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1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DFES)对校园欺凌进行的官方界定是: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但是某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在特定的情况下也被视作欺凌行为;个人或群体有目的施加有害行为……。
在全球各个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时有关于校园欺凌的恶性事件的报道,校园欺凌已经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校园欺凌的表现也不同,但是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近年来,校园暴力及欺凌事件在全国各地频发,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诸多因素,均难辞其咎。而校园暴力问题的严峻程度也愈发升级。在网络搜集“校园暴力”,仅视频就超过一万多条。比照纷繁复杂的社会,学校可以说是文明神圣的。但是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持刀威胁……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被曝光时,难以想象是发生在本应平静安全的校园内。是谁放纵了这样的不正风气的蔓延?暴力事件为何在学校频频出现呢?第一,作为学校必须要正视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学校制定长远的反欺凌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尽力创建和谐校园,将和谐文化融入到学校政策中,将欺凌现象的防治列入到校规中,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和教师对欺凌行为的了解,同时也强调了学校面对欺凌的立场和目的。学校要把欺凌行为的明确定义及处理步骤列入校规执行并形成约束力,在遏制欺凌行为的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这一问题。因此,学校应尽量创造和谐校园的氛围、融洽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创建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改善校园环境。第二,作为教师应该多留心欺凌现象的征兆。高中阶段的校园欺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身体上的攻击和心理上的攻击。身体的攻击容易发现,如果发现学生有显示的身体外伤、逃学、人际交往中胆怯畏缩、学习成绩下降等都可以看作是欺凌现象的前兆。心理的攻击多表现为孤立,学生之间如果出现孤立现象,教师可以建立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来帮助被欺凌者融入其中,但是教师的协助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避免被欺凌者持续受到孤立。第三,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欺凌现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欺凌者,他们对于欺凌现象造成的后果及严重性都一无所知,而其他旁观角色的学生对此没有意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使得欺凌现象自然地发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一现象的定义、行为或方式告知学生,教师也应该对欺凌行为背后的情感、行为原因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欺凌行为。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欺凌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谈话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深刻认识,这样,在欺凌现象发生时也可以挺身而出来捍卫被欺凌者的利益。第四,通过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父母参与问题的解决,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处理和监控,让孩子的父母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起制定计划,减少一些媒介对孩子们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家长的协助和支持,欺凌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防治。第五,加强对欺凌者的了解。作为教师应采取温和的态度来处理欺凌行为,倾听欺凌者的言说,了解造成欺凌行为的原因与动机,并进一步发掘此行为的真正原因。必要时也可与家長联系,形成家庭、学校的双面支持,使其意识到学校与家庭对于遏制欺凌行为的坚决态度。
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对普通和大量出现,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及欺凌现象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滋生的土壤及蔓延的趋势,对症下药,提出防范的具体措施,反思社会前进步伐间留下的顽固疾病,为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作决策时的一些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研究目标: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然而身心发育又是最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法制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的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往大的方面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往小的方面说,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链条。一旦这个特殊群体出了问题,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研究内容:
拟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的性格、思想和社会的角色;二是家庭的影响和父母所起的作用;三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四是有暴力倾向的中小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关注度和法制教育的力度;五是网络、手机、书刊、杂志等暴力文化的影响。
研究重点:
越演越烈的校园暴力及欺凌现象的深层社会根源是什么?如何预防、监管和有效地遏制?在这种现象下,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角色该如何定位?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该采取些什么具体的管理措施,如何实施这些措施,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①研究高中学生校园暴力及欺凌的各种现象②分析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角色③一步一步地剥开其引发的根源④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研究⑤提出建设性的长效性的有效策略或方法。
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1尧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
(2)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从属性上来讲,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公共产品的职能,所以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囊括到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这与社会保险基金本身的属性是统一的。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开支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是受托责任的第一个问题。社会保险基金核算使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记录收支,可认为是核查政府履行责任情况的确切依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工作的执行部门可以是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会计核算可借鉴西方基金会计的核算模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独立核算基金收支,独立编制会计报表,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将这部分基金纳入政府会计报表当中。在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也应满足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 社会公平感;实验经济学;大学生;纳税遵从;政策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3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34- 02
1 引 言
