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1
电影市场研究报告一、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1、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
电影产业的政策环境整体趋好,部委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逐渐增多,文化部、广电局出台的政策,得到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配套支持和实施条件补给。
20XX年9月,国务院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旨在提升文化产业水平、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电影行业由行政法规监管转向专门法监管。《(草案)》提出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便利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首次对社会资本投资电影摄制等业务不做限制。同时减少了行政审批,强化了备案制在电影摄制、放映和对外展销环节的运用,有利于减少行政审批缩短投资周期;在信息公开方面也强调主管部门及时公布电影基本情况和放映环节经营单位的情况,利于减少行业重复投资。《(草案)》在专项基金、税收优惠、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将助力全产业链全面均衡发展。
《电影产业促进法》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
政策覆盖全产业链
经济环境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会进入快速发展期,人均 GDP 达到 5000 美元时就会出现井喷式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经济数据,20xx 年中国人均 GDP 约为7485 美元,文化需求被迅速激活,人均GDP增长为其电影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20xx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化推动了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商业地产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身,在初期为了吸引客流,影院配套不可或缺。商业地产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影院投资的增长,20xx年底,中国影院数量达到5700家,银幕数量2.36万块,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资本、互联网经济和影视产业化布局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环境因素。20xx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中涉及影视行业并购事件已超过30件,平均一周一件并购案,而去年A股涉及影视行业的并购案件为54件。20xx年以来资本对电影产业的渗透,延续了 20XX年的资本热度和景气,运作模式包括影视基金、借壳上市、上市公司并购等。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和商业主体开始影视业务布局,分别成立爱奇艺影业、百度影业、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等公司,通过互联网功能和平台优势,挖掘电影产业链存量市场,并开始探索电影后产业环节的增量部分。同时上市影视公司寻求多元化发展,以丰富互动娱乐业务为目标,如华谊兄弟领投手游发行商咸鱼游戏A轮融资。
社会环境
观影人群快速增长,90后成观影主力。20xx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总观影人次再次高速增长,同比增长46%。从观众年龄分布来看,90后已经成为观影主力,占比从20xx年的52%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7%,其中,95后观影群体迅速扩大,占比从20xx年的仅4%窜升至今年初的15%。从学历分布看,大学本/专科占到8成,高知白领成为中国核心电影观众,该群体对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代表了主体电影观众的意见。
中国电影新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新晋、跨界导演作品以及话题性、粉丝电影显著增加,这些电影打破固定模式,受到年轻主流和核心观众的喜爱。随着影院终端的发展,观众可接受的内容和信息愈加广泛,观众对电影内容的需求会趋于定向和精细。
2、电影产业规模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整体在高速增长,国内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高,从20xx年的61.8%攀升到20xx年的81.4%,国内票房增速除 20XX 年低于产业规模增速之外,20xx-20xx 年都以高出 10%的速度增值,但 20XX 年差值缩窄到 5%以内,电影产业规模增速的动力开始部分转向到国内非票房和海外销售的拉动上,XXX4 年二者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32.8%,可以预见后续几年二者将逐步保持稳定增速,共同带来产业规模的增加。不过,参照北美电影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电影产业成长的动力,在未来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来拓展。
电影市场票房收入方面,20xx年1月-6月,中国大陆市场票房总计202.4亿,同比增长48.9%。20xx上半年新片158部(1月1日-6月30日上映),其中国产影片117部,票房86.7亿,单部平均票房7410万;进口影片33部,票房107.1亿,单部平均票房3.2亿;特殊影片8部(纯港片和纯台片),票房6105万,单部平均票房763万。
纵观过去几年的票房趋势,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贡献净差在 20xx-20xx 年大致维持在 8-12%比例,20xx 年被后者反超为-4%,20xx年恢复反弹后拉大到 18%,20xx 年实现回归,恢复到平均范围内。在国产片和排片保护政策,以及引进片审查机制背景下,预计后续几年国产片和进口片的贡献差值将继续维持在平均范围内。从国产片、进口片票房增速对比来看,二者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37%、40%,前者对中国电影总票房的贡献度要低于后者,国产片需要进一步提高票房竞争力。
20XX年上半年国内票房过亿的影片总计42部,其中国产影片22部,票房81.1亿,吸引2.3亿人次观影;进口影片20部,票房104.9亿,吸引2.8亿人次观影。国产过亿影片票房集中在2-5亿区间,进口过亿影片则在1-2亿区间及9亿以上区间占较多数量。
全球范围内,20xx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增速与20xx年相比下降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北美市场放缓所影响。艺恩咨询预计,未来几年内,全球电影票房仍将保持5%的平均增速。
继20XX年票房出现负增长后,20xx 年北美电影票房增速再次掉入负增长,延续了20xx 年票房增速放缓之后的颓势,导致110亿美元大关的票房预期成为泡影。缓速增长甚至下降将成为未来北美票房市场的一个特点,原因包括观影人次增长乏力、票价压力、其他发行窗口分流、续集表现不佳、全球发行问题等因素。事实上,这种下降趋势还发生在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数国家。
不过,20xx年北美、亚洲、西欧仍为全球重要电影票房市场,其中中国电影票房占全球电影总票房总额突破10%,相较于20X年增长2.5%;相应地,北美由20xx年的30.4%占比下降了2.7%,北美的市场总额进一步被分摊;中国与北美之间的总额差距由201XX年的20.4%,缩窄为20xx年的15.2%,但是中国票房仍不及北美的一半。
3、电影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产业链延伸、跨界经营和互联网化并购潮将会持续
影视公司的跨界行为是以围绕产业链的细分领域而进行,具备清晰盈利模式的手游业务成为诸多影视公司参投的重要对象;宣发部分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最为直接,因而也成为影视公司加强产业链整合力度的关键节点,通过对外并购、产品研发等手段覆盖在线购票相关业务。
影视公司与互联网的联姻表现在跨界和互联网化过程,产业链中的内容制作、终端和衍生品节点成为互联网化的重要实施方向,如阿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参与华谊20xx年36亿定增方案,华谊以此接入阿里电商和腾讯社交娱乐资源,并有针对地进行项目合作与计划执行。
在线票务高速发展,电影发行去中介化
20XX年到20XX年是在线票务高速发展阶段,根据易观智库数据,20xx年第1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包括传统线上团购和在线选座)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3.42%,具有市场先发优势的猫眼电影、格瓦拉排名一二,BAT旗下的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百度糯米也在奋起直追。电影在线票务主要把握的是电影的发行、营销环节,利润主要来源于票务服务费、宣传发行费。近期,参与联合出品的电影,票务网站参与出品的电影可以最终进行票房分成,票务网站盈利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线票务网站已经部分具有发行功能,未来这一趋势会被进一步强化。
