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美术领域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美术创作的力度和深度。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美术创作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美术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遇到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新的时代向美术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这些课题包括:如何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力作,如何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审美需求,如何在既共生互融又相互竞争的世界美术大格局中建立当代中国的艺术样式和学术形象,如何使当代美术创作与时俱进等等。面对机遇、挑战和各种新课题,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美术家都应当感到肩负的历史重任。
当代美术虽然处于繁荣上升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是量大于质,还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力作。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的目标虽己多次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影响的力作仍如凤毛麟角,主题性创作质量有下滑趋势,这和整个时代所表现出的发展气势及创造力是十分不协调的。 就数量而言中国当代美术家居于世界前列,但在艺术观念、素养、语言及形式创造上具有突出成就,并以此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美术大家还不多见。美术大家是一个时代美术成就的最高体现,缺乏大家的现状和中国作为一个美术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和十年前相比,当代美术在观念、风格和审美取向上都获得了质与量的飞跃,但还未能产生出既能表现时代精神,又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当代性艺术样式。而在世界美术格局中,只有构建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独特价值的现代性艺术,才能对世界文化发生独特的影响,进而对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品市场机制的建立对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正越来越突出,由于市场机制的和部份画家对市场价值观的过份崇拜,已成为制衡当代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亟待重视。一些美术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唯市场利益为创作的动力,这些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美术尤其是中国画的形象和声誉。当代美术创作中一些美术家长期拿不出高质量的作品来,却热衷于个人的名利、效益活动,导致社会舆论的不良反映。一些民办的画院虽然很活跃,但囿于艺术水平和资金来源看,非但难以弥补国有画院的弱项,反而致使整个创作态势有向庸俗化、低俗化方向蔓延之势。
学校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主要场所,为转变美术发展中的不正之风,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助于培养美术学科接班人,加强美术人才思想的坚定性,完善美术发展的现状。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育美术学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上对社会的自觉认同、归属和在行为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伦理关怀、责任担当。社会并不是纯粹独立的无数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由无数个相对独立个人组合形成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于社会整体,不与他人交往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局势动荡此起彼伏,在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给整个社会带来激烈凸显的社会矛盾和集中棘手的社会难题,这一切都给当代青少年提出了严峻挑战。时代呼唤英才,青年强则国强。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因此,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青少年总是要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历史使命不同于一般的个人情感和个人追求,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一个灵魂性精神准则。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自觉地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能够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并在追求这一崇高价值目标过程中不断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提高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能力。相反,不负责任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其人生往往庸碌无为。对于这一道理,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早就说过:“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
美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上升到如何做人。美术家应关注人民百姓的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的苦难。美术家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从事艺术创作就要能够感受到美,表现美。美术家也不能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美术家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美术家是人,他是被伦理道德所约束着的,因此,就必须要有社会责任。美术家要关怀他人,回报社会,为百姓疾苦而呼吁。一名艺术家最主要的职责是发现美,将其表现出来,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促进美术的发展。
所以在当代美术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术家人需要勇于担当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这样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术力作。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2
论文摘要:传统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传统武德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前言
武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又是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武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塑造伟大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
1 正确地认识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历史性与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部分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武术德育教育思想带入社会主义社会活动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踢除掺杂其中消极、保守、落后封建思想道德,而取其积极、进步、革新思想道德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武术德育教育体系,才能构更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合理地分析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传统的武德文化是武林先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精髓,积淀和凝练了丰富的武术伦理思想道德,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德育教育的文化核心,它不仅具有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从习者在整个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它历经了历史潮流的洗涤,接收了历史社会的过滤、承载了历代人物的结晶,以一种“下位层次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3],共同构成从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 深入地挖掘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教育性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民族自由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的欺凌和狂妄,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以过人的胆识、矫健的身法、精湛的技术,击败了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使他们不敢在中国的舞台上耀武扬威,大振中华民族的国威。
4 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武术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历史上武术改革与创新风起云涌,如王朗苦习螳螂两臂捕食之法形成螳螂拳、霍元甲顶着严父的打骂创立了迷踪拳,李小龙冒着“欺师灭祖”罪名创立了截拳道,太极拳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陈、杨、孙、武、吴、李、赵等各种风格,逐步发展成太极拳系列,可以说每一拳种成熟的背后都凝练了武林先辈们改革与创新的成果,结晶了武术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尚武精神的精华,最终才造就了武术文化的辉煌与灿烂。
改革与创新是当前时代主题,也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进行武术德育教育,必须要全面地总结传统武术德育教育资源中的革新性,教育习武之人及与武术有关联的人群,要以武术的发展为己任,摈弃传统武术德育教育中的固步自封的宗派思想、为我独尊的霸道思想、报仇雪恨的复仇思想、杀富济贫的英雄思想,弘扬博采众长的求精思想、不与争锋的忍让思想、冤家易解的和平思想、普渡众僧的救世思想。这将有利于坚持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5 科学地整合传统武术德育资源中的约束性与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武德”一词是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术语,用以约束和规范军人的言行。据《韩非子•五蠹》的记载:尧舜时代,有三苗不服,禹准备攻伐,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就已经重视了“武”与“德”的结合,并上升到“道”高度。“禁暴”说的是要团结互助,“戢兵”说的是要安国兴邦,保大说的是要顾全大局,“定功”说是要论功行赏,“安民”是要安居乐业,“和众”说的是要宽以待人,“丰财”说是要勤俭节约。这是我国最早的条款性的武德标准,短短十八言,却意味深长.
