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绩效评价 供应链绩效

一、前言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被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所取代,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热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供应链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到 80 年代末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 进入 90 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为各国学者和企业家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供应链由直接、间接为实现顾客需求的所有各个环节组成,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机构、仓库、零售商和顾客。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1. 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Lin F. R.等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 销售商在内, 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Stevens认为 ,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 ,它始于供应的源点 ,终于消费的终点。Christopher 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增值。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陈国权认为,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这就是供应链。蓝伯雄认为,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等;(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这四者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

2. 供应链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确定供应链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提高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供应链管理概念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积累,但由于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因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定义也未能统一,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容界定还很不完善, 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 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从着眼点来看,应服务于供应链的目标;从客体来看,应包括供应链整体及各组成成员;从空间来看,涉及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综合绩效;从内容来看,涉及反映运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时间来看,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1.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价现行原则是由徐贤浩等人在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原则要求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各组成成员的运营情况以及各组成成员之间关系,尽量采取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这些原则为供应链绩效指标的选择提供了方向。但它并没有明确与供应链目标的关系,因此也缺乏战略性。

2.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

(1)Lummus等人提出的4个方面的主要考核指标。供应方面包括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过程管理方面包括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和完成情况;交货运送方面包括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需求方面包括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

(2)Beamon把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其中,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和供应商绩效。定量指标分为基于成本的指标(包括成本最小化、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库存投资最小化、投资回报最大化)和基于顾客影响的指标(包括满足率最大化、产品交货延迟最小化、顾客响应时间最短、定货至交货时间最短和功能重复最小化)。

(3)我国学者徐贤浩等人提出了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和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4)马士华教授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7项具体指标。他们认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包括一些综合性的指标或一些定性指标评价体系。

(5)PRTM[12]在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分别为: 交货情况、 订货满足情况(包括满足率和满足订货的提前期)、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

(7)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以下7个指标对第三方物流3PL (供应链的一部分)和第三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价, 这些指标包括: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性、毁损率。

总体上来讲,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有待完善和规范,加强其指导作用。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也缺乏对供应链绩效目标的考虑,很少考虑到供应商、分销商的选择对供应链以后运行绩效的影响以及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问题。另外,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待开发。

四、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1. 供应链绩效概念的界定

关于供应链绩效的概念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才能进一步研究好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供应链绩效及其内容的界定有赖于供应链目标与政策的确定。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就必须围绕供应链目标及其政策合理界定供应链绩效的内涵与外延。

2. 供应链发展潜力的评价

供应链由许多合作企业组成,供应链发展潜力是企业通过自身的运作,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发展能力的形成主要依托于企业不断增长的销售收入,降低开支而节约的资金和企业创造的利润,企业应注意把这些利润转化为企业的积累与再投资。因而,供应链及各成员企业绩效评价应将长远发展潜力作为主要内容。

3. 供应链敏捷性评价

随着敏捷制造的逐渐发展,敏捷化是供应链和管理科学面向制造活动的必然趋势。敏捷供应链以增强企业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的适应力为导向,着眼于提高供应链各缓解的边际效益,以实现本企业与合作企业的共赢。因此,供应链敏捷性评价将成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

4. 供应链环境效率评价

Beeman于1996年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将资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报率(core return rate)、废物比(waste ratio )、生态有效性(eco-efficiency)等环境指标加入到引入供应链模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或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将成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5. 供应链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供应链管理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使能手段之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经营过程重构,消除供应链中不增值的环节,从而降低成本,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于供应链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对供应链技术与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之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将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轨道。

6. 供应链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供应链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反映供应链绩效的全貌,需要研究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明确评价内容,设定评价要素,设置评价指标(包括统一的评价指标标准值);不仅要评价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还要评价各子系统的绩效,更要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为此,需要研究如何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如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总之,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将成为又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Chopra S, Meind 1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Inc, 2001: 323

[2] 黄小原,李宝家.供应链集成化动态模型与控制[J ] .系统工程学报,2001 (4) :2542260

[3] 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等.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 .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 (5) :32236

[4] SIMON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 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J]. European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 2000 (6) :67283

