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制度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1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背景保障、机制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投入保障五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元素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且环环相扣。

1.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素简述

(1)背景保障――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标准。

(2)机制保障――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过程保障――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制度、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

(4)结果保障――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综合素质效果评估。

(5)投入保障――教学条件和人力资源。教学条件包含教学经费、实训基地建设等,人力资源包含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培训和发展、学生生源素质状况等。

2.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教学质量管理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教师的教学对应着过程保障中的教学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对应着结果保障中的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对应着投入保障中的教学条件,对应着机制保障中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诸多方面。

(1)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

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给出实施细节要求,由此规范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一般包括:备课、写教案、课堂常规、听课、评课、作业、教学辅导、考查、考试、业务学习、课题管理、教学工作考核评估、教学档案管理等内容。各项教学制度是质量监控的落脚点,检查制度执行是质量监控中过程保障的体现。

(2)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课程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课程评估在中职学校中没有现成的标准,随着精品课走入中职学校,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制定中职课程评估标准。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一、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

二级指标:

课程定位、课程设计

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

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

教学评价、社会评价

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一、二级指标中可解读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考量之中,从而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

(3)教学投入保障教学条件

资金投入是保障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科教学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投入多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需要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高效管理。专业教学条件的不足,制约了专业教学的发展及质量,使教学改革受限,下面在计算机改革实践中还会谈到这一点。

通过上面分析得出:教师是具体教学质量保障落实者之一,教师承担着教学的使命,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科学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给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必须的硬件、软件环境,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平台。职业教育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混合式教育改革实践之中。

中职学校混合式教育研讨,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成为职教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呈现教学质量监控与同行交流分享。

1. 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翻转课堂是指在正式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实践受阻,转向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1)互联网+教学平台选用

线上教学平台有很多,满足教学需求且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平台是首选。例如,平台的各项功能为教学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决定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监控落实在教学平台使用之中,考虑到教学投入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于是我们选用QQ、问卷星等免费资源作为互联网+教学平台。利用群应用中的“群活动”“文件”“群视频”“多人聊天”等功能展开教学实践,利用问卷星进行线上考试及试卷分析汇总,互联网+教学平台的选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投入保障对教改的意义。

(2)翻转课堂初探

互联网提供的线上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实施环境。教学资源通过平台共享,学生随时可以上线学习,将原本课堂上呈现的内容转化到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之中。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课堂上讨论交流以及线上沟通,使师生共同成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课程,同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教学资源,如任务书、微课视频、课件、线上测试题、问卷等内容,并将其到网上。同时,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教师得到成长。

翻转课堂教改中体现过程保障中的教学研究,体现结果保障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元素。

(3)利用局域网教学平台实施教学

目前,局域网教学平台百花齐放,任何一款软件都能进行演示教学、收发文件、课堂测试,分组讨论,如极域、苦丁香、红蜘蛛等。一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各项功能,在教学各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通过教学各项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由此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局域网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教学环境,突显计算机教学之特色,体现课程评估二级指标网络教学环境元素。

2. 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1)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都住校,晚上与课外活动时间学校不提供电子阅览室(机房);(2)学校不提供免费上网;(3)学生手机上网受到流量限制;(4)教学资源缺乏。这些问题集中反映投入保障的不足对于教学改革的制约,不是教师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解决对策如下:对于线上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走线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晚自习、课外活动时间)将线上的教学资源分享,安排课代表与班长主持课外教学活动,带领同学一起学习。由此,还能培养一批“小老师”,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

3. 在计算机课堂上引入新元素,丰富教学形式

将头脑风暴、鱼骨图引入计算机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学会职场交流、学习、分析的方法。

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设计,达到梳理、拓展教学内容的目的。如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通过头脑风暴的主题设计,将教学内容拓展到专业应用及德育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后,用纸张绘制脑图和鱼骨图,通过学生绘制的图案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元素引入课堂,体现在过程保障中进行教学研究,体现在结果保障中课程评估的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等。

