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1

关键词:盈余管理;并购;减持;利益冲突;公司治理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我国2004年设立的中小板资本市场,服务于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上市公司原始股东限售股解禁以及行业生命周期的不断演变,却频繁出现中小板公司创始团队利用自身信息上存在的巨大优势进行盈余管理,以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损害公司长远利益和中小股东权益,影响资本市场稳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启示意义,为公司治理和证券监管提供有益借鉴。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2000年后我国学者才开始研究这一范畴,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有很多。早期学者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法研究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原因、后果和治理对策,近几年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多。从研究对象来看,涉及大中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但是针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公司治理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下面主要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及其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文献总结如下。迟旭升和严苏艳(2014)基于2011年部分中小板企业的数据,对我国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对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刘永泽、张多蕾和唐大鹏(2016)利用深圳中小板2009—2011年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检验市场化程度、政治关联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市场化程度对盈余管理有负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政治关联间接发挥作用,即市场化程度越低,民营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越显著。王太林(2011)分析了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认为监事会特征、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人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徐志坚和汪丽(2013)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和风险投资参与都会增加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周慧和朱和平(2016)认为中小板上市公司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的动机,提高盈余信息的质量。综上所述,上述文献对影响中小板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研究有一定贡献,但是目前有关中小板公司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仍然不多,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的空间。本文拟以YS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深入研究该公司上市以来的经营策略和盈余管理行为,深层剖析其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危害和原因,揭示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启示,提出完善公司治理和证券监管的具体建议。

二、案例实证描述

1、YS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YS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S公司)是一家集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屏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深圳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于2004年1月2日成立,主打产品为中小尺寸TN/STN液晶面板、TN/STN模组和TFT模组,上述三种类型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如通讯设备终端、家用电器、小型电子消费品、各类液晶仪器仪表、车载液晶产品和数码娱乐产品。2007—2008年间,得益于电子产品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YS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50%,复合增长率超过60%,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较为迅猛,2009年9月,在我国A股市场成功上市。

2、YS公司盈余管理的背景

YS公司初创期,恰逢液晶面板及模组行业的快速成长阶段,故多次使用增资扩股及信用贷款等方式筹资,以扩大产能满足产品需求。2009年公司成功上市后,下游产业需求增速放缓,液晶面板及模组行业的发展逐渐进入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与衰退期,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下游电子产品价格逐年走低,公司生产的液晶显示屏销售价格被压低,公司上市之后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上市初期,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16.56%,其后下滑,2012年竟下滑至7.58%,公司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较大压力。

3、YS公司经营策略暨盈余管理举措

如上所述,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对下游产业议价能力不足,上市之后公司面临业绩下滑的巨大压力,公司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为了稳定公司的盈利能力,采取了如下措施。

(1)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单位固定成本。公司在2009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到资金约2.9亿元后,不顾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仍然逆行业生命周期,募集大量资金投资长沙产业园,持续扩大产能,通过规模效应,在2009—2012年第一季度期间,将营业成本销售百分比控制在85%左右,成功地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2)扩大赊销规模,放宽信用条件。公司上市前的三年间,应收账款期末账面净值销售百分比逐年降低,从2006年的24.31%下降至2008年的11.88%,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66.8降至44.07,说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较快,营运能力、资产流动性得到稳步提升。然而,从2009年上市开始,为了维持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选择放宽信用条件以增加销售规模的营销策略,使得公司的应收账款期末账面净值销售百分比快速上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增长较快(见图2)。

(3)策划重大资产重组。2013年8月30日,YS公司宣布重大资产重组计划,拟以总对价14.5亿元购买RB科技公司100%股权。收购时与RB科技公司实际控制人签署了《盈利预测补偿协议》。RB科技实际控制人承诺,RB科技公司2013—2015年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300万元、11,800万元和14,160万元。RB科技公司如未实现业绩承诺,差额在10%(含10%)以内,则实际控制人以现金补足;如超过10%,则以股份方式补偿。该重组方案于2013年11月15日经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予以通过。2013年度RB科技公司实现净利润超过8,500万元,完成了业绩承诺。而YS公司通过控股合并RB科技公司,201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从75,303.10万元增长至143,559.19万元,比重组前增长90.64%,全年实现净利润1,067.18万元,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小幅盈利。

4、YS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

YS公司虽然通过并购RB科技公司,避免了2013年亏损,但是却为2014年和2015年埋下了亏损的祸根。

(1)2014年严重亏损。2015年1月29日,公司《2014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由原预计盈利2,000万元至2,400万元,变更为预亏28,000万元至35,000万元。公司年报最终披露亏损32,371.35万元,原因是:一是RB科技公司无法实现承诺业绩,需对收购时确认的合并商誉86,017.6万元计提减值准备25,022.92万元;二是液晶显示产品滞销,需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1,640.18万元,对生产设备计提3,680.54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2015年再度巨亏。2016年2月29日,公司披露的《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利润-93,503.85万元,较2014年同期下降194.25%;利润总额-90,999.16万元,较2014年同期下降195.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348.9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2.36%;基本每股收益-4.94元,较2014年同期下降150.4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6.50%,较2014年同期下降53.83%。亏损原因:一是公司设在湖南的两家全资子公司订单严重不足,经营情况未达预期;二是全资子公司RB科技公司2015年度盈利情况预计不能实现其承诺的利润目标,需继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三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继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公司2015年度财务报告披露,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总金额为86,979.69万元,其中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49,902.76万元,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3,394.81万元,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21,623.42万元,仅对控股合并RB科技公司形成的商誉一项就计提49,163.67万元资产减值损失。

