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通信;技术改进;安全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当前针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体系与安全体制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移动终端的安全研究。

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伴随移动网络自身技术的不断演进,逐渐出现2G,3G以及现在的4G LTE移动通信系统,并且随之出现了移动网络与WLAN,WiMax等其他无线网络的融合和衔接,这些技术的出现逐渐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因此针对这些新技术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体系以及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当前移动互联网通信主要采取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1 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机制,也称之为认证与秘钥协议,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移动网络的核心安全,其中核心是根据用户以及相对应的使用网络之间的身份的双方面的认证,从而保证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主要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加密算法实现的。[1]

1.2 完整性保护机制

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保护机制进行完整性保护来保障。保护性机制主要是实现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安全,例如不受到信息的插入、信息的删除、信息的修改、信息的置乱以及信息的伪造等等。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信息主要是通过TD-SCDMA以及LTE采用分组算法的方式进行,算法之后再通过验证将消息认证码附加在传输信息之后,从而确保信息源的合法性与完整性。[2]

1.3 空口加密机制

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对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进行加密,从而加强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传输的保密性以及空口的保密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在计算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方面的局限,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利用是密码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GSM、TD-SCDMA以及LTE等等。[3]

1.4 用户身份保护机制

移动网络通信的用户身份保护机制主要是为了进行用户真实身份的识别,并且对其进行跟踪,主要是通过身份识别码技术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无线网络上的用户身份标识主要是临时身份识别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例如在开机以及临时身份标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再次使用真实身份标识。与此同时,临时身份识别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更新换代的技术越来越快。[4]

1.5 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

保护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并且实现互联通通信技术的改进就需要格外的重视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进而保障网络不同单元以及不同空间的信号的机密和完整。例如LTE的网络信号安全交换机制主要是通过MAPSec机制来进行保护和实现的,主要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事务的处理的应用的内容,进而又通过IPSec ESP机制来保障服务网与分组网之间的数据的安全以及信号的机密。[5]

1.6 移动终端安全衔接机制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来讲,移动终端的安全机制是最后的落脚点。这主要是通过PIN编码进行实现的,通过编码进行用户识别,进而通过USIM机制进行终端衔接网络的范围的合理性控制,在此基础上附加TLS(安全传输层协议)以及IPSec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主要是移动终端与智能卡之间。[6]

1.7 安全服务对用户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

安全服务对于用户之间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主要是指提供用户获得安全服务的信息,并且了解安全服务的状态的一种渠道,并且安全服务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需要简洁方便,这样才会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

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源头,是进行数据操作的源头,主要包括创建、存储以及处理。因此尤其需要注意移动终端数据的安全性、可见性以及可配置性,从而不仅实现安全,也实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关于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主要工作是进行病毒传播的防控,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识别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没有授权的非法软件,正在运行的恶意的代码以及部分用户的不合理的操作,对于以上行为的基本的防范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的执行环境和使用环境。

移动病毒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存在于网络层面,主要是通过精确的移动病毒的传播模型,分析病毒在移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动力特征以及典型特点,并且基于以上分析设计移动网络的病毒免疫模型,从而在这一层面防范移动病毒的传播,另外一层面主要是在移动终端层面,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杀毒软件安装的形式进行,通过杀毒软件对于病毒进行深层次的查杀,为达到查杀的准确性,杀毒软件需要定期更新,并且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检测。

2 提高互联网通信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移动网络通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通信方式,其安全性的研究存在着诸多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作者总结了在移动网络通信安全机制构建,以及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提高方面的技术现状,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移动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还需要加强以下关键技术。

2.1 需要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

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从而保证该协议的安全系数更大,以及更好的可操作性。该漫游协议可以实现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不仅仅可以实现用户匿名,并且可以兼顾用户的兼容性和口令的验证等。

2.2 加强对于病毒的防范

对于病毒的防范是互联网通信安全性能提高的必要前提和主要途径。作者总结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要加强移动病毒的传播途径的控制。根据传播动力学,移动病毒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任何一个空间通过不同的传播突进进行传播,甚至于可以通过同一种传播途径在多层网络生进行传播。[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毒多途径传播的概念,建立病毒多途径防范模型以及多层面网络模型。构建模型的同时结合渗流理论,计算得出多层网络的传播临界值,从而加强病毒的精准防范。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通信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与时进步,文章主要从移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以及安全机制的核心协议部分进行总结和研究,并且指出加强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以及病毒防范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的加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无线网络安全问题[J].好家长,2016(33).