电影营销进入移动互联时期
电影产业的互联网化最先开始于营销领域。早在门户网站时期,电影互联网营销主要表现为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的娱乐版块电影上映信息以及相关新闻报道,这实质上仅是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电影宣传内容向互联网的迁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销。社交网站时期,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蓬勃兴起,20xx年《失恋 33 天》迎合了这种传播趋势,在社交网站预告片,进行病毒式传播,在票房冷清的11月创造了 3.5 亿元的佳绩。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营销以其精准性高、互动性强等优势迅速获得广告主认可,20xx 年中国移动营销市场规模达到134.3亿元,20xx年达到472.2亿元,未来电影营销移动化的趋势将会加强。
院线集中度提高、影院建设城市层级下沉
目前我国院线行业集中度较低,而院线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上游物业租赁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与上游采用更为灵活的分账比例及合作形式,提高盈利能力。万达院线的上市刺激了院线市场的资本集中和市场聚集,院线行业将从充分竞争阶段过渡到规模和品牌竞争阶段,大地院线、金逸院线、上海联合等将加速 IPO 步伐;国内院线或将在资本市场的帮助下进行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形成 5—8 条主力院线拥有80%左右市场份额的格局,使得院线市场真正地成熟起来。届时,电影产业链上的放映环节发挥终端优势,在影院银幕数的增长之下带动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扩张。
随着一线城市影院建设的逐渐饱和,影院投资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流动,城市层级下沉。20xx年新增1234 家影院,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之外,二、三线城市共建设803家影院,占总影院数的 65%,一线城市仅占 10%,这表明一线城市对新建影院不再具有吸引力,二、三线城市正式成为院线竞争的主要阵地。除一线城市影院建设市场的相对饱和之外,二、三线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也是重要的原因,它们的人口规模都在百万以上,拥有一定的居民消费能力,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相对合理化的成本投入,诱使影院投资公司纷纷将目光锁定二、三线城市。
二、电影行业产业链分析
1、电影行业产业链
从传统的产业链来看,电影行业主要分为制片商、发行商、院线和影院四个环节。其中制片和发行处于产业链上游,而院线和影院处于下游。后续几个部分我们将按此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
电影产业链
20XX年以来,以BAT为主体的互联网公司加速进入影视产业,他们以技术、平台、用户思维重塑影视产业链,带来影视产业格局新发化,并在颠覆影视产业链中寻找利润空间。 BAT从视频平台和渠道端定位,逐步向上游内容环节和终端用户延展,分别通过宣发、IP孵化、众筹投资,以及大数据分析、在线票务、在线点播等手段,介入内容制作和观众营销,影视产业链节点更趋多元,利益市场化带来新模式和新商业机会,影视内容、互联网模式与城镇经济、居民娱乐消费的连接更加紧密。我们将在企业介绍章节中更为详细的介绍BAT在电影方面的业务布局。
互联网化影视产业链
互联网的进入为电影融资、项目筹备提供了一些便利。融资方面,对于大额资金而言,各种影视线上创投平台层出不穷,直接对接电影片方和资金方,并在项目筛选、评估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使更多的业外资本能够更加便捷、更加专业的分享电影产业发展的红利,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性;对于小额资金而言,众筹在电影产业开始兴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类众筹产品投资门槛已降至100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电影的投资人。
项目筹备方面,电影项目决策一直以来较为盲目,缺乏理性数据支持。传统电影产业无法记录的数据可以在互联网上沉淀下来,如用户视频网站电影观看数据,影院用户观影行为数据,票务网站电影购票数据等等。通过对这些海量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制作方可以得出有效的项目目标观众属性数据,观影行为数据、IP 舆情数据等等,为项目编剧、选择演员提供重要依据,大大降低电影投资风险。
以猫眼电影、格瓦拉为代表的电影在线票务平台蓬勃兴起,对传统电影发行产生了剧烈影响。在线电影票务网站绕过院线和影院,连接观众和座位,并且依靠观众向片方要营销费用,向院线争取排片,打乱了传统的发行、放映体系。三四线城市是目前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这些区域单个影院或城市的票房产出有限,而传统的电影发行公司渗透成本高。线上发行边际成本低,可提升这类城市的发行效率。
互联网已经成为观众获取电影营销物料的主要渠道,占比 92.25%。其中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获得电影上映信息的人群占据43.77%,从视频网站贴片广告、预告片获得信息的人群占据 13.35%。微博重传播、视频网站重内容,两者结合成为电影片方进行营销宣传的主要平台。
整体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主要以票房分账来实现。从目前来看,除去电影基金(5%)和营业税(3.3%)以外,剩下的分账制片方+发行方占到了43%,院线+影院占到了 57%,且无论是国产片还是海外片,院线+影院的分成比例大约都在 55%-60%之间,十分稳定;发行环节则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类型影片分账比例
注:(1)分账大片是指按照票房分账的形式引进的电影,分成比例为扣除电影专项资金及营业税后,制片方获得25%,发行方分成比例 18,其余为院线和影院;分账片来自美国好莱坞,影片质量优良,上映时间一般与北美基本同步或滞后一个月以内;
(2)批片是指直接买断国内发行权而不需和制片商分账的电影,电影不局限于美国,发行权购买金额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不等,整体质量和分账片有差距;扣除电影专项资金及营业税后,发行方票房分成比例 43%,院线及影院分57%。
票房的分账按照层层抽取方式进行:
1. 影院收到票房收入后,扣除电影基金和营业税,按照合约收取应得部分的分账,然后交给院线(如有)或发行方;
2. 院线扣除分账后将剩余部分交给发行方;
3. 发行方收取发行费、服务费或按比例收取分账收入,扣除代垫的宣发费用(如有)后,将剩余部分交给出品方;
4. 出品方收到分成后确认收入或缴纳指标管理费(进口片)等相关费用。
除影院缴纳的3.3%营业税外,其它各方不需缴纳营业税;上映后至票房结算至发行方至少需要3个月;结算至出品方需要3到6个月。
2、制片市场分析
以 20XX年为分界点,国产故事片产出总部数开始从稳步增长转为减量减速,国产片从数量竞争开始步入到单片产出效果和票房竞争阶段,提高产能利用率成为关键。作为电影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院线上映成为衡量影片投资回报的基本要素,国产片上映比例已从20xx年的低谷改善至目前已跨越 60%,但对于电影投资制片方,还需关注除上映比例之外的票房总数、票房增长潜力、周票房占比及增长速度等最终产出结果。
20XX 年各类型电影中动作、科幻、爱情影片累计票房贡献比例高达 66.3%,此三种类型基本上各占 22%的市场总额,成为电影市场主流细分类型;相反,战争、剧情、纪实等近期观影市场缩小或偏小众的类型影片,累计票房贡献不到5%,相比于魔幻类型的有市场但供给偏少的特点,此三种类型属于市场虚火性质;另外,惊悚类型与魔幻类型一样,存在票房增长和产量优化的提升空间。单片票房占比产出上,科幻、魔幻、动作居前三甲。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57.87%的被调研人群青睐科幻电影。就科幻片而言,国内影市的供给远远落后于中国观众们迅速增长的观影需求。中国科幻片起步正面临“内外困境”。一方面在好莱坞大片的连年轰炸下,国内观众已经被培养出“好莱坞科幻片适应症”,好莱坞影片的优势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贴切。另一方面,好莱坞科幻大片代表了美国先进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剧情、技术与思想都是国产科幻发展的软肋,可以说国产科幻几乎还没有真正的积累。但是好莱坞科幻片的成功意味着国内影市的潜力,并会刺激国产科幻加快进步。
国产片中,喜剧、爱情类影片受欢迎程度最高,其中喜剧类型收获超7成受访人群的青睐。《泰囧》、《致青春》和《心花路放》等喜剧和校园爱情片获得巨大成功,致使这类中小成本的电影逐渐受到业内重视。但是,这类影片作为类型片的一种,仍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目的和原则,这些影片开创了电影商业资本的时代,让场外资金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对市场需求的贴切把握。
目前“IP”概念被热炒,由文学作品催生出热门IP,进而改编成电影的链条式产业逐渐受到行业重视。从调研结果来看,由小说、游戏及动漫转化而来的观影意愿合计达到75.27%,其中“非常强”观影意愿的人群占据37.19%,这意味着优秀的IP在改编电影前确实已经拥有了大量粉丝,而这些粉丝也是电影最直接的受众。但是转化率问题一直是片方的痛点,尤其反映在网络IP上,根据网文改编的影视作品,在人物关系对应、核心情节设计等方面仍然较为薄弱,导致很大一部分改编电影票房未如理想。