(3)被证券监管机构查处,相关高管辞职离任。受公司2015年1月29日披露的预亏业绩修正公告影响,1月30日公司股价当日跌停,1月31日股价继续下跌3.5%,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2015年1—2月期间,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监局均收到投资者投诉举报电话,要求监管机构严惩YS公司,保护中小股东利益。2015年2月6日,公司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监管关注函,要求就资产减值计提合理性、落实对赌协议、改进经营计划做出说明,同时注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15年8月24日至9月1日,中国证监会联合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并购重组事项开展专项检查。检查发现,YS公司存在对RB科技公司管控薄弱、信息披露不合规、RB科技公司会计核算错误、YS公司财务核算不规范以及经营风险未披露等五大方面问题。2015年11月深圳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采取下发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要求公司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检查组展开专项检查期间,YS公司副总经理选择辞职。在收到监管警示函后,YS公司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也先后主动离任。2015年12月8日,YS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将公司股权转让,套取大笔现金后也辞职消失。随着公司控制权的转让,YS公司的董事、监事集体辞职。

三、案例分析

1、YS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1)配合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高位减持股份。在我国,中小板公司因内外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高管和大股东通常没有把公司办成百年老店的愿景。公司上市后,一旦限售股期满解禁,公司高管和大股东一般都会减持股份将股份迅速变现,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了达到顺利减持股份的目的,有必要稳定公司经营业绩和股价,所以公司在实际经营业绩下滑的前提下,动用盈余管理手段,虚增利润,维持账面盈利,以配合大股东减持,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常态(马树才等,2013)。YS公司2009—2011年间,通过盈余管理分别实现净利润3,512.77万元、2838.40万元、2051.05万元,成功配合了高管和大股东减持股份。2010—2012年间,YS公司高级管理人员5人,合计售出833.67万股,市值约1.87亿元。2012年9月4日至18日,大股东和一致行动人共减持367.19万股,达到减持上限的25%,减持股份总市值约5,025.86万元。IPO前入股的四家机构投资者所持的600万股也基本在2011年年底完成减持。

(2)避免公司股票ST和退市。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将会被特别处理,发出退市预警,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如果在规定期限不能扭亏为盈,将被退市。所以,许多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就会采取一些手段,调整收入和利润等,进行盈余管理。YS公司2009年上市后,虽然通过调整经营政策促使了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但净利润却逐年下降,2012年亏损12,805.93万元,为避免2013年继续亏损,公司策划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才使得2013年度实现较小盈利1,067.18万元,成功避免股票被证券交易所挂上*ST风险标识,不然,三年连续亏损,YS公司2014年就已作退市处理。

2、YS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解析

研究发现,YS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具有会计政策和真实交易相结合的特点,盈余管理持续时间更长,手段更加隐蔽。具体的盈余管理手段分解如下。

(1)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手段。从表2可见,YS公司在2008年后应计利润波动明显且金额显著增长,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与净利润偏差较大,表明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行为。

(2)谋划真实交易手段。2013年8月30日,YS公司宣布拟以总对价14.5亿元购买RB科技公司100%股权。据两公司年报显示,2011—2013年上半年,RB科技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3,618.4万元、6,229.7万元和3,691.1万元。同期,YS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051.05万元、-12,805.93万元和517.6万元,远落后于RB科技公司,并且2012年巨亏,如果2013年继续亏损,公司股票将被ST,所以2013年并购RB科技公司方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这是为2013年盈利谋划。

(3)使用过高计提费用和损失手段。2013年控股合并同业竞争对手RB科技公司后,YS公司业务更集中在竞争激烈的显示屏行业,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显著增长,上述成本年平均几何增长率约123%(见图3)。根据YS公司2014年年报数据,公司发生的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剔除合并商誉减值准备)合计超过38,000万元。考虑到费用不断增长的趋势,即使不计提商誉减值损失,2015年YS公司也需要支出4亿元以上的费用,以营业收入30亿元和10%左右的毛利率难以实现盈利。因此,2014年YS公司采取了大幅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措施,以减轻2015年的盈利压力,为2015年盈余管理提前准备。

