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1

【关键词】 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

爱伦·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的教育家、妇女活动家和作家,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她一生主要致力于儿童教育问题和妇女问题的研究,对两性、恋爱、婚姻、道德品质等问题提出了广泛而激进的观点。其主要的著作《儿童的世纪》被誉为“新教育”的经典著作,且成为举世闻名的儿童教育经典著作。爱伦·凯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针对当时瑞典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教育经历,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第二次产业革命使欧美国家开始实现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方法和理论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对欧洲国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教育改革者就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为了使学校教育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革新运动---“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由于“新教育运动”在欧洲形成具有广泛的影响,爱伦·凯深受其影响,她的儿童教育思想和妇女解放的观点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开来。她反对旧教育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提倡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竭力倡导新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二、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旧教育的批判、对儿童教育的要求和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对旧教育的批判

爱伦·凯尖锐批评旧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和个性发展,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使得儿童创造力受限制、对周围事实的观察力迟钝、丧失进取心等。针对旧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爱伦·凯从进化论观点出发,认为家庭和学校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不要过多的干涉儿童的活动。禁止体罚儿童、应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对儿童教育的要求

爱伦·凯强调“20世纪要成为儿童的世纪”,首先,成人要了解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应该细心观察儿童的生活世界;其次,成人须加倍呵护儿童天性中纯朴天真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要依照自己心中所设想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而是要深入儿童的世界认真仔细观察儿童的真实生活,尽量适应儿童自己的特性发展。允许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意志,形成他们自己概念和判断。鼓励儿童自己去亲身经验,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经受磨练、在各种活动中接受教育,从实际生活中获得体验,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再次,禁止教育者对儿童实施体罚。残忍的殴打在儿童精神生活的道路上是没有教育力量的。

(三)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途径

爱伦·凯认为要使儿童个性得到发展,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施才能实现。首先,通过家庭教育来实施;爱伦·凯很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在儿童教育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孩子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负有重要的责任,她提倡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活动,反对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其次,通过儿童理想教育机构来实施;爱伦·凯不赞同幼儿园这样的学校,认为托儿所或幼儿园最多也只是家庭教育的辅助和补充。她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男女同校、学校有环境优美的环境,在这样一所学校,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对于美的感情的憧憬,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得到陶冶。

三、爱伦·凯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爱伦·凯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在欧洲“新教育”思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儿童观对如今出现的不良儿童教育现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引起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改革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参考。

第一,爱伦·凯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她的教育思想对当时欧洲新教育运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人们对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她批评旧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和个性发展,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二,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爱伦·凯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幼儿园教育。她认为要使儿童个性得到发展,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理想的教育机构共同实施。

第三,针对我国眼下教育的发展状况,爱伦·凯的儿童教育思想让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认识到: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照顾儿童的个性化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禁止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体罚。体罚会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使儿童产生恐惧感,扼杀儿童的冒险精神、想象力、活动热情、创造力,同时也有损教育者的人格和尊严;教育改革中要不断反思考试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度。

参考文献

[1]黎琼锋.教育:为了儿童的解放[J].教育发展研究,2009.6

[2][瑞典]爱伦·凯.儿童的世纪[M].魏肇基译.上海:上海晨光书局,1936.

[3]茅盾.爱伦·凯的母性论[J].东方杂志社,1924.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践行

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了家庭的重要性,阐释了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新思考,又拓展了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为发挥家庭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指明了方向。