[2]肖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

[3]梁富强.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2014(02).

[4]王宇,蔡满春.无线网络安全课程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3).

[5]蔡志福,谢志贤.浅谈无线网络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23).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2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通信运营商;发展机遇;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TN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090-02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科技发明,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移动通讯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文化、经济和社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速了社会文明和信息传播的变革进程。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正在逐年递增,因此,电信运营商的积极变革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通信业务发展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通讯业务是一种双向融合的服务模式。其打破了传统通讯业务只能为客户提供语音、数据等内容的资源出租式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通讯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功能更强大的新移动通讯终端功能提高了客户服务质量,丰富了服务内容。

2 通信运营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流量指数式激增,数据响应快速

随着移动用户对服务的体验要求逐步提升,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发展,移动数据流量呈现了指数化的增长趋势,因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流的传输速度急需提升以跟上移动通信业务的高速发展。但是,以运营商怒前的技术设备水平,服务质量并不能完全实现客户目前的高速、高质的要求。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通信企业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高效的优质服务。

2.2 移动数据服务与资源的明显不匹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移动通讯客户,通讯企业和移动运营商越来越重视数据服务质量,相应的移动通讯企业的资费收入和设备维护费用就会提高。但是如果盲目上涨资费就会失去部分移动用户,所以国内大部分运营商都尚未根据数据服务成本计算来提高服务资费。

2.3 移动互联网模式对传统移动运营模式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模式是优于其他传统移动通信模式以移动通讯和互联网通信模式技术为基础产生的一种通信模式。这种新型的移动通信模式的特点是双向融合,要求运营商对传统的资源出租的低级运营模式进行变革,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实现向互联网体系的转变。

3 移动通信行业“五化”变革

3.1 终端智能化

当今产业发展中最为显著地特征就是终端智能化。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我国1月~11月手机超过了8192.6万部,上市了441中新机型,同比基本翻番。智能手机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接入网络。前几年,3G模式中最为普遍的是WCDMA手机,成本也是相对较低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移动TD网络的完善,TD手机也在价格上有较大的区间,款式功能丰富被用户所接受。在客户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下,4G手机也在急速发展。

3.2 无线接入宽带化

移动互联网对数据流量井喷式增长的需求直接发展了无线接入宽带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移动通讯技术如果仍局限于语音通信是远不能满足客户对多媒体应用的需求,所以无线接入宽带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3.3 运营平台化

运营平台化指的是运营商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的压力,以用户的价值和需求的基础构造的智能网络管道。大额的数据业务投资所带来的数据流量高增长未能给运营商带来可观的收益,运营商为了提升网络价值,转而由传统的经营宽带“哑管道”模式向可以引领产业发展的“智能管道”变革。经由不同方式打造的“智能管道”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识别客户、区分业务、调控流量、分级服务和管理资源等。目前运营商最为紧迫的问题是解决流量增长和收入不相匹配的问题。构建智能化管道就是要实现资源与业务的最优配置,进一步提升流量的经营管理。

3.4 业务融合化

业务融合化是产业融合化的产物,运营商首先要想客户提供最为基础的语音通信业务,其次还要满足客户对数据和视频等综合多媒体信息的需求。松耦合、多样性的网络才能实现业务和终端的融合并拓宽业务范畴,这种模式能够实现业务的多样性和积极发展。业务融合还能够提升用户的体验,把移动互联网与电视终端、手机、电脑上呈现的各种信息形式同时通过移动终端呈现给客户。

3.5 通信外延化

通信外延化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其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模式,将通信范畴扩大到人与机器、人与物、机器与机器 、物与物,直接拓宽了通信的内涵和范畴。从长远来看,物联网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价值和市场空间,也因此得到了大多运营商的关注。工信部根据今年的统计数据预测在2020年我国市场规模将成长为万亿元级别的市场规模。由此看出,物联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未来五年物联网的发展方向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