税收不遵从问题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是今后社会纳税的主力军,社会公平感是影响大学生纳税遵从度的重要心理因素,公平感由3个维度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1]。由于大学生尚未成为真实的纳税主体,因此,本研究的纳税公平感主要是指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在分配公平中,大学生比较关注税收与教育投入的公平、税收与就业的公平、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垄断企业的税率、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在程序公平中,大学生们比较关注执法过程的透明化。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纳税遵从度?笔者在2012年对浙江工商大学500名本科生进行实验调查,实证研究社会公平感对大学生纳税遵从的影响。
2 社会公平感对大学生纳税遵从的影响实证研究
2.1 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的行为,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2]。根据以上实验理论,本文使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公平感对大学生纳税遵从度的影响,通过5个假设条件来模拟不同的社会公平环境,分析大学生纳税遵从度的变化,即将情绪作为现实经济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弥补了“理性经济人”理论对偏好控制的不足,对照基本信息分析其形成原因,在考虑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税收政策措施与建议。
2.2 研究假设
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地方财政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差别巨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将部分个人所得税通过公开透明的纳税规划系统以一定的比例划分给籍贯所在地专门用于改善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纳税遵从度会上升。
我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未把促进就业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税收优惠政策适用面狭窄,使高校毕业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拥有平等的就业或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学生的纳税遵从度会上升。
我国的基尼系数逐年攀升,已越过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经济增长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的收入增长大于高收入人群,大学生的纳税遵从度会上升。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能提高大学生纳税遵从度。
社会上出现的对偷漏税现象惩罚力度不够、事件使得纳税人怀疑税务机关执法的公平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减少司法机关行为,逐步实现执法过程透明化,大学生纳税遵从度会上升。
2.3 实证研究
(1)纳税遵从度及计量。纳税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受主观心理态度的支配所表现出来的对税法的遵从程度。主要体现在纳税人纳税的依法程度与自觉程度以及纳税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测试者做简单培训,然后向500名在校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填写基本信息进行实验。剔除无效问卷后,样本由469份问卷构成。问卷采取利克特7点量表来衡量被试者的纳税遵从度。7表示纳税人具有最高的纳税遵从,会及时、足额履行纳税义务;而1表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较差,会出现推迟纳税、逃税甚至抗税行为;4则是一种中立状态。在实验环节中,测试者将被告知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测试者将按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用数字1~7来表示他的纳税遵从度。
(2)变量显著性检验。首先是预处理,即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将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将1~7七个选项值整合为一个加权平均值。其次是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使用t检验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就是要符合方差齐次性,这一点需要通过F检验来验证,因此需要用F检验来考察数据,对于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实验资料的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见表1。再次是配对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就是根据样本数据对两个配对样本来自两配对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推断。配对样本是指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测试所获得的两组数据,或对两个完全相同的样本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的两组数据。成对样本t检验数据见表2。
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1)由表1可知,所有的变量的P值都小于0.01,F值都是显著的,即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符合方差齐次性 ,因此可以进行t检验。当P值小于0.01时,即有99%的概率证明假设的正确性,记为***;当P值大于0.01且小于0.05时,即有95%的概率证明假设的正确性,记为**;当P值大于0.05且小于0.1时,即有90%的概率证明假设的正确性,记为*。
(2)根据表2可知,教育机会公平的t统计量的值为1.325,对应的概率P=0.09
同时根据P值可知,对纳税遵从度影响水平的强弱关系为就业机会公平>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保障公平>司法公正>教育机会公平。
2.5 研究结论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纳税的主力军,社会公平感是影响大学生纳税遵从度的重要心理因素。本文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运用t检验验证了教育机会公平、就业机会公平、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保险公平及司法公正均有利于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纳税遵从度。
家庭月收入的差异对纳税人的影响显著,因此解放发展生产力、切实提高人民的实际收入是保持高纳税遵从度的根本途径;纳税人的实际负税率对其纳税遵从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当实际负税率超过纳税人的预期时,纳税人的纳税意愿会大大下降。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将实际负税率合理控制在一定水平,对纳税遵从度的保持至关重要;当纳税人实际负税率达到高水平时,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比非财经类的纳税遵从度高,可见普及财税知识对纳税遵从有一定作用。
3 政策建议
加大教育落后地区的补偿性财政投入,采用税收分配“属人原则”。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要加大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比例,在教育落后地区采取补偿性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并采用税收分配“属人主义”原则,即将纳税人纳税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其籍贯所在地的财税系统,通过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直接投入当地的科教文卫事业,改善教育环境。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对于大学生就业,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政府要给予大学生创业实质性的支持,可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税收优惠,采取减免税的措施。再者,政府财政对大学生就业给予技能培训方面的支持。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加快实现“益贫性增长”。我国应加快实现“益贫性增长”,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完善二次分配机制和国家福利制度,让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拉动内需的长效机制[3]。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个人纳税诚信系数与社会保险挂钩。我国应逐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更多的人纳入全国的社保体系中;将员工社会保险的政府补贴部分与其纳税遵从度紧密衔接,根据个人在过去年度中的纳税诚信度,选取相应的诚信系数,并与社会保险挂钩。
完善税收抽查机制和处罚机制,提高法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相应的违法成本;完善税收抽查机制和税收处罚机制,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依法查处偷漏税行为;加强对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公检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法律宣传力度,使纳税人普遍树立纳税光荣意识[4]。
主要参考文献
