在数学中函数图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学、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

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3.3 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

竞争游戏型教学模式,是合理地选择优秀的教学性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带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把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3.4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2001年10月24日.

[2] 王洪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课程.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且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进入21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关键,恰恰都集中地体现在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数学学习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及探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根据《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1]特别强调了要注重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新理念。《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而对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尝试已是不可避免。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一线数学教师的调查了解,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相关理论,特别是整合理念和整合模式的理解不深入,是研究成果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没有起到指导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在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与中心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及问题等三个方面作了综述性研究,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的论述比较多。其中,笔者认为比较具有数学特色的观点有二: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许兴业教授在《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2]一文中指出:

1.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2.整合应体现新课程标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原则。

3.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4.整合应体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5.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

江门市实验中学屈文芝教师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3]一文中指出: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总地来说,笔者认为二者的观点大多是一致的,尤其是“整合”需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原则,使学生慢慢地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到主动的探究的学习中去。我们应该集传统教学与媒体教学的优势于一体,避两者之短。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结题报告中[4],众多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主要有:

1.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整合”的前提条件。

2.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整合”的关键条件。

3.技术支持与培训是“整合”的基础条件。

4.教学研究与交流是“整合”的催化剂。

首先,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是整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传统教育深入人心,因此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一节。其次,建构积极的探索的教学情境是整合的中心环节,这样才能让“整合”得到完美的发展。最后,技术的把握,是整合的必要条件。没有技术操作,就相当于失去了整合的根基。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

当代,教育体系大力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了优化教学的手段。但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不是技术的先进与否,而是能否建构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整合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认真总结和归纳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操作性较好的整合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基于技术的情境――探讨型教学模式

这种整合的模式,主要针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例题等知识形成的新授课,教师借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制作直观、逼真的教学课件,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的从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中活跃起来,远离传统教学导致的索然无味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5]这一课时,对于新课的导入,教师不必采用以往的灌输式方法讲解公式,可利用计算机制作出立体逼真的彩色钢管堆放,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钢管堆放的规律,从而在一种直观的视觉情境中发现并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这种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中,建构了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系,培养了学习兴趣。这为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空。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却进入了误区。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件的“外在美”,但是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并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固守成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他―我灌输”的教学模式。而且过于生动的动画效果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从而使学生忽略问题的内部本质,不利于学生自身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应美观而不乏严谨性,生动而不乏科学性,应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基于软件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他―我灌输”的教学及其环境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要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就需要我们将教学环境建构为学生学习的“自我实验”的实践环境。

基于数学实验的自主探求式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都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例如,对于高一代数的教学,重点是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上[5]。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的切入点安排为:

1.教学生熟练掌握《几何画板》。

2.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绘制严谨精确的函数图像。

3.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函数图像,探求不同的函数性质。

这种教学模式,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基于不同的软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换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从而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实实践中也进入了误区。一些教师由于对理论研究成果理解的偏差和高考和中考的约束,教学思想依然陈旧,教学设计中仍然强调的是“教师中心论”和“知识传授法”。还有一些教师根本没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是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使学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资源的应用探究学习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基于资源的合作式学习是不错的教学模式。中学教师充分运用优越的信息资源,结合课程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的设计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突破。而且,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在《函数的应用》[5]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就可采用让学生基于网络提供的资源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函数的应用》是高一数学函数部分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节。关于这一节的讲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几道例题抽象枯燥的讲解,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反而更加迷惑。而基于资源的合作式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查阅资料、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落实数学的函数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模式可开展诸如数学建模等活动。数学建模活动是真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使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数学的有用性,并增强了学生自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真正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及展现创造力的舞台。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妥之处。网络运行存在安全隐患与速度太慢等问题,对信息的收集、处理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一些教师对于这种模式采用了“大撒把”的态度,给予了学生过多的自,忽略了自己的引导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没有起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一定指引下解决问题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及问题

近年来,学者专家们致力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我们从中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我们概括性地谈一谈整合的优势及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房淑芹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7]:

1.激发学习兴趣。

2.直观能突破视角的限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

3.更强的交互性。学生参与更多,学习更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环境,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江门市实验中学屈文芝教师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3]: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2.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有很多优势,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给学生提供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处理数据和发现规律的机会是它的最大优点。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问题