[5] 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 ] .中国软科学, 1999 (3):1012104

[6] 蓝伯雄,郑小娜,徐心. 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 2000, 8 (3) :127

[7]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7―66

[8]Lummus R R,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J]. Product 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1998,(3):49-58

[9]Beamon B 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ion Economics, 1998, 55: 281-294

[10] 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4 (2): 69-72

[1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42―346

[12] PRTM. Soor model [EB/OL]. http: // Supply -chain. Org /html/soor-overview, cfn, 2000-05-15

[13]Camm J D, Chorman T E. B lending OR/MS,judgement, and GIS: Restructuring P&G’s supply chain [J].Interfaces, 1997, 27(1):128-142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经济 市场链 运作边 协调边

一、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管理模式。它是一系列用来有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库存以及销售商的方法。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一般是多点起源,多点到达,中间存在多点的物理流。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信息流的传递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信息时间滞后;信息失真。这些问题显然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中的障碍因素。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其本质不仅延伸了人类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范围,而且简化了这种交流和活动的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通过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在企业之间交互传输动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其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联盟纷纷引入EC平台,建立敏捷性、集成化的E化供应链。

供应链经济(Supply Chain Economy, SCE)是章定博士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从事一种或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以及消费等活动的多个公司构成的网络,其中的公司代表供应链实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一个供应链。一个SCE可能由多个SC构成,这些供应链在他们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以及零售活动中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一个SCE描述了所研究的所有运作相关和市场相关的供应链的竞争环境。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章定博士指出研究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下列一些热点问题。

1.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如何竞争。

2.哪些供应链将在竞争中胜出。

3.胜出的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研究电子商务技术、流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付诸实践的今天,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协调及重构提供中观或宏观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研究供应链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正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正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基于EC的单个SCM或SC网络均衡”,而基于EC的SCE的研究却仍然空白。

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王斌(2000)指出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必要性。蓝伯雄(2000)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Kehoe(2001)指出了利用EC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点。沈燕(2006)给出了基于EC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并指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Nagurney et al.(2002年)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3年)还构建了环球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均衡模型。Dong June (2004年)构建了具有随机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4年)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以及供需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重构了基于EC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章定教授(2003)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经济的概念。章定教授(2006)在所提出的供应链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网络经济模型,巧妙地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形式刻画了供应链网络经济的均衡状态,明确地回答了供应链之间是如何竞争的,那些供应链会在竞争中获胜及其市场份额等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经济解释。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以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入的方向。

1.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文献仍停留在单个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层面上,都没有涉及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对电子商务技术、流程的改进、优化,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而很少有人研究“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通过供应链的均衡、协调和竞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3.在已有的文献中,以定性研究和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模型和算法。

4.供应链管理和EC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都处于萌芽阶段,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都弱于国外。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EC和SCM并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去,还有待研究。

四、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拟研究“基于EC的SCE” 问题。具体描述为:在EC的环境下,研究在供应链经济中那条供应链会胜出,胜出的链获得的市场分额等,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我们拟采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基于EC的供应链经济模型,并研究相应的求解算法。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假设系统中有个制造商、个零售商和个需求市场。为方便描述,再假设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当然系统中有多种相关产品的情况也可类似研究。图中的实线表示传统方式的产品交易,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的产品交易。图1表示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售于零售商,零售商也可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转售于需求市场上的消费者,制造商也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市场的消费者。

图1中的实线表示传统的产品交易的运作边(Operation link)和协调边(Interface link)的组合,其中运作边刻画的是生产、存储、运送等功能,协调边刻画的是两个相邻的运作边之间的协作功能。虚线表示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电子商务流程。如图2所示,这些流程也将被定义为相应的运作边和协调边的形式。我们将图1简化为图3的框架结构。

这里我们给出市场链的概念,即市场链(Market pertinent chain)是从事一种终端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运作边和协调边组成的链路。它是原供应链的一部分,是指特定产品到特定市场的一条链。图3中实线表示传统交易的市场链,而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交易的市场链(只要该市场链中有电子商务活动,我们就把它称为电子商务方式的市场链)。