3、YS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首先,盈余管理缺乏监督制约。YS公司与其他公司盈余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盈余管理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大,手段更符合会计准则。如果说,因盈余管理手段较为隐蔽,公司治理层和中小股东难以及时发现并制止某些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当涉及明显不利于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并购交易时,YS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仍未受到任何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和约束,只能说明现行的制度体制对盈余管理缺乏监督控制。其次,盈余管理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2010年9月YS公司限售股解禁,在此后的几年内,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配合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股份,中小股东利益严重受损。2010年9月15日至12月6日,YS公司高管完成集中减持,套现1.17亿元,股价由最高的51.23元/股迅速下滑至2011年10月20日的19.5元/股,降幅达61.94%,市值蒸发约23.32亿元。同期中小板指数跌幅约为31%,股价与指数偏离度超过30%。2011年10月26日至11月30日,YS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再次减持股份套现约5,000万元,YS公司股价又从高位下探至2012年1月17日的13.8元/每股,跌幅达46.39%,市值减少约8.78亿元。2014年5月5日至9月22日,YS公司机构投资者在股价高位将通过定向增发获得的股份全部减持,共计2,000万股,市值约31.14亿元。2015年12月8日,YS公司大股东兼总经理将持有的652.6万股以1,6316.2万元价格转让给ZZ,同时将剩余的全部股份委托给ZZ行使表决权,YS公司发生实际控制人变更。2016年1月29日,已变更实际控制人的YS公司《2015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宣布,预计2015年度亏损75,000万元至95,000万元,大幅度修改2015年业绩预告,YS公司的股价跌入谷底。最后,盈余管理损害了公司长远利益。通过企业并购行为提升短期的盈利水平通常是以牺牲企业长远利益为代价的。2013年YS公司并购RB科技公司后,不但未能实现业务转型和降低客户依存度的战略目标,反而产能增长近一倍,产业转型难度加大,使得销售客户更加集中,公司进一步丧失产品定价权,经营业绩、管理效率和财务状况更加恶化,虽然2013年实现了较少盈利,但最终导致2014年和2015年巨额亏损,相继被证券监管机构查处,大股东和高管相继辞职换人。

(2)问题的成因。首先,股东目标不一致。导致YS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股东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诉求目标不一致。如前所述,YS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吸引中小股东购买股票以配合大股东和高管股份减持变现,与此同时,中小股东购买YS公司股票主要是基于能获得股票二级市场买卖的价差或股票分红和获得资本利得。因此,大股东、参股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机构投资者的退出与中小股东要求股价上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此时,大股东与高管人员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更倾向于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选择盈余管理以配合相应的减持操作(林川等,2012)。其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YS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民营企业,其创始人是5名自然人,大股东出资份额占比高达57.2%,实际控制人既担任董事长又兼总经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未形成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治理结构。随着公司经营业务的拓展,YS公司先后吸纳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骨干员工等26名自然人成为公司股东,公司逐步转变为内部人集体持股的民营企业,更加不符合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原则。再从公司董事会构成来看,公司内部董事或与公司有关联的董事超过半数,因此,在董事会层面很难就公司的过度或不当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异议。从公司监事会成员看,3名监事分别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机构投资者代表和人事主管,其中,监事会主席和机构投资者均有减持公司股份计划,都是公司盈余管理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制约,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再次,盈余管理手段隐蔽。YS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具有会计政策和真实交易相结合的特点,比如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手段调节利润,通过谋划重大资产重组扭亏为盈,通过扩大赊销规模提高营业收入和利润等,这些手段都很隐蔽,非专业的内外部监管机构和个人很难察觉。最后,中介机构不尽责。监管机构专项检查结果发现,YS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财务顾问均未能尽责履职。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严重的审计程序不严密问题,未能及时指出YS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和会计核算不规范或核算错误的问题,反而给YS公司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报告。作为财务顾问的证券公司也在并购重组中未督导YS公司开展合规经营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工作。由于中介机构未能尽责履职,未能对YS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发表真实、公正的意见,致使公司长远利益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

四、案例启示与公司治理

完善YS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在我国,追求企业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现实中难以避免,但是过度或不当的盈余管理会使披露的盈余管理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盈余的实际状况,干扰投资者正确决策,损害企业长远利益和中小股东的权益,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加强公司内外部治理和监督,引导公司追求持续经营下的长远利益,引导投资者追求价值投资而不是短期投机的收益。

1、规范公司并购,加强对公司并购的监管和指导

近年来,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并购事件由2013年的1821件激增至2015年的6187件,2015年并购金额达2.78万亿元。针对公司并购问题,政府证券监管部门应利用上市公司并购审批权,加强对公司并购的监管和指导,规范公司并购程序,提倡和鼓励分步合并的理性并购方案,以避免一步合并方案导致的因高价并购带来的经营业绩压力和盈余管理问题。所谓分步合并,首先并购方以被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加适当溢价为价格收购其部分股份,达到控制程度的股份比例,使被并购方成为并购方的控股公司,其次再根据被并购方实现承诺收益的情况,以较高的溢价收购其剩余股份,最后使被并购方由并购方的控股公司变更为全资子公司。分步合并的好处在于并购企业既实现了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还降低了因被并购企业未实现承诺收益而影响合并后经营成果的风险,从而减少并购对未来财务状况和盈余的不良影响。

2、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中国证监会负责资本市场的监管,为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管理,出台了相关制度,比如规定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上市,之后一年内未能扭亏为盈则被退市,公司IPO后原始股限售和解禁等制度,其初衷主要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和股市的稳定。但是在这些制度执行过程中有漏洞,给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从完善外部治理的角度出发,证监会应查漏补缺,完善相关制度及执行细则,加强对面临退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监督和审核,对限售股解禁前后滥用盈余管理的行为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引导公司持续经营,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关于如何引导公司股东、管理者追求公司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如何引导投资者追求价值投资而不是短期投机收益,仍然是证监会等相关政府部门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3、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管制衡作用

如上所述,YS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先天不足,所有权和管理权两权不分,内部制衡失效,这是公司长达6年的过度盈余管理和不当决策没有被监督制止的重要原因。为改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董事会应尽量多引入外部股东,改变董事长兼任总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兼任董事会成员的现象。应聘用业务水平高的法律、会计等行业专家作为公司独立董事,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明确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有全程参与各项经营决策的权力和义务,对因未履行相应责任而给公司和股东带来损失的独立董事进行处罚,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决策和运行中的监管制衡作用。应扩大监事会成员规模,规定监事绝大部分应由外部人担任,利益相关方都应该委派代表参加监事会的会议,以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互相制约作用,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制约的公司治理局面。