家庭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看成是和谐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大学》指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青少年将来成为什么人,其决定的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积极应对家庭建设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抓起。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就现代社会而言,家教不单是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当前,社会上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家庭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不力,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72%的家长热衷于请家教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67%的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只谈学习,最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钢琴考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至于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很少过问,忽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优良家风的教育,影响了家庭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家庭教育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第一笔,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主基调。由于青少年成长的根基在家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传统美德的塑造在家庭,因而这种影响是刻在骨子里不可撼动的。家长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应对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承担起守护价值观的责任,自觉地为青少年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大力倡导优良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建设,以家庭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二、家庭要担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基石,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培育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重视家庭建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行的优良传统,也是维系中华精神的一块文化基石。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不给力,效果不理想。少数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三百年前就讲,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就是说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庭建设的关键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德国教育家、幼儿之父福禄贝尔曾经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在家庭建设中,家庭精神是最核心的东西。家庭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庭内外活动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建设,反映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抚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青少年存正念、做正事、走正道。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时,就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就像一棵树,扎好根基后就有资本抵御风霜雨雪,继续向上生长。由此可见,家庭核心价值观建设绝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成材,而且也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得以践行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更不是教条,而是贴近每个人、带着温度、生动活泼的精神追求,只有植根于日常家庭生活里,体现在人人躬行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彭波、姜泓冰等.人伦基石家国天下[J].人民日报,2015-04-03(06).

[2].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J].人民日报,2014-05-05(01).

[3][日]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1-22.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也伴随着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八零后、九零后甚至羽翼未丰的零零后,一个个新锐的词语代表着这些个性鲜明的新生代群体。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所以总有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难管了。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就连我们成年人都应接不暇,何况这些个稚嫩的孩子们呢。如果父母还用那些旧观念、老思想对付现在的孩子们,自然感到有心无力,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需要远在当年的我们之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奇怪的例子,某某的孩子小学学习成绩还非常优秀甚至品学兼优,怎么慢慢地变成了学习困难学生直至一个问题青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小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对小学教纲上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就我这些年的执教经验而言,当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父母等家庭成员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任由其自由发展,学生本人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困难。

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成绩差、书写不认真、经常不写作业甚至靠撒谎来逃避作业和学习。第二种,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管教过于严格,使学生不能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而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自然也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此类学生表现为成绩中上偏高但是对于开放性题目则不知从何下手,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三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类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常常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在课余时间也能主动阅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养成的影响

如今,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良好的性格养成才是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性格缺陷在少年时期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某些性格问题在小学时代往往也会显露出来,比如过于胆小、害羞、容易急躁、在语言和肢体上有攻击性等等。当然,这些只是小问题,并不一定成为性格缺陷。这些问题的发现与处理就主要依靠父母的家庭教育了,因为它的产生多半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很多心理学家都说,内向与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种,没有优劣只差。但是中国的父母却总认为内向是一个贬义词,内向就意味着孤僻等不好的字眼。因此,对于孩子的害羞多有嗔怪,有时还会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这些看似无心的责备,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并且有关研究表明,少年时的心理阴影往往难以抚平,在成年后还会影响更为严重。这样错误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加深了恐惧感,甚至会使孩子躲避与人接触,造成成年后的交际障碍。对于孩子的急躁与言语动作的攻击性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使孩子内心中缺乏安全感,因此急于证明自己。这时,如果父母还认识不到教育的失误而采取体罚责骂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加重性格缺陷。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4

那么,农村学生的哪些方面需要研究呢?从理论上来说,教育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一切方面都是值得教师研究的。但是,问题有轻重缓急之分,在当前农村社会背景下,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值得着重研究的。

一、学生的学习准备性

学习准备性是指在某项新的学习之前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形成状况。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社会流动性小,加

之信息相对封闭,学生接触到的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之外的信息比较少,对他们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学校教育,因而,教师容易把握他们的学习准备性情况。