4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信业发展的策略

4.1 加大移动通信网络体系建设力度

现在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移动运营商如果不能及时的构建新的移动互联网通讯体系,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建立新的体系要以移动通讯现有的平台为基础,不断加强互联网的研发,进而实现新体系的融合。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移动网络质量和速度;加大对于云计算、点对点传输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在保证移动互联网质量的情况下亚索运营成本。为加快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通信的融合,应通过对隔代通信网络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新标准运营体系。

4.2 创新互联网跨行业合作形式

互联网行业和移动通信行业是存在差别的,移动运营商不熟悉互联网行业,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客户对于通信的需求程度在不断提高,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交流合作成都的提高,这对移动运营商来说是一种挑战。移动运营商只有对互联网通信进行进一步的研发才不会失去时展的先机。

4.3 提升对客户的需求的把握和分析

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通信双向融合的形势的推动下,信息服务的种类和方式也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受到时展的影响,移动运营商必须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了解客户的对通信的需求,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客户。所以,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客户分类是十分必要的。做好客户分类,才能进一步制定合理的需求方式。在建立子系统和销售模式及其他运营过程中要把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基础,最终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移动客户的需求。

4.4 逐步打造智能管理,做好流量经营

“流量经营”要求首先搭建运营商智能管道和产业链聚合平台,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小流量产品为研发重点,将流量规模扩大、流量结构改善、流量内涵丰富作为经营方向的一整套理念、方法及行动的整合。

4.5 充分发挥优势,做好传统管道

虽然“哑管道” 时代的发展下需要寻求转型,但是由于现有的新兴技术不够成熟和完备,所以构建“智能管道”不能急于求成。传统管道作为所有业务开展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客户最基本的需求还是语音业务一样,运营商还是离不开传统管道。传统的管道还是需要得到重视和建设好。

4.6 云计算务实推进,IDC建设逐步展开

现阶段出现了云计算过热的现象,很多企业为了显示自己运用了新的技术都声称自己运用了云计算,但是大部分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是不需要云计算的。特别要指出的是采用云计算的IDC建设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的,所以IDC建设更应该有规划按要求建造。中国移动设计院就在积极研究实验新型节能、低PUE值和环保IDC。

5 结论

移动通信企业首先要全面仔细的分析通信业务的发展环境,将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中心,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户种类研发不同的服务项目,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葛永杰,周晓.中国通信行业运营商如何打破移动互联网的壁障――转型为服务提供者、终端厂家、应用开发商三者的方向引导[J].中国科技纵横,2013(2):75.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3

一、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移动互联网具备多种传播优势,已成为受众最青睐的媒介形态之一。(1)移动性。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即移动性。传统桌面互联网是人随网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提供网络服务。而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终端设备获取网络内容,真正做到了网随人动。(2)便携性。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最主要终端,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故而手机已成为带着体温的媒介和人体的延伸。(3)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互联网传媒业和移动通信业的边界,使两个传统产业融为一体。不同的传播主体被融入到移动终端,多种传播形态被兼容整合。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及各种应用也在移动互联网中综合呈现。移动互联网成为多行业、多媒介交互融合的新型网络业态。(4)多样性。移动互联网应用种类繁多,可分为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视频、移动教育等内容类应用;移动语音、即时通信IM等通信类应用;移动社交SNS、移动微博等社交类应用;此外还有移动地图、移动导航、移动购物、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旅游、移动理财等等。(5)娱乐化。移动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应用,最主要集中在娱乐内容方面。手机游戏、移动视频、移动音乐、移动聊天等应用,为受众带来很多乐趣。(6)个人化。移动互联网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i-mode、iPhone、iPad,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产品都以字母“i”开头,Information(信息)、Interaction(互动)、Instant(即时)等单词也都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关。“i”即“我”,体现了移动互联网一个明显特征——个人化。(7)即时性。移动网络覆盖24小时,随时可用、无处不在,可使用户永远在线,即时与他人交流互动,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8)碎片化。传统的桌面互联网往往会占用受众持续、长久、整体的时间,而移动互联网因其便携、快捷的特点,可在各种活动的间隙中使用,占用的时间是短暂、零碎、分散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被充分利用。(9)私密性。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媒介是智能手机。手机属于个人持有终端,随身携带并可设置密码,保护隐私,用户可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