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财务顾问的证券公司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始终是公司外部很重要的社会监督力量。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应按照自己行业内的执业准则开展专业性中介服务,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政府对中介机构和相关责任人未能履行监管责任,提供虚假信息而给公司和投资者带来损失的行为,予以适当处罚,加大对审计舞弊的处罚力度,促使中介机构更好地履行社会监管职责。

5、完善会计准则,细化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正如YS公司一样,现实中,不少公司会计人员利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广大投资者对资产减值计算的合理性、公允性也存在疑虑,诸如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灵活性太大。为了解决因现行会计准则灵活性大,给盈余管理提供了太多盈余管理空间和有利条件的问题,需要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在制度上尽可能减少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主观性选择空间,使财务报表信息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比如,我国现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虽然规定了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必须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但却未强制要求对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的合理性和公允性以及可收回金额的具体计算方法附注说明,因此,在会计准则方面,应完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制度,细化信息披露内容,方便相关权益人和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会计信息,更好地理解会计信息,及时发现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公司的监督管理中来,督导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迟旭升、严苏艳: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5).

[2]刘永泽、张多蕾、唐大鹏:市场化程度、政治关联与盈余管理———基于深圳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3]林川、曹国华:盈余管理、非年报效应与大股东减持[J].南方经济,2012(12).

[4]马树才、邓康桥: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与大股东减持套现行为研究[J].南都学坛,2013,33(1).

[5]王太林:中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1(11).

[6]徐志坚、汪丽:大股东控制和风险投资参与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来自中小板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3).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2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 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资本市场运行,随后逐年扩大,到2011年底,总市值在全球已位列第三名。如何能使投资者准确了解上市公司并作出投资决定,重要的依据就是会计信息,然而,信息的准确程度和质量高低又取决于计量模式。从2007年开始,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普遍运用,并在五个方面(具体17项)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上市公司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有:利用可以选择的政策、利用对金融投资差异化的分类方法、利用有弹性的价格、利用相互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利用资产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利用资产购买产生的增值等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基于以上所述,本文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我国2007年—2010年间沪深A股有效样本数为1536家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找出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验证会计盈余受公允价值的影响状况,使会计准则更加完善,以达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及改善公司治理。

二、 研究假设

通过理论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是把双刃剑,在抑制盈余管理的某些方面时,又在扩大盈余管理的另一些方面,因此,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正负影响的程度如何,现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假设1: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财务费用科目进行管理。

假设2: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管理。

假设3: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管理。

假设4: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采用投资收益进行管理。

假设5: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利用营业外收入进行管理。

三、盈余管理评价模型以及实证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

下面是自变量的选择。一是企业盈余管理采用的是借款费用资本化,选用财务费用变化作为手段的替代变量,本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却计入了相应资产科目,而使财务费用金额变小;二是用资产减值损失变化来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损失其中有固定资产减值、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及一些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等;三是用公允价值下损益变动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包括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及非统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四是用营业外收入变动进行盈余管理,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产生的盈利所得;五是用投资收益变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盈余管理,即企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等实际手段来获得投资收益而改变盈余,等等。建立如下模型:

指标解释:DA=操纵性应计利润,ΔFIN=财务费用变化,ΔIMP=资产减值损失变化,ΔFAIR=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变化,ΔINV=投资损益变化,ΔOPE=营业收入变化。

(二)实证分析

(1)下面是对08、09、10年3年应计利润总额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

表4-1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09年、10年总体应计利润均值的绝对值均大于08年。原因分析为:利润总额由应计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组成,而应计利润是非现金部分,它与现金流量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的会计盈余。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盈余由于有了应计利润的存在显得更具优越性。08年距离新会计准则应用于上市公司时间较短,而09年、10年相对较长,应计利润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下,确认经济损益的功能得到增强,使用的熟练程度及灵活性也在增强,因此随着时间延长,新会计准则下的应计利润也会逐渐增大。

虽然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逐年在减小,但是根据表中数据表明08-10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还是比较显著的。DA(操纵性应计利润)算出来后将其代入模型,来研究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

(2)盈余管理和财务费用关系的研究

从上表可以看出,利用财务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在08年较少,09年比较突出,10年又减少。财务费用与盈余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而说明两者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可以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将本应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计入相应的资产科目中去,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来进行利润调整,这样就会使得财务费用的金额变小,选用财务费用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

(3)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损失关系的研究

表4-3模型系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09、10年和08年相比,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采用了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管理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除少数几种情况外,不得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冲回,但是企业管理层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利用此科目进行盈余管理。

(4)盈余管理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关系的研究

表4-4模型系数

由上表看出,2008年运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小,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检验没有通过,说明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2010年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加大。

(5)盈余管理和投资收益关系的研究

表4-5模型系数

从上表看出,2008年利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小,2009年管理的程度最为明显,变化最大,由0.121达到了0.667,几乎是08年的5倍还多,而到2010年又下降到了0.125,

本文分析认为,2008年,在美国因房地产引起的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引起房地产企业高度关注,企业可能通过处置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实际手段来获得投资收益而改变盈余,这样就表现为09年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