6 结语
武术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元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大一线的武术教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武术德育教育是武术教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基础上,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习武人群进行科学的、必要的、及时的武术德育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更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景背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1995.
[2] 周家宝,刘春庭.初探武德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J]. 体育世界•学术,2007,(12):38-39.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艺术;有声语言;非语言行为传播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63-02
高职院校侧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特殊的传播活动,要深层次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选择,增强传播效果,需要更加注重艺术性、讲究策略性,充分把握其心理需要、审美情趣和信息接收特点。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缺陷
1.传统的灌输渠道注重“听”忽视“视”。通过视听感知是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注重理论灌输,重视“听”的单向度传播,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这种依靠学生听讲来感知、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合“读图”时代的高职大学生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是95后,他们从小就习惯于通过“读图”来获取信息,他们的阅读更加“视像化”,理解更趋“轻浅化”,传统的依靠宣讲理论的传播路径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情绪、情感需要和对信息的接收。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情感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因其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自觉性相对不高,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情感引导促进心智走向成熟。然而,重理论说教,轻情感交互,理智型劝导模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易导致教师为了严谨表述缺少起承转合的变化,影响师生感情的投入;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上的“刻板成见”,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传统的理智型灌输在显性表达与隐性渗透没能有效贯通,在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以情感人方面有较大不足。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人际沟通有效性不高。研究发现,人们交流中“花在倾听上的时间要比其他种类的交流形式多得多。”而实际上真正“有效倾听的比例只有25%”[1]。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注重学生听。但是在移动多媒体时代,多数95后大学生属于“手机控”,通过手机上网、微信、QQ,这就很难保证学生课堂听的有效性。另外,囿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僵化的教学观念,一些教师对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讲课缺少言语的跌宕变化和丰富的表情动作,师生间信息互动、信息反馈较少,感情沟通不足,影响了人际沟通。
二、增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的路径选择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增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可以借鉴传播艺术,充分发挥有声语言传播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听的有效性;重视非语言传播的感染力,采取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全知觉,拓展其信息接收通道,发挥其解释语言,补充、强化信息和隐性感染的功能,将有声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进行。
1.积极运用有声语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语言节律学角度看,汉语语言“显露于畅达的语流间、呈现在玄妙的韵律里,更是蕴藉在高超表达者勃勃的生气中”[2]。其独特的气韵美,非常有利于情感交互。这种声音节律感觉能够引起人们对有声语言的节律感知、节奏把握和理解,从而使人们体验到语言表达的流畅感及韵律美,能有效提高语言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信息传送效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三个倡导”内容,有意识地把握语言的节律,注意用语的运动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式的照本宣科。利用有声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联系北京APEC盛会、亚信峰会、“亚投行”等事实,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积极感染学生情绪,从而逐渐实现对其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塑。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高职院校大学生更是如此。要通过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语言的艺术性、感染力、可欣赏性,满足他们快捷、轻松接收信息的心理需要、情感渴望和审美追求,借助寓逻辑性、思辨性、艺术性、审美性、可接受性于一体的语言表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的效果。