电影是动漫产业中的重要环节,国际化以及衍生性兼备。日本和美国是公认的动漫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动漫电影作为类型片的一种,经历数十载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整个电影市场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美国,动漫电影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优秀的动漫电影延伸至全球市场,并借助脍炙人口的动漫角色向其他领域拓展衍生。
20XX年国内动漫电影票房达到30.5亿,同比增长88%,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11.3亿,同比增长85.2%。具体来看,华强动漫的熊出没票房达到2.48亿人民币,但大部分电影票房在 4000-6000 万之间,整体格局非常分散。
据艺恩咨询统计,国产动漫电影除了 11 亿的国内票房之外,还涉及到相关版权收入(海外版权、网络版权、电视版权、商品化授权等)约 6.2 亿,但与海外的著名IP相比,商品化率明显偏低。
20xx年动漫电影《西游之大圣归来》累计票房突破9亿人民币,击败《功夫熊猫2》获得国内动漫电影票房冠军,与此同时《大圣归来》获得了业内良好口碑,仅700多万元的宣发费用依赖口碑营销逆袭市场。《大圣归来》的成功点燃了国产动漫电影的热情,预计后续与海外动漫电影的竞争中,国漫电影的竞争地位将不断提高。
在制片市场竞争格局方面,20xx年电影制片机构TOP15 合占约 30%的市场总额,平均占比2%,市场较为分散,主体间的差距区分度不够,行业龙头实力有限。传统电影制片机构中,中影凭借数量优势继续取得的领先地位,万达影视加码电影制作环节,跃居民营公司首位;光线影业主力宣发,华谊兄弟实施去电影化战略,导致二者总额占比下降。一九零五网络作为电影频道子公司,在《变形金刚 4》高票房的助推下,市场上升最快,进入年度前五。文化投资公司华盖映月参与年度国产票房冠军《心花怒放》出品,分得1.27%总额;以电视剧为主业的中联华盟、华策影视、唐德国际在电影产业利好、影视联动效应作用之下,纷纷进入前十名。
上游制片环节竞争格局分散,究其原因,是新的主创力量和资本不断进入,且电影制片风险共担制度的普及,制作环节新晋力量参与制片市场的空间仍然很大;来自新人新作的优秀内容供给仍在爆发中。以 20xx 年现象级国产影片为例,《捉妖记》参与的制片机构达 11 家,《煎饼侠》参与制片机构为 4 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参与制片机构 11家,且 3 部影片的主创团队均为新晋团队。
3、宣发市场分析
201CC年中国电影发行企业市场总额,发行市场前十机构总份额接近 90%,其中中影、华夏由于垄断分账片发行,两家发行市场份额超过 50%。中影基本与20xx年持平,继续坐稳头把交椅;华夏以超二成的比例独居第二阵营。光线、博纳和万达跻身TOP5,影联传媒、福建恒业和安石英纳异军突起,传统豪强华谊兄弟表现较为颓势。
值得关注的是,光线传媒、万达影视、乐视影业均为纵向整合经营特点突出的公司,在20xx年之后快速崛起。光线传媒从发行环节切入制片,品牌及份额快速扩张;万达影视与万达院线具备“制片-发行-放映”纵向一体化经营基础;乐视影业长于发行,并有乐视网作为新媒体院线渠道支撑。
如果仅考虑国产片市场,光线、博纳、万达、乐视、华谊几大公司发行份额在 60%左右。
20xx-20xx中国电影发行市场集中度TOP10
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20xx年中国电影营销费用从20xx年的11亿元增至20xx年的36亿元,增速从 20xx 年起稳定在 20%至 25%之间。从营销手段和方式上看,新的营销模式层出不穷,有视频营销、整合营销、大数据营销、跨IP营销、移动营销等。影片要素方面,影评和口碑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也远超其他基本要素,这意味着UGC模块价值所在,用户参与并完成整个观影流程的闭环,使得影片再次传播。
4、院线、影院市场分析
我国的“院线制”是在国家行政引导下起步。最初,电影到达观众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供片,采取省市县逐级层层发行放映的模式,为了提高发行效率,引入市场化机制,20xx年1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正式确立了院线为主体的发行放映体制,由院线直接对接发行制片单位,成为我国院线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20xx年6月我国首批30条院线正式成立运营,大多是由当地省市电影公司转制而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xx年底,全国共有院线47条,国有院线占主导,但民营院线快速成长渐成主力。
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院线及影院处于中下游,主要涉及电影的院线发行和放映部分,按照现行的票房分账制度,在扣除了 8.3%电影发展基金和税金的净票房中一般可占52%的比例,确保了较好的现金流水平。院线的经营模式主要分纯资产联结、资产联结为主加盟为辅和签约加盟为主三种模式。纯资产联结以万达院线为代表,能够实现旗下影院的统一品牌和统一管理,海外对标院线也大多是这一模式。以资产联结为主加盟为辅的模式以广东大地和金逸珠江为代表,而中影星美、北京新影联和上海联合则是以签约加盟为主、资产联结为辅。
我国现有城市院线的经营模式
截止到 20XX 年底,中国城市院线数为47条,农村院线252条,二者双双增长,但是由于实际上很多农村院线采取得合并运作,因而实际的农村院线数量为231条。未来国内城市院线将在整合、并购之中实现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运营效率的提高,形成 5-8家规模较大的龙头院线;另外,农村院线数量则在政策性扩展保护下缓慢增长。
20XX年城市院线总票房为 294.21 亿元,国内47条城市院线中过亿院线达33条,同比增长4条。突破 10 亿院线较 20xx 年增加 4 条到 10 条,主力院线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维持“一超多强”局面。根据院线年度总票房及增速、市场总额等维度,院线前三梯队为:第一梯队,年总票房在40亿元以上,目前只有万达院线属于此区间,为格局中的“一超”;第二梯队,年总票房在 20-30 亿元之间,分别是中影星美、大地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广州金逸珠江、中影南方新干线5条院线;第三梯队是年总票房在10-20 亿元之间,分别是浙江时代、中影数字院线、横店院线、北京新影联4条院线。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XX年我国排名前五的院线产出了45.35%的票房份额,低于北美前五大院线53.7%的份额,且远低于韩国和香港的80.00%以上,因此相较成熟市场,我国院线市场的集中度有待提升。
20XX年全球院线集中度情况
在电影院方面,20XX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影院600家,新增银幕数为2449块,平均每日新增13.5块,全国累计银幕26244块,银幕增长率同比下降6%。
新增影院数增长缓慢与影院上座率普遍低下不无关系,20xx年全国影院上座率不足16%,影院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而20xx至20xx年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为13%~16%,85%的产能被闲置,这意味着提升上座率与观影频次将大有作为。
5、在线票务市场分析
在线票务服务在智能硬件普及和人口红利的因素下,迅速发展导致市场扩充,但是竞争同质化严重。截止到目前,全国至少80%的影院已经支持线上售票。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预计到20xx年底,支持线上售票的影院比例将至少提升至85%。
在线票务业务有多方切入,包括影评网站、院线、社交平台、入口类APP、团购网站、专业票务网站、电商网站等。下面简单对各类参与方作简单介绍:
影评网站:豆瓣、时光网等以影评、电影评分为重要产品的网站,用户以电影发烧友为主。这类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高,观影频次高,购买转化潜力大,此类网站线上电影用户资源优势强。但一般不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进行线下影院拓展。影院资源的掌控能力,以及未来对二三线城市的深耕是其未来发展瓶颈。
院线:院线系票务网站建立的初衷在于方便影院会员购票,提高观众的忠诚度。由于直接把控影院资源,院线系票务网站在价格,与制片沟通效率方面,占据优势。院线系票务网站以自己旗下影院为主,影院数量较少是用户不愿意购买的直接原因。
社交平台:由于社交平台已成为电影片方进行电影宣传的重要阵地。口碑作为观众观影前重要的考量指标,对观影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社交关系相对封闭平台,微博在话题发酵,观影舆论形成、影片造势方面均成为其优势体现。
入口类APP:入口类模式主要是在超级APP中嵌入直接支持购票的入口,依托本身的用户优势及产品属性(比如地理属性、支付属性等)关联电影票务。百度入口为:百度搜索+百度地图+百度糯米、微信入口:APP钱包+微信上的院线公众号、支付宝入口:支付宝APP的淘宝电影入口。从BAT三家入口对比来看,百度覆盖更全面,而微信的入口较深、影响购票体验,但是其朋友圈的广告价值意义重大。支付宝的购票导引主要借助低价票推送,竞争手段单一,用户形成习惯购票意识较难。
团购网站:团购网站拥有成熟的O2O商业模式,且目前同时支持在线选座和团购电影票业务。团购类网站线上拥有多年积累的海量生活服务用户和线下全国各线城市的地推、商家资源布局,三四线城市已充分渗透。目前团购的电影票业务开始分化:一类是细分业务,垂直电影发展,以美团为例,单独成立猫眼电影独立运作,目前在在线选座市场占据35.9%的份额。另一类是以百度糯米和大众点评为主,以构建多场景生活消费,给电影票业务做增量。