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经典的受众研究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又叫“满足需要论”。该理论认为,受众选择性注意、接触、使用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一定动机,为了满足某些需求。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互联网能够在更大程度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需求是人的物质需要和情感诉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满足了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后,才会去考虑安全、情感归属的需要,才会有得到尊重与认可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受众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了衣、食、住、行、安全等较低层次需求,也涵盖了社交与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受众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中获取并处理信息,进行人际沟通,也可以购物、打车,满足生活中的一些需要。例如,网上商城购物、团购、饭店预订、位置服务(如导航)等移动互联网需求可以满足受众基本的生理需求。微博、微信、SNS、论坛、电子邮件等应用可以满足受众的社交归属需求。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理财等应用可以满足受众的尊重需求。移动游戏、移动音乐、视频、在线教育、数字报纸、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等可以满足受众的自我实现需求。另外,从移动互联网应用分类的角度分析,可以把移动互联网受众需求划分为信息获取、人际交流、休闲娱乐、商务交易等几个方面。通过网页浏览、移动搜索、移动阅读等应用,受众可以快速搜索到所需信息。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移动微博、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等工具,受众可以方便地进行人际交往。受众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商贸交易,也可以获取游戏、视频等大量休闲娱乐项目。移动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给受众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移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及建议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通信

首先,要在销售模式、收费模式上转变,深入实施规模经营和流量经营两大策略。销售策略上要通过渗透方式逐步推进,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边界不明显的特征,应先采用免费使用的模式扩大目标客户群体,通过对使用客户的分析研究后,可以将一部分客户转为收费用户。探索、倡导流量计费的新模式,我们要发挥价格杠杆调剂法,根据业务对网络资源的占用量,结合不同业务、不同时段客户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些业务实施区别定价机制;同时要关注信息收集及用户识别工作,为实现流量计费的智能管道建设做好铺垫;其次要在经营分析、运营策略乃至运营模式上做调整已接应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电信通信运营商不仅要从业务角度理解客户,还要从电信与客户、客户与客户、客户与信息内容、客户与其它商业资源实体等多角度出发,去完整的理解客户行为,从中激发流量并诱发进一步的商机。这就要求我们电信通信运营商对于客户行为轨迹刻画更完整,分析维度更丰富、数据挖掘更深刻。最后,我们要在运营维护模式上寻求突破,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机制。一方面分众化、定制化的特征要求通信运营商将服务范围拓宽,服务差异化程度放大,服务管控范围延伸。服务支持以差异化SLA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服务品质保障。另一方面通信资源的有限性要求通信运营商针对不同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对自有业务、合作业务设置较高的服务优先级,进行高质量的网络保障。

应对移动互联网“over-the-top”服务带来的冲击,通信运营商被日益管道化,因此首要任务是搭建开放平台。平台是通信运营商拓展移动互联网的核心,通过搭建聚合的内容型平台和开放的能力型平台,创新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为创新应用服务提供生成环境,引导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业务和服务。通信运营商开展价值链合作,一定要围绕开放平台的战略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而进行有效刷选,为自身提供更多补充性产品,只有通过合作强化平台的差异化定位,从而才能在客户心中树立独有的品牌形象。

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必定会成为一个主要的接入方式,因为接入智能手机的终端已超过计算机PC的数量,原有传统接入方式会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数量上逐步减少,这样移动互联网下的数据中心如何进行连接,都可能会对整个技术构架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下一代数据中心会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模式的数据中心,而且它会是以一个大型模块化数据中心加光纤的基础设施为核心,它所对应的服务终端应该是以IPv6包括像智能视频终端服务为核心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通信运营商还应实现与之相配套的“智能管道”,即实现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满足不同接入需求的新型通道。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5

关键词:船舶通信导航;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U6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162-2

0 引言

现今社会互联网成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贯穿至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对整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业发展、技术拓展等均起到重大的影响。在舰船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其进入了现代化舰船时代,鉴于此本文则简要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导航中的应用。