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流动性加强,农村社会日益多元化,传播媒介的技术不断提高并得以在更大范围普及,信息的生产速度和传播范围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接触大量而多样的信息。例如,在笔者所在地区的每一个城镇,都有至少五六个网吧,课余甚至有时上课时间会见到不少学生的身影。同时,当今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他们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主动地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学校教育内容之外更为丰富的东西,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越教师或家长,出现了所谓的“后喻文化”的情况,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均有影响。那么,他们在学习学校教的内容之前到底掌握了哪些内容?这些是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研究的。如果不了解,那么,教育教学方法则难有针对性。其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信息源”及学生从中接收的信息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学生们所接触的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信息及其影响;二是学生通过外出旅游、参观所获取的经历与知识,如假期中去父母打工地的经历;三是学生直接交往的、超越传统生活范围之外的人的影响,如QQ上的朋友,经常接触的外来人员;四是学校之外的有关学习经历,如在父母打工地的学习情况,课余之外上的学习班。这几个方面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导致学生的学习准备性呈现新情况的主要因素,教师应该加以研究。

二、学生的家庭背景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而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及对他们身心发展影响的变化。当前,有三种情况的学生家庭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父母亲离家外出打工。在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有80%多的学生的父母亲有一方在外打工,有约40%学生的父母亲双方均在外打工。后一种情况的家庭则常常把学生交给他的爷爷奶奶或父母的兄弟姐妹等人照看,后者成为他们实际的“监护人”。显然,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天天放学之后所回的“家”出现巨大变化,对他在家庭领域中的人际交往、吃喝住行和学习均会产生影响。这种“家庭教育”是需要关注的,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一是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是否有仅受学生父母委托提供给他“吃住”而不管或不注重其思想教育的情况;对于布置的家庭作业,学生的“监护人”是否能够督促其及时完成;是否能够提供学生学习所必需的物品等。二是学生在这种“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有研究表明,其父母亲全外出打工而被寄养给他人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更为内敛,缺乏安全感,这些情况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具体情况如何?教师要进行研究。三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对一个人心理和人格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通常给孩子的性格和反应模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般来说,父母或教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但是,对于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重要他人”则可能比较复杂,故很值得教师关注。

第二,学生的父母亲感情出现问题的家庭。随着农村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人们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原先几乎没有的离婚或夫妻分居的情况现在已不是新鲜话题。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就跟着爸爸或妈妈中的一方,或者两边“流动”,或者随祖辈生活。尤其是在当前的农村社会,人们普遍对夫妻离婚或分居的接受程度又不如城市,因而,这种情况对孩子情感的发展、学习的情绪会产生很大影响,常常导致孩子出现内向、自卑的心理。针对父母出现感情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分析和研究对孩子的具体教育情况,并研究如何针对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

第三,经济背景特殊的家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人们多以种地为生,一个村子中各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差别不大。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制度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土地”,外出打工,或自己做起生意。尤其是最近几年,农村地区土地被出让或承包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做小生意或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家庭与家庭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增大。这种差距的扩大也折射到学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与不好的学生之间在学习条件、衣着服饰甚至性格方面也出现差异,这两类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他们家庭经济背景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如何对家庭经济背景特殊的孩子进行适宜的教育,也是教师需要探究的。

三、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由于传统农村文化的凋敝,同时新的各种形式、良莠不齐的文化娱乐活动进入农村,导致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并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且,由于农村的小学和初中学生上下学多数没有大人接送,上课时间学校的大门也不如城市那样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部分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家庭教育力度弱,因而学生在上课时溜出校园及在非上学的时间究竟做些什么,一定程度上还是个“黑箱”。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学校之外大量信息涌入到学生生活中,很多学生拥有手机或能轻而易举地上网,社会提供了学生在放学之后可以参加的其他各种活动,他们的课余生活较之以前更加“丰富多样”而又“纷纭复杂”。所以,当前需要高度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课余生活。

但是,对于如此丰富多样而又可能复杂的课余生活,究竟要研究哪些方面呢?从理论上来说,学生接触的所有方面均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所有方面均需要进行研究。因此,可以用记流水账的方式,把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记录下来,其中几个重要的时间段如:早晨到校到上课之前的时间、课间十分钟(可分节次再细化)、在校午餐学生的中午时段、放学之后推迟走的时段、晚上回家的时段、双休和节假日等(如下表的一个周一至周五的记录所示),后两个方面可通过访谈学生或家访了解。对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的这些时间段情况坚持记录一个月,就会发现这些学生课余生活的许多内容和特征。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5