专业票务网站:专业票务网站成立时间较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类的票务网站,如格瓦拉、蜘蛛网,还售卖运动场馆等其他票务;一类为电影票专营网站,如卖座网、抠电影。专业化程度高,善于线上、线下活动的策划、实施,专业票务网站有自己的用户社区进行观影评论、互动,用户粘性高,体验性好。
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2
服务产业大局
自新平台立项以来,资金办深刻理解部局领导的指示与要求,提出了“全面、 实用、简洁、可扩展”的研发原则,紧扣电影产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脉搏,通过一系列务实工作,将新平台打造成为整个电影行业影院票房信息的统计、查询、分析的基础工具。并确立了全面服务于电影产业、服务大局的发展思路,最终实现电影票房数据“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目标。
从2010年下半年起,资金办就成立了由姜涛主任亲自领衔的工作小组,确定了优先建立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并由此带动影院、院线等信息化应用系列升级的发展格局。按照软件研发规律从需求、设计、审核等多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本次评审专家肯定了新系统严格基于“05规范”的设计思路,对系统设计文档全面细致程度表示赞赏,指出“新平台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和“数据库设计规格说明书”文档结构清晰,内容详细全面,描述准确规范,达到一期工程要求,同意通过评审。下一步再做少量修改,可以依此进行后续的编码工作。
新平台争取6月底上线运营
根据资金办的工作计划及专家建议,新平台研发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设计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在层次之间内外部接口定义、异常处理机制、流程图等方面补充增加细化描述。
前瞻性应用方面,针对用户管理、票房数据表、实时票务数据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设计,以满足新平台未来更强大、更易用、更易扩展的需要。
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3
电影是文化输出载体。电影作为一种廉价、普通且传播广泛的娱乐方式,为大众提供了最为流行的视觉艺术形式,同时电影也展示着某种区域性,是民族文化表达最有价值的符号。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收入和对未来预期都会降低,对汽车、出国旅游、买房等消费需求锐减,但仍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呈现“低价产品偏爱趋势”。美国大萧条时期,电影市场就是“口红效益”的受益者。
近年来,内地票房增速全球第一,市场容纳度大幅提升。2014年票房总收入达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票房净增78.7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61.55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54.51%。全年城市影院观众8.363亿人次,同比增长35.56%,人均观影人次达1.11次;新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约15块银幕。与此同时,全球票房为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北美市场票房收入为103亿美元,同比下滑6%,国际票房市场(除北美外市场)增幅4%。中国票房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增速世界第一,占全球新增票房的75%。
2015年上半年,内地市场上映新片156 部,票房收入约2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为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全年收入的两倍。其中进口片票房收入107.8亿元,占比53.6%;国产片收入93.6亿元,占比46.5%。158部新片中,国产影片117 部,票房86.7亿,单部平均票房7410 万;进口影片33部,票房107.1亿,单部平均票房3.2亿;特殊影片8部(纯港片和纯台片),票房6105万,单部平均票房763万。
除此以外,国产影片量与质也有了很大提升。2014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实现161.55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 54.51%。全年共66部新上映影片票房过亿,国产影片36 部,比去年同期增加3部;8部国产片票房过5亿,比去年增加2部。影片《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两部影片票房均超10亿元。
2015年7月16日《捉妖记》在内地上映,上映10天累计票房约13.49亿,超越此前保持两年半之久的《泰濉12.67亿的票房纪录,成为新科华语片影史票房冠军;上映63天累计近24.4亿元票房,超过《速度与激情7》,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
2015年7月54.9亿票房成为中国票房里程标杆。7月18日,国产电影联手突破4亿元票房,以4.35亿超过《速度与激情7》在国内上映而创下的3.83亿元单日票房成绩,刷新单日票房纪录。票房市场单日可容纳4部票房过亿影片。7月13日―7月19日,内地单周票房高达17.613亿元,累计观影人次达5140万,打破中国电影市场单周票房纪录。7月整体累计票房54.9亿,观影人次1.44亿人次,超越2009年全年58.7亿元票房成绩,单月票房纪录诞生。
2015年在《捉妖记》问鼎内地票房最高影片的同时,同期国产片《煎饼侠》、《大圣归来》均取得11.59 亿元和9.56亿元票房收入,合计超30亿票房。2015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国内电影总票房达到18.45亿元,同比增长62.03%, 2015年9月25日《港濉飞嫌常首日破2亿票房并同时打破12项内地票房纪录,而同期上映的《九层妖塔》、《解救吾先生》、《夏洛特烦恼》均表现出色。10月4日《夏洛特烦恼》单日票房7904万,首次位居单日第一位。
对此用六大因子来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变化原因,分别是平均票价、影院数、单影院银幕数、银幕周转率、上座率、单银幕座位数。
影院和银幕的增加仍是票房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2014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数5397 块,日均增长约15块银幕,其中影院增加占主要地位(75%),多厅影院的增加占次要地位(25%);影院数增加、单影院银幕数对票房增速贡献分别为23.49%、10.36%,为最重要的两个正相关因素。
2011-2013 年单银幕票房增速下滑,高银幕数增长成为驱动中国票房市场发展。直到2014年行业出现盈利拐点,观影人次达到8.3亿人次,增速为34.52%;同期银幕数达到24304块,同比增长32.10%;单银幕票房达到141.86万元/块,同比增长2.03%,实现2010年后首次提升。观影人次增速四年来首次高于银幕增速,上座率实现反转。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表现极具爆发力,但仍存在问题。影片上映数量低,片源过剩现象严重。据统计,2014年中国全年创作生产影片数量高达758部(包含故事影片、动画影片、纪录影片、科教影片、特种影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最终只有308部影片通过影院上映,平均每周4―8部影片;2009年上映比例更低于20%。对比美国电影市场近乎100%的上映率,中国影片目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014年中国人均观影人次为1.11次,虽较2013年0.84次有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韩国人均观影次数世界第一,2013年已达4.25次;美国人均观影人次排名第二,为3.88次;澳大利亚与法国位列第三、第四,人均观影人次达3.75次、3.44次。在目前影院保持高增速的情况下,提高影片质量和培养观影习惯(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是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
2009年―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复合增速为36.71%。预计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有望达到41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9.54%,观影人次达11.47亿,城镇人口人均观影次数达1.5 次/人,到2017年,整体票房市场预计可达753亿,观影人次将达20.27亿次,城镇人口人均观影次数达2.53次/人。此外,2015年上半年,已有两部影片《速度与激情7》、《捉妖记》单片票房突破 20亿,到2017 年单片票房极限可达到30―40亿。
目前,电影业的“口红效应”仍未形成。2009年―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5年电影票房收入复合增长达36.71%;观影人次逐年提升,在经济处于缓速发展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看似已形成“口红效应”。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理由两点:中国目前票房增长是整体可支配收入提升带来的文化消费支出的整体增加;中国整体文化消费支出谱系有待完善,人们还未形成良好的文化娱乐消费习惯。