1 舰船局域网络建设和航行管理软件的运行

随着舰船航行管理需求不断增强,信息自动化水平必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升级来满足实际的要求。局域网络的建立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局域网络的建立能够让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让船舶经营趋于合理化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航行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够让通信满足移动化、智能化的需求,在提升舰船现代化实力的同时开拓新的发展目标。

1.1 局域网搭建

局域网系统是由一个中心控制点(Centralized control)、一个交换机、各分部的计算机组成。船舶中局域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是以10Base-T网络技术为基础然后借助STP(屏蔽双绞线)连接来实现。连接方式即从中心控制点连接2条STP(一条备用)且两端预留约2m的距离以备后期和分部计算机相连接。尽可能将分部计算机放置于室内这样可以提供不间断且稳定的电源,在实际的连接中可以采用多模光钎来提升信息传输的速度。

局域网在搭建时务必不要和其他供电线发生交接,防止电缆在电流流过时产生电磁从而影响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在连接时必须使用PVC胶质管将局域网中的网格线全部包裹处理,同时注意保护网格线防止周围环境过潮、过热或者有电磁波产生。

1.2 航行管理软件

①航海数据管理。航海数据管理的内容非常繁杂,本文则以GPS为例简要探讨。GPS数据在船舶导航、定位、搜救指挥以及事件调查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管理软件多应用于对通航环境的评估提供证据、给舰船交通流记录提供依据等。

②舰船自身管理。包括动静态数据管理、作业/功能数据管理,所谓静态指工作人员,而动态则主要是该船舶日常管理、指示等;功能/作业管理是指在船舶运行过程中各部件的运行状况管理以及人员值班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③船舱内物资管理。先对所有物资进行归类编号,然后使用电脑进行统计,在物资使用后及时更新并发送物资补充信号。

④日常保养维修。舰船是一个巨型机械且始终在大海中航行,因此时刻检测各个部件的运行情况,日常保养维修均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在遇到故障时方便工作人员排查和解决。

⑤数据安全管理。互联网通信内容被不法分子窃取,因此在通信导航系统中应该内嵌安全管理软件,避免计算机遭到病毒的入侵,防止重要信息被窃取。

2 电子邮件的应用

电子邮件是集成了邮政通信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通信手段,因此其具备了便利性和迅捷性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具有工作高效且成本低廉的特点。电子邮件能够瞬间将信息发送至对方服务器中且不会受到连线优先的影响。经计算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将信息传输至收件方的整个过程所使用的成本仅占到电话费用的1/10,因此更具有经济性。

2.1 海和岸的通信

世界先进的舰船通信早已实现了海和岸上的电子邮件通信,在船舶中建立通信系统并与岸上的网络连接,完成岸端指挥网络间的互联和互通将海和岸上的指挥中心编织成一个无形的通信网络,确保电子邮件随时成功的收发。

2.2 接收气象

船舶导航系统能够采集即时的气象信息,但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会受到气候、距离以及太阳黑子等会对反射短波频段的无线电信号产生干扰,因此导致处理后的气象传真图像非常模糊,在特殊气象环境下很难实现即时收集气象传真图像的功能,最终影响船舶航行的导航决策。而电子邮件不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攻克环境限制,可以将获得的气象传真图像叠加与电子海图上,方面航行人员的同时提升了航行的安全性。

3 海岸互联网视频会议

目前人们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而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发的通信手段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升级,其在船舶通信导航方面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在网络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均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通信能够将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传输和接收。

在船舶通信导航中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即时通信技术,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舰船中的海岸视频会议和生活中的视频聊天存在较大差异。如在视频会议中必须要呈现出对方的举止言谈以及周围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全球海事网络能够接入到已经搭建的局域网之中,然后从局域网络中查询所需数据。船舶视频会议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召开有效的会议内容,无须会前动员相关人员进行集合,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提升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互联网将船舶上各部门人员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还能够实现船员与家人亲戚之间的联系,满足了人文关怀的需求。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阶段,无论是商船还是军用船舶为了实现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均广泛应用网络通信导航系统。随着电子邮件、船舶局域网使用以及视频会议等的应用降低经济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希望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完善。

参 考 文 献

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范文6

论文关键词:物联网,IPv6,寻址,移动性,网络质量,安全

 