[1]苏月中,郭驰.纳税遵从行为的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07(6):50-53.
[2]葛新权,王国成. 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4-65.
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4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增长:因果检验
长期以来。在有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到现代经济学理论,不同时期的主要流派都提出了相应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保障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保障支出属于财政支出的一部分,从一个比较静态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支出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的短期波动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它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经济决策来影响经济运行中的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形成,即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有推动(或限制)作用。当国民经济过度繁荣时,减少社会保险支出会导致总需求下降,进而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当国民经济出现萧条时,增加社会保险支出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进而起到降低失业率的作用,
此后,随着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和深入,该理论也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默顿指出社会保障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保险机制,由于人力资本未来收益不确定且无法通过资本市场交易来分散风险,社会保障提供了一种经济机制,它可以将个人人力资本的回报看作是个人一生的劳动收入,是对个人一生收入的保险,从而刺激人力资本投资。新增长理论从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管理与人力资本3个方面,研究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可见,新增长理论为社会保障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原因在于从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并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视角来考察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所得到的结论与从物质资本积累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所得到的结论截然不同。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经济学家开始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工具引入到社会保障的相关研究之中。但是,受到当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以及政府财政巨额赤字和老龄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者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影响的认识也出现了许多理解和分歧。
在国外,较早的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两者是否存在着相互的因果关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保障支出效应的差异,以及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不同学者在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上的判断各执一词,尚处于探索和探讨阶段。例如,Sala-i-Martin(1996)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和欧洲五国的经济发展趋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占GDP的比例,分析了社会保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并认为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Gupta等(2005)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近40个低收入国家样本,考察这些国家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公共支出的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增加社会保障等转移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在国内,许多学者就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穆怀中(2001)从国家福利和自保公助两种社保模式出发,运用相关性检验和直接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国内储蓄、投资及私人消费之间的相关影响,证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人均GDP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①董拥军和邱长溶(2007)指出,我国近十几年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幅度较大,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他们用协整分析方法对1989年至2003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并且发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②于长革(2007)利用C-D生产函数采用OLS方法,就1978-1998年的时间序列检验了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论认为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③张欣(2007)研究了社会保障支付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变量的各种不同影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从理论和实证上说明了在经济萧条时的社会保障支出可以积极地增加有效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水平,在非萧条时期可以通过正确设计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助于促进资本积累和社会投资,从而促进长期的经济发展。
二、实证检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据国外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同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统计数据显示,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收支水平和结余水平都显著增长。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从1989年的153.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12.3亿元,增长了近70倍: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从1989年的12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887.8亿元,增长了近65倍:社会保险基金盈余从1989年的81.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236.6亿元,增长了近138倍。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利用动态计量模型分析1989―2007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时间序列数据一般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直接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就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的现象。为此,根据动态计量模型的分析需要,以1989年为基期,利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获得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社会保障支出的真实数据。进一步地,本文对相关数据取自然对数,用来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同时这样的做法又不会改变原来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
(一)相关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整个社会保障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52伤与生育保险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社会优抚与社会救济等项目组成。其中,后三项是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它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总和构成了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为了消除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支出时间序列可