关键词:家教;四代同堂;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90―01

近年来,家庭教育已成为社会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正确引导与转变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的意识与观念,是我国当前教育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课题,它既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著名学者斯特拉・切斯和亚历山大・托马斯通过对135名儿童从婴儿期直到成年进行追踪研究,发现:有两种力量在塑造孩子的个性,一是孩子的气质,二是父母对孩子做出的反应。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是其天性和父母的养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家长不同的教养态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研究者在四代同堂的家庭中,通过记录每个家庭成员对幼儿的行为所做出的反应,来判断他们各自的教养方式。

【实例】

时间:2012年1月20日晚7点,地点:曾外婆家的大厅

父母从超市回来,东东马上迎上去,抢过购物袋,看到奶茶并开始拆包装,然后递给妈妈,示意妈妈帮忙泡。这时,奶奶说:“不要给他吃了,待会儿要喝奶粉的。”妈妈说:“不给他吃,又要闹,晚上又要睡不着了。”接着,就帮东东去泡奶茶。泡好后,东东喝了一口就不喝了。他又拿起了薯片,妈妈试图阻止,但抵不住东东的哭闹还是拆开了包装。东东吃了几口又不要了。东东看到瓜子,知道这是曾外婆最喜欢吃的,就拿起来给了曾外婆。接着,东东又拿出一袋瓜子,妈妈说:“宝宝,不要吃了,准备洗洗要睡觉了。”说着拿过瓜子袋走入房间。这时东东哭闹着跟着妈妈,妈妈严厉地说:“都这么晚了,待会儿还要喝奶粉呢!”东东不依,准备去找爷爷奶奶,妈妈呵斥:“你走,走了就不要回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表过任何意见。东东的哭闹维持了两分钟左右,这时奶奶走了进来把东东抱走,并拆开了瓜子袋,东东才停止了哭闹。

案例中,参与的家庭成员有父母、祖辈和曾祖辈,每个家庭成员与幼儿互动的方式不同,他们都在行使着自己特有的教养方式。

现如今,我国传统的“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已不多见了。在这个特殊的家庭结构中,我发现,老人和孩子的相处尤为令人关注。因曾祖辈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现今大不同,包括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生活经历等等。曾外婆曾说过:“现在的孩子幸福啊,要什么有什么,吃的也好,哪像我们那时候那么苦!每天就在袋子揣点萝卜干,中午就打碗饭泡粥吃。”据笔者观察,曾外婆并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老人,她的思想观念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小孩子怎样学待人接物”原则中提过,我们应当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教小孩子尊敬长者。“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而立之年”后,他们的子女亦是独生子女,两代单传的孩子特别容易被家长宠爱,甚至是溺爱。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捧着饭碗追着孩子跑,请求并喂孩子吃下那微乎其微的饭菜,但孩子总是违背他们的意愿,造成了你追我赶的场景。家长的做法使孩子认为他们接受家长的疼爱是理所当然的,容易形成依赖、任性的性格特点。

在笔者做研究的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环境中,曾外婆的腿脚不便,其实并不能承担多少照顾孩子的责任,但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笔者记录过这样的场景:

时间:2010年1月20日,地点:曾外婆房间

东东1周岁,家里只有妈妈、笔者和曾外婆,其他人在上夜班。妈妈给东东洗完澡,把他放在曾外婆的床上,让她照顾东东穿衣。曾外婆说:“每天都是这样,他们上夜班时,小孩就放我这,然后他妈妈再去洗澡。”