4. 混合式教学评价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把控的一个质点,是教学质量的反映。在混合式教学中,考试形式呈现多样化。

(1)线上考试

利用问卷星实施线上考试(如单元测试),突破时间、地点对学科考试的限制。另外,学生考试结束时,系统自动给出成绩及试卷分析。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随时重考,直到考出满意成绩为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限时限量的考试(如期末考试),我们可以利用局域网教学平台实施。该考试方式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考试结束后给出试卷分析及汇总结果,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测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自动化。

(2)教学评价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反映,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但都有其局限性。最好的教学评价方式是采用第三方评价,由于受教学投入的限制,我们目前暂时还没有开展此项教学实践。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教师精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进行教改实践,充分体现教师是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只有教师做到位,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学生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混合式教学实践,即线上、线下教学突破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将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过程之中,从一个角度体现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用。

参考文献

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2009,(6):64-70.

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1-6.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2

一、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回顾

2012年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被写入历史。也是在这一刻,有关中国和诺贝尔奖的讨论变得越发的激烈。诺贝尔奖是1900年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分别设有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至今,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于是中国人开始回顾、统计,历史上中国人都与诺贝尔奖有过哪些关系?纵观历史,在诺贝尔奖创立至今的这一百一十三年里,一共有十一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如果按国籍来划分获奖者的话,这一百一十三年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320位是美国国籍,97位是英国国籍,76位德国国籍,48位法国国籍,26位瑞典国籍,19位俄罗斯国籍,18位日本国籍,17位瑞士国籍,14位荷兰国籍,14位意大利国籍,14位奥地利国籍,12位丹麦国籍……仅有1位是中国国籍。

显然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与人口数量是不成正比的,这不由得让国人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国的教育出了问题?

二、国外的学制安排

英国普遍采用的学制是6523学制,小学六年、中学五年、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两年、大学三年。每星期约学习30小时的课程,平均每天学习时间是六个小时,如果是自己选课阶段,就可以依据自身需要进行安排每天学习的时间。

美国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学制有六三三、、八四等等好几种。较为常见的是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四年。他们每天的学习时间比国内相对少很多,老师也不会布置很多家庭作业。在美国,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是比较正常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他们在高中时就可以辅修一些大学的基础课程,等到上大学时就可以直接把学分转到大学的学分里。

三、我国的学制安排

据历史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在西周的时候有了初步的学制系统,清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从而也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近代学制。[1]

教育制度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1]学制则是组成教育制度的核心成分。学制则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1]“六三三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自“六三三学制”开始,我国教育走上了现代化发展轨道。[1]

如今,我国学制是:幼儿园三年、学前班一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或五年、研究生两年或三年,这是对于一般学生正常升学而言的。也有初中毕业后就上高职,还有的是没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就念大专。念完大专后可以专升本,也就是再读两年本科毕业后就上本科文凭。

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普遍都是早上八点以前到校开始上课,上午上四节或者五节课,大约中午十二点放学,下午两点或两点三十分开始上课,上三节或者四节后放学,大约是下午五点左右放学,孩子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

四、由中国国情看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从来都算不上是轻的。试想,在一个人口十三亿的国家,竞争要有多激烈才能为自己拼出一块儿栖息之地,这就是中国的国情。面对这样的国情,中国孩子从小的学习压力又能小到哪里去呢?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的就教孩子唐诗宋词,为孩子报名参加英语补习班、数学思维逻辑班等;却也不忘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抽空让孩子去学习钢琴、游泳、溜冰、书法、画画等。甚至在孩子还未出世的时候就找来相关资料进行胎教。学校里,老师们为了提高班级成绩,提高升学率,给学生们布置大量的作业,虽说国家也在不停的强调要给学生减负减负,可是面临这样大的升学率,这般严峻的就业率,这“负”又是这般容易减下来的吗?随着书越读越多,各种科目的补习也就随之而来。