房淑芹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文中指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7]:

1.应注意与传统数学教学密切结合。

2.应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学生思维的结合。

官堂中学的王晓宾教师在《对数学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要想真正实现整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些因素有[8]:

1.硬件设施。

2.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没有真正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资源库。

3.多数教师目前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和先进教学理念。

4.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高考、中考的约束,一些教师仍然无法走出传统教学的界限,使学生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整合”优势的发挥。总的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多数还停留在理论上作为探索,难以在常规教学中落实,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总之,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它的飞速发展,为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也为数学思想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理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根据国内对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现状,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普及的趋势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着不足。要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就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许兴业.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M].广东: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屈文芝.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EB/OL].省略,2005-9-29.

[4]《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结题报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EB/OL].省略,2005.7.30.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 信息技术 教师素质 对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趋势,并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变革。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到:“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外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一个崇尚民主、反对权威、尊重个性、倡导公平、承认差异、关注草根文化、关注一线教师因地制宜的教学创新时代[1]。这对教师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要求》中也强调指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探讨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的新素质及培育策略,对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将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新型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1.1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不断互动来调整和丰富认知结构,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性地重建知识。这对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最终转介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学习空间,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必需的分类指导,以适应学生学习自主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1.2教学方式多元化。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以四、六级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教学过程程序化、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兴趣,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估的目的等弊端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师积极转变角色,要由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有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将会更加从容而高效。情境创设、新知讲授、自学辅导、讨论交流、检测评价等方面都将有更好的选择,教学活动从书本和课堂延伸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效率和质量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1.3突出听、说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培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35岁以下的占60%;本科学历偏多。臧金兰在2006年暑期“全国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研讨会”上指出,目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为:专科学历占1.2%,本科占72%,研究生占21.9%,博士生占0.3%。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有其社会原因,如英语人才紧缺,使很多本科毕业生被招聘成为高校英语教师;报考英语专业研究生要考第二外语而使得很多人难以如愿等。此外,教师自身进取心不强、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也是重要原因。

2.2科研意识和能力缺乏。

从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外语界目前的科研实力还非常有限。缺乏科研意识和精神,搞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不具备必要的科研理念,也没有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课时多,疲于奔命,没有时间看书和关注科研,调查表明,90%以上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上课都在10学时以上,多数教师平均周学时在16―20学时。英语教师的供不应求,也使不少教师缺乏专业危机感和生存危机感。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和科研经历非常有限,夏纪梅(2002)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84%)没有出国进修或参加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经历,有35―40%的人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

2.3知识结构单一。

很多教师知识面窄、知识陈旧、更新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和全面;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逻辑学、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审美学等了解不够;跨文化知识不够全面,跨文化意识不够敏锐;“学者未必是良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使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教”。

2.4信息素养偏低。

不少教师在思想和观念上不太愿意接受信息技术,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只是显得“花哨”好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少教师不会使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和信息,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使用流于表面、使用不当、喧宾夺主等问题,如有的课件只是再现书本知识,只能称之为“电子板书”;而有的形式干扰内容,如将打字效果引入课件,让哒哒声响彻课堂;有的让一些卡通人物在画面上手舞足蹈吸引学生眼球等。这反映出不少教师并没有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和希望追求的目标,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对教师新理念、新方法及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等问题。

3.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3.1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关键。现代教育理念把创新作为大学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和多样性发展的需求,努力适应新角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用创新实践经验和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教师对现有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挑战,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程。

3.2全面掌握和完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2.1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CAI软件的操作、常用软件的安装、查杀病毒、常用故障的排除等;必须具备数字音像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投影仪、多媒体教学平台、数码相机的使用等;掌握网络和视频点播技术的操作能力,如搜索引擎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收发电子邮件、BBS等的使用、网络教学软件的使用等。

3.2.2具备设计、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对资源分类、排序、整理的能力、沟通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库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3.2.3具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具有选择和整合媒体的能力,能设计教学课件,利用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营造轻松、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能利用适当的软件和网络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和教学管理;能在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于教学教研活动之中,树立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的意识。