最后,以边际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市场链为单元,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供应链经济均衡的模型,并用经典的投影算法及相关的智能化算法求解。通过求解结果,最终得出供应链经济模型达到均衡时,哪个市场链、哪个制造商会胜出,胜出的市场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这样可为企业联盟供应链的重构、生产、销售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是否应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应该与那些企业共同组成供应链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斌:BtoB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J].电子商务,2000第11期

[2]沈燕朱邦毅: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 物流平台. 2006.6总第469期

[3]蓝伯雄郑小娜徐心: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2000,8(3):1~7

[4]Nagurney Anna, Cruz J, Matsypura D. Dynamic of global supply chain supernetworks[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03,37(9)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 协调

在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窘迫局面,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约束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可以较好地使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均衡,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方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理论界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且研究人员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作的定义也不相同,本文比较支持以下四个观点: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采购中考虑环境因素(Green et al., 1996, 188);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对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替代材料的采购上(Narasimhan & Carter, 1998, 6);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意控制和提高环境绩效(Godfrey, 1998, 244);供应链就是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网状分布。同时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运输方式…,而在产品设计、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产品、以及残料的处理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Messelbeck and Whaley, 1999, 42)。简而言之,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转而强调“源头减少”――在产品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减少企业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

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实现环境目标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他们的环境计划不能只局限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包括供应企业。如电子和汽车行业的镉和铅,造纸行业从原始森林获得的纤维等。现在日渐推行的回收行动要求公司更紧密地与供应商合作,确保材料设计实现拆卸和再制造。然而,企业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在成本可以外化而收益不能内化的条件下,企业并不关心系统的最优,而节点企业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相冲突;而且企业都有保留私有信息,以获得谈判优势的驱动,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造成悖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行协调与合作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小组,以便快速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和专门知识,通过小组协商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将企业及供应链的环境目标及时传达到每个成员,使成员理解环境目标并发挥成员监督作用,便于环境措施的开展和实施。该方法一般由核心企业进行协调,以免利益各方出现冲突,互不相让。如通用汽车成立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组,开发一些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与供应商更好地合作把环境问题集成到设计、材料来源和制造过程中。

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基础,知识是对信息质量改进得到的,通过建立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有效通道,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如波音公司每隔18个月与主要的供应商40-50个代表进行技术论坛讨论共同的环境问题并交换看法;耐克公司为供应商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达到公司的环境要求。实践中还有很多信息沟通的方法,如通过网络的交流、调研和问卷以及标杆信息等。

服务供应链战略。服务化成为提高供应链绿色度的又一有效战略。特勒斯研究所(Tellus Institute)即化学战略伙伴计划寻求化学营销交易的转变――从产品出售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服务化就是将原来购买其产品转为购买其服务。例如一个化学品供应企业不是向制造企业出售溶剂以清洁电路板,而是负责制造企业清洗业务。这样供应企业有积极性提高溶剂的使用效率,即使用较少化学溶剂清洗更多的电路板。在一些行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转变。

绿色供应链的跨文化协调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供应链成员会因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沟通的障碍。因此,核心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对其进行评估时,除了考虑环境、质量、成本、供货及时性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企业是否具有团队精神,能够与他人进行较好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评估。

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目前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主要是一些企业认为增加企业的绿色度会增加企业额外投资成本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却证明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并非相互矛盾,如通用汽车、IBM、施乐、贵糖集团、GMP和SMP等,绿色供应链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与合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成本共担、风险共担,创造出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各国环保法规的约束,环保战略会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Narasimhan, R. and J.R. Carter (1998)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 Tempe, Arizona.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马连杰.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 省略

4.Elkington, J.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Corporation: win-win-win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4,36(2)

5.Lippman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6(2)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4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首要教学原理可以突破该课程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点。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围绕着“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四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构建该课程的五星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习效能,有利于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解决实际供应链管理复杂任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首要教学原理简介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ponentsofinstructiontowardatheoreticaltoolforinstructionaldesign[J].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1):291310.