当下中国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而且开始近视的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佩戴上了眼镜,读到高中,全班没有近视的学生人数更是屈指可数,越是在学习成绩优异的班级这样的现象越是显而易见。为了换取优异的学习成绩,不得不以牺牲一点点健康作为代价。

总是有国外读书比国内书好读的说法,或许应该这样辨证的看问题,中国孩子从一接触学校开始,就进入了中国式教育的魔鬼化训练营。在孩子最需要玩的时候,孩子们不得不全力以赴的加倍学习,等到学到了看似出头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考后都会有学生烧书撕书,没日没夜的玩的疯狂举动,这就是孩子们压抑心中多年情绪的释放。所以到了大学,学生们开始松懈、颓废。研究生就跟不用说了,有多少人是为了提高文凭,有利于找工作才读的研究生。可能也是因为考上大学前学习的压力太大了吧,大到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世界排名靠前,出过国的人都深有体会,中国人凭借一张九九乘法表或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都能让外国人惊叹。可是中国人的创造力在世界排名却很靠后。

现在想想,这或许真的和我国的教育密切相关,从小的习题训练让我们有了牢固的计算功底,而从小接触的大众化教育也让我们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没有了创新的动力。国外孩子创新能力强的原因也在于此吧,他们有更多时间去玩耍,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所以他们的创新思维比我们丰富。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3

一、教研主题选择:聚焦课程有效实施

教研的目的,重在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过去的教研活动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开设不齐、课时安排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教研主题的确定往往围绕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意见拟定,较少基于学校的现实需求。因此,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而不是仅为学生首次就业负责的新学制模式,要求把握教研主题的特征、类型及选取方法,使教研活动更好地为课程有效实施服务。

(一)教研主题的特征

一是源于课程实施的现实。教研工作须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教研主题必然来源于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来源于区域教师的教学实践。二是始于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教研主题更多的是区域共性的问题,是基于教学观察与反思所发现的问题。三是成于教学行为的细节。教研主题不仅是教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研活动目的所在。活动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对改进教学行为有什么帮助。教研主题的确立,其实质是联系教学的细节所提炼概括出的问题。

(二)教研主题的类型

一是把握大纲要求的研究。当前,教师不再是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二次开发的主体,既要承担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承担教学内容的序化,更要承担教学预设达成的评价设计。然而,教学大纲或行业教学指导方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因此,执行教学大纲的关键是切实改变教学中的随意性,核心是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基于此,从反复研读教学大纲,到理解教学要求;从反求教学目标的适切,到彰显学科内容对学生的真正价值;从反思驾驭教材内容,到加工处理教学内容;从反刍教学流程设计,到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作为把握课程教学要求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是变革课堂环境的研究。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应的教学主题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创设适合的教学环境。理论上,学生的学习是在“情境”中有效而自然发生的。在新的学制背景下,创设以目标驱动、任务引导、项目教学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对话与交流为主的学习环境,以体验与感悟为主的学习环境,以实验与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环境,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学习环境等,有关教学环境的变革研究对提高不同专业课程实施水平必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是切入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如何提高质量,既要研究教什么,又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不会有好的教学。客观上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是确定教学起点、设定教学阶梯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职校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听、说、读、写、思、练等主要学习特质是什么?对教师而言,着重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有效性因素诸如启发、尝试、练习、整理、表达等还有哪些?学生学习的障碍在哪里?如学习欲望压抑,实现不了主动学习,如何使学生心态适应学习;学习基础薄弱,实现不了自主学习,如何拟订优质学案,使学生掌握学习;学习方式单一,实现不了综合感知,如何突出合作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平台……唯有如此开展深入的研究,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转化率和产出率。