3.3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塑造人格、发展个性及增强批判精神和行动方面的意义。在网络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学习范围无限扩大,整个人类的智慧都变成了学习内容、课程内容;而今天的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渠道多。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就要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通过书籍、杂志、报纸、互联网、文献数据库等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形成开放、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

3.4具有实践反思能力。

波斯纳曾说过:“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的工作和专业发展更多的是遵循实践认识论范式下的“反思理性”,推行的是“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反思自己的经验,通过集体商议,对经验进行提炼,开发出符合自己实践的理论,并推广到类似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来自教师自身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教师实践理论可以是对外在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运用,也可以来自教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沉淀;他们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在今天教育理论远离实践,而实践越来越由理论规定的背景下,发觉和提升教师自己独特的实践理论,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与科研关系密切,只教不研,教学技能难以迅速提高。只有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

4.培育和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

4.1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强化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意识,培养自学和科研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把学习和科研作为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充分认识到自学科研对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应坚持阅读各种原版英文书籍和报刊杂志,坚持收听收看地道的英语节目,如英国BBC,美国ABC、CBS的广播电视节目;多阅读有关教学研究的教学科研杂志,如《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等。科研工作是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勤于总结,善于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4.2高校应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进修、学术研讨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让英语教师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状况,让他们多参加国内外学术界交流研讨会,多聆听名教授、名专家的讲座,通过多形式的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育水平。

4.3进一步提高省级统一岗前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探索开展多样化的校本培训形式。

如新教师校内岗前培训,教育课程培训、导师制、教学研究公开课、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评比等,建立青年教师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

4.4充分利用Internet、校园网开发和整合教师多媒体课件库、专家教学系统、大学教学设计范例库、教学案例库、在线教学、教学论坛等教学研究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研究、交流服务。

4.5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师绩效考核中重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的考核,制定有利于教师自觉参与素质提升的政策,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4

1.教师的监控力度不足

当把信息化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引入传统课堂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学习毕竟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上掌控学生是让教师十分头疼的问题.在用多媒体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时,学生不投入,课堂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教师有相当好的引导能力,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到新型的信息化学习模式,能否在最快的时间内适应课堂,是对学生适应能力的一大考验.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课上授课,机械地接收教师的教学内容.这种灌溉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一时之间不能适应、无法很快地完成传统模式和信息化学习的转变.加之,学生最初可能体会不到信息化学习的益处,出现抵触心理也是在所难免,从而导致与合作学习最初的宗旨背道而驰.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

1.鼓励学生探讨、操作

高中是学习一切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方法和技能的最佳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在这个时期,学生对数学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意识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之后,教师的引导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能够独立思考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学生互相探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路径之一.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主人在不受心理束缚的情况下,创造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心理也符合这一常规.主动地吸取,永远比被动地接受效果好.

2.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学习意识的有无是能否有效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才能使学生在意识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提高课堂参与度.这一过程,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意识的推动作用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汲取知识的渴望,就会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3.培B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哪一科目的教学的最高呈现形式都是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进步,所以创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函数y=sin(2x+5π2)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的方程是().

A.x=-π2B.x=-π4

C.x=π8D.x=5π4

解法1:(验证法)把各选择项逐次代入,当-π2时,y=-1,可见x=-π2是对称轴.答案为A.

解法2:(直接法) 因为函数y=sin(2x+5π2)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2x+5π2=kπ+π2,当k=1时,x=-π2.答案为A.

此题有多种解法.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一种方法,形成思维定式,不能发散思维,受课本上理论知识的限制,做不到活学活用,就谈上创新.