[2]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15]宋阳,毛帅,杨雷.论《战略管理》课程的波纹环状教学模型设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5):111113.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5

[关键词] 供应链柔性 效果模型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中的柔性问题

管理界对柔性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柔性研究的领域也不断扩展,随着供应链理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及深化,供应链管理中的柔性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及实践家所关注的热点。

由于外部环境的随机特点,要求供应链能随时调整其现状,进而适应顾客需求,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上的不确定性,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强反应能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目的。因此,供应链柔性可定义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多个供应链企业在共同分享知识、资源的同时,能对变化的内外市场情况做出快速调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市场的敏感性;计划的弹性;快速的反应性;快速的感应性;可操作性。

二、供应链柔性效果模型

对于顾客而言,他们惟一关心的是供应链能否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或者服务) 以正确的数量送到他们手中。若将整个供应链“封装”起来,不考虑其内部情况(视为最佳状态),供应链即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顾客,则供应链和顾客组成了一个简化的系统模型,见图所示:

图 供应链整体与顾客系统

基于以上模型,综合考虑影响供应链柔性的各主要因素,供应链的柔性可表示为:。

其中:F表示供应链上游的整体柔性;P表示供应链上游的整体服务水平;W表示供应链上游的信息共享量;L表示系统提前期,指从供应链接收订单到产品交到顾客手中并转换为现金所用的时间,由订货提前期和信息提前期组成;C表示供应链成本,包含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等。

三、一种全新的库存管理策略――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VMI最早是由宝洁(P&G)和沃尔玛(Wal-Mart)在20世纪80年起并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库存策略,使得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其后的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 QR)与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 ECR)的实践中,VMI 进一步得到充实,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战略。QR与ECR虽然进行了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重组了供应链流程,供应链成员间的库存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但这种决策仍然是供应链成员间各自独立作出的。成员间各自的最优,并不代表供应链的最优。VMI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缺陷,它通过让供应商从分销商手中接管其库存决策权,从而将供应链的库存决策权集于一身,站在全局的高度去优化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决策。

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得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在VMI策略下,各节点企业共同帮助供应商制定库存计划,要求供应商来参与管理客户的库存,供应商拥有和管理库存控制权,本质上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变为单级库存管理问题。该策略理论上追求双赢,上游供应商管理库存,更有经验更专业,下游企业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库存,而且还能提高服务质量。

显然,VMI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策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VMI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趋势,也是对分销渠道的一场革命。

四、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策略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

据式,应从供应链成本、系统提前期、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信息共享量这四个方面探究VMI策略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

1.VMI降低供应链成本分析。在供应链上游实施VMI后,各供应商对自己的产品从生产到终端库房实行统一管理,因此,可推动制造商零部件库存单位成本的降低;供应商对制造商进行主动配送,减少了传统库存模式下发生的协调成本,故,供应商的配送成本小于传统模式下制造商的订货成本;其他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可见VMI可有效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2.VMI缩短系统提前期分析。对于系统提前期而言,包括订货提前期和信息提前期。实施VMI后,零部件供应商直接根据制造商的销售数据进行需求预测,自行安排生产和配送计划,这样就减少了零部件供应商为应对计划变化而作的准备、生产和发货时间,缩短了订货提前期。VMI通过将供需双方的信息及职能活动集成,使得企业间的交流更加友好,业务活动同步运作,相应的信息提前期得到压缩,最终使整个系统的提前期得到缩短。

3.VMI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分析。实施VMI后,零部件供应商共享了制造商的需求信息,即直接面向顾客进行生产,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市场信息,确切掌握市场动态,对各项生产及采购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为顾客服务,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6

关键词:协同式供应链不确定性来源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求个性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剧,使得传统供需关系由过去松散式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同合作式的双赢或多赢关系。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单个企业必须依托其供应链整体才能更好立足,企业间协同已成为趋势。企业间供应链协同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维护等。

目前,供应链管理是国内外开展的一个前沿课题,是学术界、商业界、制造领域、咨询业的研究热点之一。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很多,但对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的却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因素的来源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企业及学界研究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因素有所启发。