2.善于利用非语言行为传播。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提出: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3],指出非语言行为传播在有效沟通中占93%,在信息传播中有重要作用。教师特有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包括体态语的运用、外表修饰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过程中具有补充、强化、调整、替代有声语言信息的功能,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重视身体语言的作用。心理学家斯蒂芬・挪威曾说,“不受人欢迎的孩子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不受欢迎是由于他们没注意到他们自己所发出的信息,或是误解了其他孩子的想法,是他们自己引发了同学们对他们的消极反应”[1]。所以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体态语言在传达信息中的重要性,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中的内容表述需要,选择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动作,准确传达自己对所要传播内容的情感偏好,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二是准确把握师生空间关系。空间关系体现人际关系。当人与人之间存在理解、信任和合作关系时,会在此基础上缩小两人之间的距离,当人与人存在着怀疑或猜忌、互不信任时,往往会通过增大个人空间的方式来逃避这种不信任[4]。当代95后高职学生个性更加突出,注重私人空间和私人距离,他们善于通过借助不同类型的空间关系来表现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要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传播,采用扩大或缩小师生空间关系的手段来影响学生,适时走到学生中间,亲近学生,消除学生对传播内容的漠然情绪和态度,从而更好地接收并接受教师所传播的信息。
三是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审美需要。对高职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大上”的理论体系,他们既追求课堂内容的精彩,也对传播者形象充满期待,更会通过对教师的穿衣风格、个性形象进行评价,从情感和心理上对教师做出“亲其师信其道”的判断。因此教师要从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审美情趣出发,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于细微处恰当地运用这种非语言传播艺术,合适地表现自己的角色,先“声”夺人,赢得学生的好感,更好地引导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提高传播效果。
3.积极使用多媒体超文本语言传播。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多媒体“土著居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其信息获取方式与审美接受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多媒体技术更加频繁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图像化、影视化、数字化。多媒体的超文本语言传播功能,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于一体,将“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交互起来,实现了全知觉传播,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始终,搭建起了可视、可感、可读、可交互的传播平台,能使核心价值观更富有立体感和时代性,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深受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借鉴传播艺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传播艺术与传播内容的关系。艺术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是艺术形式的基础;一定的内容要通过相应的形式来表达。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要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不能脱离特定的传播内容而胡乱套用。为艺术而艺术的做法只会引起他们更大的反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核心价值观信息传递和媒介的选取也是多样的,要合理、有机融合多种传播艺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内外形势结合起来、与高职大学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与他们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提高释疑解惑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道德情感引导和政治素养培育。
2.各种传播艺术的选取要面向学生,为学生所接受。采用何种传播艺术形式要有针对性。总体来说,应根据高职院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结合不同的传播渠道,有取舍地选择传播艺术,做到现代传播艺术中的精细化传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针对性传播。
3.积极融合现代传播媒介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变化快、善于求新求变。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慢媒体向快媒体、由贫媒体向富媒体、由单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使得95后高职学生追求新奇和时尚的欲望更加强烈;另外,互联网的发展和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要与时俱进,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传播艺术载体,积极表现反映时代需求的信息内容,“使其成为质形相揉、血肉相依、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艺术整体。”[5]
总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传播中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非语言行为传播和多媒体超文本语言传播艺术,将理智教导与情感引导结合起来,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力;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语言传播艺术,积极改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成见;要总结经验,提高有声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技巧,熟练普通话教学,熟悉身体语言的使用,掌握必要的服饰、颜色搭配技巧等,更好地提高传播艺术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力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甘布尔,等,著.有效传播[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玉东.传媒有声语言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宋倩.浅谈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4]李桢.课堂教学与交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5]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双红,等.媒介间性:传播力增强之道[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李梁.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8]傅洪健,曹兴平.90后大学生媒介消费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闻界,2008(6).