能出现的异方差现象,在不改变它们办整关系的前提下,我们对这两个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初始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和社会保障支出(SS)数据,以及取对数后的lnGDP和lnSS数据参见表1。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lnGDP和lnSS进行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这种做法主要是用来说明这两组数据对数情况下是否是同阶单整的。根据计算,结果显示对数化后的lnGDP和lnSS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和则是平稳时问序列,所以二者都是单整序列。
(二)Granger因果检验
在对既往研究结果的总结之中,我们发现不同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支出之间关系的判断并不相同:社会保障支出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而经济增长对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促进作用有多少,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数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等问题还有较大的争议。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在两者是同阶单整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对两者做出格兰杰检验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看出,对于检验的原假设“社会保障支出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我们拒绝它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为0.8754,这表明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社会保障支出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是,至少在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有足够理由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保障支出的Granger原因。上面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说明,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即经济增长推动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
(三)模型的协整分析
从以上因果检验可知,经济增长是社会保障支出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LnGDP是LnSS的Granger原因。进而,我们用LnSS对LnGDP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lnsst=-12.308+1.7131nGDP+e
(-13.542)(21.154)
R2=0.963,F=447.472,其中括号里的数字是t值,是回归残差。最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拟合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一般来说,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就能够说明LnSS和Ln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否则回归方程就是一个“伪回归”方程。我们同样采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值小于显著水平5%时的临界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具有协整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实证分析的对象变量是社会保障支出(SS)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对数形式。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表示的是两个变量比例变化的关系,也是一种弹性关系。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7131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5
一、社会保险费改税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税是按薪金和工资所得对企业课征的一种税,它是随着社会保险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征税额的多少不仅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关联,收支情况还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预算的收支平衡。因此,社会保险费改税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对于社会保险“费改税”,我国经济学界、法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运用征税方法取代现行的社会保险费,用社会保险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分析,甚至还有很多具体方案,政府决策部门也做过很多调研论证,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实证分析。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方式无论是费也好,税也好,都具有收入再分配和筹集社保资金的双重作用,必须有统一的制度和执法的刚性。它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际上已具有“税”的性质。社会保险费是政府为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征收的费用,具有规范和稳定的收费来源渠道,从学理上看,符合费改税的条件。运用税收手段,预提一部分资金,以备用于劳动者退休后或失业期间的生活来源,保障生活需求,因此其更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对社会总产品分配进行必要扣除的原理。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社会保险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将社会保险统筹部分实行“费改税”,符合我国税收的财政原则、经济原则和社会原则,将有力地成为政府在宏观领域调控国民收入分配,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民众也经历了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初期曾被许多人视为新的负担,持抵触态度。现在则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在普遍增强,社会保障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缴与不缴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必然引起绝大多数人对社会保险的关注,以求用必要的付出换取将来的利益。由于社会保险资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必然高度关注。要缴得顺心,管得放心、用得舒心,就需要更高层次地予以规范征收、管理和监督,以税代替目前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已是人心所向。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要环节。党的十五大又强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大要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社会保险费改税是深化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已将税费改革列为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之一,意在将政府为支持某些重要事业发展而设立的具有税收性质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费改为税收。同时,实行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费改税,让社会保险税成为公共财政体系下的主体税种,可以促进加速实现社会保险全国统筹,让政府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使社会保险资金来源有法律保障,使全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公平的社会保险待遇,使社会保险成为公共财政下老百姓享受到的国家最大的福祉。
必须看到费改税并不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现有负担,而是由收费向收税的制度转变。关注民生,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实践,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基本建立了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5个具体的项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政府、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承受能力,为社会保险费改税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社会保险费改税的作用