四是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如何证明学生已经学会,这是教学评价。它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在实施新的学制过程中,加快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任务之一,开展评价研究也自然成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研究主题。当下,改变评价过于注重选拔与甄别的倾向,真正引导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需要研究评价的育人与学习的双重价值导向;改变评价就是看考试成绩的习惯,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需要研究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质量标准;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制度,将多主体和多维度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设计考试,正确地分析利用评价结果,需要研究评价方式。这些研究不仅是教学管理的需要,更是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三)教研主题的确定

只有当每次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教研主题,才能解决参与者现场即兴发挥、观点漫天发散的问题。如何将模糊的实践中的困惑,不断聚焦为具体的问题,形成教研主题,对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极为重要的,教研主题确定一般经历寻找、筛选、细化、诠释的过程。

寻找教研主题。研究主题要为每一位参与者所拥有,对每一位参与者有意义,凭组织者的经验“拎”出来的主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教研部门基于与一线教师的共同研讨提炼出来,共研的过程实质就是揭示学校及教师们所描述的教学情境与困惑中所蕴含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筛选教研主题。筛选的过程就是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从诸多关注点中,选取有价值的主题。如关注点背后的学科本质是什么,怎样让学生习得该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具体的单元中涉及哪些学科本质需要学生体验与感知,哪些需要经过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掌握,应制定怎样的有限学习目标,再如关注点对学生学习、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是什么……在诸如此类的对话与追问的共研过程中,筛选出的研究主题必定能统领“五课”教研的整个研究过程。

细化教研主题。从问题到主题确定有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把较为宽泛的问题转变为具体的问题,首先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所研究的主题做出操作性描述,以便研究的过程更为清晰;其次在概念界定清晰后,还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再次将相对微观的主题纳入宏观的研究框架中,形成教研主题系列,以便扩大教研的指导范围,提升教研的指导水平。

诠释教研主题。即通过这个主题的研究,对于课程实施的认识和启发是什么,重在交代该主题产生的背景,使参与者感受到开展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另一方面,教研的预期成果能赋予其普遍意义,对教师们改变教学行为有所启发,以便参与者在研究的同时能深入思考,从而为下一步教研活动提供充足准备。

二、教研活动开展:凸显学生能力发展

教研活动聚焦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与发展。通过教研获得研究的成果固然重要,参与研究的过程更是一种财富。因此,提高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围绕主题,预置学习任务

教研工作往往被老师看成是定期的例行活动,由于事前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多,深度交流难以实现。因此,在活动通知明确研究主题外,要围绕主题列出阅读的文献,这不仅可避免教研活动局限于教师已有的个人经验,也可以使教师在与文献的对话中进行思考,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认识本次活动研究的重难点,进一步拓展专业视野。

(二)立足情境,体悟活动价值

在常态的备课、听课、研课的教研情境中,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关键,对教材的深度分析是核心,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则是主线。因此,在备课活动中,应重点研究如何研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看起来是几句话,展开来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涵盖了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地位作用的理解,对学情的有效分析,其实质体现的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期望的是学生能做什么。在观课过程中,重点观察学习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围绕目标的评价任务是否有效。在课后交流研讨中,重点反思预设目标是否合理、清晰,应如何重构目标、重构评价任务等。参与者在明确不同研究活动情境的任务驱动下,既可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追求,又可以把同行们的交流作为资源,相互学习。

(三)及时总结,推进深度研究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聚焦程度不高,而在明确的主题下进行研讨,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与品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参与者结成研究共同体。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主题的解决一般呈现开放性的特点,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性,如何使参与者对研讨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将该教研主题引向深入,及时总结是活动的必要环节。一方面,组织者要围绕研讨主题总结,问题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建议,哪些方面还没有;哪些方面的建议已形成共识,哪些方面还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在哪里,以使下次研讨避免观点的重复与无序。另一方面,参与者对活动也应进行反思与小结,回忆活动中个人的想法与观点,总结个人的收获与启发,从而将个人内化的理解进行有结构、有层次的外化,将隐性的说不清的东西显性化,使总结成为再一次的建构性反思,实现深度研究的目的。