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文化娱乐消费占比提升驱动文化娱乐消费规模快速扩张。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度消费性支出为16674.3元,同比增长9.98%;城镇居民人均年度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762元,占人均年度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6%,消费和占比逐年提升。整体文化消费支出谱系有待完善。在中国整体文化消费支出谱系呈现两头宽、中间窄现象。图书、电影等廉价文化消费以及高端旅游支出逐年增加,但中段衍生产品销售、场景娱乐、主题乐园娱乐消费呈空白。例如衍生产品销售,美国衍生产品销售占整体收入70%以上。《星球大战》三部曲票房总收入18亿美元,其衍生品入账却超过45亿美元;《狮子王》前期投资仅4500万美元,却收获了7.8亿美元票房,衍生品收入更高达20亿美元。而在中国90%以上收入依靠电影票房收入,来源单一,衍生业务开发明显不足,未形成长尾效应。
随着消费谱系的完整开发和观影习惯的养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调整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口红效应”将逐步凸显。
院线经济:全产业链
2002年以前,我国一直按照行政区域供片,采取省、市、县逐层发行放映模式。2002年开始,为促进跨地区经营,减少发行层次,层架发行渠道,我国逐步建立起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我国现有城市院线经营模式分为三种:纯资产联结;以资产联结为主,加盟为辅;签约加盟为主,资产联结为辅。
票房产业链价值分配,“院线+影院”占据产业链半壁江山。我国电影产业链主要包括电影制片、电影发行、院线、影院四个环节,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制片商、发行商、院线公司。
2014年,我国影院总数达到5785家,院线数量达到47条。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影院600家,同比增加76家;新增银幕数2449块,平均每日新增13.5块,全国累计银幕26244块,银幕增长率同比下降6%;新增座位数306256个,日均新增1692个,较去年上半年减少44364个。银幕数增幅高于影院增速,多厅占比逐步提升;银幕数和影院增速放缓,对票房影响弱化,更加突出了需求端是推动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长效因素。
另外,内地院线分化程度较高。2014年,国内院线市场万达院线票房收入42.08亿元,比去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排名第一,自2009年起,万达已连续六年保持第一。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14年我国排名前五的院线产出了45.35%的票房份额,低于北美前五大院线53.7%的份额,且远低于韩国和香港的80.00%以上。因此相较成熟市场,我国院线市场的集中度有待提升。
2010―2014年全国院线上座率偏低,仅14%―17.5%,85%的场能被闲置;而电影场均人次也呈下滑趋势。当前影院类型单一,排片差异性小,排片较为被动且缺乏专业性指导,使得影院排片缺乏合理性和灵活度,误差影响较大。
院线收入主要来自于放映发行收入、卖品收入和广告等其他收入。目前我国院线放映发行业务仍然是最大板块的收入来源,研究龙头公司万达院线、金逸、上映股份,院线票房收入平均占比均超过80%以上;对比美国前5大院线公司,该数值在65%左右。我国院线卖品、广告等其他业务收入份额虽逐年攀升但平均仍不足20%。
卖品、广告收入具有高毛利特点,毛利率可高达70%以上。AMC财报中提及,美国约有2/3的顾客会在观影时购买食品饮料,美国院线通过提供食品饮料、电影衍生产品(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玩具等),开设零售超市、酒吧、餐厅等,丰富卖品内容,提高附加收入。目前国内院线卖品种类提供单一,场景营销服务意识差,使得顾客转化率不到20%。提高卖品(食品饮料、衍生品)、广告等高毛利收入,是影院公司提高收入、增强盈利能力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院线行业集中度低,未来,国内院线或将在资本市场的帮助下进行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形成5―8条主力院线拥有80%左右市场份额的格局,使得院线市场真正地成熟起来。
目前国内影院成本组要包括租赁、人工、设备三大块,租赁成本为其中主要成本。行业内平均物业租赁价格约占到影院净票房收入的15%左右。院线公司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对上游物业租赁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灵活的分账比例及合作形式。在国家分账比例指导意见下,我国片方与院线间分账比例不尽相同。影院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片方与院线更为灵活的分账比例和合作方式。院线有可能延伸至上游的制作、宣发,下游场景娱乐消费,多业态协同发展,提高院线的成长性和经营能力。多元化服务经营。通过规模的提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向会员提供充分有效的个性化服务,提升业务附加值,有效增强用户粘性。
未来院线行业将有望参与上游电影制作环节,共同合作电影定制项目;强化下游衍生品、现场娱乐、主题乐园开发,实现电影全产业链发展,成为电影行业综合服务商。
网络院线:新增出口
随着万达收购时光网,腾讯牵手华谊兄弟,娱乐众筹的产生,在线票务平台的诞生,网络院线的盛行,互联网正在全面进入电影产业,颠覆了电影创作、宣传、发行、上映各环节,推动了电影产业的改革创新。对于院线公司,在线票务平台和网络院线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
2015年互联网选座出票量贡献将达六成。据艺恩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观影人次达8.3亿,其中主打电影O2O的第三方票务平台(含在线选座和团购)出票量占比达53%。预计2015年将稳步提升至60%,其中,在线选座类占比40%,团购类占比20%。目前,国内主要有18个在线票务平台,主要分三大类:第三双方票务平台、团购类平台、院线自有平台。
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电影 衍生产品 产业
电影衍生产品是指票房之外其他由电影知识产权(例如内容、场景、人物、道具等)衍生开发并推向市场以获取商业利益的各种商业产品,包括音像制品、图书出版物、旅游类产品、服饰玩具类产品及网络游戏等产品。电影衍生产业是最能体现电影创意经济特点的领域,能够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为原始创意增值。
在电影衍生产品开发方面,美国好莱坞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在美国,衍生产品的收入已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80%。比如三部《星球大战》的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而其电影衍生品收入则高达40多亿美元。2015年12月18日在北美开画的最新一集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生品为美国本土带来了7亿美元的销售额。可见,好的电影衍生品开发,完善的产业链的铺排运作会为一部电影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在电影票房不断刷新记录的今天,衍生品领域却仍然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短板。本文对我国电影衍生产品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出路加以思考。
一、我国电影衍生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电影收入的90%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很多电影的衍生品收入甚微。中国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但衍生品市场的成绩不尽如人意。
2002年上映的《英雄》采用的是“好莱坞”式的商业模式,除了制作效果具有“大片”风范之外,还同时开发附属产品,扩大增收渠道,以高投入、高回报实现良性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其中跟踪《英雄》拍摄的纪录片《缘起》卖出了30万元的版权,随后《英雄》文化衫、电影读物等也都收到了追捧,这似乎预示着中国电影衍生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事实上,直到现在10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衍生产品市场仍未被充分开发出来,少有电影衍生产品能做出出色成绩的。票房火爆的《大圣归来》、《捉妖记》等影片制片方还未推出衍生产品的授权生产,山寨盗版的“大圣”和“胡巴”等粗制滥造的卡通形象、公仔玩具等产品就铺天盖地的在淘宝网上贩卖,以至于闹出有人拿着劣质的盗版“胡巴”找许城毅导演签名的尴尬场面。
除此之外,国内大部分衍生品并不具备自身的市场价值,大多只是沦为为电影票房加油助威的工具。大多数电影是直到要上映前,才匆忙找家礼品公司定制一些东西。也有公司有专人负责电影衍生品的制作,根据影片特点提前做出不同价位的各类产品小样,向各大影院下发征订单,根据订单再批量生产。不过这些产品多用于促销或做首映活动的纪念品、赠品使用,出售的非常少。