(一)实行费改税,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保险制度的本质,化解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社会保险不同于其他收费。社会保险税具有的偿还性并不是对称的。通常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不收费,而以税收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而社会保险是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出于公共财政职能需要承担的必要责任。因此,以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和实施作为显著特征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开征社会保险税。一经上升到“税”的层面,就受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与征收有关的征收主体、征收政策等方面问题就将全面得到统一和规范。
(二)实行费改税,有利于规范收入来源渠道,化解财政风险
开征社会保险税,可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促进规范、稳定的社保资金收入来源渠道和灵活的资金调剂机制形成,从而有利于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安定。当前普遍存在的滥用和挪用社会保险资金的,若不进行改革必将失信于广大国民,造成不平等、不公正。而以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便于建立收支两条线式规范的预算管理,增加专款专用的透明度,从而赢得纳税人的广泛支持,也有利于广大国民的监督。
(三)实行费改税,可以使社会保障制度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加大筹集资金力度
社会保险税比社会保险费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统一性,“税”的立法层次明显高于“费”,在执行过程中刚性强。实行社会保险税可以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征收力度和统筹层次,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从而为社会保险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实行费改税既可降低社保基金的征收成本,又能大大提高社保资金的筹资效率
由于将税务机关征收社保基金的征收主体地位明确下来,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的征缴率。计税依据(缴费基数)更加准确。税务机关具有税收征管的基础设施、管理规范、征收经验等诸方面的优势,还有着较为完善和征管手段、方式、方法,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而这些软硬件资料与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共享,更有利于社保资金的筹集和量的增长。例如,社会保险税税基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基互补,纳税人为了少缴社会保险税有可能少报职工人数,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又必须多报职工人数以扩大扣除额,如果利用社会保险税与企业所得税的钳制性,把二者综合起来进行稽核监控,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为社会的稳定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三、国外征收社会保险税的经验与借鉴
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税主要是对薪金和工资所得课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得课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税征收的税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成为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美国、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俄罗斯等。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主张政府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就提出,采取最基本保障由政府负担,鼓励私人机构为公民提供多种形式补充保障的方式。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给予适当照顾,有效降低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风险和财政负担。美国社会保障税率的综合水平约在20%左右。
实行社会保障税制的国家,通常保险项目及其税率设置较为简单、明了,税款缴纳和保险金支付都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分工明确,管理集中。美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包括老年退休、残疾、医疗、失业等,税率全国统一,各项保险分别由社会保障署、劳工部、铁路退休委等部门管理,国内收入局负责税款征收,财政部管理资金并按计划拨付款项,达到了管钱与管事分开、行政管理与执行机构分设,各部门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目的。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入直接构成政府财政收入,成为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状况直接影响政府财政的综合平衡。因此,严格组织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及其运营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经常性的工作。在这种模式下,财政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和管理具有极强的预算约束。
实行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国家,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和适应性。社会保障税模式不论收入高低,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参加社会保障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按统一的税率缴纳社会保障税,否则将不能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利用集中的部分社会保障税款,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保障基金的余缺调剂,平衡地区差距。同时,实施社会保障税优势在于不需要更多的苛刻条件,只要税率适度,社会保障法规比较完善,利用已有的税收征管机构和国家预算执行系统就能做到顺利实施。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险税已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税收入占到税收总收入的1/3,仅次于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其国家的第二大税种。征收社会保险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先后经历了由社会保险部门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待条件成熟时候改为征税的做法。这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如以前英国的社会保障缴款由社会保障部门的机构负责征收,但自1999年起,为了更好地为国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纳税,英国政府调整部门职能将征收社会保险职能并入税务署。国家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缴款政策都由税务署制定。2000年8月,俄罗斯将养老保险基金以外的3项社会保险费改为统一社会税,其征收机关也由原来的社会保障部门改为税务部门。他们认为,由税务机关征收可以有效降低征收成本,有助于减少偷漏行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征收资源,有利于扩大实际覆盖面,并使社会制度更加规范。这些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的成功运行模式,无论是他们征税的依据,还是征税的尺度和征收与管理的办法都为我国实行社会保险费改税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目前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险资金以费形式筹集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程度。
(一)存在问题