(6)盈余管理和营业外收入关系的研究

表4-6模型系数

由上表可以看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营业外收入科目,但从两者的系数来看影响程度并不大,这就说明了企业会通过债务重组或者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进行盈余管理。

从以上几种分析研究可知,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有资产减值损失变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变化、投资收益变化、财务费用变化和营业外收入变化等,但是,从标准化系数值大小来看,企业管理层还是善于利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具体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实证结果

通过以上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上市公司08、09和10年相比得出几点结论:

(1)盈余管理和财务费用二者价值成负相关。这是因为两者变化的相关性09、10年均比08年大,这就说明了企业在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损失变化的相关性比较高,说明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这就告诉我们在涉及有关盈余管理问题的时,考核的重点应是资产减值损失。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为负相关,09年为特殊成正相关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造成的。

(3)盈余管理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变化呈负相关,08—10年相关性程度逐年显著,在10年已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手段,说明重新启用新会计准则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在逐年增大。

(4)盈余管理和投资收益二者呈负相关,企业采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近期有所增大。

(5)盈余管理和营业外收入变化呈正相关,相关性程度在09特殊时期有所增长,在10年又减少,说明显著性不大。

以上结果表明,假设1、2、3、4、5得到了证明。

四、结论与建议

(一)本文结论

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会采用财务费用科目来进行盈余管理,运用政策的可选择性使费用资本化,以减少财务费用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2)企业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采用一些资产减值损失可转回的政策来进行利润调整。(3)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在近年频繁使用,利用公允价格、标准不统一,以获得盈余管理来调整利润。(4)利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在09年最大,主要原因是对投资性房地产及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来调整利润。(5)利用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管理,计入的是通过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得到的收益。

(二)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信息披露。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质量。第二,强化对中介机构鉴证业务的监督。一是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监管系统的建设。二是建立后续跟踪机制。第三,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第四,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9,09:25-35.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 会计研究,2000,09:37-42.

[3]韩俊华.公允价值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 商业时代,2009,24:93-94.

[4]孙翯.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的分析[J]. 科学决策,2010,05:35-43.

[5]高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J]. 甘肃科技,2010,13:108-110.

[6]康霞,邸丛枝.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 财会月刊,2007,13:14-16.

[7]卢士月.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 商业经济,2008,18:47-48+95.

[8]贺德富,邹晶.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 中国农业会计,2008,10:49-51.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3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90-01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管理层报酬分红动机

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隐性报酬如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驱动力。

(二)融资动机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普遍加强,公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

刘雅男

摘要: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关注,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入手,在全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等方面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90-01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管理层报酬分红动机

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隐性报酬如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驱动力。

(二)融资动机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普遍加强,公司盈余无疑是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势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盈余管理,以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

(三)市场动机

市场动机包括:第一、便于二级市场炒作;第二、为并购增加筹码;第三、改善二级市场形象。

(四)实现盈利预测目标动机

中国证监会制度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会计数据中包括会计年度利润总额、每股收益、市盈率等与公司会计盈余有关的财务指标。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预测年度结束后,对出现重大预测偏差的做出解释。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各种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对其产生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

公司管理层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避免违约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为了管理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者的一种工具。

(二)从会计准则设置的角度

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准则的漏洞或者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他目标的会计政策,由此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三)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而小股东的投机气氛太浓且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监督公司经理层财务会计报告生成及其最终披露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四)从外部审计的角度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外在约束力量,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其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引入并规范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提高公司业绩。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充分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行为。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被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损益仍然不通过收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证券投资的确认

时间进行利润操纵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则,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最后,在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增加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透明程度,发挥会计准则的前瞻性,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审计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新准则的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上市公司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能力。首先,改革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发包”权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公允性。其次。应由职业经验较为丰富和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注册会计师编制上市公司审计计划及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盈余管理方式。再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加大其承担过失的法律责任,以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量。司盈余无疑是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势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盈余管理,以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

(三)市场动机

市场动机包括:第一、便于二级市场炒作;第二、为并购增加筹码;第三、改善二级市场形象。

(四)实现盈利预测目标动机

中国证监会制度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会计数据中包括会计年度利润总额、每股收益、市盈率等与公司会计盈余有关的财务指标。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预测年度结束后,对出现重大预测偏差的做出解释。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各种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对其产生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

公司管理层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避免违约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为了管理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者的一种工具。

(二)从会计准则设置的角度

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准则的漏洞或者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他目标的会计政策,由此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三)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而小股东的投机气氛太浓且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监督公司经理层财务会计报告生成及其最终披露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四)从外部审计的角度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外在约束力量,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其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引入并规范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提高公司业绩。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充分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行为。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被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损益仍然不通过收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进行利润操纵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则,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最后,在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增加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透明程度,发挥会计准则的前瞻性,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1.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当局除有固定的薪金外,还会得到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这些利益获得的多少和企业经营的好坏有很大关系,而股东来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是根据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所以管理当局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2.上市公司筹资的需要。公司上市主要目的是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筹集大量资金。《公司法》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公司便会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盈利指标,最终获得上市资格。同时公司上市后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往往通过关联交易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这样才能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超过10%,从而达到配股的目的。

3.节约税收等费用。所得税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动因。税收优惠较多,同时公司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如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与加速折旧法的选择,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企业为了“合理避税”,通常会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报告净收益。