三、教研策略调整:着眼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的学制背景下,教研人员与广大的一线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主动适应新学制,加速自身发展,才能提升,才能领先。无论搭建怎样的教研平台,着眼教师专业成长是首要任务。

(一)加强培训,拓展专业视野

在新学制分段改革实施的初期阶段,教师们迫切需要了解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课程变革的相关信息,了解新教材编写如何体现大纲要求,需要研究的话题是什么,于是加强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开展通识培训,让教师了解新学制改革产生的宏观形势、背景和目标等;二是开展学科培训,着眼于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把握大纲或教学指导方案要求,以及驾驭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开展专题培训,如学习方式变革问题、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学生学业评价问题、课堂观察技术问题等等,通过培训,拓展教师专业视野,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二)创新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在教研中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创新教研方式自然成为有效措施之一。一是基于学校推进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形成学校对话沟通式的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群体的研究能力。二是着力区域,开展校际教研。当前职业学校的教研生态不太乐观,一所职业学校、一个专业群能开展活动,而具体到某门学科可能只有一两名教师,难以开展活动。所以,开展校际合作教研,逐步形成区域性、惠及所有专业的教研网络,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促进职教的质量提升。三是依托网络,实施网上教研。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创新教师学习和研究方式,使教师能迅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使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时间、空间上获得深度参与的机会,让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三)完善机制,增强专业自觉

首先,要完善发现问题的机制。就校本教研而言,应从校内视导、随堂听课、质量监控中发现问题,提炼研究话题。就区域教研来说,应从实证调研、学科抽测、技能竞赛中提炼研究主题。其次要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教师个体应从自身的专业成长内在需要出发,主动参与教研;学校应进一步明确教师参与教研的职责,教研部门要面向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力量,以课堂教研为核心,以区域中心教研组为依托的集体攻关格局。再次须建立激励推进机制,采用典型引路的方式,发现、培养、总结与推广区域教改的先进经验;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设立教研主题,整合各方面的教研力量,引领教研方向。建立区域的、学校的教研工作考评奖励制度,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使教研工作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自觉,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4

   疫情防控期间初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1

   一、成立返校复学后教学指挥机构

   1、成立以xxx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xxx为副组长的返校复学教学领导小组,全面安排部署复学前后的各项教学准备和复学后监督检查工作。

   2、成立初三复学备考专班。专班负责召开初三班主任视频会议、全体教师视频会议、复学准备会议、复学调度会议,逐一汇报在线教学、复学准备、复学实践等工作。优先、充分保障初三教学时间;集中商讨、学习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定目标、压担子、强措施、明责任,务必较高质量做好毕业年级复习备考工作。

   3、成立初二初一教学工作专班。专班负责召开初二初一班主任和教师教学工作衔接会议,全面做好各项复学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各学科教学。

   二、把握教学进度,摸清教学质量状况。

   1、学校教务处及时在工作群中县教研室每周统一的周教学进度。教务处教研处随时关注和跟踪各级部各学科在线教学进度。

   2、以级部为单位及时征询各学科任课教师在线学习效果,征集线上教学听课人数、听课质量、作业、在线检测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各位老师对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建议。

   三、制定好各级部各学科教学衔接计划。

   各级部、各学科组组长及各学科任课教师3月26日前完成本级部本学科的教学衔接计划。各位老师深入分析在线授课以来的短板和不足,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衔接计划,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四、上好返校复学第一课。

   1、由各班班主任负责上好复学第一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复学后的思想教育,加强严格教学管理,进一步培养或恢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关注学生复学后的心理情绪、学习习惯方面的变化。给学生算算时间账、明确学习任务,努力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紧张有序的良好学习状态。

   2、总结在线学习各项数据,对居家学习时间、作业质量等情况进行阶段性公示;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评比奖励。给每一位学生压担子、强责任,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提高复学后的学习质量。

   3、继续利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教科书”,让每一位同学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开启迟到的新学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五、集中时间,做好学情摸排工作。