当然,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影人已然意识到电影衍生产品是块有待开采的金矿,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例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已启动衍生品战略,成立专门项目公司、尝试通过“授权与多渠道销售”的模式打造国内电影衍生品第一品牌。2015年4月和6月,其先后和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达成衍生品战略合作。目前,中影股份已在北京开设两家衍生品试营店。
2015年底,时光网在Mcon大会上了多部好莱坞大片的2016电影衍生品新系列。展出的最新衍生品中,赢得满堂喝彩的《星球大战》系列和《功夫熊猫》系列均包含了大量时光网的原创元素。可见,时光网不只是想简单的照搬照抄好莱坞的做法,而是在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力求做到符合国情市情,以此撬动中国衍生产品市场。
二、中国电影衍生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成熟产业链的缺失
大多数国内电影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的经济眼光,一部分国内电影企业更重视票房利益,忽视衍生品领域的开拓,其背后的原因是市场结构不均衡,企业结构不合理。国内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的成长,充分暴露出国内电影企业的结构问题。因为企业内部的部门缺乏专业的划分与设置,对衍生品的开发就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因此,很难形成完善成熟的产业链,难以有效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缺乏电影版权效益开发认知
我国不少电影企业对版权效益开发的认识还是比较缺乏的,所以才会放弃对后产品的开发投入。现在电影如果单是靠票房获取利润,生存空间将会比较有限,这种生存方式也会被逐渐淘汰,正如詹姆斯.卡梅隆所说的“完整的电影生态系统,是一个渗透众多媒体和市场的食物链,包括电影、视频、音乐、游戏、玩具、软件等”,这一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版权的开发之上的,衍生产品的价值都源自于电影版权效益的开发。但由于我国电影企业在制作影片时缺乏对电影版权效益的认识,也就没有有意识地在电影中加入便于衍生产品开发的形象、道具、场景,没有后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方面的规划,更加无法做到后产品与影片同时面市,也正因为此,才给了别人盗版、仿制、占领市场的机会。
(三)缺乏系列化品牌产品
我国电影市场的衍生品缺乏系列化品牌产品。由于前期就缺乏专业的品牌规划,后期又缺乏市场规划,造成品类不丰富、档次低,无法形成系列化品牌产品。好莱坞成功的品牌系列电影《007》系列、《星球大战》系列、《变形金刚》系列,日本的《蜡笔小新》、《哆啦A梦》系列,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其衍生品文具、玩具、服装、餐具、音像产品、主题公园等无不闪现着电影元素。这强有力地证明,品牌系列电影的衍生品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而我国恰恰缺少高品质的品牌系列电影。国产电影票房节节高升,但品质却裹足不前,大量模仿国外的题材与创意,缺乏创新精神和想象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仅仅有《画皮》系列、《小时代》系列还远远不够,更加不能满足电影衍生品的开发需求。
(四)缺乏运作电影衍生产品的专业化公司
目前电影衍生品从业企业大多数存在经验不足、专业度有限的问题。电影衍生品作为电影产业链终端环节,成功的衍生品开发往往是与电影的前期创作同时启动的。在好莱坞电影产业链条中,电影衍生品开发与电影项目开发同时展开,以求电影角色设计与衍生品开发理念相结合,保证后期衍生品市场销售的可行性。譬如《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进行角色设计时,就充分听取了变形金刚玩具公司“孩子宝”(Hasbro)公司(注:变形金刚于1984年问世之初是由孩子宝公司和日本TAKARA公司合作推出的系列玩具。)的意见。
而国内娱猫作为《大圣归来》的授权公司,在开发衍生产品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商业规划,缺少精细化的设计和品牌化的推广,在上映首日,制片方与娱猫合作的第一批后产品包括有公仔、书报、抱枕等,但产品做工粗糙、偏低龄化,遭到粉丝的负面评价,幸好后期娱猫联合获得过多项海外工业设计奖项的LKK洛可可为其设计衍生品,及时调整策略,才得以扭转颓势。
三、中国电影衍生产品发展策略
(一)深化企业结构调整 整合资源
国内电影企业应深化企业结构调整,结构更专业化细分化,加大对衍生品开发营销的资源投入。电影龙头企业应率先加快改革,巨头的入场无疑会加大整个社会对该行业的关注以及资源聚集,消费者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优质的衍生品,电影公司也会积极参与进来。不管是龙头企业自建衍生品项目公司,还是投资、收购第三方公司,都会让衍生品的开发有更充裕的资金,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衍生品,让这个行业进入良性循环,进而健全电影产业链。
(二)研究消费者心理
电影衍生产品交易是由电影消费者在消费心理、文化认同感、持续购买习惯、收藏等等各种心理感受的驱动下产生的。正因为电影消费者对电影的热爱是一种心理感受,开发相关产品应该以消费者的心理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目标,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与一部喜爱的电影产生联系的愿望,甚至能从这个电影衍生产品上可以反复抒绪、投射情感。因此开发电影衍生品务必要研究目标消费群的心理,准确定位,做到有的放矢。
就电影类型而言,一部优秀且有市场影响力的商业电影比文艺片拥有更多的衍生品开发优势。其次,由于大部分衍生品的消费者是年轻群体,而年轻群体又比较喜爱可爱的人物形象,华丽酷炫的画面,神奇超现实的故事情节,所以科幻、玄幻、动画类题材更适合开发电影衍生品。
(三)培育衍生品消费习惯
我国大部分电影消费群体尚未形成固定的衍生品消费习惯,这就要求从业企业要加快培育消费群体的购买习惯。从业企业不应局限于衍生品作为纪念品、赠品以促销票房,这不利于培养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养成。应加大力度在多种销售模式和技巧上,可尝试用衍生品与电影票、衍生品与爆米花等捆绑销售;利用拥有海量用户群的猫眼电影、微票儿、格瓦拉等电商票务平台尝试推出多种优惠捆绑套餐;与导演、明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明星效应,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调动消费群体的消费积极性,逐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四)建立品牌系列电影
好的电影票房和口碑是电影衍生产品的广告,而电影衍生产品则是好电影品牌的市场延伸。呼吁业界要关注扶持青年优秀导演、编剧,给有创意的人才展现的机会。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新鲜血液打破禁锢,应加强创意的本土化,鼓励原创。可借鉴海外成功的经验,进行专业的电影品牌系列规划和衍生品市场规划,打造高品质的品牌系列电影,以利于品牌系列衍生品的开发。
(五)拓展销售渠道
目前,电影院线仍是最主要的销售阵地。影院陈列柜中的商品绝对正版,但价格偏高令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应在销售技巧上多下功夫;另外,网络是一块越发重要不可无视的阵地。网购日益成为年轻人最青睐的购物方式,相较于实体店低廉的价格,简单快捷的流程,方便的物流都是其优势。
当然,无论是哪种销售方式,最重要的还是都应该尽可能的与影片出品方、导演、影视明星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明星效应促进衍生品的销售。
四、结束语
电影衍生产业是电影全产业链的重点,也是电影业的朝阳产业,我国电影产业虽然近年持续发展,但是电影市场依旧不完善,电影收益几乎全靠票房和植入式广告,对于文化需求以及购买力持续增长的我国来说,潜力巨大的电影衍生品市场仍有待开发。如果能清醒的认知目前衍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把握电影衍生品的后发优势,拓展产业链,必定能使此朝阳产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侯光明,吴曼芳.2012-2013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2]刘浩东,.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5
但最令人哑然的恐怕还是影片上映前百度为其背书的票房预测,当时很多媒体还认为百度的预测太过保守。在百度百发的新闻会上,当宣布预测票房为2.0-2.3亿后,全场只有安静,毕竟这个为期七天的黄金档期对于拥有汤唯和冯绍峰的电影而言,只预计这个数字略显保守了,但如此谨慎的预测,在今天看来竟显得过于“乐观”。
其实,百度很早就开始研究并在内部预测票房了,在今年7月18日爱奇艺影业宣布成立的新闻会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就透露,目前在爱奇艺内部,基于百度大数据的票房预测已经能够做到80%以上的准确率,未来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外票房预测。显然,针对《黄金时代》的百度百发(娱乐众筹产品)就成为了百度票房预测的适当时候,但只可惜出师未捷。
为什么中国最有能力做大数据预测的百度,竟会“意外”地马失前蹄?