1、参保范围不一,参保率较低。从各地情况看,有大量的单位和人员尚未参加社会保险,同一地区、同一类型企业的参保险种仍不相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统一和参保率低的现状,不仅损害了应保未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制约了劳动力的正常合理流动,而且也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同时还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只有对所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宪法赋予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平等权利,从而适应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2、缴费基数不一,征收政策难以界定。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对企业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有的按“工资总额”,有的按“参保职工缴费工资之和”。就是按“工资总额”征收的地方,有的是按企业“上年的工资总额”,有的是按企业“上月的工资总额”,有的按“实发工资总额”,有的按“应发工资总额”,不尽统一。工资总额的概念,随着经济发展,住房货币化、通讯货币化、公车货币化、福利货币化等一系列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形式和内容都在随时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统计上的“工资总额”概念边界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致使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把握和界定,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已不能适应目前征收工作的需要。
3、费率不统一,负担不公平。费率不统一是造成负担不均的主要原因。由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各地不一。从养老保险看,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但由于各地统筹层次不一,地方政府在确定本地区的缴费比例上弹性过大,造成全国各地费率相差悬殊。例如,国家规定的综合费率为28%(统筹20%,个人8%),厦门市政府规定综合费率为22%(其中统筹为14%);而广东省的中山市政府规定综合费率为18%(其中统筹为10%),辽宁则实行的是最高标准28%。就是在同一省区内,有些地区的缴费比例也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有些地方从当前基金收支平衡角度出发,时常调整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上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以费的形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缺乏法律支撑和体制保证。法律不健全、层级低,使得社会保险费无法可依,从而不能有效规范地调整各种法律主体关系;体制混乱、管理分散,也使得有关部门不能科学行政,从而无法建立高效协同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二)原因分析
社会保险资金以费的形式筹集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跨地区转移难等问题,既不规范,也不公平。同时,由于筹资能力弱,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财政负担逐年加重的情况难以应对,无法为解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1、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以解决。由于统筹层次低,造成各地社保资金状况参差不齐,苦乐不均。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地区,负担越重,而且收不抵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负担越轻,而且还有大量节余,形成恶性循环的态势,并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一方面,各地之间不能做到总体平衡和以丰补欠,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弥补缺口,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得到解决,势必将影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统筹层次低是制约参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些新兴经济热点区域不断涌现,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经常进行人员变动和轮换,使我国劳务人员跨地区转移越来越频繁,由于受各地社会保险政策的限制,他们的参保关系很难转移接续,一方面给征收缴费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2、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难以支撑。根据国际社会惯例,65岁以上人口占一国总人口的10%则被称为老龄社会或老年人口国家。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以我国为例,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0.88亿人,已经达到人口比例的7%。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以下简称“比重”)达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将提高到16.0%;预计21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届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3亿人,比重将达到30%,即每3人-4人中就有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我国老年赡养比也在逐年提高,2000年,我国老年赡养比为15.4%,预测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提高到17.4%和24.7%。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和老龄社会的过早到来,必将增加社会保险资金支出,从而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课题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814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3倍多。
3、财政负担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几年来,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尽管来自各级财政的当期补助日益增加,尤其是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转移支付补助2000年338亿元,2005年增加到545亿元,2007年增加到894亿元,2008年是1127亿元。但对于财政而言,更大的压力在于规模庞大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巨额的历史欠账。1997年以来,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实个人账户,无法割断统、账基金之间的联结,锁定统筹基金的债务。一些地方为满足当期支付需要,大量动用“中人”和“新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各地合计空账已至少8000亿元。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弥补空账给各级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4、筹资能力弱,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资金难以保证。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多数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阻碍,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消除城乡差别,纠正城乡失衡,不仅要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就目前来看,最有可能解决的就是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资金问题,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现实生活压力较大,暂时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缴费政策,广覆盖、低水平无疑是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农村社会保险的资金需求最终还是要由城镇来承担。那么,当务之急则是要完善筹资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切实增强社会保险资金筹集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确保及时足额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一体、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良好局面。
社会保险经济学范文6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在确立收付实现制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主要目的是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资金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间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跟普通的基金制度保持一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完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建议
(1)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不足,满足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的需要,而且又能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增进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