   1、组织好学生返校复学后的开学考试暨学业检测工作。为准确把握两个多月来的线上教学质量,开学后第二天立即进行返校复学学业检测考试。以级部为单位统一组织,开学前五天根据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制定好试卷,开学前印制完毕。

   2、做好开学学业检测考试试卷分析和讲评工作。发现问题,摸清底细,科学制定复学后的教学计划、个性化辅导措施,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复学后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3、集中检查学生作业。复学前两周,利用好早晚自习、饭后及周末等课余时间,统一是收交、检查学生近两个多月的各项作业,认真摸清学生作业的完成的真实情况,分析各类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好个别辅导、交流。对有能力而偷懒耍滑头的严肃批评,限期完成。

   六、做好复学后教学衔接工作。

   1、前两周做好在线学习内容的梳理复习工作。各学科利用两周的时间对在线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复习,对基础知识、重点问题进行复习强化,查缺补漏,巩固好学习内容。

   2、复学后加强对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关注力度。提高尖子生的拓展拔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对学困生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巩固,尽快补上落下来的功课。

   3、复学后第三周,有计划做好新授课的教学工作,随讲随练,稳扎稳打,做到速度与质量兼顾,比较圆满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4、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发挥好学习小组的帮带作用。复学后,老师们的工作一定是非常忙碌的,发挥好各班级学习小组的作用是很好的选择。建立竞争机制,把学生动员起来,相互监督、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七、坚持向教研要成绩。

   1、复学前复学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商讨部署复学后的教研工作。加强复学后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教研活动,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2、各学科组召开学科组会议,确定本学科、本年级的教研活动计划,坚持好“半天”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备质量。

   3、各学科充分挖掘疫情防控素材与本学科相关联的内容,研究好、利用好相关素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疫情防控期间初中老师教学工作计划2    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保障我县人民身体健康,特制定2019年传染病疫情及防控工作计划。

   一、做好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继续做好传染病信息审核、管理和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培训,提高全县传染病信息管理质量,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达100%,传染病网络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完整率力争达到100%。继续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及时做好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二、科学、规范处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加强与教育等部门沟通协作,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和应急水平。积极筹办好中心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实战能力。

   三、开展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继续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提高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水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日常检测工作,落实各项消毒措施,保障医疗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落实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清理、充实、更新中心应急物资,建立物资消耗、领取台帐。规范应急物资管理,落实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库房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完善物资领用记录、报废记录等工作记录,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物资保障。

   五、强化培训演练,推进队伍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强化培训演练,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理论基础水平,丰富知识技能储备。强化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35-02

4月12日齐鲁网报道,在山东省临沂市众泰汽车实习的临沂某技师学院学生反映,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加班不给加班费,甚至连周末都没有休息。年仅十六七岁的学生在工厂里每天都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不但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违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关于“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的规定。律师也表示:“到企业去实习,形成的不是一种正常的劳动关系。学生所从事的也不是一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安排学生加班的话,就侵犯了学生正常休息的时间和权利。”

顶岗实习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特殊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一种基本教学制度,在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密切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职业教育中问题最多的也是顶岗实习。如上面提到的某职校将学生送到汽修厂免费超负荷工作,学生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已远远超过了教育实习的范畴,给学生造成了身心伤害,也败坏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是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表示实习专业不对口,54.3%的受访者认为没有真正锻炼技能获取经验。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顶岗实习实际上学用不一致,有的甚至在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上打工。可见,顶岗实习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延伸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顶岗实习名不副实,甚至乱象丛生,既有学校办学思想存在偏差的原因,也有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的因素,更有顶岗实习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