4.债务安排方面的考虑。债权人会在签订贷款合同时会在贷款合同中制订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款,如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这样才能避免产生违约行为。此外,如果使用某种会计方法很可能会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就可能会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

5.降低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宣传,如烟草行业,石油行业等垄断性公司,其财务报告显示盈利水平较高时,就会引起消费者或媒体的注意。政府部门就可能会对起征收更多的税收或施加更为严格的管制,使其面临更大的政治成本。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尽量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利”的良好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6.规避经营风险。由于人们对风险存在恐惧和厌恶心理,如果企业盈余不稳定,变化较大,会给人一种不稳健的感觉,这种类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就会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经营很稳健,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使企业利润变得平稳。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1.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通常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致使八项计提以其“灵活性”和“随意性”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当然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使本年度一次亏足,为今后年度的巨额冲回打下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实现盈利的目的。年报显示,尽管多数此类公司实现盈利,但主要业务和财务状况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容易。这不仅会助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方法上的随意性,客观上还会鼓励其将会计政策的 选择与变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3、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而获得的,因而具有短暂性和临时性,对一个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而言,它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较小。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公司主营业务盈利甚微出现巨额亏损,却依靠一些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摆脱了亏损的困境,这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功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税收减免、资产重组、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

4、利用合并报表范围。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者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外;二是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的方式纳入当年度合并报表范围;三是当年度收购一家新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二、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第一,需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事项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授意会计人员选择某些方法,因此,要减少会计方法的可选择范围。

第二,加快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企业会出现许多新的业务,而会计核算就会出现与现实规范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快制定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适应新情况。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行为之所以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完全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投资者、监管部门及社会大众不易发现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为了准确及时监管上市公司的动态,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电子信息披露系统,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同时,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监管,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公司要严厉处罚。

(三)加强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建设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5

【关键词】融资结构;公司治理;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一、概述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09卷》披露各类证券成交总额441874.67亿元,同比增加62.55%。其中,股票成交总额346511.91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78.41%;债券成交39806.34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9.01%;基金成交6549.06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1.48%;权证成交49007.36亿元,占证券成交总额的11.09%。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统计年鉴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为了有效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应该运用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关系,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来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并通治理结构的规范运行来促进良好融资结构的形成。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融资结构表面上是资金关系,但实质上,由于各种资金来源主体都要求主张自身的权益,即融资方式的选取直接影响公司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和行为,因此,融资结构相应地便成为各种资金背后的产权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种利益格局。而从前文对公司治理的涵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正是为解决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张维迎认为,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结构。因此,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有重大影响。

(一)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1.债务人监督

通过债务契约中附加的的约束条款,限制经理人的行为。如:公司向银行借债时,银行要求公司定期提供财务报表,监督公司财务状况,以确保公司能够按期还款。

2.自由现金流效应

不同期限的债务对公司治理结构起到的作用不同。短期债务可以减少管理者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公司自由现金流量,通过破产的可能性,限制管理者利用公司自由现金流从事私人利益的行为。长期债权可以阻止管理者进行利己的非盈利投资,特别是对自由现金流充裕的公司,有效防止管理者的无效率扩张。

(二)股权融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1.股权融资的成本

在现代公司中,经理人持有公司股份是很少的,有的经理人甚至不持有公司股份。因为经理人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经理人不能从其提高企业利润的活动中获得全部的好处,也就是说经理人只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但却要承担从事这些活动的全部成本,那么经理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就可能不完全一致。

2.股权流动性与股票市场外部治理

市场经济中,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会改善公司治理。股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主要有两个作用:首先是提供客观反映和准确评价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者努力程度的财务信息,通过股票价格变动给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施加压力,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其次是公司股票能在完善的股票市场方便地进行转移,所有者可以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去约束和限制经理人。股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是股票市场发挥其外部治理效应的前提,股权流动性越高,股票价洛越能准确地反映公司业绩,更客观的评价经理人的经营能力和努力水平。因此,增强股权流动性有利于改进公司治理。

3.股东性质

不同类型股东持股的目的和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大相径庭,他们的行为将影响公司治理行为。在我国,股东主要由个人股、法人股、国家股和外资股构成。我国上市公司中只有极少数的外资股东,且外资股东所占比例小。个人股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较弱,对公司治理影响很小;法人股有较强的公司治理能力,对公司治理产生较大影响;在我国,国家股在股权结构中比例很大,持股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国家股的不可自由流通,决定了其只能采取“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

(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共同作用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首要问题是控制权。关于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1996)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企业控制权的分布状况;令X为企业总收入,A为应当支付给工人的工资,B为对债权人本金及利息的支付,C为股东所要求的利润。控制权的分布分为以下情况:当X≥A+B时,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当X≥A十B十C时,在经理人掌握着控制权;当A≤X

三、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管理和控制体系。治理结构规定了每个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并规定了公司事务决策所应遵循的制度。治理结构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类型,并进一步决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不同的治理结构会导致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布状况各不相同。占有控制权的经理人会运用自己的权力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以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方。国内关于治理结构对融资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内部治理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管理层持股、总经理任期、领导权结构、董事会规模、机构投资者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形成对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高层管理人员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取决于自身利益,这种自身利益主要来源于在职消费和股权激励。经理人拥有公司股权或股票期权意味着他们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设经理人的股权融资金额为i,其他股东的股权融资金额为j,则股权融资总额为i+j,经理人所占的比例为i/(i+j),假设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金额为c,资产收益率为x,,债务利率为y(x、y均为百分比,x>y),经理的股权收益率为G,则