4.引入多媒体教学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5

那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发学习兴趣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新教学方法的世界先驱者查尔斯发现,用音乐营造气氛可使学习效率比过去提高至少五倍。的确,音乐、图像、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不仅增加了美感,更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二、加深情感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形象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可以加深印象,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譬如在上《神奇的极光》时,教师可提前收集各种形态的极光照片,并把它们按课文所介绍的形态分类整理,上课时展示给学生观看,就会使抽象的极光具体化。学生不但对“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对极光这种被视为自然界中最美丽的奇观之一的现象有了一种切实的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简单介绍极光的五种形态: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和极光芒,可以猜测,学生不但不能完全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

三、增大知识容量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制约着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增加教学密度,加大容量。这在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显著。教师可在讲授中设计不同的训练题来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之显得方便、快捷而又富于情趣。譬如在上《登泰山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比较,笔者就在计算机上打出屠格涅夫和巴金等人对“日出”的描写,并用图片加深直观印象。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理解,获得了感悟。不难想象,在传统教学中,靠教师手写是一件多么费时、费力而又效果不明显的事,信息技术一节课就完成的工作,传统教学可能要用两节课甚至三节课。

四、拓展多层视野

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改变了语文学习方式,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资料,省时、省力,对中学生来说,比亲自到图书馆查找更加方便和快捷。譬如在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笔者不但在网上查到了焦、刘二人的合葬墓,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人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五、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交流运用,学生会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由于网上信息量大,学生在网络上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东西,同时还可与其他学生在网上讨论一些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还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笔者就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也空前高涨。网络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也使他们养成了在发表自己观点前认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从以上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改变了语文略显呆板的面孔,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它不但适用于阅读教学,同样适于写作教学。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教师的负担很重,效率不高,或许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学生之间的作文交流太少。网络写作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删、增、改、调的一切工作,不仅减少了重复抄写的枯燥,更激发了学生求全、求美的欲望。另外,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可以随意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自由点评、批改,互相借鉴。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把与正在讲授的课文相关的图文资料及需要学生弄懂的问题一一列出,让学生登上网页浏览,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或发邮件向教师提问。

总之,科技的发展势必带来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更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课灵动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研究教育技术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效果对比 运用优势 存在问题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笔者通过对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验班和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各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并就此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就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方式及成效有何影响谈几点看法。

1 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效果

1.1 对比效果表现在课堂气氛的不同

实验班在播放录像和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活性均不理想,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1.2 对比效果表现在学生兴趣的不同

实验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如在播放田径锦标赛录像时,世界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跳远过程中优美、规范的动作,博得学生一阵阵掌声,运动员创造出好的成绩时,学生表现出惊奇和赞叹。学生在观看中模仿,甚至有些学生跃跃欲试,学生们对跳远产生了较大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跳远的信心。反观对照班,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显得较为单板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

1.3 对比效果表现在教学效果上的不同

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跳远技术助跑、踏板起跳、空中动作、落地有一深刻的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学生对跳远技术的理解总是出现各种误区。第二节课实验班用教师制作的《足球越位规则》课件进行讲解,学生理解率100%。用传统的方法讲课的班级学生理解率仅约为30%。

2 从对比效果来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呈现的优势

2.1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更加声形并茂,使运动中的各个细节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使学生更易进入情境。例如,笔者在教学生学习《单手运球上篮》课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把教学中的运球、抖腕、上篮等动作编制出来,放给学生看,还可以根据所需的时间长短进行定格,可以把球在空中的运行路线、转动方向和进篮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并根据所需的时间来决定快放还是慢放。那清脆的运球声和篮球进篮圈时的碰撞声,不断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运球、投篮的抖腕动作、投篮的角度等细节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准确。

2.2 有助于教师结合动作边讲解、边示范,突出技术动作的重、难点

有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如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翻滚等。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同步解说、慢动作示范。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矛盾。例如,背越式跳高,它要求起跳后达到最高点成反弓过杆,针对这一起跳后的空中动作,教师都无法“逐帧”慢动作,而信息技术教学就克服了这一难点,它能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角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 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2.3 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教师最好能在示范正确动作的同时指出易犯错误和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时既展示正确动作,同时又播放错误动作作对比,让学生边看边想,自己思考,自我比较,避免常见错误动作的发生。这样学生既快速掌握了动作,又锻炼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现阶段体育课堂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对课件制作者的要求较高

对开发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信息技术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3.2 传统体育观念的制约影响

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进行身体练习,单调讲解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或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相对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而言,过于保守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3.3 课件匮乏

由于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信息技术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信息技术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虽然信息技术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体育教师具备制作有高质量课件的能力的人很少。总之,诸多因素都直接关系到体育课件数量与质量的发展。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巧妙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区域内中小学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