一、物联网及其发展需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 ID中心在1999年首先定义了“物联网”的概念: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 RFID) 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在2010 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 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第二, 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作为互联网的一种延伸,将来成型的物联网将基于现有的互联网实现各种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智能通讯。可以想象,物联网将要联系的对象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人也包括在内),其数量之庞大是现有的互联网节点数量所不能比拟的,为了实现这些事物之间的有效通讯移动性,物联网必须为每个接入的对象设定唯一的标志符并提供统一的通讯平台。这一点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下一代互联网通讯协议IPv6。

二、IPv4的瓶颈促成了IPv6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到传感器等,所有设备的通信都需分配到一个唯一编号,即IP地址。目前IPv4(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地址总数为2的32次方,即大约43亿,终于在2011年2月3日正式宣告枯竭。IPv6采用128位(2的128次方)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用的IP数量,几乎可以给地球上的每个物体都分配到一个IP地址,这不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QoS)、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

三、IPv6在物联网发展中的优势

互联网TCP/IP协议簇正是一种统一的互联网通讯协议标准,作为下一代IP协议IPv6的引入将使大量的、多样化的终端更容易接入IP网,并极大地增强了网络安全性和终端移动性。基于IPv6的物联网,可以在IP层上对数据包进行高强度的安全处理,使用AH报头、ESP报头来保护IP通信的安全,其安全机制更加完善(相对于IPv4来说)。同时,终端移动性更有利于监测物品的实时位置。IPv6将促进物联网向着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1.IPv6在物联网寻址中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本身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空间已经很难再满足物联网对网络地址的庞大需求站。IPv6拥有巨大的地址空间,同时128 bit的IPv6的地址被划分成两部分,即地址前缀和接口地址,与IPv4地址划分不同的是,IPv6地址的划分严格按照地址的位数来进行,而不采用IPv4中的子网掩码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IPv6采用了无状态地址分配的方案来解决高效率海量地址分配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网络侧不管理IPv6地址的状态,包括节点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地址、地址的有效期有多长,且基本不参与地址的分配过程。节点设备连接到网络中后,将自动选择接口地址(通过算法生成IPv6地址的后64位),并加上FE80的前缀地址,作为节点的本地链路地址,本地链路地址只在节点与邻居之间的通信中有效,路由器设备将不路由以该地址为源地址的数据包。在生成本地链路地址后移动性,节点将进行DAD(地址冲突检测),检测该接El地址是否有邻居节点已经使用,如果节点发现地址冲突,则无状态地址分配过程将终止,节点将等待手工配置IPv6地址。如果在检测定时器超时后仍没有发现地址冲突,则节点认为该地址可以使用,此时终端将发送路由器前缀通告请求,寻找网络中的路由设备。当网络中配置的路由设备接收到该请求,则将发送地址前缀通告响应,将节点应该配置的IPv6地址前64位的地址前缀通告给网络节点,网络节点将地址前缀与接口地址组合,构成节点自身的全球IPv6地址。

采用无状态地址分配之后,网络侧不再需要保存节点的地址状态,维护地址的更新周期,这大大简化了地址分配的过程。网络可以以很低的资源消耗来达到海量地址分配的目的。

2.IPv6对物联网节点移动性的支持

目前互联网的移动性不足造成了物联网移动能力的瓶颈。IPv4协议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节点移动性带来的路由问题,即当一个节点离开了它原有的网络,如何再保证这个节点访问可达性的问题。

IPv6协议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针对移动IPv4网络中的三角路由问题,移动IPv6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从终端角度IPv6提出了IP地址绑定缓冲的概念,即IPv6协议栈在转发数据包之前需要查询IPv6数据包目的地址的绑定地址。如果查询到绑定缓冲中目的IPv6地址存在绑定的转交地址,则直接使用这个转交地址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这样发送的数据流量就不会再经过移动节点的家乡,而直接转发到移动节点本身。

其次,MIPv6引入了探测节点移动的特殊方法,即某一区域的接入路由器以一定时间进行路由器接口的前缀地址通告。当移动节点发现路由器前缀通告发生变化,则表明节点已经移动到新的接入区域。与此同时根据移动节点获得的通告,节点又可以生成新的转交地址,并将其注册到家乡上。