时间:2010年6月28日

在工作日,每天都是曾外婆、母亲和东东三人在家。当母亲在厨房时,曾外婆照顾东东;当母亲上厕所时,曾外婆照顾东东;当母亲去买菜时,曾外婆照顾东东……

妈妈、东东和曾外婆接触的时间较长,因此,孩子十分尊重曾外婆。不会用言语表达的他,常常帮曾外婆敲敲腿、捶捶背。笔者因此思考,老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老人虽然无法过多地照顾东东,或者陪东东玩耍,但在孩子和曾外婆相处时,笔者观察到这样的情景:曾外婆亲昵地抱着东东,讲着一些自己年轻时的往事,孩子虽然听不懂,但却是非常安静的(2011年7月12日)。这对于活泼、好动的东东来说,是难得一见的。东东愿意听曾外婆说话,愿意和她沟通(幼时的东东用动作显现出来)。笔者曾记录过这样一个场景:东东在井边玩水,衣服湿了,曾外婆看到就喊:“宝宝不要玩了,快来帮我捶捶腿吧!”(2011年7月12日),东东听到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跑了过去。曾外婆的一句召唤转移了东东的注意力,这说明东东十分敬爱曾外婆。老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为东东做出了榜样。东东曾扫地、倒垃圾、洗衣服(会象征地模仿曾外婆的动作)。老人作为家中的核心,对吃穿用自然十分节约,东东会看到曾外婆穿的衣服总是那么几件,东西用旧了还在用,等等。这就如同一个基石,为东东日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人历来追求多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很多人心中并未淡化,这种大家庭结构可以改变代际倾斜,重塑年轻一代的亲情观念,有利于年轻一代的人格培养。笔者依然相信: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老一辈所遗留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6

关键词:家校沟通 问题 对策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09

如今在社会变迁、进城务工人员流动加剧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与紧迫,家校联系也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家长都一直认为既然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责任,甚至有的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更好地开展好教育工作。

一、家校沟通的主要意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教育形式。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将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家校合作是当今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关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联系,并不是为了告状,而是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各不相同,如果我们与家长沟通不到位,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就会产生偏差,如果得不到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这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校沟通的基本方式

许多事实证明,家庭和睦与否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的教育除了要靠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我们在与家长沟通时应讲究艺术,追求变化。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家校沟通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

(一)传统方式

传统方式包括家访、校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书信联系等,这些沟通方式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在传统方式的沟通中,不仅仅是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和家长沟通,并不是为了告状,而是要多方面地了解他们,更好地教育他们。

(二)现代方式

现代方式包括电话互访、短信、QQ、微信等网络联系。针对大多数家长事务繁忙,与自己的孩子接触机会少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经常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或告知家长可以随时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校沟通的常见问题

(一)认为“学校教育应负全部责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家长仍然缺乏参与学校教育及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意识。据调查研究,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来接受教育的,全部教育交由学校负责,教育出了问题与父母无关。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有语为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校沟通思想上不重视

家长与教师在沟通中从思想上不重视,双方交流的机会很少,造成信息交流反馈不畅,不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动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家庭的教育力量,总是孤军奋战,身心俱疲,教育效果不佳。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处于被动状态,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并认为自己的文化不高,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导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受到了阻碍。

(三)家校沟通不注重技巧、方法

许多教师在平时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往往只在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会想到与家长进行沟通。殊不知这样的沟通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其,久而久之会让家长觉得孩子一定在学校犯了错,见面时家长先担心的就是挨一顿批评。存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学校与家庭无法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合作效果差。

四、家校沟通的应对策略

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家校沟通的基础,只有家校紧密合作的教育才是健全的教育。

(一)尊重――铺设出一条沟通的平坦路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相连,家长、学校、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比比皆是,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家长,经常主动和家长打个电话,汇报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聆听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给家长多报喜、巧批评,调动家长参与研究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对家长提出教育建议,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的方法,并鼓励家长要“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做孩子的榜样。”此外,还可以让家长在全体家长面前介绍自己家教的成功经验,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动性。孩子进步了,家长也高兴地笑了。只有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才是家校合作的基础。

(二)真诚――架设起一座沟通的心灵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