G=i/(i+j)*[(i+j)x+c*(x-y)]

即G=i*x+(x-y)*c*i/(i+j)。

则c增加及j减少的双重作用可以较大地增加经理的股权收益。经理人倾向于发行债务或回购股份。

除了能获得股权收益外,经理还享有大量的在职消费。在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情况下,在债权人与高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还存在道德风险(如:在职消费),高管倾向于进行投资更高风险的项目,因为经理人和股东等高层管理人员只承担有限责任,若投资成功,大部分收益归自己;投资失败,高管只承担有限责任,大部分损失归债权人。

(二)外部治理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

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债权人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外部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的筹资进而影响公司融资结构。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融资结构有重大影响。所有者与经理人扮演的公司治理角色不同,这会产生利益分歧。不同的公司治理行为会导致不同的融资结构。应改进治理结构,进而形成较好的融资结构。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改进建议

在上市公司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条件下上市公司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会形成经理层决策的纳什均衡,我们应利用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去尽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发展债券市场,改善融资结构

通过债务融资,可改变上市公司单一股权融资的状况。企业债券一般要求对社会公众发行,不但要求固定利息,而且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因此,在融资结构中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是实现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有利影响如下:减少政府干预,促进债券市场化;积极培育中介机构,改进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增强企业债券流动性;有利于消除本文中上市公司“轻债务重股权”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

(二)加强债权人保护,提高债务融资比例

企业破产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存在债务人恶意破产,蓄意逃避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债务的行为。在破产过程中债务人故意抽逃企业资产,损害债权人利益。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限制了债权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阻碍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因此,在《破产法》中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法律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提高债务融资比例,改善融资结构。

(三)构建有效制衡的股权融资结构,保护中小股东

吴敬琏提出,改进中国公司治理要解决“一股独大”的股权问题,使多元持股制的优越性得以发挥。多元化持股有利于增进股东相互间的制衡与监督,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限制大股东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同样有利于消除上市公司“轻债务重股权”的问题。

(四)加大投资者保护,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在公司治理中,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是由契约规定的。只有建立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并严格遵守,才能使充分保护所有者权益。所以,完善《公司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与公司实际相符合的公司章程才能使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受到法律保护.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化、制度化会进一步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并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五)建立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治理结构

应当在人才市场中建立经理人市场,用真实、详尽的信息和适当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经理人的经营业绩,实现经理层聘任双向选择制,减少经理层的行政干扰,建立受法律保护的委托关系,造就一支职业化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解决治理结构问题。

(六)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制衡管理层

该制度是为了解决公众公司在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出现小股东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态度冷漠和普遍搭便车的现象,公司被无人监管的内部人控制谋取非法利益的问题,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引进外部独立董事,保持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独立性,明确界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权,在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维持一种制衡关系就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结论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公司融资结构不仅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而且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是股份公司走向市场化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利于改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公司治理功能的衰退和治理机制的失效,而公司治理功能的衰退和治理机制的失效又进一步导致融资结构的扭曲。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一系列治理问题的产生,阻碍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运营。同时,上市公司良好的治理结构又会促进合理融资结构的形成。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引导我国上市公司形成良好的融资结构,改善公司治理,形成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环,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艺峰,肖珉,林涛.投资者保护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J].经济研究,2009(7).

[2]何德旭,张雪兰.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J].金融研究,2009(8).

[3]李维安,唐跃军.大股东对治理机制的选择偏好研究[J].金融研究,2009(6).

[4]王满四,邵国良.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机制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7(2).

上市公司与市值管理范文6

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为切入点,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关键词:

盈余管理;会计;目标利润

盈余管理既是当代会计理论及实务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管理学及经济学领域一直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当局利用有关法规准则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或单一手段使财务报告达到期望盈余的目的.

1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1.1管理者激励机制

股东是企业唯一的拥有者,但股东并不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而是由股东雇佣的管理者来管理企业,安排企业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需要管理人按事先与实际拥有者签订的契约条款进行,高层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由此建立.股东为了最大程度地使管理者积极工作,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会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以使管理者的目标尽可能地与股东的目标一致[1].一般企业激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利润、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增长率、股票价格等,计量周期一般是一个会计年度,高管人员达到或超过目标会相应获得增加报酬、增加闲暇时间等奖励.因此,高层管理人员为达到激励目标就会通过会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方面对目标利润等进行操纵.

1.2债务契约约束

随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机构在对贷款单位的初始评估及贷款项目的后续资金使用上都存在一套完备的审查制度,处于对资金回收安全的考虑,债务人会提出诸如净利润水平、资产负债率区间及贷款项目进展进度等限制条款,对债务人进行一定的约束,并对各限制条款的具体项目赋予一定的分值区间,利用一定的算法在固定时间和特殊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结果决定是执行奖励方案还是惩罚方案.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的根本都是债务契约约定,因此为了不违背债务契约,企业会通过操纵盈余来提高利润或使敏感指标达到期望水平.