MIPv6的数据流量可以直接发送到移动节点,而MIPv4流量必须经过家乡的转发。在MIPv6的网络中,传感器进行群切换时只需要向家乡注册,之后的通信完全由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的设备之间直接进行,这样就可以使网络资源消耗的压力大大下降。因此。在大规模部署物联网应用移动性,特别是移动物联网应用时,MIPv6是一项关键性的技术。

3.IPv6在保证物联网网络质量中的优势

网络质量保证也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IPv6在其数据包结构中定义了流量类别字段和流标签字段。流量类别字段有8位,和IPv4的服务类型(ToS)字段功能相同,用于对报文的业务类别进行标识;流标签字段有20位,用于标识属于同一业务流的包。流标签和源、目的地址一起,惟一标识了一个业务流。同一个流中的所有包具有相同的流标签,以便对有同样QoS要求的流进行快速、相同的处理。

在物联网应用中普遍存在节点数量多、通信流量突发性强的特点。与IPv4相比,由于IPv6的流标签有20 bit,足够标记大量节点的数据流。同时与IPv4中通过五元组(源、目的IP地址,源、目的端口、协议号)不同,IPv6可以在一个通信过程中(五元组没有变化),只在必要的时候数据包才携带流标签,即在节点发送重要数据时,动态提高应用的服务质量等级,做到对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控制。

当然IPv6的QoS特性并不完善,由于使用的流标签位于IPv6包头,容易被伪造,产生服务盗用的安全问题。因此。在IPv6中流标签的应用需要开发相应的认证加密机制。同时为了避免流标签使用过程中发生冲突,还要增加源节点的流标签使用控制的机制,保证在流标签使用过程中不会被误用站。

4.IPv6在物联网安全中的优势

由于物联网应用中节点部署的方式比较复杂,节点可能通过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连接到网络。因此节点的安全保障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在使用IPv4的场景中一个黑客可能通过在网络中扫描主机IPv4地址的方式来发现节点,并寻找相应的漏洞。而在IPv6场景中,由于同一个子网支持的节点数量极大(达到百亿亿数量级),黑客通过扫描的方式找到主机难度大大增加。在基础协议栈的设计方面,IPv6将IPsec协议嵌入到基础的协议栈中,通信的两端可以启用IPSec加密通信的信息和通信的过程。网络中的黑客将不能采用中间人攻击的方法对通信过程进行破坏或劫持。即使黑客截取了节点的通信数据包,也会因为无法解码而不能窃取通信节点的信息。

同时,由于IP地址的分段设计将用户信息与网络信息分离,使用户在网络中的实时定位很容易。这也保证了在网络中可以对黑客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提升了网络的监控能力。

另一方面,物联网应用中由于成本限制移动性,节点通常比较简单,节点的可靠性也不可能做得太高。因此,物联网的可靠性要靠节点之间的互相冗余来实现。又因为节点不可能实现较复杂的冗余算法,因此一种较理想的冗余实现方式是采用网络侧的任播技术来实现节点之间的冗余。采用IPv6的任播技术后,多个节点采用相同的IPv6任播地址(任播地址在IPv6中有特殊定义)。在通信过程中发往任播地址的数据包将被发往由该地址标识的“最近”的一个网络接口,其中“最近”的含义指的是在路由器中该节点的路由矢量计算值最小的节点。当一个“最近”节点发生故障时,网络侧的路由设备将会发现该节点的路由矢量不再是“最近”的,从而会将后续的通信流量转发到其他的节点。这样物联网的节点之间就自动实现了冗余保护的功能。而节点上基本不需要增加算法,只需要应答路由设备的路由查询,并返回简单信息给路由设备即可。

四、结束语

IPv6具有很多适合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特性,虽然IPv6还有众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完善,但从整体来看,使用IPv6不仅能够满足物联网的地址需求,同时还能满足物联网对节点移动性、节点冗余、基于流的服务质量保障的需求,很有希望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网络技术。目前,我国应当利用IPv6应用普及的大好时机,加大对IPv6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研究力度,争取占领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刘楚达.移动IPv6网络及其QoS上下文转接技术[M] .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玉军.可信的移动IPv6网络及协议[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