要真正解决顶岗实习的问题,让专业实习回归育人本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顶岗实习制度。现有顶岗实习制度是假设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专业对口岗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是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并且实习单位能安排好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习。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首先,企业要有足够的专业对口岗位。目前很多学校并不是按照企业岗位人才实际需求数量来招生的,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并不对称,因此企业很难有满足全部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实习岗位。既然企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对口岗位顶岗,而学校又规定学生第三学年必须顶岗实习,出现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现有的顶岗实习更多的是借鉴德国经验,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毕竟不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要求学生先找到企业签订招工合同,然后再到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因此他们在企业的学习和实习是完全可以做到对口的。其次,学生实习不能影响企业生产。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希望员工一上岗就能熟练操作机器,能够生产合格产品。然而,操作技术的娴熟往往不是在学校几节实训课就可形成的,因此很多技术岗位并不适合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只好将其安排到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从事简单的劳动,所谓的专业对口当然也就无法保证。可见,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不完全是管理问题,还有顶岗实习本身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议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实习,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习制度,让职业教育实习回归育人本质。

一、改“顶岗实习”为“跟岗实习”。严格来说,顶岗不等于实习,顶岗是学生独立顶替岗位工作。一般来说,没有一定实践经验是很难直接胜任顶岗工作的,除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上打工。学生顶岗时,企业很少会派师傅手把手地教或是一对一地指导。跟岗实习是到对口岗位跟指定的师傅学习,一般是先见习,了解和熟悉基本规范和技术流程后,在师傅指导下在岗位上照着技术标准去做。见习和实习可以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也可以同期依次实施。见习的目的是认知,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岗位实践练习操作技能。无论见习还是实习,跟岗实习全程均有师傅指导,应该说这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新形式。根据岗位特点和师傅条件,可以一个师傅指导一个实习生,也可以一个师傅指导多名学生,在上岗实习环节几名实习生可以轮流实践,颇有点类似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师范院校学生实习。顶岗更多的是工作,跟岗更多的是学习。顶岗因为企业对口岗位数量不足,容易出现“学生工”现象。跟岗可以紧密结合专业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缩短实习时间。现在中职学校统一规定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也是不科学的。首先,如上面所说,顶岗实习一年很多时候是让学生沦为“学生工”,实习成了提前就业,教学与实习脱节,并没有实现实习育人的目标。其次,不同专业对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的要求也不同。如文科类和商科类专业需要夯实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用一年时间顶岗实习,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理论基础没打好,实习也没起到巩固和提高作用。显然,不分专业一刀切地规定一年时间顶岗实习并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第三,专业技术主要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主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其实,很多专业的技能寄希望在学校理论课后的几次实训中掌握是不现实的,期望在企业短暂的实习形成熟练技能也是不可能的,熟练的技巧应该是在今后工作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职业教育,打好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技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中职教育实习时间应该缩短到半个学期,具体时长,不同专业应有不同要求,特别是“顶岗实习”改“跟岗实习”后,更应缩短实习时间,把熟练技能形成放在就业后的岗位实践中去实现。江苏省在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顶岗实习时间缩短为半年,值得借鉴。

线上教学制度范文6

根据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在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如何解决我国公立高校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道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资,1989年开始向学生收取部分费用,以后,逐步加大了学生交费的数额和覆盖面,1996年个人投资(指学费和杂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为11.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80.39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1999年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提高学费数额,扩招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按培养成本收费,其他学生的交费一般也达到了培养成本的20%至30%。函授、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民办高等教育这几种教育形式所需经费基本上全部是或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承担,而这几种教育形式的学生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以上。如果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中学生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将达到40%至50%。这一比例与国际水平比较已属于一般水平。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免费,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而且可以预言在―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比重不可能达到已承诺的占GNP4%的水平,所以,对非义务教育还应加大个人支付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分配又很悬殊,因此在实行高等教育收费的同时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对于收费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所带来的贫困学生问题以及对收费制度的考验

1.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行的

中国从1989年起对公立高校部分学生开始实行收费,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元,高教学费制全面实施于1997年,但收费标准几年内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收费标准猛增在2000年。这一年高校学费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了4000元。(见附表一)之后,2001年和2002年执行了有关规定,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