历史沉淀数据严重不足
爱梦娱乐大数据创始人雷鸣和凡影调研客户总监王舒都认为,在国内做电影票房预测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疏漏”,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数据沉淀严重不足。
我国有详细、清楚和准确的票房记录是从2012年开始。当年2月,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简称新平台)上线。该平台共规划了信息速递、行业管理、影院管理、影片管理、票房数据接收、放映数据接收、监控管理、专资收缴管理、专资使用管理、查询统计、分析预测、GIS综合展示、安全认证、系统管理、SSL应用共15个模块,77项功能。从技术上实现了能够准确统计全国的票房、场次、排片等影院端生成的数据。
在此之前,除了年底由国家电影专资办统计出具的权威票房数据外,其他每周、每月票房的数据多是由专业人士根据抽样的统计进行估算。
雷鸣介绍,爱梦娱乐大数据为了弥补公开的票房数据资料不足,自己做了大量的“脏活、累活”,对2010年以来的国产电影单片的投资额、票房、演员阵容等进行了尽可能的资料搜集和统计,并进行了标签化的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具备一定沉淀量的结构化数据。
王舒还特别提到,从2012年有详尽票房统计以来的数据并不足够有参考价值以作为票房预测的基础,因为中国电影产业自2012年以来连续地进入了一段爆发式增长期,从百亿迅速跨越到200亿元,甚至今年有望冲击300亿元。
“稳定性是做趋势性预测的基础。”王舒认为,“高速增长是具破坏性的,如果根据这样的数据进行预测,则必须作出实时的调整才能相对准确。”就王舒看来,只有等到中国电影的票房产值进入到一个稳定的平台期,电影的消费习惯趋于稳定,才可能作出基于统计分析“准确”的趋势性预测。
难以排除的数据“噪音”
据百度大数据部产品规划负责人祖峥介绍,百度票房预测基于百度每日60亿次的搜索查询数据、1亿规模的微博数据以及10年电影行业数据,通过百度大数据引擎将数据进行整合、建模和清洗,输出针对特定电影的搜索指数、社交指数、演员指数、导演指数等,最终可以导出电影总票房预测和7日票房预测等数据。
雷鸣认为,百度的搜索排名以及搜索结果导出的各类指数都会有大量来自于片方及其宣传公司,即非自然形成的人为推高---这在电影行业的宣传里司空见惯,当然也是百度的竞价排名等与搜索结果有关的收费服务所提供的“宣传空间”。
如果是这些“结果”,本身由此就会存在大量的误导,这在雷鸣的描述里被称作统计上的“噪音”,亦被称作“脏数据”。雷鸣认为,不排除《黄金时代》存在这些“噪音”,而百度方面很有可能因为没有能够剥离这些“脏数据”,从而“被自己欺骗了”。
关于百度预测模型,媒体公开的资料显示,“这一产品结合百度搜索数据、新浪微博数据,以及中国电影过去几年的历史票房数据,可以从演员热度、导演热度、电影关注度、上映时间等多个维度对一部电影进行票房预估。”
凡影调研客户总监凌毅认为,仅从披露的信息看,模型内包含的数据维度并不足够多,“或许该模型还处在初级阶段。”凌毅提到了从媒体公布的资料看,特别是忽略了档期内其他竞争影片这一重要的参考维度。而据其分析,该片之所以会票房失利,与影片对国庆档期的错判,特别是该档期内观众的消费心理错判有很大的关系。凌毅介绍,乐视影业内部对于电影项目的数据决策模型中,基于同档期竞争影片的数据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数据维度。
搜狗方面亦对此颇为认同,“影响票房的未知因素多:导演、演员、剧本、宣传、首映时间、影片档期、同期竞争的影片、CPI、经济周期、天气情况、影院的排片率、上座率、票价、是否3D等。此外,《黄金时代》与多部电影同步上映,互相影响。而很多数据都是基于单部电影,对多部电影相互影响的作用并不好分析预判。百度票房预测的数据来源和覆盖人群还是非常广的,只是如上所述,预测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不可预期的变量会对预测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点在部分电影中表现会比较明显,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王舒看来,变量遗漏和样本偏差是做统计性趋势分析的最大敌人。前者即是凌毅提到的问题,维度的不够丰富,不仅可能是因为疏漏而导致没有纳入到统计口径内,还可能是因为互联网内的数据目前仍然存在“门户”壁垒---无法打通一些关键的大数据,譬如说微博数据与微信数据打通,百度的搜索引擎内沉淀的数据与腾讯在QQ、微信上沉淀的用户数据打通,淘宝、京东、猫眼等电商或O2O平台内的数据之间打通,这些具有强关联性的数据目前还难以实现分享,而这些数据不能打通,则任何一方对于“人”的消费行为描述、消费心理观察都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偏颇,变量遗漏也就在所难免了。
样本偏差指的是,“在没有严格遵循随机的原则时,所覆盖的样本越大反而会导致误差越大。”另外,由于搜索只是一种表示兴趣的行为,如果仅以一小部分人的兴趣来推测全体的购票决策,准确度有限是难免的。
电影领域谈大数据尚言之过早
“大数据不实用。”王舒认为,“做这种预测,对于电影票房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是一个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的预测。”映前的票房预测如果高了,片方也不会就不作为,干等胜利成果,那么预测后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了对于票房最终结果的助力,从而也就无法证实彼时的预测与此时的成绩之间是否可以称作是准确。反之亦然,预测低了,片方当然会尽最大努力调整营销策略,那无论最终准确与否都无法判断彼时预测的结果究竟对与否。因此,除了为影片增加噱头外,票房预测可以说没有价值。
凌毅指出,乐视影业内部的数据及策略中心,会在电影的投资阶段,便参与到对项目的市场评估,帮助影片在制作上做调整。而在电影进入到发行阶段之后,更会基于对本体、档期、竞品等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包括通过对实施效果的实时监测,来修正和调整营销策略。凌毅强调,数据分析更像是一个工具,它能修正经验及主观意识的偏见,帮助片方在营销上少做错误的决策,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
“目前,电影领域谈大数据,还为时过早。”凌毅认为,电影行业仍然还是传统产业,从制造到消费都是线下完成,即便现在有电商介入购票环节,但是绝大部分的线下行为都无法数据化导入到线上,从而形成具有因果关联性的大数据沉淀。“包括在乐视影业内部,目前数据对我们最具意义的部分,其实在于它是一套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工具,大数据的前景在将来。”
电影票务行业分析范文6
作为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一度公开表示“对移动互联网项目信心满满”,并祭出三大理由:“首先,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庞大的用户群;其次,终端价格的快速下降使智能手机可以覆盖大部分人群;第三,移动互联网的创业门槛已经达到历史新低,商业模式的百花齐放,使开发者的盈利模式非常健康。”
于是,创新工场成立短短几年时间,便成功孵化了豌豆荚、布丁、点心操作系统等多个移动互联网项目。其中“布丁移动”掌舵人徐磊的创业理想是让优惠券“无处不在”,在他看来,“创业必须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指把握行业机会,地利是指选择合适投资人,人和是指团队是高于一切的创业基础。”
创新工场优秀“毕业生”
根据长尾定律,互联网世界中永远有小众软件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真正铆牢用户需求的开发者,几乎可以在任何领域闯出些名堂――对以上定律尚有疑虑的人们可以去苹果APP或谷歌Android平台参观各类软件奇葩:即便领域“偏”如一款名为“噢粑粑”的手机寻找厕所的应用软件,由于卡准了用户需求,甫一推出也大获追捧。
不妨将目光聚焦在优惠券行业:自1887年可口可乐公司开创性地推出了优惠券来吸引更多人购买饮料开始,大部分欧美顾客逐步习惯了使用优惠券购物,并形成了所谓的“优惠券效应”,即在受众到达即定消费地点前,通过优惠券来干扰其消费计划,从而形成对品牌的“拦截”,最终“俘获”消费者。
而近年来,旷日持久的不良经济态势让中国消费者也深刻意识到“拿着优惠券去结账貌似更合算”,于是大批优惠券提供商纷纷涌现,全力抢滩中国优惠券市场这片尚未成熟的“蓝海”市场。
众所周知,传统的纸质优惠券一不环保、二不便携带,最让人恼火的是,每每想起要用,才发现优惠券不是“已过期”就是“忘了带”。于是,整合了PC与移动终端技术的开发商站出来,尝试为消费者提供从传统纸质到电子版本的各类优惠券替代品。布丁移动(北京步鼎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初衷即源于要消灭“优惠券使用过程中的种种不便”。