[9]黄金满.努力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4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5
“美术及其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沧桑沉沦,从其历史的嬗变中看到其与社会、与人千丝万缕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通过教育这种延续、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其人文学科的价值倾向于人的化感通变,突出其和谐的秉性而谋求和确证人的真、善、美。”[2]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学校及学科教育其本质意义便是“传递美术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两者便是教育价值之本和美术学科价值之所在,也是其具有的功效与作用,即“教育功能”。特定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承、创新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这种“责任”体现的是美术学科教育功能,也是民族地区美术教育渗透出的理性内涵和主旨内容,即“教育意蕴”。美术教育意蕴的实现必须通过“教育”这种活动来传递实施,基于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在教育功能凸现的过程中需面对两个方面的特性:首先是民族意义下的教育,即“民族”特征。在我国的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和发展至今仍然保留以族群或家庭的个体方式传承。
一方面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人伦“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民族民间文化及民间艺术自身传承的封闭与局限性。同时,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是艺术文化的先导”[3]。宗教教育一直是少数民族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民族的观念意识、行为规范及伦理道德影响着本民族群体,这也是民族传统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艺术中与本民族情感相融相近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既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可增强受教育者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其次是文化意义下的教育,即“文化”特征。如前所述,教育及其美术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的教育。关于“文化”涵义在美术教育中的解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人类独有的、自然的……具体而言,文化是以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为核心的。”“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生存方式。”[4]“在文化的关照下学习、在文化情境中理解,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这是现代美术教育建构的核心理念。针对民族传统文化,美术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关注、包容和融合,提倡文化的多元性而非同一性,体现文化现代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文化的传统性,并努力趋于共同繁荣与发展。
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的、业余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创造的独具审美趣味的艺术,是集真、善、美为一体并为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民族文化艺术景观,是民族群体朴素的生存世界观和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流露;体现了“民族传统艺术承载着与天地共生的价值观,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之美,对民族社会的人文化成起了重要的作用。”[5]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内涵深厚,来源于生活、情深意浓,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和形象载体,在自我传承中发挥着无言的教化作用。民间传统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资源”在美术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于生活,所以,这种教育资源易于传诵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强化,使人们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受到教育,是一部关乎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活教材”,在教育意义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二、时代性特征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创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时代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无不包含着一种时代性。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着事物的一种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6]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是“发展”的教育,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区域环境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和价值诉求。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各少数民族历史已久的文化积淀,在特征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调和区域社会历史特性,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属性,以此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品质,在这点意义上集聚了民族文化创新丰富的土壤。民族文化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一定的社会为基础的。”[7]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个体因素,民间传统艺术从一开始就反映了社会的特性,社会也是一开始就在人与艺术、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留下艺术、文化发展的痕迹。“创新”是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核心,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美术教育谋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即内在的价值诉求,更是社会时代性特征赋予艺术教育的外部所需,即社会价值取向。内在驱动力和社会需求共同组成了民族文化创新的社会基础(或环境)。
民族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民族成员,民族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育是依赖于“教育”这种文明的方式来“引导”和“完善”的。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积极的、重要的功效和职能作用,这是基于美术教育本身所具备的“情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美育特征。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品质”是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品格,它本身标志着一种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合理的诉求,用现代美术教育这种人文“影响”(西方教育内发之意即“引出”或“导出”)的形式进行转换,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一种境界,这才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关于民族文化创新的时代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所以,民族教育意义下的民族美术教育其价值本质核心也并不是随心所欲可以加以左右的东西,它只有即在特定民族又在对各民族都敞开的广阔范围内才能被深刻理解。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6
我国在20世纪初期,才将艺术教育正式运用到高效教育之中,意思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根据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一种精神文化创造的行为,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具体展现。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劳动,也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要以艺术为主要的媒介,艺术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出完善的人格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展开一种具有实践性质的审美教育活动,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它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使大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见解与认识,从而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到对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不断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的应用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也可以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社会现状和思想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第二,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社会形式,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怕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的正确选择,塑造出完善的人格,为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艺术教育的合理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为学生注入正能量,鼓励其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并且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从而加强大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使其获得心里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艺术教育合理的应用、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事情本质的认识,提高对生活真理的见解,使大学生学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审美观,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健全的人格。
第四,艺术教育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建设离不开艺术教育,在校园活动中,艺术活动无疑是最富有魅力的,最有利于人文精神文化传播的,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
3高校艺术教育的合理运用
(1)合理地利用艺术教育。教师在利用实施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教师要实现艺术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相结合,价值观作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形态虽然逐渐地成熟,但仍然有比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合理利用艺术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才能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艺术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死板说教,鼓励学生以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并鼓励大学生自导自演,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之间实现交流和互动,从而带动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形成。
(2)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艺术教育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新来的大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熟悉,对此学校要合理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利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对新学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使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尽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的环境。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普遍的表现得比较活跃。例如,自卑与自负的心理矛盾、强烈渴望被认同、性格叛逆、恋爱观模糊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电影、戏曲等,以艺术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或者举办校园宣传栏活动以及校园广播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的气氛使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受到洗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健康发展。
(3)凸显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时装表演、书法展览、才艺大赛等艺术活动,使校园得到高品位艺术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各类艺术活动以及广泛的艺术传播,使大学生对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学会对艺术作品欣赏。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电视剧《焦裕禄》进行欣赏,大学生看到了焦裕禄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对工作的努力认真,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唯有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