此间关于1997年起我国实行全部大学生缴费上学的理由,通常认为有两个。即增加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经费,以及对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确认。就增加高教实际需要的经费而言,它是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的“基本的两难问题”。产生于公共预算日益紧缩而社会和个人对接受教育的要求持续增长。现在几乎已没有国家能够单靠国库来支付整个高教系统,而必须寻找资金来源。何况这里是“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穷教育”,教育经费不足更突出。面对急剧膨胀的教育需求和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继续推行免费入学政策显然已不可能。

而且,教育分担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依据是:从受益方面论,高教投资可以产生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收益各方负担成本才合理;从产品的属性论,高等教育产生的不是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和受教育者应当共同承担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是:(1)谁受益谁投资;(2)受益者为个人、雇主和社会大众三方,教育成本应由这三者分担;(3)各方支付的教育成本份额,由其受益的多少决定;(4)各方支付的教育成本份额,还应按支付能力来决定。来自各国的数据都表明,中学后教育能确保其毕业生获得较高的收人和更多的机会,中国在这方面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并非纳税人的子女都可以上大学。据统计,随着高教大众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毛录取率已接近70%,但他们只占同龄人口的1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适龄人口的7%能够上大学。由此可见,作为极小部分纳税人的子女和高教受益者,大学生缴纳学费是合隋合理的。

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仅仅把增加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经费和确认教育成本分担原则作为收取学费的理由,那是不够的。然而,免费的公立高等教育真的总是公平而民主的吗?国内近期有的研究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免费的高等教育等于是用公共资金补贴高收入阶层。新近一项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也显示:与出生于较贫困阶层的同龄人比较,出生于较富裕阶层的年轻人更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高教补贴有可能主要是为富人造福。国外有论者还指出,免费的高等教育是让穷人来支付富人上大学的费用。入学机会更多的富人子弟免费入学。而在日后可获得收入更高和使事业更成功的机会。不取消高校免费入学制度,实际上就是坚持把穷人的收入作有利于富人的两次再分配。

结论性的表述是“免费高等教育既不能保证效率又不能保证公平”。这―论断,对免费高等教育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开阔思路。另外,大学生承担学费后,他们可以施加压力对学校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可以较自由地使用由学费构成的那部分经费,或用来进行改革,或用来弥补公共补助之不足,并通过增加能够自由支配的经费加强自身的自主性。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80万左右,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至10%,人数在60万至120万之间%先不论各高校的贫困学生,据一份调查显示,由于惧怕交不起大学学费而在高中就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有可能很多人成绩很好,但因负担不起大学学费而过早地放弃了进大学的念头。该调查还对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率为100%,也从侧面反映了高中生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见附表二)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有可能低估了学费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张是在当时我国经济紧缩,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前提下仓促、急剧进行的。因此,我国除了各大学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学费减免之外,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短缺。我身边就有因生活困难而荒废学业去打工来维持生计的同学。所以,建立怎样的体制以便所有的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是一个重大课题。

2002年高考前夕对我国两省市4区县的不同类型的7所高中的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529份。回收率为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下层人民的子女享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并没有增加。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这份调查更进一部证实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不容忽视。

2.建立针对所有大学生的贷款助学制度

上面讲到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行

的也是不公平的,而我国又有一部分学生无力上缴学费。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这的确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使得某些贫困学生有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在实行上大学收费的同时,为防止或者避免由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决定其学费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的差异现象,可以借鉴很多国外经验。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大学收费制度的同时,制定了许多既不加重大学生家庭负担、又不影响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反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颇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的大学生上学贷款和助学制度。

为此,我国高校收费和贷款政策就应该有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亦即政府的贷款上学制度,不能只是针对目前所谓的贫困大学生等少数学生的制度,而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性的大学生上。学贷款制度。从而使所有的大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以同样的资格和条件来申请国家的助学贷款,以同样的人格和心态在大学中进行学习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