协同式供应链概述

本文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分析三类供应链:分散式供应链、集中式供应链和协同式供应链。在分散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是完全的市场行为,相互之间完全独立,没有深层的协同和协作。他们在进行交易时存在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寻找成本和磋商成本等,这时不存在组织成本,但交易成本在这三类供应链中最高。在集中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高度集成,他们之间的行为更接近组织内部行为,这时会存在组织成本,集成度越高,组织成本越高。此外如要考虑核心企业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能造成更高的成本(利用自身地位倾轧弱势企业,这尤其对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容易造成供应链裂解而产生的额外成本);虽不存在交易成本,但组织成本在这三类中最高,机会主义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也最高。在协同式供应链中,节点企业间部分集成,其间的行为是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中间组织行为,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存在,但两者都较低,机会主义成本虽可能存在,但也比较低。相较而言,其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之和在三类中最小。

当前,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作为结合了分散式自主决策和集中式整体控制两者优点的管理模式,其应用正具备越来越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同时,协同式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会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程度高低,对供应链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协同式供应链的运作,必然要考虑到这些不确定性,找出解决的办法,降低不确定性或减小不确定性对协同式供应链运作的影响。

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一)供应的不确定性

供应不确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供应商的生产系统发生故障延迟生产,意外的交通事故导致运输延迟等等。供应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生产提前期的变动,客户订货数量的多变,供应商本身因生产技术条件可能造成产出期的不确定性等。协同式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处于相互之间供应和需求的联系中,既是购买者又是供应者。作为购买方,与供应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其生产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样,作为供应方,在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也会给其客户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协同式供应链的特征在于,供应链中每一级供应方的供应相互连在一起,供应链中每一级供应商的供应不确定性的不断传播,最终会导致整条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累加,从而给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协同式供应链上各级供应商的不同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性能。

(二)生产的不确定性

生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非完全相关性。生产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制造商本身生产系统的可靠性、机器的故障、计划执行的偏差等。现代企业生产的一个基本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预测和现有的生产能力加以平衡后制定生产计划。然而,由于现实生产系统的复杂性,生产计划并不能精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预测生产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造成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偏差。同时,企业的产品设计无法做到绝对的稳定,生产设备也存在故障的可能,这样,符合交货质量标准的产品难以按时完成。

(三)需求的不确定性

需求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对需求无法准确预测的程度。需求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有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而言,需求的不确定性有两层含义:需求的易变性,指顾客的需求偏好变化的速度性;需求的多样性,即不同顾客对需求偏好的差异程度。

理论上,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体系,他们的需求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即便对每一个顾客的需求都可以准确地了解,这种预测也会因为成本的原因变得不可行。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市场细分的办法,减少企业面对的需求多样性。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被划分得越来越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协同式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性反而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企业相互之间的需求预测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的放大效应及信息的扭曲。

降低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对策

由上可知,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存在于协同式供应链的组建和运作各个过程,并且对协同式供应链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协同式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产生,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提高协同式供应链柔性

供应链管理的柔性是指供应链对于需求变化的敏捷性,或者叫做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需求的变化是供应链上各个环节都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需求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将会导致供应链管理难度和成本加大。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削减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准确的供给和需求信息。

(二)提高预测水平

虽然生产提前期不可能为零,但如果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需求,可以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然而,完全正确的预测也同样是不存在的,那么次优选择就是尽量提高预测水平。通过搜集更新的数据来增加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或者通过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不同的产品尽量使用相同的零部件,使得对这种零部件需求的预测变得更加准确,或者至少可以使产品的生产或装配在更加接近顾客需求时进行,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历史信息的使用对预测的准确性会有很大影响。在企业供应链上,越是接近客户的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掌握就越充分。为了使全面的需求信息能在企业供应链上共享,需要所有企业充分合作。

(三)优化库存结构

在前两种方法仍然解决不了全部问题的情况下,增加库存投资可以保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企业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但是为了维持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就需要保持非常大的库存,而这是不经济的。所以根据企业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大小,确定一个合理的库存量和库存策略非常必要。供应商的延迟表现可以以多种方法跟踪而得到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因为客户可以由这些数据来决定自己的库存量。对于库存管理来说,未来的需求信息非常关键,因此,加强库存管理从而降低需求不确定性,有助于降低由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四)精简和优化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