布丁创始人徐磊在创业初期设立的目标是将优惠券渠道彻底打通,让消费者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便捷获取。布丁移动创立以来,先后推出了布丁爱生活、布丁电影、布丁美食、布丁优惠券、布丁外卖、布丁电影票等多款应用,支持iPhone、Android和WP三个平台,在优惠券领域更是涵盖麦当劳、吉野家、DQ和合谷、汉堡王、永和大王等多款人气品牌。
于是,在创新工场孵化的众多项目中,直接深入消费者需求的优惠券提供商布丁无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毕业生”――2011年10月27日,创新工场宣布其首个O2O(Online to Offline)孵化项目“布丁”获得近千万美元融资,正式从创新工场“毕业”。据步鼎方舟科技董事长徐磊介绍,截至2012年4月,布丁激活用户已超过1000万,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优惠券平台。
喜欢忙碌的博士
“现在创业赚的钱还没有以前打工交的税多。”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一路攻读到博士的徐磊往往提到营收,便是苦笑。
在创立布丁前的2001年至2010年间,徐磊参与了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创立,历任CTO、副总裁等职位。在徐磊眼里,同方微电子是一家“躺着都可以赚钱”的公司,“一天工作一小时就够了,无非是收邮件和安排工作任务,”徐磊回忆,“尤其在前五年,公司都没有人搭理我们,钱给你,你自己去做就行了。”
2010年是徐磊参与创建同方微电子公司的第九个年头,这一年,他毅然选择了离开,来结束自己的“半创业”状态。
离开同方微电子后的徐磊有着自己的判断:相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半导体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似乎更有利于个人创业,其未来十年的发展机会更是不容错过。于是,“我在Linkdin上给李开复老师发了一个消息,他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就一个小时,我们一拍即合”。徐磊称,自己在创新工场工作一年后,对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完成了团队构建,2010年11月正式注册成立布丁,即北京步鼎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工场对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而言,意味着莫大的帮助。”徐磊认为,创新工场的孵化模式使得小团队可以把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以布丁为例,“我们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这两个部门,甚至是在公司成立一年之后才有的”。
“由于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李开复老师在产品体验、建议指导上有独到的经验,他曾主导了谷歌对大众点评的投资,这些经历对于布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说到这里,徐磊强调,“我需要的是不甘寂寞,更需要的是忙碌起来”。
贴切商家和消费者需求
在谈及布丁的商业价值时,徐磊认为,它首先解决了用户省钱的需求,这是最基础的思路,“对用户而言,有了手机这个平台,就可以随时发现并使用优惠券,这个需求是天然存在的。”而对于商家而言,布丁的价值在于“使商家的信息和相关资源被用户快速地发现并获取”,并且是被其特定目标用户所发现。
创立初期的布丁一直在开发运营基于算法精准推荐的生活服务应用,陆续推出了布丁达人、布丁电影、布丁美食等。“那时我们还不够贴近用户需求,因此我认为这一早期阶段不算成功。”徐磊指出,“移动互联网用户更喜欢简单明了、标签清晰的应用”。于是,布丁后来的产品开始走向细分,有了布丁优惠券、布丁电影、布丁电影票、布丁美食、布丁外卖……每一款产品都切入某个垂直领域,这使得用户更容易接受,不仅下载量剧增,用户活跃度也变得更高,这足以说明用户对清晰标签的需求。
在徐磊看来,做电子优惠券的“券商”远非布丁一家,这个市场上有诸多商业模式雷同的竞争对手,但布丁最终获得用户认可的关键,在于其应用的便捷性:“布丁有一个理念,让用户最多点击3次,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同样,对于商家而言,布丁也在贴近需求。2012年7月,布丁推出的“布谷鸟”辅助音频验证系统及8月推出的3.0版本电子优惠券产品,使商家可以很方便地追踪、管理自己发放的优惠券。
人们可以进入一个具体的使用场景:当一名顾客来到咖啡店消费,可将手机优惠券靠近商家柜台上的“布谷鸟”音频验证系统,系统通过超声波获取数据,并记录到存储盘。到了月度或季度总结时,商家可以从存储盘导出这些数据,并查看、分析各类优惠券的使用情况。
“看似简单的优惠券使用追踪,其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徐磊表示,首先对于商家而言,可以更方便地知道优惠券带来的效果,从而决策是否继续发放优惠券,或对不同顾客采取不同的优惠力度。对布丁而言,打通这个环节也极其重要,因为传统优惠券模式无法让商家统计效果,也就无法给布丁带来谈判议价能力。而商家如果能够直观地通过数据看到优惠券带来的效果,那么布丁则可以水到渠成地坐下来,和商家讨论分成。
事实上,布丁优惠券从2.2版本开始支持布谷鸟系统的部分功能。“3.0是为布谷鸟量身定做的产品,真正实现了可以听的优惠券”。据徐磊介绍,布丁优惠券3.0版本中与布谷鸟相关的用户体验与其他电子优惠券的使用并无明显区别,由于设备通讯在超声频段,因此人耳实际也听不到。体验过程中,用户只需要打开要使用的券,展示给服务员,即可看到与布谷鸟通讯过程中手机上显示认证、注销等一系列流程。
“这是一项看不到技术的产品,它带给用户更多的优质内容和体验。”徐磊表示,布谷鸟系统可以实现电子凭证的安全认证和使用注销,使布丁优惠券支持更多类型的电子凭证,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展示券具备了更丰富的促销手段。
布丁优惠券3.0版本的另一特点是全面支持移动支付功能及相关帐户、积分系统。这些改变使布丁优惠券实现了从早期的图文信息展示平台向移动电商平台的转变。布谷鸟的加入使布丁优惠券产品形成了良好的行业闭环,更多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就这样被搬到了线上。
三驾马车的商业模式
虽然徐磊目前并不急于让布丁创收,但早在创立之初,就深入考虑过布丁的商业模式,并着手进行布局。
按布丁划分的三大板块分析:就用户规模而言,餐饮类规模最大;第二是休闲娱乐类,譬如增速惊人的布丁电影;第三是外卖类,由于外卖的用户群主要局限在上班族、宅男宅女等年轻人,所以占据比例最少,属于辅助部分。
然而,从经济效益来看,电影类反倒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其票务销售等方面都有较为健全的产业链,盈利最多。餐饮类电子优惠券市场还在培育过程中,且无论是快餐类优惠券,还是中餐店返券,都以纸质优惠券为主,整个优惠券市场只有5%实现了电子化。徐磊认为“布丁的目标是争取原有那95%的纸质用户市场,这意味着未来电子优惠券市场的可拓展空间很大。”
徐磊将布丁的商业模式归纳为“三驾马车”,即渠道付费、销售返佣和商家会员机制三种模式。渠道付费是指电子优惠券应用扮演优惠券打印机功能,作为商户付费发放电子优惠券的渠道;排名机制指商户若希望自家的电子优惠券能够快速占领狭小的手机屏幕,优先被呈现给用户,获得更高位置,则需要为此付费;商家会员机制则是指商家成为应用的会员,有偿获得电子优惠券使用数据和相关报告。
听上去很美,步步为营。但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很少给创业者留出“按部就班、从容发展”的空间,“泡沫”、“过热”及“大鳄的堵截”是所有创业者们的梦魇。2011年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爆发年,应用数量、渠道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据应用商店宏观经济观察机构App Annie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区App Store应用下载量在2011年同比增长了298%,营收增长了187%。“盛世”之下必有“危言”,有业内人士直言移动互联网行业已产生巨大泡沫,更有机构直接降低了对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