1.3资本市场动机

《公司法》无论是对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还是再次发行股票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果公司要想上市,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且发行价格会受经营状况及企业声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来自公司的财务报告[2].再者,股票市场实行IPO注册制后,未来股市的博弈会使投资者更加注重公司发展前景和内在价值的挖掘,在投资机会选择上会更理性、更科学,不会因为小小的风吹草动就变得烦躁不安而作出欠考虑、欠分析的决定,而作决策的依据就是上市公司的报告及公告,由此财务报告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公司上市后,法律仍对其经营情况进行限定,上市后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显示股东净收益为负,则被冠以ST,如果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则为*ST,这就代表着公司有退市风险,此状况不消除不仅不能继续上市,而且也不能在证券市场再融资第二次发行股票.因此企业为了能够成功上市,并保证上市后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再次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所需资金,就需要一份漂亮的财务报告.为了这份漂亮的财务报告,管理人员会进行盈余管理以操纵利润.

1.4避税目的

通常,预期税率变动的公司通常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避税,因为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会引起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的注意,风险程度高,且不容易实现[3].公司避税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减少资本的流出.而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管理者或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都认为纳税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侵犯”,为了让这种“侵犯”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会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来实现避税目的,并保证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2我国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起步较晚,技术方面尚不成熟,再加上理论界及政府对盈余管理的态度不尽相同,实务界对盈余管理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盈余管理的实现方式上更是五花八门.

2.1盈余管理使关联交易混乱

关联交易的范围要大于合并报表的范围,企业通过将商品销售给关联关系人的方式实现预期销售额,并通过低价从关联企业购买原材料,然后将产成品高价销售给关联企业的方式实现目标利润.关联方之间存在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的租赁行为是常有的事,这种租赁行为在确定租金数额时操纵费用的弹性空间非常大,因为关联方之间签订的租赁合同中通常只有租赁费的确定标准、支付地点、支付方式,不确定具体的租金数额.如果上市公司为出租方,当上市公司的利润低时,就可以通过提高关联方租赁费的方式提高利润,如果上市公司为承租方就通过降低租赁费来提高利润.关联方之间通过虚假交易、非市场价格进行盈余管理,使得关联交易市场混乱,管理失控.

2.2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是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来控制成本费用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对企业预期目标的权衡来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近期目标利润高就选择加速折旧法,远期目标利润高就选择平均年限折旧法.选择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如果利用余额百分比法确定坏账计提百分比,则需要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数据资料自行确定;如果利用账龄分析法确定账龄分组及坏账的计提比例,则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规定;如果利用个别认定法,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数额随意性更大,不仅与客户的信用等级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而且也与管理的风险偏好及管理习惯等有关.由此可见,坏账准备计提的任何方法都可以成为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为了盈余管理而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没有考虑企业及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的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实质.

2.3收入费用的确认不规范

利用费用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从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是费用化上作文章,为了本期费用高就费用化,为了以后摊销就资本化,或者调整利息费用资本化确认或停止的时间.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的关键是收入额的确认时间,为了提高本期收入增加利润总额,管理者会将销售中并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特别是有些交易存在后续服务,且后续服务是销售合同中的重点内容,销售收入应该在后续服务期间分段确认,企业会为了增加收入而提前确认.又或者将并没有发生的销售业务确认收入,将购买方付给的预付款作为销售收入入账,提前开销售发票.如果要降低本期利润,就要增加预期收入,推迟开销售发票,即使完全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款项也作为预收账款处理.无论是收入还是费用的认定都应遵循收入和费用认定的条件,而盈余管理完全抛弃了认定条件,只随目标利润而改变.

3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已成为公司特别是大公司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盈余管理能够保证在不违反准则、法规的情况下使公司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盈余管理治理方法的选择上要慎重、适度.

3.1增强对关联交易的管理

监管部门应重视对关联交易的引导,避免企业只将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定期对管理人员培训、交流会议等方式向企业管理人员讲解关联交易混乱的弊端,使其明白关联交易混乱不仅影响市场,更会影响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不利于企业自身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应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应遵循诚实、客观的职业品德,以实质重于形势的原则判断关联交易.监管部门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制度,建立好事前引导、事中监督、事后纠正的一套方案,使关联交易在规范化、制度化的约束下进行.

3.2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许可范围内进行的,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财务人员都不愿意违反法律规定而进行盈余管理,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有效控制应计盈余管理的重要措施.为尽量避免企业通过选择折旧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可以明确规定不同折旧方法的具体限定条件,并按一定条件将资产分类,规定不同类别资产所使用的折旧方法,使企业仅依靠主观判断而确定盈余方法的机会降低.而在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选择上,要明确规定应以经济实质为依据确定计提方法,细化计提方法选择的限定条件,缩小盈余管理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监管力度,将定期检查和抽查相结合,并加之事前控制,多管齐下将盈余管理的活动空间降到最小.

3.3细化收入费用的确定标准

收入的确认应严格遵循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的标准,从经济实质上分析商品的销售收入已实现后才确认收入,这就需要完善会计制度中关于收入确认条件的标准,并具体列示出不能作为收入入账及必须作为收入入账的销售类别,明确入账时间及金额.同样在利息费用的管理上,仍以完善会计制度为主,并辅以监管控制,明确费用化、资本化的确认标准,特别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概率大的项目上,可以专门列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具体操作流程及应附带的补充信息的范围.监管部门则重点监控可能会存在收入费用盈余管理的项目,及时进行纠正,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信息使用者能够真切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作者:刘玉艳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杜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3,(8):65-69.